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0520U -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0520U
CN217210520U CN202123453282.5U CN202123453282U CN217210520U CN 217210520 U CN217210520 U CN 217210520U CN 202123453282 U CN202123453282 U CN 202123453282U CN 217210520 U CN217210520 U CN 217210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exchange
main pipe
side plate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32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永明
孙贺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32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0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该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以及主管,主管安装于集流管上,换热管连接于主管;其中,主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侧板,侧板上开设有与第一管体内部连通并用以安装换热管的连接孔,且侧板与第一管体设为一体式结构。本申请的优点在于,第一管体设为一体式结构,解决主管焊前开口处易变形导致与侧板装配时出现间隙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主管和侧板装焊接效果不好或焊缝较多导致分配管泄漏的问题;第一管体和侧板一体成型,取消了第一管体和侧板进行装配以及焊接的工艺步骤,且主管一体成型的工艺能够通过自动化加工完成,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地位。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热量的交换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或蒸发器等,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并且种类繁多。
集管组件是热交换器中重要的组成零件,与其他零件配合共同构成整个热交换器,用于分配换热介质或者收集换热介质。通常集管组件包括集流管、分配管以及封盖。
目前的分配管采用U型主体和侧板分体制作,通过后期装配再钎焊而成。通过焊接形成的分配管容易出现泄漏,导致换热器泄漏报废,并且焊接时需要提前将主体和侧板装配,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自动化生产;目前分配管表面采用预埋钎剂,但是实际焊接区域很少,造成大量钎剂被浪费,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密闭性能明显提高、且加工成本较低,加工效率更高的集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一种集流管组件,用以连接换热管;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以及主管,所述主管安装于所述集流管上,所述换热管连接于所述主管;其中,所述主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侧板,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管体内部连通并用以安装所述换热管的连接孔,且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管体设为一体式结构。
如此设置,无需将第一管体和侧板进行焊接加工,解决主管焊前开口处易变形导致与侧板装配时出现间隙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第一管体和侧板装焊接效果不好或焊缝较多导致分配管泄漏的问题;第一管体和侧板一体成型设置,取消了第一管体和侧板进行装配以及焊接的工艺步骤,且主管一体成型的工艺能够通过自动化加工完成,因此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通过挤压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主管的侧壁上,且开设有所述连接孔的侧壁形成所述侧板。
可以理解的是,主管通过挤压一体成型,加工方式简单,解决后续需要装配第一管体和侧板的问题,省时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通过冲压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冲压工艺中,通过压力机和模具对侧板施加压力,冲孔形成上述的连接孔,由于模具上的孔口尺寸固定,以使得冲压成型的主管上的各个连接孔尺寸同一,精度有保障,从而各个连接孔与换热管适配,解决连接孔与换热管尺寸不符导致换热管与侧板的连接处存在间隙的问题,防止换热管与侧板连接处出现泄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还包括盖板,所述主管的至少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敞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通过钎焊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钎焊时,钎料加热熔化后,让液态钎料流入盖板与第一管体之间,从而达到焊接效果,钎焊使得盖板与第一管体焊接处不存在任何残渣、疤痕以及裂缝,提高集流管的美观度以及密闭性能。同时通过钎焊焊接能够实施批量焊接,大幅度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加强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加强部用于加强第一管体的强度,防止第一管体产生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二管体,沿所述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管体上开设有安装孔;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面且围设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口处;其中,所述主管的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连接结构通过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结构用于增大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连接面积,使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连接更加稳定,降低换热器泄漏的风险;尤其连接结构能够增大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焊接面积,使得集流管和分配管采用钎焊焊接成为可能,通过钎焊焊接能够同时实现多根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焊接,明显提高焊接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以及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中,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孔,且所述换热管与所述侧板通过焊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杆,所述集流管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集流管组件分别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其中,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集流管组件上,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连接至另一个所述集流管组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设置为多根,且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连接支撑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集流管组件中的主管一体成型,即第一管体设为一体式结构,从而无需将第一管体和侧板进行焊接加工,解决主管焊前开口处易变形导致与侧板装配时出现间隙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主管和侧板装焊接效果不好或焊缝较多导致分配管泄漏的问题;第一管体和侧板一体成型设置,取消了第一管体和侧板进行装配以及焊接的工艺步骤,且主管一体成型的工艺能够通过自动化加工完成,因此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集流管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主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主管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换热器;10、集流管组件;11、主管;111、第一管体;112、侧板;113、连接孔;114、盖板;115、敞口;116、加强部;12、第二管体;121、安装孔;13、连接结构;20、换热管;30、加强杆;40、支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技术中,主管采用U型主体和侧板分体制作,通过后期装配再钎焊而成。主管长度较长,导致U形主体强度难以保证,经过焊接后,U形主体的连接孔处较易变形,造成与侧板装配时出现间隙过大,极易出现泄漏导致换热器报废的弊端;并且焊接时需要提前将主体和侧板装配,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自动化生产。
由此,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管组件10,以解决上述问题。参阅图1至图6,该集流管组件10包括集流管以及主管11,主管11安装于集流管上,换热管20连接于主管11;其中,主管11包括第一管体111以及侧板112,侧板112上开设有与第一管体111内部连通并用以安装换热管20的连接孔113,且侧板112与第一管体111设为一体式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体111设为一体式结构,从而无需将第一管体111和侧板112进行焊接加工,解决主管11焊前开口处易变形导致与侧板112装配时出现间隙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第一管体111和侧板112装焊接效果较差或焊缝较多导致分配管泄漏的问题;第一管体111和侧板112一体成型设置,取消了第一管体111和侧板112进行装配以及焊接的工艺步骤,且主管11一体成型的工艺能够通过自动化加工完成,因此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管11通过挤压一体成型,连接孔113开设于主管11的侧壁上,如此开设有连接孔113的侧壁形成上述的侧板112,相当于第一管体111与侧板112一体加工成型。挤压工艺中,将预先制备的坯料放入挤压筒(或凹模),施加压力,使材料由模具的开口处被挤出成形为主管11,解决后续需要装配第一管体111和侧板112的问题,同时,挤压工艺的步骤中均可以通过自动化加工实现,能够实现高效的自动化生产,而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将第一管体和侧板装配,需要确认第一管体与侧板装配处是否出现间隙,这些步骤均难以通过自动化加工实现,需要人力进行检查确认,费时费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主管11的加工方式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例如也可以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参阅图4,连接孔113通过冲压形成。冲压工艺中,通过压力机和模具对侧板112施加压力,冲孔形成上述的连接孔113,由于模具上的孔口尺寸固定,以使得冲压成型的主管11上的各个连接孔113尺寸同一,精度有保障,从而各个连接孔113与换热管20适配,解决连接孔113与换热管20尺寸不符导致换热管20与侧板112的连接处存在间隙的问题,防止换热管20与侧板112连接处出现泄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孔113的形成方式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例如也可以在挤压形成主管11时一体形成连接孔113。
参阅图3和图4,主管11还包括盖板114,主管11的至少一端敞口115设置,盖板114盖设于敞口115处,防止主管11内的换热介质泄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主管11通过挤压工艺成型,使得主管11两端分别形成敞口115,因此需对应配备两个盖板114盖设在敞口115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板114与第一管体111之间通过钎焊连接。钎焊时,钎料加热熔化后,让液态钎料流入盖板114与第一管体111之间,从而达到焊接效果,钎焊使得盖板114与第一管体111焊接处光洁美观,且不存在任何残渣、疤痕以及裂缝,提高集流管的美观度以及密闭性能。同时通过钎焊焊接能够实施批量焊接,因此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加工效率。
参阅图5,第一管体111内设有加强部116,通过设置加强部116用于加强第一管体111的强度,防止第一管体111产生变形。
具体的,参阅图5,加强部116设置为加强筋,且加强筋沿着第一管体111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第一管体111的长度较长,导致第一管体111易发生变形,通过设置沿第一管体111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能够增强第一管体111的强度,阻碍第一管体111的形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116的结构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加强筋,且加强部116排布的方式也不局限于以上所述或图中所示,例如加强筋可以沿着第一管体111的对角线延伸设置。
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集流管包括第二管体12和连接结构13,第二管体12沿第二管体12的长度方向,第二管体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1,连接结构13位于第二管体12的外侧,并凸出于第二管体12的外侧面且围设于安装孔121的孔口处;其中,主管11的部分安装于安装孔121内,并与连接结构13通过焊接连接,主管11通过安装孔121与第二管体12连通,介质通过第二管体12流通至第一管体111内进行分液。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结构13用于增大第二管体12与第一管体111的连接面积,使第二管体12与第一管体111连接更加稳定,降低换热器100泄漏的风险;尤其连接结构13能够增大第二管体12与第一管体111焊接面积,使得集流管和分配管采用钎焊焊接成为可能,通过钎焊焊接能够同时实现多根第一管体111与第二管体12的焊接,明显提高焊接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第二管体12和安装孔121通过挤压工艺成型,如此形成的安装孔121尺寸同一,使得主管11与安装孔121相适配,解决主管11与安装孔121尺寸不合导致连接处出现间隙导致换热介质泄漏的问题。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换热器100,参阅图1,该换热器100包括换热管20以及如上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流管组件10;其中,换热管20的一端安装于连接孔113,且换热管20与侧板112通过焊接连接。
换热器100还包括加强杆30,集流管组件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集流管组件10分别设于换热管20的两端;其中,加强杆30的一端连接至其中一个集流管组件10上,加强杆30的另一端连接至另一个集流管组件10上。可以理解的是,加强杆30用于增强多个主管11的安装限位,防止多个主管11移位。
换热管20的数量设置为多根,且相邻两根换热管20之间连接支撑带40(图未示)。通过支撑带40加强换热管20安装的稳定性,防止换热管20移位或变形进而影响换热介质流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集流管组件,用以连接换热管(2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以及主管(11),所述主管(11)安装于所述集流管上,所述换热管(20)连接于所述主管(11);
其中,所述主管(11)包括第一管体(111)以及侧板(112),所述侧板(11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管体(111)内部连通并用以安装所述换热管(20)的连接孔(113),且所述侧板(112)与所述第一管体(111)设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1)通过挤压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孔(113)开设于所述主管(11)的侧壁上,且开设有所述连接孔(113)的侧壁形成所述侧板(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113)通过冲压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1)还包括盖板(114),所述主管(11)的至少一端敞口(115)设置,所述盖板(114)盖设于所述敞口(115)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4)与所述第一管体(111)之间通过钎焊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11)内设有加强部(1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包括:
第二管体(12),沿所述第二管体(1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管体(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1);
连接结构(13),所述连接结构(13)位于所述第二管体(12)的外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二管体(12)的外侧面且围设于所述安装孔(121)的孔口处;
其中,所述主管(11)的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21)内,并与所述连接结构(13)通过焊接连接。
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20)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流管组件;
其中,所述换热管(20)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孔(113),且所述换热管(20)与所述侧板(112)通过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杆(30),所述集流管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集流管组件分别设于所述换热管(20)的两端;
其中,所述加强杆(30)的一端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集流管组件上,所述加强杆(30)的另一端连接至另一个所述集流管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的数量设置为多根,且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20)之间连接支撑带(40)。
CN202123453282.5U 2021-12-30 2021-12-30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Active CN217210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282.5U CN217210520U (zh) 2021-12-30 2021-12-30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282.5U CN217210520U (zh) 2021-12-30 2021-12-30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0520U true CN217210520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9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3282.5U Active CN217210520U (zh) 2021-12-30 2021-12-30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0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6275B2 (en) Heat exchanger header assembly
US5622220A (en) Heat exchanger for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0501294C (zh)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CN101849157B (zh) 热交换器
US20130160973A1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enhanced performance
DE112008002905T5 (de) Wärmetauscher
US3113615A (en) Heat exchanger header construction
US20100300664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17531149A (ja) 熱交換器用のヘッダプレート、ヘッダボックスおよび熱交換器
US20180066901A1 (en) Header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EP3644004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7210520U (zh) 集流管组件及其换热器
US5829133A (en) Method of making a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US7523782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double baffle
US2004006946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US7343966B2 (en) Stamped manifold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4457332B (zh) 耐高温换热器
CN103851949A (zh) 热交换器用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US20100170668A1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plastic collecting tank
CN102463889A (zh) 一种尼龙液压油箱盖及其制造方法
CN203385243U (zh) 车用空调蒸发器
CN216523333U (zh) 铜及铜合金微通道扁管
CN211425130U (zh) 一种集流式模块化散热器
CN217210519U (zh) 集流管及其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EP0692691B1 (en)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stacked flat pip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