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24539U -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24539U
CN217124539U CN202123326498.5U CN202123326498U CN217124539U CN 217124539 U CN217124539 U CN 217124539U CN 202123326498 U CN202123326498 U CN 202123326498U CN 217124539 U CN217124539 U CN 217124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
gear
motor
ring gear
su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264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峰
陈振坡
马守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kong Zhiha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kong Zhiha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kong Zhiha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kong Zhiha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264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24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24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24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均与第一行星排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行星排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驱动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输入轴,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机和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连接第三太阳轮,第一制动器B1设置成锁止或释放第三行星架,第三齿圈连接到动力传动轴。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径向尺寸小,同时采用两档发动机驱动速比可拓宽并联介入车速范围,传动链简单可靠效率高,进一步提升动力性和经济性。

Description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中串并联系统采用了双电机同轴布局、定制的盘式电机、平行轴减速布局,以减小轴向尺寸适用于横向布置的乘用车,不能满足纵置形式车辆的布置需求。而与之类似的三菱平行轴串并联系统,总体尺寸更大,布置难度也更高。而且在纵置需求的大型皮卡、轻卡等商用车领域,单档驱动速比也无法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需求。
已有专利(申请号 CN202110829112.8)中针对商用车的需求做了新了设计,采用多离合器制动器和行星排的方案解决了一定的布置问题和动力性问题,但其行星排都设计到驱动调速环节,没有考虑到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速比匹配,这种发电设计上效率无法适应发动机和发电机的高效区域,经济性上有一定的牺牲。而且三个制动器和三个离合器的设计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杂程度,降低了整体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个问题,提供了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行星排、驱动离合器、第二行星排和第三行星排,
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均与第一行星排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行星排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驱动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输入轴,
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机和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齿圈连接第三太阳轮,第一制动器B1设置成锁止或释放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齿圈连接到动力传动轴,所述动力传动轴用于向车轮传递动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离合器C3,所述第一离合器C3布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排和所述动力传动轴之间,第二太阳轮和第一离合器C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合器C3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齿圈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一太阳轮分别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第二太阳轮,第一制动器B1设置成锁止或释放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合器C3布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排和驱动离合器之间,所述第一离合器C3将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驱动离合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太阳轮分别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齿圈和驱动系统壳体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动机的输入轴、第一电机的输入轴、第二电机的输入轴、动力传动轴同轴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驱动一档、电机驱动一档、电机驱动二档,其中,
所述发动机驱动一档模式下,所述发动机启动,所述驱动离合器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传递到第一行星架,最后通过与第一行星架并联连接的驱动离合器的输出轴将扭矩传递到动力传动轴;
所述电机驱动一档模式下,所述第一离合器C3打开,所述第一制动器B1锁止所述第三行星架,第二电机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轮传递到第二齿圈,再通过与第二齿圈相连的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传递到第三齿圈,最后将电机扭矩传递到与第三齿圈相连的动力传动轴;
所述电机驱动二档模式下,所述第一离合器C3闭合,所述第一制动器B1释放所述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太阳轮和第三齿圈短接,第二电机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传递到第二齿圈,再通过与第二齿圈相连的第三太阳轮传递到驱动离合器,驱动离合器将第二电机扭矩传递到第三齿圈,最后将第二电机扭矩传递到与第三齿圈相连的动力传动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圈、第二行星架和第一制动器B1均与驱动系统的外壳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动汽车,包括根据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紧凑,采用发动机、第二行星排和第三行星排组成的双行星排机构、驱动离合器,从而实现了整个动力总成同轴布局,有效降低了总成的径向尺寸,尺寸更紧凑,传动系统更简单,发动机直接驱动时传动路径简单,机械损失小,有效降低了总成的径向尺寸并提升了驱动系统的驱动能力,在纵置车型对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高的车型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附图中的电机I是指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机,电机II是指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第一行星排、第一离合器C3、第二行星排5和第三行星排6,
发动机1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2的输入轴均与第一行星排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行星排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离合器4的输入端,驱动离合器4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输入轴,
第二行星排5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轮P2、第二齿圈R2和第二行星架PC2,第三行星排6包括第三太阳轮S3、第三行星轮P3、第三齿圈R3和第三行星架PC3,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机3和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R2连接第三太阳轮S3,第一制动器B1设置成锁止或释放第三行星架PC3,第三齿圈R3连接到动力传动轴7,动力传动轴7用于向车轮传递动力。由此,合理利用两个行星排之间的空间,整体上设计更加紧凑,很好的满足了动力传递效率、尺寸、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在每个行星排的太阳轮转动时,太阳轮可以带动与之相对应的行星轮转动,与行星轮所对应的行星架可以选择性的转动。如当齿圈固定,行星架不固定时,太阳轮输入,行星轮转动并带动行星架输出;当行星架固定,齿圈不固定时,太阳轮输入,行星轮转动并带动齿圈输出。
应当说明的,还包括第一离合器C3,第一离合器C3布置在第二行星排5和动力传动轴7之间,第二太阳轮S2和第一离合器C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合器C3的输出端和第三齿圈R3连接。第一离合器C3用于将发动机和第二行星排5连接,实现将发动机1扭矩和第一电机2扭矩传输至动力传动轴7,最终实现向车轮传递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尺寸紧凑,通过设置发动机1、第一行星排、第一离合器C3、第二行星排5和第三行星排6这样的结构,发动机1、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组成同轴布局的整个驱动系统,有效降低了总成的径向尺寸并提升了驱动系统的驱动能力,在纵置车型对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高的车型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如图所示,第一电机2和和第二电机3均连接至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性连接有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为驱动系统供电或存储电能,发动机配置有油箱。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系统描述一些实施例。
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轮P1、第一齿圈R1和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太阳轮S1分别连接发动机1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2的输入轴,第一行星架PC1连接驱动离合器4的输入端,第一齿圈R1和驱动系统壳体相连接。
发动机1的输入轴、第一电机2的输入轴、第二电机3的输入轴、动力传动轴7同轴设置。
应当说明的,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驱动一档、电机驱动一档、电机驱动二档,其中,
发动机驱动一档模式下,发动机驱动一档模式下,发动机1启动,驱动离合器4闭合,发动机1扭矩通过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轮P1传递到第一行星架PC1,最后通过与第一行星架PC1并联连接的驱动离合器4的输出轴将扭矩传递到动力传动轴7;
电机驱动一档模式下,第一离合器C3打开,第一制动器B1锁止第三行星架PC3,第二电机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S2和第二行星轮P2传递到第二齿圈R2,再通过与第二齿圈R2相连的第三太阳轮S3、第三行星轮S3传递到第三齿圈R3,最后将电机扭矩传递到与第三齿圈R3相连的动力传动轴7;
电机驱动二档模式下,第一离合器C3闭合,第一制动器B1释放第三行星架PC43,第三太阳轮S3和第三齿圈R3短接,第二电机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轮P2传递到第二齿圈R2,再通过与第二齿圈R2相连的第三太阳轮S3传递到第一离合器C3,第一离合器C3将第二电机扭矩传递到第三齿圈R3,最后将第二电机扭矩传递到与第三齿圈R3相连的动力传动轴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圈R1、第二行星架PC2和第一制动器B1均与驱动系统的外壳固定连接。
驱动系统的运行原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若需求纯电动驱动模式时,驱动离合器4断开,第二电机3经过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变速后输出扭矩到动力传动轴7,动力传动轴7通过差速器连接至车轮,从而驱动车辆行驶;此时,在纯电动驱动模式下,若车辆中低速行驶时,第一离合器C3打开,第一制动器B1制动,此时挡位选择电机驱动一档,第二电机的扭矩经过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减速增扭,可提供大扭矩到汽车轮端满足整车爬坡等需求;在纯电动驱动模式下,若车辆中高速行驶时,第一制动器B1打开,第一离合器C3闭合,第三行星排锁止,选择挡位电机驱动二档,第二电机3的扭矩经过第二行星排传递至动力传动轴7,满足整车高速及经济性需求,若此时出现动力电池电量或功率不足,则第一电机2通过第一行星排起动发动机1,并与发动机组成增程发电模块供第二电机3驱动车辆行驶,系统进入串联驱动模式。
若需求发动机并联驱动模式时,驱动离合器4闭合,发动机1经过第一行星排变速后输出扭矩到动力传动轴7,通过动力传动轴传输至差速器,从而驱动车辆行驶;在此模式下,发动机1经过第一行星排变速,经过驱动离合器4直接与动力传动轴相连,直接输出动力到轮端。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不同的整车需求及动力系统选型,本实用新型可选择不同的速比和档位需求,第二电机可通过第二行星排和第三行星排组成的双行星排进行控制选择不同档位输出动力到传动轴,发动机可以也可以选择第一行星排变速只有一个驱动档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动汽车,包括根据上述混动汽车驱动系统。
综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通过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5组成的同轴布局的整个驱动系统,分别参与驱动,可以提高动力性能,系统效率高,有效降低了总成的径向尺寸并提升了驱动系统的驱动能力,更好的满足纵置车型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需求。
由于总成径向尺寸小,有利于节省空间和轻量化,本实用新型在纵置车型对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高的车型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且针对同一保护主体的不同实施例中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第一行星排、驱动离合器、第二行星排和第三行星排,
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均与第一行星排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行星排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驱动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输入轴,
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机和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齿圈连接第三太阳轮,第一制动器设置成锁止或释放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齿圈连接到动力传动轴,所述动力传动轴用于向车轮传递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排和所述动力传动轴之间,第二太阳轮和第一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合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齿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太阳轮分别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输入轴和第一电机的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驱动离合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齿圈和驱动系统壳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输入轴、第一电机的输入轴、第二电机的输入轴、动力传动轴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第二行星架和第一制动器均与驱动系统的外壳固定连接。
6.混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一项所述的混动汽车驱动系统。
CN202123326498.5U 2021-12-27 2021-12-27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17124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26498.5U CN2171245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26498.5U CN2171245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24539U true CN217124539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26498.5U Active CN21712453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24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9584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包含该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07160994B (zh) 一种混合动力电子无级驱动系统及汽车
CN101020411A (zh)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
CN104924889A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及混合驱动方法
CN101021244A (zh) 双离合器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
CN108215764B (zh) 一种单行星排多模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CN210454447U (zh) 一种双离合器控制的平行轴式混合动力系统
CN20175301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包含该驱动系统的车辆
CN210390751U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机构、混合动力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2080112U (zh) 多动力源耦合传动系统
CN217022174U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CN111098695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0949111B (zh) 双转子电机与拉维娜式行星轮系串联式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N111361412A (zh) 一种单电机纯电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11376700B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09203986B (zh) 一种两档电驱动传动装置
CN101934721B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总成
CN217124539U (zh) 混动汽车驱动系统及汽车
CN215904302U (zh) 混合驱动系统及其车辆
CN214822577U (zh) 一种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2795093B (zh) 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CN210760228U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车辆
CN114056077B (zh) 混动汽车多档驱动系统及汽车
CN112460210A (zh) 一种机动车辆用混合动力变速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20390978U (zh) 动力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