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8610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8610U
CN217238610U CN202220754215.2U CN202220754215U CN217238610U CN 217238610 U CN217238610 U CN 217238610U CN 202220754215 U CN202220754215 U CN 202220754215U CN 217238610 U CN217238610 U CN 217238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eveloping cartridge
piece
detected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42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源
曾丽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st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nesta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star Corp filed Critical Ninesta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8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8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包括盒体、动力接收部件和被检测机构,所述盒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装置的驱动力,所述被检测机构包括驱动件、中间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所述中间件和所述检测件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中间件配合设置,用于接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传递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中间件,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检测件配合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检测件转动,以通过所述检测件拨动所述成像装置。本申请的被检测机构工作稳定,进而能够保证被检测机构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激光打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显影盒是一种广泛的应用在成像装置上的可拆卸部分。成像装置设置有驱动件,用于向显影盒提供驱动力;在显影盒上还设置有被检测机构,被检测机构被显影盒的端盖所覆盖保护。当新的显影盒安装在成像装置上时,通过被检测机构和成像装置的作用,使成像装置识别显影盒,并根据成像装置内预置的信息识别到显影盒容量,从而在显影盒打印寿命将尽时提醒用户更换新的显影盒。
在被检测机构工作的最后阶段,被检测机构需要加速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以提供给检测装置不同的信号,使成像装置识别不同型号显影盒的信息。现有技术中显影盒的被检测机构工作不稳定、易失效,进而影响被检测机构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被检测机构正常工作的显影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装置的驱动力;
被检测机构,所述被检测机构包括驱动件、中间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所述中间件和所述检测件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中间件配合设置,用于接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传递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中间件,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检测件配合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检测件转动,以通过所述检测件拨动所述成像装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显影盒包括盒体、动力接收部件和被检测机构,盒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第一侧壁,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装置的驱动力,被检测机构包括驱动件、中间件和检测件,驱动件、中间件和检测件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侧壁,且驱动件与中间件配合设置,用于接收动力接收部件传递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中间件,中间件与检测件配合设置,用于驱动检测件转动,以通过检测件拨动成像装置,本申请的被检测机构工作稳定,进而能够保证被检测机构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显影盒的动力接收部件的装配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显影盒的被检测机构的装配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显影盒的被检测机构的分解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被检测机构的中间件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被检测机构的检测件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显影盒的端盖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一的被检测机构的另一种中间件的立体图;
图9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中间件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第二弹性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端盖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初始位置时显影盒的侧视图;
图15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末位置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末位置时显影盒的侧视图;
图17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18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中间件的立体图;
图19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检测件的立体图;
图20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第四凸起与检测件接触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位置检测件的截面图;
图22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第一凸起与检测件接触时检测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的显影盒的动力接收部件的装配图;图3为本申请的显影盒的被检测机构的装配图;图4为本申请的显影盒的被检测机构的分解图;图5为本申请的被检测机构的中间件的立体图;图6为本申请的被检测机构的检测件的立体图;图7为本申请的显影盒的端盖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辊2、端盖5、电极7、动力接收部件8、被检测机构3、端盖和送粉辊。其中,盒体1内部容纳有显影剂,盒体1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端盖安装于第二侧壁12。显影辊2和送粉辊均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且可承载和运输显影剂。端盖5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覆盖至少一部分被检测机构3。电极7位于第二侧壁12,与显影辊2电连接,用于提供给显影辊2一定的电压。动力接收部件8设置于第一侧壁11的外表面,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装置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显影盒的其它部件。被检测机构3设置于第二侧壁12的外表面,用于与成像装置中的检测装置作用,使成像装置能够识别显影盒。
如图2所示,动力接收部件8包括安装在第一侧壁11外表面的驱动齿轮6、显影辊齿轮21、第一送粉辊齿轮81、第一惰轮82、第二惰轮83和搅拌器齿轮84。驱动齿轮6远离盒体1的一端设置为联轴节,靠近盒体1的一端设置为斜齿轮,联轴节用于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装置接触。显影辊齿轮21用于驱动显影辊2旋转,第一送粉辊齿轮81用于驱动送粉辊旋转。第一惰轮82和第二惰轮83同轴一体设置,第一惰轮82为斜齿轮,第二惰轮83为直齿轮,第一惰轮82比第二惰轮83更靠近盒体1,第一惰轮82比第二惰轮83的直径大。搅拌器齿轮84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位于显影盒内部的搅拌器,驱动搅拌器旋转,从而搅拌显影剂。驱动齿轮6同时与显影辊齿轮21、第一送粉辊齿轮81以及第一惰轮82啮合,第二惰轮83与搅拌器齿轮84啮合。
如图3所示,动力接收部件8还包括安装在第二侧壁12外表面的第二送粉辊齿轮85、第三惰轮86、第四惰轮87、第五惰轮88和第六惰轮89。第二送粉辊齿轮85为直齿轮,用于接收送粉辊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第三惰轮86和第四惰轮87同轴一体设置且均为直齿轮,第三惰轮86比第四惰轮87更靠近盒体1,第三惰轮86的直径小于第四惰轮87的直径。第五惰轮88和第六惰轮89同轴一体设置且均为直齿轮,第五惰轮88比第六惰轮89更靠近盒体1,第五惰轮88的直径大于第六惰轮89的直径。第二送粉辊齿轮85与第四惰轮87啮合,第三惰轮86与第五惰轮88啮合。
如图4所示,被检测机构3包括驱动件31、中间件32、检测件33、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5。驱动件31与中间件32配合设置,用于接收动力接收部件8传递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中间件32,中间件32与检测件33配合设置,用于驱动检测件33转动,以通过检测件33拨动成像装置。
具体地,驱动件31具有第一通孔311、第一齿轮部312和传递部,第一通孔311为位于驱动件31中心的圆形通孔。第一齿轮部312连接于传递部,传递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件32,第一齿轮部312用于接收驱动力以带动驱动件31转动。其中,传递部可以设置为槽轮313,槽轮313即开有凹槽的轮,可与装有圆柱销326的销齿轮啮合而啮合传动。根据槽的位置不同,平面槽轮有外槽轮和内槽轮之分,传递部即可设置为外槽轮,也可设置为内槽轮,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的传递部为外槽轮。第一齿轮部312比槽轮313更靠近盒体1,第一齿轮部312为全齿的直齿轮,与第六惰轮89啮合。盒体1具有从第二侧壁12的外表面向远离盒体1的方向延伸的支撑柱,驱动件31靠近盒体1的一端套设在支撑柱上。槽轮313径向的开口自圆心向外,均匀分布在圆周,在本实施例中,槽轮313径向的开口数为十八个。
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件32的中心设置有第二通孔321,第二通孔321为圆形通孔。第二侧壁12上具有定位孔13,定位孔13与第二通孔321同轴设置。中间件32包括圆盘、凸起部和接收部,圆盘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圆盘具有面向第二侧壁12的下表面322和背离第二侧壁12的上表面323。接收部设置于圆盘的下表面322,凸起部设置于圆盘的上表面323,接收部能够与传递部配合,凸起部能够与检测件33的第一作用部配合,以传递驱动力。
其中,凸起部包括多个凸起324,凸起324从上表面323长出,向远离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凸起324的数量为四个,凸起324的横截面为圆弧形。接收部包括多个圆柱销326,圆柱销326为圆柱体结构,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多个圆柱销326沿圆盘的周向分布形成销齿轮,销齿轮与槽轮的凹槽啮合而啮合传动。在本实施例中,圆柱销326的数量为十七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下表面322的边缘。
进一步地,中间件32还包括定位部327和避让部328,避让部328设置为下表面322在圆周方向上不具有圆柱销326的部分,定位部327设为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圆弧形,同时定位部327位于避让部328和销齿轮的分界处。
如图4和6所示,检测件33具有第三通孔331、被支撑部332、第一作用部333、被检测部334、第一圆柱部335和连接部336。第一圆柱部335为中空柱体结构,第三通孔331为设于第一圆柱部335中心的圆形通孔。被支撑部332为板状结构,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一作用部333和被检测部334通过连接部336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相连接,连接部336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连接部336与被支撑部3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其中,被检测部334为扇形柱体结构,从连接部336延伸出,向远离盒体1的方向突出,被检测部334在显影盒装入成像装置后可初步挤压检测装置,被检测部334始终与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在被检测机构3开始工作时被检测部334可进一步拨动检测装置,使被检测机构3被成像装置所检测。第一作用部333为横截面为“L”形的柱体结构,从连接部336延伸出,向靠近盒体1的方向突出,第一作用部333位于被检测部334靠近盒体1的一侧,用于与凸起324的外圆周接触,从而接收中间件32的驱动力。第一弹性件34套设在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第一弹性件34具有与被支撑部332抵接的第一末端341和与端盖5抵接的第二末端342,用于使检测件33复位。第二弹性件35设置于端盖5,且第二弹性件35的第三末端抵接于端盖5,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抵接于定位部327,通过第二弹性件35能够定位及加速中间件32。优选的,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5设置为扭簧。
如图7所示,端盖5具有第一定位轴51、第二定位轴52、第三定位轴53、支撑部54、第二作用部61和第四定位轴55,第一定位轴51、第二定位轴52、第三定位轴53和第四定位轴55均从端盖5面向第二侧壁12的内表面延伸出,均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定位轴51插入第一通孔311,进一步定位驱动件31。第二定位轴52先后插入第二通孔321和定位孔13,从而将中间件32定位在第二侧壁12。第三定位轴53插入第三通孔331,从而定位检测件33。支撑部54与被支撑部332抵接,被支撑部332位于支撑部54远离盒体1的一侧,支撑部54在检测件33的旋转轴向上支撑检测件33。第二弹性件35套设在第四定位轴55,且第二弹性件35具有与端盖5抵接的第三末端351和与定位部327抵接的第四末端352,通过该第二弹性件35能够定位中间件32以及加速中间件32。端盖5暴露被检测部334。第二作用部61用于对检测件33进行定位。
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开始检测时,第一个凸起324的圆弧外周面与检测件33的第一作用部333接触,被检测部334与端盖5的第二作用部61分离,驱动件31从第六惰轮89接收到驱动力开始旋转,驱动件31的槽轮313随驱动件31一起转动,圆柱销326与槽轮313啮合,从而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件32带动中间件32旋转,各凸起324随中间件32一起旋转,第一个凸起324在中间件32的旋转过程中带动检测件33旋转一定角度,使检测件33拨动成像装置一次,在第一个凸起324和检测件33分离后,检测件33会在第一弹性件34的弹力作用下反向旋转到与第二作用部61接触的位置。接着,第二个凸起324和第三个凸起324依次与第一作用部333接触和分离,带动检测件33旋转一定角度,使检测件33再次拨动成像装置两次。然后,圆柱销326与槽轮313脱离啮合,第二弹性件35加速中间件32的旋转,第四个凸起324与第一作用部333接触并停止在第四个凸起324的圆弧外周面与第一作用部333未分离的位置,检测件33与第二作用部61分离,检测件33拨动成像装置第四次。最终中间件32的避让部328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相对,使中间件32避让驱动件31,从而驱动件31不再向中间件32传递驱动力,中间件32不再转动。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检测件33始终与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中间件32的凸起324拨动检测件33共四次,进而使检测件33进一步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共四次。在这个过程中,检测件33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共四次,使得成像装置识别显影盒。
图8为本申请的被检测机构的另一种中间件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中间件32还包括第二齿轮部329,第二齿轮部329设置在圆盘的下表面322。圆柱销326为圆柱体结构,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圆柱销326的数量为十四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下表面322的边缘,形成销齿轮。避让部328设置为下表面322在圆周方向上不具有圆柱销326的部分。定位部327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弧形,且定位部327位第二齿轮部329和圆柱销32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部329只有两个齿牙,位于定位部327和避让部328的交界处,第二齿轮部329比定位部327更靠近第二通孔321。在圆柱销326与槽轮313脱离啮合后,第二齿轮部329可与驱动件31的第一齿轮部312啮合,以加速中间件32的旋转速度。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中间件32可以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凸起324;凸起324沿中间件32的旋转方向的弧长的长度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成像装置能够检测不同容量的显影盒。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具体结构除特别说明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图9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驱动件的立体图;图10a、图10b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中间件的立体图;图11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第二弹性件的侧视图;图12为实施例二的显影盒的端盖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初始位置时显影盒的侧视图;图15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末位置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二中被检测机构位于末位置时显影盒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驱动件31具有第一通孔311、第一齿轮部312和传递部,第一通孔311为位于驱动件31中心的圆形通孔。第一齿轮部312连接于传递部,传递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件32,第一齿轮部312用于接收驱动力以带动驱动件31转动。其中,传递部可以设置为槽轮313,槽轮313径向的凹槽开口自圆心向外,均匀地呈圆周分布,槽轮313径向的开口数为十六个。第一齿轮部312比槽轮313更靠近盒体1,第一齿轮部312为全齿的直齿轮,与第六惰轮89啮合。进一步地,驱动件31还包括第五圆柱317,第五圆柱317连接于传递部远离第一齿轮部312的一侧,位于驱动件31远离盒体1的一端,比槽轮313离盒体1更远,其内部具有环形槽316,环形槽316为与第一通孔311同心分布的圆环形凹槽。第五圆柱317开设有第二缺口314和标记部315,第二缺口314为环形槽316的圆周外表面向内凹陷的一部分,标记部315为环形槽316内的方形部分。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仅有一个标记部315。
如图10所示,中间件32还设置有第四通孔320、驱动突起325、圆柱销326、避让部328、第二圆柱部330、第三圆柱部3201和定位部327。第四通孔320为位于圆盘上的圆形通孔,贯穿下表面322和上表面323,且第四通孔320的中心线与中间件32的旋转轴向平行。第四通孔320邻近凸起324,第四通孔320在圆盘的径向上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第四通孔320在圆盘的径向上到圆盘的边缘的距离。圆柱销326为圆柱体结构,从圆盘的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下表面322的边缘,形成销齿轮。在本实施例中,圆柱销326的数量为十七个。避让部328设置为下表面322在圆周方向上不具有圆柱销326的部分。驱动突起325为倒钩形状,位于避让部328和销齿轮的分界处,驱动突起325为从圆盘的边缘长出,在圆盘所在平面上向远离圆盘的方向突出且朝驱动件31的旋转方向倾斜。第二圆柱部330和第三圆柱部3201均为从下表面322突出的空心圆柱,与圆盘同心分布,第二圆柱部330比第三圆柱部3201的直径大,圆柱销326环绕第二圆柱部330。定位部327包括第一垂直部3271、第二垂直部3272和第三平面3273。第一垂直部3271、第二垂直部3272均垂直于圆盘所在平面,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第一垂直部3271与第二圆柱部330相连,且第一垂直部3271具有弯折。第二垂直部3272连接于第二圆柱部330和第三圆柱部3201,且第二垂直部3272具有弯折。第三平面3273平行于圆盘所在平面,连接第一垂直部3271和第二垂直部3272远离下表面322的端部。
如图11所示,第二弹性件35具有第三末端351和第四末端352,第三末端351与端盖5抵接,第四末端352与定位部327抵接,且第三末端351具有角度为B的弯折,第四末端352具有角度为A的弯折,角度B为直角,角度A为钝角。第二弹性件35具有在被检测机构3的初始位置和末位置定位中间件32以及在检测过程的最后阶段加速中间件32转速的作用。第二弹性件35在其轴向上的投影中,第三末端351和第四末端352的夹角C为钝角。具体的,角度A为136°,角度C为135°。
如图12所示,端盖5还具有第一平面56、第二平面57、第四圆柱50、第四定位轴55、第一开口58、第二开口59和第三开口60。第二弹性件35套设在第四定位轴55,第二弹性件35比圆柱销326更靠近盒体1,以使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在移动过程中不会与圆柱销326发生干涉。第一平面56和第二平面57平行于第二侧壁12,第一平面56比第二平面57更靠近第二侧壁12。第四圆柱50为中空圆柱体,从第一平面56长出,第二平面57为第四圆柱50的底面。第一开口58为扇形环状结构,位于第一平面56,与第四圆柱50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一开口58暴露一部分中间件32,在中间件32的旋转过程中,第一开口58可暴露第四通孔320。第二开口59由第二平面57和第四圆柱50的侧面均缺失一部分构成;第二开口59暴露一部分检测件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59暴露检测件33的被检测部334,使被检测部334可通过第二开口59与成像装置接触。第三开口60位于第一平面56,暴露一部分驱动件31,通过第三开口60可暴露标记部315。
如图13和图14所示,被检测机构3的初始位置为新的显影盒装入成像装置后,被检测机构3还未开始工作时的位置。在被检测机构3的初始位置,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与定位部327的第一垂直部3271抵接,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抵接,可定位中间件32,防止其旋转;驱动件31的标记部315与端盖5的第三开口60相对,即第三开口60暴露出标记部315;第一开口58暴露第四通孔320且第四通孔320位于第一开口58远离显影辊2的一端;中间件32的避让部328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相对,即中间件32的圆柱销326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没有接触,中间件32停止在第一个凸起324的圆弧外周面与检测件33的第一作用部333接触的位置。
如图15和图16所示,被检测机构3的末位置为被检测机构3工作结束后,被检测机构3所处的位置。在被检测机构3的末位置,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与定位部327的第二垂直部3272靠近第四通孔320的圆弧部分抵接,第四末端352位于第一垂直部3271和第二垂直部3272之间,可防止中间件32正转和反转,从而定位中间件32;驱动件31的标记部315被端盖5遮挡;第一开口58暴露第四通孔320且第四通孔320位于第一开口58靠近显影辊2的一端;中间件32的避让部328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相对,即中间件32的圆柱销326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没有接触;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没有接触;中间件32停止在第四个凸起324的圆弧外周面与检测件的第一作用部333接触的位置。
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开始检测时,驱动件31从第六惰轮89接收到驱动力开始旋转,被检测机构3处于初始位置,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与定位部327的第一垂直部3271抵接,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抵接;因为驱动突起325朝驱动件31的旋转方向倾斜,所以,在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接触时,驱动突起325打滑,中间件32不旋转;当驱动件31旋转到第二缺口314与驱动突起325相对的位置时,驱动突起325与第二缺口314的边缘抵接,中间件32接收驱动件31的驱动力开始旋转,然后,中间件32的圆柱销326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啮合,中间件32继续旋转,在圆柱销326与槽轮313最终脱离啮合时,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与第二垂直部3272远离第四通孔320的端部抵接,第二弹性件35在回复力的作用下使中间件32加速朝既定方向旋转。最终,被检测机构3到达末位置,第二弹性件35的第四末端352与第二垂直部3272靠近第四通孔320的圆弧部分抵接,中间件32与驱动件31不再接触,中间件32静止,驱动件31从第六惰轮89接收到驱动力继续旋转。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检测件33始终与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中间件32的凸起324在装机时初步挤压检测装置,在被检测机构3的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拨动检测件33共四次,进而使检测件33进一步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共四次。在这个过程中,检测件33在装机时初步挤压检测装置一次,并在检测机构3的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共四次,使得成像装置识别显影盒。
被检测机构3位于末位置时(如图16所示),可以借助专用复位机器旋转驱动齿轮6,让驱动件31先复位,如图14所示,此时,驱动件31的方形标记部315位于第三开口60中央,即表示驱动件31复位完成。用镊子插入第四通孔320,沿图16所示视角顺时针旋转中间件32约80°,即表示中间件32复位成功。
本实施例中是通过销齿轮原理传递驱动件31的驱动力给中间件32,其它通过齿轮、摩擦轮、凸轮或杠杆传递驱动力也很容易等同替换圆柱销326和槽轮313,用来传递驱动力,因此,并不限定驱动件31和中间件32之间必须是圆柱销326和槽轮313,其它可以等同的传递驱动力的结构也应包含在内,如驱动件31设置多个突起,中间件32上设置多个凹槽或突起,驱动件31上的突起与中间件32的突起或凹槽接合而传递驱动力;再如驱动件31的圆周面为粗糙的表面,中间件32的圆周面也含有粗糙的表面,两者之间通过各自粗糙表面接触而传递驱动力。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具体结构除特别说明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本实施例三中的第二弹性件35仅用于定位中间件32,不能用于加速中间件32。
图17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驱动件的立体图;图18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中间件的立体图;图19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检测件的立体图;图20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第四凸起与检测件接触的示意图;图21为图20所示位置检测件的截面图;图22为实施例三的显影盒的第一凸起与检测件接触时检测件的截面图。被检测机构3包括驱动件31、中间件32、检测件33、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5,被检测机构3的安装方式如图3和13所示。
如图17所示,驱动件31具有第一通孔311、第一齿轮部312和传递部,第一通孔311为位于驱动件31中心的圆形通孔。第一齿轮部312连接于传递部,传递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件32,第一齿轮部312用于接收驱动力以带动驱动件31转动。其中,传递部可以设置为槽轮313,槽轮313径向的凹槽开口自圆心向外,均匀分布在圆周,在本实施例中,槽轮313径向的开口数为十六个。第一齿轮部312比槽轮313更靠近盒体1,第一齿轮部312为全齿的直齿轮,与第六惰轮89啮合。进一步地,驱动件31还包括第五圆柱317,第五圆柱317连接于传递部远离第一齿轮部312的一侧,位于驱动件31远离盒体1的一端,比槽轮313离盒体1更远,其内部具有环形槽316,环形槽316为与第一通孔311同心分布的圆环形凹槽。第五圆柱317开设有第二缺口314和标记部315,第二缺口314为环形槽316的圆周外表面沿高度方向切除一部分构成,进而形成环形槽316的圆周外表面的两个末端,第二缺口314可与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接触,使中间件32延迟旋转。标记部315为环形槽316内的方形部分,用于复位被检测机构3时,作为驱动件31的基准,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仅有一个标记部315。
如图18所示,中间件32还设置有第四通孔320、驱动突起325、圆柱销326、避让部328、第二圆柱部330、第三圆柱部3201、定位部327、第二凸起3242和多个第一凸起32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241设置有三个。第四通孔320为位于圆盘上的圆形通孔,贯穿于下表面322和上表面323,且第四通孔320的中心线与中间件32的旋转轴向平行,第四通孔320邻近第二凸起3242且位于第二凸起3242和第一凸起3241之间。其中,第四通孔320在圆盘的径向上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大于第四通孔320在圆盘的径向上到圆盘的边缘的距离。在复位被检测机构3时,通过外物插入第四通孔320,可旋转中间件32。圆柱销326为圆柱体结构,从圆盘的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下表面322的边缘,形成销齿轮。在本实施例中,圆柱销326的数量为十六个。避让部328设置为下表面322在圆周方向上不具有圆柱销326的部分。驱动突起325靠近第二凸起3242设置,其中,驱动突起325为倒钩形状,位于避让部328和销齿轮的分界处,驱动突起325为从圆盘的边缘长出,在圆盘所在平面上向远离圆盘的方向突出。各第一凸起3241和第二凸起3242的横截面均为圆弧形结构,均从圆盘的上表面323向远离上表面323的方向突出且垂直于上表面323。在被检测机构3的工作过程中,各第一凸起3241和第二凸起3242依次与检测件33接触,从而驱动检测件33。在中间件32的旋转轴向上,各第一凸起3241和第二凸起3242的投影均与圆盘同心分布,各第一凸起3241的投影位于同一圆上,且该圆的直径大于第二凸起3242的投影所在圆的直径,各第一凸起3241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且该距离大于第二凸起3242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定位部327从下表面32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第二弹性件35分别与端盖5和定位部327抵接,从而定位中间件32。
如图19-图22所示,检测件33具有第三通孔331、被支撑部332、被检测部334、第一圆柱部335、连接部336和第一作用部,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受力部3331和第二受力部3332。第一圆柱部335为中空柱体结构,第三通孔331为设于第一圆柱部335中心的圆形通孔,且第三通孔331的中心线为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被支撑部332为板状结构,用于被端盖5支撑,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一受力部3331、第二受力部3332和被检测部334通过连接部336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相连接,连接部336从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连接部336与被支撑部3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被检测部334为扇形柱体结构,从连接部336延伸出,向远离盒体1的方向突出,被检测部334在显影盒装入成像装置后可初步挤压检测装置,被检测部334始终与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在被检测机构3开始工作时,被检测部334可进一步拨动检测装置,使被检测机构3被成像装置所检测。第一弹性件34套设在第一圆柱部335的圆周外表面,第一弹性件34的两端分别与被支撑部332、端盖5抵接,优选的,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5均设置为扭簧。
第一受力部3331和第二受力部3332从连接部336长出,向靠近盒体1的方向突出,且第一受力部3331和第二受力部3332位于被检测部334靠近盒体1的一侧,在检测件33的旋转轴向上,第一受力部3331、第二受力部3332与被检测部334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受力部3331的横截面为“L”形的柱体结构,第二受力部3332的横截面为凸轮形的柱体结构,第一受力部3331比第二受力部3332更远离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第一受力部3331用于与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第二个第一凸起3241和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的外圆周接触,第二受力部3332用于与第二凸起3242的外圆周接触,使检测件33能够接收中间件32的驱动力。
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开始检测时,驱动件31从第六惰轮89接收到驱动力开始旋转,被检测机构3处于初始位置,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抵接,在中间件32的驱动突起325与驱动件31的第五圆柱317的圆周外表面接触时,驱动突起325打滑,中间件32不旋转;当驱动件31旋转到使第二缺口314与驱动突起325相对时,驱动突起325与第二缺口314的边缘抵接,中间件32接收驱动件31的驱动力开始旋转,然后,中间件32的圆柱销326与驱动件31的槽轮313啮合,中间件32继续旋转,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第二第一凸起3241和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依次与第一受力部3331接触和分离,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第二个第一凸起3241和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均从第一受力部3331和第二受力部3332之间的间隙通过,不会与第二受力部3332产生干涉。在圆柱销326与槽轮313最终脱离啮合时,第二凸起3242与第二受力部3332接触,使中间件32加速朝既定方向旋转,第二凸起3242从第二受力部3332靠近中间件32旋转轴线的一侧通过,不会与第一受力部3331产生干涉。最终,被检测机构3到达末位置,中间件32与驱动件31不再接触,中间件32静止,驱动件31从第六惰轮89接收到驱动力继续旋转。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检测件33始终与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中间件32的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在装机时初步挤压检测装置,并在被检测机构3开始工作时进一步拨动检测件33一次,第二个第一凸起3241、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和第二凸起3242在被检测机构3的工作过程中依次拨动检测件33各一次,进而使检测件33进一步拨动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共四次,使得成像装置识别显影盒。
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第二个第一凸起3241和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的投影位于同一圆上,且第一个第一凸起3241、第二个第一凸起3241和第三个第一凸起3241的外圆周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设该距离为D。第二凸起3242的外圆周到中间件32的旋转轴线的距离设为E,第一受力部3331与各第一凸起3241的接触点到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的距离设为F(第一凸起3241的中部与第一受力部3331接触时,接触点到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的距离),第二受力部3332与第二凸起3242的接触点到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的距离设为G(第二凸起3242的中部与第二受力部3332接触时,接触点到检测件33的旋转轴线的距离),需满足D/E小于F/G。优选的,D为11.97mm,E为8mm,F为8.54mm,G为4.2mm,D/E=1.5,F/G=2.03,D/E小于F/G,该数据仅作参考,不做限制。依据检测件33和中间件32上不同位置的速度和这些位置离旋转轴线的距离成正比,可以调节第二受力部3332和第二凸起3242的位置以调节最后加速阶段的检测件33的速度。该加速方式更加稳定、易调节。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二的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装置的驱动力;
被检测机构,所述被检测机构包括驱动件、中间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所述中间件和所述检测件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中间件配合设置,所述驱动件用于接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传递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中间件,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检测件配合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检测件转动,以通过所述检测件拨动所述成像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包括接收部、圆盘和凸起部,所述圆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圆盘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接收部设置于所述下表面,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上表面;
所述驱动件包括传递部,所述传递部能够与所述接收部配合,所述检测件包括第一作用部,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凸起部配合,以传递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包括多个圆柱销,多个所述圆柱销沿所述圆盘的周向分布形成销齿轮,所述传递部包括多个呈圆周分布的槽轮,所述槽轮能够与所述销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还包括避让部,所述避让部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在所述被检测机构工作结束后,通过所述避让部避让所述驱动件,以使所述中间件不再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且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避让部和所述接收部的交界处;
所述被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并与所述定位部配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端盖,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三末端抵接于所述端盖,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四末端抵接于所述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一齿轮部连接于所述传递部,所述中间件还包括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并位于所述避让部和所述定位部的交界处,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轮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还包括驱动突起,所述驱动突起连接于所述圆盘的周缘,并位于所述接收部和所述避让部的交界处,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五圆柱,所述第五圆柱连接于所述传递部远离所述第一齿轮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五圆柱开设有第二缺口,且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驱动突起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设有标记部,所述中间件上设有第四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还包括被检测部和第一圆柱部,所述第一圆柱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被检测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圆柱部,所述被检测部用于拨动所述成像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还包括被支撑部,所述被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圆柱部,所述被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圆柱部,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末端抵接于所述被支撑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末端抵接于所述显影盒的端盖,用于使所述检测件复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第二作用部,所述第二作用部用于对所述检测件进行限位。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二凸起和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和各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圆盘的周向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圆盘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圆盘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所述第一受力部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受力部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应设置。
CN202220754215.2U 2021-05-24 2022-03-31 显影盒 Active CN2172386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274320 2021-05-24
CN202121127432 2021-05-24
CN202121251184 2021-06-04
CN2021212511840 2021-06-04
CN2021213222208 2021-06-11
CN202121322220 2021-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8610U true CN217238610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4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4215.2U Active CN217238610U (zh) 2021-05-24 2022-03-31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8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1567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447584B1 (en) Developer cartridge
US9952554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electrode provided with protrusion
CN217238610U (zh) 显影盒
EP3175299B1 (en) Developer cartridge
CN206757299U (zh) 显影剂盒
JP2018055065A (ja)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EP3754430B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12015074A (zh) 一种显影盒
JP7235067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09765275U (zh) 一种显影盒
WO2022210025A1 (ja)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CN209765265U (zh) 一种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