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3639U -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3639U
CN217213639U CN202220591360.3U CN202220591360U CN217213639U CN 217213639 U CN217213639 U CN 217213639U CN 202220591360 U CN202220591360 U CN 202220591360U CN 217213639 U CN217213639 U CN 217213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eat
gas
pipe
generating device
phase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136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智凯
李卓諭
李信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ONGX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ONGX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ONGX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ONGX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136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3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3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3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包括冷凝器组,冷凝液体管,连接座,蒸汽产生装置,固定板,堵头,蒸发气体管和散热鳍片,其中:冷凝器组表面的一端通过冷凝液体管与连接座表面一侧的中间进行连接,且连接座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表面一侧的中间,该蒸汽产生装置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堵头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表面另一侧的中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采用单回路设计,让液态冷媒在蒸发区吸热后气化进入蒸汽出口,经过气体管路到达冷凝区,此应用有效解决服务器CPU小面积高热传导的应用,且可以让管路距离达到600mm温差在3度内,便于市场推广和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背景技术
CPU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出去,轻则导致死机,重则可能将CPU烧毁,CPU散热器就是用来为CPU散热的。散热器对CPU的稳定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装电脑时选购一款好的散热器非常重要。
但是现有的CPU进程中,CPU发热量逐年升高,发热电子元件也日益增多,在传统热铝挤以及热管散热器已经无法满足高瓦特数的解热能力,且水冷模块的信赖以及维修成本日益增加,进而开发出因应高瓦特数散热器。
因此,发明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以解决现有的CPU进程中,CPU发热量逐年升高,发热电子元件也日益增多,在传统热铝挤以及热管散热器已经无法满足高瓦特数的解热能力,且水冷模块的信赖以及维修成本日益增加,进而开发出因应高瓦特数散热器的问题。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包括冷凝器组,冷凝液体管,连接座,蒸汽产生装置,固定板,堵头,蒸发气体管和散热鳍片,其中:冷凝器组表面的一端通过冷凝液体管与连接座表面一侧的中间进行连接,且连接座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表面一侧的中间,该蒸汽产生装置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堵头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表面另一侧的中间;所述连接座表面另一侧的中间通过蒸发气体管与冷凝器组表面的另一端进行连接,且冷凝器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散热鳍片。
所述冷凝器组包括冷凝器集成体,气液热交换微通道,进气通道和回流通道,且气液热交换微通道设置有两个,该气液热交换微通道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的内部;所述进气通道和回流通道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上表面的两端。
所述蒸汽产生装置包括外壳,腔室和出气管,且腔室设置有两个,该腔室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出气管设置在腔室上表面的中间。
所述连接座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通道,且连接座内部的两个通道一个为冷凝液体入口通道,一个为蒸发气体出口通道,该连接座内部的冷凝液体入口通道和蒸发气体出口通道分别与腔室进行连通。
所述冷凝液体管和蒸发气体管与连接座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液分离阻隔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整体内部回路采用单回路设计,让液态冷媒在蒸发区吸热后气化进入蒸汽出口,经过气体管路到达冷凝区,此应用有效解决服务器CPU小面积高热传导的应用,且可以让管路距离达到600mm温差在3度内。
2.使用气液分离阻隔机构来防止气体逆流,让内部循环不会因为泄漏而造成气体回路的冲突,让整体回路更加迅速且有效在冷却区散热。
3.采用冷冻空调微通道作为冷凝器热交换的设计,可以有效将受热冷媒气体均匀扩展至鳍片散热面积,并作为冷凝器结构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蒸汽产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
冷凝器组1,冷凝器集成体11,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进气通道13,回流通道14,冷凝液体管2,连接座3,蒸汽产生装置4,外壳41,腔室42,出气管43,固定板5,堵头6,蒸发气体管7,散热鳍片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包括冷凝器组1,冷凝液体管2,连接座3,蒸汽产生装置4,固定板5,堵头6,蒸发气体管7和散热鳍片8,其中:冷凝器组1表面的一端通过冷凝液体管2与连接座3表面一侧的中间进行连接,且连接座3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4表面一侧的中间,该蒸汽产生装置4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板5;堵头6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4表面另一侧的中间;连接座3表面另一侧的中间通过蒸发气体管7与冷凝器组1表面的另一端进行连接,且冷凝器组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散热鳍片8。
需要说明的是,冷凝器组1包括冷凝器集成体11,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进气通道13和回流通道14,且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设置有两个,该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11的内部;进气通道13和回流通道14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11上表面的两端;进气通道13 的一端与蒸发气体管7的一端进行连接,且回流通道14与冷凝液体管2的一端进行连接,该进气通道13和回流通道14分别与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的内部相连通;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采用冷冻空调微通道作为冷凝器热交换的设计。
蒸汽产生装置4包括外壳41,腔室42和出气管43,且腔室42设置有两个,该腔室42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外壳41的内部;出气管43设置在腔室42上表面的中间;出气管43与腔室42的内部相连通,且出气管43的一端与连接座3 内部的蒸发气体出口通道进行连接。
连接座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通道,且连接座3内部的两个通道一个为冷凝液体入口通道,一个为蒸发气体出口通道,该连接座3内部的冷凝液体入口通道和蒸发气体出口通道分别与腔室42进行连通;冷凝液体入口通道与冷凝液体管2的一端相连通,且蒸发气体出口通道与蒸发气体管7的一端相连通。
冷凝液体管2和蒸发气体管7与连接座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液分离阻隔结构。
整体采用铝合金硬焊的焊接技术,且冷凝器组1与蒸汽产生装置4设置有高度差,通过虹吸原理进行连接,同时通过冷媒气液两相变化的原理结合,可以达到目前热管模块数倍到数十倍的热传量,且工作距离可延伸到约600MM,且温差在3度内。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此设计主要是运用冷媒之热传导原理与液体快速热传递性质,内部工作流体冷媒藉由相变化吸收潜热,形成前后两端之温差,达到传输大量热能之目的;由CPU加热端吸热后,蒸汽产生装置4让冷媒吸热后,在蒸汽产生装置4内部沸腾后蒸发结核,由液态转气态;汽化后蒸汽因体积变大而造成压力差关系,经蒸发气体管7由蒸汽产生装置4传送到到冷凝器组1 中;汽化后蒸汽经过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热经由散热鳍片8风冷冷却,汽化蒸汽冷却凝结后会变成液态;液体经由冷凝液体管2回流到蒸汽产生装置4中, 完成一个循环。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组(1),冷凝液体管(2),连接座(3),蒸汽产生装置(4),固定板(5),堵头(6),蒸发气体管(7)和散热鳍片(8),其中:冷凝器组(1)表面的一端通过冷凝液体管(2)与连接座(3)表面一侧的中间进行连接,且连接座(3)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4)表面一侧的中间,该蒸汽产生装置(4)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板(5);所述堵头(6)设置在蒸汽产生装置(4)表面另一侧的中间;所述连接座(3)表面另一侧的中间通过蒸发气体管(7)与冷凝器组(1)表面的另一端进行连接,且冷凝器组(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散热鳍片(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组(1)包括冷凝器集成体(11),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进气通道(13)和回流通道(14),且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设置有两个,该气液热交换微通道(12)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11)的内部;所述进气通道(13)和回流通道(14)呈对称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冷凝器集成体(11)上表面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产生装置(4)包括外壳(41),腔室(42)和出气管(43),且腔室(42)设置有两个,该腔室(42)呈对称的位置设置在外壳(41)的内部;所述出气管(43)设置在腔室(42)上表面的中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通道,且连接座(3)内部的两个通道一个为冷凝液体入口通道,一个为蒸发气体出口通道,该连接座(3)内部的冷凝液体入口通道和蒸发气体出口通道分别与腔室(42)进行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液体管(2)和蒸发气体管(7)与连接座(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液分离阻隔结构。
CN202220591360.3U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Active CN217213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360.3U CN217213639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360.3U CN217213639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3639U true CN21721363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6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1360.3U Active CN217213639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3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2103B (zh) 高热流密度多孔热沉流动冷却装置
CN208655616U (zh) 一种相变芯片散热器
CN207395544U (zh) 具有散热鳍片的相变化式蒸发器以及相变化式散热装置
TWI650522B (zh) 冷媒式散熱裝置
TW200643362A (en) Loop-type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WO1999050604A1 (fr) Dispositif thermoelectrique de refroidissement utilisant un thermotube conducteur et diffuseur
CN106052444B (zh) 一种平板热管阵列式散热器
CN103307917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CN104154787A (zh) 多级蒸发微通道热管传热散热装置
CN100489434C (zh) 适用于大功率高效热管散热器的板式整体结构散热方法及装置
CN110411258A (zh) 一种用于cpu散热的重力环路热管散热器
CN107062963B (zh) 一种用于毛细泵环的交错式微通道冷凝器
CN202485512U (zh) 一种槽道式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
CN208523113U (zh) 冷板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0580362C (zh) 改良型热导管散热系统
CN217213639U (zh) 一种单向循环式之冷媒两相变化虹吸散热器
TWI543703B (zh) 同時散熱及發電之快速熱傳裝置
CN106766404B (zh) 微通道冷凝器
CN209978680U (zh) 一种带有热虹吸回路的双锥度微通道散热器
TWM554979U (zh)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CN111076577A (zh) 一种新型均温式液冷板
CN108695278B (zh) 热移散热器
CN107179013B (zh) 一种非单向中间热点保护的自循环高效热管
CN211953817U (zh) 一种低热阻半导体制冷器导冷组件
TWM513991U (zh) 冷媒式散熱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