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3614U - 容器及饮水机 - Google Patents

容器及饮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3614U
CN217013614U CN202220421074.2U CN202220421074U CN217013614U CN 217013614 U CN217013614 U CN 217013614U CN 202220421074 U CN202220421074 U CN 202220421074U CN 217013614 U CN217013614 U CN 217013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water
cavity
communicate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210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生浩
黄仁胜
程建华
刘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210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3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领域,提供一种容器及饮水机。容器包括保温壳体、容器本体和水路连接件,保温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形成有第二空腔;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容器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器本体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水管;水路连接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路连接件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二空腔内,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水路的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容器及饮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容器及饮水机。
背景技术
由于饮水机在使用时,通常有冷水、热水及常温水等功能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与装配时,要保证冷水、热水及常温水之间的相互连接,为了实现不同水温需求,产品内部会存在不同水温的容器。相关技术中装热水的容器与装冷水的容器之间采用管路连接,安装过程繁琐,且容器与管路占用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容器,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水路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饮水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容器,包括:
保温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形成有第二空腔;
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容器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器本体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水管;
水路连接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路连接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二空腔内,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水路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壳体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出水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或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容器本体之间,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壁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蒸发器套设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周,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水路连接件包括:
连接件本体,形成有第一冷水入口、第一热水连接口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
存水弯,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与对应的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与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存水弯的第一端,所述存水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存水弯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存水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存水弯的内部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流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第二端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呈板状结构,所述存水弯与所述连接件本体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还形成有第二冷水入口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冷水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水龙头取水口连通的第四流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还形成有第二热水连接口和与所述第二热水连接口连通的第三水龙头取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饮水机,包括壳体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二空腔内,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了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了水路的保温效果,降低了能耗。
进一步的,通过使用上述容器,减小了饮水机占用的空间,提高了饮水机的紧凑度,降低了饮水机的能耗,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器本体与蒸发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容器本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器本体与过流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流件与支撑件的装配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与连接口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未设置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设置V字形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设置U字形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连接件本体;110、第一冷水入口;111、第一热水连接口;112、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3、第一流道;114、第二流道;115、第二冷水入口;116、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7、第四流道;118、第二热水连接口;119、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20、排气管;130、连接管;131、压环;141、第一密封部;142、第二密封部;143、连接部;144、导向斜面;151、固定环;152、间隙;200、存水弯;210、第一导流段;211、第二导流段;212、存水弯的第一端;213、存水弯的第二端;410、保温壳体;411、第一空腔;412、第二空腔;413、固定带;414、定位槽;415、第一保温件;416、第二保温件;417、凸楞;418、凹槽;420、容器本体;421、第一温度传感器;422、第一密封圈;430、蒸发器;431、环形凹槽;432、流道;440、过流组件;441、支撑件;442、过流件;443、顶部隔板;444、中间隔板;447、底部隔板;445、连接柱;446、过流孔;448、安装结构;449、倾斜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包括保温壳体410、容器本体420和水路连接件,保温壳体410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411,保温壳体410的外部形成有第二空腔412。容器本体420设置于第一空腔411内,容器本体42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容器本体420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的第一端与容纳腔连通。水路连接件用于连接容器与其他容器,水路连接件嵌设于第二空腔412内,出水管的第二端与水路连接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二空腔412内,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了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了水路的保温效果,降低了能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容器指的是冷水容器,容器本体420的材质为SUS304或者SUS316,当然,容器本体42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塑胶或者其他材质。保温壳体410的材质为泡沫,通过在冷水容器外部设置保温壳体410,可避免容器本体420内部的冷水与外部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冷水保持在较低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容器本体420呈圆柱体,容器本体420的出水管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出水管均设置于容器的底部,第二空腔412设置于保温壳体410的底部。相较于将出水管设置于容器本体420的侧面,将出水管设置于容器本体420的底部可避免对保温件的安装产生影响,提高容器的安装速率,提高生产效率。这里将两个出水管分别称为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容器本体420的上端形成有开口,开口盖合有容器盖(未示出),容器盖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入水口和排气口,入水口通过管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保温壳体410形成有分别与第一空腔411和第二空腔412连通的通孔,出水管穿设于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容器还包括蒸发器430,蒸发器430的设置方式有两种,一种设置方式是蒸发器430设置于容纳腔内,另一种设置方式是蒸发器430设置于保温壳体410与容器本体420之间,且蒸发器430位于容器本体420的底部,蒸发器430与容器本体420的外壁贴合。通过将蒸发器430与容器本体420的外壁紧密贴合,有效提高蒸发器430与容器本体42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蒸发器430与冷凝器以及压缩机连通构成一个降温系统,冷媒通过在降温系统内循环流动,与容纳腔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容纳腔内的水保持在低温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430的形状有多种,可以为环形,也可为具有一定弧度的片状结构,蒸发器430的具体形状根据容器本体420的形状进行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容器本体420呈长方体,蒸发器430设置于容纳腔内,容纳腔的上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位于蒸发器430的上方,隔板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水孔,隔板用于使上部温度较高的水与下部温度较低的水分隔开,降低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容器本体420设置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入口与蒸发器430的冷媒输入端连通,冷媒出口与蒸发器430的冷媒输出端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蒸发器430呈环形,保温壳体410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431,蒸发器430套设于容器本体420的外周,且蒸发器430位于环形凹槽431内。通过设置环形凹槽431,减小了保温壳体410与容器本体420之间的距离,使得保温壳体410与容器本体420贴合的更紧密,提高了保温壳体410的保温效果,使得保温壳体410与容器本体420装配的更紧凑,减小了容器的体积。由于蒸发器430装配于容器本体420的外周,可使用自动化拆弯设备进行滚圆及铆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保温壳体410由至少两个保温件拼接构成,使用拼接的保温件,可使用自动化夹具来装配保温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还包括固定带413,固定带413套设于保温壳体410的外周。固定带413用于紧固保温件,防止空气进入第一空腔411,造成容器本体420内的冷量流失,增强保温效果。由于使用固定带413固定保温件,因此,可通过自动化设备对固定带413进行安装,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固定带413的设备可以是自动打包机,也可是其他设备。固定保温件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固定带413,还可以采用卡扣进行固定,例如在一个保温件上设置卡槽,在另一个保温件上设置卡舌,安装时通过自动化夹具来夹持两个保温件进行扣合,使得卡舌卡接于卡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保温壳体410的外部设置有定位槽414,固定带413位于所述定位槽414内,通过设置定位槽414可防止固定带413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保温壳体410包括第一保温件415和第二保温件416,第一保温件415和第二保温件416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凸楞417,另外一个设置有凹槽418,且凸楞417嵌设于对应的所述凹槽41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保温件415朝向第二保温件416的侧边设置凸楞417,第二保温件416朝向第一保温件415的侧边设置有凹槽418,凸楞417嵌设于入对应的凹槽418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保温件415朝向第二保温件416的侧边设置凹槽418,第二保温件416朝向第一保温件415的侧边设置有凸楞417,凸楞417嵌设于入对应的凹槽418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在底部的拼接处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第一保温件415的底边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二保温件416的底边设置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均为半圆形缺口,当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拼接在一起时,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构成圆形通孔,两个出水管的第二端穿设于对应的通孔内。将通孔设置于其他位置时,安装保温壳体410的过程中需要先将出水管从通孔穿过,再安装保温壳体410,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将通孔设置于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的拼接处,避免了出水管对保温壳体410的安装产生影响,简化了保温壳体410的安装步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容器4还包括过流组件440,过流组件44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过流组件440包括支撑件441和过流件442,过流件442绕设于支撑件441的第一端,且绕设形成流道432,流道432包括至少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通过倾斜导板连接。
通过将过流件442设置成螺旋绕设于支撑件441的形式,进而优化了相关技术中平面状的过流件442的结构,通过将过流件442绕设形成的流道432,使得过流组件440上下两侧温度不同的水之间的间隔变大,进而有效地实现了防止串温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容器本体420的侧壁底部设置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22,第一密封圈422内插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1,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与第一密封圈422过盈配合,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位于过流件442的下方。为了提高第一温度传感器421的检测精度,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与水直接进行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流道432中设置有中空的连接柱445,连接柱445的顶部形成有导流口,连接柱445上开设有过流孔446,过流孔446连通流道432。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提升过流件442的结构强度,在流道432中设置连接柱445。连接柱445的可以与隔板一体成型,也可以与隔板可拆卸地连接。通过在流道432内设置连接柱445,能够防止过流件442发生形变。也即,在过流组件440运输、安装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柱445的支撑,能够保证即便过流件442受到挤压也不会发生形变,进而保证了该过流组件440的使用寿命。
如图7和图8所示,为了避免连接柱445对水流的通过造成阻力,在连接柱445上还开设有过流孔446,这样一来,当水流经过连接柱445时,能够通过过流孔446流出,进而通过过流孔446的设置降低了连接柱445对于水流的流动阻力。这里提及的过流孔446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过流孔446是多个时,多个过流孔446可以沿着连接柱445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过流孔446开设在连接柱445上靠近隔板的底部的一端。通过这样设置,即便流道432中的水流量很小时,也能够通过过流孔446流出,避免了连接柱445对水流造成影响。过流孔446的孔径这里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过流的作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隔板上相对的两个面上设置有安装槽,连接柱445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槽对应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为了提高连接柱445的装配便利性,在隔板上设置有安装槽,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柱445的两端可以直接卡接在安装槽内。同时,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安装槽,在多个过流件442拼接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安装槽实现对过流件442的定位,也即,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每个过流件442上的安装槽对应设置,然后再将多个过流件442拼接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隔板上设置有加强筋。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加强筋,能够防止过流件442在运输、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形变。加强筋可以设置在隔板的上表面,还可以设置在隔板的下表面。同时,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加强筋可以沿着隔板的径向方向延伸。
如图7至图9所示,下面以将该过流组件440设置于饮水设备为例。
支撑件441可以设置成圆柱状、棱柱状等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41呈圆柱状,通过将支撑件441设置成圆柱状,能够减小过水时对水的流动造成影响。支撑件441还可以设置成中空的形式,这样能够减小支撑件441的重量,便于安装和配送。
在支撑件441第一端的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多个支撑件441相互连接的安装结构448,这里提及的安装结构448可以是安装槽、安装口等,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件441为多个时,可以将多个支撑件441沿其轴向依次拼接,通过在支撑件441第一端的端部设置上述安装结构448,便于相邻两个支撑件441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41可以使用导热效果相对较差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橡胶等材质。通过使用这种材料制成支撑件441,能够避免支撑件441发生轴向导热,进而避免了热量沿着支撑件441的轴向发生传导,降低了冷水区和温水区或者冷水区与热水区之间发生串温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串温的可能性的降低,使得饮水设备的能耗也随之降低,这是由于随着串温的可能性的降低,使得饮水设备在对水进行制冷或加热时,能够更快地将水冷却或加热到目标温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饮水设备的重复制冷或加热的操作,进而实现了降低能耗的目的。
过流件442的作用在于实现对水的导流,提高水的流动性,避免在水桶与容器之间形成死水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一体成型,或者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可拆卸地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过流件442可以通过注塑的形式与支撑件441一体成型,还可以通过插接、拼接的方式与支撑件441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支撑件441实现连接,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的连接位置漏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沿着支撑件441的轴向螺旋绕设,也即,过流件442呈螺旋状设置,这样一来,当水流入过流件442时,能够在呈螺旋状的过流件442的引导下流动,进而减小了出现死水区的可能性。
通过将过流件442设置成螺旋状的形式,还能够增大冷水区与常温水区或者冷水区与热水区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提升防串温的效果。
如图7所示,在两个隔板之间设置倾斜导板449,使得过流件442中的水能够在倾斜导板449的引导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能够避免在过流件442中出现死水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隔板包括顶部隔板443、中间隔板444和底部隔板447,顶部隔板443与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小于中间隔板444与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顶部隔板443适于靠近高温区设置,底部隔板447适于靠近低温区设置,其中,高温区的温度大于低温区的温度。
如前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高温区和低温区的温度不同且高温区的温度大于低温区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与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5: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与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比值为3:5,例如,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为9毫米,则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可以取15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水路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100和存水弯200,连接件本体100形成有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存水弯200第一冷水入口110与对应的出水管的第二端连通,第一冷水入口110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分别连通于存水弯200的第一端,存水弯200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连通。
通过在连接件本体100设置存水弯200,可以防止冷热水串温,降低能耗,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在连接件本体100设置用于与热水容器以及冷水容器连接的连接口,无需使用硅胶管、不锈钢管或者PP管等管路以及束紧带或者固定卡等紧固件,简化了管路结构,可实现快速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第一流道113为直线流道,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流道113的第一端与第一冷水入口110连通,第一流道113的第二端分别与存水弯的第一端212以及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连通。第二流道114为L型流道,第二流道114的第一端与存水弯的第二端213连通,第二流道114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连通,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均设置有密封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指的是图11中的前后方向,当然,连接口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具体根据冷水容器与水龙头的位置关系进行确定。各个连接口的密封件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密封件的类型具体根据各个连接口的内壁厚度和内壁结构进行确定。
相关技术中冷水容器与热水容器及装常温水的容器之间互相连接相通,需要大量的硅胶管、不锈钢管、PP管等管路件及固定卡、束紧带等紧固件。而本实施例的水路连接件通过在连接件本体100上设置流道,避免了使用硅胶管、不锈钢管或者PP管等管路件,以及固定卡或者束紧带等紧固件。由于只需将相应的连接口与对应的容器连接,无需再通过管路件连接,简化了安装步骤,可实现快速安装,增强用户体验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当然,也可使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通过使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表面,从而减小了连接件本体100的厚度,降低了连接件本体100的重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指的是图11中连接件本体100的上表面,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指的是图11中连接件本体100的下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第一流道113与第二流道114之间为镂空结构,通过设置镂空结构,进一步降低连接件本体100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存水弯200的内部形成有第三流道,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导流段210和第二导流段211,第一导流段210和第二导流段211构成一个U型流道。第一流道113的第二端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分别连通于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一端,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与第二流道114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相互连通。由于存水弯200上下设置,因此,当热水通过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二端进入第三流道后,根据热传导原理,第三流道中热水在上冷水在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冷热水之间热传导及对流,解决冷热水之间的串温问题。
第三流道的容量应大于热水容器的容积与水加热膨胀系数的乘积,假设第三流道的容量为Q1,热水容器的容积为Q2,水加热的膨胀系数为K。(根据物理现象可知,水加热到90度以上时,热水膨胀系数约为5-10%),所以第三流道的容量Q1≥Q2*K,当然在有空间设计情况下,Q1越大越好,优选项为Q1≥2*Q2*K。
防串温效果还与第三流道的形状相关,第三流道可以为V字形、U字形或者其他形状,优选项为竖直设置的U型流道,在热水容器中水的容量为1L,第三流道中水的容量为80ml,热水容器内的水温为95°,且进水温度为25°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由于管路中未设置存水弯200,即第三流道不存在,此时进水管处于水平状态,由于没有防串温结构,防串温效果较差,经检测进水温度为53°。如图15所示,当第三流道可以为V字形时,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经检测进水温度为35°。如图16所示,当第三流道可以为U字形时,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处于竖直状态,经检测进水温度为26°。因此,第三流道呈U字形时,存水弯200防止冷热水串温效果最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一端为上述存水弯的第一端212,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为上述存水弯的第二端21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呈板状结构,存水弯200竖直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靠近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的侧边,存水弯200与连接件本体100一体成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件本体100水平设置于热水容器的上方时,由于存水弯200竖直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靠近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的侧边,存水弯200不会影响连接件本体100的安装。当然,存水弯20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的其他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第二冷水入口115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第二冷水入口115用于连接冷水容器的第二出水管,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用于与冷水水龙头连接,第二冷水入口115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同一直线上。连接件本体100的内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二冷水入口115以及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连通的第四流道117,第四流道117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第四流道117为直线流道,第四流道117与第一流道113平行。
冷水容器内的冷水先通过第二冷水入口115进入第四流道117,再通过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输送给冷水水龙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二冷水入口115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用于与设置于冷水容器的定位孔配合,以方便将冷水容器与第一冷水入口110以及第二冷水入口11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和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的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第二热水连接口118用于与热水容器的出水管连通,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用于与热水龙头连接。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与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分别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不同侧,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与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内均设置有密封件。通过设置密封件,连接热水容器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时,只需要将热水容器的出水管插入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便可实现快速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减少了固定卡或者束紧带等紧固件。
热水容器内加热后的热水,先通过热水容器的出水管进入到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再通过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输送给热水龙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为了实现密封,上述各个连接口均设置有密封件,连接管130插设于对应的连接口内,这里的连接管可以是冷水容器的出水管,也可是热水容器里的出水管或者进水管。上述各个连接口内的内壁均设置有固定环151,固定环151与连接口的内壁之间形成安装槽。上述各个连接口内均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连接部143,第一密封部141嵌入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部141朝向固定环151的一侧与固定环151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142套设于连接管130,第二密封部142位于固定环151与连接管130之间,第二密封部142通过连接部143与第一密封部141连接,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以及连接部143一体成型。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管130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142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形成有间隙152,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部143的连接处设置有导向斜面144。连接管130套设有压环131,压环131与连接管130一体成型,压环131与连接部143背离固定环151的一侧密封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部142在轴向上适于与连接管130装配的尺寸为10mm-15mm,第二密封部142在径向上的压缩量为20%-2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部142在径向上的压缩量指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管130的过盈装配压缩量。第二密封部142在轴向上的装配尺寸为10mm-15mm,且在径向上的压缩量为20%-25%的情况下,将连接管130拔出的力需要达到50N-70N,可以满足连接管130自身状态下难以脱出,以及人力可拆除的需求。若第二密封部142装配的尺寸和压缩率设计偏小时,连接管130会有脱出风险;相反若第二密封部142装配的尺寸和压缩率设计偏大时,难以人力将连接管130拔出,还会将密封件拉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排气管120,排气管120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排气管12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排气管120用于将热水容器上部的气体排出。通过将排气管120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不再需要在热水容器上单独设置排气管120,热水容器内的气体可通过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进入到排气管120,并通过排气管120排出,以防止热水容器内的压力过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排气管120的高度需要高于热水龙头的高度,以确保气体可以通过排气管120排出而水无法通过排气管120排出。当然,也可在排气管120内设置防水透气膜,同样可以使气体排出而水无法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二冷水入口115、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均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和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均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由于安装时冷水容器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一侧,热水容器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另一侧,将冷水入口与热水连接口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不同侧可方便连接件本体100与冷水容器以及热水容器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饮水机,包括壳体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容器,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温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形成有第二空腔;
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容器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器本体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水管;
水路连接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路连接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出水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或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容器本体之间,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蒸发器套设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周,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连接件包括:
连接件本体,形成有第一冷水入口、第一热水连接口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
存水弯,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与对应的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与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存水弯的第一端,所述存水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存水弯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存水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水弯的内部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水龙头取水口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流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第二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本体呈板状结构,所述存水弯与所述连接件本体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本体还形成有第二冷水入口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冷水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水龙头取水口连通的第四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本体还形成有第二热水连接口和与所述第二热水连接口连通的第三水龙头取水口。
11.一种饮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CN202220421074.2U 2022-02-28 2022-02-28 容器及饮水机 Active CN217013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1074.2U CN2170136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容器及饮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1074.2U CN2170136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容器及饮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3614U true CN217013614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5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21074.2U Active CN2170136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容器及饮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136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13614U (zh) 容器及饮水机
WO2023011133A1 (zh) 制冷设备
CN114601337A (zh) 储水装置及饮水设备
WO2023159621A1 (zh) 储水装置及饮水设备
CN114601336B (zh) 饮水设备
CN114601333B (zh) 饮水设备
CN217013606U (zh) 水路连接件及饮水机
CN114601338B (zh) 储水装置及饮水设备
CN217013608U (zh) 水路连接件及饮水机
CN114601335B (zh) 储水装置及饮水设备
CN217645019U (zh) 容器及饮水机
CN110984307B (zh) 一种排水管用隔板
CN212205145U (zh) 换热器及风冷无霜冰箱的制冷系统
WO2023159623A1 (zh) 饮水设备
CN217013597U (zh) 饮水机
CN217243789U (zh) 饮水机
WO2023159600A1 (zh) 饮水设备
CN114568943B (zh) 水路连接组件及饮水装置
WO2023159629A1 (zh) 饮水设备
WO2023159585A1 (zh) 供水设备
CN114788644B (zh) 饮水设备
CN114557598B (zh) 供水设备
CN217013580U (zh) 饮水机
CN211119802U (zh) 蓄能空调的蓄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蓄能空调
CN112344601A (zh) 制冰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