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3471U -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3471U
CN217083471U CN202220715121.4U CN202220715121U CN217083471U CN 217083471 U CN217083471 U CN 217083471U CN 202220715121 U CN202220715121 U CN 202220715121U CN 217083471 U CN217083471 U CN 217083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outlet
main pipe
water inlet
cool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151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本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oj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o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oj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o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151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3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3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3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其包括第一出水总管、第二出水总管、多个出水分管、出水泵、第一进水总管、第二进水总管、多个进水分管、进水泵以及多个回水平衡分管;末端水冷空调的出水端、第一出水总管、出水泵、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多个出水分管从下到上与第二出水总管与连通,多个出水分管与多个冷却塔的进水端一一对应连通,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与多个进水分管连通,多个进水分管与第二进水总管连通,第二进水总管、进水泵、末端水冷空调的进水端依次连通;多个回水平衡分管一端与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连通。在整体上实现了每个冷却塔进出水量差值的均衡,极大减小了冷却塔溢水的发生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出水管道设计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背景技术
现如今的数据中心,基本都将冷却塔系统安置在楼顶,末端水冷空调安装在机房内,在一侧通过进出水总管、进出水泵将末端空调的热水输送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冷却后将冷却水输送到末端空调中,完成自然冷对机房降温的需求,然而,如图2所示,进出水总管在数据中心楼房的一侧或两侧,而冷却塔均匀分布在数据中心楼房的楼顶上,存在有的冷却塔离进出水泵近和远的差异,导致了冷却塔进出水量不均衡,时而导致冷却塔中的水箱溢满溢出,时而导致冷却塔中的水箱存水太少。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液热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案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所述多联冷却塔系统包括多个并列放置的冷却塔和末端水冷空调,其包括第一出水总管、第二出水总管、多个出水分管、出水泵、第一进水总管、第二进水总管、多个进水分管、进水泵以及多个回水平衡分管;所述末端水冷空调的出水端、第一出水总管、出水泵、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多个所述出水分管从下到上间隔均匀地与所述第二出水总管与连通,多个所述出水分管与多个冷却塔的进水端按第一连接规则一一对应连通,第一连接规则如下:最下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上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多个所述冷却塔的出水端与多个所述进水分管连通,多个所述进水分管与所述第二进水总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泵、所述末端水冷空调的进水端依次连通;多个所述回水平衡分管一端按第二连接规则与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连通,多个所述回水平衡分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总管连通,第二连接规则如下:最上方的回水平衡分管与离第第一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下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一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按第一连接规则对出水分管道与冷却塔对应连接,第一连接规则如下:最下方的出水分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上方的出水分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进而极大减少每个冷却塔进水量之间的差值;通过增加回水平衡分管,进而极大减少每个冷却塔出水量之间的差值,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每个冷却塔进出水量差值的均衡,极大减小了冷却塔溢水的发生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当前传统的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的示意图;
10、末端水冷空调;11、第一出水总管;12、出水泵;13、第二出水总管;14、第四出水分管;15、第三出水分管;16、第二出水分管;17、第一出水分管;18、进水泵;19、第二进水总管;20、第一冷却塔;21、第二冷却塔;22、第三冷却塔;23、第四冷却塔;24、第一回水平衡管;25、第二回水平衡管;26、第三回水平衡管;27、第四回水平衡管;28、第一进水分管;29、第二进水分管;30、第三进水分管;31、第四进水分管;32、第一进水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图2为当前传统的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的示意图;第一冷却塔20、第二冷却塔21、第三冷却塔22、第四冷却塔23的进水端分别通过第一出水分管17、第二出水分管16、第三出水分管15、第四出水分管14与第二出水总管13连通,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与出水泵12、第一出水总管11、末端水冷空调10连接;第一冷却塔20、第二冷却塔21、第三冷却塔22、第四冷却塔23的出水端分别通过第一进水分管28、第二进水分管29、第三进水分管30、第四进水分管31与第二进水总管19连通,第二进水总管19依次与进水泵18、第一进水总管32、末端水冷空调10连接;由于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第三冷却塔、第四冷却塔离出水泵和进水泵的距离为均匀减小的,所以从出水泵中输送的换热后的冷却水到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第三冷却塔、第四冷却塔中的冷却水量为逐步增大的,即输送到最远端的第一冷却塔的冷却水量较小,而输送到最近端的第四冷却塔的冷却水量较大;同理,进水泵从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第三冷却塔、第四冷却塔的蓄水箱中泵出的冷却水水量也是逐步增大,这就造成最远端的第一冷却塔进水量和出水量均相对最小,而最近端的第四冷却塔进水量和出水量相对最大,然而由于出水泵和进水泵的功率不一样,或者进水分管和出水分管位置也不一样,造成了每个冷却塔的进出水量差值不固定,会随机某段时间出现某个冷却塔进出水量差值偏大,这时就会造成冷却塔蓄水箱满水溢出。
而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降低冷却塔中进出水量差值范围,降低冷却塔蓄水箱满水溢出次数和时长。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的示意图;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多联冷却塔系统包括多个并列放置的冷却塔和末端水冷空调,冷却塔个数根据实际应用而定,本实用新型中设定为四个,即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第三冷却塔、第四冷却塔,进出水架构包括第一出水总管、第二出水总管、多个出水分管、出水泵、第一进水总管、第二进水总管、多个进水分管、进水泵以及多个回水平衡分管;出水分管个数与冷却塔个数对应,本实用新型中具体为四个,即第一出水分管、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同理,进水分管个数与冷却塔个数对应,本实用新型中具体为四个,即第一进水分管、第二进水分管、第三进水分管、第四进水分管。
下面具体地介绍各管道之间的连接关系,末端水冷空调10的出水端、第一出水总管11、出水泵12、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连通,多个出水分管从下到上间隔均匀地与第二出水总管与连通,多个出水分管与多个冷却塔的进水端按第一连接规则一一对应连通,第一连接规则如下:最下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上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在本实用中,第一冷却塔20的进水端、第一出水分管17、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连通,第二冷却塔21的进水端、第二出水分管16、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连通,第三冷却塔22的进水端、第三出水分管15、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连通,第四冷却塔23的进水端、第四出水分管14、第二出水总管13依次连通,第一出水分管、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从下到上位列,第一出水分管离出水泵最近,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依次次之。
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与多个进水分管连通,多个进水分管与第二进水总管连通,第二进水总管、进水泵、末端水冷空调的进水端依次连通;多个回水平衡分管一端按第二连接规则与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连通,多个回水平衡分管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连通,第二连接规则如下:最上方的回水平衡分管与离第第一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下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一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在本实用中,第一冷却塔20的出水端、第一进水分管28、第二进水总管19依次连通,第二冷却塔21的出水端、第二进水分管29、第二进水总管19依次连通,第三冷却塔22的出水端、第三进水分管30、第二出水总管19依次连通,第四冷却塔23的出水端、第四进水分管31、第二进水总管19依次连通;第一进水分管、第二进水分管、第三进水分管、第四进水分管从左到右位列,第一进水分管离进水泵最远,第二进水分管、第三进水分管、第四进水分管依次次之;第一回水平衡分管24一端与第一冷却塔20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11连通,第二回水平衡分管25一端与第二冷却塔21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11连通,第三回水平衡分管26一端与第三冷却塔22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11连通,第四回水平衡分管27一端与第四冷却塔23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水总管11连通,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第二回水平衡分管、第三回水平衡分管、第四回水平衡分管从上到下位列于出水泵下方,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离出水泵最近,第二回水平衡分管、第三回水平衡分管、第四回水平衡分管依次次之。
通过设置,第一冷却塔的进水端、第一出水分管、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第二冷却塔的进水端、第二出水分管、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第三冷却塔的进水端、第三出水分管、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第四冷却塔的进水端、第四出水分管、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第一出水分管、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从下到上位列,第一出水分管离出水泵最近,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依次次之;距离较远的冷却塔的出水分管进水口离出水泵更近,在同管径下抽吸力越大,流速越大,但是由于其距离较远,其在单位时间流入冷却塔中的总的水量比例占比较小,故使得每个冷却塔流入的总水量差值范围极大地缩小,这进而极大减少每个冷却塔进水量之间的差值;同时,通过增加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第二回水平衡分管、第三回水平衡分管、第四回水平衡分管;距离较远的冷却塔的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的出水口离出水泵更近,在同管径下抽吸力越大,流速越大,但是由于其距离较远,其在单位时间流出冷却塔中的总的水量比例占比较小,故使得每个冷却塔流出的总水量差值范围极大地缩小,这进而极大减少了每个冷却塔出水量之间的差值,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每个冷却塔进出水量差值的均衡,极大减小了冷却塔溢水的发生概率。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定第一出水分管、第二出水分管、第三出水分管、第四出水分管的管径进行补偿调控,使得冷却塔进水端进水量差值范围缩小,例如:第一出水分管的抽吸力更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出水分管管径设定较大些等;同理也可以通过设定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第二回水平衡分管、第三回水平衡分管、第四回水平衡分管的管径进行补偿调控,使得冷却塔出水端进水量差值范围缩小,例如:第一回水平衡分管的抽吸力更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出水分管管径设定较大些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

1.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所述多联冷却塔系统包括多个并列放置的冷却塔和末端水冷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出水架构包括第一出水总管、第二出水总管、多个出水分管、出水泵、第一进水总管、第二进水总管、多个进水分管、进水泵以及多个回水平衡分管;所述末端水冷空调的出水端、第一出水总管、出水泵、第二出水总管依次连通,多个所述出水分管从下到上间隔均匀地与所述第二出水总管与连通,多个所述出水分管与多个冷却塔的进水端按第一连接规则一一对应连通,第一连接规则如下:最下方的出水分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上方的出水分管与离第二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多个所述冷却塔的出水端与多个所述进水分管连通,多个所述进水分管与所述第二进水总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泵、所述末端水冷空调的进水端依次连通;多个所述回水平衡分管一端按第二连接规则与多个冷却塔的出水端连通,多个所述回水平衡分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总管连通,第二连接规则如下:最上方的回水平衡分管与离第一出水总管最远的冷却塔连接,最下方的出水管与离第一出水总管最近的冷却塔连接,依次类推。
CN202220715121.4U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Active CN217083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5121.4U CN217083471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5121.4U CN217083471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3471U true CN217083471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2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15121.4U Active CN217083471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34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83471U (zh) 一种多联冷却塔系统的进出水架构
CN103884210B (zh) 全热回收热水系统
CN201582901U (zh) 一种热水供热系统
CN214010061U (zh) 内置换热套管和喷头的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及其闭式冷却塔
CN204404435U (zh) 开式与闭式结合的间接蒸发冷水机冷量梯级利用空调装置
CN210459387U (zh) 一种泵站多设备串联管路用总管式旁通管路
CN209197222U (zh) 一种冷却水流量分配水利平衡系统
CN208090859U (zh) 一种中央空调蓄冷系统
CN201740421U (zh) 一种车用多排组合式散热器
CN220205877U (zh) 水流控制结构及其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6944325U (zh) 供暖循环动力控制系统
CN213363517U (zh) 一种蒸汽换热系统
CN105466077B (zh) 一种防混水恒定流量节能水箱
CN216427450U (zh) 一种化成箔生产冷却系统
CN216619977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供暖总成
CN205435497U (zh) 膜壳结构及膜壳组件
CN214841286U (zh) 一种水蓄冷/热与独立除湿新风相融合的中央空调系统
CN217274459U (zh) 一种暖气片、地暖串联供热机组
CN107806680A (zh) 一种中央空调蓄冷系统
CN212511347U (zh) 一种实现楼宇式分区独立供热的吸收式热力站
CN217062179U (zh) 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冷却水路结构
CN213061089U (zh) 一种基于园区供水的馈电槽降温装置
CN213931563U (zh) 一种热源站及用于热源站的冷凝器
CN114899453B (zh) 小流量和工况低限流量的供气增湿装置
CN219953501U (zh) 用于燃气轮机的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