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64956U -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64956U
CN217264956U CN202220305893.0U CN202220305893U CN217264956U CN 217264956 U CN217264956 U CN 217264956U CN 202220305893 U CN202220305893 U CN 202220305893U CN 217264956 U CN217264956 U CN 217264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tower
cavity
exchange
re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058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辉
但维仪
付强华
韩立强
廖秋晓
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Qiangshe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Qiangshe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Qiangshe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Qiangshe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058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64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64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64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Ion Exchan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双塔式水处理器包括交换塔、再生塔、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交换塔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交换腔,交换腔用于软化水源。再生塔具有再生腔,再生腔和交换腔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第一管路用于向交换腔内通入在再生腔内再生好的树脂,以软化水源,第二管路用于向再生腔通入在交换腔内失效后的树脂,以再生树脂,从而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管路简单,塔体数量少且占地空间小,使用成本低,方便操作或检修。

Description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和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水处理器大多成本较高,且维护不方便。虽然水处理塔制造难度不高,同时也能连续出水并保证出水水质,但由于塔体多,管路复杂,导致操作复杂,占地面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其占地面积小,操作和维修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包括交换塔、再生塔、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所述交换塔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交换腔,所述交换腔用于软化水源;
所述再生塔具有再生腔,所述再生腔和所述交换腔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向所述交换腔内通入在所述再生腔内再生的树脂,以软化所述水源,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向所述再生腔通入在所述交换腔内过滤后的树脂,以再生所述树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换塔还设置有过渡腔和缓冲腔,所述过渡腔和所述缓冲腔分别与所述交换腔的两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缓冲腔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过渡腔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缓冲罐,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过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缓冲罐连通,用于将软化后容置于所述过渡腔的所述水源引流至缓冲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换塔还包括过滤网和过滤板,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交换腔和所述过渡腔之间,所述过滤板设置于所述交换腔和所述缓冲腔之间,所述过滤网、所述过滤板以及所述交换塔的侧壁围成所述交换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换塔的高度大于所述再生塔的高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再生塔还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再生腔连通,用于排出所述再生腔内产生的污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再生塔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再生塔的底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交换腔靠近顶部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腔的底部连接;
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交换腔靠近底部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塔靠近顶部的一端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设置有喷射器和水泵,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喷射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泵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设置有盐罐,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腔连通,用于向所述再生腔内输送预设浓度的盐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塔式水处理器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第一管路向交换腔内通入树脂以软化水源,并通过第二管路向再生腔通入过滤后的树脂以再生树脂,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管路简单,塔体数量少且占地空间小,使用成本低,方便操作或检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塔式水处理器结构示意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塔式水处理器结构示意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换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生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塔式水处理器流向示意图。
图标:10-双塔式水处理器;100-交换塔;110-进水口;120-出水口;121-取样管;130-缓冲腔;140-交换腔;150-过渡腔;160-树脂装卸口;170-第一观察口;180-过滤网;190-过滤板;200-再生塔;210-再生腔;220-第二观察口;230-排污口;240-排污管;300-第一管路;310-缓冲罐;400-第二管路;500-第三管路;600-第四管路;610-喷射器;620-水泵;700-第五管路;710-盐罐;720-第一支路;730-第二支路;810-阀门;820-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10,用于去除水中的以Ca2+、Mg2+等,其能够广泛用于锅炉、废水处理以及纺织印染等诸多行业。
其中,双塔式水处理器10包括交换塔100、再生塔200、第一管路300、第二管路400、第三管路500、第四管路600和第五管路700。交换塔100通过第一管路300和第二管路400与再生塔200连接,以在交换塔100和再生塔200之间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第三管路500的一端与交换塔10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管路300连接,用于防止再生塔200内的废水进入到交换塔100内。第四管路600的一端与软化水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管路300连接,用于为树脂的输送提供动力。第五管路700的一端与第四管路600连接,另一端与再生塔200连接,用于为再生塔200输送盐水。
在本实施例中,树脂采用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具体型号为001×7(R)型。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交换塔100开设有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在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之间设置有缓冲腔130、交换腔140和过渡腔150,过渡腔150和缓冲腔130分别与交换腔140的两端连通,进水口110与缓冲腔130连通,出水口120与过渡腔150连通,交换腔140用于软化水源。
在本实施例中,交换塔100为立式交换塔100,进水口110设置在交换塔100的底部,并与待软化的水源连接,出水口120设置在交换塔100的顶部,交换腔140内填充有树脂。待软化的水源通过进水口110依次通过缓冲腔130、交换腔140以及过渡腔150,以实现水源的软化处理,软化后的水源通过出水口120去往储水箱以备使用或进入后续处理工序。
具体地,在交换塔100对应于交换腔140的侧壁设置有树脂装卸口160,用于添加树脂或更换树脂。树脂装卸口160通常位于交换腔140靠近顶部的位置。同时,在交换塔100对应于交换腔140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一观察口170,第一观察口170的数量通常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交换腔140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以便于操作者观测交换腔140的内部情况。
另外,在出水口120连接的出水管道上设置有取样管121,取样管121上设置有阀门810,以方便对软化后的水源进行取样检测。
进一步地,交换塔100还包括过滤网180和过滤板190,过滤网180设置于交换腔140和过渡腔150之间,过滤板190设置于交换腔140和缓冲腔130之间,过滤网180、过滤板190以及交换塔100的侧壁围成交换腔140。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180和过滤板190均只能供水源通过,以将树脂限制在交换腔140内。
应当理解,进水口110处连接的水源通常水压较大,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在进水口110处设置缓冲腔130,以使进入缓冲腔130的水源在过滤板190的阻挡下减小冲击力,并在缓冲腔130内聚积并以较慢的速度渗透至交换腔140,以在交换腔140进行离子交换,将水源中的镁离子和钙离子留在树脂中,从而达到软化水质的目的。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再生塔200具有再生腔210,再生腔210和交换腔140通过第一管路300和第二管路400连通,第一管路300用于向交换腔140内通入在再生腔210内再生的树脂,以软化水源,第二管路400用于向再生腔210通入在交换腔140内过滤后的树脂,以再生树脂。
可以理解,再生塔200为立式再生塔200。交换腔140内的树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离子交换后便会失去活性,从而影响水源的软化效果。因此设置第二管路400使交换塔100和再生塔200连通,使得交换腔140内的树脂可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动至再生腔210,并在再生腔210内受高浓度的盐水反洗、再生,使树脂重新具备活性。完成再生后的树脂又可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动至交换腔140,从而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进而实现了双塔式水处理器10的管路简单,且塔体数量少,占地空间小,成本低,方便操作或检修。
可以理解的是,再生塔200的侧壁也可以开设第二观察口220,以便于观测再生塔200内树脂的情况。另外,再生塔200的底部还开设有排污口230,以便于更换树脂或排出其他杂质。
进一步地,再生塔200还包括排污管240,排污管240与再生腔210连通,用于排出再生腔210内产生的污水。
在本实施例中,排污管240与再生塔200的顶部连接,在树脂接受高浓的盐水反洗过程中,会产生富含镁离子和钙离子的废液,因此通过排污管240及时排出再生腔210内的废液,以确保树脂的再生质量。
进一步地,缓冲罐310设置于第一管路300,第三管路500的一端与过渡腔150连通,另一端与缓冲罐310连通,用于将软化后容置于过渡腔150的水源引流至缓冲罐310。
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渡腔150内的软化水大部分通过出水口120排出交换塔100,少部分在水压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管路500流至缓冲罐310并作用于再生塔200,一方面可防止再生塔200产生的废水以及盐水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入至交换腔140中,另一方面,第一管路300与再生塔200的底部连接,在水压的作用下可帮助再生塔200内的废水通过再生塔200顶部的排污管240排出再生腔210,从而提高再生效率和再生质量。
具体地,交换塔100的高度大于再生塔200的高度,可进一步避免废水和盐水进入交换塔100。
进一步地,第一管路300的一端与交换腔140靠近顶部的侧壁连接,第二管路400的一端与交换腔140靠近底部的侧壁连接,从而使得进入交换腔140内的树脂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沉积,并且使得交换腔140顶部的树脂为活性较高的树脂,以确保水源在离开交换腔140之前能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反应,进一步提升软化效果。沉积在交换腔140底部的树脂已在沉积过程中与水源充分接触失去活性,便可通过与交换腔140靠近底部的侧壁连接的第二管路400流至再生塔200内。
另外,第一管路300的另一端与再生腔210的底部连接;第二管路400的另一端与再生塔200靠近顶部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失去活性的树脂通过第二管路400进入再生腔210的顶部,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沉积,在沉积的过程中与高浓度的盐水充分接触,从而重新具备活性,树脂便可通过与再生腔210底部连接的第一管路300流至交换塔100的交换腔140内,从而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因而实现了占地面积小,水源软化简单有效,且方便维护。
进一步地,第四管路600设置有喷射器610和水泵620,第四管路600的一端通过喷射器610与第一管路300连接,另一端与水泵6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水泵620可与软化水箱连接,并通过喷射器610为第一管路300提供水压,以将通过再生塔200内排出的树脂输送至交换塔100内。
具体地,第四管路600还设置有阀门810和流量计820,可通过流量计820和阀门810的结合使用,实现控制树脂的运动速度以控制树脂的循环速度,从而适应不同水源的软化要求。
进一步地,第五管路700的一端与第四管路600连接,另一端与再生腔210连通,盐罐710设置于第五管路700,用于向再生腔210内输送预设浓度的盐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管路700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720和第二支路730,盐罐710设置于第一支路720,第一支路720输送高浓度的盐水,第二支路730输送软化的水源,因此通过第一支路720和第二支路730可调节最终输向再生塔200内的盐水浓度,从而实现共同向再生塔200输送预设浓度的盐水,以适应不同树脂的再生要求。
当然,第一支路720和第二支路730也设置有流量计820和阀门810,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阀门810开度,从而实现控制流速和流量的目的。
综上,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水源从交换塔100底部的进水口110进入交换塔100,水源在交换塔100内进行软化后从交换塔100顶部的出水口120排出至软化水箱,部分软化后的水源流向第三管路500;交换塔100内树脂由交换腔140底部从第二管路400流向再生塔200并在再生塔200恢复活性,恢复活性的树脂由再生塔200的底部从第一管路300经缓冲罐310流向交换塔100内交换腔140的顶部,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同时第三管路500中软化的水源的水压作用于缓冲罐310,防止再生塔200内的废水经第一管路300流至交换塔100;第四管路600通过水泵620和喷射器610向第一管路300提供水源,使得第一管路300的树脂能够顺利进入到交换塔100的交换腔140内,此外第四管路600的水源还流向第五管路700,并在第五管路700形成特定浓度的盐水流向再生塔200,以使树脂再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塔式水处理器10,通过第二管路400使交换塔100和再生塔200连通,使得交换腔140内的树脂可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动至再生腔210,并在再生腔210内受高浓度的盐水反洗、再生,使树脂重新具备活性。完成再生后的树脂又可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动至交换腔140,从而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进而实现了双塔式水处理器10的管路简单,且塔体数量少,占地空间小,成本低,方便操作或检修。在过渡腔150内的软化水大部分通过出水口120排出交换塔100,少部分在水压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管路500流至缓冲罐310并作用于再生塔200,一方面可防止再生塔200产生的废水以及盐水通过第一管路300流入至交换腔140中,另一方面,第一管路300与再生塔200的底部连接,在水压的作用下可帮助再生塔200内的废水通过再生塔200顶部的排污管240排出再生腔210,从而提高再生效率和再生质量。第一管路300的一端与交换腔140靠近顶部的侧壁连接,第二管路400的一端与交换腔140靠近底部的侧壁连接,从而使得进入交换腔140内的树脂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沉积,并且使得交换腔140顶部的树脂为活性较高的树脂,以确保水源在离开交换腔140之前能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反应,进一步提升软化效果。失去活性的树脂通过第二管路400进入再生腔210的顶部,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沉积,在沉积的过程中与高浓度的盐水充分接触,从而重新具备活性,树脂便可通过与再生腔210底部连接的第一管路300流至交换塔100的交换腔140内,从而实现树脂的循环使用,因而实现了占地面积小,水源软化简单有效,且方便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塔、再生塔、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所述交换塔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交换腔,所述交换腔用于软化水源;
所述再生塔具有再生腔,所述再生腔和所述交换腔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向所述交换腔内通入在所述再生腔内再生的树脂,以软化所述水源,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向所述再生腔通入在所述交换腔内过滤后的树脂,以再生所述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塔还设置有过渡腔和缓冲腔,所述过渡腔和所述缓冲腔分别与所述交换腔的两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缓冲腔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过渡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缓冲罐,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过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缓冲罐连通,用于将软化后容置于所述过渡腔的所述水源引流至缓冲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塔还包括过滤网和过滤板,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交换腔和所述过渡腔之间,所述过滤板设置于所述交换腔和所述缓冲腔之间,所述过滤网、所述过滤板以及所述交换塔的侧壁围成所述交换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塔的高度大于所述再生塔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塔还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再生腔连通,用于排出所述再生腔内产生的污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再生塔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再生塔的底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交换腔靠近顶部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腔的底部连接;
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交换腔靠近底部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塔靠近顶部的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设置有喷射器和水泵,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喷射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塔式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塔式水处理器还包括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设置有盐罐,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再生腔连通,用于向所述再生腔内输送预设浓度的盐水。
CN202220305893.0U 2022-02-15 2022-02-15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Active CN217264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05893.0U CN217264956U (zh) 2022-02-15 2022-02-15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05893.0U CN217264956U (zh) 2022-02-15 2022-02-15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64956U true CN217264956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5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05893.0U Active CN217264956U (zh) 2022-02-15 2022-02-15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649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48952U (zh) 一种电镀废水回收设备
CN217264956U (zh) 一种双塔式水处理器
CN102730798B (zh) 自动软化再生预处理无废水反渗透净水机
CN205473091U (zh) 一种软化水处理装置
JPS6154297A (ja) 純水製造装置
CN209759154U (zh) 一种兼具浸没式超滤结构和反渗透结构的水处理系统
CN207031159U (zh) 一种超纯水机
CN202741009U (zh) 一种浸没式超滤膜池
CN202576146U (zh) 纯水机
CN206486318U (zh) 一种新型除磷树脂塔系统
CN211546188U (zh) 一种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一体化装置
CN211339088U (zh) 一种医院实验室纯水机过滤废水收集系统
CN214781281U (zh) 一种工程水多处理净水系统
CN213623562U (zh) 一种动态内循环接触式中空纤维膜吸附除磷装置
CN212293175U (zh) 多功能水处理装置
CN219625143U (zh) 一种垂直式离子交换器再生取样装置
CN213060451U (zh) 一种动态外循环接触式中空纤维膜吸附除磷装置
RU55357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солевого раствора для установок водоподготовки
JP2002028501A (ja) イオン交換塔、イオン交換樹脂移動容器、イオン交換樹脂の移動装置、及びイオン交換樹脂の移動方法
CN213171863U (zh) 一种软化水处理设备
CN213060450U (zh) 一种在中空纤维膜外部填装吸附剂的静态接触式除磷装置
KR100345315B1 (ko) 폐산의 재생 방법 및 재생 장치
CN219823753U (zh) 一种高盐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用钙镁离子吸附装置
CN218435417U (zh) 一种含铬废水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系统
CN219217772U (zh) 一种环境工程污水提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