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0973U -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0973U
CN217220973U CN202220453177.7U CN202220453177U CN217220973U CN 217220973 U CN217220973 U CN 217220973U CN 202220453177 U CN202220453177 U CN 202220453177U CN 217220973 U CN217220973 U CN 217220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ipe
inlet
micro
nano bub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5317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卓维
徐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Zhuho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Zhuho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Zhuho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Zhuho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5317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0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0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0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和切割管;导流管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口,第一进口用于供第一介质进入导流管,第一介质包括液体和/或气体;切割管包括第一旋流管和凸起管,第一旋流管的第一端与导流管连接,第一旋流管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凸起管的第一端,第一旋流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介质旋流器,介质旋流器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并使第一介质在通过第一旋流管时旋绕前进;凸起管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凸起部,凸起部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以获得与第一介质对应的介质混合物,本申请第一介质经过切割管多次高速旋流搅拌切割,能够生成粒径更小、数量更多、浓度更高的超微纳米气泡,高速释放到液体中。

Description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背景技术
微纳米气泡是指气泡发生时直径在数十微米到数百纳米之间的气泡,这种气泡是介于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之间,具有常规气泡所不具备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微纳米气泡在水产养殖、无土栽培、果蔬清洗、美容护肤、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微纳米气泡通常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获得。然而目前的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获得气泡存在粒径大,数量少,浓度低,大气泡多的问题,微纳米气泡中的纳米气泡的数量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创造性地提供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和切割管;所述导流管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用于供第一介质进入导流管,所述第一介质包括液体和/或气体;所述切割管包括第一旋流管和凸起管,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凸起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流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介质旋流器,所述介质旋流器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并使所述第一介质在通过所述第一旋流管时旋绕前进;所述凸起管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搅拌切割所述第一介质,以获得与所述第一介质对应的介质混合物。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管包括气液混合泵,所述第一介质包括气体和液体。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管包括喉管和扩散管,所述喉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口,所述喉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口的内径,所述喉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扩散管的第一端,所述扩散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一端,且所述扩散管的内径从所述扩散管第一端至所述扩散管的第二端逐渐增大。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喉管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用于供第二介质进入喉管,所述第二介质为液体和/或气体;其中,所述第二介质可以与所述第一介质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进口的进口方向与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进口的进口方向与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进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口的内径。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进口通过第二旋流管连接至所述喉管;和/或,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收缩管连接至所述喉管,所述收缩管包括锥形收缩段、弧形收缩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扩散管包括锥形扩散段、弧形扩散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介质旋流器包括多个旋流叶片,多个所述旋流叶片相互交叉排布;所述旋流叶片与所述第一旋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部的凸起高度为0.1mm~1000mm,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凸起管内呈等距排布或不等距排布。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又提供了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可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当所述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之间互相串联和/或并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将多种类型的第一介质依次通过导流管和切割管,实现对多种类型的第一介质的混合,得到对应的介质混合物,当第一介质包括气体和液体的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经过导流管后通过第一旋流管对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进行切割,以产生部分微纳米气泡,并改变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使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相对第一旋流管的管壁进行旋绕前进并进入凸起管,使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能够充分与凸起管内的凸起管进行碰撞,以使凸起部切割来自第一旋流管中的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和微纳米气泡,以获得更小粒径、更多数量的微纳米气泡,高速释放到液体中,从而获得满足需要的微纳米气泡的介质混合物。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教导并不需要实现上面所述的全部有益效果,而是特定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特定的技术效果,并且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还能够实现上面未提到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图1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1、导流管;11、第一进口;12、气液混合泵;13、喉管;14、扩散管;15、第二进口;16、液泵;2、切割管;21、第一旋流管;22、凸起管;23、介质旋流器;24、凸起部;3、出口;4、第二旋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申请,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使本申请更加透彻和完整,并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1,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1和切割管2;导流管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口11,第一进口11用于供第一介质进入导流管1,第一介质包括液体和/或气体;切割管2包括第一旋流管21和凸起管22,第一旋流管21的第一端与导流管1连接,第一旋流管21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凸起管22的第一端,第一旋流管21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介质旋流器23,介质旋流器23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并使第一介质在通过第一旋流管21时旋绕前进;凸起管2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4,凸起部24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以获得与第一介质对应的介质混合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液体和/或气体。例如,通过第一进口11的第一介质可以包括一种类型的液体和一种类型的气体;通过第一进口11的第一介质也可以包括两种类型的液体;通过第一进口11的第一介质还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液体和多种类型的气体。进一步的,本申请不同类型的第一介质可以通过同一第一进口11进入导流管1,在该情况下,第一进口11的数量为一个。本申请不同类型的第一介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第一进口11进入导流管1,在该情况下,第一进口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的,第一进口11的数量可以与介质类型的数量保持一致或不一致,优选为一致。
本申请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将多种类型的第一介质从第一进口11送入,依次通过导流管1和切割管2,利用第一介质在导流管1和切割管2内的流动,实现对多种类型的第一介质的混合,得到对应的介质混合物。具体的,根据第一介质的介质种类,本申请得到的介质混合物可以是液液混合物、固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固液气混合物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尤其适用于获得具有粒径更小、数量更多的微纳米气泡的气液混合物。由本申请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生成的微纳米气泡中,纳米气泡在微纳米气泡中的占比有显著提高。
当第一介质包括气体和液体的情况下,首先,气体和液体通过第一进口11进入导流管1,进行初步混合,获得初步混合的气液混合物,然后初步混合的气液混合物通过第一旋流管21,第一旋流管21的介质旋流器23对初步混合的气液混合物进行二次混合并切割,获得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微纳米气泡,第一旋流管21还能够改变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使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相对第一旋流管21的管壁进行旋绕前进,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以旋绕前进方式进入并流经凸起管22,以使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在第一旋流管21和凸起管22中的行程增加,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在凸起管22中能够充分与凸起管22内的凸起部24进行碰撞,以使每一个凸起部24都充分切割二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以获得更小粒径、更多数量的微纳米气泡,高速释放到液体中,从而获得满足需要的气液混合物。
本申请的导流管1用于导流第一介质,以使第一介质从第一进口11进入到切割管2。本申请的导流管1可以用于进行不同液体的初步混合,也可以用于进行液体和气体的初步混合,还可以用于进行气体和气体之间的初步混合。基于不同的混合目的和混合方式,本申请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以形成导流管1。导流管1可以为弯管或直管。优选的,导流管1为直管,在导流管1为直管的情况下,可以使送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第一介质以最大的输送速度进入切割管2,降低导流管1对第一介质的阻力,使气液混合物的混合切割更加充分。
介质旋流器23可以通过特定机械结构实现对第一介质的流向控制,如特定形状的导流板;也可以通过动力单元,如带电机的搅拌轴,实现对第一介质的流向控制,本申请中,介质旋流器23为特定的机械结构。介质旋流器23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通过介质旋流器23的数量设置,可以控制第一介质在切割管2内的旋绕行程距离和旋绕速度。具体的,本申请的介质旋流器23的数量根据需要的旋绕行程距离和旋绕速度就行确定。本申请的凸起管22指代管内部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4的管道段,凸起部24的凸起高度和凸起数量和凸起行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经过凸起管22切割后的气液混合物可以通过出口3直接排出本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以进行应用,也可以通过后续操作对气液混合物进行再一次的切割,以进一步获得更小粒径、更多数量的微纳米气泡,高速释放到液体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液混合物中微纳米气泡的品质。
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2,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导流管1包括气液混合泵12,第一介质包括气体和液体。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导流管1为普通的圆形直管,其在第一进口11上连接有气液混合泵12,气液混合泵12工作的情况下,将气体和液体混合输入第一进口11,以实现对气体和液体的初步混合,通过气液混合泵12进行气液混合,气液混合泵12的叶轮能够切割气体和液体形成大量超微纳米气泡,再通过第一旋流管21进行第二次旋流切割,再通过凸起管22进行更多次高速旋流搅拌切割,生成粒径更小、数量更多、浓度更高的超微纳米气泡,进一步提高微纳米气泡的气泡品质,提升纳米气泡在微纳米气泡中的占比。
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3,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导流管1包括喉管13和扩散管14,喉管13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进口11,喉管13的内径小于第一进口11的内径,喉管13的第二端连接至扩散管14的第一端,扩散管14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旋流管21的第一端,且扩散管14的内径从扩散管14第一端至扩散管14的第二端逐渐增大。
本申请还可以对导流管1的结构进行设计,以对液体和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切割。例如,导流管1可以包括第一进口11、喉管13和扩散管14,其中,第一进口11为内径相同的圆形直管,也可以为内径均匀缩小的收缩管。喉管13连接在第一进口11远离水泵的一端,且喉管13的内径小于第一进口11的内径,具体的,本申请喉管13也可以是内径相同的圆形直管。喉管13与第一进口11之间的管道可以通过过渡管形成内径的逐渐过度,也可以直接连接在第一进口11上,形成内径的梯度过渡。当过渡管为逐渐过渡第一进口11和喉管13的情况下,过渡管可以是弧形收缩、锥形收缩、多段折线收缩、波浪型收缩、阶梯型收缩、多段弧线收缩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过渡管的具体收缩角度和形状不做限定。进一步的,过渡管的末端可以与喉管13折线过渡,也可以是圆弧过渡。本申请喉管13还可以是内径均匀缩小的收缩管。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扩散管14包括锥形扩散段、弧形扩散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扩散管14为内径大于喉管13的直管或内径逐渐扩张的管道。当扩散管14为内径逐渐增大的管道的情况下,扩散管14的内径扩张方式可以是锥形扩张、弧形扩张、多段折线扩张、波浪型扩张、阶梯型扩张、多段弧线扩张等扩张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扩散管14的具体扩张角度和扩张形状不进行限定。
本申请第一进口11、喉管13和扩散管14之间的长度可以根据液体和气体的参数情况进行调整。液体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液体的粘稠度、温度等。气体的参数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气体在对应液体中的溶解度、温度等。液体和气体通过喉管13进行压缩释放,产生负压,形成湍流进行气体和液体的混合及切割,配合气液混合泵12,使形成的气液混合物中含有粒径更小、数量更多、浓度更高的超微纳米气泡。
图4示出了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4和图5,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喉管13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进口15,第二进口15用于供第二介质进入喉管13,第二介质为液体和/或气体;其中,第二介质可以与第一介质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中,与第一进口11连接的泵体为液泵16,如潜水泵、离心泵自吸泵等任何能够提供动力的液泵16,用于向第一进口11泵入液体。或与第一进口11连接的泵体为气泵,用于向第一进口11泵入气体。在该情况下,可以喉管13上开设第二进口15,以在液体和/或气体进入喉管13产生负压的情况下,从第二进口15通过负压吸入液体和/或气体,通常为气体,以实现液体和气体的混合切割,形成微纳米气泡,进一步的,第二进口15可以开设在喉管13的前半段或中间。进一步的,为了对第二进口15进行增加,以增加第二介质从第二进口15的流量和流速,本申请可以在第二进口15连接与第二介质对应的泵体,以为第二介质进入喉管13提供动力,如第二介质为气体,则可以在第二进口15连接气泵。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第一进口11的进口方向与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第二进口15的进口方向与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不同,且第二进口15的内径小于第一进口11的内径。
在一种情况下,第一进口11与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同,即第一进口11为直管,如此可以减少液体在第一进口11中的动能损失,第二进口15的内径小于第一进口11,以使喉管13具有足够的负压满足进气量和进气速率的需求,使液体和气体进行充分的混合,第二进口15的进气方向可以与第一进口11的进液方向形成夹角,进一步的,第二进口15的进气方向可以与第一进口11的进液方向形成直角或锐角,以使气体和液体能够进一步充分混合。在其他情况下,第二进口15的内径还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进口11的内径。
图6示出了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6,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第一进口11通过第二旋流管4连接至喉管13;和/或,第一进口11通过收缩管连接至喉管13,收缩管包括锥形收缩段、弧形收缩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中,导流管1还可以包括第二旋流管4,第二旋流管4与第一旋流管21的结构相同或不同,通过第二旋流管4连接第一进口11和喉管13,能够对液体和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切割混合,粒径更小、数量更多、浓度更高的超微纳米气泡。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介质旋流器23包括多个旋流叶片,多个旋流叶片相互交叉排布;旋流叶片与第一旋流管21之间形成有第一角度,第一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
介质旋流器23包括多个交叉排列的旋流叶片,相邻旋流叶片之间可以形成相同或不同的夹角,以使通过旋流叶片的气液混合物即通过旋流叶片进行切割,生成大量超微纳米气泡,又能够在旋流叶片的导流下以高速旋转的方式前进,通过气液混合物的高速旋转能够提高气液混合物的流速及与后续凸起管22接触发生搅拌切割的次数,大大提高了超微纳米气泡的产生效率。介质旋流器23还可以由其他多种方式实现,如,可以是螺旋状的过流装置等任何可以使液体旋转起来的结构装置,起到将水流路径旋绕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凸起部24的凸起高度为0.1mm~1000mm,凸起部24在凸起管22内呈等距排布或不等距排布。本申请的凸起部24可以是弧形凸起、柱状凸起、叶片状凸起、十字状凸起、梅花状凸起、多边柱形凸起、多边锥行凸起中的其中一种及多种凸起构成的组合。进一步的,多个凸起部24可以沿着介质流动方向在凸起管22内呈正向的螺旋排列,也可以反向介质流动反向在凸起管22内呈反向螺旋排列,还可以是双螺旋排列、等距排列、不等距排列、逐渐增加凸起部24排列密度、逐渐降低凸起部24排列密度中任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排列。
图7示出了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7,可以理解的是,经过凸起管22切割后的气液混合物可以通过出口3直接排出本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以进行应用,也可以通过后续继续接需要数量的切割管2对气液混合物进行再一次的切割,以进一步获得更小粒径、更多数量的微纳米气泡,高速释放到液体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液混合物中微纳米气泡的品质。
图8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的截面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8和图9,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又提供了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可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当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为多个的情况下,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间互相串联和/或并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和切割管;
所述导流管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用于供第一介质进入导流管,所述第一介质包括液体和/或气体;
所述切割管包括第一旋流管和凸起管,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凸起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流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介质旋流器,所述介质旋流器用于搅拌切割第一介质,并使所述第一介质在通过所述第一旋流管时旋绕前进;
所述凸起管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搅拌切割所述第一介质,以获得与所述第一介质对应的介质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包括气液混合泵,所述第一介质包括气体和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包括喉管和扩散管,所述喉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口,所述喉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口的内径,所述喉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扩散管的第一端,所述扩散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旋流管的第一端,且所述扩散管的内径从所述扩散管第一端至所述扩散管的第二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管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用于供第二介质进入喉管,所述第二介质为液体和/或气体;
其中,所述第二介质可以与所述第一介质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的进口方向与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进口的进口方向与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进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口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通过第二旋流管连接至所述喉管;
和/或,
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收缩管连接至所述喉管,所述收缩管包括锥形收缩段、弧形收缩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管包括锥形扩散段、弧形扩散段、阶梯收缩段的其中一种或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旋流器包括多个旋流叶片,多个所述旋流叶片相互交叉排布;所述旋流叶片与所述第一旋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凸起高度为0.1mm~1000mm,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凸起管内呈等距排布或不等距排布。
10.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当所述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之间互相串联和/或并联。
CN202220453177.7U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Active CN217220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3177.7U CN217220973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3177.7U CN217220973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0973U true CN217220973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40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53177.7U Active CN217220973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0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50095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US5863128A (en) Mixer-injectors with twisting and straightening vanes
CN102213253B (zh) 装有导引叶片的吹出弯头
US8622715B1 (en) Twin turbine asymmetrical nozzle and jet pump incorporating such nozzle
JP2007198373A (ja) 流体噴射ノズル
CN104632216A (zh) 用于采煤机抑尘的旋转射流自吸式短程强化产泡装置
CN110998087B (zh) 涡流发生器
CN107269544A (zh) 一种射流自吸泵
CN217220973U (zh)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CN209005569U (zh) 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
CN107159045A (zh) 一种基于液体磁化的预混合式搅拌罐
CN111804164B (zh) 一种多级气液混合装置
CN114534537A (zh) 一种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设备
CN102678636B (zh) 喷射混合泵
CN203002238U (zh) 一种螺旋静态混合器
CN206071889U (zh) 一种低噪音自吸复合泵
CN108704599B (zh) 非均相反应装置
CN204522887U (zh) 一种加药混合器
CN103657497B (zh) 用于液体混合的三级混合系统
CN108993187A (zh) 管道静态混合元件及含有该混合元件的管道静态混合器
CN111151150A (zh) 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
CN2629817Y (zh) 一种气液混合射流器
CN206027601U (zh) 一种臭氧水体混合装置
CN218459150U (zh) 一种气液混合器
CN220386239U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混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