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4953U -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4953U
CN217034953U CN202122723809.5U CN202122723809U CN217034953U CN 217034953 U CN217034953 U CN 217034953U CN 202122723809 U CN202122723809 U CN 202122723809U CN 217034953 U CN217034953 U CN 217034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frame
training
power device
speed reducer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38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超
张原�
刘蕊
司晓锋
李文彬
王江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val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val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val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val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27238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4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4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4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旋转架,第一旋转架转动设置在底座上,且其转动中心轴位于竖向上;第二旋转架,第二旋转架转动设置在第一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第一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第三旋转架,第三旋转架转动设置在第二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第二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训练台,训练台滑动设置在第三旋转架内,且其滑动方向与第三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训练台的偏转运动、滚转运动、俯仰运动及过载,从而模拟飞机的真实飞行姿态及过载变化,使飞行训练更接近真实飞行状态,有效提高飞行训练的效率及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飞行训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实装飞机飞行是一种让飞行员快速掌握驾驶技术、增加飞行经验的方式,此方式适合具有一定驾驶技术的飞行员,但在航空基础教育阶段,训练对象主要为缺乏真实飞行经历的飞行学员,出于安全、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初级飞行学员不适合使用实装飞机进行训练。
现阶段,根据飞行训练大纲,初级飞行学员通常利用模拟器的方式进行教学训练,但目前的模拟器普遍缺乏真实性,即使某个机型的专业模拟器也与实装飞行具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使训练人员形成错误的操作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旋转架,所述第一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其转动中心轴位于竖向上;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其与所述第一旋转架传动连接;第二旋转架,所述第二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第二旋转架传动连接;第三旋转架,所述第三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第三旋转架传动连接;训练台,所述训练台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内,且其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训练台传动连接。
所述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视景装置,所述视景装置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
所述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通信处理装置,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及所述视景装置连接。
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及所述视景装置无线连接。
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所述第一旋转架转动设置在多个所述立柱上。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端上;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端上;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第三减速机,所述第三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减速机的输出端上;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包括: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第四减速机,所述第四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减速机的输出端上;第四齿条,所述第四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其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训练台的偏转运动、滚转运动、俯仰运动及过载,从而模拟飞机的真实飞行姿态及过载变化,使飞行训练更接近真实飞行状态,有效提高飞行训练的效率及质量。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其中,图3中的虚线表示无线连接;
如图所示:1、底座,2、第一旋转架,3、第二旋转架,4、第三旋转架,5、训练台,6、视景装置,7、通信处理装置,8、立柱,9、第一电机,10、第一减速机,11、第一齿轮,12、第一齿条,13、第二电机,14、第二减速机,15、第二齿轮,16、第二齿条,17、第三电机,18、第三减速机,19、第三齿轮,20、第三齿条,21、第四电机,22、第四减速机,23、第四齿轮,24、第四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旋转架2、第一动力装置、第二旋转架3、第二动力装置、第三旋转架4、第三动力装置、训练台5及第四动力装置,各部件配合,实现训练台5的偏航运动、滚转运动、俯仰运动及过载。
其中,底座1用于教学训练装置整体的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为板体结构,以保证教学训练装置整体的稳定放置。
第一旋转架2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且其转动中心轴位于竖向上,由此,第一旋转架2在底座1上转动后能够使训练台5进行偏航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8,第一旋转架2转动设置在多个立柱8上,由此,通过立柱8的设置,使第一旋转架2与底座1之间留有动作空间,保证第二旋转架3及第三旋转架4的顺畅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架2为圆环结构,且其位于多个立柱8的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立柱8上均固定设置有轨道,第一旋转架2上沿其周向固定设置有导轨,该导轨与该轨道相配合,实现第一旋转架2在多个立柱8上的转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轨道位于立柱8的内侧,且该轨道的内侧为开口结构,其外侧固定设置在立柱8上,从而避免第二旋转架3在随第一旋转架2转动时碰撞到该轨道。
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1上,且其与第一旋转架2传动连接,由此,第一动力装置驱动第一旋转架2转动,从而实现训练台5的偏航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9、第一减速机10、第一齿轮11及第一齿条12,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对第一旋转架2的驱动。
其中,第一电机9固定设置在立柱8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9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立柱8上。
第一减速机10固定设置在立柱8上,且其输入端与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机10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立柱8上,且其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齿轮11固定设置在第一减速机10的输出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1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套装在第一减速机10的输出端上。
第一齿条12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的周向上,且其与第一齿轮11啮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条12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的周向上,且其外侧与第一齿轮11啮合。
由此,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一减速机10的输入端转动,第一减速机10的输出端带动第一齿轮11转动,第一齿轮11带动第一齿条12转动,从而最终带动第一旋转架2在立柱8上进行圆周运动,实现训练台5的偏航运动。
第二旋转架3转动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第一旋转架2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由此,第二旋转架3在第一旋转架2上转动后能够使训练台5进行滚转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架3为圆环结构,且其位于第一旋转架2的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架2上固定设置有轨道,第二旋转架3上沿其周向固定设置有导轨,该导轨与该轨道相配合,实现第二旋转架3在第一旋转架2上的转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轨道位于第一旋转架2的内侧,且该轨道的内侧为开口结构,其外侧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上,从而避免第三旋转架4在随第二旋转架3转动时碰撞到该轨道。
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上,且其与第二旋转架3传动连接,由此,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第二旋转架3转动,从而实现训练台5的滚转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13、第二减速机14、第二齿轮15及第二齿条16,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对第二旋转架3的驱动。
其中,第二电机13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机13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的内侧。
第二减速机14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上,且其输入端与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减速机14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架2的内侧,且其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第二齿轮15固定设置在第二减速机14的输出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齿轮15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套装在第二减速机14的输出端上。
第二齿条16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的周向上,且其与第二齿轮15啮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齿条16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的周向上,且其外侧与第二齿轮15啮合。
由此,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二减速机14的输入端转动,第二减速机14的输出端带动第二齿轮15转动,第二齿轮15带动第二齿条16转动,从而最终带动第二旋转架3在第一旋转架2上进行圆周运动,实现训练台5的滚转运动。
第三旋转架4转动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第二旋转架3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由此,第三旋转架4在第二旋转架3上转动后能够使训练台5进行俯仰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旋转架4为圆环结构,且其位于第二旋转架3的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架3上固定设置有轨道,第三旋转架4上沿其周向固定设置有导轨,该导轨与该轨道相配合,实现第三旋转架4在第二旋转架3上的转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轨道位于第二旋转架3的内侧,且该轨道的内侧为开口结构,其外侧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上,从而避免训练台5在随第三旋转架4转动时碰撞到该轨道。
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上,且其与第三旋转架4传动连接,由此,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第三旋转架4在第二旋转架3上进行圆周运动,从而实现训练台5的俯仰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动力装置包括第三电机17、第三减速机18、第三齿轮19及第三齿条20,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对第三旋转架4的驱动。
其中,第三电机17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机17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的内侧。
第三减速机18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上,且其输入端与第三电机17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速机18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架3的内侧,且其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三电机17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第三齿轮19固定设置在第三减速机18的输出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齿轮19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套装在第三减速机18的输出端上。
第三齿条20固定设置在第三旋转架4的周向上,且其与第三齿轮19啮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齿条20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三旋转架4的周向上,且其外侧与第三齿轮19啮合。
由此,第三电机17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三减速机18的输入端转动,第三减速机18的输出端带动第三齿轮19转动,第三齿轮19带动第三齿条20转动,从而最终带动第三旋转架4转动,实现训练台5的俯仰运动。
如图2所示,训练台5滑动设置在第三旋转架4内,且其滑动方向与第三旋转架4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由此,训练台5在第三旋转架4上移动后能够进行过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训练台5包括座椅,座椅滑动设置在第三旋转架4内,通过座椅的设置,为训练人员提供了倚坐位置,以保证飞行训练的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上设置有安全带,以保证训练人员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上固定设置有滑套,第三旋转架4上固定设置有滑杆,且该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旋转架4的转动中心轴垂直,该滑杆与该滑套相配合,实现座椅在第三旋转架4上的滑动设置。
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三旋转架4上,且其与训练台5传动连接,由此,第四动力装置驱动训练台5移动以及在移动中的加减速,从而实现训练台5的过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动力装置包括第四电机21、第四减速机22、第四齿轮23及第四齿条24,由此,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对训练台5的驱动。
第四电机21固定设置在训练台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电机21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座椅上。
第四减速机22固定设置在训练台5上,且其输入端与第四电机2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减速机22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座椅上,且其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第四电机21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第四齿轮23固定设置在第四减速机22的输出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齿轮23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套装在第四减速机22的输出端上。
第四齿条24固定设置在训练台5上,且其长度方向与第三旋转架4的转动中心轴垂直,其与第四齿轮23啮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齿条24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设置在第四旋转架上。
由此,第四电机21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四减速机22的输入端转动,第四减速机22的输出端带动第四齿轮23转动,第四齿轮23相对第四齿条24转动,从而最终带动训练台5移动以及在移动中的加减速,实现训练台5的过载。
由此,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实现训练台5的偏转运动、滚转运动、俯仰运动及过载,从而模拟飞机的真实飞行姿态及过载变化,使飞行训练更接近真实飞行状态,有效提高飞行训练的效率及质量;
通过教学训练装置进行飞行训练,不仅有利于提前发现飞行过程中的问题,而且还能用于检测飞机性能和故障预测,辅助优化飞机设计,减少飞行成本;
教学训练装置易于实现,且简单易用,适合推广使用。
基于上述教学训练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的教学训练方法包括:
S1:获取多种飞机机型真实的的飞行数据,由此,使不同的飞机机型具有对应的飞行数据,不仅能够减小真实飞行与飞行训练中的差距,提高飞行训练的质量,而且使飞行训练更为全面,通用性更强,有效提高飞行训练的效率,降低飞行训练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多种飞机机型真实的飞行数据包括:
S11:在所需训练的飞机机型中设置记录仪,记录仪存储飞机机型至少一次完整的飞行数据集,通过记录仪的设置,使飞行数据的获取操作更为便捷,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记录仪可为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其能够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包括偏航数据、滚转数据、俯仰数据、过载数据、飞行轨迹、飞行速度、加速度、经纬度、高度等,这些飞行参数的集合即为飞行数据集。
需要说明的是,完整的飞行数据集为飞机由起飞到降落的过程中记录仪记录的各种飞行参数。
S12:筛选飞行数据集,以获取飞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筛选飞行数据集包括:
S121:将记录仪与中控装置电连接。
S122:在中控装置中拷贝出记录仪中存储的飞行数据集。
S123:通过中控装置在飞行数据集中筛选出所需的飞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数据包括俯仰数据、滚转数据、偏航数据及过载数据,由此,使教学训练装置能够根据该飞行数据进行俯仰运动、滚转运动、偏航运动及过载,以模拟飞机机型的真实飞行状态。
由此,在多种飞机机型中均实施步骤S11-S12,即能够获取多种飞机机型真实的飞行数据。
S2:将多种飞机机型的飞行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中,不仅实现多种飞机机型的飞行数据的稳定存储,而且便于飞行数据的调取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多种飞机机型的飞行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中包括:
S21:将服务器与中控装置电连接。
S22:将中控装置筛选出的飞行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以CentOS7为服务器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每种飞机机型使用单独的数据表进行存储飞行数据。
S3:在中控装置中选取飞机机型,以获取与该飞机机型对应的飞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中设置有计算机程序,通过该计算机程序选取飞机机型。
S4:中控装置在服务器中调取飞机机型的飞行数据,以供教学训练装置的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中设置有计算机程序,在选取飞机机型后,该计算机程序随即在服务器中调取该飞机机型对应的飞行数据。
S5:中控装置将至少部分飞行数据发送到教学训练装置中,以使教学训练装置接收飞行数据后进行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可将部分飞行数据发送到教学训练装置中,以使教学训练装置能够进行某一动作的加强训练,使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有效提高飞行训练效率及训练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飞行数据可为偏航数据、滚转数据、俯仰数据、过载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可将全部飞行数据发送到教学训练装置中,以使教学训练装置能够根据飞行数据进行完整的飞行训练,从而模拟飞机机型的真实飞行姿态及过载变化,有效提高飞行训练效率及训练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中设置有计算机程序,在中控装置中调取飞机机型对应的飞行数据后,该计算机程序将飞行数据发送到教学训练装置的通讯处理装置中。
S6:教学训练装置根据飞行数据进行动作,以模拟飞机机型的真实飞行状态。
如图2所示,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视景装置6,视景装置6设置在训练台5上,由此,训练人员在进行飞行训练时,其能够通过视景装置6观看真实飞行视景,使飞行训练的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视景装置6可为VR眼镜,即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其通过束带佩戴在训练人员的眼部,以呈现给训练人员真实的飞行视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镜可通过挂钩挂设在座椅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教学训练方法还包括:
S7:在中控装置中制定视景数据,以模拟飞机机型的真实飞行视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视景数据为真实飞行时飞行员观测到的舱外景象,包括飞机飞行姿态、飞行高度、飞行位置、飞行速度、天气等。
S8:中控装置将视景数据发送到视景装置6中,以使视景装置6能够根据控制信号显示视景数据;
S9:视景装置6根据飞行数据显示视景数据,以模拟飞机机型的真实飞行视景,其中,控制信号即为控制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及第四动力装置动作的控制信号。
由此,通过真实飞行视景的呈现,使飞行训练更接近真实飞行状态,使飞行训练的效果更好。
如图3所示,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通信处理装置7,通信处理装置7分别与中控装置、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5及视景装置6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可为计算机,计算机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处理装置7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处理器与存储器电连接,存储器内存储有多个指令,在通信处理装置7接收中控装置发送的信号后,处理器执行相应的指令,以将该信号处理并转换后发送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及第四动力装置中,以实现飞行训练。
在一些实施例中,教学训练装置根据飞行数据进行动作包括:
S61:通信处理装置7接收飞行数据。
S62:通信处理装置7将飞行数据处理并转换为控制信号。
S63:通信处理装置7将控制信号发送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及第四动力装置中,以使第一旋转架2、第二旋转架3、第三旋转架4及训练台5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教学训练方法还包括:
S10:在中控装置中根据飞行状态制定多种飞行任务,通过飞行任务的设置,使训练人员在教学训练装置中训练的同时完成飞行任务,有效提高飞行训练效率及训练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任务包括认读座舱仪表、应急程序处置、发现敌机等。
S20:在中控装置中选取飞行任务。
S30:中控装置将飞行任务发送到通信处理装置7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装置中设置有计算机程序,通过该计算机程序选取飞机任务,且该计算机程序随即将飞行任务发送到通讯处理装置中。
S40:通信处理装置7将飞行任务发送到视景装置6中。
S50:视景装置6显示飞行任务,以提示训练人员在教学训练装置中训练时所需完成的飞行任务,保证飞行任务的完成。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处理装置7分别与中控装置、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5及视景装置6无线连接,由此,不仅能够减少线路的设置,降低成本,而且避免线路对教学训练装置动作的干扰,保证教学训练装置的顺畅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视景装置6及通信处理装置7均设置有无线接收模块,且中控装置及通信处理装置7均设置有无线发送模块。
由此,中控装置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飞行数据发送到通信处理装置7的无线接收模块,通信处理装置7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控制信号发送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及视景装置6的无线接收模块,从而实现飞行数据的传输;
中控装置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视景数据发送到通信处理装置7的无线接收模块,通信处理装置7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视景数据信号发送到视景装置6的无线接收模块,从而实现视景数据的传输;
中控装置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飞行任务发送到通信处理装置7的无线接收模块,通信处理装置7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将飞行任务信号发送到视景装置6的无线接收模块,从而实现飞行任务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旋转架,所述第一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其转动中心轴位于竖向上;
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其与所述第一旋转架传动连接,以模拟飞机的偏航运动;
第二旋转架,所述第二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
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第二旋转架传动连接,以模拟飞机的滚转运动;
第三旋转架,所述第三旋转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内,且其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
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第三旋转架传动连接,以模拟飞机的俯仰运动;
训练台,所述训练台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内,且其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
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上,且其与所述训练台传动连接,以模拟飞机的过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
视景装置,所述视景装置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训练装置还包括:
通信处理装置,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及所述视景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训练台及所述视景装置无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所述第一旋转架转动设置在多个所述立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
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端上;
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
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架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端上;
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包括:
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
第三减速机,所述第三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架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减速机的输出端上;
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架的周向上,且其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包括:
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
第四减速机,所述第四减速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且其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减速机的输出端上;
第四齿条,所述第四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训练台上,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架的转动中心轴垂直,其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CN202122723809.5U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Active CN217034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3809.5U CN217034953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3809.5U CN217034953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4953U true CN217034953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39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3809.5U Active CN217034953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49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47001B1 (en) Virtual reality based pilot training system
US5685718A (en) Motion simulator
US11587456B2 (en) VR emulator
CN205428282U (zh) 自转旋翼机模拟器
CN102566441A (zh) 用于无人机的可视仿真试验系统
CN106796761A (zh) 用于支持模拟移动的系统和方法
CN202632580U (zh) 飞机飞行弹射一体化训练模拟器
CN107993513A (zh) 一种无人直升机综合管理、训练和调试实验装置
CN209056108U (zh) 基于混合现实和多自由度运动平台的飞行训练模拟系统
CN104035338A (zh) 一种多发动机的直升机动力系统动态匹配的仿真方法
KR102419716B1 (ko) 모듈형 콕핏을 구비하는 탁상형 비행 시뮬레이터, 이를 이용한 비행 전술 시뮬레이션 시스템 및 방법
EP3543986A1 (en) Vr emulator
CN110738901A (zh) 一种飞行模拟机
CN113053205A (zh) 基于虚拟现实vr的空战对抗虚拟训练系统
US2711594A (en) Pilot training device
CN105590496A (zh) 一种便携式无人直升机飞行操作员模拟训练系统
CN206133994U (zh) 一种训练装置
CN208422163U (zh) 基于多自由度运动平台和视景仿真的飞行训练模拟系统
CN217034953U (zh) 一种模拟飞机真实飞行姿态的教学训练装置
RU2250511C1 (ru) Учебно-трениров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авиационный
CN114241853B (zh) 一种重构多种机型真实飞行状态的教学训练方法
CN110956869A (zh) 一种路航飞行训练系统
KR101483106B1 (ko) 표시영상화면의 시점변경기능이 구비된 비행시뮬레이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Holma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H-47 flight simulator
Shashidhar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ull Mission Simulator for Pilot Training of Fighter Air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