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9569U -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9569U
CN217239569U CN202123154820.0U CN202123154820U CN217239569U CN 217239569 U CN217239569 U CN 217239569U CN 202123154820 U CN202123154820 U CN 202123154820U CN 217239569 U CN217239569 U CN 217239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plate
battery
plate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48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文强
张�浩
王世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48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9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9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9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包括:上液冷板、下液冷板和进液组件,上液冷板位于电池模组的上侧;下液冷板位于电池模组的下侧,其中,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进液组件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采用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同时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液冷板、下液冷板和电池模组形成“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保温性能。

Description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充电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迎合市场去求,不同规格的大功率快充桩相应落地,2022年可商用的快充桩最大规格达到350kW,单枪充电最大电流500A。随着对电池系统快充速度要求的提升,电池的充电倍率越来越大,电芯的发热功率及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大倍率快充热管理技术难题亟待攻关,电池系统热管理需要具备更高的温度调节能力,使电芯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控制整包温差。
为满足大倍率快充的冷量需求,热管理技术需向高效率冷却方向发展。IBTC4.0多边冷却(加热)技术应运而生,此技术可以弥补单边冷却(加热)的能力不足问题,为350kW大倍率快充提供高效率热管理冷却,保障电池系统高速快充及安全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箱的冷却系统,所述电池箱的冷却系统采用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包括:上液冷板、下液冷板和进液组件,所述上液冷板位于电池模组的上侧;所述下液冷板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下侧,其中,所述上液冷板和所述下液冷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与外部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和通过所述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用于对电池箱内的电池模组进行散热,电池模组安装于电池箱内,电池箱设置成与电池模组相配合的形状,位于电池模组的上下表面设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上液冷板用于对电池模组的上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用于对电池模组的下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设置成与电池箱底板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电池箱的空间布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的配合使得电池模组的散热更加均匀,均温性更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地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之间留有供电池包铜排经过的空隙,有利于电池箱内部空间的高效利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设置成“S”型流道,有利于延长冷却液停留在电池模组表面的时间,对电池模组的热量吸收更加高效,有利于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通过进液组件对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输送冷却液,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管进入分流至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内,并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进入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内,进液组件将冷却液均匀分配至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根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冷却液的温度调整进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冷却液流量,以便于对电池模组均匀的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采用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同时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液冷板、下液冷板和电池模组形成“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保温性能;通过第一进液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配合,可以实时根据电池包实时环境情况调配各冷板之间的流量,从而达到温度一致性的目的;通过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的紧凑配合,有效利用电池箱内的空间,提高了电池包整体的刚性和模态。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第一进液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阀开关,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或者所述第三阀口的流量。
进一步地,冷却系统还包括: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包括:第一出液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端与外部出液管路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和通过所述第四支管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液冷板包括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下液冷板内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进液组件还包括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分别与所述外部进液管和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二进水接头,所述第一进水接头位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外部进液管之间;所述第二进水接头位于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外部进液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快插接头,所述快插接头位于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一液冷板之间,和/或,所述快插接头位于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二液冷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模组上具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液冷板和所述下液冷板冲压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包括:箱体骨架和上述的冷却系统,所述箱体骨架内构造出用于装配电池模组的装配槽;所述冷却系统位于所述装配槽的上下两侧,以对所述装配槽内的所述电池模组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槽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装配槽和第二装配槽,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槽和所述第二装配槽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下液冷板构造成所述电池箱的底板,所述下液冷板用于封闭所述装配槽下侧面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用于对电池箱内的电池模组进行散热,电池模组安装于电池箱内,电池箱设置成与电池模组相配合的形状,位于电池模组的上下表面设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上液冷板用于对电池模组的上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用于对电池模组的下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设置成与电池箱底板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电池箱的空间布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的配合使得电池模组的散热更加均匀,均温性更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地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之间留有供电池包铜排经过的空隙,有利于电池箱内部空间的高效利用。
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设置成“S”型流道,有利于延长冷却液停留在电池模组表面的时间,对电池模组的热量吸收更加高效,有利于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S”型流道的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降低电池内部最大温差,可以改善其热不均匀性,能够改善电池模组同一模块中不同电池的热均匀性。与原先的多流道直流流道相比,该冷却板只有一条蛇形流道,拥有更小的流场横截面积,水泵提供相同的流量时,形成湍流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流道之间的换热效率。通过进液组件对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输送冷却液,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管进入分流至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内,并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进入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内,进液组件将冷却液均匀分配至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根据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内冷却液的温度调整进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冷却液流量,以便于对电池模组均匀的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采用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同时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液冷板、下液冷板和电池模组形成“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保温性能;通过第一进液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配合,可以实时根据电池包实时环境情况调配各冷板之间的流量,从而达到温度一致性的目的;通过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的紧凑配合,有效利用电池箱内的空间,提高了电池包整体的刚性和模态。此种液冷方案可使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避免出现温度失控或突然掉电的情况。较好的将电池模组的内部温差控制良好,均温性较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上下层的布置形式对电池模组温差产生进一步的积极影响,且结构紧凑有利于空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可以很好地改善电池模组不同单体电池之间的热均匀性,这样的结构设计能有效降低电池模块在极端恶劣工况下的最高温度和同一模块不同电池最大温差,有效改善电池的安全管理性能,通过液冷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不同电池模组之间的热不均匀性,提高电池安全性能,使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避免出现温度失控或突然掉电的情况,并且提高车辆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进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快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二进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上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下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下液冷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000-电池箱;100-冷却系统;200-箱体骨架;300-装配槽;
1-上液冷板;11-第一液冷板;12-第二液冷板;13-第一流道;
14-第二流道;15-快插接头;2-下液冷板;3-电池模组;
4-进液组件;41-第一进液管;42-第一支管;43-第二支管;44-第二进液管;
5-第一阀体;51-第一阀口;52-第二阀口;53-第三阀口;
6-出液组件;7-第一进水接头;8-第二进水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包括:上液冷板1、下液冷板2和进液组件4,上液冷板1位于电池模组3的上侧;下液冷板2位于电池模组3的下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位于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之间,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分别与电池模组3的上下表面贴合,对电池模组3的上下两侧同时起到吸热冷却的效果,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液冷板1为与电池模组3可分离的板,下液冷板2安装在用于固定电池模组3的箱体内,下液冷板2可以与用于固定电池模组3的箱体底板一体成型,即用于安装电池模组3的箱体底板为下液冷板2。
其中,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分别与电池模组3的上下表面贴合,电池模组3在布置过程中需要留有电池线通过的空间,电池模组3中的电流通常使用铜排传导,铜排又称铜母排或铜汇流排,是由铜材质制作的,截面为矩形或倒角(圆角)矩形的长导体(现在一般都用圆角铜排,以免产生尖端放电),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留有供铜排安装的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液冷板1包括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此时,电池模组3的铜排安装于上液冷板1中间的空隙,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下液冷板2包括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此时,电池模组3的铜排安装于下液冷板2中间的空隙,当然,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可以同时设置于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上。
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内设置供冷却液流动的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冷却液在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流动的同时将电池模组3散发的热量吸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设置成回旋曲折的“S”型,冷却液在“S”型流道中流动,“S”型流道使得冷却液停留电池模组3的时间更长,便于吸收更多的热量,有利于电池模组3热量的散发,流道形状的优化设计也进一步降低了电池模组3内部的温差,改善电池模组3的热不均匀性,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设置成“S”型流道,相较于单通直流流道流速更低,相较于多流道直流流道,拥有更小的流场横截面积,在紧凑的电池包从更高效的利用电池包的内部空间。在提供相同流量的冷却液时,“S”型流道中的冷却液在挡块的阻挡下流速降低,形成湍流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流道之间的换热效率。由于“S”流道相较于直流管道流道更长,有更多的拐点造成了更多形状阻力,进出口的压降更大,造成了较多的能量损失,可以为冷却液的流动提供动力装置。
进液组件4包括: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其中,第一进液管41的一端与外部进液管连通,第一进液管4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支管42与第一流道13连通和通过第二支管43与第二流道14连通;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三根管道互连相通,外部的冷却液流入第一进液管41,第一进液管41远离冷却液进口的一端与第一支管42、第二支管43连通,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管42远离连接的第一进液管41的一端与第一流道13相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液冷板11上设置与第一支管42连接的连接口,第二支管43远离第一进液管41的一端与第二流道14相连通,进一步地,第二液冷板12上设置与第二支管43连接的连接口,综上,冷却液流入第一进液管41后分流分别进入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流入第一支管42的冷却液进入第一液冷板11的第一流道13内,流入第二支管43的冷却液进入第二冷却液的第二流道14内,分别流入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的冷却液对电池模组3进行吸热冷却,提高电池模组3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冷却系统100用于对电池箱1000内的电池模组3进行散热,电池模组3安装于电池箱1000内,电池箱1000设置成与电池模组3相配合的形状,位于电池模组3的上下表面设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上液冷板1用于对电池模组3的上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2用于对电池模组3的下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2设置成与电池箱1000底板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电池箱1000的空间布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的配合使得电池模组3的散热更加均匀,均温性更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地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留有供电池包铜排经过的空隙,有利于电池箱1000内部空间的高效利用。
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的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设置成“S”型流道,有利于延长冷却液停留在电池模组3表面的时间,对电池模组3的热量吸收更加高效,有利于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通过进液组件4对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输送冷却液,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管41进入分流至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内,并通过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进入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内,进液组件4将冷却液均匀分配至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根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冷却液的温度调整进入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的冷却液流量,以便于对电池模组3均匀的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采用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3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同时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液冷板1、下液冷板2和电池模组3形成“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保温性能;通过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的配合,可以实时根据电池包实时环境情况调配各冷板之间的流量,从而达到温度一致性的目的;通过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的紧凑配合,有效利用电池箱1000内的空间,提高了电池包整体的刚性和模态。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第一阀体5,第一阀体5包括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分别与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连通,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阀开关,以控制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或者第三阀口53的流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体5为电子三通阀,通过电子三通阀调节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的进出流量,其中,第一阀口51用于调节冷却液的进水流量,第二阀口52调节第一液冷板11的进水流量,第三阀口53用于调节第二液冷板12的进水流量,通过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的调节使得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的冷却液进水流量一致,进而电池模组3的降温较为均匀。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出液组件6,出液组件6包括:第一出液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第一出液管的一端与外部出液管路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三支管与第一流道13连通和通过第四支管与第二流道14连通;冷却液经过进液组件4均匀的进入上液冷板1,在上液冷板1内迂回流转吸收电池模组3的热量,起到为电池包冷却降温的作用,在上液冷板1的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流转后通过出液组件6流出,在第一流道13内流转的冷却液经过第三支管流出,在第二流道14内流转的冷却液经过第四支管流出,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内的冷却液汇集至第一出液管处统一流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组件6也可以包括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内冷却液的出水速度,与进液组件4的阀开关共同协调上液冷板1内的冷却液流量,以确保充分发挥冷却液的吸热效率。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上液冷板1包括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下液冷板2内形成有第三流道,进液组件4还包括第二进液管44,第二进液管44分别与外部进液管和第三流道连通;外部进液管与第一进液管41、第二进液管44相连通,冷却液均匀分配进入第一进液管41和第二进液管44内,通过第一进液管41的冷却液进入上液冷板1内对电池模组3的上部进行冷却,通过第二进液管44的冷却液进入下液冷板2内对电池模组3的下部进行冷却,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的配合使得电池组件更加均匀的降温。
冷却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进水接头7和第二进水接头8,第一进水接头7位于第一进液管41和外部进液管之间;第二进水接头8位于第二进液管44和外部进液管之间;第一进水接头7可以确保第一进液管41和外部进液管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第二进水接头8可以确保第二进液管44和外部进液管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第一进水接头7和第二进水接头8配合使用可以确保冷却水路的密封完整性,进一步防止冷却液泄露。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快插接头15,快插接头15位于第一支管42和第一液冷板11之间,和/或,快插接头15位于第二支管43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快插接头15可以提高第一支管42和第一液冷板11之间的安装效率,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支管42与第一液冷板1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同样的,快插接头15安装于第二支管43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时,也可以得到相通的效果。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电池模组3上具有导电组件,导电组件位于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电池模组3安装于电池箱1000内,电池模组3由多个导电组件组成,电池箱1000内设置多个间隔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导电组件,可以提升电池模组3安装的稳定性和紧凑性。进一步地,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冲压形成;采用冲压成型的加工方式,有利于提高冷却系统100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冷却系统100用于对电池箱1000内的电池模组3进行散热,电池模组3安装于电池箱1000内,电池箱1000设置成与电池模组3相配合的形状,位于电池模组3的上下表面设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上液冷板1用于对电池模组3的上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2用于对电池模组3的下部进行吸热,下液冷板2设置成与电池箱1000底板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电池箱1000的空间布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的配合使得电池模组3的散热更加均匀,均温性更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地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留有供电池包铜排经过的空隙,有利于电池箱1000内部空间的高效利用。
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的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设置成“S”型流道,有利于延长冷却液停留在电池模组3表面的时间,对电池模组3的热量吸收更加高效,有利于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S”型流道的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降低电池内部最大温差,可以改善其热不均匀性,能够改善电池模组3同一模块中不同电池的热均匀性。与原先的多流道直流流道相比,该冷却板只有一条蛇形流道,拥有更小的流场横截面积,水泵提供相同的流量时,形成湍流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流道之间的换热效率。通过进液组件4对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输送冷却液,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管41进入分流至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内,并通过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进入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内,进液组件4将冷却液均匀分配至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根据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内冷却液的温度调整进入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的冷却液流量,以便于对电池模组3均匀的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采用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配合的方式对电池模组3散热,双层液冷板的结构可以更加高效的散发热量,同时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液冷板1、下液冷板2和电池模组3形成“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保温性能;通过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的配合,可以实时根据电池包实时环境情况调配各冷板之间的流量,从而达到温度一致性的目的;通过上液冷板1和下液冷板2的紧凑配合,有效利用电池箱1000内的空间,提高了电池包整体的刚性和模态。此种液冷方案可使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避免出现温度失控或突然掉电的情况。较好的将电池模组3的内部温差控制良好,均温性较好,对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上下层的布置形式对电池模组3温差产生进一步的积极影响,且结构紧凑有利于空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1000,包括:箱体骨架200和上述的冷却系统100,箱体骨架200内构造出用于装配电池模组3的装配槽300;冷却系统100位于装配槽300的上下两侧,以对装配槽300内的电池模组3降温;电池箱1000内通过箱体骨架200分隔出多个装配槽300,装配槽300的数量与电池模组3内的电池相对应,通过装配槽300固定安装电池,每个电池的连接线组成铜排通过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的空隙与电池箱1000外部连接,冷却系统100上下贴合电池模组3,均匀吸收电池模组3的热量。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地,装配槽30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装配槽300和第二装配槽300,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分别与第一装配槽300和第二装配槽300相对;进一步地,下液冷板2构造成电池箱1000的底板,下液冷板2用于封闭装配槽300下侧面的开口;为了预留出电池模组3与外部连接的铜排安装,将上液冷板1分为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之间留有供铜排伸出的空隙,同样地,电池箱1000内也设置于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相对应的第一装配槽300和第二装配槽300,也进一步方便电池模组3的安装固定,有利于电池模组3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1000,可以很好地改善电池模组3不同单体电池之间的热均匀性,这样的结构设计能有效降低电池模块在极端恶劣工况下的最高温度和同一模块不同电池最大温差,有效改善电池的安全管理性能,通过液冷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不同电池模组3之间的热不均匀性,提高电池安全性能,使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避免出现温度失控或突然掉电的情况,并且提高车辆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系统100及电池箱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液冷板(1),所述上液冷板(1)位于电池模组(3)的上侧;
下液冷板(2),所述下液冷板(2)位于所述电池模组(3)的下侧,其中,所述上液冷板(1)和所述下液冷板(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所述第一液冷板(11)和所述第二液冷板(12)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
进液组件(4),所述进液组件(4)包括: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41)的一端与外部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4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支管(42)与所述第一流道(13)连通和通过所述第二支管(43)与所述第二流道(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阀体(5),所述第一阀体(5)包括第一阀口(51)、第二阀口(52)和第三阀口(53),所述第一进液管(41)、第一支管(42)和第二支管(43)分别与所述第一阀口(51)、所述第二阀口(52)和所述第三阀口(53)连通,所述第一阀口(51)、所述第二阀口(52)和所述第三阀口(5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阀开关,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口(51)、所述第二阀口(52)或者所述第三阀口(53)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液组件(6),所述出液组件(6)包括:第一出液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端与外部出液管路连通,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流道(13)连通和通过所述第四支管与所述第二流道(1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冷板(1)包括第一液冷板(11)和第二液冷板(12),所述下液冷板(2)内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进液组件(4)还包括第二进液管(44),所述第二进液管(44)分别与所述外部进液管和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
第一进水接头(7),所述第一进水接头(7)位于所述第一进液管(41)和所述外部进液管之间;
第二进水接头(8),所述第二进水接头(8)位于所述第二进液管(44)和所述外部进液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插接头(15),所述快插接头(15)位于所述第一支管(42)和第一液冷板(11)之间,和/或,所述快插接头(15)位于所述第二支管(43)和所述第二液冷板(1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3)上具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1)和所述第二液冷板(1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箱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冷板(1)和所述下液冷板(2)冲压形成。
8.一种电池箱(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骨架(200),所述箱体骨架(200)内构造出用于装配电池模组(3)的装配槽(300);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100),所述冷却系统(100)位于所述装配槽(300)的上下两侧,以对所述装配槽(300)内的所述电池模组(3)降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30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装配槽(300)和第二装配槽(300),所述第一液冷板(11)和所述第二液冷板(12)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槽(300)和所述第二装配槽(300)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冷板(2)构造成所述电池箱(1000)的底板,所述下液冷板(2)用于封闭所述装配槽(300)下侧面的开口。
CN202123154820.0U 2021-12-14 2021-12-14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Active CN217239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4820.0U CN217239569U (zh) 2021-12-14 2021-12-14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4820.0U CN217239569U (zh) 2021-12-14 2021-12-14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9569U true CN217239569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4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4820.0U Active CN217239569U (zh) 2021-12-14 2021-12-14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9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4450B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
CN213483828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112397806B (zh) 集成加热功能的电池冷板、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车辆
CN111403848B (zh) 一种基于极耳液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123320U (zh) 一种储能电池簇风道结构
CN212659613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217239569U (zh) 冷却系统及电池箱
KR102371850B1 (ko) 알루미늄 프로파일이 구비된 전기차량의 수냉식 배터리팩 구조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7656011U (zh) 电池模块
CN216671792U (zh) 一种多层热管理结构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115966808A (zh) 一种集成式侧面液冷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111525068B (zh) 新能源汽车高效散热电池组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8315709U (zh) 兼顾风冷和液冷的动力电池冷却板
CN21916359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20604786U (zh) 一种冷却系统、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CN2157318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模组
CN21838539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20086180U (zh) 电池包组件和用电装置
CN219759709U (zh) 一种复合冷却电池箱
CN217655960U (zh) 储能电池装置
CN217589072U (zh) 一种电芯热管理系统、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8299901U (zh) 一种基站储能电池散热装置
CN210123767U (zh) 二次电池的冷却模块及二次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