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6568U -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 Google Patents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6568U
CN217066568U CN202220192679.9U CN202220192679U CN217066568U CN 217066568 U CN217066568 U CN 217066568U CN 202220192679 U CN202220192679 U CN 202220192679U CN 217066568 U CN217066568 U CN 217066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supporting rod
cutter bar
shell
stee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26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毅军
曾进波
徐德明
陆飞
刘中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26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6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6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6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包括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刀杆上的第一刀头,所述刀杆内设置有可相对于刀杆转动的支撑杆,所述第一刀头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变向调节结构,所述变向调节结构与支撑杆相连,用于通过所述支撑杆改变第一刀头的朝向。本实用新型,在变向调节结构的作用下可实现第一刀头的方向调节,使得第一刀头的工作范围更广,操作便捷;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改变第一刀头方向而反复扭转手腕,浪费时间,可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降低了医生腕部劳累而造成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Description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手术刀能够以超低频率的电能在人体组织中激发血液、粘膜和软组织中的氯化钠分子产生等离子体状态,在蛋白质可逆变性的温度范围内(40℃~70℃)打断分子键,以“微创”的代价完成对组织的切割、打孔、消融、皱缩和止血等多种功能,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耳鼻喉科室中,例如喉部肿瘤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手术的切除消融止血等。
常用等离子体手术刀的刀头可伸出和退回刀杆内,在手术时伸出刀杆,但刀头伸出方向单一,即朝向固定,需医生利用手臂旋转等离子体手术刀主体来实现角度变换,适应病灶位置,操作过程中反复转动手腕,便利性较差,降低了手术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便于调节刀头的朝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包括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刀杆上的第一刀头,所述刀杆内设置有可相对于刀杆转动的支撑杆,所述第一刀头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变向调节结构,所述变向调节结构与支撑杆相连,用于通过所述支撑杆调节第一刀头的朝向。
可选地,所述支撑杆可沿自身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内;或者所述支撑杆可绕刀杆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内,所述支撑杆的轴线偏离且平行于所述刀杆的轴线。
可选地,所述变向调节结构为旋转调节结构,包括旋拧操作部件和传动组件,所述旋拧操作部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地设置,所述传动组件连接在旋拧操作部件与支撑杆之间。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内齿圈和齿轮,所述内齿圈与旋拧操作部件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支撑杆周向相对固定地连接;所述齿轮或者内齿圈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避让孔。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可相对前后滑动的前座和后座,所述前座与后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且所述前座和后座通过握把连接,所述旋拧操作部件设置在后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后座和前座周向转动。
可选地,所述前座的后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杆穿过的过孔,所述支撑杆穿设在过孔内,并能相对于所述连接杆前后移动和转动,所述支撑杆的后端与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复位弹簧抵在连接杆与传动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旋拧操作部件为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后部可转动地套设在后座上,并与后座之间轴向相对固定地设置,所述旋转套的前部可转动地套设在连接杆上,并与连接杆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限制后座与前座之间的最大分开距离。
可选地,所述刀杆包括内外依次套设的绝缘杆、钢管和绝缘套管,所述钢管的前端和后端均露出所述绝缘套管,所述钢管的前部伸入外壳内并与外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绝缘套管外套有锁紧帽,所述锁紧帽与外壳的前端螺纹配合,且所述锁紧帽上设置有压紧环,所述压紧环将密封圈压紧在钢管外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头预弯曲且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刀头具有位于所述刀杆内部且被限位拉直的形变状态,以及伸出所述刀杆且恢复弯曲的原始状态。
可选地,所述刀杆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刀头,所述第二刀头沿刀杆的径向设置,所述刀杆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刀头连接的导线。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变向调节结构的作用下可实现第一刀头的方向调节,使得第一刀头的工作范围更广,操作便捷;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改变第一刀头方向而反复扭转手腕,浪费时间,可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降低了医生腕部劳累而造成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外壳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旋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后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刀头安装在支撑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刀头安装在支撑杆上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B-B视图;
图12为图9中C-C视图(省略复位弹簧);
图13为实施例中第一刀头和第二刀头在刀杆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5为图13中D-D视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刀杆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个实施例中刀杆与外壳连接处的密封示意图;
图21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刀头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图22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刀头相对于初始位置旋转90°的示意图;
图2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刀头相对于初始位置旋转180°的示意图。
零件标号说明
1-刀杆;11-绝缘杆;12-钢管;13-绝缘套管;1a-刀头通道;1b-导线通道;1c-抽吸通道;2-第一刀头;2a-第一电极;2b-第二电极;3-第二刀头;31-绝缘座;32-第三电极;33-导线连接环;34-容纳槽;4-外壳;41-前座;41a-凸环;42-后座;42a-凸台;43-连接杆;43a-第一通道;43b-第二通道;44-台阶;5-变向调节结构;51-旋转套;52-内齿圈;53-齿轮;53a-避让孔;54-凹槽;6-支撑杆;61-刚性支撑管;62-柔性绝缘管;63-绝缘部;7-锁紧帽;71-锁紧环;81-握把;82-线缆;83-外部抽吸管;84-复位弹簧;85-导丝;86-抽吸管;87-导线;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
本文中前后方位是以手术电极的使用状态为参考,使用时朝向患者的一方为前方,背离患者的一方为后方。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例示意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包括外壳4、刀杆1和第一刀头2,还包括线缆82和插头等部件,其中,刀杆1安装在外壳4上,第一刀头2设置在刀杆1上,并位于刀杆1的前部;其中,刀杆1内设置有可相对于刀杆1转动的支撑杆6,第一刀头2安装在支撑杆6上,能够随支撑杆6转动,以改变朝向,外壳4上设置有变向调节结构5,变向调节结构5与支撑杆6相连,用于驱动支撑杆6转动,以便通过支撑杆6带动第一刀头2转动,从而改变第一刀头2的朝向。
采用上述结构,在变向调节结构5的作用下可实现第一刀头2的方向调节,使得第一刀头2的工作范围更广,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改变第一刀头2方向而反复扭转手腕,浪费时间,可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降低了医生腕部劳累而造成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其中,支撑杆6可以为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满足传递扭力的需求即可,当然为保证转动稳定性可采用金属管或金属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杆6可沿自身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1内,即变向调节结构5带动支撑杆6沿自身轴线转动而使第一刀头2变向,这种情况下支撑杆6可与刀杆1同轴或不同轴,如图3所示。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杆6的轴线偏离所述刀杆1的轴线,两者平行,支撑杆6可绕刀杆1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1内,从而通过变向调节结构5带动支撑杆6绕刀杆1轴线转动而使得第一刀头2变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向调节结构5为旋转调节结构,旋转调节结构与支撑杆6后部连接,以带动支撑杆6转动。
本例中旋转调节结构包括旋拧操作部件和传动组件,其中旋拧操作部件可相对于外壳4转动地设置在外壳4上,传动部件连接在旋拧操作部件与支撑杆6之间,以传递旋转动力。
其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内齿圈52和齿轮53,内齿圈52与旋拧操作部件连接同步转动,齿轮53与支撑杆6周向相对固定地连接,支撑杆6与齿轮53的连接处位于齿轮53中心(即支撑杆6绕自身轴线转动),或者偏离齿轮53中心(支撑杆6偏离刀杆1中心,绕刀杆1轴线转动)。齿轮53与齿圈同心或不同心,本例中齿轮53的中心偏离齿圈中心,两者部分啮合。其中旋拧操作部件为可转动地外套或内套于外壳4的旋转套5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刀头2一直位于刀杆1的前端外,不可伸缩。
在本例中,第一刀头2预弯曲且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并能向前伸出刀杆1或向后退回刀杆1内,第一刀头2具有位于刀杆1内部且被限位拉直的形变状态,以及伸出刀杆1且恢复弯曲的原始状态,第一刀头2通常采用钢丝、弹簧等形成预弯曲结构,其弯曲方向即为第一刀头2的朝向,第一刀头2退回刀杆1内时由于受刀杆1限制,处于伸直状态;工作时,第二刀头2伸出刀杆1后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恢复弯曲。
如图2所示,外壳4包括可相对前后滑动的前座41和后座42,前座41与后座4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84,以便在第一刀头2伸出刀杆1后回退复位,前座41和后座42通过V型握把81连接,按压V型握把81时,使得前座41和后座42靠拢,第一刀头2伸出刀杆1,旋转套51设置在后座42上,并能够相对于后座42和前座41沿自身轴线转动。
具体地,前座41的后部安装有连接杆43,前座41与旋转套51之间通过连接杆43连接,连接杆43上设置有过孔,支撑杆6穿过过孔,并能相对于连接杆43前后滑动和转动,连接杆43对支撑杆6起到导向定位作用;第一刀头2安装在支撑杆6的前端,支撑杆6的后端与齿轮53连接,复位弹簧84抵在连接杆43与齿轮53之间,本例中为减小轴向尺寸,以及对复位弹簧84定位,连接杆43内设有容纳腔用于放置复位弹簧84,复位弹簧84的一端抵在容纳腔的底部,另一端抵在齿轮53上;连接杆43与前座41之间固定,旋转套51的后部可转动地套设在后座42上,并与后座42之间轴向相对固定地设置,旋转套51的前部可转动地套设在连接杆43上,并与连接杆43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例如限位台阶44,限位结构用于限制后座42与前座41之间的最大分开距离,且防止旋转套51与连接杆43之间脱离。
在驱动第一刀头2伸出时,按压V型握把81带动后座42和旋转套51向连接杆43和前座41固定靠拢,齿轮53随旋转套51移动,支撑杆6使得第一刀头2伸出刀杆1,释放V型握把81后,第一刀头2在复位弹簧84的作用力下向后运动复位,退回刀杆1内。
本例中,支撑杆6在连接杆43上可转动和前后移动,支撑杆6后端与齿轮53固定,起到支撑齿轮53的作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单独设置支撑轴来支撑齿轮53,齿轮53与支撑杆6之间传递扭力。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本例中,在后座42内壁设置有楔形的凸台42a,旋转套51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凹槽54,凸台42a卡入凹槽54内实现轴向固定,内齿圈52由旋转套51的内壁开设传动齿形成。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刀头2包括第一电极2a和第二电极2b,第一电极2a与第二电极2b之间通过绝缘部63隔开,第一电极2a和第二电极2b均连接有导丝85,导丝85可穿设在支撑杆6内,导丝85后端连接电路板或者线缆82,前端与对应的电极连接。
如图6所示,本例中,支撑杆6包括刚性支撑管61和连接在刚性支撑管61前部的柔性绝缘管62,第一电极2a和第二电极2b安装在柔性绝缘管62的前端,导丝85穿过柔性绝缘管62和金属支撑管后向后引出。该结构通过刚性支撑管61作为主支撑,可有效提升第一刀头2的刚性,提升工作稳定性,且保证变向传动的稳定性。刚性支撑管61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钢等。
上述柔性绝缘管62材料可采用常用的医疗器械用绝缘材料,例如乙烯、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等。
实施例2
如图8-图10所示,本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刀杆1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刀头3,第二刀头3沿刀杆1的径向设置(第二刀头3朝向刀杆1的侧面,即大致沿刀杆1的径向设置,径向设置并非是指第二刀头3的朝向与刀杆1中心线垂直,而是第二刀头3的朝向大致沿与刀杆1轴线垂直的方向,第二刀头3的朝向与刀杆1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夹角),刀杆1内设置有抽吸管86和导线87,抽吸管86的前端延伸至第二刀头3,导线87的前端与第二刀头3连接,导线87的后端连接电路板或线缆。
通过双刀头结构,且配合第一刀头2的方向调节功能,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更换手术电极和反复扭转手腕,浪费时间,可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降低了医生腕部劳累而造成的手术风险,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
当然还包括与抽吸管86相连的外部抽吸管83,外部抽吸管83与刀杆11内的抽吸管86相连或者为同一管路。当在使用等离子手术电极时,首先使用第二刀头3进行软组织的切割,同时利用抽吸管86和外部抽吸管83将废水抽出,在切割完成后,通过捏压握把81推出第一刀头2;第一刀头2工作对局部精细血管进行凝血。
如图11和图17所示,所述齿轮53或者内齿圈52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避让孔53a,以便于导线87和抽吸管86通过,且在齿轮53或内齿圈52转动时不与导线87和抽吸管86干涉,本例中避让孔53a沿周向呈弧形,位于支撑杆6与齿轮53连接处的外围。其他实施例中可在支撑杆6的外壁设置传动齿,内齿圈52与旋转套51周向相对固定地连接,避让孔可设置在内齿圈52上。
如图12所示,连接杆43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杆6、导线87和抽吸管86通过的通道,即用于支撑杆6通过的第一通道43a,和用于导线87和抽吸管通过的第二通道43b,第一通道43a与第二通道43b隔开,如图18所示。
如图15、图16和图19所示,其中,刀杆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绝缘杆11、钢管12和绝缘套管13,钢管12套设在绝缘杆11外,绝缘套管13套设在钢管12外,钢管12的前端露出所述绝缘套管13,以便作为电极与第二刀头3形成回路,绝缘杆11上设置有刀头通道1a、抽吸通道1c和导线通道1b,各个通道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杆11,在绝缘杆11的横截面上呈并排设置,形成相互隔离的绝缘通道。
支撑杆6和第一刀头2设置在刀头通道1a内,抽吸管86设置在抽吸通道1c内,导线87设置在导线通道1b内。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刀头3包括绝缘座31和第三电极32,绝缘座31与刀杆11连接固定,本例中绝缘座31采用陶瓷制成,第三电极32安装绝缘座31上,导线87的前端与第三电极32连接,后端连接线缆82或电路板,该第三电极32与钢管12的前端分别作为正负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座31上设置有抽吸孔(未示出),抽吸孔朝向刀杆11的侧面,并与刀杆11上的抽吸通道1c连通,抽吸管86穿过抽吸通道1c后弯折并与抽吸孔连接,抽吸管86的端部延伸至抽吸孔的进口位置,以便对第二刀头3附近的液体进行抽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座31上与刀杆1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34,本例中绝缘座31与绝缘杆11之间粘接,该容纳槽34与导线通道1b连通,以便导线87进入容纳槽34内,其中容纳槽34内设置有与第三电极32相连的导线连接环33,导线87的前端伸入容纳槽34内,并与导线87连接环33电性连接,实现导电。
本例中绝缘杆11和绝缘座31上对应设置有斜切面,绝缘座31大致与绝缘杆11相垂直,通过绝缘座31的端面和斜切面与绝缘杆11之间粘接。
如图20所示,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便于刀杆1与外壳4之间密封,钢管12的前端露出所述绝缘套管13,钢管12的前部伸入外壳4内并与外壳4之间设置有密封圈9,绝缘套管13外套有锁紧帽7,锁紧帽7与绝缘套管13之间径向紧配,锁紧帽7套设在前座41的前端外,与前座41螺纹配合,锁紧帽7上位于帽沿的内侧设置有压紧环71,前座41的内壁设置有凸环41a,压紧环71将密封圈9压紧在钢管12外壁上,其中凸环41a对密封圈9轴向限位,压紧环71的内侧为倾斜面,该倾斜面压在密封圈9的外侧,将其压向凸环41a和钢管12的外壁,从而实现密封。该结构相对现有技术中刀杆1与外壳4的粘接方式,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且可防止脱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凸环41a靠近密封圈9并朝向钢管12的一侧设置为倾斜面,压紧环71不设置倾斜面。
利用紧锁帽7与外壳4压紧密封圈9的方式来实现刀杆1固定,不仅可以有效的固定刀杆1,而且在固定刀杆1的同时对刀杆1外的绝缘层不造成破坏,同时起到密封作用。
图21(b)为第一刀头2伸出刀杆1,处于弯曲状态的示意图,此时第一刀头2位于第一位置(初始位置),其朝向与第二刀头3相背,对应地图21(a)为此时传动组件处的截面示意图;当操作旋转套51使得第二刀头2逆时针转动90°后,第二刀头2的状态如图22所示,齿轮53、支撑杆6和第一刀头2均逆时针转动90°,在此过程中弧形的避让孔53a与导线87和抽吸管86不产生干涉。图23所示,为第二刀头2相对于图22再逆时针转动90°的状态,第二刀头2转动至与第三刀头3的朝向相同,第二刀头2的转动角度范围不限于上述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变向调节结构5的作用下可实现第一刀头2的方向调节,使得第一刀头2的工作范围更广,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改变第一刀头2方向而反复扭转手腕,浪费时间,可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降低了医生腕部劳累而造成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刀杆1内开设相互隔离的三个通道,形成多腔绝缘管,第一刀头2、第二刀头3和第二刀头3的导线87布置在对应的通道内,一方面避免相互干扰,另一方面能减小刀杆1组件的径向尺寸,使得结构紧凑;并且双刀头的结构能有效避免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换刀,且配合第一刀头2的方向调节功能,可避免手术过程因更换手术电极和反复扭转手腕,促使手术有效顺利进行,减少病人痛苦,能更好的实现微创。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包括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刀杆上的第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内设置有可相对于刀杆转动的支撑杆,所述第一刀头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变向调节结构,所述变向调节结构与支撑杆相连,用于通过所述支撑杆调节第一刀头的朝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可沿自身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内;或者所述支撑杆可绕刀杆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刀杆内,所述支撑杆的轴线偏离且平行于所述刀杆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调节结构为旋转调节结构,包括旋拧操作部件和传动组件,所述旋拧操作部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地设置,所述传动组件连接在旋拧操作部件与支撑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内齿圈和齿轮,所述内齿圈与旋拧操作部件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支撑杆周向相对固定地连接;所述齿轮或者内齿圈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避让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可相对前后滑动的前座和后座,所述前座与后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且所述前座和后座通过握把连接,所述旋拧操作部件设置在后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后座和前座周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座的后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杆穿过的过孔,所述支撑杆穿设在过孔内,并能相对于所述连接杆前后移动和转动,所述支撑杆的后端与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复位弹簧抵在连接杆与传动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拧操作部件为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后部可转动地套设在后座上,并与后座之间轴向相对固定地设置,所述旋转套的前部可转动地套设在连接杆上,并与连接杆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限制后座与前座之间的最大分开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包括内外依次套设的绝缘杆、钢管和绝缘套管,所述钢管的前端和后端均露出所述绝缘套管,所述钢管的前部伸入外壳内并与外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绝缘套管外套有锁紧帽,所述锁紧帽与外壳的前端螺纹配合,且所述锁紧帽上设置有压紧环,所述压紧环将密封圈压紧在钢管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头预弯曲且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刀头具有位于所述刀杆内部且被限位拉直的形变状态,以及伸出所述刀杆且恢复弯曲的原始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刀头,所述第二刀头沿刀杆的径向设置,所述刀杆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刀头连接的导线。
CN202220192679.9U 2022-01-24 2022-01-24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Active CN217066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2679.9U CN217066568U (zh) 2022-01-24 2022-01-24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2679.9U CN217066568U (zh) 2022-01-24 2022-01-24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6568U true CN217066568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2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2679.9U Active CN217066568U (zh) 2022-01-24 2022-01-24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65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6867A (zh) * 2023-10-23 2024-01-23 江苏启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6867A (zh) * 2023-10-23 2024-01-23 江苏启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30105A1 (en) Double needle for medical treatment, bone puncture needle, and bone marrow harvesting device
EP3607900B1 (en) Ultrasonic surgical integrated knife
CN217066568U (zh) 可变向的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CN215273148U (zh) 超声手术刀手柄与超声手术刀
CN105852964A (zh) 一种旋转型医用电切和电凝装置
JP2001008943A (ja) 超音波処置具
CN115721410A (zh) 消融针、消融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EP4205673A1 (en) Ultrasonic scalpel handle
CN217066569U (zh) 双刀头刀杆组件及等离子体手术电极
CN110537977B (zh) 一种可弯曲双极射频刀头
CN217430156U (zh) 一种等离子手术电极
EP4338685A1 (en) Electrosurgical biopsy needle, electrosurgical biopsy needle kit, and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system
CN215688374U (zh) 旋转电切镜
CN115607264A (zh) 一种等离子动力刨削刀
CN213310250U (zh) 一种可电动调节刀头的医用电刀
CN211094661U (zh) 一种可弯曲双极射频刀头及射频手术系统
CN212973018U (zh) 医用往复磨削头及医用磨削刀具
CN212281539U (zh) 一种手术装置
CN211271116U (zh) 一种双极弯剪刀结构
CN219000543U (zh) 一种手术双极电刀
CN220860141U (zh) 一种电极刀头及等离子手术刀
CN216417311U (zh) 一种设置有绝缘涂层的消融电极
CN219021506U (zh) 等离子电极刀头
CN218960907U (zh) 医用刨削刀具及高频刨削设备
CN219207275U (zh) 可保证绝缘效果的刀杆预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