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1095U -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1095U
CN217351095U CN202220860584.XU CN202220860584U CN217351095U CN 217351095 U CN217351095 U CN 217351095U CN 202220860584 U CN202220860584 U CN 202220860584U CN 217351095 U CN217351095 U CN 217351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ludge
sedimentation tank
outlet pipe
reac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605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靖
黄承军
董传涛
王翠玉
徐子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ojing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ojing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ojing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ojing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605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1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1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1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吸附反应池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污水进水管、过水孔和反应池出水管,反应池出水管通过进水泵与排泥沉淀池相连接,排泥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泥口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排泥沉淀池出水管和过水孔分别与延时曝气池相连接,延时曝气池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延时曝气池出水管与回流沉淀池的进水管相连接,回流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水口和回流管,回流管通过污泥回流泵分别与反应池进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相连接。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对待处理的废水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低,沉淀池出水SS低,流程简单,节能降耗。

Description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好氧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好氧池内通过补充氧气利用微生物在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各种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污水处理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近年来A/O法、A/B、A2/O法、氧化沟、SBR等工艺被广泛应用。A/O法、A2/O法、氧化沟工艺没用利用到污泥的吸附效果,沉淀池完成污泥回流及排放污泥的功能,沉淀池的进水需附加排泥水量造成沉淀池表面负荷降低,沉淀池污泥浓度低在排放污泥时要单独设置污泥浓缩池。A/B工艺利用污泥的吸附效应,但A段和B段分设沉淀池,并且污泥压滤的混合水要全部进入A池处理,流程复杂。
人们不断进行改进废水处理的好氧反应工艺,公告号为:CN 104986854 B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污泥回流控制系统、方法及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由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清水区和污泥区组成,该系统产生的剩余进入污泥池后逐渐进入内源呼吸状态,消解部分污泥,不能消解的剩余微生物进入高负荷的厌氧区,重新激发活性。该系统没有污泥排放,但正常的污水处理过程好氧阶段产生的污泥量大,完全依靠厌氧消化处理需设置较大的污泥消化系统。同时污泥消化污泥需进行浓缩提高污泥浓度,该系统直接将好氧池的泥水混合物引入污泥区,澄清的溢流水量大,且将好氧池的溶解氧引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导致厌氧系统失效,无法实现污泥减量。另外大量的水在该系统循环处理,该实用新型的成本高,工艺流程长,费用高。
公告号为:CN 107337277 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A2O多点排泥系统及排泥方法,该方法包括依次排列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出口端,缺氧池的出口端和好氧池的入口端分别安装有排泥装置;需设置三点排泥,且缺氧池的出口端和好氧池的入口端的排泥装置距离近设置重复。排泥过程产生的混合液需全部回到厌氧池,流程复杂。
污水好氧处理的活性污泥菌胶团是活性污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活性污泥在二沉池沉淀,一部分回流好氧池,一部分排放,排放的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没有利用。在处理过程中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将减小好氧负荷,同时减少污水处理过程的产泥量。
因此,研发一种流程简单的高效废水处理能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进而低剩余污泥产量的好氧工艺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供一种流程简单的高效废水处理能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进而低剩余污泥产量的好氧工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所述吸附反应池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污水进水管、过水孔和反应池出水管,所述反应池出水管通过进水泵与排泥沉淀池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泥口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和所述过水孔分别与延时曝气池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与回流沉淀池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水口和回流管,所述回流管通过污泥回流泵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和所述延时曝气池进水管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反应池内要安装混匀装置,所述吸附反应池污泥浓度偏差控制在10%以内。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溶解氧大于1.5mg/L。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与所述吸附反应池体积比大于2。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内设置有曝气器和排流器。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内污泥浓度不低于2500mg/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利用了需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先对废水进行吸附,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进而降低好氧生化处理的COD负荷从而降低延时曝气池的有机负荷,实现了好氧过程的污泥减量。排泥沉淀池主要功能是污泥回流,进入回流沉淀池的流量降低,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降低,回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提高,出水SS低。本实用新型流程简单,可实现高COD污水好氧有效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吸附反应池,12-反应池进水管,13-污水进水管,14-过水孔,15-反应池出水管,2-进水泵,3-排泥沉淀池,31-出泥口,32-排泥沉淀池出水管,4-延时曝气池,41-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2-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3-曝气器,44-排流器,5-回流沉淀池,51-出水口,52-回流管,6-污泥回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1,所述吸附反应池1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12、污水进水管13、过水孔14和反应池出水管15,所述反应池出水管15通过进水泵2与排泥沉淀池3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3上设置有出泥口31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和所述过水孔14分别与延时曝气池4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4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与回流沉淀池5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5上设置有出水口51和回流管52,所述回流管52通过污泥回流泵6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12和所述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相连接,回流沉淀池5主要承担好氧污泥回流和澄清出水的作用,回流沉淀池5回流污泥可分别进入吸附反应池1和延时曝气池4。废水首先在吸附反应池1内与回流沉淀池5回流的污泥混合利用污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然后进入延时曝气池4进一步对废水进行好氧处理,最后在回流沉淀池5完成清污分离,分离出清水完成废水处理。回流沉淀池5的主要作用是污泥回流,污泥不在沉淀池直接排放。回流沉淀池5沉淀用于维持延时曝气池4污泥浓度的污泥直接回流延时曝气池4;需排放的污泥先回流到吸附反应池1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及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吸附了杂质的污泥再经过排泥沉淀池3进行泥水分离排放。排泥量通过控制进入排泥沉淀池3的流量控制,排泥沉淀池3可以将吸附反应池的出水全部进行泥水分离,同时排泥沉淀池3进水可采用进口加压,也可自流进入泥水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清水加压进入延时曝气池4。
技术原理:需处理的废水依次通过吸附反应池1、延时曝气池4和回流沉淀池5。回流沉淀池5主要用于好氧污泥回流和澄清出水。回流沉淀池5回流污泥分别进入吸附反应池1和延时曝气池4。回流到吸附反应池1的污泥在吸附反应池1内与废水混合并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从吸附反应池1末端进入排泥沉淀池3。排泥沉淀池3分离的污泥进行排放,分离的水进入延时曝气池4。要处理的废水首先经过吸附反应池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由于废水经过处理减少了延时曝气池4负荷从而减少好氧过程的污泥产量。回流沉淀池5不负责排泥或者排泥负荷降低,因此进入回流沉淀池5的流量减少,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低,沉淀池出水SS低。本实用新型适合于高COD污水处理,实现高浓度污水处理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污水系统中剩余污泥的产量。
优选的,所述吸附反应池1内要安装混匀装置,混匀装置可采用气体搅拌,水力搅拌和机械搅拌装置及以上组合实现混合,所述吸附反应池1污泥浓度偏差控制在10%以内。
优选的,所述延时曝气池4溶解氧大于1.5mg/L。
优选的,所述延时曝气池4与所述吸附反应池1体积比大于2,延时曝气池4可采用多个曝气池串并联组合构成。
优选的,所述延时曝气池4内设置有曝气器43和排流器44。
优选的,所述延时曝气池4内污泥浓度不低于2500mg/L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泥水分离器采用先沉淀后板框压滤组合。参阅图1:河北某印染企业,废水量1500m3/天,废水COD1500~2000mg/L,经预处理后废水COD 1000~1200mg/L。预处理后废水经本实用新型的旁路污泥排放BSDP的废水好氧处理工艺及系统进行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吸附反应池1长14米,宽4.5米,深5.0米;延时曝气池4尺寸长20米,宽8.5米,深5.0米;排泥沉淀池3尺寸长20米,宽8.5米,深5.5米;回流沉淀池5采用辐流式沉淀池直径12米,深4.5米;回流沉淀池的污泥回流泵6流量80m3/h,扬程15m;排泥沉淀池的进水泵流量20m3/h,扬程5m;排泥沉淀池出泥口31的排泥泵流量5m3/h,扬程55m。
经预处理后50m3/h的废水通过反应池进水管12进入吸附反应池1,同时通过回流沉淀池的污泥回流泵6回流20m3/h的污泥经吸附反应池污泥进水管12进入吸附反应池1,吸附反应池1内通过曝气器实现污泥与废水的混合,吸附反应池1末端COD为500~600mg/L,吸附反应池1COD去除率50%。
吸附反应池1末端通过排泥沉淀池的进水泵2抽取10m3/h的泥水混合物进入排泥沉淀池3,排泥沉淀池3出水通过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自流进入延时曝气池4。沉淀的污泥间歇性通过排泥沉淀池的出泥口31的排泥泵抽取3m3/h的污泥进入板框压滤机压滤外排。
吸附反应池1出水经过水孔14进入延时曝气池4,同时通过回流沉淀池的污泥回流泵6回流50m3/h的回流沉淀池5污泥经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进入延时曝气池4,延时曝气池4内均布曝气器43,通过控制风机风量保证延时曝气池4内溶解氧≥2.5mg/L。为保证延时曝气池4内溶解氧稳定,在延时曝气池4内装有两台推流器44。延时曝气池4出口COD为75~80mg/L,吸附反应池1COD去除率85%。
延时曝气池4的出水经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自流进入回流沉淀池5,沉淀的污泥通过回流沉淀池5的污泥回流泵6抽取70m3/h的回流沉淀池5污泥,其中20m3/h的污泥通过管路进入吸附反应池1进行吸附并进入排泥沉淀池3进行排放,50m3/h的污泥通过管路进入延时曝气池4进行回流曝气。沉淀的清水进行外排,回流沉淀池5出水废水COD为50~75mg/L,该系统COD去除率高于94%,出水各项指标优于《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直接排放标准。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对待处理的废水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延时曝气池负荷低,好氧过程的污泥产量少。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低,沉淀池出水SS低,流程简单,最终实现高浓废水的达标排放和节能降耗。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反应池(1),所述吸附反应池(1)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12)、污水进水管(13)、过水孔(14)和反应池出水管(15),所述反应池出水管(15)通过进水泵(2)与排泥沉淀池(3)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3)上设置有出泥口(31)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和所述过水孔(14)分别与延时曝气池(4)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4)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与回流沉淀池(5)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5)上设置有出水口(51)和回流管(52),所述回流管(52)通过污泥回流泵(6)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12)和所述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反应池(1)内要安装混匀装置,所述吸附反应池(1)污泥浓度偏差控制在10%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曝气池(4)溶解氧大于1.5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曝气池(4)与所述吸附反应池(1)体积比大于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曝气池(4)内设置有曝气器(43)和排流器(4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曝气池(4)内污泥浓度不低于2500mg/L。
CN202220860584.XU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7351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0584.XU CN217351095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0584.XU CN217351095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1095U true CN217351095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5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60584.XU Active CN217351095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1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21321A1 (zh) 多级ao短程反硝化耦合anammox工艺结合污泥水解酸化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
CN110436704B (zh) 一种基于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艺
CN100528777C (zh) 一种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CN102583743B (zh)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及方法
CN105461061A (zh) 一种城市污水a2/o-生物同步脱氮除磷装置及方法
WO2010133177A1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08046518B (zh) 一种低碳源污水的强化脱氮除磷的装置和方法
CN204265526U (zh) 一种厌氧-微氧-好氧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
CN102674537A (zh) 一种强化脱氮的逆序sbr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153232A (zh) 侧流循环baf强化除磷系统及其处理城市污水的方法
CN101823814B (zh) 一种一体化反硝化除磷脱氮的方法及其系统
CN213266150U (zh) 一种脱氮除磷系统
CN112110615A (zh) 一种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处理工艺与系统
CN207877509U (zh) 一种低碳源污水的强化脱氮除磷的装置
CN201598224U (zh) 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处理与过滤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3295318U (zh) 一体化脱氮除磷mbr装置
CN107973406A (zh) 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和方法
CN109775936B (zh) 一种低能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7351095U (zh)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CN110697991B (zh) 一种垃圾渗沥液生物处理工艺及系统
CN114644435A (zh)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CN203866153U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
CN104355493B (zh) 一种一体化好氧深度处理装置
CN102951770A (zh) 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及方法
CN102180544A (zh) 一种城市污水间歇生物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