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0546U -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0546U
CN217110546U CN202220894318.9U CN202220894318U CN217110546U CN 217110546 U CN217110546 U CN 217110546U CN 202220894318 U CN202220894318 U CN 202220894318U CN 217110546 U CN217110546 U CN 217110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ble gas
controller
steam
pressure
gas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943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刚
周奇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Changli Boiler Manufacturing Install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Changli Boiler Manufacturing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Changli Boiler Manufacturing Install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Changli Boiler Manufacturing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943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0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0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0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Devices, Intensifiers, Converters, And Tele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控制器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控制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提供的第三压力;控制器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器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排放不凝气体的优点。

Description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蒸汽蓄能器是一种储存热量的容器,其工作机理是:将外部的蒸汽通过进汽阀2输入到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对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的水直接热交换加热,使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的水加热成饱和水,当蒸汽蓄能器本体1上部的第一排汽阀3打开时,由于外部压力低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的饱和压力,水即蒸发成蒸汽。由于水的热容量较大,因此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以水为介质的蒸汽蓄能器本体1里可以储存比蒸汽直接储存更多的热量。
在蒸汽进入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蒸汽与水直接混和加热时,由于进入的蒸汽与水混合的效率问题,或(和)蒸汽中含有不溶于水的不凝气体(例如空气),这些不凝气体势必从水空间中逸出到汽空间4(液面以上的空间为汽空间)中,使蓄能器里面汽空间的压力会高于下部水空间的水的饱和压力,汽空间压力高于水的饱和压力,是由于存在不凝气体或还没有溶于水的汽体,汽空间4的压力大于水饱和压力,其差值称为背压。背压的产生会阻止外部蒸汽的进入,从而使水无法达到汽空间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造成蓄能器的效率下降,同时蓄能器排出的蒸汽会带有不凝气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排放不凝气体的优点。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控制器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器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控制器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温度;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液体的第三温度,并将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器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隔离部件,隔离部件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隔离部件的一端与蒸汽蓄能器本体固定,隔离部件的另一端位于液面下,在隔离部件的两侧与蒸汽蓄能器本体和液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集气空间和第二集气空间,所述进汽组件的一部分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的液面下且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
第二排放组件,第二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后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控制器与第二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排放组件开或关;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
用于检测第二集气空间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器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隔离部件,隔离部件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隔离部件的一端与蒸汽蓄能器本体固定,隔离部件的另一端位于液面下,在隔离部件的两侧与蒸汽蓄能器本体和液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集气空间和第二集气空间,所述进汽组件的一部分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的液面下且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
第二排放组件,第二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后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控制器与第二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排放组件开或关;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温度;
用于检测第二集气空间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液体的第三温度,控制器对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器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不凝气体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件,浓度检测部件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配合;
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控制器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进汽组件、排放组件,进汽组件和排放组件分别与蒸汽蓄能器本体连接,还包括:
用于检测汽空间内不凝气体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件,浓度检测部件设置在蒸汽蓄能器本体上;
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控制器与排放组件和浓度检测部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当蒸汽从蒸汽输出部件中释放出来时,蒸汽溶入到水中,而不溶于水的不凝气体向上窜,在向上窜的过程中,由于蒸汽输出部件被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所笼罩,因此,上窜的不凝气体则沿着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进入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从而被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所收集,这种结构能使绝大部分不凝气体进入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压力为第三压力。而第一温度通过控制器计算转换为水的压力,该压力为第二压力,即第二压力为水当前温度下对应的压力值,如果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第三压力大于水的第二压力值时,且超出控制器内的设定,此时控制器则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在排放后,当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第三压力小于控制器的设定值时,控制器则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在实现自动排放不凝气体后,提高了蓄能器的蓄能效率,并提高输出蒸汽的品质,使后续用汽设备的加热效率获得提升。下面结合到具体数据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作进一步阐述:
例如,一台蓄能器直径为3m,长度10m,全部容积78.178立方,汽空间高度1000mm,存水容积55.597立方.进汽前原始温度100度,汽空间自然空气含量21.07Kg。当采用1.138MPa压力,含空气量0.355%的蒸汽充入1000Kg时,如果认为蒸汽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蓄能器内水温升到111.70度,由于空气将全部溢出到汽空间,气空间的压力将升到1.138MPa,其中空气压力为1.087MPa,蒸汽的压力为0.051MPa。在不排空的情况下,如果要再充入蒸汽,则蒸汽压力将大于1.138MPa才有可能。如果在充汽过程中采用自动排空的技术,则蒸汽压力只需要大于0.051MPa。如果此条件下,充汽过程中将空气有效排出时,同时将有蒸汽排出,排出的蒸汽量为19.39Kg,蓄能器的有效储存蒸汽量为(1000-3.55-19.39)/(1000-3.55)=98.05%,由此可见,自动排空技术可以大力提高蓄汽能力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蒸汽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蒸汽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蒸汽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蒸汽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阀2,蒸汽输出部件2a,第一排汽阀3,汽空间4,控制器5,第一压力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排气阀8,布气管9,第一孔9a,液位计10,气压计11;
第二压力传感器20,集气罩21、容气部件22、第三排气阀23,泵24,喷淋部件25;
隔离部件30,第一集气空间31,第二集气空间32,第二排放阀33,第二布气管34,第二孔34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控制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压力传感器20,下面对每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蒸汽蓄能器本体1为一个空心的罐体,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装有用于蓄能的液体,液体通常采用水,这些水在获取蒸汽中的热量后,将蒸汽中的热量转换到水中并蓄积。在水的液面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内顶壁之间形成用于蒸汽扩散的汽空间4。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安装在液位计10,通过液位计10便于获知蒸汽蓄能器本体1液位高度,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外部安装有气压计11,通过气压计11可便于直接观察蒸汽蓄能器本体1汽空间4的压力。
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进汽组件包括进汽阀2,进汽阀2的一端与外部设备连接,例如,进汽阀2与蒸压釜连接,蒸压釜在蒸养结束后,进汽阀2处于开启状态时,蒸压釜内的蒸汽通过进汽阀2输出到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当进汽阀2处于关闭状态时,蒸汽则无法进入到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进汽阀2可以安装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顶部(如图2),进汽阀2还可以安装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侧部(如图3)。
进汽组件还包括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部或下部的蒸汽输出部件2a,优选地,将蒸汽输出部件2a浸没在水中,当蒸汽从蒸汽输出部件2a中输出时,这样可使蒸汽快速地与水进行混合热交换。蒸汽输出部件2a可以是一根空心管或者汽水混合器,空心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个用于释放蒸汽的释放孔,这些若干的释放孔使蒸汽均匀地释放到水中,从而提升热交换效率,并且空心管的两端沿着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轴向延伸,这样能更好更均匀地释放蒸汽。蒸汽输出部件2a优先采用汽水混合器,汽水混合器能更为集中地将蒸汽喷出,使蒸汽中携带的不凝气体可以更好地被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所收集。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控制器5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控制器5通常是PLC或单片机之类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控制器5内部编写有控制程序,通过相应的程序对温度和压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发出用于使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指令。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位置与进汽组件的输出部位对应,即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位置与蒸汽输出部件2a对应,这样,当蒸汽从蒸汽输出部件2a中释放出来时,蒸汽溶入到水中,而不溶于水的不凝气体向上窜,不凝气体在向上窜的过程中,由于蒸汽输出部件2a被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所笼罩,因此,上窜的不凝气体则沿着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进入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从而被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所收集。
本实施例中,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包括集气罩21、容气部件22、第三排气阀23,集气罩21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优选地,集气罩21处于液面之下,集气罩21位于蒸汽输出部件2a的正上方,这样,集气罩21与蒸汽输出部件2a之间的距离小,更容易收集不凝气体,容气部件22与集气罩21的输出端连接,容气部件22通过输气管与集气罩21连接,容气部件22采用罐体或管道,本实施例中,容气部件22优先采用罐体。
第二压力传感器20与容气部件22连接以获得所述的第三压力,即第三压力为容气部件22内部的气压,该气压主要为收集的不凝气体的压力。当然,也可能有一部分蒸汽没来得及溶入水中,在上窜的过程中进入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即使有蒸汽,蒸汽的量也非常少。
第三排气阀23与容气部件22连接,第三排气阀23与控制器5电连接,当容气部件22内的气压达到相应条件后,控制器5则控制第三排气阀23开启以排出不凝气体,否则控制第三排气阀23处于关闭状态。
第一温度传感器7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的第一温度,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5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本实施例中,检测水的第一温度的目的是:将第一温度通过计算转换为水的压力,该压力为第二压力,即第二压力为水当前温度下对应的压力值。
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的第三压力,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由于不凝气体在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容气部件22内聚集的量越多,其内部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当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容气部件22内的第三压力大于水的第二压力值时,即背压值超出控制器5内设定,此时则说明不凝气体的量已对蒸汽溶入到水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则需要排出不凝气体,控制器5控制第三排气阀23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在排放后,当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容气部件22内的第三压力小于第二压力值后,控制器5则控制第三排气阀23关闭,以避免将过多的蒸汽释放到蒸汽蓄能器本体1外部。
进一步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还包括使进入到容气部件22内的蒸汽溶入到液体中的泵24,泵24的输出端与容气部件22连接,泵24的输入端用于接收液体。泵24的输入端可以连接蒸汽蓄能器本体1,泵24的输入端也可以连接外部的供液设备,例如与蒸压釜的冷凝水排放管连接,或者蒸压釜的冷凝水排放管连接一个水箱,泵24的输入端与水箱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方式是,泵24的输入端连接蒸汽蓄能器本体1,使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的水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与容气部件22之间进行循环。
设置泵24的优点在于,可能会有一部分蒸汽来不及溶于水中而上窜到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容气部件22内,当循环的水进入到容气部件22中之后,位于容气部件22内的蒸汽进行换热冷凝,同时还对不凝气体起到降温作用,这种情况在不影响容气部件22内收集不凝气体的量,可以减少蒸汽外排的量,并且容气部件22内的蒸汽被水带走后,容气部件22内更能准确体现为不凝气体的量,从而也可以提高不凝气体的排放效率。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还包括喷淋部件25,喷淋部件25位于容气部件22内,喷淋部件25与泵24的输出端连接。通过喷淋部件25将水喷出,更容易使水吸收蒸汽以及吸收不凝气体中的热量。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排放组件、第一压力传感器6,第一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控制器5与第一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排放组件开或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放组件包括主要用于排放蒸汽的第一排汽阀3、以及主要用于排放不凝气体的第二排气阀8,第一排汽阀3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第二排气阀8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汽阀3和第二排气阀8的作用均限定了主要,这是由于第一排汽阀3和第二排气阀8在排放时,各自排放的对象有所区别,由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部环境中的汽体(气体)为蒸汽和不凝气体的混合物,因此,在排放时可能排放的是上述混合气体,即均不是排放的单一的气体。例如,当第一排汽阀3排放蒸汽时,由于蒸汽中夹有少量或微量的不凝气体,因此,排放蒸汽时,不凝气体会同时随着蒸汽排走,当第二排气阀8用于排放不凝气体时,由于不凝气体与蒸汽混在一起,此时,蒸汽也会随之排走。因此,第一排汽阀3的作用主要是对外供汽,第二排气阀8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排放不凝气体作用。
第一排放组件还包括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的布气管9,布气管9的轴向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的轴向是平行的,布气管9与第二排气阀8连接,布气管9上设有多个用于减少蒸汽外排的第一孔9a。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时,不凝气体(例如空气)的比重要比蒸汽轻,因此,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里面有压力时,不凝气体(例如空气)一般在蒸汽上方。而若干的第一孔9a为不凝气体提供了多个进入到布气管9内的入口,由于这些入口是分散的,因此,能很快使不同部位的不凝气体进入到布气管9内并通过第二排气阀8排走,虽然,有蒸汽与不凝气体混合,但是由于快速的进气并排气,从而降低了蒸汽的排放量。
控制器5控制第一排放组件开或关,控制器5与第一排放组件电连接;控制器5发出用于使第一排汽阀3或第二排气阀8开关的控制指令。
第一压力传感器6用于检测汽空间4中的第一压力,控制器5与第一压力传感器6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一压力传感器6提供的第一压力,第一压力为汽空间4内的实际压力值,该实际压力值是一个动态值,即随着蒸汽的输入量是在变化的。
第一压力传感器6用于检测汽空间4中的第一压力,控制器5与第一压力传感器6电连接并获取第一压力传感器6提供的第一压力;控制器5对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一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汽空间4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第一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如果,汽空间4内的第一压力大于水的第二压力值时,且超出控制器5内的设定,此时控制器5则控制第二排气阀8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在排放后,当汽空间内的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值之差小于控制器5的设定值时,控制器5则控制第二排气阀8关闭。
上述开启第二排气阀8与水的状态,水可以是饱和的状态,也可以是非饱和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增设第一排放组件和第一压力传感器6的目的在于,由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只能对大部分的不凝气体进行收集,可能会有一小部分的不凝气体仍然会溢出到汽空间4内,随着汽空间4内的气压上升,位于汽空间4内的这部分的不凝气体仍然会对储能液体形成背压,因此,通过控制器5与第一排放组件和第一压力传感器6的相互配合,将位于汽空间4内的不凝气体排走。
上述计算第二压力采用的公式为:P=e^(9.3876-(3826.35/(t+227.768)))-0.101325
上式中,P表示第三压力或第二压力,t表示第一温度,e为自然对数。
例如:容气部件22内的第三压力值为0.20MPa,或者汽空间内的第一压力值为0.18MPa,根据公式计算获得的第二压力值为0.10MPa,则第三压力或第一压力分别大于第二压力,表明容气部件22或汽空间内均存在不凝气体。
又如,容气部件22内的第三压力值为0.10MPa,汽空间内的第一压力值为0.10MPa,根据公式计算获得的第二压力值为0.10MPa,则第三压力值和第一压力均等于第二压力,表明汽空间内没有不凝气体。
下面,通过表1来验证上述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表1
Figure BDA0003602085880000091
Figure BDA0003602085880000101
Figure BDA0003602085880000111
Figure BDA0003602085880000121
Figure BDA0003602085880000131
上述实施例说明了通过比较水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的压力,来判断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是否存在不凝气体。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可以一边向蓄能装置输入蒸汽,由于在向蓄能装置输入蒸汽时,蒸汽时携带的不凝气体进入到了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在汽空间4中,如果有不凝气体,也仅仅是微量的,因此,在向蓄能装置输入蒸汽的同时,可以开启蓄能装置上的第一排汽阀3以释放蒸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如下:
控制器5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液体的第三温度,并将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即本实施方式是将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的压力换算成第三温度,再将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液体中的第一温度进行比较,来判断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收集到的不凝气体是否超过设定值。
换算公式仍然可以采用:
P=e^(9.3876-(3826.35/(t+227.768)))-0.101325
上式中,P表示第三压力,t表示第一温度,e为自然对数,其中P为检测到的已知数,而t为所需要求温度。
同理,对汽空间4中的不凝气体的判断,也可以采用上述温度的比较方式,即:控制器5根据获得的第一压力计算得到饱和水的第二温度,并将第二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二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汽空间4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这种方式是通过比较水与汽空间4中的温度,来判断汽空间4中是否存在不凝气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如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包含隔离部件30和第二排放组件,隔离部件30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隔离部件30的一端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固定,隔离部件30的另一端位于液面下,隔离部件30为一块隔板,通过隔离部件30的分隔作用,在隔离部件30的两侧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和液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集气空间31和第二集气空间32,所述进汽组件与第二集气空间32对应。
其中第一集气空间31的体积大于第二集气空间32的体积,由于第二集气空间32位于蒸汽输出部件2a的正上方式,因此,当蒸汽从蒸汽输出部件2a中输出到体中后,蒸汽中的大部分不凝气体上窜到第二集气空间32内,小部分不凝气体通过扩散并上窜到第一集气空间31中。
第二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后与第二集气空间32对应,控制器5与第二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排放组件开或关;第二排放组件包括第二排放阀33,第二排放阀33与控制器5电连接,第二排放组件还包括第二布气管34,第二布气管34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
第二布气管34与第二排放阀33连接,第二布气管34上设有多个用于减少蒸汽外排的第二孔34a。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时,不凝气体(例如空气)的比重要比蒸汽轻,因此,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里面有压力时,不凝气体(例如空气)一般在蒸汽上方。而若干的第二孔34a为不凝气体提供了多个进入到第二布气管34内的入口,由于这些入口是分散的,因此,能很快使不同部位的不凝气体进入到第二布气管34内并通过第二排放阀33排走,虽然,有蒸汽与不凝气体混合,但是由于快速的进气并排气,从而降低了蒸汽的排放量。
第一温度传感器7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第一温度,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5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20检测第二集气空间32中第三压力,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本实施例还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上设置第一排放组件、第一压力传感器6,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的原理与实施例1类似,均是在小空间内能更好地收集大部分的不凝气体。
实施例4
实施例4为实施例3的一种变形,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为:
控制器5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液体的第三温度,控制器5对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实施例5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还包括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浓度检测部件(图中未示出)、控制器5,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浓度检测部件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配合,浓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不凝气体浓度的,控制器5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5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浓度检测部件可以通过检测不凝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例如采用氧化锆含氧量表等检测氧气的含量,或者检测不凝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浓度检测部件将检测信号传送给控制器5,控制器5经过计算后即可获知不凝气体的含量,判断不凝气体的量是否超出设定,如果超出,则开启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
进汽组件和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排放组件、浓度检测部件(图中未示出)、控制器5,进汽组件和排放组件分别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浓度检测部件设置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上,浓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汽空间4内不凝气体的浓度,控制器5与排放组件和浓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浓度检测部件将检测信号提供给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排放组件开或关。进汽组件、排放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5),控制器(5)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5)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第二压力采用的公式为:
P=e^(9.3876-(3826.35/(t+227.768)))-0.101325
上式中,P表示第二压力,t表示第一温度,e为自然对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包括:
集气罩(21),集气罩(21)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容气部件(22),容气部件(22)与集气罩(2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器(20)与容气部件(22)连接以获得所述的第三压力;
第三排气阀(23),第三排气阀(23)与容气部件(22)连接,第三排气阀(23)与控制器(5)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还包括使进入到容气部件(22)内的蒸汽溶入到液体中的泵(24),泵(24)的输出端与容气部件(22)连接,泵(24)的输入端用于接收液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还包括喷淋部件(25),喷淋部件(25)位于容气部件(22)内,喷淋部件(25)与泵(24)的输出端连接。
6.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5),控制器(5)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同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液体的第三温度,并将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7.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部件(30),隔离部件(30)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隔离部件(30)的一端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固定,隔离部件(30)的另一端位于液面下,在隔离部件(30)的两侧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和液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集气空间(31)和第二集气空间(32),进汽组件的一部分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的液面下且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
第二排放组件,第二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后与第二集气空间(32)对应,控制器(5)与第二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排放组件开或关;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控制器(5)根据获得的第一温度计算得到液体对应的第二压力;
用于检测第二集气空间(32)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对第三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当第三压力大于第二压力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8.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部件(30),隔离部件(30)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隔离部件(30)的一端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固定,隔离部件(30)的另一端位于液面下,在隔离部件(30)的两侧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和液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集气空间(31)和第二集气空间(32),进汽组件的一部分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的液面下且与第二集气空间对应;
第二排放组件,第二排放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后与第二集气空间(32)对应,控制器(5)与第二排放组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排放组件开或关;
用于检测蒸汽蓄能器本体(1)中液体第一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7)提供的第一温度;
用于检测第二集气空间(32)中第三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控制器(5)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电连接并获取第二压力传感器(20)提供的第三压力;
控制器(5)根据第三压力计算得到液体的第三温度,控制器(5)对第三温度与第一温度进行比较,当第三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则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的不凝气体的量超过控制器(5)的设定值,控制器(5)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启以排放不凝气体或者不凝气体与蒸汽的混合气体。
9.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进汽组件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的输入端位于蒸汽蓄能器本体(1)内且处于液面之下或者与液面配合;
用于检测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内不凝气体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件,浓度检测部件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配合;
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5),控制器(5)与不凝气体收集及排放组件电连接。
10.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包括蒸汽蓄能器本体(1)、进汽组件、排放组件,进汽组件和排放组件分别与蒸汽蓄能器本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检测汽空间(4)内不凝气体浓度的浓度检测部件,浓度检测部件设置在蒸汽蓄能器本体(1)上;
根据不凝气体的浓度值来控制排放组件开或关的控制器(5),控制器(5)与排放组件和浓度检测部件电连接。
CN202220894318.9U 2022-04-18 2022-04-18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Active CN217110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4318.9U CN21711054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4318.9U CN21711054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0546U true CN217110546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8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94318.9U Active CN21711054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05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8776B (zh) 一种储能式高效清洗消毒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57983A (zh) 一种冷凝锅炉
CN101966396B (zh) 一种蒸发装置
CN217110546U (zh)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CN103185396B (zh) 一种冷凝热水锅炉
CN108062990B (zh) 一种放射性废液结晶干燥系统及其方法
CN208725484U (zh) 一种蒸汽热量回收的蒸饭箱
CN114623696A (zh)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装置
CN102989188A (zh) 一种废气回收精馏装置
CN209237633U (zh) 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及冶炼设备
CN103203167A (zh) 一种废气回收方法
CN108106870A (zh) 一种用于除雾收水装置性能测试的实验系统
CN203464804U (zh) 一种利用高温烟气余热的装置
CN206414938U (zh) 一种氨气吸收装置
CN115031492A (zh) 一种放射性潮湿废物桶内直接干燥的方法及干燥装置
CN104864598A (zh) 一种冷凝热水锅炉
CN207191991U (zh) 一种工业废水事故罐废气收集装置
CN114777516A (zh) 不凝气体自动分离的蓄能器
CN115105847A (zh) 一种放射性浓缩液桶内干燥方法及装置
CN210645198U (zh) 一种高温气体负压抽吸、冷凝及压缩处理装置
CN205919111U (zh) 一种蒸汽疏水阀废气利用装置
CN208653261U (zh) 负压抽吸式蒸汽余热回收装置
CN113623630A (zh) 一种锅炉水汽密闭循环系统
CN206695097U (zh) 一种蒸汽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5462041U (zh) 一种蒸汽式汽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