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6607U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86607U CN217186607U CN202220049752.7U CN202220049752U CN217186607U CN 217186607 U CN217186607 U CN 217186607U CN 202220049752 U CN202220049752 U CN 202220049752U CN 217186607 U CN217186607 U CN 2171866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stent
- handle
- inner tube
- outer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输送导管组件包括外管、内管、包覆件及推动件,内管可在外管的管腔内沿轴向移动,并用于与支架的近端相连接;包覆件用于束缚支架,当外管和内管的相对运动时,包覆件及支架一同进入管腔或从管腔移出;推动件可在所述外管内沿轴向移动,并用于带动包覆件相对内管朝远端移动。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利用包覆件对支架的束缚使得支架能够维持在压缩状态,降低支架进出外管时的阻力,从而方便将支架收入或移出外管的管腔。此外,推动件可以带动包覆件相对内管移动,以解除包覆件对支架的束缚,从而即使支架从外管释放后,仍可以对支架进行可控释放,提高释放位置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主动脉外科手术的一大进展是利用覆膜支架用于治疗主动脉疾病,其机理是将覆膜支架通过特制的输送系统送入病变部位,然后使覆膜支架张开。使用覆膜支架的适应症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等。这种技术使瘤体与血液隔绝,消除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引起死亡的危险或是瘤体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从而大大降低了手术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减轻了手术创伤、患者恢复较快。目前市场上可用的覆膜支架例如有Valiant、Zenith、Relay、Gore、Hercules、Ankura、Aegis等。
随着治疗的病症越来越复杂,对于外支架或较大规格支架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多,为确保支架能够准确的释放在靶病变血管处,同时与病变血管有良好的贴壁性,对于支架的定位及释放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的输送系统在释放支架的过程中,支架的释放阻力大,释放位置准确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释放阻力大及释放位置准确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输送导管组件以及包括该输送导管组件的输送系统。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导管组件,用于输送支架,所述输送导管组件包括:
外管,具有管腔;
内管,可在所述管腔内沿轴向移动,并用于与所述支架的近端相连接;
包覆件,用于束缚所述支架以使得所述支架维持在压缩状态,当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相对运动时,所述包覆件及其所束缚的支架一同进入所述管腔或从所述管腔移出;
推动件,可在所述管腔内沿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与所述包覆件相连接,当所述推动件带动所述包覆件相对所述内管朝远端移动时,所述包覆件解除对所述支架的束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远端与所述推动件的近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所述第二套管包覆所述第一套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件包括柔性件,所述柔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一套管可于所述第二套管内沿轴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件于所述第二套管的外侧还活动套接有其他套管,相邻的所述套管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柔性件,位于外侧的所述套管的长度大于位于内侧的所述套管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包覆件将所述支架维持在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套管包覆所述支架的近端部分,所述第二套管包覆所述第一套管以及包覆所述支架的从所述第一套管的远端露出的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件与所述推动件一体成型,和/或,所述推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推动件套设于所述内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朝远端移动时,所述推动件的近端用于与所述支架的远端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的远端连接有锥形头和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内管的靠近所述锥形头的远端处,所述固定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的近端。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控制手柄以及如上述的输送导管组件,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输送导管组件的远端相连接,所述控制手柄用于控制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轴向移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推动件带动所述包覆件相对所述内管轴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手柄包括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滑块,所述第二手柄与所述第一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手柄具有内螺纹,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并与所述外管的远端相连接,当所述第二手柄相对所述第一手柄转动时,所述第二手柄螺纹传动所述滑块,以使得所述滑块带动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控制手柄的轴向延伸,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利用包覆件对支架的束缚使得支架能够维持在压缩状态,降低支架进出外管时的阻力,从而方便将支架收入或移出外管的管腔。此外,推动件可以带动包覆件相对内管移动以解除包覆件对支架的束缚,从而即使支架从外管释放后,仍可以对支架进行可控释放,提高释放位置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输送导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输送导管组件的其中一个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示出的输送导管组件的另一个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示出的输送导管组件的再一个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中,支架与位于内管的固定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与外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输送导管组件中,包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示出的包覆件的局部结构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0、输送系统;10、输送导管组件;11、外管;12、内管;13、包覆件;131、第一套管;132、第二套管;133、柔性件;14、推动件;15、锥形头;16、固定件;17、连接件;20、控制手柄;21、第一手柄;22、第二手柄;23、滑块;24、手柄尾端;25、控制盘;26、拉环;27、开关推件;3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近端”、“远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近端”表示器械作用时靠近患者的一端,“远端”表示器械作用时靠近术者的一端,例如,图1示出的呈竖直放置的输送系统中,外管11的上端部为外管11的近端,外管11的下端部为外管11的远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100,包括输送导管组件10和控制手柄20。输送导管组件10的远端与控制手柄20相连接。控制手柄20通过操控输送导管组件10,使得输送导管组件10将待植入的支架输送至植入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支架30可以是血管支架、假体瓣膜或封堵器等。相应地,植入位置可以是血管、心脏或左心耳等位置。其中,支架30可以是覆膜支架,例如,支架30包括管状的覆膜和多个自扩张的波圈,管状的覆膜可以是通过缝线或热熔的方式连接在多个波圈上,波圈对覆膜起到支撑作用。波圈由多个Z形或正弦波组成,优选地,波圈可以由超弹性镍钛丝编织而成。管状的覆膜的形状可以是等径的直筒状,也可以是非等径结构的漏斗形、哑铃形或其他适用的形状。覆膜选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覆膜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防内漏性能,例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结合图2至图5所示,输送导管组件10包括外管11、内管12、包覆件13和推动件14。其中,外管11具有管腔,内管12可在外管11的管腔内沿轴向移动。外管11的内壁与内管12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支架30的环状空间,利用外管11与内管12的轴向移动,可以将支架从外管11的近端移入管腔或从管腔移出。
需要说明的是,内管12与支架30的近端为可拆卸连接,以便在支架30释放至人体的合适位置后,可以解除内管12与支架30的连接,从而将输送导管组件10从人体内撤出。例如,内管12的远端连接有锥形头15,在输送过程中给,锥形头15封堵外管11的近端,并有利于输送导管组件10在人体内移动以及将支架30置于合适位置进行释放。结合图6所示,内管12上在靠近锥形头15的远端处设置有固定件16,利用固定件16可拆卸地与支架30的近端相连接。示例性地,支架30通过控制导丝绑扎束缚在外管11内,同时通过与控制导丝连接的束缚线穿过支架30的裸段(未设置覆膜的部分)将支架30的近端固定在固定件16上。
继续参阅图2至图5所示,输送导管组件10中,包覆件13用于束缚支架30以使得支架30维持在压缩状态。当外管11和内管12的相对运动时,包覆件13及其所束缚的支架30一同进入管腔或从管腔移出。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包覆件13将其束缚的支架30从外管11的管腔逐渐移出。由于支架30在包覆件13的束缚下维持在压缩状态,从而可以减少支架30从外管11移出的过程中与外管11的接触,以利于降低支架30从外管11释放时的阻力。相应地,在需要将支架30收入外管11的管腔时,可以利用包覆件13对支架30进行束缚,使得支架30更容易进入外管11的管腔。可理解地,在包覆件13将支架30束缚于内管12的周侧,内管12的近端与支架30相连接时,只需要操作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近端移动,便可以将包覆件13连同其包覆的支架30从外管11的近端收入至外管11的管腔内。
推动件14与包覆件13相连接,且推动件14可在管腔内沿轴向移动,并用于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以此解除包覆件13对支架30的束缚,完成支架30的释放。
具体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由于支架30的近端与内管12相连接,从而在包覆件13从内管12的远端移出后,可以利用推动件14牵引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移动朝远端移动,使得包覆件13与支架30分离,以解除包覆件13对支架30的束缚,从而达到释放支架30的目的。可理解地,本实用新型中,支架30采取具有自膨胀性能的支架30,从而在包覆件13解除对支架30的束缚后,支架30将因自身的膨胀力而扩张。
基于上述对外管11和推动件14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的操作需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方面,控制手柄20用于控制外管11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从而使得包覆件13及包覆件13所束缚的支架30选择性地移入外管11的管腔或从外管11的管腔移出。另一方面,控制手柄20用于控制推动件14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以使得包覆件13解除对支架30的束缚,完成支架30的释放操作。
结合图1和图7所示,控制手柄20包括第一手柄21、第二手柄22和滑块23。第二手柄22与第一手柄21转动连接,第二手柄22具有内螺纹,滑块23具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从而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转动时,会螺纹传动滑块23移动。该实施方式中,滑块23与外管11的远端相连接,例如,外管11的远端连接有连接件17,将连接件17与滑块23相连接。连接件17与外管11之间可以通过注塑连为一体,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相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当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转动时,第二手柄22螺纹传动滑块23,以使得滑块23带动外管11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可理解的,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顺时针转动时的滑块23的移动方向,与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逆时针转动时的滑块23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通过操作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朝不同方向转动,实现对外管11相对内管12的可控轴向移动。具体地,假如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滑块23可以带动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那么,在需要利用滑块23带动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只需要操作第二手柄22相对第一手柄21逆时针转动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手柄21的近端设置有导向槽(图未示出),导向槽沿控制手柄20的轴向延伸,滑块23与导向槽滑动配合,从而使得滑块23在第二手柄22的螺纹传动下具有良好的轴向移动稳定性,以提升外管11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的稳定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导管组件10,利用包覆件13可以将支架30的束缚在压缩状态,从而降低支架30进出外管11时的阻力,从而方便将支架30收入或移出外管11的管腔。而且,基于包覆件13对支架30的束缚,推动件14可以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移动以解除包覆件13对支架30的束缚,在支架30移出外管11的管腔后,仍可以对支架30进行可控释放,提高释放位置准确性。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30只有部分结构被包覆件13所包覆,支架30的近端部分结构露出包覆件13并被压缩在外管11的管腔内,从而在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外管11可以对支架30的近端部分结构进行释放,此时,支架30被包覆件13束缚的部分结构仍保持在压缩状态,在包覆件13从外管11的近端移出后,通过推动件14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便可以对支架30被包覆件13束缚的部分结构进行释放,这样便可以实现对支架30进行分步释放。由于这种分步释放过程中,即使支架30和包覆件13从外管11移出后,支架30的释放位置不理想或不准确,仍可以调整支架30的位置后,利用推动件14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实现对支架30的至少部分结构进行可控释放,因此,可以提高释放位置准确性。
当然,输送导管组件10释放支架30的过程还可以是其他情形,上述例举的支架30释放过程仅是为了便于理解输送导管组件10的结构原理,并非对导管组件的适用场景的限制。比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覆件13可以是完全包覆支架30,即支架30的整体结构是在包覆件13的束缚下呈压缩状态,这样,支架30不会解除到外管11的内壁,继而支架30容易随包覆件13一起进入外管11的管腔或从外管11的管腔移出。
再次参阅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外管11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推动件14的近端用于与支架30的远端相抵。从而支架30在推动件14的抵持限位下,相比只有内管12对支架30的近端进行牵引,更容易从外管11的近端移出。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中,外管11不仅用于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移动,而且,外管11也可以用于对支架30的远端起到抵持限位的效果,以利于支架30从外管11的近端移出。
推动件14和包覆件13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体设置,通过胶水粘结或通过热熔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推动件14与包覆件13之间还可以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对于推动件14与包覆件13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推动件14为管状结构,推动件14套设于内管12。推动件14设置为管状结构,从而方便推动件14与包覆件13可以稳定连接,例如同轴连接,从而避免包覆件13在周侧的不同位置出现受力不平衡而相对其轴向偏离,有效提高推动件14带动包覆件13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的稳定性,相应地,推动件14对包覆件13的轴向牵引,也使得外管11相对内管12轴向移动过程中,包覆件13及其内部的支架30能够稳定地沿外管11的管腔移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推动件14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的管状结构,推动件14也可以是杆状或丝状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包覆件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第二套管132的远端与推动件14的近端相连接,第二套管132的长度大于第一套管131的长度,第二套管132包覆第一套管131。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套管132包覆第一套管131,且第二套管132的长度大于第一套管131的长度,从而使得包覆件13能够适应具有多种直径的支架30的包覆需要,使得包覆件13释放支架30过程的释放阻力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提升释放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确保释放位置的准确性。
为了便于理解,以支架30包括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为例对上述的包覆件13的作用原理加以说明。具体地,在近端部分的直径大于远端部分的直径时,倘若采取等直径的包覆件13对支架30进行包覆,就会存在包覆件13对应支架30不同位置的压握摩擦力不同,继而在支架30从包覆件13释放时,就会存在不同的释放阻力。释放阻力较小时,释放速度快。释放阻力较大时,释放速度慢,这样便会出现类似卡滞的现象,导致支架30的释放操作不稳定,影响释放位置准确性。由此可见,上述实施方式中,采取第二套管132包覆第一套管131的结构形式,使得支架30的近端部分被包覆于第一套管131,并随着第一套管131被包覆在第二套管132内,第二套管132的长度比第一套管131长,以对支架30的从第一套管131露出的远端部分进行包覆。这样,支架30在释放过程中,利用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可以达到分段释放的效果,以使得释放过程中,支架30的释放阻力趋于一致,改善支架30从包覆件13释放过程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包覆件13包括柔性件133,柔性件133连接于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第一套管131可于第二套管132内沿轴向移动。从而在释放过程中,第二套管132在推动件14的带动下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支架30会沿第二套管132移动,而支架30位于第一套管131内的部分则仍被第一套管131包覆,直到第二套管132与第一套管131的轴向相对运动使得柔性件133被绷直,继续使得第二套管132朝远端移动,第一套管131可以随着第二套管132一起相对内管12移动,以释放支架30位于第一套管131内的部分。在第二套管132继续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时,整个支架30最终从第二套管132移出,完成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具有不同直径的支架30而言,可以配置合适长度和直径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来使得支架30释放过程的释放阻力趋于一致,以此提升支架30释放稳定性。此外,对于直径相同的支架30而言,利用这种包覆件13也可以发挥其在提升支架30释放稳定性的性能,这是因为包覆件13包括彼此嵌套的、长度不同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由于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在直径上存在差异,从而支架30在释放过程中,支架30可以在直径不同的套管内呈现逐步张开的效果,继而释放阻力会平缓变化,减少释放组件产生大变化的几率,从而使得支架30整个释放过程较为平稳。
包覆件13可以由诸如聚氨酯72DB20等聚合物形成,聚合物具有大约24MPa的杨氏弹性模量,并且优选具有大约1mm或更小的外径。需要说明的是,包覆件13可以由不同的柔性材料形成。例如,FEP(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PEEK(Polyetheretherketones,聚醚醚酮)、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U(Polyurethane,聚氨酯)和PA(Polyamide,尼龙)等材料的杨氏模量均落在4MPa(硬度为75A的聚氨酯)到4GPa(PEEK)的范围内,并且适于用作医用管材。
相应地,位于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的柔性件133的材料可以采取上述材料,从而使得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在轴向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确切的说,柔性件133随着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的轴向移动而呈松弛状态和张紧状态。其中,在松弛状态下,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不会对柔性件133产生轴向的张紧力,使得柔性件133处于松弛的状态。随着第二套管132相对第一套管131朝远端移动,柔性件133由于受到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的轴向张紧力的牵引而绷直,此时,柔性件133处于张紧状态。在柔性件133处于张紧状态下,第二套管132继续在推动件14的带动下朝远端移动时,第二套管132能够经柔性件133带动第一套管131一起朝远端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件133可以是扁平的带状,也可以是呈丝状,还可以是杆状结构,只要能够在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能够起到柔性牵引作用即可,对于柔性件133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手柄20具有手柄尾端24,手柄尾端24位于第二手柄22的远端侧。推动件14的远端与手柄尾端24相连接,优选地,推动件14的远端通过粘胶固定在手柄尾端24的内腔中。
手柄尾端24的远端可转动地设置有控制盘25,控制盘25的远端设置有拉环26。控制盘25能够相对手柄尾端24转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在锁定位置,拉环26轴向限位于第二手柄22,在解锁位置时,操作拉环26能够带动推动件14相对内管12朝远端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盘25和手柄尾端24对应位置设置有指示针(图未示出),控制盘25转动至解锁位置时,两者的指示针相对。从而利用指示针可以直观的提示控制盘25所处位置,使得操作便捷。
第一手柄21和第二手柄22之间设置有开关推件27,开关推件27可相对第一手柄21活动至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其中,开关推件27位于关闭位置时,能够锁定第二手柄22,使得第二手柄22无法相对第一手柄21转动,以避免因误触第二手柄22而导致不恰当的带动外管11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开关推件27位于打开位置时,开关推件27解除对第二手柄22的锁定,此时便可以通过转动第二手柄22来使得外管11相对内管12沿轴向移动,以选择性地将包覆件13连同支架30收容至外管11的管腔或从外管11的管腔移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构思下,包覆件13可以设置多个彼此嵌套的套管,例如,包覆件13于第二套管132的外侧还活动套接有其他套管。需要说明的是,相邻套管之间的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之间的连接关系,比如彼此嵌套的套管中,相邻的套管之间均设置有柔性件133,位于外侧的套管的长度大于位于内侧的套管的长度。从而在位于内侧的套管包覆支架30的局部结构时,位于内侧的套管连同其内部的支架30一起被位于外侧的套管所包覆,从而支架30从包覆件13的近端释放时,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逐渐释放,确切的说,支架30相对包覆件13朝近端移动时,支架30被位于内侧的套管所包覆的部分结构可以先释放至位于外侧的套管,再释放至更外侧。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仅以包覆件13包括活动套接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为例,对输送系统100对支架30进行分段释放的操作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当包覆件13将支架30维持在压缩状态时,第一套管131包覆支架30的近端部分,第二套管132包覆第一套管131以及包覆支架30的从第一套管131的远端露出的部分。
在利用输送系统100释放支架30时,先将装载有支架30的输送系统100导入到预定位置(例如对应支架30在体内的释放位置),将开关推件27拨至打开位置,保持第一手柄21不动,通过旋转第二手柄22使得外管11回撤,即外管11相对内管12及推动件14朝远端移动,使得包覆件13连同其包覆的支架30从内管12的近端推出,从而露出仍被束缚在内管12周围的支架30。然后,转动控制盘25,使得控制盘25上的指示针对准手柄尾端24上的指示针位置,以解除对拉环26的锁定,从而拉动拉环26可拉动推动件14向远端运动,以使得推动件14带动包覆件13向远端移动。由于在包覆件13包括活动套接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套管132随推动件14相对第一套管131朝远端移动时能够张紧柔性件133,从而当柔性件133从松弛状态变成张紧状态后,第一套管131随第二套管132一起向远端回撤,从而逐渐释放支架30的近端部分。在支架30从第一套管131中完全释放展开后,继续通过推动件14带动第二套管132朝远端移动,第一套管131与第二套管132一起向远端移动,最终使得第二套管132所包覆的支架30远端部分也逐步从第二套管132释放,直至支架30从近端至远端完全张开。由于该释放过程中,可以利用彼此嵌套的第一套管131和第二套管132实现对支架30的分步释放,从而可以在释放过程中,发现支架30释放位置出现偏差时,可以适时调整支架30的释放位置,以有利于将支架30精准地释放到预定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输送导管组件,用于输送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组件包括:
外管,具有管腔;
内管,可在所述管腔内沿轴向移动,并用于与所述支架的近端相连接;
包覆件,用于束缚所述支架以使得所述支架维持在压缩状态,当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相对运动时,所述包覆件及其所束缚的支架一同进入所述管腔或从所述管腔移出;
推动件,可在所述管腔内沿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与所述包覆件相连接,当所述推动件带动所述包覆件相对所述内管朝远端移动时,所述包覆件解除对所述支架的束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远端与所述推动件的近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所述第二套管包覆所述第一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件包括柔性件,所述柔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一套管可于所述第二套管内沿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件于所述第二套管的外侧还活动套接有其他套管,相邻的所述套管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柔性件,位于外侧的所述套管的长度大于位于内侧的所述套管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包覆件将所述支架维持在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套管包覆所述支架的近端部分,所述第二套管包覆所述第一套管以及包覆所述支架的从所述第一套管的远端露出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件与所述推动件一体成型,和/或,所述推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推动件套设于所述内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朝远端移动时,所述推动件的近端用于与所述支架的远端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远端连接有锥形头和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内管的靠近所述锥形头的远端处,所述固定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的近端。
9.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手柄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输送导管组件,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输送导管组件的远端相连接,所述控制手柄用于控制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轴向移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推动件带动所述包覆件相对所述内管轴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柄包括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滑块,所述第二手柄与所述第一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手柄具有内螺纹,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并与所述外管的远端相连接,当所述第二手柄相对所述第一手柄转动时,所述第二手柄螺纹传动所述滑块,以使得所述滑块带动所述外管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控制手柄的轴向延伸,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9752.7U CN217186607U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9752.7U CN217186607U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86607U true CN217186607U (zh) | 2022-08-16 |
Family
ID=82789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49752.7U Active CN217186607U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866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36332A (zh) * | 2022-12-12 | 2023-06-09 |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输送系统 |
-
2022
- 2022-01-10 CN CN202220049752.7U patent/CN2171866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36332A (zh) * | 2022-12-12 | 2023-06-09 |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输送系统 |
CN116236332B (zh) * | 2022-12-12 | 2023-09-19 |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输送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73500B1 (en) | Prosthesis deployment system | |
US10292850B2 (en) | Deployment handle for a prosthesis delivery device | |
US10456284B2 (en) | Deployment handle for a prosthesis delivery device | |
JP6294669B2 (ja) | 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 |
US10383753B2 (en) | Deployment handle for delivery device with mechanism for quick release of a prosthesis and re-sheathing of device tip | |
CN109846578B (zh) | 原位开窗器械 | |
EP075289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a stent | |
WO2007046954A2 (e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sthesis delivery and implantation, including the use of a fastener tool | |
CN103429168A (zh) | 组织穿刺闭合器械 | |
JP2010506665A (ja) | 内部縫合具のレッグ懸垂装置 | |
WO2017107990A1 (zh) | 支架输送系统及其组件和使用方法 | |
CN217186607U (zh)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
US11051961B2 (en) | Deployment handle with stabilizing rail for a pre-loaded prosthesis delivery device | |
CN116439886A (zh) | 输送系统及其输送导管组件 | |
AU2012211487B2 (en) | Introducer for a prosthesis | |
GB2576340A (en) | Deployment handle with stabilizing rail for a pre-loaded prosthesis deliver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