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91022U -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91022U
CN217091022U CN202123075919.1U CN202123075919U CN217091022U CN 217091022 U CN217091022 U CN 217091022U CN 202123075919 U CN202123075919 U CN 202123075919U CN 217091022 U CN217091022 U CN 217091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vessel
degradable
film
artificial blood
anch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759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宇飞
王沛
刘静怡
王书晗
曹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k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k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k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k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759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91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91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91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固定装置、人工血管本体与第二固定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固定装置不仅可以在不同使用阶段提供不同的支撑力兼顾了有效固定与柔顺性,而且在固定端具有快速锚定功能,能与血管组织快速链接,中间人工血管本体结构具有优秀的抗折弯性能,能快速的在栓塞部位提供旁通管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医生负担,降低了手术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工血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病因,血管旁路移植术被认为是患者需要长期维持血运重建的最佳选择。其中自体血管是血管移植术的最理想供体,然而由于自体血管的来源少,以及对切取部位的创伤损害,都极大程度限制了自体血管移植术的广泛应用,因此人工血管成为许多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的替代品。目前,人工血管多是以尼龙、涤纶、聚四氟乙稀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制造的,适用于全身各处血管的替代重建,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
传统外科技术中,在进行人工血管支架移植手术时,需要医生对两端人工血管进行缝合连接,一般需要缝合几十到上百针,单纯缝合两个人工血管的吻合口就需要十分钟以上,手术耗时较长,在心血管手术特别是心脏大血管手术中,对病人的血液循环恢复和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都有不利影响。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虽然出现了许多非缝合技术,如磁管法、血管吻合夹、针环法、血管粘合剂等,但是这些非缝合技术通常都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助工具才能完成血管吻合,且吻合效果欠佳。
申请号为CN200620148225.2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工血管与人工支架血管的复合体,包含:人工血管,位于前半部,和人工支架血管,位于后半部,该人工血管和所述人工支架血管的交接处,为袖状缝合缘,以缩短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的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损伤,促进患者的恢复,以及,在深低温、停循环下直接将人工支架血管植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从而尽快恢复循环,但其植入方式与传统人工血管相同,无法实现快速与两端血管连接。
申请号为CN201510998350.6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简易人工血管快速连接结构,包括人工血管,在人工血管的一侧的外部嵌套连接环,连接环周向侧壁上设有穿线孔。产品通过环周向侧壁上的穿线孔与其他人工血管进行连接,虽然连接效率有所提高,但仍需通过多次缝合的方式完成,未能有效解决快速连接问题。
申请号为CN202011474495.3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吻合人工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提供了一种采用形状记忆材料在血管内层支架和血管中间层支架构成的双层支架的两端挤压打印了与血管内层支架内径相同的吻合套管,通过改变外界温度即可控制吻合套管的形变,进而实现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进行自吻合的目的,但其两端连接极易脱落,可靠性差。
申请号为CN201420060256.7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主要用于修复动脉血管的动脉腔内支架人工血管,其主要由人工血管和支架两部分构成,人工血管为具有网格结构的织物,人工血管与支架相互固结。但该产品仅能用于动脉腔内,无法建立旁通血管管道。
申请号为CN201621374148.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工血管系统,包括人工血管、固定线和两个输送杆,输送杆均位于人工血管中,且两个输送杆设有保护阀的一端分别从两个输送杆出口伸出,两个输送杆的锥形端分别从人工血管两端的锚定伞部伸出;固定线的一端捆绑锚定伞部,当松开固定线时锚定伞部逐步打开。该产品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且当锚定伞部打开后还需在两端的防漏袋中注水防漏,增加医生负担降低器械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与血管组织快速连接、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固定装置、人工血管本体与第二固定装置;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一包裹结构;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二包裹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各自独立地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径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径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倒刺结构的高度为0.1~3mm。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连接区由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连接区由可降解丝与不可降解丝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还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还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优选的,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面积比为1:(0.5~2)。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为0.1~1.2 mm;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第一高分子外覆膜、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的厚度各自独立地0.02~0.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固定装置、人工血管本体与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一包裹结构;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二包裹结构;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各自独立地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固定装置不仅可以在不同使用阶段提供不同的支撑力兼顾了有效固定与柔顺性,而且在固定端具有快速锚定功能,能与血管组织快速链接,中间人工血管本体结构具有优秀的抗折弯性能,能快速的在栓塞部位提供旁通管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医生负担,降低了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裹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包裹结构打开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覆膜管状支架喇叭口外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单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双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双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固定装置、人工血管本体与第二固定装置;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一包裹结构;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二包裹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各自独立地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为人工血管本体,200为覆膜管状支架,300为包裹结构,320 为拉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固定装置通过可自膨胀与包裹结构配合,可实现固定装置具有可变支撑力的同时能快速的实现与血管的有效连接固定,并且通过可降解材料与不可降解材料的互相配合,可实现在植入时可靠固定,后期随着组织逐渐愈合,可降解材料逐步降解减少对组织的刺激,提高血管通路柔顺性,预防血管内容组织增生和血管再狭窄;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同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抗弯折形与良好的锚定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包括人工血管本体;所述人工血管本体的的外径优选为3~24mm,更优选为5~20mm;所述人工血管本体的外表面优选设置有波纹状凸起,以使血管本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生物相容性;所述人工血管本体优选由尼龙、涤纶、聚氨酯、PTFE(聚四氟乙烯)、EPTFE (多孔聚四氟乙烯)与天然桑蚕丝的一种或多种形成;所述人工血管本体可由上述材料编织,同时内表面涂覆有上述高分子材料形成的涂层。
所述人工血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相连通;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可通过缝合、粘合与热压中的一种或多种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一包裹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包裹结构的外径优选小于人工血管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包裹结构优选为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结构,进一步优选为尼龙、涤纶、聚氨酯与天然蚕丝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结构,其包裹于第一覆膜支架外,使自膨结构的第一覆膜支架保持被压缩的状态;所述第一包裹结构沿轴向方向设置有拉线,其通过拉线包裹第一覆膜支架,且拉线的自由端位于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当拉线被拉开时,第一包裹结构从端面开始逐步打开,从而使第一覆膜支架由端面向中间逐步打开。参见图2与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裹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包裹结构打开过程示意图,其中 310为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311为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未打开区域,312为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已打开区域,320为拉线。所述覆膜支架为自膨结构,使用前被包裹结构包裹,包裹结构上设有拉线,当固定装置到达预定部位时,将拉线抽出,此时覆膜支架由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打开至完全固定于血管壁,为血液提供有效顺畅的旁通通路,连接有效可靠操作简单快捷,有效降低对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为便于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及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均描述的松弛状态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接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以便于更好的连接,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优选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更优选为1~2.5倍,再优选为1.1~2倍,最优选为1.1~1.5倍;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覆膜管状支架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优选具体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1.14倍、1.25倍、1.4倍或1.5倍。由于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因此第一覆膜管状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呈喇叭口形。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覆膜管状支架喇叭口外形示意图。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厚度优选为0.1~1.2mm;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由管材切割形成和/或由丝材编织形成;所述切割的方式优选为激光切割;所述管材的厚度优选为0.1~1.2mm,更优选为0.2~0.8mm,再优选为0.3~0.4mm;所述丝材的直径优选为0.03~0.5mm,更优选为0.08~0.3mm;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可降解部分与不可降解部分的面积比优选为1:(0.5~2);所述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可降解金属和/或可降解聚合物形成;所述可降解金属优选为纯镁、镁基合金、铁基合金与锌基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可降解聚合物优选为聚乳酸 PLA、L-PLA、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GLA、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丁酸戊酯PHBV、聚乙酰谷氨酸PAGA、聚正酯POE、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PEO/PBTP、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PLC与聚环己酮PDO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不可降解部分优选由不可降解金属形成,进一步优选由镍钛合金形成。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优选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参见图5~图7,图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00为人工血管本体,210为锚定区,211为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212为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231与230为倒刺结构,240为不可降解丝材,241为可降解丝材,260 为高分子覆膜,250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251为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通过连接区与人工血管本体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区优选由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其中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的直径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03~0.5 mm,更优选为0.08~0.3mm;编制形成的网格结构的宽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2~3mm;高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2~3mm;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进一步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W”形具有良好的径向弹性功能(压缩与回弹);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3~0.6mm;相邻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环状结构的距离优选为3~6mm;具有编织结构或交替环状结构的连接区具有优秀的柔顺性和抗折弯性能。
所述锚定区优选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2~0.4mm;所述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不可降解管材经切割得到;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表面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mm;相邻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为进一步提高人工血管的柔顺性,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优选还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相邻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与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 mm;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可降解管材切割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优选还包括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mm;相邻的环状不可降至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上优选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以增强锚定区与血管组织的结合力;所述倒刺结构的高度优选为0.1~3 mm,更优选为0.2~2mm,再优选为0.2~1mm,最优选为0.3~0.5mm;所述倒刺结构可为可降解倒刺结构,也可为不可降解倒刺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至少包括不可降解倒刺结构;所述可降解倒刺结构优选由可降解金属和/ 或可降解聚合物形成;所述可降解金属与可降解聚合物均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不可降解倒刺结构优选由不可降解金属形成,进一步优选由镍钛合金形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锚定区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的外表面优选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锚定区的外表面与血管组织的内壁锚定;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单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其中000为血管壁,100为人工血管本体,210为单层锚定区,230为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两侧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层锚定区均通过连接区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此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释放后,外侧锚定区处于血管组织外侧,与血管组织壁外侧贴附,内侧锚定区处于血管组织内侧,与血管组织壁内侧贴附;参见图9与图10,图9与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双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其中000为血管壁,100为人工血管本体, 220为双层锚定区,221为外侧锚定区,222为内侧锚定区,230与231为倒刺结构,260为高分子覆膜。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高分子内覆膜,外壁设置有第一高分子外覆膜,从而包覆整个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02~0.5mm;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各自独立地优选由PTFE(聚四氟乙烯)、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FEP(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与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可通过在第一支撑结构上涂覆形成也可经热压形成,从而使第一高分子内覆膜、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一高分子外覆膜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覆膜管状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和/或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锚定区的倒刺结构的表面优选设置有孔状结构,以裸漏出倒刺接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第一支撑结构的倒刺结构,可更好地与血管组织铆钉,也可加快可降解部分的降解;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所述孔状结构可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并无特殊的限制;当所述孔状结构为圆形时,其直径优选为0.1~1mm,更优选为0.2~0.8mm;当所述孔状结构为非圆形时,其面积优选为0.02~0.08mm2,更优选为0.03~0.06 mm2;相邻孔结构的距离优选为1~8mm,更优选为2~6mm,再优选为3~6m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孔结构在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总面积大于接近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总面积;在孔结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相邻孔结构在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间距小于接近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间距;在相邻孔结构间距相同的情况下,远离工人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孔结构的面积大于接近人工本体的锚定区的孔结构的面积。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二覆膜支架外的第二包裹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包裹结构的外径优选小于人工血管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包裹结构优选为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结构,进一步优选为尼龙、涤纶、聚氨酯与天然蚕丝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结构,其包裹于第二覆膜支架外,使自膨结构的第二覆膜支架保持被压缩的状态;所述第二包裹结构沿轴向方向设置有拉线,其通过拉线包裹第二覆膜支架,且拉线的自由端位于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当拉线被拉开时,第二包裹结构从端面开始逐步打开,从而使第一覆膜支架由端面向中间逐步打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接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以便于更好的连接,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优选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更优选为1~2.5倍,再优选为1.1~2倍,最优选为1.1~1.5倍;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覆膜管状支架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优选具体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1.14倍、1.25倍、1.4倍或1.5倍。由于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因此第二覆膜管状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呈喇叭口形。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厚度优选为0.1~1.2mm;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由管材切割形成和/或由丝材编织形成;所述切割的方式优选为激光切割;所述管材的厚度优选为0.1~1.2mm,更优选为0.2~0.8mm,再优选为0.3~0.4mm;所述丝材的直径优选为0.03~0.5mm,更优选为0.08~0.3mm;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可降解部分与不可降解部分的面积比优选为1:(0.5~2);所述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可降解金属和/或可降解聚合物形成;所述可降解金属优选为纯镁、镁基合金、铁基合金与锌基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可降解聚合物优选为聚乳酸 PLA、L-PLA、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GLA、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丁酸戊酯PHBV、聚乙酰谷氨酸PAGA、聚正酯POE、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PEO/PBTP、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PLC与聚环己酮PDO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不可降解部分优选由不可降解金属形成,进一步优选由镍钛合金形成。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优选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通过连接区与人工血管本体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区优选由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其中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的直径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03~0.5 mm,更优选为0.08~0.3mm;编制形成的网格结构的宽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2~3mm;高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2~3mm;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进一步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8 mm,更优选为3~6mm;所述W形状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4mm;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mm;相邻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环状结构的距离优选为3~6mm;连接区具有优秀的柔顺性和抗折弯性能。
所述锚定区优选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2~0.4mm;所述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不可降解管材经切割得到;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外表面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mm;相邻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为进一步提高人工血管的柔顺性,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优选还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相邻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与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 mm;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由可降解管材切割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优选还包括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优选为具有W形状的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宽度优选为0.3~0.6mm;相邻的环状不可降至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的距离优选为3~6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上优选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以增强锚定区与血管组织的结合力;所述倒刺结构的高度优选为0.1~3 mm,更优选为0.2~2mm,再优选为0.2~1mm,最优选为0.3~0.5mm;所述倒刺结构可为可降解倒刺结构,也可为不可降解倒刺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至少包括不可降解倒刺结构;所述可降解倒刺结构优选由可降解金属和/ 或可降解聚合物形成;所述可降解金属与可降解聚合物均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不可降解倒刺结构优选由不可降解金属形成,进一步优选由镍钛合金形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锚定区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的外表面优选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锚定区的外表面与血管组织的内壁锚定;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单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其中000为血管壁,100为人工血管本体,210为单层锚定区,230为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两侧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层锚定区均通过连接区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此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释放后,外侧锚定区处于血管组织外侧,与血管组织壁外侧贴附,内侧锚定区处于血管组织内侧,与血管组织壁内侧贴附;参见图9与图10,图9与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锚定区为双层时其与血管组织的连接示意图,其中000为血管壁,100为人工血管本体, 220为双层锚定区,221为外侧锚定区,222为内侧锚定区,230与231为倒刺结构,260为高分子覆膜。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高分子内覆膜,外壁设置有第二高分子外覆膜,从而包覆整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02~0.5mm;所述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各自独立地优选由PTFE(聚四氟乙烯)、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FEP(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与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可通过在第二支撑结构上涂覆形成也可经热压形成,从而使第二高分子内覆膜、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覆膜管状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分子内覆膜和/或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锚定区的倒刺结构的表面优选设置有孔状结构,以裸漏出倒刺接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第二支撑结构的倒刺结构,可更好地与血管组织铆钉,也可加快可降解部分的降解;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所述孔状结构可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并无特殊的限制;当所述孔状结构为圆形时,其直径优选为0.1~1mm,更优选为0.2~0.8mm;当所述孔状结构为非圆形时,其面积优选为0.02~0.08mm2,更优选为0.03~0.06 mm2;相邻孔结构的距离优选为1~8mm,更优选为2~6mm,再优选为3~6m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孔结构在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总面积大于接近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总面积;在孔结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相邻孔结构在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间距小于接近人工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间距;在相邻孔结构间距相同的情况下,远离工人血管本体的锚定区的孔结构的面积大于接近人工本体的锚定区的孔结构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血管的固定装置不仅可以在不同使用阶段提供不同的支撑力兼顾了有效固定与柔顺性,而且在固定端具有快速锚定功能,能与血管组织快速链接,中间人工血管本体结构具有优秀的抗折弯性能,能快速的在栓塞部位提供旁通管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医生负担,降低了手术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人工血管的使用方法,先将固定装置一端放入已开窗的血管内,到达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包裹结构的拉线使包裹结构内的处覆膜支架缓慢打开,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壁。重复以上操作进行另一端的连接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本实用新型植入前期阶段,用于固定的覆膜支架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能确保与血管壁的有效链接,植入覆膜支架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降解,使其与血管壁连接部分更具柔顺性,减少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有效预防组织增生与血管再狭窄。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市售。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100人工血管结构与200覆膜支架组成,200 覆膜支架处于压缩状态被300包裹结构所包裹固定。100人工血管结构为涤纶与天然蚕丝的混合编织物,表面存在波纹状凸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生物相容性,直径为7mm,长度160mm;300包裹结构是由涤纶制成的桶形编织物,上面设有320尼龙拉丝,桶形编织物外径为6mm,长度为28mm。
200覆膜支架为210单层锚定支架并通过缝合的方式与人工血管相连接, 如图5长度为30mm,260高分子覆膜为EPTFE(厚度0.3mm),膜上带有外径为0.2mm的圆孔,锚定区靠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处孔间距为5mm;靠近外侧端面的间距为3mm。高分子覆膜通过热压方式与支撑结构连接熔合,与人工血管连接端内部为240镍钛编织丝与241可降解镁合金编织丝组成的支撑(编织网格宽2mm高3mm,编织长度为8mm),编织丝直径为0.04mm有优秀的柔顺性和抗折弯性能;与血管组织连接端内部(即锚定区) 为条状镍钛切割、W形状镍钛切割支撑与W形状聚乳酸共聚物PGLA可降解切割支撑(外径方向均布6个条状切割支撑,切割支撑的厚度为0.3mm,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4mm,相邻W形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4mm,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3mm,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2mm 条状切割支撑的总长度为20mm)组成且外侧设有230镍钛合金倒刺与231 聚己内酯PCL可降解倒刺结构高度为0.3mm,倒刺结构通过高分子覆膜的圆孔裸露出来,通过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后其外形如图4中d外径为8mm,镍钛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超弹性与231聚己内酯PCL可降解倒刺结构使整个200 覆膜支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锚定组织能力。
在病变长度约150mm的血管一端进行第一次开窗处理,将导引导丝从第一窗口引出,后穿过本实用新型可变支撑力人工血管系统,再在病变区域另一端约155mm处进行第二次开窗处理,后将导引导丝穿入第二窗口完成安装准备工作。
先在第二窗口将带有200覆膜支架的300包裹结构沿导引导丝缓慢塞入血管组织,达到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320尼龙拉线,310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被逐步打开,如图3中a、b、c支架同时由外侧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释放,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组织,且血管内壁与支架覆膜充分贴合,后在第一窗口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如图8。完成以上操作后再撤出导引导丝。
当实施例1的人工血管系统植入后因支架两端的覆膜结构与血管内壁的充分贴合,有效提高了血液流动的稳定性,降低了因吻合口不平整造成的扰流现象,从而形成血栓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有效通畅率与治疗效果;1周后,与血管组织连接段的覆膜支架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开始降解,因高分子膜上设有的圆孔密度由内向外密度逐步增加,所以近外侧端面的降解速率高于近 100人工血管连接段30%,使固定力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减小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4周后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10周后全部降解完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的由两端向内侧逐步减小,有效防止组织增生与血管栓塞。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100人工血管结构与200覆膜支架组成,200 覆膜支架处于压缩状态被300包裹结构所包裹固定。100人工血管结构为涤纶和聚氨酯的混合编织物同时内侧附有PTFE(聚四氟乙烯),表面存在条纹状凸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支撑性能,直径为8mm,长度220mm;300包裹结构是由聚氨酯和尼龙制成的桶形编织物,上面设有320尼龙拉丝,桶形编织物外径为5mm,长度为40mm。
200覆膜支架为210单层锚定支架并通过粘接的方式与人工血管相连接, 如图6长度为40mm,260高分子覆膜(厚度0.2mm)为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与FEP(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膜上带有不同尺寸的圆孔,圆孔间距为6mm,靠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处高分子膜圆孔直径为0.3mm;靠近外侧端面的圆孔直径为0.4mm。高分子覆膜通过热压方式与支撑结构连接熔合,直径1.5mm。200覆膜支架的连接区由250环状镍钛切割支撑与251环状纯镁切割支撑组成(切割支撑具有W形状,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5mm,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 mm,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3mm,相邻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5mm,连接区与锚定区切割支撑的总长度为38mm,两者的比例为1:1),通过激光切割将壁厚为0.2mm的管材切割而成,锚定区还设置有条状镍钛切割支撑与条状纯镁切割支撑将锚定区的环状镍钛切割支撑及环状纯镁切割支撑沿锚定区的长度方向连接起来,切割支撑外径方向均布8个,镍钛切割支撑与纯镁切割支撑为一隔一布置,镍钛切割支撑宽度为0.3mm,纯镁切割支撑宽度为0.4 mm,锚定区镍钛切割支撑外侧设有230镍钛倒刺结构高度为0.3mm;纯镁切割支撑外侧设有231纯镁的可降解倒刺结构高度为0.4mm,倒刺结构通过高分子覆膜的圆孔裸漏出来,通过塑形和热处理后其外形如图4中e外径为10 mm。
在病变长度约200mm的血管一端进行第一次开窗处理,将导引导丝从第一窗口引出,后穿过本实施例可变支撑力人工血管系统,再在病变区域另一端约210mm处进行第二次开窗处理,后将导引导丝穿入第二窗口完成安装准备工作。
先在第二窗口将带有200覆膜支架的300包裹结构沿导引导丝缓慢塞入血管组织,达到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320尼龙拉线,310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被逐步打开,如图3中a、b、c支架同时由外侧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释放,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组织,且血管内壁与支架覆膜充分贴合,后在第一窗口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如图8。完成以上操作后再撤出导引导丝。
当本实施例人工血管植入后因支架两端的覆膜结构与血管内壁的充分贴合,有效提高了血液流动的稳定性,降低了因吻合口不平整造成的扰流现象,从而形成血栓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有效通畅率与治疗效果;3天后,与血管组织连接段的覆膜支架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开始降解,因高分子膜上设有的圆孔直径由内向外逐步增大,所以近外侧端面的降解速率高于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20%,使固定力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减小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2 周后可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8周后全部降解完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的由两端向内侧逐步减小有效防止组织增生与血管栓塞。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100人工血管结构与200覆膜支架组成,200 覆膜支架处于压缩状态被300包裹结构所包裹固定。100人工血管结构为聚氨酯编织物同时内外侧均附有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表面存在波纹状凸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血液通过性,直径为5mm,长度180mm;300包裹结构是由聚氨酯与涤纶制成的桶形编织物,上面设有320聚氨酯拉丝,桶形编织物外径为4mm,长度为20mm。200覆膜支架为210单层锚定支架并通过热压的方式与人工血管相连接,如图7长度为25mm,260高分子覆膜为PTFE (聚四氟乙烯)与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膜上带有不同尺寸的圆孔,圆孔间距为6mm,靠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处高分子膜圆孔直径为0.4mm;靠近外侧端面的圆孔直径为0.8mm。高分子覆膜通过热熔方式与支撑结构连接熔合,与人工血管连接端内部由250环状镍钛切割支撑与251环状聚羟基丁酸戊酯PHBV切割支撑交替设置组成(切割支撑具有W形状,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3mm,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mm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3mm,相邻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3mm,连接区与锚定区切割支撑的总长度为22mm),通过激光切割将壁厚为0.2mm的管材切割而成,锚定区还设置有条状镍钛切割支撑将锚定区的环状镍钛切割支撑及聚羟基丁酸戊酯PHBV切割支撑沿锚定区的长度方向连接起来,镍钛切割支撑外径方向均布8个;镍钛切割支撑宽度为0.35mm,锚定区切割支撑外侧设有231 聚乳酸PLA的可降解倒刺结构高度为0.4mm,倒刺结构通过高分子覆膜的圆孔裸露出来,通过塑形和热处理后其外形如图4中d外径为7mm。
在病变长度约170mm的血管一端进行第一次开窗处理,再在病变区域另一端约175mm处进行第二次开窗处理,完成安装准备工作。
将带有200覆膜支架的300包裹结构缓慢塞入任意一个窗口内,达到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320聚氨酯拉线,310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被逐步打开,如图4中a、b、c支架同时由外侧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释放,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组织,且血管内壁与支架覆膜充分贴合,后在第一窗口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如图8。
当本实施例人工血管植入后因支架两端的覆膜结构与血管内壁的充分贴合,有效提高了血液流动的稳定性,降低了因吻合口不平整造成的扰流现象,从而形成血栓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有效通畅率与治疗效果;2周后,与血管组织连接段的覆膜支架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开始降解,因高分子膜上设有的圆孔直径由内向外逐步增大,所以近外侧端面的降解速率高于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35%,使固定力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减小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4 周后可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10周后全部降解完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的由两端向内侧逐步减小,有效防止组织增生与血管栓塞。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100人工血管结构与200覆膜支架组成,200 覆膜支架处于压缩状态被300包裹结构所包裹固定。100人工血管结构为尼龙与涤纶的混合编织物,同时内侧均附有PTFE(聚四氟乙烯),表面轴向分别有波纹状凸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血液通过性,直径为8mm,长度200mm; 300包裹结构是由聚氨酯与涤纶制成的桶形编织物,上面设有320聚氨酯拉丝,桶形编织物外径为6mm,长度为40mm。200覆膜支架为220双层锚定支架并通过热压的方式与人工血管相连接,220双层锚定支架的221双层层锚定支架的外侧锚定支架由壁厚0.3mm的铁基可降解合金管材通过激光切割制作而成,长度为32mm,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由壁厚0.35mm的镍钛合金管材通过激光切割制作而成(切割支撑具有W形状,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6mm,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mm,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25mm,相邻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6mm),长度为38mm;锚定区还设置有条状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与条状镍钛合金切割支撑分别将锚定区的环状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及环状镍钛合金切割支撑沿锚定区的长度方向连接起来,切割支撑外径方向均布10个,镍钛合金切割支撑与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为一隔一布置,镍钛切割支撑宽度为0.35mm,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宽度为0.45mm;260高分子覆膜(厚度0.05mm)为EPTFE(多孔聚四氟乙烯)与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膜上带有面积约为0.05mm2的椭圆形孔,靠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处孔间距为6mm;靠近外侧端面的间距为3mm。高分子覆膜通过热熔方式与支撑结构连接熔合,与人工血管连接端内部为240 镍钛编织丝支撑(编织网格宽2mm高3mm,编织长度为8mm),编织丝直径为0.08mm有优秀的柔顺性和抗折弯性能;如图10管组织连接端,221 双层层锚定支架的外侧锚定支架设有高度为0.35mm的铁基可降解合金倒刺结构;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设有高度为0.40mm的镍钛合金倒刺结构,通过塑形和热处理后外形如图4中g,最大外径为12mm。
在病变长度约220mm的血管一端进行第一次开窗处理,再在病变区域另一端约240mm处进行第二次开窗处理完成安装准备工作。
将带有200覆膜支架的300包裹结构塞入任意一个窗口内,到达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320尼龙拉线,310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被逐步打开,当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被打开后调整确认内侧锚定支架位于血管壁内侧,后再慢拉动320聚氨酯拉线,如图4中a、b、c支架同时由外侧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释放,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组织如图10,且血管内壁与支架覆膜充分贴合,后在第一窗口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如图9。
当本实施例人工血管植入后因支架两端的覆膜结构与血管内壁的充分贴合,有效提高了血液流动的稳定性,降低了因吻合口不平整造成的扰流现象,从而形成血栓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有效通畅率与治疗效果;2周后,与血管组织连接段的覆膜支架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开始降解,因高分子膜上设有的椭圆孔密度由内向外密度逐步增加,所以近外侧端面的降解速率高于近100 人工血管连接段25%,使固定力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减小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4周后可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10周后全部降解完毕,8周后可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20周后全部降解完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的由两端向内侧逐步减小有效防止组织增生与血管栓塞。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人工血管由100人工血管结构与200覆膜支架组成,200覆膜支架处于压缩状态被300包裹结构所包裹固定。100人工血管结构为尼龙与涤纶的混合编织物,同时内侧均附有PTFE(聚四氟乙烯),表面轴向分别有波纹状凸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血液通过性,直径为8mm,长度200 mm;300包裹结构是由聚氨酯与涤纶制成的桶形编织物,上面设有320聚氨酯拉丝,桶形编织物外径为6mm,长度为40mm。200覆膜支架为220双层锚定支架并通过热压的方式与人工血管相连接,220双层锚定支架的221双层锚定支架的外侧锚定支架由壁厚0.3mm的铁基可降解合金管材通过激光切割制作而成(切割支撑具有W形状,W形状两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6mm,位于一侧的相邻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mm,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35mm,相邻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6mm),长度为32mm,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由壁厚0.35mm的镍钛合金管材通过激光切割制作而成(切割支撑具有W形状,切割支撑的宽度为0.25mm,相邻切割支撑之间的距离为8 mm),长度为38mm;锚定区还设置有条状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与条状镍钛合金切割支撑分别将锚定区的环状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及环状镍钛合金切割支撑沿锚定区的长度方向连接起来,切割支撑外径方向均布6个,镍钛合金切割支撑与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为一隔一布置,镍钛切割支撑宽度为0.4mm,铁基可降解切割支撑宽度为0.5mm;260高分子覆膜(厚度0.15mm)为EPTFE (多孔聚四氟乙烯)与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膜上带有不同面积的多边形孔,靠近100人工血管连接段处多边形孔面积为0.03mm2,孔间距为6 mm;靠近外侧端面的多边形孔面积为0.06mm2,间距为3mm。高分子覆膜通过热熔方式与支撑结构连接熔合,与人工血管连接端内部为240镍钛编织丝支撑具(编织网格宽3.5mm高3mm,编织长度为30mm),编织丝直径为0.08mm有优秀的柔顺性和抗折弯性能;如图10与血管组织连接端,221 双层层锚定支架的外侧锚定支架设有高度为0.35mm的铁基可降解合金倒刺结构;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设有高度为0.40mm的镍钛合金倒刺结构,通过塑形和热处理后外形如图4中g,最大外径为12mm。
在病变长度约220mm的血管一端进行第一次开窗处理,再在病变区域另一端约240mm处进行第二次开窗处理完成安装准备工作。
将带有200覆膜支架的300包裹结构塞入任意一个窗口内,到达预定位置后缓慢拉动320尼龙拉线,310圆筒形高分子编织物被逐步打开,当222双层锚定支架的内侧锚定支架被打开后调整确认内侧锚定支架位于血管壁内侧,后再慢拉动320聚氨酯拉线,如图9中a、b、c支架同时由外侧端面向中间区域逐步释放,完全打开后撤出包裹结构使支架上的倒刺充分锚定于血管组织如图10,且血管内壁与支架覆膜充分贴合,后在第一窗口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整个旁通管道的建立如图9。
当本实施例人工血管植入后因支架两端的覆膜结构与血管内壁的充分贴合,有效提高了血液流动的稳定性,降低了因吻合口不平整造成的扰流现象,从而形成血栓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有效通畅率与治疗效果;2周后,与血管组织连接段的覆膜支架内部可降解材料逐步开始降解,因高分子膜上设有的多边形孔面积及密度由内向外逐步增加,所以近外侧端面的降解速率高于近 100人工血管连接段35%,使固定力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减小了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8周后可降解材料失去支撑力,20周后全部降解完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对血管壁组织的刺激的由两端向内侧逐步减小有效防止组织增生与血管栓塞。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固定装置、人工血管本体与第二固定装置;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一包裹结构;
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覆膜管状支架与包裹在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外的第二包裹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内壁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外壁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各自独立地包括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工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径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在松弛状态与人血管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直径与人工血管本体的直径相同,远离人工血管本体的一端直径为人工血管本体直径的1~3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包括连接区与锚定区,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倒刺结构的高度为0.1~3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连接区由可降解丝材与不可降解丝材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连接区由可降解丝与不可降解丝编制形成;或者为环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与环状可降解支撑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还包括沿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还包括沿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所述条状可降解支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个条状不可降解支撑部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一支撑结构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当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锚定区的第二支撑结构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当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锚定区包括外侧锚定区与内侧锚定区;所述外侧锚定区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所述内侧锚定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倒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一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一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单层结构时,所述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当所述第二覆膜管状支架的锚定区为双层结构时,外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内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内侧锚定区的第二高分子外覆膜对应于倒刺结构的位置设置有孔状结构,通过孔状结构裸露出倒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可降解支撑部分与不可降解支撑部分的面积比为1:(0.5~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为0.1~1.2mm;所述第一高分子内覆膜、第一高分子外覆膜、第二高分子内覆膜与第二高分子外覆膜的厚度各自独立地0.02~0.5mm。
CN202123075919.1U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Active CN217091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5919.1U CN217091022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5919.1U CN217091022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91022U true CN217091022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1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75919.1U Active CN217091022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910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7304B2 (e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having multiple branches or fenestrations and methods of deployment
AU2005244993B2 (en) Enhanced biological fixation of grafts
US20220168091A1 (en) Stent graft with fenestration lock and methods of use
US6514283B2 (en) Intraluminal lining
EP2165675B1 (en) Stent-graft fastening
CA2562463C (en) Stent graft repair device
US8052741B2 (en) Branch vessel prosthesis with a roll-up sealing assembly
US668253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a wire in a blood vessel
CA2329213C (en) Low profile stent and graft combination
EP2347731A1 (en) Enhanced biological fixation of grafts
US20030120333A1 (en) Furcated endovascular prosthesis
CN113893068B (zh) 一种治疗三尖瓣返流的修复装置
CN217091022U (zh)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CN114010367A (zh) 一种具有可变支撑力的人工血管
CN114980837A (zh) 内置假体和制作内置假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