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11072U - 排痰机 - Google Patents

排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11072U
CN217311072U CN202123315503.2U CN202123315503U CN217311072U CN 217311072 U CN217311072 U CN 217311072U CN 202123315503 U CN202123315503 U CN 202123315503U CN 217311072 U CN217311072 U CN 217311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rame
support
shell
guid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55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松
王瑞强
高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55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110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11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110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排痰机,其中,排痰机包括机体和外壳;机体包括支架和主机,主机设于支架内,支架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导向面;外壳围合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腔壁形成有第二导向面,支架通过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导向而滑设于容纳腔内,支架和外壳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高排痰机的外壳与机体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排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痰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痰机。
背景技术
高频振动排痰机主要是用高频胸壁震荡(HFCWO)技术,通过控制系统发出信号,充分使充气背心高速反复地产生高频振荡,促使呼吸道内肺叶深处分泌物松弛、液化、脱落,从而使痰液从支气管移动到主气管后通过咳嗽或者人工吸引将痰液排除体外。适用于部队战救医疗以及医院或家用适用于肺部分泌物排出困难或由粘液阻塞肺部引起的肺膨胀不全者,起到促进气道清除排痰或改善支气管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排痰机设备外壳组装过程过于繁琐,导致外壳与机体组装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排痰机,旨在提高排痰机外壳与机体的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排痰机,所述排痰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支架和主机,所述主机设于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导向面;和
外壳,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形成有第二导向面,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的导向而滑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架和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和连接两所述侧板的顶板,一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边朝向另一所述侧板弯折形成有所述第二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框架和底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框架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面,所述底板对应所述框架的底部和侧面的连接处弯折形成有所述第一导向面,所述机体还包括控制面板和背板,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前侧,所述背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后侧,所述第一导向面由所述控制面板延伸至所述背板。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顶板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边缘,所述限位板的一表面抵持所述背板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底板螺纹连接;
和/或,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背板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面板靠近所述框架的表面周缘设有限位槽,所述外壳的端部可插接于所述限位槽内。
可选地,所述顶板靠近所述控制面板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控制面板弯折,所述框架的顶部靠近所述控制面板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柱限位于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凹槽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间隔设置于所述顶板,多个所述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的顶部,一所述支撑柱对应限位于一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侧板的外周壁。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安装柱,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一端连接所述把手,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框架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机体内支架设置第一导向面,外壳形成的容纳腔腔壁内设置第二导向面,支架通过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导向以使滑设于外壳的容纳腔内,实现支架与外壳的快速组装,并方便后续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在提高排痰机的外壳与机体的组装效率的同时保证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排痰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排痰机中机体和外壳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排痰机中机体和外壳拆解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排痰机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排痰机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6为图1所示排痰机中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排痰机中机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排痰机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排痰机 10 机体
11 支架 111 第一导向面
113 框架 1131 凹槽
1133 第一通孔 115 底板
13 主机 15 控制面板
151 限位槽 17 背板
30 外壳 31 容纳腔
311 第二导向面 32 侧板
321 第二通孔 33 顶板
331 支撑柱 34 限位板
35 把手 36 安装柱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排痰机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排痰机1包括机体10和外壳30;机体10包括支架11和主机13,主机13设于支架11内,支架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导向面111;外壳30围合形成有容纳腔31,容纳腔31的腔壁形成有第二导向面311,支架11通过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的导向而滑设于容纳腔31内,支架11和外壳30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0包括支架11和主机13,主机13设于支架11内,支架11的形状可以为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支架11外表面设有第一导向面111,外壳30围合形成有容纳腔31,容纳腔31的腔壁设有第二导向面311,支架11与容纳腔31通过第一导向面111和第二导向面311滑动抵接形成支架11滑设于容纳腔31内,最后形成外壳30盖合于支架11的外表面,达到外壳30与支架11的组装。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为形状相同的表面,通过将第一导向面111滑设并与第二导向面311抵接,可以起到导向的效果,即支架11只需按照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对接的方向进行与外壳30的推拉,即可完成对于支架11和外壳30的组合,另一方面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的滑接,能确保支架11与外壳30的接合位置,进而确保支架11与外壳30的连接紧密性,确保支架11的外表面与外壳30的内表面的贴合程度,可以起到容纳腔31内部防尘防水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一导向面111、第二导向面311均可以为弯折形成的曲面,当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滑接,外壳30对于支架11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外壳30的第一导向面111的弯折部分可以对支架11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了呼吸机外壳30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支架11与外壳3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键连接等。将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的两端紧贴,连接处对接,安装上连接件即可形成完整的呼吸机外壳30。拆卸时将连接件拆卸,连接处分离,即可将外壳30与机体10分离。当套外壳30经过长时间的工作表面出现缺陷或破损,或者机体10内部零件需要拆卸更换时,或者需要更换支架11,将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分离,即可将外壳30与机体10拆卸分开,若外壳30表面出现缺陷和破碎,则将外壳30更换,若主机13出现问题,则将机体10单独拆卸维修,更换后重新将外壳30与机体10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单独更换需更换的零部件或者外壳30,一方面提高了更换效率,另一方面节约了整套呼吸机的生产成本,外壳3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外壳30均有钣金部件,并且由于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滑接形成的支架11与外壳30的连接紧密性,因而容纳腔31内呈封闭式结构,钣金部件的设置能有效提高高频振动排痰机1的电磁兼容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机体10内支架11设置第一导向面111,外壳30形成的容纳腔31腔壁内设置第二导向面311,支架11通过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的导向以使滑设于外壳30的容纳腔31内,实现支架11与外壳30的快速组装,并方便后续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在提高排痰机1的外壳30与机体10的组装效率的同时保证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外壳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32和连接两侧板32的顶板33,一侧板32远离顶板33的一侧边朝向另一侧板32弯折形成有第二导向面311。
外壳30包括两侧板32以及一顶板33,因而外壳30为三端开口的结构设置,外壳30的侧板32分别对应盖设于支架11的两侧面,顶板33则盖设于支架11的顶面,外壳30的三端开口则分别对应机体10的前侧、底部以及后侧。侧板32远离顶板33的一侧边朝向另一侧边形成有第二导向面311,可以理解的是,两侧板32的即形成有两个第二导向面311,两个第二导向面311呈相对方向弯折,即两个第二导向面311均朝向容纳腔31的中部弯折,如此设置,当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滑接,外壳30对于支架11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外壳30的第一导向面111的弯折部分可以对支架11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了呼吸机外壳30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6所示,支架11包括框架113和底板115,底板115连接框架113的底部,并延伸至框架113的相对两侧面,底板115对应框架113的底部和侧面的连接处弯折形成有第一导向面111,机体10还包括控制面板15和背板17,控制面板15设于框架113的前侧,背板17设于框架113的后侧,第一导向面111由控制面板15延伸至背板17。
支架11包括框架113和底板115,框架113的相对两侧面对应与外壳30的两侧板32抵接,框架113的底部即底板115的设置部分与外壳30位于底部的开口对接,底板115延伸至框架113两侧面的部分以及底板115位于框架113底部与侧面的连接处为第一导向面111,可以理解的是,框架113具有两侧面,底板115分别延伸至两侧面即形成有两个第一导向面111,两个第一导向面111呈相对方向弯折,第一导向面111的弯折方向与第二导向面311的弯折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当外壳30与支架11滑接时,第一导向面111可以与第二导向面311抵接并且紧密贴合的效果,也可以使第一导向面111对第二导向面311起到支撑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面111和第二导向面311的长度相同,当外壳30与支架11滑接结合时,外壳30的内壁与支架11的外表面充分抵接,外壳30与支架11结合紧密,保证了外壳30与支架11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外壳30与支架11边缘连接形成为一平整表面,减少了边角结构的形成,避免了因倒角对用户的产生的影响,提高了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外壳30还包括限位板34,限位板34连接于侧板32和/或顶板33靠近背板17的一侧边缘,限位板34的一表面抵持背板17的外表面。
限位板34连接于侧板32和/或顶板33的靠近背板17的一侧边缘,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板34可以只连接于两相对侧板32的边缘,或者只连接于顶板33的边缘,或者同时连接于两侧板32和顶板33的边缘。
进一步地,限位板34垂直于侧板32和顶板33的边缘,并朝向背板17设置,如此设置的限位板34,一方面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外壳30与支架11滑设时的长度,可以提醒操作者外壳30与支架11的滑设程度,避免外壳30与支架11连接程度不足的情况,也可以表面外壳30与支架11连接过深的情况;另一方面限位板34垂直与侧板32和底板115,当外壳30与支架11滑接后,限位板34可以盖设于框架113的边缘处,对于框架113的边缘起到封闭和保护的作用,提高了外壳30对于容纳腔31的封闭程度,提高了呼吸机的防尘防水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二导向面311与底板115螺纹连接;
和/或,限位板34和背板17螺纹连接。
第二导向面311与底板115螺纹连接,限位板34与背板17螺纹连接,外壳30与框架113上均设有连接孔,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孔的孔壁设置有内螺纹,连接孔用于与连接件配合,连接件可穿设并与连接孔螺纹连接,连接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利用螺纹连接连接外壳30与支架11,提高了连接的效率。
进一步地,连接件与连接孔螺纹连接,以起到固定连接件在外壳30与支架11上的作用,起到连接外壳30和支架11的作用,保证了外壳30与支架11的连接效果,提高了外壳30与支架11的连接紧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控制面板15靠近框架113的表面周缘设有限位槽151,外壳30的端部可插接于限位槽151内。
控制面板15靠近框架113的表面周缘设置有限位槽151,当外壳30与支架11结合时,外壳30的端部插接于限位槽151内,即形成一种控制面板15包覆于外壳30的一端开口的状态,有助于外壳30与支架11的结合,并且能保证外壳30与支架11结合后的紧密性,保证外壳30与支架11结合后的紧配程度,保证了二者的整体性,也满足了外壳30的结合后对于支架11的封闭效果,提高了防尘防水能力。
进一步地,控制面板15的面积大于外壳30的端部开口面积,方便了控制面板15在生产和组装的过程中对于外壳30的安装和设计,便于控制面板15对于外壳30的安装以及对于其他零部件的配合,提高了组装效率以及实用性,并且提高了结合后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5、图7、图8所示,顶板33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柱331,支撑柱331的自由端朝向控制面板15弯折,框架113的顶部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131,支撑柱331限位于凹槽1131内。
顶板33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柱331,支撑柱331的自由端朝向控制面板15弯折,框架113的顶部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131,当外壳30与支架11连接后,支撑柱331的自由端限位于凹槽1131内,一方面可以防止外壳30于支架11外部左右晃动,凹槽1131对于支撑柱331起到稳固的作用,进而使得外壳30与支架11保持相对静止的效果;另一方面支撑柱331的设置可以对于顶板33具有支撑的作用,防止外部对顶板33的压力造成对于控制面板15的过度挤压,进而破坏控制面板15,提高了呼吸机整体的强度,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支撑柱331和凹槽1131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支撑柱331间隔设置于顶板33,多个凹槽1131间隔设置于框架113的顶部,一支撑柱331对应限位于一凹槽1131内。
支撑柱331和凹槽1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柱331间隔设于顶板33上,多个凹槽1131设于框架113的顶板33,多个支撑柱331和凹槽1131间隔排布设置,并且多个支撑柱331和凹槽1131平行设置,可以使得在呼吸机在移动的过程中多个支撑柱331和凹槽1131的受力分布平均,并且呼吸机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挤压,增强了外壳30以及支架11支架11的整体强度,增强外壳30的受力强度,提高外壳30的抗应力效果,提高了呼吸机的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外壳30还包括把手35,把手35设于侧板32的外周壁。
把手35设于侧板32的外壁,把手35一方面方便在外壳30和支架11结合时对于外壳30的控制,方便控制外壳30的方向,进而结合将第一导向面111与第二导向面311对准,并且便于用户结合时的发力,提高了结合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用户对呼吸机的移动取放,便于对于外壳30的提起安放,提高了移动的效率,并且增加了受力点,防止壳体的损坏。
进一步地,把手35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片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把手35的形状为片状,片状的把手35有助于外壳30的水平方向移动的用力,方便外壳30的水平方向推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壳30还包括安装柱36,框架113上设有第一通孔1133,侧板32上设有第二通孔321,安装柱36的一端连接把手35,另一端穿设于第一通孔1133和第二通孔321与框架113螺纹连接。
把手35还包括安装柱36,安装柱36用于把手35穿设于侧板32上的第二通孔321连接于框架113的第一通孔113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33为螺纹孔,通过螺钉将安装柱36、把手35与框架113连接,把手35与框架113直接连接,不对外壳30施加压力,保证搬动呼吸机时外壳30不受侧面的挤压力,提高了把手35的强度,提高把手35的抗应力效果,进而提高了外壳30的使用寿命并保护外壳30外观的完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痰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支架和主机,所述主机设于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导向面;和
外壳,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形成有第二导向面,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的导向而滑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架和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板和连接两所述侧板的顶板,一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边朝向另一所述侧板弯折形成有所述第二导向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框架和底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框架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面,所述底板对应所述框架的底部和侧面的连接处弯折形成有所述第一导向面,所述机体还包括控制面板和背板,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前侧,所述背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后侧,所述第一导向面由所述控制面板延伸至所述背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顶板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边缘,所述限位板的一表面抵持所述背板的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底板螺纹连接;
和/或,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背板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靠近所述框架的表面周缘设有限位槽,所述外壳的端部可插接于所述限位槽内。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靠近所述控制面板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控制面板弯折,所述框架的顶部靠近所述控制面板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柱限位于所述凹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凹槽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间隔设置于所述顶板,多个所述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的顶部,一所述支撑柱对应限位于一所述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侧板的外周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安装柱,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一端连接所述把手,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框架螺纹连接。
CN202123315503.2U 2021-12-27 2021-12-27 排痰机 Active CN217311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5503.2U CN217311072U (zh) 2021-12-27 2021-12-27 排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5503.2U CN217311072U (zh) 2021-12-27 2021-12-27 排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11072U true CN217311072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88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5503.2U Active CN217311072U (zh) 2021-12-27 2021-12-27 排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110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11072U (zh) 排痰机
CN210865138U (zh) 智慧黑板
CN20646945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壳体和立式空调室内机
JP2021517227A (ja) 空調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6923907U (zh) 一种功能模块组件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及一种交互平板
CN2402099Y (zh) 一种机柜框架
CN209543310U (zh) 一种触摸屏的安装结构
CN211316346U (zh) 一种柜式空调
CN215586973U (zh) 一种呼吸机用显示屏设备
CN218627254U (zh) 空调外壳和空调设备
CN20970556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单灯控制器
CN207801371U (zh) 一种拐角线卡
CN207264350U (zh) 触摸屏壳体及触摸控制模块
CN211345528U (zh) 一种柜式空调
CN206094495U (zh) 盖板、空调器壳体以及空调器
CN205204540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电梯显示器
CN213220206U (zh) 一种三棱柱呼吸机外壳
CN211876292U (zh) 一种新风机的智能接口保护装置
CN214506106U (zh) 一种具有户外用防虫结构的电力柜
CN207506732U (zh) 一种新型数字化医用悬挂护理设备
CN219354956U (zh) 一种呼吸管路集水杯
CN216053680U (zh) 一种可挂墙安装的led箱体
CN217235986U (zh) 一种室内甲醛净化装置
CN20809084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4410632U (zh) 一种显示装置的箱体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101, Evergrande Fashion Huigu Building, Fulong Road, Shanghengla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