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4038U -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4038U
CN217274038U CN202220080348.6U CN202220080348U CN217274038U CN 217274038 U CN217274038 U CN 217274038U CN 202220080348 U CN202220080348 U CN 202220080348U CN 217274038 U CN217274038 U CN 2172740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energy storage
pressure
water
wate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03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刚
祝培旺
聂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2200803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40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40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40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序连接设置的水工质供应装置、储能水泵、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及用汽设备;储能水泵的两端并联设置供汽水泵,供汽水泵的出口压力低于储能水泵的出口压力;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差值,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根据用汽设备与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温度、压力的差值反馈调节运行模式。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克服了集热装置中水工质吸热不足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同时能够反馈调节精准灵活切换系统的运行模式,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性。

Description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进步和经济繁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大力开发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随着新型负荷的发展,负荷侧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能量来源和负荷侧的双重不确定性要求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其影响。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是一种储量丰富的能源,并且具有清洁、环保、持续、长久的优势,但是由于太阳辐射本身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对于大多数蒸汽应用侧而言,蒸汽负荷经常是波动的,这种情形会产生蒸汽压力下降;管道、阀门和设备腐蚀加剧,水锤严重,设备维修率增加、寿命缩短;费用增加,污染排放增加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压供汽储能系统,通过高压储能、低压供汽节约能源以及根据用汽设备所需的蒸汽流量与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流量的差值,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并根据用汽设备的流量、压力、温度反馈调节系统的运行模式,解决负荷侧蒸汽波动带来的蒸汽压力下降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序连接设置的水工质供应装置、储能水泵、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及用汽设备;储能水泵的两端并联设置供汽水泵,供汽水泵的出口压力低于储能水泵的出口压力,储能水泵、供汽水泵分别提供水工质向集热装置流通的动力;集热装置对接收的水工质进行加热形成水、汽混合物;汽水分离器的出口与用汽设备连接;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输送到用汽设备或输送到储能罐;储能罐对接收的蒸汽进行储存或输送至用汽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差值,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模式;以及根据用汽设备与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温度、压力的差值反馈调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
本实用新型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热输送过程包括集热、储热和放热三个环节。集热过程是影响系统利用率及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储热可改善系统供汽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及节能效果,放热过程直接关联用户侧的需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克服了集热装置中水工质吸热量波动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根据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压力和温度精准灵活切换系统的运行模式,从而节约能源,提高系统经济性。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储能水泵泵出高压水,减少水工质的体积,增加了水工质的密度,储存高压水比储存低压蒸汽更经济,且水工质进入储能罐后能够闪蒸产生需求压力参数的低压蒸汽;供汽水泵产生低压水工质供汽,有利于节约能源,进一步提高系统经济性;本实用新型通过高压储能与低压供汽相结合,能够节省泵耗,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储能水泵和供汽水泵,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且储能水泵为高压泵可以作为供汽水泵的备用泵,减少故障停机,保证供汽连续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供汽水泵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供汽水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一调节阀,储能水泵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水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二调节阀,储能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罐的入口流量的第三调节阀,储能罐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罐的出口流量的第四调节阀,汽水分离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进入用汽设备的流量。
根据该技术方案,上述调节阀的设置能够灵活调节系统流量、压力,使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稳定运行,实现集热、储热及供热。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等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时,系统进入集热供热模式,水工质依次在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及用汽设备之间流通,控制装置控制开启供汽水泵和第一调节阀,使用汽设备与汽水分离器出口的压力、温度相同。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汽水分离器出口流量刚好能够满足用汽设备的需求,汽水分离器出口的热量单独供给用汽设备,储能罐不进行储能,也不利用储能罐提供能量,因此,通过调节用汽设备和汽水分离器的压力、温度相同,使系统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大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且用汽设备所需流量不为0时,系统进入高压储热供热模式,水工质依次在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及用汽设备之间流通,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调节储能水泵,使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的压力满足储热压力;调节第四调节阀的开度,使储能罐出口的压力、温度和用汽设备所需的压力、温度相同。
根据该技术方案,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在满足用热需求后,还有部分进入储能罐存储,如,太阳能充足时,既能够满足用汽设备的供热需求,多余的热能进入储能罐存储备用,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大于用汽设备所需流量且用汽设备所需流量为0时,系统进入高压储热模式,水工质依次在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之间流通,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调节储能水泵,使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的压力满足储热压力。
根据该技术方案,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全部进入储能罐进行存储,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同时有效利用了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水工质的流量小于用汽设备所需的水工质的流量且用汽设备所需流量不为0时,系统进入集热储热联合供热模式,水工质依次在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及用汽设备之间流通,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调节供汽水泵和第一调节阀使得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压力和温度与用汽设备所需的压力和温度相同;并且根据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的示数分别调节第一调节阀和第四调节阀的开度,使得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流量与储能罐出口的蒸汽流量之和等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集热供热联合储能罐进行供热,解决了集热装置出口的能量无法满足用热需求,保证了系统的连续工作能力。如,太阳能不充足时,通过联合储能罐供热,满足用汽设备的用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等于0,且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不为0时,系统进入储热供热模式,水工质在储能罐和用汽设备之间流通,控制装置调节第四调节阀的开度,使用汽设备与储能罐出口的蒸汽流量、温度和压力相同。
根据该技术方案,可以单独采用储能罐供热,解决集热装置无能量输出时,满足用汽设备的用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储能罐内部的压力小于第一规定压力,控制关闭第四调节阀;或当储能罐内部的压力大于第二规定压力,控制关闭第三调节阀。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进行储能,能够防止储能罐压力过高,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储能罐供能时,防止储能罐压力过低,保证储能罐的出口压力与用汽设备所需的压力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连接于水工质供应装置的出口与供汽水泵的入口、储能水泵的入口之间的除氧器,且除氧器与用汽设备的入口管路连接,用汽设备入口的部分蒸汽进入除氧器。
根据该技术方案,除氧器能够去除水工质中的氧气,防止氧气对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等的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集热装置为太阳能水工质腔式吸热器、锅炉或核反应堆。集热装置的形式多样,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集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水泵1;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用汽设备5;供汽水泵6;除氧器7;第一调节阀8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第四调节阀84;第五调节阀85;第一流量计F1;第二流量计F2;第三流量计F3;第一压力表P1;第二压力表P2;第三压力表P3;第一温度计T1;第二温度计T2;第三温度计T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序连接设置的水工质供应装置(图中未示出)、储能水泵1、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及用汽设备5;储能水泵1的两端并联设置供汽水泵6,供汽水泵6的出口压力低于储能水泵1的出口压力,储能水泵1、供汽水泵6分别提供水工质向集热装置2流通的动力;集热装置2对接收的水工质进行加热形成水汽混合物;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与用汽设备5连接;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蒸汽输送到用汽设备5或输送到储能罐4;储能罐4对接收的蒸汽进行储存或输送至用汽设备5;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差值,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差值,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根据用汽设备与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温度、压力的差值反馈调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
本实用新型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热输送过程包括集热、储热和放热三个环节。集热过程是影响系统利用率及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储热可改善系统供汽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及节能效果,放热过程直接关联用户侧的需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中储能罐4的设置克服了集热装置2中水工质吸热不足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根据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压力和温度精准灵活切换系统的运行模式,从而节约能源,提高系统经济性。(本实用新型用汽设备是指使用蒸汽的设备,如汽轮机、蒸汽管网等)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储能水泵1泵出高压水,减少水工质的体积,增加了水工质的密度,储存高压水比储存低压蒸汽更经济,且水工质进入储能罐4后能够闪蒸产生需求压力参数的低压蒸汽;供汽水泵6产生低压水工质供汽,有利于节约能源,进一步提高系统经济性;本实用新型通过高压储能与低压供汽相结合,能够节省泵耗,节约能源;且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储能水泵1和供汽水泵6,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且储能水泵1为高压泵可以作为供汽水泵的备用泵,减少故障停机,保证供汽连续稳定。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储能水泵1为高压泵,供汽水泵6为低压泵,高压泵泵出高压水,低压泵泵出低压水,供汽水泵6的出口压力低于储能水泵1的出口压力,高压和低压是相对的,低压的压力是根据用汽设备5的需求而定,高压也是相对低压而言更高的压力,目的是储存高压水,比储存低压蒸汽更经济,且能够再次产生低压蒸汽。
如果单独高压运行,也可以达到储能和供汽的目的。但实际运行时,有可能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低压泵直接供汽方案,能够节省泵耗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集热装置2为太阳能水工质腔式吸热器、锅炉或核反应堆。集热装置2的形式多样,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集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集热装置2能够为水工质提供热源,较佳选择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提供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集热装置2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的差异,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即在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之前可以根据集热装置2的理论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的差异选择运行模式,而不用等系统实际运行之后再进行运行模式的选择。能够根据太阳能辐照度和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精准灵活切换运行模式调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出力,从而增强了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节约能源,提高了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经济性。
具体地,以太阳能水工质腔式吸热器为例,集热装置2的出口流量的计算包括:
S1:通过式(1)计算太阳投射到集热装置2上的能量
Pin=DNI*ηrefcosairints&b*A (1)
其中,Q为投射到集热装置2上的能量,单位为W;DNI表示法向直射辐射,单位为W/m2;ηref表示定日镜反射率;ηcos表示镜场余弦效率;ηair表示大气衰减效率;ηint表示镜场截断效率;ηs&b表示镜场阴影遮挡效率;A表示镜场总镜面面积。
S2:通过式(2)计算集热装置2出口的蒸汽流量
Figure BDA0003463538400000061
其中,m为集热装置2的质量流量,单位为t/h;ηa表示集热装置2的设计热效率;hin表示供汽压力下集热装置2进口处传热工质的焓值,单位为kJ/kg;hout表示供汽焓值,单位为kJ/kg。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蒸汽温度主要是靠集热装置2调节,具体可以通过调节光热镜场和进入集热装置2的工质流量来调节蒸汽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供汽水泵6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供汽水泵6的出口压力的第一调节阀81,储能水泵1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水泵1的出口压力的第二调节阀82,储能罐4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罐4的入口流量的第三调节阀83,储能罐4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储能罐4的出口流量的第四调节阀84,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蒸汽进入用汽设备5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F1、第一压力表P1及第一温度计T1,用汽设备5的入口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F2、第二压力表P2及第二温度计T2,储能罐4的出口管路上设有第三流量计F3、第三压力表P3及第三温度计T3。通过上述方式,第一流量计F1、第一压力表P1及第一温度计T1分别代表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流量、压力及温度,第二流量计F2、第二压力表P2及第二温度计T2分别监测用汽设备5入口的流量、压力及温度,第三流量计F3、第三压力表P3及第三温度计T3分别监测储能罐4出口的流量、压力及温度;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方便获取汽水分离器3出口、用汽设备5入口及储能罐4出口的蒸汽的流量、压力及温度,以便于根据流量、压力及温度调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各个调节阀的开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于水工质供应装置的出口与供汽水泵6的入口、储能水泵1的入口之间的除氧器7,且除氧器7与用汽设备5的入口管路连接。除氧器7能够去除水工质中的氧气,防止氧气对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等的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储能罐4的压力降低至第一压力时关闭第四调节阀84,储能罐4的压力升高到第二压力时,关闭第三调节阀83。第一压力为供汽压力,即用汽设备5所需的压力,第二压力为储能罐4的设计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后,通过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流量与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的差值,调节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即根据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实际蒸汽流量与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的差值对比,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在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流量等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时,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切换进入集热供热模式。
具体地,在集热供热模式下(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水工质在除氧器7、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和用汽设备5之间循环流通。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开启供汽水泵6、第一调节阀81和第五调节阀85,关闭储能水泵1、第三调节阀83及第四调节阀84,控制装置调节供汽水泵6和第一调节阀81使第一压力表P1示数和第一温度计T1示数与第二压力表P2示数、第二温度计T2示数相等。通过上述方式,汽水分离器3出口流量刚好能够满足用汽设备5的需求,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热量单独供给用汽设备5,储能罐4不进行储能,也不利用储能罐4提供能量,通过调节用汽设备5和汽水分离器3的压力、温度相同,使系统稳定运行。
在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流量大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且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不为0时(F1>F2,F2≠0),控制装置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切换进入高压储热供热模式。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在满足用热需求后,还有部分进入储能罐4存储,如,太阳能充足时,既能够满足用汽设备的供热需求,多余的热能进入储能罐4存储备用,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
具体地,在高压储热供热模式下,水工质在除氧器7、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及用汽设备5之间循环流通,控制装置控制关闭供汽水泵6、第五调节阀85,开启储能水泵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及第四调节阀84。在高压储热供热模式下,集热装置2将高压欠热水加热至饱和温度并产生部分高压蒸汽,进入汽水分离装置,调节储能水泵1,使汽水分离装置3出口的蒸汽的压力表示数满足储热需求,在汽水分离装置进行汽水分离后,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高压饱和蒸汽进入储能罐4,高压饱和蒸汽将储能罐4内的热水加热为高压近饱和水状态,同时储能罐4内的高压饱和蒸汽经储能罐4出口的第四阀门减压后对用汽设备5供汽。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调节第四调节阀84的开度,使储能罐4出口的第三压力表P3示数和第三温度计T3示数等于第二压力表P2示数和第二温度计T2示数,即,储能罐4出口的蒸汽流量、温度和压力满足用汽设备5的需求,多余的蒸汽储存在储能罐4中,当储能罐4压力升高至规定压力时关闭第三调节阀83,停止储能罐4进汽;当储能罐4压力降低至规定压力时关闭第四调节阀84,停止储能罐4出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汽水分离器3的出口流量大于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且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为0时(F1>F2,F2=0),控制装置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进入高压储热模式或集热储热模式(如图1中点划线箭头所示),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蒸汽全部进入储能罐4进行存储,增强了系统抗外部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持续工作能力,同时有效利用了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
具体地,在高压储热模式下,水工质在除氧器7、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之间流通,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关闭供汽水泵6、第五调节阀85、第四调节阀84,开启储能水泵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在高压储热模式下,集热装置2将高压欠热水加热至饱和温度并产生部分高压蒸汽,进入汽水分离装置,在汽水分离装置进行汽水分离后,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高压饱和蒸汽进入储能罐4。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调节储能水泵1,使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的压力满足储热需求;当储能罐4的压力升高至规定压力时,关闭储能罐4的第三调节阀83,停止进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流量小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且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不为0时(F1<F2,F2≠0),控制装置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集热储热联合供热模式,即通过集热供热联合储能罐4进行供热,解决了集热装置出口的能量无法满足用热需求,保证了系统的连续工作能力。如,太阳能不充足时,通过联合储能罐4供热,满足用汽设备的用热需求。
在集热储热联合供热模式下,水工质在除氧器7、集热装置2、汽水分离器3、储能罐4与用汽设备5之间循环流通,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开启供汽水泵6、第一调节阀81和第五调节阀85,关闭储能水泵1、第三调节阀83。在集热储热联合供热模式下,集热装置2将高压欠热水加热至饱和温度并产生部分高压蒸汽,进入汽水分离装置,在汽水分离装置进行汽水分离后,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高压饱和蒸汽通过第五调节阀85进入用汽设备5;控制装置调节供汽水泵6和第一调节阀81使得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压力和温度与用汽设备5所需的压力和温度相同,即第一温度计T1示数、第一压力表P1示数与第二温度计T2示数、第二压力表P2示数相同。并且根据第一流量计F1和第二流量计F2的示数调节第一调节阀81和第四调节阀84的开度,使得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蒸汽流量与储能罐4出口的蒸汽流量之和等于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当储能罐4的压力降至规定压力时关闭储能罐4的第四调节阀84,停止储能罐4的出汽。
在汽水分离器3出口的流量为0且用汽设备5所需流量不为0时(F1=0,F2≠0),控制装置控制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储热供热模式(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可以单独采用储能罐4供热,解决集热装置无能量输出时,满足用汽设备5的用热需求。
具体地,水工质在储能罐4、用汽设备5及除氧器7之间流通,用汽设备5所需的流量完全由储能罐4提供,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关闭供汽水泵6、第一调节阀81和第五调节阀85,关闭储能水泵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开启第四调节阀84。在储热供热模式下,集热装置2将高压欠热水加热至饱和温度并产生部分高压蒸汽,进入汽水分离装置,在汽水分离装置进行汽水分离后,汽水分离装置出口的高压饱和蒸汽通过第五调节阀85进入用汽设备5,随着储能罐4压力的逐步降低,高压饱和水不断闪蒸产生高压饱和蒸汽,调节第四调节阀84,使用汽设备5与储能罐4出口的蒸汽流量、温度和压力相同,满足用汽设备5的需求。当储能罐4压力降至供汽压力时关闭第四调节阀84,停止储能罐4供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汽水分离器3为汽包,汽包通过上升管将加热后产生的汽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并将蒸汽送入储能罐4或用汽设备5,剩余的水通过下降管进入集热装置2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用汽设备5为工业用气设备、居民供暖设备或汽轮机。本实用新型双压供汽储热系统可以应用于工业用气、居民供暖及汽轮机的供能,应用范围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阀8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第四调节阀84、第五调节阀85均为电磁阀,控制系统与第一调节阀81、第二调节阀82、第三调节阀83、第四调节阀84、第五调节阀85电连接,控制调节阀(81,82,83,84,85)的开度,且控制装置与储能水泵1、供汽水泵2均连接,进而控制储能水泵1和供汽水泵2的启闭,控制装置通过与上述调节阀及泵连接控制其开度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应用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水工质是指不同形态的水的统称,包括水蒸汽、液态水,饱和或不饱和水,欠热水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管路依序连接设置的水工质供应装置、储能水泵、集热装置、汽水分离器、储能罐及用汽设备;所述储能水泵的两端并联设置供汽水泵,所述供汽水泵的出口压力低于所述储能水泵的出口压力,所述储能水泵、所述供汽水泵分别提供水工质向所述集热装置流通的动力;所述集热装置对接收的水工质进行加热形成水、汽混合物;所述汽水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用汽设备连接;所述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输送到所述用汽设备或输送到所述储能罐;所述储能罐对接收的蒸汽进行储存或输送至所述用汽设备;
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汽水分离器的出口流量与所述用汽设备所需的流量差值,控制所述双压供汽储能系统运行模式;以及根据所述用汽设备与所述汽水分离器出口的流量、温度、压力的差值反馈调节所述双压供汽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汽水泵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所述供汽水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一调节阀,所述储能水泵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储能水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二调节阀,所述储能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储能罐的入口流量的第三调节阀,所述储能罐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储能罐的出口流量的第四调节阀,所述汽水分离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调节所述汽水分离器出口的蒸汽进入所述用汽设备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储能罐内部的压力小于第一规定压力,控制关闭所述第四调节阀;或当所述储能罐内部的压力大于第二规定压力,控制关闭所述第三调节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水工质供应装置的出口与所述供汽水泵的入口、所述储能水泵的入口之间的除氧器,且所述除氧器与所述用汽设备的入口管路连接,所述用汽设备入口的部分蒸汽进入所述除氧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压供汽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装置为太阳能水工质腔式吸热器、锅炉或核反应堆。
CN202220080348.6U 2022-01-10 2022-01-10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Active CN2172740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0348.6U CN217274038U (zh) 2022-01-10 2022-01-10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0348.6U CN217274038U (zh) 2022-01-10 2022-01-10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4038U true CN217274038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95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0348.6U Active CN217274038U (zh) 2022-01-10 2022-01-10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40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0538B (zh) 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机组的分级蓄热系统及其调峰方法
CN106089338B (zh) 一种调节供热与发电的背压机联合系统及方法
CN111306001B (zh) 一种风光反应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288428A (zh) 一种熔盐电极锅炉储热发电系统
CN112050177B (zh) 一种高温熔盐蓄热的蒸汽储存调节系统
CN114909193B (zh) 一种基于熔盐储热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系统
CN107702086B (zh) 一种利用熔融盐储热的调峰系统及方法
CN114593028A (zh) 一种火电机组改造光热电蓄热发电系统及改造方法
CN113638781A (zh) 一种发电系统及火力发电机组
CN217274038U (zh)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CN114233421B (zh) 一种集成蒸汽喷射器的热电协同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6045709A (zh) 一种带烟气温度控制的熔盐储能调峰系统
CN116123521A (zh) 一种利用谷电储热的超高压蒸汽锅炉系统及调控方法
CN116447570A (zh) 双压供汽储能系统
CN114607997A (zh) 一种新型蓄热换热器系统
CN216693486U (zh) 一种具有调峰能力的垃圾焚烧发电供热联产系统
CN114704815B (zh) 蒸汽储热系统
Vuillerme et al.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2018 test campaign of the ALSOLEN 450 prototype for direct steam generation and thermal storage
CN217714879U (zh) 一种生物质发电站低温相变储热供汽装置
CN219571892U (zh) 一种基于化学链储能的燃煤机组启动、热电解耦系统
CN215109066U (zh) 基于蓄热器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
CN217976347U (zh) 一种增容调峰装置及火电机组增容调峰系统
CN217441604U (zh) 一种新型蓄热换热器系统
CN218883946U (zh) 一种太阳能燃煤耦合辅助工业供汽热电联产系统
CN218495387U (zh) 固体储热换热一体化的双介质两段式光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