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43687U - 一种吸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43687U
CN217243687U CN202220577547.8U CN202220577547U CN217243687U CN 217243687 U CN217243687 U CN 217243687U CN 202220577547 U CN202220577547 U CN 202220577547U CN 217243687 U CN217243687 U CN 217243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ube
receiving end
diameter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775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庚
卢玉云
胡彩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jiang City Yangdong District Yijia Commodi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775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43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43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43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吸管,包括内管、连接管、外管,所述连接管包括接收端与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套接于所述内管之外,限位端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内管的外径,所述接收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所述外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外管与所述连接管的接收端连接,外管和/或连接管的接收端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所述通道与内管之间存在间隙;外管及内管均为硬质材料,连接管为软质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吸管既具有玻璃吸管及金属吸管的硬度,便于搅拌及用于刺破隔膜,又不容易破碎和折断,同时便于携带,且易于吸取液体。

Description

一种吸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吸管。
背景技术
吸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作为饮用的一种常用工具,传统的吸管一般使用塑料或者纸质材料制成,这类吸管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且对环境均产生一定的危害。目前在寻求可重复使用的吸管作为传统吸管的替代物。目前市面上的可重复使用的吸管包括玻璃吸管、金属吸管和硅胶吸管,这些类型的吸管均能够重复使用,他们的化学性质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散发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这三种吸管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关注。
玻璃吸管、金属吸管和硅胶吸管能够重复使用,但是均存在各种问题。玻璃吸管较脆容易破碎和折断,出现上述情况会对使用者造成身体上的危险。金属吸管较长不方便携带,尽管目前有伸缩式的多节金属吸管,但是伸缩改变了吸管的口径大小,且伸缩节之间容易漏气而导致难以吸取,这些都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硅胶软管不存在漏气问题,但质地较软不适合搅拌或者用于刺破隔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的不同材质的可重复使用的吸管的缺陷,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吸管,该吸管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且可重复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管,包括内管;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接收端与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套接于所述内管之外,限位端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内管的外径,使得限位端处的连接管紧密套接于内管的外表面形成密封,所述接收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使得接收端处的连接管与内管之间存在间隙;外管,所述外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外管与所述连接管的接收端连接,外管和/或连接管的接收端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所述通道与内管之间存在间隙;外管及内管均为硬质材料,连接管为软质材料。
上述方案中,内管作为液体引流的最前端,内管采用硬质材料,内管能够刺破隔膜,同时也能充当搅拌棒的作用。连接管的限位端与内管进行套接,且由于连接管是软质材料,限位端内径小于或等于内管的外径,故限位端可紧密套接于内管之外并形成密封,避免连接处漏气的现象;连接管的接收端与外管连接,外管和/或连接管的接收端形成的通道作为液体引流的后端,最终使液体可引流至用户嘴部;连接管的接收端和/或外管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通道一方面可以起液体引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给内管提供一个收纳空间;当通道端部与内管端部连接时,此时吸管为伸长状态,整个吸管的长度最长;当内管回缩至通道内时,吸管为收缩状态,可便于吸管的收纳,通道与内管共同实现整个吸管的长度可调整的功能。接收端与外管之间存在多种连接方式:接收端可位于外管的外侧,接收端与外管进行套接;接收端也可以位于外管与内管之间,外管套接于接收端之外;接收端的端部还可以与外管端部接合,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模压的方式进行结合。由于通道与内管之间存在间隙,使内管在通道内来回移动时具有较小的摩擦力,便于内管的伸缩。本实用新型的吸管采用硬质材料与软质材料进行结合,同时具有硬质材料及软质材料的优势,而且通过对硬质的外管与内管,软质的连接管的尺寸及连接结构进行相应的设置,可以完美地避免两者材料的劣势,使吸管具有较优的功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接收端套接于外管之外,且接收端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外管的外径。由于接收端为软质材料,外管为硬质材料,故可利用接收端与外管进行过盈配合实现接收端的内壁与外管外壁的紧密套接,内管套接于外管之内,无需再增设其他的零件即能确保外管与内管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当外管端部与连接管限位端端部抵接时,由单独的外管形成了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当外管端部与连接管限位端端部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时,由接收端与外管共同形成了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接收端位于外管与内管之间。接收端作为外管与内管的连接过渡,通过将接收端外侧与外管内侧进行连接,由接收端与外管共同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端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与外管的内径。接收端为软质材料,外管为硬质材料,通过利用接收端与外管进行过盈配合,使接收端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紧密贴合,可无需利用其他连接件,即可实现连接处的密封,此种结构,便于外管、内管、连接管之间进行拆卸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接收端的端部与所述外管的端部接合。接合即相接,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模压的方式进行接合,此时,由接收端与外管共同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端的内径与所述外管的内径相等。接收端的内径即外管的内径均大于内管的外径,此时,接收端与外管形成一个内径相同的通道,使内管在通道中来回移动时比较顺畅,内管从连接管移动到外管时过渡自然。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管靠近限位端的端部凸出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限位端的内径并小于所述通道的内径,使得所述限位凸台可与所述限位端端部抵接并与所述通道存在间隙。限位凸台起限位作用,使内管在通道中伸缩时减少内管从连接管限位端滑出的可能性,但同时由于限位凸台的外径小于通道的内径,故仍可使内管在通道中顺畅地来回移动,阻力较小。
进一步地,所述吸管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设置在所述通道远离所述连接管限位端的端部,且吸嘴为软质材料。吸嘴设置在吸管的末端,与用户嘴部直接接触,采用软质材料制作吸嘴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舒适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吸嘴的形状与嘴部更吻合,便于吸取液体。
进一步地,所述吸嘴远离所述连接管限位端端部的口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管的限位凸台的外径。吸嘴与嘴部接触处的口径小于远离嘴部的口径,可起一定的限位作用,具体地,将吸嘴处最小的口径设置成小于内管上限位凸台的外径即可实现避免内管在通道内伸缩时轻易地从吸嘴处滑出。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吸嘴及所述连接管接收端三者的长度之和。内管的长度较长,有利于吸管整体的安装与拆卸。具体地,在安装使用时候,当连接管和吸嘴通过模压接合在外管上时,安装时候只需要将内管远离限位凸台的端部对准吸嘴口径小的端部并穿过,由于内管的管径较小,内管从吸嘴进入外管内,手持外管且按压并滑动外露在外管以外的内管,使得内管与限位端的内侧面接触并继续轴向移动,最后内管的限位凸台卡接在连接管的限位端上。在拆卸清洗时候,手持外管且按压并滑动外露在连接管以外的内管,使得内管向吸嘴方向移动,直到内管的限位凸台外露于吸嘴,此时抽出内管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管的长度。当连接管的接收端位于外管的内侧时,而外管的长度也小于连接管的长度,则单独由连接管接收端形成供内管来回移动的通道,并且接收端的端部可以直接与用户的嘴部接触,由于连接管是软质材料,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吸嘴,连接管接收端的端部同是充当吸嘴使用,当然,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设吸嘴;而外管的作用是便于握持,尤其是在内管需要在通道中进行来回移动时,由于外管是硬质材料,握持外管不会造成通道的变形,通道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口径,接收端的内径大于内管的外径,故可便于内管的伸缩,使摩擦力较小。
进一步地,在所述接收端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对外管进行限位的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二凸环均设于所述接收端的外壁,且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外管的长度。第一凸环及第二凸环用于对外管进行端部限位,当接收端位于外管与内管之间时,将外管卡接与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而且通过将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的间距设置得较小,使外管可以卡接在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且外管的端部与第一凸环及第二凸环进行抵接,在内管进行伸缩时,由于连接管为软质材料,故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内管向远离吸嘴方向进行伸缩时,在惯性的作用下,第二凸环会跟随着内管进行一定的移动,导致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的间距增大,此时,由于原来设置的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的间距是小于外管的长度的,故即使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的间距增大之后也能尽量使外管的端部保持与第一凸环及第二凸环进行抵接,而不会给外管留下较大的移动空间,使外管不受内管拉伸时对连接管造成影响,同时可保持良好的握持操作,进一步提升体验感。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材料为金属、竹、木的其中一种,所述软质材料为硅胶。外管与内管均可采用金属、竹、木等硬质材料,吸嘴及连接管均可采用硅胶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采用相同的硬质材料。具有相同材料的外管与内管性能更接近,外观上也会比较自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限位端与接收端之间口径大小不同,通过限位端与内管进行接触,接收端不与内管接触,减少内管与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摩擦,使得内管能够在通道中自由移动。
(2)外管与接收端连接,使得吸管的部分保持一定的硬度,通过握持该硬度区间使得外管或者接收端不产生形变,从而内管在通道内活动不受影响,保持顺畅。
(3)内管设置有限位凸台,可卡接于连接管的限位端靠近接收端的端部,限制内管脱离通道,也限制内管朝吸嘴方向轴向移动时候保持内管在通道内部。
(4)内管的长度大于吸嘴、外管和连接管三者的整体长度,使得内管在吸管进行拆装时都有一头外露,便于操作。
(5)增设吸嘴,可便于吸取液体且可与用户嘴部进一步吻合,提升体验感。
(6)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外管的长度,在外管与接收端套接的时候,外管能够紧密抵接卡合在连接管接收端的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在内管移动时候会带动柔性的连接管的拉伸,此设置可使得外管卡紧,不受连接管拉伸的影响,不影响握持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1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1在连接管处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吸嘴与外管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管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1、内管;11、限位凸台;2、连接管;21、接收端;211、第一凸环;212、第二凸环;22、限位端;3、外管;4、吸嘴。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吸管的实施例1,包括内管1;连接管2,连接管2 包括接收端21与限位端22,限位端22套接于内管1之外,限位端22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内管1的外径,使得限位端22处的连接管2紧密套接于内管1的外表面形成密封,避免漏气,便于吸取;接收端21的内径大于内管1的外径,使得接收端21处的连接管2与内管1之间存在间隙;外管3,外管3的内径大于内管1的外径,连接管2的接收端21套接于外管3之外,且接收端21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外管3的外径;使接收端21与外管3进行过盈配合实现接收端21 的内壁与外管3外壁的紧密套接;当外管3和接收端21连接且外管3端部与连接管2的限位端22的端部抵接,此时内管1来回移动的空间是由外管3组成。外管3及内管1均为硬质材料,可以是金属、竹、木的其中一种,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范围内,也可以是其他的硬质材料,硬质材料的内管1可用于刺破薄膜,硬质材料的外管3可便于内管1进行来回移动。优选,外管3与内管 1均为相同的金属材料;连接管2为软质材料,优选为硅胶,硅胶比较环保,且具有良好的弹性与柔韧性,使用寿命较长。
进一步地,在内管1靠近限位端22的端部凸出设有限位凸台11,限位凸台11的外径大于限位端22的内径并小于通道的内径,使得限位凸台11可与限位端22端部抵接并与通道存在间隙。限位凸台11的外径大于内管1上其余部位的外径,且小于外管3的内径,内管1在外管3中来回移动时,由于具有间隙,因此,滑动的摩擦力相对较小,可轻易地进行移动。限位凸台11起限位作用,使内管1在通道中伸缩时减少内管1从连接管2限位端22滑出的可能性,但同时由于限位凸台11的外径小于通道的内径,故仍可使内管1在通道中顺畅地来回移动,阻力较小。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所述吸管还包括吸嘴4,吸嘴4设置在通道远离连接管2限位端22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吸嘴4设置在外管3远离限位端 22的端部,且吸嘴4为软质材料,优选为硅胶。吸嘴4设置在吸管的末端,与用户嘴部直接接触,采用软质材料制作吸嘴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舒适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吸嘴4的形状与嘴部更吻合,便于吸取液体。进一步地,吸嘴4远离连接管2限位端22端部的口径小于或等于内管1的限位凸台11的外径。吸嘴 4与嘴部接触处的口径小于远离嘴部的口径,可起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内管1 在通道内伸缩时轻易地从吸嘴4处滑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内管1的长度大于外管3与吸嘴4及连接管2 接收端21三者的长度之和,使得内管1在吸管进行拆装时都有一头外露,便于操作。
实施例2
一种吸管的实施例2(未图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外管3端部与连接管2限位端22端部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由接收端21 与外管3共同形成了供内管1来回移动的通道。而接收端21与内管1之间,外管3与内管1之间均是间隙配合,使内管1来回移动时阻力较小,活动顺畅。
实施例3
一种吸管的实施例3(未图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管2的接收端21位于外管3与内管1之间,外管3的长度大于连接管2的长度。通道由接收端21与外管3共同构成。
优选地,接收端21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与外管3的内径,使接收端21与外管3之间通过过盈配合紧密连接,实现良好的连接与密封。当然,接收端21的外径也可以小于外管3的内径,但需要在接收端21与外管3之间增设连接件以实现连接与密封。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一种吸管的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外管3的长度小于连接管2的长度。外管3起便于握持的作用,由于外管3采用硬质材料,握持外管3使内管1进行来回移动时,外管3的管径保持不变,不会对通道的大小造成形变影响,保持通道与内管1之间的间隙配合,提升内管1移动的顺畅度。
在接收端21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对外管3进行限位的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均设于接收端21的外壁,且第一凸环 211与第二凸环21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外管3的长度,外管3位于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之间且外管3两端分别与第一凸环211及第二凸环212 抵接。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均起限位作用,使外管3卡接于第一凸环 211与第二凸环212之间,并且在内管1移动带动连接管2拉伸的过程中,使外管3尽量保持与连接管2的相对位置不发生移动,同时可保持良好的握持操作,进一步提升体验感。
实施例5
一种吸管的实施例5(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管2接收端21的端部与外管3的端部接合。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模压的方式进行接合,此时,由接收端21与外管3共同形成供内管1来回移动的通道。
优选地,接收端21的内径与外管3的内径相等。接收端21与外管3形成一个内径相同的通道,使内管1在通道中来回移动时比较顺畅,内管1从连接管2移动到外管3时过渡自然。
外管3与内管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均均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的任一种。可满足用户对吸管形状多样性的需求。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吸管,包括:
内管(1);
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包括接收端(21)与限位端(22),所述限位端(22)套接于所述内管(1)之外,限位端(22)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内管(1)的外径,使得限位端(22)处的连接管(2)紧密套接于内管(1)的外表面形成密封,所述接收端(21)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使得接收端(21)处的连接管(2)与内管(1)之间存在间隙;
外管(3),所述外管(3)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外管(3)与所述连接管(2)的接收端(21)连接,外管(3)和/或连接管(2)的接收端(21)形成供内管(1)来回移动的通道,所述通道与内管(1)之间存在间隙;
外管(3)及内管(1)均为硬质材料,连接管(2)为软质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接收端(21)套接于外管(3)之外,且接收端(21)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外管(3)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接收端(21)位于外管(3)与内管(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21)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与外管(3)的内径。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接收端(21)的端部与所述外管(3)的端部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21)的内径与所述外管(3)的内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1)靠近限位端(22)的端部凸出设有限位凸台(11),所述限位凸台(11)的外径大于所述限位端(22)的内径并小于所述通道的内径,使得所述限位凸台(11)可与所述限位端(22)端部抵接并与所述通道存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嘴(4),所述吸嘴(4)设置在所述通道远离所述连接管(2)限位端(22)的端部,且吸嘴(4)为软质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4)远离所述连接管(2)限位端(22)端部的口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管(1)的限位凸台(11)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管(3)与所述吸嘴(4)及所述连接管(2)接收端(21)三者的长度之和。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管(2)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端(21)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对外管(3)进行限位的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所述第一凸环(211)与所述第二凸环(212)均设于所述接收端(21)的外壁,且第一凸环(211)与第二凸环(21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外管(3)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材料为金属、竹、木的其中一种,所述软质材料为硅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与所述内管(1)采用相同的硬质材料。
CN202220577547.8U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吸管 Active CN217243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7547.8U CN217243687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吸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7547.8U CN217243687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吸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43687U true CN217243687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70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77547.8U Active CN217243687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吸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43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5843C (zh) 涂油脂装置
CA2526983A1 (en) Disposable syringe
EP1126207A3 (en) Moulded plastics tubular coupling with diaphragm seal
US2013012532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oring and reusing remnants of soap
CN217243687U (zh) 一种吸管
CN211632704U (zh) 一种伸缩吸管
CN102745002A (zh) 具弯折状三角握持部的记号笔
CN215386663U (zh) 一种一次性过滤器的病人端接口结构
CN217243688U (zh) 一种可伸缩吸管
CN209915627U (zh) 多段式饮管及杯盖组件
CN213097350U (zh) 水杯吸管和水杯
TWM587012U (zh) 環保吸管結構
CN211969977U (zh) 封膜开口装置
CN210611782U (zh) 一种环保吸管结构
CN210672955U (zh) 一种新型吸管
CN210762074U (zh) 防倾倒按压头及按压式乳液瓶
CN210583135U (zh) 一种重力球组件
CN213966690U (zh) 一种自带有挤压球连接件的吸管
CN217743920U (zh) 一种能够自然降解的纸吸管
CN210989540U (zh) 环保吸管结构
CN104097419A (zh) 具弯折握持部及卡式墨水管的记号笔
CN217065994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硅胶吸管
CN219962193U (zh) 一种便携式水杯
CN219069888U (zh) 一种可随意弯曲的吸管
JP2007075385A (ja) 真空採血管ホルダ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5

Address after: 529500 South of Guangyuan West Road, Industrial Zone 3, Dongcheng Town, Yangdong District, Yang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GJIANG CITY YANGDONG DISTRICT YIJIA COMMODIT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335 room 05 and room 06, 28 / F, building B2, No. 23, xuanyue East Street,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