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3644U -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33644U CN217233644U CN202221101834.8U CN202221101834U CN217233644U CN 217233644 U CN217233644 U CN 217233644U CN 202221101834 U CN202221101834 U CN 202221101834U CN 217233644 U CN217233644 U CN 2172336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passage
- link
- oil
- crankshaft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多连杆组件包括轴承盖、曲轴、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偏心轴和控制连杆。多连杆组件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自曲轴与轴承盖的连接处沿着轴承盖向偏心轴与轴承盖的连接处延伸,并沿着偏心轴延伸至控制连杆与偏心轴的连接处,第二油路在曲轴与轴承盖的连接处与第一油路连通,并沿着曲轴和第一连杆经过曲轴和第一连杆的连接处,并延伸至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以及延伸至第一连杆与控制连杆的连接处。如此,通过在多连杆组件内形成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以将润滑油顺畅地导入至各个部件的连接处,使得各个部件连接处的供油量稳定,能够形成连续的油膜,避免部件之间出现干磨,润滑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降低发动机排量,提高燃烧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发动机可变行程技术应运而生。在现有的可变行程多连杆机构中,连杆之间一般通过连杆销转动相连,且目前的多连杆结构通常采用飞溅润滑或压力润滑方式,以对连杆转动连接部位进行润滑。而现有的飞溅润滑方式存在供油量不稳定的问题,容易出现部件干磨情况,现有的压力润滑方式均为间歇性压力供油,无法形成连续的压力油膜,润滑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升发动机中各个部件间的润滑效果,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多连杆组件包括轴承盖、曲轴、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偏心轴和控制连杆。所述曲轴转动地设在所述轴承盖上,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用于承接外部润滑油。所述第一连杆套设在所述曲轴上。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偏心轴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轴承盖上并与所述曲轴并列间隔设置。所述控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控制连杆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偏心轴上。
所述多连杆组件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自所述曲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沿着所述轴承盖向所述偏心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延伸,并沿着所述偏心轴延伸至所述控制连杆与所述偏心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在所述曲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并沿着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连杆经过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连杆的连接处,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以及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控制连杆的连接处。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多连杆组件中,通过在多连杆组件内形成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以将润滑油顺畅地导入至各个部件的连接处,使得各个部件连接处的供油量稳定,形成连续的油膜,避免部件之间出现干磨的情况,润滑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之间设置有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所述第一轴瓦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贯穿所述第一轴瓦并沿所述第一轴瓦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二轴瓦,所述第二轴瓦设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贯穿所述第二轴瓦并沿所述第二轴瓦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一轴瓦,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对接,所述第一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的结构相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盖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偏心轴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三油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轴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控制连杆与所述偏心轴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四油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曲轴设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五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曲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五油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设有第六油道,所述第六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六油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还设有第七油道,所述第七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控制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七油道。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和缸体,所述缸体设有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连通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发动机。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多连杆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轴承盖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第一连杆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与曲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车辆300;
发动机200、缸体201、进油油路202;
多连杆组件100、轴承盖10、第一轴孔11、第二轴孔12、曲轴20、第一连杆30、第二连杆40、偏心轴50、控制连杆60、第一轴瓦71、第一油孔711、第二轴瓦72、第二油孔721;
第一油路80、第一油道81、第二油道82、第三油道83、第四油道84;
第二油路90、第五油道91、第六油道92、第七油道93、第八油道9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它工艺的应用和/或其它材料的使用。
随着油耗和排放法规的加严,为应对双积分政策和低油耗指标的压力,需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潜能。传统发动机受制于曲柄连杆结构,膨胀行程长度与压缩行程长度相同,缸孔无法做的更长,限制了发动机热效率提升。
为降低发动机排量,提高燃烧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发动机可变行程技术应运而生。可变行程技术是通过一套多连杆机构取代常规的曲柄连杆机构,曲轴带动偏心轴旋转,偏心轴驱动多连杆机构,并由多连杆机构带动活塞上、下止点变化,实现四冲程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进气、压缩为短工作行程,做功、排气为长工作行程。通过延长做功行程,充分利用燃烧气体的膨胀功,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00包括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多连杆组件100和缸体201。缸体201可以为发动机200的主体,主要用于对发动机200内的各个部件起到连接、支撑以及固定的作用,多连杆组件100便可以固定安装在缸体201上。发动机200还可以包括活塞,活塞可以活动安装在气缸内并与多连杆组件100连接,活塞能够带动多连杆组件100在气缸内活动以使发动机200能够对外输出动力。
为了避免发动机200运行时其内部各个部件之间过量摩擦,可在各个部件的连接处注入润滑油进行润滑,以避免出现干磨的情况。其中,缸体201内可设有进油油路202,进油油路202与多连杆组件100内的油路连通,进而可通过进油油路202向多连杆组件100内的油路中注入润滑油,使得多连杆组件100中各个连杆的连接处更加润滑,对发动机200内的各个部件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多连杆组件100包括轴承盖10、曲轴20、第一连杆30、第二连杆40、偏心轴50和控制连杆60。曲轴20转动地设在轴承盖10上,曲轴20和轴承盖10的连接处用于承接外部润滑油。第一连杆30转动地套设在曲轴20上。第二连杆40与第一连杆30的一端铰接。偏心轴50转动地套设在轴承盖10上并与曲轴20并列间隔设置。控制连杆60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0的另一端铰接,控制连杆60的第二端套设在偏心轴50上。
多连杆组件100设有第一油路80和第二油路90,第一油路80自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沿着轴承盖10向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延伸,并沿着偏心轴50延伸至控制连杆60与偏心轴50的连接处,第二油路90在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与第一油路80连通,并沿着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经过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并延伸至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以及延伸至第一连杆3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多连杆组件100中,通过在多连杆组件100内形成第一油路80和第二油路90以将润滑油顺畅地导入至各个部件的连接处,使得各个部件连接处的供油量稳定,能够形成连续的油膜,避免部件之间出现干磨的情况,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具体地,轴承盖10可设置在缸体201的侧边,轴承盖10可以与缸体201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缸体201的侧边。轴承盖10可将曲轴20、偏心轴50等部件包覆在缸体201内部以起到保护以及承载的作用。
曲轴20作为发动机200的主要动力输出轴,可横向贯穿于缸体201内部且能够相对于缸体201转动。相对应地,轴承盖10与曲轴20对应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有第一轴孔11,曲轴20可以由缸体201内部穿过第一轴孔11向外伸出以便于输出动力。
由于曲轴20能够在第一轴孔11内转动,进而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可承接由进油油路202注入的润滑油,使得曲轴20在第一轴孔11内的转动更加顺畅,避免曲轴20与轴承盖10过渡摩擦而影响动力输出甚至出现损坏。
第一连杆30套设在曲轴20上且能够相对于曲轴20转动,曲轴20在第一连杆30套接的位置可以偏心设置,进而以便于曲轴20能够在活塞的驱动下转动来进行动力输出。第一连杆3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杆40的一端可与第一连杆30的第一连接部31铰接连接,第二连杆40的另一端可以与气缸内的活塞铰接。
进一步地,为了适应发动机200可变行程技术的应用,发动机200内部还设置有偏心轴50。偏心轴50可以横向贯穿于缸体201且与曲轴20间隔设置,偏心轴50的轴心可以与曲轴20的轴心相平行。相对应地,轴承盖10与偏心轴50对应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有第二轴孔12,偏心轴50可以由缸体201内部穿过第二轴孔12向外伸出。
控制连杆60的一端套设在偏心轴50的偏心段处且与偏心轴50转动连接,控制连杆6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杆30的第二连接部32铰接,进而偏心轴50可通过控制连杆60实现与曲轴20之间的动力连接,偏心轴50的转动能够改变活塞上下止点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消耗时会推动活塞在气缸内运动,进而活塞可通过第二连杆40将活塞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连杆30上,以达到驱动曲轴20转动的目的。在曲轴20转动时,第一连杆30随之活动,进而可将驱动力进一步传递至控制连杆60上,通过控制连杆60以带动偏心轴50转动。
在驱动曲轴20和偏心轴50转动的过程中,各个部件的连接处均相对转动摩擦,进而各个部件的连接处均需通过润滑油来减小摩擦带来的阻力,避免部件之间摩擦过渡而发生损坏。其中,可通过第一油路80和第二油路90来对润滑油起引导作用,使得润滑油能够导入至各个部件的连接处。
具体地,进油油路202可以与第一油路80连通,第一油路80能够引导润滑油流过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然后通过轴承盖10上所形成的沿曲轴20向偏心轴50方向延伸的油道,将曲轴20与轴承盖10间的润滑油引导至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最后沿偏心轴50的延伸方向将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间的润滑油引导引导至偏心轴5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
第二油路90可在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与第一油路80连通,第二油路90能够将曲轴20与轴承盖10间的润滑油沿曲轴20的延伸方向引导至曲轴20与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第一连杆30内可以分设有两条引导路线,其中一条引导路线沿第一连接部31的延伸方向将润滑油引导至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然后继续引导润滑油流向第二连杆40与活塞的连接处;另一条引导路线沿第二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将润滑油引导至第二连接部32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如此,第一油路80和第二油路90能够将润滑油引导至各个部件的连接处以形成稳定地油膜,使得各个部件之间能够更顺畅地活动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动机200还可以包括油泵,油泵能够向进油油路202内注入润滑油,使得润滑油能够在油泵的压力下通过进油油路202导入至第一油路80和第二油路90上的各个部件的连接处中,使得各个部件连接处的供油量稳定,能够形成连续的油膜,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请参阅图1-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曲轴20和轴承盖10之间设置有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第一轴瓦71设有第一油道81,第一油道81贯穿第一轴瓦71并沿第一轴瓦71的内壁延伸至第二轴瓦72,第二轴瓦72设有第二油道82,第二油道82贯穿第二轴瓦72并沿第二轴瓦72的内壁延伸至第一轴瓦71,第一油路80包括第一油道81和第二油道82。
如此,曲轴20可通过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活动设置在轴承盖10的第一轴孔11内,使得曲轴20在第一轴孔11内的转动更加顺畅,同时第一轴瓦71设有第一油道81,第二轴瓦72设有第二油道82,使得润滑油能够更顺畅地注入至曲轴20与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之间的连接处中,润滑效果更好。
具体地,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可以安装在轴承盖10上的第一轴孔11内且围设在曲轴20的外周侧,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能够起到轴承的作用,使得曲轴20与轴承盖10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顺畅。同时,由于轴瓦的厚度较薄,进而能够有效减小曲轴20与轴承盖10之间的连接处。
第一油道81可以设置在第一轴瓦71的内壁侧中部且沿第一轴瓦71的内壁周向设置;第二油道82可以设置在第二轴瓦72的内侧壁中部且沿第二轴瓦72的内壁周向设置,第一油道81和第二油道82连通。
第一轴瓦7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油孔711,第一油孔711贯穿于第一轴瓦71且与第一油道81连通,润滑油可由进油油路202在油泵的压力下通过第一油孔711流入至第一油道81和第二油道82内,进而无论曲轴20转动至任意角度,都能够使曲轴20与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的连接处间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油道81和第二油道82对接,第一轴瓦71与第二轴瓦72的结构相同。如此,第一轴瓦71与第二轴瓦72采用相同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也能够避免在安装过程中第一轴瓦71和第二轴瓦72安装错误,有效提升装机效率。
在第一轴瓦71形成第一油道81以及在第二轴瓦72上形成第二油道82便能够实现连接处油道的连通,无需在缸体201或曲轴20上进行额外加工,制造工艺较为简单,进一步降低了制作成本。
请参阅图1-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轴承盖10设有第三油道83,第三油道83的一端与第二油道82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偏心轴50处,第一油路80包括第三油道83。
如此,曲轴20与轴承盖10间的润滑油可将第二油道82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三油道83导入至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中,使得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间的摩擦力更小,偏心轴50相对于轴承盖10的转动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三油道83可以由沿曲轴20向偏心轴50的方向形成在轴承盖10的内部。其中,第二轴瓦72上可以形成有第二油孔721,第二油孔721贯穿于第二轴瓦72且与第二油道82连通,第三油道83靠近曲轴20的一端可以与第二油孔721对应且连通,进而使得第二油道82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第二油孔721导入至第三油道83内,进一步导入至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使得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偏心轴50和轴承盖10的连接处也可以设置有轴瓦,轴瓦内形成有绕轴瓦内壁周向延伸的油道,进而使得润滑油在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能够分布的更加均匀,润滑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1-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偏心轴50设有第四油道84,第四油道84的一端与第三油道83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控制连杆60与偏心轴50的连接处,第一油路80包括第四油道84。
如此,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四油道84导入至偏心轴5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中,使得控制连杆60与偏心轴50间的转动连接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四油道84可形成在偏心轴50的内部,第四油道84的一端连通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另一端连通偏心轴5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进而使得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四油道84导入至偏心轴5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中,使得偏心轴5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第一油路80可包括第一油道81、第二油道82、第三油道83和第四油道84,第一油道81、第二油道82、第三油道83和第四油道84顺次连通,使得润滑油能够依次流经曲轴2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偏心轴50与轴承盖10的连接处和偏心轴5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以保证曲轴20能够更顺畅地在轴承盖10上的第一轴孔11内转动,偏心轴50能够更顺畅地在轴承盖10上的第二轴孔12内转动,以及控制连杆60能够更顺畅地相对偏心轴50转动,保持良好地润滑效果。
请参阅图1-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曲轴20设有第五油道91,第五油道91的一端与第一油道8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曲轴20和曲轴20与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第二油路90包括第五油道91。
如此,曲轴20和轴承盖1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五油道91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曲轴20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一连杆30与曲轴20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五油道91可形成在曲轴20的内部,第五油道91的一端连通曲轴20和轴承盖10的连接处,另一端连通第一连杆30和曲轴20的连接处,进而使得曲轴20和轴承盖1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五油道91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曲轴20的连接处中,使得曲轴20与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1-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30设有第六油道92,第六油道92的一端与第五油道9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第二油路90包括第六油道92。
如此,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六油道92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六油道92可形成在第一连杆30的内部,进一步地,第六油道92可形成在第一连杆30的第一连接部31内,由第一连杆30与曲轴20的连接处向第二连杆40方向延伸。第六油道92的一端连通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另一端连通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0和曲轴2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六油道92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1-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30还设有第七油道93,第七油道93的一端与第五油道9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连杆30与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第二油路90包括第七油道93。
如此,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七油道93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一连杆30与控制连杆60连接处的转动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七油道93可形成在第一连杆30的内部,进一步地,第七油道93可形成在第一连杆30的第二连接部32内,由第一连杆30与曲轴20的连接处向控制连杆60方向延伸。第七油道93的一端连通曲轴20和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另一端连通第一连杆3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0和曲轴2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七油道93导入至第一连杆3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一连杆3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1-图6,当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40内还可以形成有第八油道94,第八油道94的一端与第六油道92连通并延伸至第二连杆40与活塞的连接处,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之间的润滑油可通过第八油道94导入至第二连杆40和活塞的连接处中,使得第二连杆40和活塞的连接处间能够形成有稳定的油膜,润滑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第二油路90可包括第五油道91、第六油道92、第七油道93和第八油道94,第五油道91、第六油道92、第七油道93和第八油道94相互连通,使得润滑油能够流经曲轴20与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的连接处、第二连杆40和活塞的连接处以及第一连杆30和控制连杆60的连接处,以保证第一连杆30能够更顺畅地相对曲轴20转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能够顺畅地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和活塞能够顺畅地转动连接以及第一连杆和控制连杆60能够更顺畅地活动连接,彼此之间保持良好地润滑效果。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30与曲轴20的连接处、控制连杆60与偏心轴50的连接处、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和控制连杆60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杆40与活塞的连接处中均可以设置有轴瓦70,轴瓦70的内部均可以设置有油路701,且轴瓦70上也可以形成有用于进油、出油的油孔702,进而使得润滑油在相互铰接的连接处能够分布的更加均匀,润滑效果更好。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30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200,发动机200可以安装在车辆300的前部位置或后部位置,发动机20能够为车辆300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
进一步地,车辆300中的发动机200内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多连杆组件100,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200的排量,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处的润滑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延长发动机200的使用寿命,有效减少故障的发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盖;
曲轴,所述曲轴转动地设在所述轴承盖上,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用于承接外部润滑油;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套设在所述曲轴上;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
偏心轴,所述偏心轴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轴承盖上并与所述曲轴并列间隔设置;和
控制连杆,所述控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控制连杆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偏心轴上;
所述多连杆组件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自所述曲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沿着所述轴承盖向所述偏心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延伸,并沿着所述偏心轴延伸至所述控制连杆与所述偏心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在所述曲轴与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并沿着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连杆经过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连杆的连接处,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以及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控制连杆的连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之间设置有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所述第一轴瓦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贯穿所述第一轴瓦并沿所述第一轴瓦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二轴瓦,所述第二轴瓦设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贯穿所述第二轴瓦并沿所述第二轴瓦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一轴瓦,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对接,所述第一轴瓦与所述第二轴瓦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偏心轴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三油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轴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控制连杆与所述偏心轴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所述第四油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设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五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曲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五油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设有第六油道,所述第六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六油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还设有第七油道,所述第七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油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控制连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所述第七油道。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和
缸体,所述缸体设有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连通所述曲轴和所述轴承盖的连接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01834.8U CN217233644U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01834.8U CN217233644U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33644U true CN217233644U (zh) | 2022-08-19 |
Family
ID=82823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01834.8U Active CN217233644U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33644U (zh) |
-
2022
- 2022-05-09 CN CN202221101834.8U patent/CN2172336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340578C (en) |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 |
CN212690200U (zh) | 发动机及其曲轴箱 | |
US6776135B1 (en) | Rotary engine | |
CN211543245U (zh) | 全地形车及其混合动力总成 | |
US20010029921A1 (en) |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 |
CN217233644U (zh) | 多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 |
US20010047788A1 (en) |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 |
US8813715B2 (en) | Vertical engine | |
US6941919B2 (en) | General purpose engine | |
US7080620B2 (en) | Crankcase scaven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217632609U (zh) | 全地形车 | |
US8763569B2 (en) | Vertical, multi-link, adjustable-stroke type engine | |
CN214787688U (zh) | 一种摩托车的发动机及采用该发动机的摩托车 | |
CN219691973U (zh) | 内燃机的连杆、内燃机及车辆 | |
CN214404327U (zh) | 可变压缩比机构润滑结构 | |
US12122240B2 (en) | All-terrain vehicle powertrain with crankshaft to generator interface | |
CN117108388B (zh) | 风冷式发动机 | |
CN215293222U (zh) | 调节连杆组件与可变压缩比机构 | |
CN221322530U (zh) | 动力总成 | |
US20220250460A1 (en) | All-terrain vehicle and hybrid powertrain thereof | |
CN114688143B (zh) | 调节连杆组件及可变压缩比机构 | |
CN212985329U (zh) | 发动机及其油底壳 | |
CN218266053U (zh) | 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 | |
CN110608076B (zh) |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 |
CN221322496U (zh) | 动力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