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0500U - 蓄能结构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蓄能结构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0500U
CN217210500U CN202220631961.2U CN202220631961U CN217210500U CN 217210500 U CN217210500 U CN 217210500U CN 202220631961 U CN202220631961 U CN 202220631961U CN 217210500 U CN217210500 U CN 217210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tube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319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坤
符众
倪雪辉
张海华
黄茂科
黄起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06319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0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0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能结构及空调,蓄能结构包括壳体、换热管及散热件,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换热管包括弯管部及至少两个直管部,弯管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直管部连通,弯管部及直管部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散热件设于容纳腔内,散热件至少部分与换热管接触,散热件上设有开口;其中,容纳腔内设有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用于与换热管及散热件换热。相变材料在冷媒温度较低时可对冷媒加热,换热管具有弯管部及直管部,冷媒由换热管通过壳体时流经的行程更长,换热更充分,在散热件上设置开口,使相变材料能够在容纳腔内充分流动,提高了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蓄能结构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能结构及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但空调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结霜,尤其冬季严寒地区空调器在低温工况制热运行时,由于室外机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温度较低,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在换热器上结霜,随着霜层厚度的增加,外机风阻增大、风量衰减,同时换热器热阻增大,换热能力衰减,供热能力衰减严重,严重影响制热舒适性,可对结霜进行化霜处理。化霜过程中,空调采用切换为制冷工况进行空气侧换热器化霜,室内机将从室内吸热,加剧室内温度的降低,严重影响制热舒适性,可通过对处于高温状态的冷媒的热量进行存储,并对低温状态的冷媒进行加热,以减少冷媒升温时从室内吸取的热量,但目前的结构中换热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减少对室内热量的吸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储热结构中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效率较高的蓄能结构及空调。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能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弯管部及至少两个直管部,所述弯管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管部连通,所述弯管部及所述直管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及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接触,所述散热件上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及所述散热件换热。
上述蓄能结构,冷媒可通过流经换热管进入容纳腔内,并与容纳腔内的相变材料换热,当流经换热管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相变材料吸热升温,此时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可将热量储存,当流经换热管的冷媒处于低温状态时,相变材料会释放热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变材料降温并再次发生相变,因此通过设置相变材料能够将热量存储于容纳腔内,并在冷媒温度较低时可对冷媒加热,则冷媒升温的过程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更少,由于换热管具有弯管部及直管部,冷媒由换热管通过壳体时流经的行程更长,换热更充分,而通过设置散热件与换热管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在散热件上设置开口,当相变材料为液态或气态时减少散热件对相变材料的阻挡,使相变材料能够在容纳腔内充分流动,提高了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冷媒升温时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能够更好的防止室内温度的降低,提升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层叠设置;
或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单元,一个所述单元包括一个所述弯管部及两个所述直管部,一个所述单元的两个所述直管部沿水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单元沿竖直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连通或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沿水平方向设置,当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所述换热管内冷媒的输送方向为由下往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间隔设置,所述散热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之间,所述散热件为波浪形结构并沿所述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散热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接触,所述开口为多个并沿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蓄能结构还包括第一冷媒输送管及第二冷媒输送管,所述换热管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蓄能结构还包括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冷媒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所述冷媒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所述冷媒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壳盖,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围成所述的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底壳上设有插口,所述插口内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密封件的两侧边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槽滑动配合,使所述密封件能够插入所述插口,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均穿设所述密封件;或所述密封件及所述插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穿设其中一个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穿设另一个所述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或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保温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材料填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空隙及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的空隙。
一种空调,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蓄能结构。
上述空调,冷媒可通过流经换热管进入容纳腔内,并与容纳腔内的相变材料换热,当流经换热管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相变材料吸热升温,此时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可将热量储存,当流经换热管的冷媒处于低温状态时,相变材料会释放热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变材料降温并再次发生相变,因此通过设置相变材料能够将热量存储于容纳腔内,并在冷媒温度较低时可对冷媒加热,则冷媒升温的过程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更少,由于换热管具有弯管部及直管部,冷媒由换热管通过壳体时流经的行程更长,换热更充分,而通过设置散热件与换热管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在散热件上设置开口,当相变材料为液态或气态时减少散热件对相变材料的阻挡,使相变材料能够在容纳腔内充分流动,提高了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冷媒升温时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能够更好的防止室内温度的降低,提升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结构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结构去除壳盖后的斜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结构去除壳盖后的斜视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结构去除壳盖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管与散热件装配后的仰视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5的后视图;
图8为图4的侧视图;
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01、容纳腔;110、底壳;120、密封件;200、换热管;200a、单元;201、冷媒通道;210、弯管部;220、直管部;300、散热件;410、第一冷媒输送管;420、第二冷媒输送管;510、第一集流管;520、第二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蓄能结构,包括壳体100、换热管200及散热件300,壳体100内设有容纳腔101,换热管200包括弯管部210及至少两个直管部220,弯管部2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直管部220连通,弯管部210及直管部220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01内,散热件300设于容纳腔101内,散热件300至少部分与换热管200接触,散热件300上设有开口;其中,容纳腔101内设有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用于与换热管200及散热件300换热。
上述蓄能结构,冷媒可通过流经换热管200进入容纳腔101内,并与容纳腔101内的相变材料换热,当流经换热管200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相变材料吸热升温,此时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可将热量储存,当流经换热管200的冷媒处于低温状态时,相变材料会释放热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变材料降温并再次发生相变,因此通过设置相变材料能够将热量存储于容纳腔101内,并在冷媒温度较低时可对冷媒加热,则冷媒升温的过程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更少,由于换热管200具有弯管部210及直管部220,冷媒由换热管200通过壳体100时流经的行程更长,换热更充分,而通过设置散热件300与换热管200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在散热件300上设置开口,当相变材料为液态或气态时减少散热件300对相变材料的阻挡,使相变材料能够在容纳腔101内充分流动,提高了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冷媒升温时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能够更好的防止室内温度的降低,提升舒适性。
此外,通过设置具有弯管部210及直管部220的换热管200,则可相应减少相变材料的用量,降低成本。
可选地,根据相变材料的不同,相变材料在吸热时发生相变,可由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或气体状态,或可由液体状态变为气体状态;
相变材料在散热时发生相变,可由液体状态或气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或由气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
具体地,相变材料在吸热时发生相变,由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
相变材料在散热时发生相变,由液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
可选地,相变材料可为有机相变材料或者无机相变材料。其中,无机相变材料可以选择三水合醋酸钠、六水氯化钙;有机相变材料可以选择石蜡+膨胀石墨、石蜡+软脂酸、石蜡+硬脂酸、硬脂酸+肉豆蔻酸、石蜡+泡沫铜、石蜡+碳纳米纤维、石蜡+纳米铝粉、石蜡+氮化硼纳米片、石蜡+热塑弹性体等;或为上述不同种材料混合而成的复合相变蓄热材料。
具体地,相变材料为石蜡+膨胀石墨复合材料。
可选地,相变材料直接设于容纳腔101内;或容纳腔101内具有粉末颗粒结构,粉末颗粒结构具有外壳,相变材料被封装在外壳内,在相变过程,外壳的相变材料也会随着吸热或放热发生相变。其中外壳为纳米或微米级,相变材料在固体状态及液体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换热管200可为扁管、圆管、椭圆管、多边形管或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管。
具体地,换热管200为扁管,此时直管部220间隔设置时间隔可设置的更近,方便增加冷媒在容纳腔101内流过的行程。其中,换热管200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0mm~30mm,最大高度范围为1.0mm~2.6mm。弯管部210的圆角半径范围为0.6mm~1.2mm。当然,扁管的各参数可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管20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换热管200层叠设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换热管200,可进一步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层叠设置的布置方式占据空间减小,可减少壳体100的尺寸。
其中,不同的换热管200可采用并联或串联的方式,本具体实施例中,不同的换热管200为并联设置,不同的换热管200均与第一集流管510及第二集流管520连通,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与换热管200的数量对应设置,可保证足量的冷媒进入换热管200内。
可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弯管部210为至少两个,弯管部210与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20形成U型结构,相邻的两个弯管部210与相应的直管部220形成S型结构,在增加换热管200的行程的同时不会增加占据空间,设置合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管200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呈螺旋状设置的盘管。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换热管200为至少两个,换热管200包括多个单元200a,一个单元200a包括一个弯管部210及两个直管部220,一个单元200a的两个直管部220沿水平方向设置,多个单元200a沿竖直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单元200a连通或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换热管200沿水平方向设置,当换热管200内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换热管200内冷媒的输送方向为由下往上。换热管200内冷媒会沿相邻的两个单元200a沿竖向流动,同时在一个单元200a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冷媒的换热更充分,而当换热管200内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冷媒由换热管200的下部流向换热管200的上部,则换热管200的下部先对相变材料进行加热,相变材料相变后在高温影响上也会上移,增加相变材料的流动性,实现充分蓄热。
其中,竖直方向为重力方向或近似重力方向,并与水平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
可选地,换热管200均具有入口及出口,通过两个汇流管分别与所有的换热管200的入口及出口连通,使冷媒由其中一个汇流管进入不同的换热管200,并最终汇入另一个汇流管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20间隔设置,散热件300设于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20之间,散热件300为波浪形结构并沿直管部22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散热件300与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20接触,开口为多个并沿散热件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散热件300与换热管200及相变材料的接触更充分,能够提高换热管200内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散热件30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分体部,分体部为V形结构,分体部的底部与其中一个直管部220接触,相邻的两个分体部连接形成W型结构,相邻的两个分体部的连接处与另一个直管部220接触,分体部的两端上均设有多个开口,以减少散热件300对相变材料的阻挡,提高相变材料的流通性。
可选地,当直管部220为多个时,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20之间均设有上述散热件300,用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件300还可以呈其他布置方式,如包括平行设置多个板件。散热件300的材质可为铝、铜、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蓄能结构还包括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换热管200设于容纳腔101内,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分别与换热管200的两端连通,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至少部分位于壳体100外。可通过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将冷媒输入及输出壳体100。其中,当换热管200内流经的为高温状态的冷媒时,换热管200内冷媒的流动方向为第一方向,当换热管200内流经的为低温状态的冷媒时,换热管200内冷媒的流动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
可选地,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的数量与换热管200的数量对应设置,例如当换热管200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的数量为两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9所示,上述蓄能结构还包括第一集流管510及第二集流管520,第一冷媒输送管410与第一集流管510连通,第二冷媒输送管420与第二集流管520连通,换热管200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冷媒通道201,第一集流管510与换热管200的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冷媒通道201连通,第二集流管520与换热管200的另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冷媒通道201连通。通过在换热管200内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冷媒通道201,能够更好的将冷媒的热量散发,利用第一集流管510及第二集流管520可方便将冷媒均匀送入不同的冷媒通道201,或将不同冷媒通道201内的冷媒收集。
可选地,冷媒通道201的横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D形等不规则形状。具体地,冷媒通道201为矩形,冷媒通道201的长度范围为0.2mm~1.7mm、宽度范围为0.2mm~1.8mm,相邻的两个冷媒通道201之间的间壁厚度范围为0.1mm~0.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0包括底壳110及壳盖,壳盖与底壳110可拆卸连接,壳盖与底壳110围成的容纳腔101。此时壳盖与底壳110可分离,方便对换热管200进行装拆,并能够对容纳腔101内进行检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9所示,壳体100还包括密封件120,底壳110上设有插口,插口内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定位槽,密封件120的两侧边分别与两个定位槽滑动配合,使密封件120能够插入插口,第一冷媒输送管410及第二冷媒输送管420均穿设密封件120;或密封件120及插口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冷媒输送管410穿设其中一个密封件120,第二冷媒输送管420穿设另一个密封件120。可通过拆下壳盖对换热管200进行安装或更换,在需要将换热管200装入底壳110时,第一冷媒输送管410、第二冷媒输送管420穿设密封件120,再将密封件120分别插入插口内,使密封件120的侧边插入定位槽内,安装后对换热管200的固定效果更好,同时第一冷媒输送管410、第二冷媒输送管420伸出壳体100处的密封效果更好,不易出现泄漏。
可选地,底壳110与壳盖通过螺钉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卡箍、卡扣、强力胶、铆接、等方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0的外表面或壳体100的内壁上设有保温层。利用保温层可防止热量向壳体100外散发,减少相变材料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可选地,保温层可为如聚氨酯发泡层、真空绝热板等保温隔热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变材料填充换热管200与容纳腔101的内壁之间的空隙及换热管200与散热件300之间的空隙。此时相变材料与换热管200及散热件300充分接触,相变材料能够更好的与冷媒换热。
此外,散热件300上还设有开窗,其中开窗处必然具有开口,散热件300的宽度不大于换热管200的宽度,开窗的角度为10°~75°,开窗的数量为10~16,散热件300的厚度为0.02mm~0.12mm。具体地,当散热件300为波浪状结构时,散热件300的波高为6mm~10mm。
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蓄能结构。
上述空调,冷媒可通过流经换热管200进入容纳腔101内,并与容纳腔101内的相变材料换热,当流经换热管200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相变材料吸热升温,此时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可将热量储存,当流经换热管200的冷媒处于低温状态时,相变材料会释放热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变材料降温并再次发生相变,因此通过设置相变材料能够将热量存储于容纳腔101内,并在冷媒温度较低时可对冷媒加热,则冷媒升温的过程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更少,由于换热管200具有弯管部210及直管部220,冷媒由换热管200通过壳体100时流经的行程更长,换热更充分,而通过设置散热件300与换热管200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在散热件300上设置开口,当相变材料为液态或气态时减少散热件300对相变材料的阻挡,使相变材料能够在容纳腔101内充分流动,提高了冷媒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冷媒升温时需要从外部吸收的热量,能够更好的防止室内温度的降低,提升舒适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弯管部及至少两个直管部,所述弯管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管部连通,所述弯管部及所述直管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及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接触,所述散热件上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及所述散热件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层叠设置;
或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单元,一个所述单元包括一个所述弯管部及两个所述直管部,一个所述单元的两个所述直管部沿水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单元沿竖直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连通或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沿水平方向设置,当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时,所述换热管内冷媒的输送方向为由下往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间隔设置,所述散热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之间,所述散热件为波浪形结构并沿所述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散热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部接触,所述开口为多个并沿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媒输送管及第二冷媒输送管,所述换热管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冷媒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所述冷媒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并与所有的所述冷媒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壳盖,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围成所述的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底壳上设有插口,所述插口内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密封件的两侧边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槽滑动配合,使所述密封件能够插入所述插口,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均穿设所述密封件;或所述密封件及所述插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穿设其中一个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穿设另一个所述密封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或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蓄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填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空隙及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的空隙。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蓄能结构。
CN202220631961.2U 2022-03-22 2022-03-22 蓄能结构及空调 Active CN217210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1961.2U CN217210500U (zh) 2022-03-22 2022-03-22 蓄能结构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1961.2U CN217210500U (zh) 2022-03-22 2022-03-22 蓄能结构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0500U true CN217210500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7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31961.2U Active CN217210500U (zh) 2022-03-22 2022-03-22 蓄能结构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0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9688B2 (en) PCM modules/packs/PCM arrangements
US20030037907A1 (en) Solar energy heater with heat pipe and heat exchanger
CN208062216U (zh) 一种电池包
CN205646057U (zh) 一种基于换热系统的汽车电池包热管理装置
CN105742753A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8550951A (zh) 一种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4775425U (zh) 充电桩及充电设备
CN107560005A (zh) 散热组件及空调
CN210688558U (zh) 超薄热泵型空调系统
CN217210500U (zh) 蓄能结构及空调
CN103388891B (zh) 电加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04902079U (zh) 基于相变板的毛细管自然对流换热器
CN116231151A (zh) 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7688466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07214284U (zh) 散热组件及空调
CN212230578U (zh) 内均温外散热的储能模组
CN108344090A (zh) 一种蓄热装置和空调
CN210641239U (zh) 空调器及其板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09857250U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3206322A (zh) 一种电池包风冷热管复合散热结构
CN205537253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该换热装置的半导体制冷冰箱
CN220527012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8473672U (zh) 一种大型户外led显示屏电源稳压器
CN218033811U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储能设备
CN216080374U (zh) 一种太空能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