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6609U -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 Google Patents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6609U
CN217286609U CN202220199058.3U CN202220199058U CN217286609U CN 217286609 U CN217286609 U CN 217286609U CN 202220199058 U CN202220199058 U CN 202220199058U CN 217286609 U CN217286609 U CN 217286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al waste
waste
sterilization
disinfection
med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90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
许勇
任孝江
林志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905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6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6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6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该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一端连接样本检测区,其包括消毒平台和污物平台;高压灭菌装置,设置于消毒平台上;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邻接样本检测区设置;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包括废弃物进口和废弃物出口;物料传递机构,用于将医疗废弃物由废弃物出口传递至高压灭菌装置内,及将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由高压灭菌装置内取出并传递至污物平台上;污物清运门,设置于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一侧,作为清运污物平台上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的通道。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行传染病病毒检测后的样本及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时如何避免人员直接接触,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Description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疫、生物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控制病毒的无序传播,在没有研制出专门的特效药之前,仍然采用防控病毒传播为疫情控制的主要手段。
在对传染病病毒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检验后,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可能包含传染病病毒,在将其运离检测区之前应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由于病毒本身的传染性较强,应尽量不让医护人员直接与传染病病毒检测后的样本以及医疗废弃物接触,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无非直接接触完成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行传染病样本检测后的样本及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时如何避免人员直接接触,既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又无需穿戴笨重的防护服,提高舒适感,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一端连接用于传染病病毒检测的样本检测区,其包括:
消毒平台和污物平台;
高压灭菌装置,设置于所述消毒平台上;
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包括废弃物进口和废弃物出口,医疗废弃物能够从样本检测区经由废弃物进口进入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再经由废弃物出口进入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物料传递机构,用于将医疗废弃物由废弃物出口传递至所述高压灭菌装置内,以及将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由所述高压灭菌装置内取出并传递至所述污物平台上;
污物清运门,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一侧,作为清运所述污物平台上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废弃物进口设置有进料门,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所述废弃物出口设置有出料门,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控制系统,其电性连接所述进料门和出料门使得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进料门、出料门上均设置自动开门机构。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一端连接人员操作区,所述人员操作区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之间设置有透明隔断;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
升降台,设置于所述废弃物出口的下方;所述升降台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操作通道,设置于所述透明隔断上;
操作手套,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与所述操作通道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伸入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在所述透明隔断朝向所述人员操作区的一侧还设置有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进料门与废弃物进口之间,以及所述出料门与废弃物出口之间均设置密封条。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废弃物进口与所述废弃物出口均采用不锈钢材料。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
轨道,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顶部或侧部;
六轴机械臂,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平移;所述六轴机械臂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优选的,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中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均设置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压力能够分别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包括前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在样本测试后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消毒灭菌时,医疗废弃物经由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进入消毒灭菌间,医护人员则处于人员操作区内,医护人员与医疗废弃物处于完全隔离的独立空间,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菌的风险,且无需穿戴笨重的防护服装,舒适感体验较好;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设计,既可以通过透明隔断、操作通道和操作手套的配合完成手工非接触性废弃物传递,还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消毒灭菌间的升降台、六轴机械臂、轨道、自动开门机构、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在控制系统的统一控制之下完成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灭菌操作;通过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实现了传染病病毒检测后的医疗废弃物的物料非接触式消毒灭菌,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病毒的交叉感染和传播风险。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如附图1所示,其一端连接用于传染病病毒检测的样本检测区1,其包括:消毒平台53和污物平台55;所述消毒平台用于放置医疗废弃物传递框以及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消毒操作;所述污物平台用于放置已经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以便于集中运走;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高压灭菌装置54,所述高压灭菌装置设置于所述消毒平台53上用于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灭菌处理;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6,其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6包括废弃物进口和废弃物出口,医疗废弃物能够从样本检测区1经由废弃物进口进入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6,再经由废弃物出口进入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物料传递机构,其用于将医疗废弃物由废弃物出口传递至所述高压灭菌装置 54内,以及将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由所述高压灭菌装置54内取出并传递至所述污物平台55上;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污物清运门51,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的一侧,作为清运所述污物平台上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的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对于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灭菌处理无需医护人员手工直接接触医疗废弃物,可以避免医护人员直接接触医疗废弃物而产生病毒交叉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废弃物进口设置有进料门61,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1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6;所述废弃物出口设置有出料门62,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6;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还包括控制系统,其电性连接所述进料门61和出料门62使得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所述医疗废弃物由样本检测区传递至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始终处于非直接连通的状态,极大地降低了穿肚交叉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料门61上设置有自动开门机构611,所述出料门62上均设置自动开门机构621。该自动开门机构的设计可以实现进出料门的自动开关,以实现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废弃物进口与所述废弃物出口均采用不锈钢材料;且,所述进料门61与废弃物进口之间,以及所述出料门62与废弃物出口之间均设置密封条。该种结构设计的目的在于较好地隔断样本检测区和消毒灭菌间的物理上的气流、物流上的交换,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本检测区1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均设置压力控制装置(图中未标示);所述样本检测区2 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的压力分别控制。本申请设置压力控制装置且压力分区控制,其旨在使样本检测区和消毒灭菌区能够设置压力梯度,使二者均处于负压工作区域,防止样本检测区、消毒灭菌间的污染空气外泄;同时还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二者之间的压力差以控制二者之间的气流、物流的方向,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可以是全自动的机械化操作,也可以手工辅助机械化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升降台52,设置于所述废弃物出口的下方;所述升降台5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台可以采用液压结构,其包括两个轴,其中一个轴固定,另一个轴可以相对于固定轴上下运动;所述可运动的轴的上端设置载物平台;当医疗废弃物经由废弃物出口传递过来时,所述升降台的载物平台升高至废弃物出口的高度,物料传递机构将所述医疗废弃物放置至载物平台;然后升降台下降,使医疗废弃物下降至方便将其转移至高压消毒装置的高度。所述医疗废弃物的传递可以通过物品传递框进行;所述物品传递框上设置卡件;所述机械臂能够抓取所述卡件使所述物品传递框在所述样本检测区内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一端连接人员操作区2,所述人员操作区2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之间设置有透明隔断23;所述透明隔断23上设置操作通道231,所述操作通道231设置操作手套(图中未标示);所述操作手套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与所述操作通道231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伸入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5。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可以使医护人员在隔着透明隔断时即可完成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内的部分手工操作,实现医护人员与医疗废弃物的非接触式手工操作。通过医护人员的部分手工造作协助,可以极大地简化所述物料传输机构机械化的复杂度。
上述的透明隔断采用透明材质制造,其目的在于使得整个消毒灭菌间的操作可视化,医护人员仅在人员操作区即可全盘掌握整个消毒灭菌间的所有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轨道(图中未标示),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顶部或侧部;所述物料传递机构还包括六轴机械臂(图中未标示),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平移;所述六轴机械臂由六根轴组成,六根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所述轴能够绕着所述关节转动;所述六轴机械臂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所述六轴机械臂的运动。通过轨道加六轴机械臂的设计,可以实现物料传递机构在消毒灭菌间的活动范围最大化,极大地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操作的干预程度,既成本节约又能够避免医护人员被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和降低医护人员手工操作与机械操作冲突引起的安全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透明隔23断朝向所述人员操作区2的一侧还设置有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语音交互系统能够通过语音控制所述机械臂和/或升降台的操作;所述触摸操作屏能够通过人工操作触摸屏控制所述机械臂和/或升降台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操作屏可以设置于透明隔断的外侧(朝向人员操作区的一侧),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将手从所述操作通道退出后才能进行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医护人员的手处于样本检测区,而与机械臂等的机械动作发生冲突而发生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明隔断的内侧,也即面向所述消毒灭菌间的一侧可以设置光栅,用于自动检测医护人员的手是否处于消毒灭菌间,若医护人员的手处于消毒灭菌间时则所述机械臂不启动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人手与机械臂等的机械动作发生冲突而发生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消毒灭菌间的顶部和/或侧部还设置有PLC控制的灭菌灯,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PLC控制的灭菌灯用于对所述消毒灭菌间的设备、器具等进行消毒,避免由医疗废弃物带入消毒灭菌间的传染病病毒在消毒灭菌间设备、空气中的交叉感染和传播,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应用于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中用于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灭菌处理。具体的,所述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包括样本检测区、消毒灭菌间和人员操作区,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消毒灭菌间之间通过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连接;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通过设置于透明隔断上的操作通道和操作手套连接;所述消毒灭菌间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也是通过设置于透明隔断上的操作通道和操作手套连接;医护人员可以透明隔断全盘掌握样本检测区和消毒灭菌间的操作。通过所述消毒灭菌间的设计,可以实现医护人员无接触或者非直接接触即可完成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灭菌操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病毒交叉感染及传播的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 (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其一端连接用于传染病病毒检测的样本检测区,其包括:
消毒平台和污物平台;
高压灭菌装置,设置于所述消毒平台上;
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包括废弃物进口和废弃物出口,医疗废弃物能够从样本检测区经由废弃物进口进入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再经由废弃物出口进入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物料传递机构,用于将医疗废弃物由废弃物出口传递至所述高压灭菌装置内,以及将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由所述高压灭菌装置内取出并传递至所述污物平台上;
污物清运门,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一侧,作为清运所述污物平台上消毒灭菌后的废弃物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弃物进口设置有进料门,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所述废弃物出口设置有出料门,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与所述医疗废弃物传递通道;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还包括控制系统,其电性连接所述进料门和出料门使得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门、出料门上均设置自动开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其一端连接人员操作区,所述人员操作区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之间设置有透明隔断;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
升降台,设置于所述废弃物出口的下方;所述升降台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操作通道,设置于所述透明隔断上;
操作手套,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与所述操作通道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伸入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隔断朝向所述人员操作区的一侧还设置有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门与废弃物进口之间,以及所述出料门与废弃物出口之间均设置密封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弃物进口与所述废弃物出口均采用不锈钢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传递机构包括:
轨道,设置于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顶部或侧部;
六轴机械臂,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平移;所述六轴机械臂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均设置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的压力能够分别控制。
10.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
CN202220199058.3U 2022-01-25 2022-01-25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Active CN217286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9058.3U CN21728660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9058.3U CN21728660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6609U true CN217286609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9058.3U Active CN21728660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6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932316B2 (ja) 無菌製品およびそのような無菌製品の滅菌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EP3165283B1 (en) Safety cabinet
CN111593909B (zh) 医用负压标本采样舱及采样方法
CN202315914U (zh) 检验隔离器
CN111749504A (zh) 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
CN210947910U (zh) 医用负压标本采样舱
CN110982685A (zh) 高危病原微生物无人化隔离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9528418B (zh) 烧伤科危重患者专用无菌隔离床
CN214117632U (zh) 核酸安全采样屋
CN217286609U (zh) 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N201546466U (zh) 可移动式检疫隔离房
CN103961728B (zh) P3级生物安全柜污染物转移消毒装置
CN109604202A (zh) 一种检验科设备清洁消毒装置
Penna et al. The presterilization microbial load on used medical devi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KR20220042627A (ko) 음압기를 이용한 프레임 내 공기주입 기능을 갖는 이동형 음압백
CN217652438U (zh) 一种核酸采样与检测一体式工作站
CN218840951U (zh) 物料传输通道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N216921528U (zh) 物料传输装置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N213099080U (zh) 一种妇产科产房用防漏夹紧装置
CN105434129A (zh) 静脉用药调配舱
Kuehne Biological containment facility for studying infectious disease
CN213345748U (zh) 一种咽拭子采集防护隔离用具
CN111743699A (zh) 一种无接触快速接诊系统
CN216921542U (zh) 用于传染病检测的人员操作间和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N207025393U (zh) 一种用于医学检验科的多功能检验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