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4417U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表接线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34417U CN217334417U CN202220919376.2U CN202220919376U CN217334417U CN 217334417 U CN217334417 U CN 217334417U CN 202220919376 U CN202220919376 U CN 202220919376U CN 217334417 U CN217334417 U CN 2173344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
- conductive
- block
- cable
- am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表接线夹,包括电缆线夹、电表线夹和导电切换机构;电表线夹与电缆线夹呈左右相隔,导电切换机构位于电缆线夹与电表线夹之间,导电切换机构包括电绝缘旋钮、旋转杆和导电块,旋转杆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导电块与旋转杆连接,电绝缘旋钮与旋转杆的上端部连接,电缆线夹设有第一导电部,电表线夹设有第二导电部,导电块位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之间且能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抵接。电表线夹与电缆线夹之间不直接导电,驱使导电切换机构同时接触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使电缆与电表入户线通电;驱使导电切换机构与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分离,使电表线夹处于断电状态,方便进行电表入户线更换,提高操作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表接线夹。
背景技术
以往电网的主干线与用电单元的入户线普遍采用手绑式进行连接,以完成电表入户接线工作。但是,这种传统方式操作随意性大,存在接触不良和绝缘胶带本身的质量问题,绝缘胶带在长期使用中会出现老化脱落并引发事故。因此,电表接线夹应运而生。
电表接线夹包括电缆线夹、电表线夹和绝缘保护壳,其中,电缆线夹能够对电缆的裸露金属部分施以稳定牢固的夹持作用,电表线夹能稳定夹持入户线,而电缆线夹与电表线夹相互导电,绝缘保护壳包裹着电缆线夹和电表线夹,给予很好的绝缘保护作用。电表接线夹能够将电缆的电流引流至入户线,很好的解决了电表入户接线问题。
在电表入户线老化、断裂而需要更换时,人们一般打开绝缘保护壳,以露出电表线夹的调节螺杆,使用扳手等工具对调节螺杆操作,使得与调节螺杆连接的夹持块松开旧的电表入户线,然后将新的电表入户线插入电表线夹的线孔,接着对电表线夹操作,驱使电表线夹夹紧新的电表入户线。可是,电缆线夹与电表线夹保持导电状态,人们稍有不慎接触到电表线夹,则会引发触电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表接线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电表接线夹,包括电缆线夹和电表线夹,所述电表接线夹还包括导电切换机构;所述电表线夹与所述电缆线夹呈左右相隔设置,所述导电切换机构位于所述电缆线夹与所述电表线夹之间,所述导电切换机构包括电绝缘旋钮、旋转杆和导电块,所述旋转杆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电块与所述旋转杆连接,所述电绝缘旋钮与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电缆线夹设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电表线夹设有第二导电部,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之间,且所述导电块能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电表线夹与电缆线夹呈左右相隔设置,使得电表线夹与电缆线夹之间不直接导电,在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之间设置导电切换机构,导电切换机构包括电绝缘旋钮、旋转杆和导电块,通过旋转电绝缘旋钮,便能驱动旋转杆带动导电块转动,在转动一定角度后,促使导电块分别与电缆线夹的第一导电部和电表线夹的第二导电部接触并导电,通过导电切换机构的电流传导作用,使得电缆的电流能流向电表入户线;然后,驱使导电块转动直至导电块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分离,致使电表线夹与电缆线夹之间不通电,以使电表线夹处于断电状态,方便人们对电表线夹进行电表入户线更换操作,提高电表线夹的操作安全性;电绝缘旋钮与旋转杆的上端部连接,方便人们操作,且避免人们在对导电切换机构操作时发生触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杆为导电体,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中的一个与所述旋转杆转动连接,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中的另一个能与所述导电块抵接。将旋转杆设在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中的一个,能够简化该电表接线夹的结构,减小体积和节省材料,且旋转杆设为导电体,因此,在旋转杆带动导电块转动,直至导电块与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中的另一个相接触,促使电缆线夹、导电块、旋转杆和电表线夹之间能够通电,实现电缆与电表入户线通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切换机构还包括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与所述电绝缘旋钮连接,所述绝缘护套位于所述电绝缘旋钮的下方,所述绝缘护套围绕所述旋转杆的外周设置。电绝缘旋钮的底部设置绝缘护套,绝缘护套能够包裹旋转杆的外周面,对旋转杆施以绝缘保护作用,避免人们在对电绝缘旋钮进行旋转操作时不慎接触到由导电体制成的旋转杆,从而保证人们的安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为棱柱状,所述绝缘护套和所述电绝缘旋钮共同形成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有开口朝下的凹槽,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凹槽卡接。绝缘护套与电绝缘旋钮构成转动组件,转动组件通过凹槽套在旋转杆的上端部,促使转动组件与旋转杆卡接,让转动组件能够带动旋转杆同步转动,如此设计,简化转动组件与旋转杆连接的结构,容易制造,操作简单,而且转动组件与旋转杆的接触面积较大,促使转动组件更加容易驱动旋转杆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绝缘旋钮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电绝缘旋钮的外周面设置防滑纹,能够增大电绝缘旋钮与人们的手指之间的摩擦系数,促使人们更加容易转动电绝缘旋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块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或正方形。导电块采用扇形或正方形结构设计,在转动旋转杆时,促使导电块能与电缆线夹或电表线夹直接接触,起到导电作用,在反向转动旋转杆后,导电块与电缆线夹或电表线夹分离,起到断电作用,从而确保导电切换机构具备导电状态和断电状态切换的功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电表接线夹还包括电绝缘块,所述电绝缘块位于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之间,且所述电绝缘块的一端与所述电表线夹连接,所述电绝缘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缆线夹连接。在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之间设置电绝缘块,且电绝缘块分别与电缆线夹和电表线夹相固定,促使三者连接成一体,在电缆线夹与电缆相固定后,电表线夹能够得到电缆线夹施以的支撑作用,让电表线夹处于稳定状态,方便人们将电表入户线连接于电表线夹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绝缘块的两端面均设置卡接柱,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分别设置卡接槽,所述卡接柱与所述卡接槽适配连接。电绝缘块设置卡接柱,电表线夹和电缆线夹设置卡接槽,通过卡接柱对应插入卡接槽内,实现电表线夹、电绝缘块和电缆线夹三者之间的可拆连接,降低操作难度,且连接稳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绝缘旋钮的上端面设有导电指示块。导电指示块设在电绝缘旋钮的上端面,方便人们观察导电指示块,直接获知导电切换机构是处于导电状态还是断电状态,有助于提高该电表接线夹的安全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杆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导电块。旋转杆与导电块之间采用螺丝进行连接,方便拆装旋转杆和导电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电表接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电表接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提供的电表接线夹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表线夹与导电切换机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电表线夹;110、容置槽;120、电表线夹本体;130、第一调节螺杆;140、第一夹持块;200、电缆线夹;210、电缆线夹本体;220、第二调节螺杆;230、第二夹持块;240、夹持孔;300、导电块;400、转动组件;410、旋转杆;420、电绝缘旋钮;500、绝缘护套;600、电绝缘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电表接线夹,包括绝缘保护壳、电缆线夹200、电表线夹100以及导电切换机构。
其中,电表线夹100用于连接电表入户线,电缆线夹200用于连接电缆。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呈左右相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电表线夹100位于电缆线夹200的左侧。由于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不直接导电。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可以安装在绝缘保护壳内。
绝缘保护壳包裹着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为它们提供绝缘保护作用,其形状不限。由于绝缘保护壳属于现有结构,本实施例并未对绝缘保护壳提出改进,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绝缘保护壳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此处不再展开描述。
电表线夹100包括电表线夹本体120、第一调节螺杆130和第一夹持块140。电表线夹本体120设有贯穿前后的腔体,第一夹持块140设在腔体内,且第一夹持块140与腔体的内壁面滑移连接,使得第一夹持块140能沿上下方向移动。电表线夹本体12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螺孔,第一螺孔与腔体连通,第一调节螺杆130穿过第一螺孔,且与电表线夹本体120螺纹连接。
第一夹持块140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为T型槽,第一调节螺杆130的下端设有第一卡部,第一卡部为圆柱状,第一卡部与第一卡槽进行卡接,使得第一调节螺杆130与第一夹持块140转动连接,也即第一调节螺杆130能相对第一夹持块140绕自身轴线旋转。
在第一调节螺杆130相对电表线夹本体120旋转时,第一调节螺杆130会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一夹持块140一并运动。电表线夹本体120的左侧面设有线孔,电表入户线穿过线孔并伸入至腔体,通过第一调节螺杆130驱动第一夹持块140往下移动,第一夹持块140和腔体的内下壁面配合,对电表入户线施以稳定夹持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电表线夹本体120、第一调节螺杆130和第一夹持块140由金属材质如铁制成,且能够导电。
电缆线夹200包括电缆线夹本体210、第二调节螺杆220和第二夹持块230。电缆线夹本体210设有贯穿前后的容置腔,第二夹持块230设在容置腔内,且第二夹持块230与容置腔的内壁面滑移连接,使得第二夹持块230能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电缆线夹本体21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螺孔,第二螺孔与容置腔连通,第二调节螺杆220穿过第二螺孔,并与电缆线夹本体210螺纹连接。
第二夹持块230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为T型槽,第二调节螺杆220的下端设有第二卡部,第二卡部为圆柱体,第二卡部与第二卡槽卡接,使得第二调节螺杆220与第二夹持块230转动连接,也即第二调节螺杆220能相对第二夹持块230绕自身轴线旋转。
第二夹持块230的下表面为往上凹陷的弧形凹面,且容置腔的内下壁面为往下凹陷的弧形凹面,第二夹持块230的下表面与容置腔的内下壁面共同限定出用于夹持电缆的夹持孔240。电缆线夹本体210的左侧面设有开口,开口与容置腔连通,方便电缆经过开口进入至夹持孔240内。
在第二调节螺杆220相对电缆线夹本体210旋转时,第二调节螺杆220会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二夹持块230一并运动。在电缆移动至夹持孔240后,通过第二调节螺杆220驱动第二夹持块230往下移动,第二夹持块230和容置腔的内下壁面配合,对电缆的裸露金属部分施以稳定夹持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电缆线夹本体210、第二调节螺杆220和第二夹持块230由金属材质如铁制成,且能够导电。
导电切换机构位于电缆线夹200与电表线夹100之间,导电切换机构包括电绝缘旋钮420、旋转杆410和导电块300。旋转杆410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导电块300与旋转杆410连接,使得导电块300与旋转杆410相固定,能随旋转杆410一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杆410通过螺丝连接于导电块300,旋转杆410为圆杆,旋转杆410可以导电或不导电。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块300焊接于旋转杆410。
电缆线夹200设有第一导电部,电表线夹100设有第二导电部,导电块300位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之间,且导电块300能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电缆线夹200的左侧面为第一导电部,电表线夹100的右侧面为第二导电部,在导电块300同时接触到电缆线夹200的左侧面和电表线夹100的右侧面时,导电块300起到电流传导作用,使得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通电。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块300由金属材质如铁制成,且能够导电。沿上下方向看,导电块3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旋转杆410可以设在绝缘保护壳或支座上,促使旋转杆410能相对绝缘保护壳或支座旋转。
电绝缘旋钮420与旋转杆410的上端部连接,如通过螺丝、卡扣结构或胶水进行连接,促使电绝缘旋钮420与旋转杆410相固定,方便人们拧动电绝缘旋钮420时,电绝缘旋钮420能带动旋转杆410转动。在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被绝缘保护壳包裹时,电绝缘旋钮420可以外露于绝缘保护壳。电绝缘旋钮420与旋转杆410的上端部连接,方便人们操作,且避免人们在对导电切换机构操作时发生触电。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绝缘旋钮420与第一调节螺杆130位于绝缘保护壳的同一处地方,在进行电表入户线更换时,第一调节螺杆130与电绝缘旋钮420同时外露,以便人们进行操作,此时,第二调节螺杆220位于绝缘保护壳内。
电绝缘旋钮420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能够增加人们与电绝缘旋钮420之间的摩擦力,让人们更加容易拧动电绝缘旋钮420。
电绝缘旋钮420的上端面设有导电指示块,导电指示块可以是箭头凸块、凸点或者贴纸。比如,导电指示块为箭头凸块或凸点时,在导电指示块位于电绝缘旋钮420的右侧时,表示导电块300同时与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相接触;在导电指示块位于电绝缘旋钮420的左侧时,表示导电块300同时与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分离。
又比如,导电指示块为贴纸,贴纸上带有指示导电的红色区域和指示断电的绿色区域,在红色区域位于电绝缘旋钮420的右侧时,表示导电块300同时与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相接触;在绿色区域位于电绝缘旋钮420的右侧时,表示导电块300同时与电缆线夹200和电表线夹100分离。
导电指示块设在电绝缘旋钮420的上端面,方便人们观察导电指示块,直接获知导电切换机构是处于导电状态还是断电状态,有助于提高该电表接线夹的安全性能。
由于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呈左右相隔设置,使得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之间不直接导电,在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之间设置导电切换机构,通过旋转电绝缘旋钮420,便能驱动旋转杆410带动导电块300转动,在转动一定角度后,促使导电块300分别与电缆线夹200的第一导电部和电表线夹100的第二导电部接触并导电,通过导电切换机构的电流传导作用,使得电缆的电流能流向电表入户线。
然后,驱使导电块300转动直至导电块300与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分离,致使电表线夹100与电缆线夹200之间不通电,以使电表线夹100处于断电状态,方便人们对电表线夹100进行电表入户线更换操作,提高电表线夹的操作安全性。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电表接线夹,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旋转杆410为导电体,也即旋转杆410由金属材质如铁制成,且能够导电。
而且,电表线夹100与旋转杆410转动连接,电缆线夹200能与导电块300抵接。如图4所示,电表线夹本体120的下端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置槽110,容置槽110贯穿电表线夹本体12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电表线夹本体120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孔与容置槽110连通,旋转杆410穿设于连接孔。
若连接孔为圆孔时,在连接孔内可以设置轴承,旋转杆410与轴承连接,促使旋转杆410能相对电表线夹本体120旋转。若连接孔为螺孔时,旋转杆410对应设置螺纹段,螺纹段与螺孔连接,在旋转杆410相对电表线夹本体120旋转时,旋转杆410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由于旋转杆410为导电体,旋转杆410与电表线夹本体120和导电块300相接触,因此,在导电块300与电缆线夹200的左侧面接触后,电缆线夹200与电表线夹100通电。
从上下方向看,导电块300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或正方形,能够确保导电块300与电缆线夹200的左侧面接触或分离。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缆线夹200与旋转杆410转动连接,电表线夹100能与导电块300抵接。
将旋转杆410设在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中的一个,能够简化该电表接线夹的结构,减小体积和节省材料,且旋转杆410设为导电体,因此,在旋转杆410带动导电块300转动,直至导电块300与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中的另一个相接触,促使电缆线夹200、导电块300、旋转杆410和电表线夹100之间能够通电,实现电缆与电表入户线通电。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一种电表接线夹,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电切换机构还包括绝缘护套500。绝缘护套500与电绝缘旋钮420连接,如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实现两者连接,电绝缘旋钮420和绝缘护套500可以由塑料制成。绝缘护套500位于电绝缘旋钮420的下方,绝缘护套500围绕旋转杆410的外周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护套500为圆筒状,绝缘护套500的上端面与电绝缘旋钮420的下端面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杆410的上端部为棱柱状,如三棱柱状、四棱柱状、六棱柱状等。绝缘护套500和电绝缘旋钮420共同形成转动组件400,转动组件400设有开口朝下的凹槽,旋转杆410的上端部与凹槽卡接。在旋转杆410的上端部呈四棱柱状时,凹槽为呈四棱柱状的凹槽,能够与旋转杆410的上端部适配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杆410与转动组件400通过胶水、螺丝进行连接。比如,旋转杆410的上端面设有两个螺孔,电绝缘旋钮420设有两个通孔,使用螺丝对应穿过通孔和螺孔,促使电绝缘旋钮420与旋转杆410相固定。
绝缘护套500能够包裹旋转杆410的外周面,对旋转杆410的外露于容置槽110的部分施以绝缘保护作用,避免人们在对电绝缘旋钮420进行旋转操作时不慎接触到由导电体制成的旋转杆410,从而保证人们的安全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一种电表接线夹,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表接线夹还包括电绝缘块600。
电绝缘块600由非导电材质制成,能满足不导电便可,如电绝缘块600可以由塑料制成,电绝缘块600的形状不限,如电绝缘块600可以为圆板状。
电绝缘块600位于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之间,且电绝缘块600的一端与电表线夹100连接,电绝缘块600的另一端与电缆线夹200连接,电绝缘块600起到连接作用,促使电绝缘块600、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连接成一体,在电缆线夹200与电缆相固定后,电表线夹100能够得到电缆线夹200施以的支撑作用,让电表线夹100处于稳定状态,方便人们将电表入户线连接于电表线夹100上,然后,在电缆和电表入户线连接后,将绝缘保护壳安装好,使得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位于绝缘保护壳内。
在本实施例中,电绝缘块600的两端面均设置卡接柱,卡接柱与电绝缘块600一体成型,卡接柱可以呈圆柱状,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分别设置卡接槽,卡接槽可以为圆柱槽,卡接柱与卡接槽适配连接,如过盈配合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绝缘块600设有螺纹柱,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设置螺孔,通过螺纹柱与螺孔连接,促使电绝缘块600、电表线夹100和电缆线夹200相固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表接线夹,包括电缆线夹和电表线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切换机构;所述电表线夹与所述电缆线夹呈左右相隔设置,所述导电切换机构位于所述电缆线夹与所述电表线夹之间,所述导电切换机构包括电绝缘旋钮、旋转杆和导电块,所述旋转杆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电块与所述旋转杆连接,所述电绝缘旋钮与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电缆线夹设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电表线夹设有第二导电部,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之间,且所述导电块能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为导电体,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中的一个与所述旋转杆转动连接,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中的另一个能与所述导电块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切换机构还包括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与所述电绝缘旋钮连接,所述绝缘护套位于所述电绝缘旋钮的下方,所述绝缘护套围绕所述旋转杆的外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为棱柱状,所述绝缘护套和所述电绝缘旋钮共同形成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有开口朝下的凹槽,所述旋转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凹槽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旋钮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块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或正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绝缘块,所述电绝缘块位于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之间,且所述电绝缘块的一端与所述电表线夹连接,所述电绝缘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缆线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块的两端面均设置卡接柱,所述电表线夹和所述电缆线夹分别设置卡接槽,所述卡接柱与所述卡接槽适配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旋钮的上端面设有导电指示块。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表接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导电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19376.2U CN217334417U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19376.2U CN217334417U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34417U true CN217334417U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94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19376.2U Active CN217334417U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34417U (zh) |
-
2022
- 2022-04-14 CN CN202220919376.2U patent/CN2173344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200128624A (ko) | 일종 지능화 계측기 데이터 버스 커넥터 | |
CN109713464B (zh) | 一种快速锁线电连接器 | |
CN217334417U (zh)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
US9105414B2 (en) | Plug-type power supply connector for a power input selector switch | |
CN217823500U (zh) |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铜导线接线端子 | |
CN201674087U (zh) | 一种旋转变换插头 | |
US2869101A (en) | Pin-type lampholder | |
CN213093524U (zh) | 一种可旋转插头 | |
CN212991341U (zh) | 一种电表接线夹 | |
CN204538260U (zh) | 开关插座接线端改进结构 | |
CN210779253U (zh) | 一种免螺丝快速连接接线端子 | |
CN208315486U (zh) | 一种导电结构、连接单元及断路器 | |
CN219979483U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
CN221126405U (zh) | 一种具有拆卸组装功能的线束总成 | |
CN216624459U (zh) | 一种压合定位式电池组放置架 | |
CN220710176U (zh) | 一种带灯双极开关 | |
CN217281642U (zh) | 一种开关柜专用接地线导电端装置 | |
CN216624826U (zh) | 一种耐磨损的电气电线快速接线器 | |
CN217215402U (zh) | 一种汇流排底部馈电端子 | |
CN220085031U (zh) | 一种线束导通检测机构 | |
CN213124840U (zh) | 便捷拆装插排 | |
CN221805704U (zh) | 一种干电池开瓶器 | |
CN214477272U (zh) | 一种断路器的接线装置 | |
CN210897895U (zh) | 一种针对日本标准延长线插座插头检测用快速连接装置 | |
CN220820101U (zh) | 一种带操作机构自动短接插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