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0615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60615U CN217060615U CN202221015613.9U CN202221015613U CN217060615U CN 217060615 U CN217060615 U CN 217060615U CN 202221015613 U CN202221015613 U CN 202221015613U CN 217060615 U CN217060615 U CN 2170606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bject side
- optical axis
- optical imaging
- spac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12 flou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TFUTSCZYYCBAY-SXBRIOAWSA-N 6-[(E)-C-[[4-[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methyl]-N-hydroxycarbonimidoyl]-3H-1,3-benzoxazol-2-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N1CCN(CC1)C/C(=N/O)/C1=CC2=C(NC(O2)=O)C=C1 WTFUTSCZYYCBAY-SXBRIOA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KYBYDHXWVHEJW-UHFFFAOYSA-N N-[1-oxo-1-(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propan-2-yl]-2-[[3-(trifluoromethoxy)phenyl]methylamino]pyrimidine-5-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O=C(C(C)NC(=O)C=1C=NC(=NC=1)NCC1=CC(=CC=C1)OC(F)(F)F)N1CC2=C(CC1)NN=N2 MKYBYDHXWVHEJ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均与镜筒内壁相抵;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均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以及2.5<d1s/d2s+T12/CT1<5.5,其中,d1s为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并具体涉及一种包括六片透镜的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轻便型的电子设备得到了迅速普及,例如智能手机等,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向着高性能、高品质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这迫使用户对于应用在上述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智能手机上的光学成像镜头来说,拥有大视场角的广角镜头更受用户的青睐,但是,广角镜头易出现多角度的杂散光,广角镜头普遍前部镜片较大且整体形状外凸,又由于小型化的要求,前部镜片非有效镜部分占比小,镜筒设计时对组立稳定性要求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以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的杂散光并提高光学稳定性以满足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求,是目前的光学成像镜头产品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光学成像镜头。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均与镜筒内壁相抵;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均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以及2.5<d1s/d2s+T12/CT1<5.5,其中,d1s为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D0s、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镜筒的最大长度L与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2mm-1<(D0s+D0M)/(L×f)<3mm-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0.2mm-1<(D3s-d3s)/|CT3×R5|<3mm-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之间的距离EP34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1.7<EP34/CT4<2.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2s与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满足:0<|CT3/R6|×(D2s/d3s)<1.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d6m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满足:0<|R10/CT6|-d6m/DT61<0.8。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满足:2<T12/EP01+d1s/DT21<5.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镜筒靠近物侧的最小开口内径ds、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满足:6<ds/T12+D0M/(TD×fno)<12。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1s、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1<D1s/(CT1+T12+CT2)-d1s/d2s<3.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ns与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n满足:5<Dns/CTn<20,其中,n≤3。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隔;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隔元件;以及5<Dns/CTn<20,其中,Dns为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CTn为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n≤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和第六透镜具有相同符号的光焦度。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采用多个透镜,例如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由于超广角镜头的视场角较大,前部透镜整体形态呈现向物侧外凸,因此,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使入射光线自第一透镜至第二透镜呈汇聚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留有较大余量,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立稳定性,且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贴附于入射光线中的主光线的边缘,以使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在不影响上述主光线的情况下有效地遮挡杂散光,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和象散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尺寸定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或第四透镜或第五透镜或第六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装配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可包括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透镜组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均与镜筒内壁相抵,镜筒的内径自物侧至像侧增大。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合理搭配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可有效平衡光学系统的低阶像差,降低公差敏感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Semi-FOV≥54°。由于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第一透镜被配置为向物侧外凸,其可用于使入射光线经第一透镜之后汇聚;第二透镜相对平缓,既有利于第二透镜的成型,又有利于使入射光线平缓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T12≥0.3mm,可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留有较大余量,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与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满足:1<d1s/d2s<1.8。合理控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与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使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贴附于入射光线中的主光线的边缘,并使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在不影响上述主光线的情况下有效遮挡所产生的杂散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2.5<d1s/d2s+T12/CT1<5.5。在示例中,2.9<d1s/d2s+T12/CT1<5.2。合理控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使入射光线自第一透镜至第二透镜呈汇聚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留有较大余量,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立稳定性,且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贴附于入射光线中的主光线的边缘,以使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在不影响上述主光线的情况下有效遮挡所产生的杂散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D0s、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镜筒的最大长度L与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2mm-1<(D0s+D0M)/(L×f)<3mm-1。在示例中,2.2mm-1<(D0s+D0M)/(L×f)≤2.9mm-1。合理控制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镜筒的最大长度与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使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与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尽量相近,以有利于镜筒的成型,同时使镜筒的最大长度协同光学成像镜头的入射光线设计,确保在不遮挡入射光线的情况下镜筒在与第一透镜的承靠位置处具有足够厚度,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在示例中,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D0s与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满足:1<D0M/D0s<1.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0.2mm-1<(D3s-d3s)/|CT3×R5|<3mm-1。在示例中,0.5mm-1<(D3s-d3s)/|CT3×R5|<2.9mm-1。入射光线在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汇聚,之后呈发散状经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传递至像侧,合理控制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和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可使第三间隔元件在不影响入射光线中的主光线的情况下有效遮挡所产生的杂散光;合理控制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保证入射光线中的主光线在第三透镜内按照预定路径传递,第三透镜对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至关重要,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面型,可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之间的距离EP34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1.7<EP34/CT4<2.3。在示例中,1.9<EP34/CT4≤2.15。合理控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控制第四透镜的边厚以及第四透镜的整体厚度均匀性,有利于第四透镜的成型,并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和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42满足:8.3<D3s/DT42+(d2s+d3s)/DT32<11.2。在示例中,9<D3s/DT42+(d2s+d3s)/DT32<11.2。合理控制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保证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有效地遮挡杂散光,且使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尽量贴附于主光线的边缘,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由于镜筒的外径自物侧至像侧依次增大,通过控制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比值,可保证镜筒的均匀性,有利于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2s与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满足:0<|CT3/R6|×(D2s/d3s)<1.5。在示例中,0.3<|CT3/R6|×(D2s/d3s)<1.25。合理控制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与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保证入射光线通过第二透镜时呈现汇聚趋势,通过第三透镜时呈现发散趋势;通过控制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可保证入射光线通过第三透镜时趋向的合理性;通过控制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和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可使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有效地遮挡杂散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d6m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满足:0<|R10/CT6|-d6m/DT61<0.8。在示例中,0.1<|R10/CT6|-d6m/DT61<0.7。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使得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较大,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较小,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增设加厚的第五间隔元件并与两个透镜配合,同时控制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遮挡杂散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满足:2<T12/EP01+d1s/DT21<5.5。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与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保证入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在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汇聚,第一透镜向物侧外凸,第二透镜相对平缓,并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较大,以保证入射光线顺利汇聚,同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贴近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能够有效地遮挡杂散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筒靠近物侧的最小开口内径ds、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满足:6<ds/T12+D0M/(TD×fno)<12。合理控制镜筒靠近物侧的最小开口内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由整个光线路径决定,控制D0M与TD×fno的比值能够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长高比、以及镜筒的壁厚合理,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型合理性和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1s、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1<D1s/(CT1+T12+CT2)-d1s/d2s<3.5。合理控制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半径曲率,约束光焦度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性能上限,保证各个间隔元件的壁厚,从而提升间隔元件的均匀性和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控制间隔元件的尺寸,有效地遮挡杂散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ns与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n满足:5<Dns/CTn<20,n≤3。即,5<D1s/CT1<20,5<D2s/CT2<20,5<D3s/CT3<20,其中,D1s为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为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合理控制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与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控制透镜的外径与中心厚度的比值,并使上述比值控制在5到20之间,保证透镜的成型可行性,避免出现困气、熔接痕现象。将上述比值控制为大于5主要是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内部的空间适当,且有足够的承靠,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将上述比值控制为小于20主要是限制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有利于透镜脱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以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光阑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具有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能够减少杂散光并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成像镜头。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个透镜,例如上文所述的六个。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可有效地使入射光线在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汇聚,之后呈发散状向后传递并经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传递至像侧,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总长并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同时通过控制各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和外径可有效地遮挡杂散光,并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05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36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66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62.32°,以及光圈数Fno=2.38。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A18 | A20 |
S1 | 6.7286E-01 | -1.1962E-01 | 3.3497E-02 | -1.0330E-02 | 3.4088E-03 | -1.4505E-03 | 4.1143E-04 | -1.2201E-04 | 2.8718E-05 |
S2 | 2.4430E-01 | -8.3040E-02 | -3.2975E-04 | 1.4644E-03 | 1.5102E-03 | -1.8647E-04 | -2.7651E-04 | 5.8412E-05 | 5.3310E-06 |
S3 | -3.2552E-02 | -5.0762E-03 | 1.9976E-03 | 1.4380E-04 | -5.8995E-05 | -2.8576E-05 | 1.1119E-05 | -4.8680E-06 | 1.1029E-06 |
S4 | -2.0983E-03 | 8.8850E-04 | 5.3027E-04 | 5.9017E-05 | 5.7745E-06 | 3.1614E-06 | -3.3708E-06 | -2.9815E-06 | -1.7458E-06 |
S5 | -1.1935E-03 | -3.7621E-04 | -6.0586E-05 | -1.1202E-06 | -2.3859E-07 | 2.0160E-06 | -5.2207E-07 | 2.1625E-07 | -3.3971E-08 |
S6 | -5.9193E-02 | -2.1435E-03 | -1.1561E-03 | -5.8181E-06 | -4.7255E-05 | 1.5091E-05 | -5.4964E-06 | 8.6286E-06 | 6.0626E-07 |
S7 | -1.3613E-01 | -4.4167E-04 | -1.4846E-03 | 4.3354E-04 | 1.2959E-04 | 9.2593E-05 | 5.8410E-07 | 1.9156E-06 | -2.3585E-06 |
S8 | -1.9803E-01 | 2.2428E-02 | -2.7481E-03 | 1.5600E-03 | -1.6454E-04 | 1.4302E-04 | -5.3720E-05 | -4.8448E-06 | 7.6881E-07 |
S9 | -7.5572E-02 | 3.0204E-03 | -1.5324E-03 | 1.3694E-03 | -3.4294E-04 | 2.2745E-04 | -3.8423E-05 | -3.4471E-05 | 8.7899E-06 |
S10 | 1.0856E-01 | -4.9030E-02 | 1.7000E-02 | -3.3231E-03 | 1.5074E-03 | -1.4480E-03 | 3.7158E-04 | 3.2808E-05 | -1.3223E-05 |
S11 | -6.2937E-01 | 5.3677E-02 | 2.6143E-02 | -5.3881E-04 | -3.6716E-03 | -1.7940E-03 | 1.0945E-03 | 2.0367E-04 | -1.1682E-04 |
S12 | -7.8932E-01 | 1.0020E-01 | -1.5939E-02 | 1.0179E-02 | -3.3600E-03 | -8.3674E-04 | -1.7389E-04 | -8.2400E-05 | 1.5706E-04 |
表2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2A至图2B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05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36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66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62.32°,以及光圈数Fno=2.38。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4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4A至图4B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20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28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4.16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7.39°,以及光圈数Fno=2.38。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A18 | A20 |
S1 | 5.5130E-01 | -9.8779E-02 | 3.1959E-02 | -4.7148E-03 | 3.7871E-03 | -1.0264E-03 | 3.8808E-04 | -1.6643E-04 | 4.6818E-05 |
S2 | 2.1954E-01 | -8.0884E-02 | -1.1383E-02 | -2.3004E-03 | 1.6143E-03 | 1.1074E-04 | -3.1322E-04 | -2.3303E-04 | -9.6238E-05 |
S3 | -3.1076E-02 | -4.9550E-04 | 1.8444E-03 | 8.1558E-05 | -1.3767E-04 | -2.3993E-05 | 1.2924E-05 | 5.4742E-06 | -5.9060E-07 |
S4 | -6.8147E-03 | 4.9508E-04 | 3.7296E-04 | -1.0432E-06 | -6.2217E-06 | -5.6186E-06 | 1.5899E-06 | -1.1934E-06 | 4.4238E-07 |
S5 | -1.7807E-03 | -4.2682E-04 | -4.8957E-05 | -6.3891E-06 | -1.1617E-06 | -1.4399E-07 | 5.0069E-07 | -2.6684E-07 | 3.6093E-08 |
S6 | -5.6535E-02 | -1.5746E-03 | -6.9007E-04 | -5.0799E-05 | -3.6770E-05 | -1.3823E-06 | -2.2068E-06 | 1.4565E-07 | -2.9372E-07 |
S7 | -1.2007E-01 | 1.1490E-03 | -5.6948E-04 | 2.8539E-04 | -2.1136E-05 | 3.1064E-05 | -7.5996E-06 | 3.5963E-06 | -1.4681E-06 |
S8 | -1.8595E-01 | 2.1374E-02 | -2.6371E-03 | 1.0640E-03 | -2.7965E-04 | 1.2064E-04 | -5.1423E-05 | 1.4074E-05 | -7.5276E-06 |
S9 | -5.1676E-02 | 7.4869E-03 | -2.1865E-03 | 1.1801E-03 | -2.9572E-04 | 1.4683E-04 | -3.3027E-05 | 7.0543E-06 | -2.1556E-06 |
S10 | 8.4777E-02 | -4.3971E-02 | 1.6746E-02 | -3.1930E-03 | 2.4770E-03 | -5.6603E-04 | 4.3519E-04 | -6.0143E-05 | 1.9058E-05 |
S11 | -4.1870E-01 | 3.3391E-02 | 6.7654E-03 | 1.3420E-03 | -4.9844E-04 | -5.8825E-04 | 6.0753E-04 | -3.1694E-04 | 5.8834E-05 |
S12 | -6.3861E-01 | 1.0050E-01 | -2.3580E-02 | 1.2075E-02 | -4.7238E-03 | 2.0138E-03 | -1.0534E-03 | 3.6530E-05 | 3.5178E-05 |
表6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6A至图6B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20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28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4.16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7.39°,以及光圈数Fno=2.38。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8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8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8A至图8B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5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26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61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4.78°,以及光圈数Fno=2.38。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9
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10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A18 | A20 |
S1 | 7.4947E-01 | -1.2256E-01 | 5.0381E-02 | 1.4464E-03 | 2.9074E-03 | -2.0334E-03 | 3.5098E-04 | -3.6362E-05 | 9.9061E-05 |
S2 | 2.7250E-01 | -6.7409E-02 | 2.2033E-03 | 2.1912E-03 | 1.1118E-03 | -4.7672E-04 | -1.3199E-04 | 4.5953E-05 | 1.3117E-05 |
S3 | -2.5439E-02 | -3.5576E-03 | 1.0991E-03 | 7.7120E-05 | 3.6337E-05 | -2.2527E-05 | 3.1008E-06 | -6.7006E-06 | 2.2629E-06 |
S4 | -2.2001E-03 | 7.1620E-04 | 1.4028E-04 | 7.9848E-06 | 1.8884E-06 | 2.5464E-06 | 4.6090E-07 | 1.4025E-07 | -6.0233E-07 |
S5 | -1.0359E-03 | -4.3357E-04 | -6.2983E-05 | -3.9405E-06 | -4.4095E-06 | 1.1858E-06 | -1.2613E-06 | 8.4312E-07 | -1.9537E-07 |
S6 | -5.5849E-02 | -3.0791E-03 | -1.0521E-03 | -1.9539E-04 | -5.9491E-05 | -1.0617E-05 | 1.9626E-07 | -2.6513E-06 | -1.5692E-07 |
S7 | -1.1876E-01 | 1.0556E-03 | -1.1510E-03 | 1.1859E-05 | -1.1032E-04 | 2.1391E-05 | -1.1186E-05 | 8.2859E-06 | -1.1333E-06 |
S8 | -1.9049E-01 | 1.8199E-02 | -3.8701E-03 | 9.2180E-04 | -2.9252E-04 | 1.1797E-04 | -6.4080E-05 | 1.7298E-05 | -1.5307E-05 |
S9 | -3.4685E-02 | 6.2882E-03 | -3.9907E-03 | 1.8355E-03 | -1.5600E-05 | 1.9022E-04 | -6.0885E-05 | 1.3557E-05 | -1.5287E-05 |
S10 | 1.1426E-01 | -2.4176E-02 | 1.4443E-02 | -6.3181E-04 | 5.4354E-03 | 1.3755E-03 | 8.5742E-04 | 7.2792E-05 | 7.6807E-05 |
S11 | -6.5253E-01 | -8.9801E-03 | 7.4158E-03 | 8.4112E-03 | 6.6088E-03 | 1.0915E-03 | 7.1456E-04 | 1.7360E-04 | 2.3737E-04 |
S12 | -8.6639E-01 | 8.2117E-02 | -4.0648E-02 | 1.1771E-02 | -2.7673E-03 | 6.0903E-04 | -3.1432E-04 | 1.3047E-04 | -4.5207E-05 |
表10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10A至图10B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P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第六透镜E6、滤光片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5mm,镜筒的最大长度L=3.26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61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91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4.78°,以及光圈数Fno=2.38。
表11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1
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1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12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根据图12A至图12B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1至实施例6中的基础数据还分别满足表13中所示的关系。
基础数据/实施例 | 1 | 2 | 3 | 4 | 5 | 6 |
d1s | 1.30 | 1.56 | 1.22 | 2.00 | 1.44 | 2.00 |
D1s | 3.65 | 2.67 | 3.40 | 3.40 | 3.60 | 3.60 |
d2s | 0.74 | 1.54 | 0.72 | 1.40 | 0.90 | 1.40 |
d3s | 0.92 | 1.52 | 0.90 | 1.40 | 0.88 | 1.80 |
D3s | 3.85 | 2.90 | 3.60 | 2.50 | 3.80 | 2.56 |
d6s | 2.32 | 2.51 | 1.90 | 2.40 | 2.16 | 2.40 |
ds | 2.40 | 2.40 | 2.15 | 2.15 | 2.33 | 2.33 |
D0s | 4.87 | 4.87 | 4.65 | 4.65 | 4.81 | 4.81 |
D0M | 5.34 | 5.34 | 5.10 | 5.10 | 5.26 | 5.26 |
EP01 | 0.25 | 0.25 | 0.35 | 0.35 | 2.78 | 0.30 |
EP34 | 0.42 | 0.45 | 0.39 | 0.43 | 0.39 | 0.40 |
表13
其中,图13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尺寸定义示意图,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础数据ds、d1s、d2s、d3s、d6s、D0s、D1s、D3s、D0M、EP01、EP34均按照图13所示的尺寸进行测量而得到。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6中的条件式分别满足表14中所示的关系。
表14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装配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均与所述镜筒内壁相抵;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均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以及
2.5<d1s/d2s+T12/CT1<5.5,
其中,d1s为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D0s、所述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所述镜筒的最大长度L与所述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
2mm-1<(D0s+D0M)/(L×f)<3mm-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0.5mm-1<(D3s-d3s)/|CT3×R5|<3mm-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和所述第四间隔元件之间的距离EP34与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
1.7<EP34/CT4<2.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2s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满足:
0<|CT3/R6|×(D2s/d3s)<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d6m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满足:
0<|R10/CT6|-d6m/DT61<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和所述第一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满足:
2<T12/EP01+d1s/DT21<5.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靠近物侧的最小开口内径ds、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满足:
6<ds/T12+D0M/(TD×fno)<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1s、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
1<D1s/(CT1+T12+CT2)-d1s/d2s<3.5。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ns与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n满足:
5<Dns/CTn<20,其中,n≤3。
1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装配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隔;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元件;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
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隔元件;以及
5<Dns/CTn<20,
其中,Dns为所有间隔元件中的第n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CTn为所有透镜中的第n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n≤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具有相同符号的光焦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靠近物侧的端部的外径D0s、所述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所述镜筒的最大长度L与所述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
2mm-1<(D0s+D0M)/(L×f)<3mm-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3s、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0.2mm-1<(D3s-d3s)/|CT3×R5|<3mm-1。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和所述第四间隔元件之间的距离EP34与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
1.7<EP34/CT4<2.3。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2s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3s满足:
0<|CT3/R6|×(D2s/d3s)<1.5。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六间隔元件靠近像侧的内径d6m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满足:
0<|R10/CT6|-d6m/DT61<0.8。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和所述第一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满足:
2<T12/EP01+d1s/DT21<5.5。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靠近物侧的最小开口内径ds、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镜筒靠近像侧的端部的外径D0M、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满足:
6<ds/T12+D0M/(TD×fno)<1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外径D1s、所述第一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1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靠近物侧的内径d2s、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
1<D1s/(CT1+T12+CT2)-d1s/d2s<3.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15613.9U CN217060615U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15613.9U CN217060615U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60615U true CN217060615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74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15613.9U Active CN217060615U (zh) | 2022-04-28 | 2022-04-28 | 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60615U (zh) |
-
2022
- 2022-04-28 CN CN202221015613.9U patent/CN2170606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0242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8398770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979916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200912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133829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679409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399181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67940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799218A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262016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3276101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169837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015287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1086751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11086743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155386U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
CN111812808A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214751056U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521929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406748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93311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846106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846110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169838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111953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