CN217363063U -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3063U
CN217363063U CN202220132468.6U CN202220132468U CN217363063U CN 217363063 U CN217363063 U CN 217363063U CN 202220132468 U CN202220132468 U CN 202220132468U CN 217363063 U CN217363063 U CN 217363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path
detection module
outpu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24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宇升
刘东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ongding Broadb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ongding Broadb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ongding Broadb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ongding Broadban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24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30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3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3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包括:5G单路变频近端机、5G单路变频远端机;其中,5G单路变频近端机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输入检测模块、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第一多功器;5G单路变频远端机包括第二单片机、FPGA同步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时钟芯片、第二混频器、第二多功器、输出检测模块。本实用新型由于增加了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根据无源路插损值,进行自动调节,实现有源路、无源路在远端双路MIMO功率自平衡,调节更精准,MIMO效果更理想。

Description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5G通信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 功率自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5G大规模的建设,5G网络高频段传播损耗大。现网原有天馈最高支持2.7G,无法满足5G网络3.5G及以上需求。现网原有单套天馈无法满足5G 网络MIMO需求,5G普遍高频段3.5G及以上,受器件限制,现网2G、3G、 4G网络无法平滑升级到5G网络。如果直接采用支持3.5G及以上馈线,需要重新部署,线缆成本高,传输损耗大。
双通道多入多出(MIMO)功率一般要求差值在3dB内,否则会影响到 MIMO效果。传统做法一般通过人工干预,如通过衰减改变近端双路输入端的输入信号大小,以达到远端输出功率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的现网原有单套天馈无法满足5G网络MIMO需求、现网2G、3G、 4G网络无法平滑升级到5G网络、需要重新部署,线缆成本高,传输损耗大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包括:
5G单路变频近端机、5G单路变频远端机;其中,
5G单路变频近端机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输入检测模块、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第一多功器;其中,所述第一单片机、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两两相互连接,第一输入检测模块连接第一单片机,第一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多功器的输入端;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5G单路变频远端机中的第二多功器;
5G单路变频远端机包括第二单片机、FPGA同步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时钟芯片、第二混频器、第二多功器、输出检测模块;其中,第二混频器、第二单片机、时钟芯片、FGPA同步模块之间两两相互连接,第二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均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混频器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混频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混频器的两个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一多功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出1.1G、 1.3G射频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多功器的第三个输入端连接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5G单路变频远端机中的第二多功器,并输出1.1G、 1.3G、3.5G混频输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单片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单片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多功器包括三个输出端,分别输出1.1G、1.3G、第二路3.5G射频输出信号,其中1.1G、1.3G射频输出信号一一连接第二混频器的两个输入端,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输出第一路3.5G射频输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分别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第二多功器的第二路3.5G射频输出信号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5G单路变频近端机通过馈电供电给5G单路变频远端机。
进一步地,所述5G单路变频远端机集成双极化天线。
进一步地,采用POE外部供电方式供电给5G单路变频远端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由于增加了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根据无源路插损值,进行自动调节,实现有源路、无源路在远端双路MIMO功率自平衡,调节更精准,MIMO效果更理想。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附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 功率自平衡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实现 MIMO功率自平衡。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提出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包括:
5G单路变频近端机、5G单路变频远端机;其中,
5G单路变频近端机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输入检测模块、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第一多功器;第一混频器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并连接第一单片机、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的两个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一多功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出1.1G、1.3G射频信号;第一多功器的第三个输入端连接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5G单路变频远端机中的第二多功器,并输出1.1G、1.3G、3.5G射频输出信号。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单片机。第一单片机还连接时钟同步模块。
5G单路变频远端机包括第二单片机、FPGA同步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时钟芯片、第二混频器、第二多功器、输出检测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多功器包括三个输出端,分别输出1.1G、1.3G、第二路3.5G射频输出信号,其中1.1G、1.3G射频输出信号一一连接第二混频器的两个输入端。第二混频器、第二单片机、时钟芯片、FGPA同步模块之间两两相互连接,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输出第一路3.5G射频输出信号。
输出检测模块分别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第二多功器的输出端。
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输入第一单片机,第二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都输入第二单片机,单片机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平衡调节。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 FPGA同步模块、时钟同步模块、时钟芯片、单片机,可以采用芯片、单片机、 FPGA、检测电路等各种实现方式,由于其具体硬件实现形式均为各种现有技术的普通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1中由5G单路变频近端机通过馈电供电给5G单路变频远端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更多的5G单路变频远端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5G单路变频远端机集成双极化天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也可以采用POE外部供电方式供电给5G 单路变频远端机。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工作时,设备链路插损以无源路为主要参照,近端至远端链路允许插损值在30dB以内,通过WEB OMT(WEB-OMT:一种集直放站监控、网络优化为一体的网管系统)查看远端输出功率,当远端输出在15dB 以内,远端有源端根据所采集到的无源端功率,进行自动调节,实现功率平衡的MIMO。
需要说明的是: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系统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系统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5G单路变频近端机、5G单路变频远端机;其中,
5G单路变频近端机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输入检测模块、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第一多功器;其中,所述第一单片机、时钟同步模块、第一混频器两两相互连接,第一输入检测模块连接第一单片机,第一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多功器的输入端;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5G单路变频远端机中的第二多功器;
5G单路变频远端机包括第二单片机、FPGA同步模块、第二输入检测模块、时钟芯片、第二混频器、第二多功器、输出检测模块;其中,第二混频器、第二单片机、时钟芯片、FGPA同步模块之间两两相互连接,第二输入检测模块、输出检测模块均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多功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混频器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混频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混频器的两个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一多功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出1.1G、1.3G射频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功器的第三个输入端连接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输出1.1G、1.3G、3.5G混频输出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二路3.5G射频输入信号,第一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单片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多功器的输出端,第二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单片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多功器包括三个输出端,分别输出1.1G、1.3G、第二路3.5G射频输出信号,其中1.1G、1.3G射频输出信号一一连接第二混频器的两个输入端,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输出第一路3.5G射频输出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分别连接第二单片机、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第二多功器的第二路3.5G射频输出信号的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5G单路变频近端机通过馈电供电给5G单路变频远端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5G单路变频远端机集成双极化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
采用POE外部供电方式供电给5G单路变频远端机。
CN202220132468.6U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Active CN217363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2468.6U CN217363063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2468.6U CN217363063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3063U true CN217363063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45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2468.6U Active CN217363063U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30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4158A (zh) * 2022-01-18 2022-06-03 江苏通鼎宽带有限公司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4158A (zh) * 2022-01-18 2022-06-03 江苏通鼎宽带有限公司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0600B (zh) 射频系统、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784728B2 (en)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calib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CN107611579A (zh) 一种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CN217363063U (zh)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CN103888970A (zh) 一种测试设备
CN111726138B (zh)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0113063B (zh) 一种射频前端电路及终端设备
CN114584158A (zh) 一种5g nr移频双路的mimo功率自平衡系统
US9209939B2 (en)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217363062U (zh) 一种单根馈线走双mimo的5g移频系统
EP2966785B1 (en) Antenna sharing device for wireless access node system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5304999A (zh) 耦合装置、天线装置、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
CN217363064U (zh) 一种5g室分双路移频系统
KR100531619B1 (ko) 수신전용 패스를 포함하는 통신 시스템의 수신감도를측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217363065U (zh) 一种5g室分末端天线监控装置
CN104467901B (zh) 一种天线复用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187985A (zh) 一种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JP2016100676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共用方法
CN104639201A (zh) 一种基站的射频前端以及基站
CN114584159A (zh) 一种单根馈线走双mimo的5g移频系统
CN111277305B (zh) Mimo漏泄电缆系统
CN114553271B (zh) 单缆mimo分布系统和单缆mimo信号处理方法
CN204290976U (zh) 一种模拟直放站
CN114584160A (zh) 一种5g室分双路移频系统
CN218920419U (zh) 一种芯片化半双工变频收发信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