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2519U -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 Google Patents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2519U
CN217352519U CN202221503780.8U CN202221503780U CN217352519U CN 217352519 U CN217352519 U CN 217352519U CN 202221503780 U CN202221503780 U CN 202221503780U CN 217352519 U CN217352519 U CN 217352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cantilever beam
supporting structure
basemen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37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东
黄学红
张宝
杨志强
宋文娟
王东方
刘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37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25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2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25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包括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和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一插筋、第一抗浮挑梁和基础底板,支护结构上设有抗剪槽,抗剪槽内预埋第一插筋,第一抗浮挑梁一端通过第一插筋与抗剪槽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基础底板上部;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二插筋、第二抗浮挑梁和地下室顶板,第二抗浮挑梁一端通过第二插筋锚固于支护结构顶部,另一端通过第二插筋插入地下室顶板内。本公开通过合理的节点构造设计,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共同抗浮,减少了抗拔桩、抗拔锚杆的数量,节省了建造成本。

Description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也越来越向地下发展,开始大规模利用地下空间,但是地下空间开发经常会遇到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当地下室的埋深超过地下水位时,将在结构基础底面出现浮力,地下结构排开地下水所产生的浮力一般可以由结构自重以及抗浮体系产生的抗力来平衡,随着埋深的增加,地下建筑的抗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时仅靠结构的自重不足以抵消地下水的上浮力,结构会存在向上浮动、变形及开裂的风险,导致地下室底板隆起破坏,甚至导致地下建筑整体浮起破坏。
现有的结构抗浮措施有:在结构上设置抗浮锚杆、抗浮桩以及在底板上预留孔洞并设置泄水井等。然而抗浮锚杆、抗浮桩的施工工艺复杂,且施工成本高;在底板上预留孔洞并设置泄水井,需要安排大量水泵以及安排人员定期巡视并及时抽排地下水,后期长期运营维护成本较高,需要保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才可采用。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抗浮结构无论是何种抗浮措施,均需要单独设计和单独实施,工序复杂,并且增加了施工成本。
一般地下室都需要采用基坑支护措施,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土体及周围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案有放坡方案和钻孔灌注桩或桩锚支护,地下连续墙等方案。通常基坑支护结构与抗浮结构分别设置,且肥槽回填后,支护结构就失去了其功能和作用,造成了极大的工程浪费。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将支护结构与抗浮措施结合起来的地下室抗浮节点,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共同抗浮,对于现有的地下工程抗浮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提供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包括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其中:所述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一插筋、第一抗浮挑梁和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所述支护结构面向基础底板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所述第一插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预埋于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作为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所述第一抗浮挑梁一端与抗剪槽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基础底板的上方;所述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二插筋、第二抗浮挑梁和地下室顶板,所述第二插筋的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锚固于支护结构顶部,另一端弯折并预埋于支护结构侧面,在施工所述第二抗浮挑梁时作为第二抗浮挑梁的主筋并锚入地下室外墙或地下室顶板内,所述第二抗浮挑梁与地下室顶板一体浇筑成整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剪槽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采用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填充,外部用钢筋网与支护结构主筋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筋一端通过抗剪槽插入到支护结构内,在支护结构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支护结构主筋焊接固定,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弯折在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扳直作为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或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连接钢筋接驳器并预埋在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采用钢筋接驳器连接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筋在与地下室外墙或地下室顶板外侧边缘相接触位置设置有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抗浮节点还包括支护结构与至少一层中间层楼板的连接节点,该连接节点包括:
支护结构、第三插筋、第三抗浮挑梁和中间层楼板,所述中间层楼板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所述支护结构面向中间层楼板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所述第三插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预埋于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作为第三抗浮挑梁的主筋,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一端与抗剪槽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中间层楼板的悬挑长度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浮挑梁和/或第三抗浮挑梁内设置有膨胀剂,使得所述第一抗浮挑梁与地下室底板和/或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与中间层楼板紧密接触,并提供少量预应力,实现主动抗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护结构为支护桩,抗剪槽在支护桩横截面上呈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剪槽高度和宽度不小于第一抗浮挑梁的高度和宽度,深度不小于1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支护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护桩的桩顶设置有冠梁,所述第二插筋一端插入到冠梁内,在冠梁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支护桩主筋焊接固定。
本公开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公开提出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通过节点构造设计,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在水浮力作用下,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共同抵抗水浮力,支护结构提供的抗浮力效果非常可观,可以减少抗拔桩、抗拔锚杆或其他抗浮措施的数量,同时可以减小基础筏板厚度和筏板配筋;通过施工工艺能够快速高效施工,节约建筑材料,节省建造成本。具体而言,至少具有如下实际效果:
(1)在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连接节点,即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通过合理的节点构造设计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连接更牢固,能够充分利用支护结构并提供充足的抗拔承载力。
(2)抗剪槽设置在支护结构上面向基础底板的一侧,抗剪槽在第一施工阶段采用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填充,外部用钢筋网与支护结构主筋连接固定,便于第一施工阶段放置抗浮挑梁第一插筋,避免第二施工阶段进行之前第一插筋已经被折损、破坏以及失效的情况发生。
(3)第一插筋在第一施工阶段,一端通过抗剪槽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弯折在抗剪槽内;在第二施工阶段,第一插筋一端仍设置在支护结构内,并与支护结构主筋焊接固定,第一插筋弯折在抗剪槽内的另一端扳直后作为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与混凝土一起浇筑成第一抗浮挑梁;第一抗浮挑梁通过抗剪槽与支护结构一体浇筑成整体,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保证在基础底板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支护结构通过第一抗浮挑梁也能起到抗浮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公开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公开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2为图1的1-1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4为图3的2-2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支护结构与中间层楼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6为图5的3-3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应当理解,术语“包括/包含”、“由……组成”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需要时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包含……”、“由……组成”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还需要理解,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部件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以下结合较佳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如图1-图4所示,包括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4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40的连接节点。通过上述连接节点的设计,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共同抗浮,支护结构不在作为临时结构,施工完毕后仍能得到充分利用,提供足够大的抗拔承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
基础底板4和地下室顶板40通过地下室外墙41连接。
容易理解,支护结构可以是地下连续墙、支护桩等,本公开优选为支护桩,例如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便于预埋插筋,下面以支护桩为例详细阐述本公开的优先实施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支护桩1与基础底板4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一插筋2、第一抗浮挑梁3和基础底板4;支护桩1上面向基础底板4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5;第一插筋2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内,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时预埋于抗剪槽5内,在施工第一抗浮挑梁3时作为第一抗浮挑梁3的主筋;第一抗浮挑梁3一端与抗剪槽5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基础底板4的上方,下表面接触基础底板4上表面。
如图3、图4所示,支护桩1与地下室顶板40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二插筋20、第二抗浮挑梁30和地下室顶板40;第二插筋20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顶部,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弯折并预埋于支护桩1侧面,在施工第二抗浮挑梁30时作为第二抗浮挑梁30的主筋并锚入地下室外墙41或地下室顶板40内,第二抗浮挑梁30与地下室顶板40一体浇筑成整体。
本公开中,通过支护桩1与基础底板4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桩1与地下室顶板40的连接节点,使支护桩1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支护桩1能够提供较大的抗拔承载力,抗剪槽5的设置能够充分提供抗浮挑梁在竖向上的抗剪承载力,在水浮力作用下,能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共同抵抗地下水浮力,可以减少抗拔桩、抗拔锚杆的数量,同时可以减小基础筏板厚度和筏板配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基础底板4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一般不小于300mm,第一抗浮挑梁3一端设置在支护桩1的抗剪槽5内,与抗剪槽5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设置在基础底板4悬挑长度上表面,且第一抗浮挑梁3设置在基础底板4悬挑长度上表面的尺寸不小于200mm。
具体实施时,第一抗浮挑梁3内的第一插筋2上绑扎有与第一插筋2相垂直的第一抗剪箍筋31,较佳的,第一抗浮挑梁3的混凝土内参入膨胀剂32,膨胀剂使得第一抗浮挑梁3与地下室底板4紧密接触,并提供少量预应力,实现主动抗浮,即使在基础底板4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支护结构也能起到抗浮的作用,防止基础底板4变形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护桩1内设置有纵筋11,继续参见图2,抗剪槽5在支护桩1横截面上呈弧形,应当理解,此处的弧形槽是由于支护桩1为圆形截面,在支护桩1的桩体一侧面设置的凹口,从横截面上看,最外边线为弧线,其余边线为直线,整体形成向外侧凸起的弧形槽体结构,较佳的,抗剪槽5的宽度和高度同第一抗浮挑梁3的宽度和高度,深度不低于1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剪槽5在施工支护桩1时预留好,可采用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填充,外部用钢筋网与支护结构主筋连接牢固,较佳的,采用D4钢筋网片与支护桩1主筋连接牢固。抗剪槽5在施工第一抗浮挑梁3时,取出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呈现出完整的抗剪槽5,通过抗剪槽5便于使支护桩1与第一抗浮挑梁3一体浇筑成整体。
本公开中,抗剪槽5的设置是为了在施工支护桩1时预埋抗浮挑梁第一插筋2,以及使支护桩1通过抗剪槽5与第一抗浮挑梁3浇筑为一体,实现支护桩1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共同抗浮。应当理解,抗剪槽5在施工支护桩1时采用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填充,外部用钢筋网与支护桩1主筋连接固定,主要是为了保护抗剪槽5不被破坏,便于施工支护桩1时放置抗浮挑梁第一插筋2,避免进行施工第一抗浮挑梁3之前第一插筋2已经被折损、破坏以及失效不能够再作为第一抗浮挑梁主筋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筋2预埋在抗剪槽5内,第一插筋2面积根据需要计算确定,第一插筋2一端通过抗剪槽5插入到支护桩1内,在支护桩1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纵筋11焊接固定,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时弯折在抗剪槽5内,在施工第一抗浮挑梁3时扳直浇筑在第一抗浮挑梁3内。应当理解,此处的L型布置是第一插筋2为了与纵筋11平行焊接在一起,而在支护桩1内朝着纵筋11方向向下或向上弯折形成的近似L的形状。较佳的,第一插筋2弯折在支护桩1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平行的部分尺寸为15d,第一插筋2弯折在支护桩1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垂直的部分尺寸为25d;第一插筋2在施工支护桩1时弯折在抗剪槽5内的钢筋尺寸根据肥槽宽度确定,应当理解,d为第一插筋2的直径。
具体实施时,当第一抗浮挑梁主筋较长或直径较大,第一插筋2在抗剪槽5内无法全部弯折时,可以采用在抗剪槽5内预埋接驳器的方法,此处优选为Ⅰ级直螺纹钢筋接驳器6,然后现场连接第一抗浮挑梁主筋即第一插筋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支护桩1的桩顶设置有冠梁7,第二插筋20一端插入到冠梁7内,在冠梁7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支护桩1的纵筋11焊接固定,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时弯折并预埋于支护桩1侧面,在施工第二抗浮挑梁30时作为第二抗浮挑梁30的主筋并锚入地下室外墙41或地下室顶板40内。
应当理解,此处的L型布置是第二插筋20为了与冠梁7内的纵筋11平行焊接在一起,而在冠梁7内朝着不高于冠梁7高度的纵筋11方向向下或向上弯折形成的近似L的形状。较佳的,第二插筋20弯折在冠梁7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平行的部分尺寸为15d,第二插筋20弯折在冠梁7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垂直的部分尺寸为25d,第二插筋20在施工支护桩1时弯折并预埋于支护桩1侧面的尺寸根据肥槽宽度确定,应当理解,d为第二插筋20的直径。
本公开中,第二插筋20在施工第二抗浮挑梁30时作为第二抗浮挑梁30的主筋锚入地下室外墙41时,在地下室外墙41内弯折并呈L型布置或直接插入地下室顶板40内。应当理解,此处的L型是由于第二插筋20锚入地下室外墙41的长度大于地下室外墙41的厚度,在地下室外墙41内向上或向下弯折形成的近似L的形状。
具体实施时,第二插筋20与地下室外墙41或地下室顶板40外侧边缘相接触位置设置有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环401。避免第二插筋20穿过地下外墙41或地下室顶板40表面处因为接触地下水而受到锈蚀。
具体实施时,第二抗浮挑梁30内的第二插筋20上绑扎有与第二插筋20相垂直的第二抗剪箍筋301,较佳的,第二抗浮挑梁30的混凝土内参入膨胀剂32,使得第二抗浮挑梁30与地下室顶板40紧密接触,并提供少量预应力,实现主动抗浮,即使在地下室顶板40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支护结构也能起到抗浮的作用,防止地下室顶板40变形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抗浮节点还包括支护结构与至少一层中间层楼板400的连接节点,本公开通过支护结构与至少一层中间层楼板400的连接节点、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4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结构与地下顶板40的连接节点,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充分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抗浮,减小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变形。
应当理解,中间层楼板400可以是一层、二层、三层或多层,本公开优选为只有一层中间层楼板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图6,支护结构与至少一层中间层楼板400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三插筋200、第三抗浮挑梁300和中间层楼板400;中间层楼板400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支护结构上面向中间层楼板400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5;第三插筋200的一端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时预埋于抗剪槽5内,在施工第三抗浮挑梁300时作为第三抗浮挑梁300的主筋;第三抗浮挑梁300一端与抗剪槽5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中间层楼板400的悬挑长度上方,下表面接触中间层楼板400的悬挑长度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5、图6,中间层楼板400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一般不小于300mm,第三抗浮挑梁300一端设置在支护结构的抗剪槽5内,与抗剪槽5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设置在中间层楼板400的悬挑长度上表面,且第三抗浮挑梁300设置在中间层楼板400悬挑长度上表面的尺寸不小于200mm。
具体实施时,第三抗浮挑梁300设置在支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41之间,第三抗浮挑梁300内的第三插筋200上绑扎有与第三插筋200相垂直的第三抗剪箍筋3001,较佳的,第三抗浮挑梁300的混凝土内参入膨胀剂32,膨胀剂使得第三抗浮挑梁300与中间层楼板400紧密接触,并提供少量预应力,实现主动抗浮,即使在中间层楼板400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支护结构也能起到抗浮的作用,防止中间层楼板400变形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插筋200预埋在抗剪槽5内,第三插筋200面积根据需要计算确定,第三插筋200一端通过抗剪槽5插入到支护桩1内,在支护桩1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纵筋11焊接固定,另一端在施工支护桩1时弯折在抗剪槽5内,在施工第三抗浮挑梁300时扳直浇筑在第三抗浮挑梁300内。应当理解,此处的L型布置是第三插筋200为了与纵筋11平行焊接在一起,而在支护桩1内朝着纵筋11方向向下或向上弯折形成的近似L的形状。较佳的,第三插筋200弯折在支护桩1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平行的部分尺寸为15d,第三插筋200弯折在支护桩1内的L型段钢筋与纵筋11相垂直的部分尺寸为25d,第三插筋200在第五施工阶段弯折在抗剪槽5内的钢筋尺寸根据肥槽宽度确定,应当理解,d为第三插筋200的直径。
具体实施时,当第三抗浮挑梁主筋较长,第三插筋200在抗剪槽5内无法全部弯折时,可以采用在抗剪槽5内预埋接驳器的方法,此处优选为Ⅰ级直螺纹钢筋接驳器6,然后现场连接第三抗浮挑梁主筋即第三插筋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间层楼板400的悬挑长度下部设置有加腋牛腿4001,为了增加中间层楼板400悬挑部分的抗浮承载力,避免地下水浮力过大引起中间层楼板400的开裂。
本公开所及抗浮节点可采用如下施工工艺施工:
(1)当地下室只有一层时:
施工支护结构,预留抗剪槽5并预埋第一插筋2,以及预埋第二插筋20;
基坑开挖;
施工基础底板4;
挖开抗剪槽5,并将弯折在抗剪槽5内的第一插筋2扳直;
绑扎第一抗剪箍筋31;
浇筑第一抗浮挑梁混凝土;
对整体结构进行养护;
继续施工地下室外墙和地下室顶板;
将第二插筋20扳直;
布置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环401;
绑扎第二抗剪箍筋301;
第二抗浮挑梁30与地下室顶板40整体浇筑混凝土;
对整体结构进行养护。
(2)当地下室不止一层时:
施工支护结构,预留抗剪槽5并预埋第一插筋2、第三插筋200以及预埋第二插筋20;
基坑开挖;
施工基础底板4;
挖开抗剪槽5,并将弯折在抗剪槽5内的第一插筋2扳直;
绑扎第一抗剪箍筋31;
浇筑第一抗浮挑梁混凝土;
对整体结构进行养护;
继续施工地下室外墙;
施工中间层楼板400;
挖开抗剪槽5,并将弯折在抗剪槽5内的第三插筋200扳直;
绑扎第三抗剪箍筋3001;
浇筑第三抗浮挑梁混凝土;
对整体结构进行养护;
继续施工地下室外墙和地下室顶板;
将第二插筋20扳直;
布置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环401;
绑扎第二抗剪箍筋301;
第二抗浮挑梁30与地下室顶板40整体浇筑混凝土;
对整体结构进行养护。
本公开提出的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通过节点构造设计,使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形成整体,在水浮力作用下,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共同抵抗水浮力,支护结构不在作为临时结构,施工完毕后仍能得到充分利用,将支护结构变废为宝,提供足够大的抗拔承载力,可以减少抗拔桩、抗拔锚杆或其他抗浮措施的数量,同时可以减小基础筏板厚度和筏板配筋,节约建筑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地下建筑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以及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其中:
所述支护结构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一插筋、第一抗浮挑梁和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所述支护结构面向基础底板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所述第一插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预埋于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作为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所述第一抗浮挑梁一端与抗剪槽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基础底板的上方;
所述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顶板的连接节点包括支护结构、第二插筋、第二抗浮挑梁和地下室顶板,所述第二插筋的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锚固于支护结构顶部,另一端弯折并预埋于支护结构侧面,在施工所述第二抗浮挑梁时作为第二抗浮挑梁的主筋并锚入地下室外墙或地下室顶板内,所述第二抗浮挑梁与地下室顶板一体浇筑成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槽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采用挤塑板、木盒或方木填充,外部用钢筋网与支护结构主筋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筋一端通过抗剪槽插入到支护结构内,在支护结构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支护结构主筋焊接固定,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弯折在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扳直作为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或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连接钢筋接驳器并预埋在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一抗浮挑梁时采用钢筋接驳器连接第一抗浮挑梁的主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筋在与地下室外墙或地下室顶板外侧边缘相接触位置设置有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该抗浮节点还包括支护结构与至少一层中间层楼板的连接节点,该连接节点包括:
支护结构、第三插筋、第三抗浮挑梁和中间层楼板,所述中间层楼板向地下室肥槽内悬挑一定长度,所述支护结构面向中间层楼板的一侧预留有抗剪槽,所述第三插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结构内,另一端在施工所述支护结构时预埋于抗剪槽内,在施工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作为第三抗浮挑梁的主筋,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一端与抗剪槽一体浇筑成整体,另一端延伸至中间层楼板的悬挑长度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浮挑梁和/或第三抗浮挑梁内设置有膨胀剂,使得所述第一抗浮挑梁与地下室底板和/或所述第三抗浮挑梁与中间层楼板紧密接触,并提供少量预应力,实现主动抗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为支护桩,抗剪槽在支护桩横截面上呈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槽高度和宽度不小于第一抗浮挑梁的高度和宽度,深度不小于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支护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浮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的桩顶设置有冠梁,所述第二插筋一端插入到冠梁内,在冠梁内弯折呈L型布置,并与支护桩主筋焊接固定。
CN202221503780.8U 2022-06-16 2022-06-16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Active CN217352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3780.8U CN217352519U (zh) 2022-06-16 2022-06-16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3780.8U CN217352519U (zh) 2022-06-16 2022-06-16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2519U true CN217352519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39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3780.8U Active CN217352519U (zh) 2022-06-16 2022-06-16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25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778A (zh) * 2022-06-16 2022-08-30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及其施工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778A (zh) * 2022-06-16 2022-08-30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及其施工工艺
CN114960778B (zh) * 2022-06-16 2024-05-28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及其施工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516109A (ja) 仮設土留め装置
CN111236258A (zh) 带加劲肋墙及卸荷台的预制桩墙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614154U (zh) 一种用于建造地下污水池的装配式沉井
CN217352519U (zh)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
CN107190635A (zh) 哑铃型钢管混凝土组合桥墩及与承台的连接结构和方法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09537588B (zh) 一种新型实用锚杆桩
CN209798847U (zh) 一种用于地下建/构筑物增强抗浮能力的结构
CN202347534U (zh) 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传力结构
CN114960778A (zh) 基于支护结构的地下室抗浮节点及其施工工艺
CN217811134U (zh) 一种围堰结构
CN216108602U (zh) 一种河涌治理挡土墙支护结构
CN111894036B (zh) 一种条形基础建筑物增设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CN206337566U (zh) 基坑竖向预应力锚杆支撑结构
CN212801564U (zh) 一种基坑钢板桩支护结构
CN212388582U (zh) 一种装配式沉井结构
CN210887256U (zh) 挡水围堰平直组合板桩地连墙式框架
CN114319462A (zh) 一种限制既有建筑基础沉浮的施工方法及受力装置
CN217267590U (zh) 一种地下室筏板后浇带下预制抗水压板构造
CN214143789U (zh) 位于基坑边坡上的塔吊基础
CN220414302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壳形承台结构
CN215759235U (zh) 一种建筑基础加固结构
CN217758906U (zh) 装配式抗沉降梁板基础结构
CN217537038U (zh) 桩与承台协同结构及建筑
CN218713287U (zh) 灌注桩作为逆作竖向支承构件与底板的连接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