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9271U -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9271U
CN217009271U CN202220228821.0U CN202220228821U CN217009271U CN 217009271 U CN217009271 U CN 217009271U CN 202220228821 U CN202220228821 U CN 202220228821U CN 217009271 U CN217009271 U CN 217009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shaft
electrode
mov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88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敏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9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9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3Cells or batteries with horizontal or inclined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0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2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both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能够对包括一对隔膜片材以及沿所述一对隔膜片材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的多个电极的电极层叠体进行层压,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包括:轧制单元,将所述电极与所述一对隔膜片材轧制成一体;以及密封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而位于所述轧制单元之后,一边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移动,一边将所述一对隔膜片材中的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对应的区域彼此密封。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二次电池的种类有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这种二次电池不仅应用于数码相机、P-DVD、MP3P、手机、PDA、便携式游戏机(PortableGame Device)、电动工具(Power Tool)以及电动自行车(E-bike)等小型产品,也应用于诸如电动汽车或混动汽车等需要高输出的大型产品以及用于储存剩余发电电力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储存装置和备用电力储存装置。
为了制造这种二次电池,首先将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布在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上以制造正极和负极,并将其层叠在隔膜(Separator)的两侧,从而制造出预定形状的电极层叠体。然后,将电极层叠体收纳于电池壳中并注入电解液之后进行密封。
电极层叠体分为多种。例如,不制造单元电芯而是单纯将多个正极、隔膜、负极交替连续层叠而成的纯堆叠型(Simple Stack Type),先利用多个正极、隔膜、负极制造单元电芯之后再将多个这种单元电芯层叠而成的层压堆叠型(L&S,Lamination&Stack Type),将多个电极或单元电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附着于长度沿一侧长的隔膜片材的一面并将隔膜片材从一端起向相同的方向重复折叠而成的堆叠折叠型(S&F,Stack&Folding Type),将多个电极或单元电芯分别交替地附着于长度沿一侧长的隔膜片材的一面和另一面并将隔膜片材从一端起以向特定方向折叠之后再向反方向折叠的方式交替重复而成的Z-折叠型(Z-Folding Type)等。
其中,为了制造层压堆叠型(L&S,Lamination&Stack Type)电极组件,首先要制造单元电芯。通常,为了制造单元电芯,会在中间电极被输送带等朝向一侧移动的过程中,在中间电极的上下表面分别层叠隔膜,之后在最上端进一步层叠上部电极。然后,根据情况,可在最下端进一步层叠下部电极。然后,实施对由电极和隔膜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进行加热以及施压的层压工艺。通过实施这种层压工艺,能够使电极与隔膜之间接合,从而形成坚固的单元电芯。
另外,层压工艺中包括使隔着中间电极层叠的一对隔膜彼此接合的步骤,以防止隔膜折叠。
然而,现有的层压工艺的隔膜密封仅对隔膜的长度方向进行密封,并且这种密封区域位于隔膜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因此,密封的可靠性低,并且存在所述中间电极向外暴露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能够沿隔膜的宽度方向进行隔膜密封。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能够对包括一对隔膜片材以及沿所述一对隔膜片材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的多个电极的电极层叠体进行层压。
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可包括:轧制单元,将所述电极与所述一对隔膜片材轧制成一体;以及密封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而位于所述轧制单元之后,一边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移动,一边将所述一对隔膜片材中的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对应的区域彼此密封。
所述密封单元可包括:轴,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个密封轮,连接于所述轴,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
所述密封单元可进一步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轴沿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及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可以在所述密封轮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的状态下,使所述轴沿着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预设的速度移动,并且使所述轴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以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移动。
所述轴可包括:第一轴,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上侧;以及第二轴,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下侧。连接于所述第一轴的所述密封轮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轴的所述密封轮可隔着所述区域进行挤压。
所述密封单元可进一步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从下侧支撑所述电极层叠体。所述密封轮可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上侧,能够朝向所述加热板向下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
所述密封单元可包括:升降机构,使所述轴垂直升降;第一移动机构,使所述轴和升降机构沿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二移动机构,使所述轴、升降机构以及第一移动机构沿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所述密封单元可进一步包括热丝和加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热丝内置于所述轴,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轴相邻布置且与所述轴一同移动。
所述密封轮可以是三个以上且沿所述轴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
所述密封轮在所述轴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可小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能够通过密封轮沿隔膜的宽度方向移动来进行隔膜密封。因此,能够进行隔膜的宽度方向的密封。
另外,单个轴上可连接多个密封轮,因此,多个密封轮能够同时对彼此不同的密封区域进行密封。因此,能够提高隔膜密封过程的效率。
另外,用户能够根据密封区域之间的距离来简单地调整设置于轴上的多个密封轮之间的距离。
另外,用户能够根据多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来容易地更换成宽度合适的密封轮。
另外,在密封轮对密封区域进行加压的过程中,轴能够沿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移动。因此,不论电极层叠体的移动如何,密封轮都能够对密封区域稳定地进行密封。
另外,可通过加热板或热丝或加热器的热量,在密封轮对密封区域进行加压的过程中对所述密封区域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隔膜密封的可靠性。
另外,密封轮能够对于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做双向移动并进行隔膜密封。因此,能够简化密封轮的移动路径并持续快速地进行隔膜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和加热板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极层叠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层压方法的流程图。
图5(a)~图5(d)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作用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所执行的密封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侧视图。
图8(a)~图8(d)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作用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所执行的密封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和加热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上部隔膜片材 2:下部隔膜片材
3:中间电极片材 4:上部电极片材
5:中间电极 6:上部电极
7:电极层叠体 30:轧制单元
40:密封单元 41:密封部
42:轴 43:密封轮
44:连接框架 45:移动机构
46:升降机构 47:第一移动机构
48:第二移动机构 50:副密封单元
60: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实施。然而,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形态,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明确说明,省略了对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和可能混淆本实用新型的要点的相关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并且本申请在对各张附图中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时,根据说明书全文,对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标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
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应限于常规的和词典中的含义进行解释,而是应当基于发明人可以为了以最佳方法对其发明进行说明而对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的定义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和加热板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极层叠体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以下,“层压装置”)能够对包括一对呈片材形状的隔膜片材1、2以及沿所述一对隔膜片材1、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的多个电极5、6的电极层叠体7进行层压。
更具体地,层压装置可包括隔膜放卷机11、12、电极放卷机13、14、移送单元20、轧制单元30以及密封单元40。层压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副密封单元50。
隔膜放卷机11、12可安装有卷绕有隔膜片材1、2的隔膜卷。隔膜放卷机11、12能够对所述隔膜卷进行放卷以放卷出隔膜片材1、2。例如,隔膜放卷机11、12可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隔膜卷的辊和用于使所述辊旋转的电机。
隔膜放卷机11、12可包括:第一隔膜放卷机11,放卷出上部隔膜片材1;以及第二隔膜放卷机12,放卷出平行于所述上部隔膜片材1的下部隔膜片材2。
电极放卷机13、14可安装有卷绕有电极片材3、4的电极卷。电极放卷机13、14能够对所述电极卷进行放卷以放卷出电极片材3、4。例如,电极放卷机13、14可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电极卷的辊和用于使所述辊旋转的电机。
电极放卷机13、14可包括:第一电极放卷机13,从一对隔膜片材1、2之间放卷出中间电极片材3;以及第二电极放卷机14,向上部隔膜片材1的上表面放卷出上部电极片材4。
中间电极片材3可被第一电极切割器15以预设的间距切割而形成中间电极5。因此,多个中间电极5可配置为沿隔膜片材1、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彼此隔开。
上部电极片材4可被第二电极切割器16以预设的间距切割而形成上部电极6。因此,多个上部电极6可配置为沿隔膜片材1、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彼此隔开。
另外,多个中间电极5可位于一对隔膜片材1、2之间,多个上部电极6可位于上部隔膜片材1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形成隔膜片材1、2与电极5、6交替层叠的电极层叠体7。
所述电极层叠体7可一边通过后述的轧制单元30、副密封单元50以及密封单元40一边被层压,并且被隔膜切割器17切割而形成单元电芯8。作为一例,所述单元电芯8可以是由一隔膜、负极、另一隔膜、正极依次层叠而成的单电池(mono-cell)。
但不限于此,所述单元电芯8当然也可以是由一隔膜、负极、另一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半电池(half-cell)。此时,层压装置可不包括第二电极放卷机14。
另一方面,移送单元20能够移送电极层叠体7。移送单元20的结构不受限。例如,移送单元20可包括输送带或辊。
轧制单元30能够将电极层叠体7的电极5、6与隔膜片材1、2彼此轧制。即,电极5、6可接合于隔膜片材1、2。
更具体地,轧制单元30可包括隔着电极层叠体7彼此隔开的一对加热器31以及一对加压辊32。
相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一对辊32可位于一对加热器31之后。因此,电极层叠体7可在边通过一对加热器31之间边被加热之后,被一对加压辊32挤压。因此,电极5、6与隔膜片材1、2能够被彼此轧制。
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是轧制单元30不另包括加热器31,而是加压辊32中内置有热丝等。
密封单元40和副密封单元50能够进行使一对隔膜片材1、2彼此接合的隔膜密封。相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密封单元40和副密封单元50可位于轧制单元30之后。
另外,密封单元40可位于副密封单元50之后,但不限于此。
副密封单元50能够将一对隔膜片材1、2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彼此密封。因此,由副密封单元50密封的边缘区域A1可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即,隔膜片材1、2的长度方向延伸。
例如,副密封单元50可包括用于对隔膜片材1、2进行加压的加热块51、52。更具体地,副密封单元50可包括:一对第一加热块51,位于隔膜片材1、2的一侧且隔着隔膜片材1、2沿垂直方向彼此对置;以及一对第二加热块52,位于隔膜片材1、2的另一侧且隔着隔膜片材1、2沿垂直方向彼此对置。
因此,一对隔膜片材1、2的宽度方向一侧边缘可一边通过一对第一加热块51之间一边被密封,一对隔膜片材1、2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边缘可一边通过一对第二加热块52之间一边被密封。
另一方面,密封单元40能够将一对隔膜片材1、2中的与多个电极5、6之间对应的区域A2彼此密封。因此,由密封单元40进行密封的区域A2可沿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即,隔膜片材1、2的宽度方向延伸。以下,将所述区域A2命名为密封区域A2进行说明。
更具体地,密封单元40可包括:轴42;密封轮43,连接于轴42;以及移动机构45,用于移动轴42。
轴42可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即,隔膜片材1、2的长度方向延伸。轴42可位于电极层叠体7的上侧。
轴42上可连接至少一个密封轮43。至少一个密封轮43可与轴42一同构成用于对隔膜片材1、2进行密封的密封部41。
各个密封轮43能够一边沿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移动一边对密封区域A2加压。即,多个密封轮43之间的距离可对应于密封区域A2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当轴42在各个密封轮43挤压密封区域A2的状态下沿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移动时,密封轮43能够一边旋转一边挤压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
优选地,密封轮43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个且沿轴4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距离隔开。因此,能够同时对彼此隔开的多个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因此,尽管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速度略快,密封单元40也能够可靠地进行隔膜密封。
另外,相对于轴42的长度方向的密封轮43的宽度w可小于多个电极5、6之间的距离d。更具体地,密封轮43的宽度w可小于多个中间电极5之间的距离和多个上部电极6之间的距离中较短的距离。因此,密封轮43能够以避开电极5、6的方式对密封区域A2进行加压。
密封轮43可分离地连接于轴42。例如,密封轮43可通过螺栓结合于轴42或通过轴承连接。
因此,用户能够根据密封区域A2之间的距离来调整设置于轴42的多个密封轮43之间的距离,或根据多个电极5、6之间的距离d来更换成合适的密封轮43。
轴42可通过连接框架44与后述的移动机构45连接。更具体地,连接框架44可包括:水平框架,与移动机构45连接;以及垂直框架,从所述水平框架的两端部向下弯折并连接于轴42。即,连接框架44大致可呈将“ㄈ”字形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成的形状。另外,所述垂直框架与轴42的连接部可位于多个密封轮43之间。
轴42可旋转地连接于连接框架44。此时,可在轴42与连接框架44的连接部具备轴承(未示出),并且密封轮43能够与轴42一同旋转。
相反地,轴42也可固定于连接框架44。此时,可在轴42与密封轮43的连接部具备轴承(未示出),并且密封轮43能够相对于轴42旋转。
另一方面,移动机构45能够使轴42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及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另外,移动机构45能够使轴42沿垂直方向升降。
更具体地,移动机构45可包括:升降机构46,使密封部41垂直升降;第一移动机构47,使密封部41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二移动机构48,使密封部41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升降机构46可通过连接框架44与轴42连接。
升降机构46能够使密封部41垂直升降,更具体地,能够使轴42垂直升降。即,升降机构46能够调整密封部41的高度。更具体地,平时,升降机构46使密封部41保持在密封轮43从电极层叠体7的上侧隔开的高度,当进行隔膜密封时,下降到密封轮43挤压电极层叠体7的隔膜的高度,当对密封单元40进行维修时,上升得比平时更高。
例如,升降机构46可包括缸型致动器(cylinder type actuator)或气压调节器(air pressure regulator),但不限于此。
第一移动机构47能够使密封部41和升降机构46一同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更具体地,第一移动机构47能够使密封部41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或使密封部41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到一侧。因此,密封部41能够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边做双向移动边进行隔膜密封。
第二移动机构48能够使密封部41、升降机构46以及第一移动机构47一同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更具体地,第二移动机构48能够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或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因此,密封部41能够一边与电极层叠体7一同移动一边进行隔膜密封,并且在隔膜密封完毕后回到原位。在下文中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例如,第一移动机构47和第二移动机构48可包括诸如丝杠、导轨或齿条小齿轮结构等线性移动装置。但第一移动机构47和第二移动机构48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而改变。
另外,密封单元40可进一步包括从下侧支撑电极层叠体7的加热板49。
因此,密封部41的密封轮43能够从电极层叠体7的上侧朝向加热板49对密封区域A2向下加压。因此,密封区域A2能够在密封轮43与加热板49之间被加热及挤压,从而被可靠地密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层压方法的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层压方法可包括轧制步骤S10、副密封步骤S20以及密封步骤S30。
轧制步骤S10可以是轧制单元30将电极5、6与一对隔膜片材1、2彼此轧制的步骤。更具体地,电极层叠体7可边通过一对加热器31边被加热,之后边通过一对加压辊32边被挤压。因此,电极5、6与一对隔膜片材1、2能够被彼此轧制。
副密封步骤S20可以是副密封单元50对一对隔膜片材1、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区域A1进行密封的步骤。更具体地,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边缘可边通过一对第一加热块51之间边被密封,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边缘可边通过一对第二加热块52之间边被密封。
密封步骤S30可以是密封单元40对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的步骤。在下文中对密封步骤S30进行详细说明。
轧制步骤S10、副密封步骤S20以及密封步骤S30可依次被实施。不过,根据副密封单元50与密封单元40的排列,密封步骤S30也可能在副密封步骤S20之前被实施。另外,当层压装置不包括副密封单元50时,可不实施副密封步骤S20。
图5(a)~图5(d)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作用,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密封步骤的流程图。
以下,对密封步骤S30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a),密封步骤S30可包括如下过程:轴42朝向电极层叠体7沿垂直方向移动并使密封轮43与电极层叠体7抵接。更具体地,升降机构46能够以使密封轮43与电极层叠体7抵接的方式使密封部41下降(S31)。因此,密封区域A2能够在密封轮43与加热板49之间被挤压。
参照图5(b),在密封步骤S30中,轴42能够在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同时,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一方向移动,并且密封轮43能够对密封区域A2(参照图3)进行密封。
更具体地,第一移动机构47能够在密封轮43挤压密封区域A2的状态下,使密封部41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进行隔膜密封(S32)。此时,多个密封轮43能够同时对彼此隔开的多个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并且各个密封区域A2能够在密封轮43与加热板49之间被挤压。
与此同时,第二移动机构48能够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此时,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密封部41的移动速度能够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速度相同。即,第二移动机构48能够做到与移送单元20(参照图1)同步。
因此,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密封部41相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相对速度可以是0。因此,不论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如何,密封轮43都能够对密封区域A2稳定地进行密封。
参照图5(c),密封步骤S30可包括如下过程:轴42和密封轮43以从电极层叠体7远离的方式沿垂直方向移动并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更具体地,升降机构46使密封部41上升,并且第二移动机构48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回到原位(S33)。所述原位表示相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可以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无关。
然后,升降机构46能够使回到原位的密封部41下降(S34)。对此援用对于图5(a)的说明内容。
参照图5(d),在密封步骤S30中,轴42能够在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同时,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移动,并且密封轮43能够对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
更具体地,第一移动机构47能够在密封轮43挤压密封区域A2的状态下,使密封部41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到一侧,进行隔膜密封(S35)。此时,多个密封轮43能够同时对彼此隔开的多个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并且各个密封区域A2能够在密封轮43与加热板49之间被挤压。
在本过程中被密封的多个密封区域A2可位于密封部41先前边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边密封的多个密封区域A2之后。
与此同时,第二移动机构48能够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对此援用先前对于图5(b)的说明内容。
像这样,密封部41一边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做双向移动一边进行隔膜密封,因此,能够减少密封部41复位所需的时间。
然后,升降机构46使密封部41上升,并且第二移动机构48使密封部41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回到原位(S36)。对此援用对于图5(c)的说明内容。
因此,密封部41能够回到初始状态,并且以重复前述的过程(S31至S36)的方式持续地进行隔膜密封。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侧视图。
以下,省略与前述说明内容重复的内容并对区别着重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密封单元40可不包括加热板49,而是包括一对密封部41a、41b。
一对密封部41a、41b可隔着电极层叠体7沿垂直方向彼此对置。
更具体地,一对密封部41a、41b可包括:第一密封部41a,位于电极层叠体7的上侧;以及第二密封部41b,位于电极层叠体7的下侧。以下,将第一密封部41a的轴42a和密封轮43a命名为第一轴和第一密封轮,将第二密封部41b的轴42b和密封轮43b命名为第二轴和第二密封轮,进行说明。
一对密封部41a、41b能够对于垂直方向彼此反向升降。即,一对密封部41a、41b能够对于垂直方向以彼此远离或彼此靠近的方式升降。例如,一对密封部41a、41b可通过一对升降机构46(参照图1)来升降。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利用用于调节一对密封部41a、41b之间的垂直距离的单个距离调整机构(例如,夹具(gripper))来进行升降。
另外,一对密封部41a、41b能够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一同移动。例如,一对密封部41a、41b能够由单个第一移动机构47(参照图1)和第二移动机构48(参照图1)移动。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是由彼此同步的一对第一移动机构47和彼此同步的一对第二移动机构48来移动一对密封部41a、41b。
因此,第一密封轮43a与第二密封轮43b能够隔着电极层叠体7的密封区域A2(参照图3)进行挤压。
图8(a)~图8(d)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作用的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的密封步骤的流程图。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密封步骤S30进行说明。
参照图8(a),密封步骤S30可包括如下过程:第一轴42a和第二轴42b朝向电极层叠体7沿垂直方向移动,使第一密封轮43a和第二密封轮43b与电极层叠体7抵接。第一密封部41a能够以使第一密封轮43a与电极层叠体7抵接的方式下降,第二密封部41b能够以使第二密封轮43b与电极层叠体7抵接的方式上升(S31’)。因此,密封区域A2能够被挤压在第一密封轮43a与第二密封轮43b之间。
参照图8中的(b),在密封步骤S30中,一对轴42a、42b能够在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同时,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一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密封轮43a和第二密封轮43b能够对密封区域A2(参照图3)进行密封。
更具体地,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在第一密封轮43a和第二密封轮43b挤压密封区域A2的状态下,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到另一侧(S32’)。
与此同时,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此时,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的移动速度能够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速度相同。
参照图8(c),密封步骤S30可包括如下过程:轴42和密封轮43以从电极层叠体7远离的方式沿垂直方向移动并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更具体地,第一密封部41a能够上升,第二密封部41b能够下降。另外,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回到原位(S33’)。
然后,回到原位的第一密封部41a能够下降,并且第二密封部41b能够上升(S34’)。对此援用对于图8(a)的说明内容。
参照图8(d),在密封步骤S30中,一对轴42a、42b在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同时,沿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密封轮43a和第二密封轮43b能够对密封区域A2进行密封。
更具体地,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在第一密封轮43a和第二密封轮43b挤压密封区域A2的状态下,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到一侧(S35’)。
与此同时,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移动。此时,对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的移动速度能够与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速度相同。
在本过程中被密封的多个密封区域A2可位于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先前边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边密封的多个密封区域A2之后。
像这样,一对密封部41a、41b一边与电极层叠体7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做双向移动一边进行隔膜密封,因此,能够减少一对密封部41a、41b复位所需的时间。
然后,第一密封部41a上升且第二密封部41b下降,并且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沿电极层叠体7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回到原位(S36’)。
因此,第一密封部41a和第二密封部41b能够回到初始状态,并且以重复前述的过程(S31’至S36’)的方式持续地进行隔膜密封。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密封部和加热器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密封单元40可包括热丝(未示出)和加热器60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加热器60内置于轴42a、42b,所述加热器60与轴42a、42b相邻。
加热器60能够与轴42a、42b一同移动。例如,所述加热器60可设置在连接于轴42a、42b的连接框架44(参照图1)上。加热器60可以是一对且与一对轴42a、42b相邻。
因此,能够在密封轮43a、43b挤压密封区域A2(参照图3)的过程中,通过热丝和/或加热器60对密封区域A2(参照图3)进行加热。因此,密封轮43a、43b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隔膜密封。
另外,这种热丝或加热器60当然也可应用于前述的一实施例中。
以上的说明仅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本质特征的范围内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不是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限于这种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基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进行解释,并且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的技术思想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用于对包括一对隔膜片材以及沿所述一对隔膜片材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的多个电极的电极层叠体进行层压,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轧制单元,将所述电极与所述一对隔膜片材轧制成一体;以及
密封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而位于所述轧制单元之后,一边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移动,一边将所述一对隔膜片材中的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对应的区域彼此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单元包括:
轴,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至少一个密封轮,连接于所述轴,沿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单元进一步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轴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及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在由所述密封轮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的状态下,使所述轴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预设的速度移动,并且使所述轴以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包括:
第一轴,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上侧;以及
第二轴,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下侧,
其中,连接于所述第一轴的所述密封轮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轴的所述密封轮隔着所述区域进行挤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单元进一步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从下侧支撑所述电极层叠体,
所述密封轮位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上侧,朝向所述加热板向下对所述区域进行加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单元包括:
升降机构,使所述轴垂直升降;
第一移动机构,使所述轴和升降机构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二移动机构,使所述轴、升降机构以及第一移动机构沿着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单元进一步包括热丝和加热器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热丝内置于所述轴,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轴相邻布置且与所述轴一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轮为三个以上且沿所述轴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距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轮在所述轴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CN202220228821.0U 2021-01-28 2022-01-27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Active CN2170092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2660A KR20220109241A (ko) 2021-01-28 2021-01-28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KR10-2021-0012660 2021-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9271U true CN217009271U (zh) 2022-07-19

Family

ID=80738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8821.0U Active CN217009271U (zh) 2021-01-28 2022-01-27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109241A (zh)
CN (1) CN217009271U (zh)
DE (1) DE202022100440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4297B (zh) * 2022-04-29 2023-05-23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回流装置及一种电池生产线
DE102022211282A1 (de) 2022-10-25 2024-04-25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einer Batteriezel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2660A (ko) 2019-07-26 2021-02-03 주식회사 일성인터내셔널 선물 제공을 위한 고객추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09241A (ko) 2022-08-04
DE202022100440U1 (de) 2022-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09271U (zh) 二次电池用层压装置
US7967939B2 (en) Stac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y of polymer batteries
KR101531234B1 (ko) 이차 전지용 고속 스태킹 장치 및 방법
US20200259203A1 (en) Battery
EP4120410A1 (en) Unit cell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14122527A (zh) 一种电芯循环供外板叠片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JP6702079B2 (ja) 積層電極製造装置及び積層電極製造方法
EP3955354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device,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ed thereb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211654974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加工用自动叠片机
KR20230083890A (ko) 지그재그 스태킹 장치
KR101287416B1 (ko) 전극판 적층장치
CN114122526B (zh) 一种电芯拉膜切膜叠片装置
KR20130120745A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롤프레스 시스템
CN212277283U (zh) 电芯及电芯叠片装置
CN108899586B (zh) 一种穿插式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KR20210150896A (ko) 전극 조립체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KR20220006359A (ko) 전극 조립체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KR20220119728A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판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JP2000182609A (ja) シート状電極の加工装置
KR102497772B1 (ko) 2차전지용 전극 원단 압연장치
KR20220142882A (ko)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션 장치
CN218887228U (zh) 固态电芯极片的生产设备
CN220290850U (zh) 热复合装置及叠片机
CN211045614U (zh) 叠片机
KR20220112515A (ko) 선압착 및 면압착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제조방법,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전극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