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7276U - 电驱动桥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桥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7276U
CN217227276U CN202221137727.0U CN202221137727U CN217227276U CN 217227276 U CN217227276 U CN 217227276U CN 202221137727 U CN202221137727 U CN 202221137727U CN 217227276 U CN217227276 U CN 217227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ower
shaft
input shaft
power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377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柳絮
樊晓磊
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377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7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驱动桥和车辆,电驱动桥包括:传动轴,传动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第二半轴通过差速器与第一半轴连接;第一变速模块,第一变速模块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与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第一同步器,第一传动组件的输出侧与差速器动力耦合;第二变速模块,第二变速模块包括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同步器;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对于传动轴对称设置,第一电机与第一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第二电机与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如此,电驱动桥可以实现至少四档切换,在换档时,动力不容易中断,电机高效区利用更加充分。

Description

电驱动桥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驱动桥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近些年,乘用车新能源市场开展的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商用车领域也应运而生混动和纯电变速箱类型,商用车电桥以其集成度高、迎合环境要求,且满足支干线物流、城市运送、短途摆渡等多种使用场景等多种优点,越来越受到整车厂和客户青睐。在相关技术中,重卡市场电驱桥产品多以单电机形式为主,电驱桥采用两档、单电机结构,容易存在换档动力中断的问题。而一些电驱桥采用双电机、并采用两档结构,档位数量少,电机高效区使用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驱动桥和车辆。
一种电驱动桥,包括: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述第二半轴通过差速器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
第一变速模块,所述第一变速模块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输出侧与所述差速器动力耦合,所述第一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向所述差速器输出的动力;
第二变速模块,所述第二变速模块包括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或第二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驱动桥中,第一同步器可以使得第一传动组件实现两个动力输出,第二同步器使得第二变速模块可以实现两个动力至第一变速模块,如此,在第一同步器和第二同步器的配合下,传动轴可以实现至少四个动力的传递,也即,电驱动桥可以实现至少四档切换,在换档时,动力不容易中断,电机高效区利用更加充分。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变速模块动力耦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啮合,所述齿圈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壳体两个位置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输出不同的动力。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之间设有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之间设有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三齿轮和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三同步器,所述第三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力连接,所述第三同步器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力连接;
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所述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六齿轮和所述第八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九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七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五齿轮或第七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所述第三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九齿轮或第十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所述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
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七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上,所述第九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上,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九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七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六齿轮或所述第八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设置有第四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设有第五传动组件,所述第四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用于与第一车轮动力耦合,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用于第二车轮动力耦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用于与所述第一车轮动力耦合;
所述第五传动组件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半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三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三行星架用于与所述第二车轮动力耦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用于与第一车轮连接,所述第二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用于与第二车轮连接。
一种车辆,包括以上实施方式所述的电驱动桥。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电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电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电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驱动桥、10传动轴、11第一半轴、12第二半轴、13差速器、20第一变速模块、21第一传动组件、22第一同步器、23第一太阳轮、24第一行星轮、25第一行星架、26齿圈、30第二变速模块、31第一动力输入轴、32第二动力输入轴、33动力输出轴、34第二同步器、35第三同步器、361第五齿轮、362第六齿轮、363第七齿轮、364第八齿轮、365第九齿轮、366第十齿轮、40第一电机、50第二电机、60第二传动组件、61第一齿轮、62第二齿轮、70第三传动组件、71第三齿轮、72第四齿轮、80第四传动组件、81第二太阳轮、82第二行星轮、83第二行星架、801第一车轮、90第五传动组件、91第三太阳轮、92第三行星轮、93第三行星架、802第二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驱动桥100包括传动轴10、第一变速模块20、第二变速模块30、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传动轴10包括第一半轴11和第二半轴12,第二半轴12通过差速器13与第一半轴11连接;
第一变速模块20包括第一传动组件21和与第一传动组件21连接的第一同步器22,第一传动组件21的输出侧与差速器13动力耦合,第一同步器22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第一传动组件21向差速器13输出的动力;
第二变速模块30包括第一动力输入轴31、第二动力输入轴32、动力输出轴33和第二同步器34,第二同步器34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第一动力输入轴31和/或第二动力输入轴32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的动力;
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一电机40与第一动力输入轴31动力耦合,第二电机50与第二动力输入轴32动力耦合;
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一电机40与第一动力输入轴31动力耦合,第二电机50与第二动力输入轴32动力耦合。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驱动桥100中,第一同步器22可以使得第一传动组件21实现两个动力输出,第二同步器34使得第二变速模块30可以实现两个动力至第一变速模块20,如此,在第一同步器22和第二同步器34的配合下,传动轴10可以实现至少四个动力的传递,也即,电驱动桥100可以实现至少四档切换,在换档时,动力不容易中断,电机高效区利用更加充分。
具体地,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可以理解,在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同时工作时,电驱动桥100可以实现较大的动力输出。第一变速模块20和第二变速模块30将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差速器13后,差速器13可以将动力输出至第一半轴11和第二半轴12,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可进行动力匹配,减弱换档动力中断影响。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组件21包括第一太阳轮23、第一行星轮24、第一行星架25和齿圈26,第一太阳轮23与第二变速模块30动力耦合,第一行星轮24安装在第一行星架25上并与第一太阳轮23啮合,齿圈26与第一同步器22连接,第一同步器22能够在与第一行星架25和第一传动组件21的壳体27两个位置切换,以使第一传动组件21输出不同的动力。
如此,第一传动组件21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组件,可以实现较大的变速比,有利于输出较大的扭矩。
具体地,如图1的方位所示,在第一同步器22向左移动与第一传动组件21的壳体27结合时,第一传动组件21可以实现低档位,在第一同步器22向右移动与第一行星架25结合时,第一传动组件21可以实现高档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40和第一动力输入轴31之间设有第二传动组件60,第二传动组件60用于将第一电机40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动力输入轴31,第二电机50和第二动力输入轴32之间设有第三传动组件70,第三传动组件70用于将第二电机50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二动力输入轴32,第二传动组件60与第三传动组件70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
如此,第二传动组件60可以实现将第一电机40输出的动力进行第一次变换,第二传动组件60可以是减速组件,也即是说,第二传动组件60可以将第一电机40输出的转速降低后输出,并且第二传动组件60输出的扭矩。类似地,第三传动组件70可以实现将第二电机50输出的动力进行第一次变换,第三传动组件70可以是减速组件,也即是说,第三传动组件70可以将第二电机50输出的转速降低后输出,并且第三传动组件70输出的扭矩。需要指出是,第二传动组件60和第三传动组件70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组件60包括第一齿轮61和与第一齿轮61啮合的第二齿轮62,第一齿轮61与第一电机40连接,第二齿轮62与第一动力输入轴31连接;
第三传动组件70包括第三齿轮71和与第三齿轮71啮合的第四齿轮72,第三齿轮71与第二电机50连接,第三齿轮71与第二动力输入轴32连接。
如此,第二传动组件60和第三传动组件70采用齿轮结构,可以使得动力的传递效率更高,传动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电驱动桥100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为了实现变速功能,第一齿轮61的轮齿数小于第二齿轮62的轮齿数,类似地,第三齿轮71的轮齿数小于第四齿轮72的轮齿数。可以理解,由于第二传动组件60与第三传动组件70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如此,第一齿轮61和第三齿轮71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二齿轮62和第四齿轮72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一齿轮61和第三齿轮71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齿轮,第二齿轮62和第四齿轮72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齿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器34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第一动力输入轴31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的动力,第二变速模块30还包括第三同步器35,第三同步器35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第二动力输入轴32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的动力。第二同步器34与第一动力输入轴31固定连接,第一动力输入轴31与第二传动组件60动力连接,第三同步器35与第二动力输入轴32固定连接,第二动力输入轴32与第三传动组件70动力连接。
第二变速模块30还包括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第七齿轮363、第八齿轮364、第九齿轮365和第十齿轮366,五齿轮与第六齿轮362啮合,第七齿轮363与第八齿轮364啮合,第九齿轮365与第六齿轮362啮合,第十齿轮366与第八齿轮364啮合,第六齿轮362和第八齿轮364均设置在动力输出轴33,第五齿轮361和第九齿轮365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七齿轮363和第十齿轮366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
第二同步器34选择地将第五齿轮361和第六齿轮362啮合,或将第七齿轮363和第八齿轮364啮合以实现动力输出轴33输出不同的动力,第三同步器35选择地将第九齿轮365和第六齿轮362啮合,或将第十齿轮366和第八齿轮364啮合以实现动力输出轴33输出不同的动力。
如此,第二变速模块30采用多齿轮的结构,使得第二变速模块30传递动力稳定。具体地,第七齿轮363和第十齿轮366可以完全相同,第五齿轮361和第九齿轮365可以完全相同。第五齿轮361的轮齿数可以小于第六齿轮362的轮齿数,第七齿轮363的轮齿数可以小于第八齿轮364的轮齿数。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变速模块30具有两个同步器,分别为第二同步器34和第三同步器35。以图1中的方位所示,第二同步器34向左移动的情况下,传递至第一动力输入轴31上的动力通过第七齿轮363和第八齿轮364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第二同步器34向右移动的情况下,传递至第一动力输入轴31上的动力通过第五齿轮361和第六齿轮362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
类似地,第三同步器35向左移动的情况下,传递至第二动力输入轴32上的动力通过第十齿轮366和第八齿轮364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第三同步器35向右移动的情况下,传递至第二动力输入轴32上的动力通过第九齿轮365与第六齿轮362传递到动力输出轴33。
如此,以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单独工作时,电驱动桥100的动力传递说明。
表1:
Figure BDA0003638949780000071
表2:
Figure BDA0003638949780000072
Figure BDA0003638949780000081
以上表1和表2示意了第一同步器22、第二同步器34和第三同步器35在不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单独工作时,电驱动桥100的档位示意。
在表1中,第一电机40工作时,电驱动桥100处于各个档位的动力传递过程如下:
1档:第一电机40——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第二同步器34(左)——第七齿轮363——第八齿轮364——第一太阳轮23——第一同步器22(左)——第一行星轮架25——差速器13——DIFF;行星排低档;
2档:第一电机40——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第二同步器34(右)——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第一太阳轮23——第一同步器22(左)——第一行星架25——差速器13——DIFF;行星排低档;
3档:第一电机40——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第二同步器34(左)——第七齿轮363——第八齿轮364——第一太阳轮23——第一同步器22(右)——第一行星架25——差速器13——DIFF;行星排高档;
4档:第一电机40——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第二同步器34(右)——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第一太阳轮23——第一同步器22(右)——第一行星架25——差速器13——DIFF;行星排高档;倒档可由电机反转实现。
同理,第二电机50单独工作动力参考第一电机40单独工作过程,不同点在于第二同步器34更换为第三同步器35。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可完全对称工作,即在工作过程中双电机的转速、扭矩等均保持相同状态,两电机动力在第一太阳轮23处进行耦合,从而输出动力。
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也可以非对称工作,若第一电机40单独工作在1档,第二电机50可工作在非对称档位2档,两电机动力仍在第一太阳轮23处进行耦合,从而输出动力;
另外,若单独一个电机驱动工作,在1档和2档进行动力切换时,另一非驱动电机可在换档过程中更换为驱动源,从而实现无动力中断作用。如第一电机40在1档时,第二电机50可预挂2档,换档过程即为第一电机40和第二电机50的动力切换过程。
由于商用车需求动力不同,高功率、高动力需求的商用车,若需要搭载两套电驱动桥100。则两套电驱动桥10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电机工作个数,以及工作匹配方式。可单驱桥工作,也可双驱桥工作。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整车可在制动、长下坡等工况下进行能量回收,回收动力流路径为各档位的动力流反向进行。以上为档位实现方式,在变速器前期设计可确定其工作模式,如是否采用双电机对称工作,直接影响零部件设计要求。采用电机换档方式,每个同步器均采用单独的电机进行控制换档,提高换档响应速度。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器34与动力输出轴33固定连接;第二变速模块30还包括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第七齿轮363、第八齿轮364、第九齿轮365和第十齿轮366,五齿轮与第六齿轮362啮合,第七齿轮363与第八齿轮364啮合,第九齿轮365与第六齿轮362啮合,第十齿轮366与第八齿轮364啮合;
第五齿轮361和第七齿轮363均固定设置在第一动力输入轴31上,第九齿轮365和第十齿轮固定设置在第二动力输入轴32上,第五齿轮361和第九齿轮365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七齿轮363和第十齿轮366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0的两侧,第六齿轮362和第八齿轮364空套在动力输出轴33上;
第二同步器34选择地将第一动力输入轴31和第二动力输入轴32上的动力传递至第六齿轮362或第八齿轮364以实现动力输出轴33输出不同的动力。
如此,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变速模块30采用一个同步器,也即第二同步器34,第二同步器34在动力输出轴33上固定设置并与第一太阳轮23动力耦合连接,实现动力传动。
具体地,在一个例子中,第二同步器34向右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第六齿轮362和第五齿轮361将第一动力输入轴31上的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33,若第一电机40工作,则可以实现以下的动力传递过程:第一电机40——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第二同步器34(右)——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动力输出轴33——第一太阳轮23——第一同步器22(左)——第一行星架25——差速器13——DIFF。
图2实施方式的其他工作原理可以参考图1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再次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半轴11远离差速器13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变速器80,第二半轴12远离差速器13的一端设有第五传动组件90,第四传动组件80的输出轴用于与第一车轮801动力耦合,第五传动组件90的输出轴用于第二车轮802动力耦合。
如此,第四传动组件80和第五传动组件90可以满足整车的速比需求。具体地,第四传动组件80和第五传动组件90可以均为减速组件,从而实现减速增扭的作用,电机经过多个传动组件减速增扭后,使得第一车轮801和第二车轮802具有预定扭矩。
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组件80包括第二太阳轮81、第二行星轮82和第二行星架83,第二太阳轮81与第一半轴11连接,第二行星轮8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83上并与第二太阳轮81啮合,第二行星架83用于与第一车轮801动力耦合;
第五传动组件90包括第三太阳轮91、第三行星轮92和第三行星架93,第三太阳轮91与第二半轴12连接,第三行星轮92设置在第三行星架93上并与第三太阳轮91啮合,第三行星架93用于与第二车轮802动力耦合。如此,第四传动组件80和第五传动组件90采用行星传动组件,可以获得较大的扭矩。
需要指出的是,图3的实施方式中的电驱动桥100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的电驱动桥10增加第四传动组件80和第五传动组件90等结构;图4的实施方式中的电驱动桥100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的电驱动桥10增加第四传动组件80和第五传动组件90等结构。
当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半轴11远离差速器13的一端用于与第一车轮801连接,第二半轴12远离差速器13的一端用于与第二车轮802连接。如此,电驱动桥100在满足相关需求的情况下结构简单,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电驱动桥100的故障率。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方式的电驱动桥1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述第二半轴通过差速器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
第一变速模块,所述第一变速模块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输出侧与所述差速器动力耦合,所述第一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向所述差速器输出的动力;
第二变速模块,所述第二变速模块包括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或第二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动力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变速模块动力耦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啮合,所述齿圈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壳体两个位置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输出不同的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之间设有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之间设有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三齿轮和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三同步器,所述第三同步器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传递到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力连接,所述第三同步器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力连接;
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所述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六齿轮和所述第八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九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七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五齿轮或第七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所述第三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九齿轮或第十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变速模块还包括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所述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七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上,所述第九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上,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九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七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侧;
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地将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六齿轮或所述第八齿轮以实现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不同的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设置有第四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设有第五传动组件,所述第四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用于与第一车轮动力耦合,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用于第二车轮动力耦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用于与所述第一车轮动力耦合;
所述第五传动组件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半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行星架上并与所述第三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三行星架用于与所述第二车轮动力耦合。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用于与第一车轮连接,所述第二半轴远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用于与第二车轮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桥。
CN202221137727.0U 2022-05-11 2022-05-11 电驱动桥和车辆 Active CN217227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7727.0U CN2172272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电驱动桥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7727.0U CN2172272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电驱动桥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7276U true CN217227276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2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37727.0U Active CN2172272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电驱动桥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7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0809B (zh) 一种变速器及包含该变速器的车辆
CN218777413U (zh) 由单电机驱动的电驱桥结构
CN111098688B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213199442U (zh) 一种模块化电驱动桥系统
CN211195835U (zh) 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227276U (zh) 电驱动桥和车辆
CN116373596A (zh) 高效四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CN112303196A (zh) 纯电动两档传动系统及车辆
CN113085524B (zh) 一种双电机耦合多挡位混合动力系统
CN113147354B (zh) 混合动力系统
CN112744067B (zh) 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72127B (zh) 混合动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465229U (zh) 混动汽车动力机构及汽车
CN218489454U (zh) 一种双电机同轴电驱动桥系统
CN217730192U (zh) 一种双电机集成桥结构及轮式工程机械
CN220548929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220332457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18112339U (zh) 单电机同轴式双行星排电驱动桥系统
CN220447645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410282U (zh) 混动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390967U (zh) 混动变速系统及汽车动力总成
CN220390978U (zh) 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923810U (zh) 一种集成式行星变速系统及车辆
CN217558913U (zh) 双电机电驱变速箱及车辆
CN217477088U (zh) 一种纯电双电机两挡电驱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