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4663U -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4663U
CN217004663U CN202220130624.5U CN202220130624U CN217004663U CN 217004663 U CN217004663 U CN 217004663U CN 202220130624 U CN202220130624 U CN 202220130624U CN 217004663 U CN217004663 U CN 217004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cavity
dust
air outlet
guide rail
filter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06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健
郭凯
侯永涛
朱清峰
王殿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06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4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4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4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柜冷却设备,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为解决新风节能改造成本高的问题。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包括机壳、制冷机组、第一风机、过滤网、导轨以及除尘设备。该制冷机组包括换热系统和制冷系统,换热系统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系统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用于将来自第一室内进风口的气体冷却后由第二室内出风口输入。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处。过滤网设置于第一风机和新风进风口之间。导轨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除尘设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与导轨滑动连接,除尘设备用于沿导轨移动,并对过滤网进行除尘。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冷。

Description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运营商移动通信基站(BS,简称基站)设置于室外,户外柜一般用于容纳基站的相关配套设备。该基站运行时内部的通信设备散发大量热能。随着 5G NR(5th generationwireless systems,简写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New Radio,简写为NR,新空口)网络建设,基站数量增加,导致能耗增加,基站能耗占网运能耗比重高达50%。因此,基站节能降耗成为重点。
新风节能为户外柜的主要节能方式,但是新风入户会降低柜体内的清洁度,并且后期施工改造安装新风设备较为不便。此外,新风节能应用时维护过滤设备工作时较为困难,人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在机壳内安装了除尘设备,当过滤网堵塞时,可以对过滤网进行自动清洁,节省了人工维护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包括机壳、制冷机组、第一风机、过滤网、导轨以及除尘设备。其中该机壳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第三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第二容纳腔开设有第一室内出风口,第三容纳腔开设有第二室内出风口和第一室内进风口。
制冷机组包括换热系统和制冷系统,换热系统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来自新风进风口进入的一部分经过换热系统换热后由新风出风口输出至室外。制冷系统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用于将来自第一室内进风口的气体冷却后由第二室内出风口输入至室内。
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处,用于将来自机壳的至少一部分气体由第一室内出风口输入至室内。过滤网设置于第一风机和新风进风口之间。导轨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位于过滤网靠近新风进风口一侧。除尘设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与导轨滑动连接,除尘设备用于沿导轨移动,并对过滤网进行除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可以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自动切换新风冷却以及机械制冷,当室外温度高于一定阈值时,启动机械制冷,此时,室外新风可以由新风进风口进入第一容纳腔内与制冷机组的换热系统转换热量后把换热系统的热量从新风出风口排出。同时,第三容纳腔内的制冷系统可以将来自第一室内进风口的气体冷却后由第二室内出风口输入,从而对室内进行降温。当室外温度低于一定阈值时,启动新风制冷,此时,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第一容纳腔内并经过过滤网,第一风机将过滤网过滤后的气体从第一室内出风口输送至室内从而利用室外的冷气体对室内进行降温。这样一来,当处于新风节能模式时,制冷机组可以停止运行,节约制冷机组耗费的能量。
此外,当过滤网上积累的容尘达到一定量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机停止运行,除尘设备可以在第一容纳腔内沿着导轨进行往复滑动,从而对过滤网上的积尘进行清理。这样一来,除尘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过滤网进行清洁,免去了人工维护过滤网的成本,增强了该机柜冷却设备的可用性。
进一步地,除尘设备包括尘流室、除尘室以及除尘风机。其中,尘流室靠近过滤网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除尘室设置于尘流室的一侧,除尘室开设有除尘进风口与尘流室相连通,除尘室还开设有除尘出风口朝向新风进风口一侧。除尘风机设置于除尘室内,用于将尘流室内的气体由除尘进风口输送到除尘出风口。
进一步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滑块以及承载台。其中,滑块一端嵌入导轨内形成滑动相连。承载台靠近滑块的一侧与滑块的另一端相连,承载台远离滑块的一侧与除尘设备相连。
进一步地,导轨的延伸方向与过滤网的网面平行。
进一步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一张紧板、第二张紧板、电机、第一弹簧、第一钢丝、第二弹簧以及第二钢丝。其中,第一张紧板一端与导轨一端相连,第一张紧板另一端与第一容纳腔靠近第三容纳腔一侧的内壁相连。第二张紧板一侧与导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张紧板另一侧与第一容纳腔内的新风出风口相对应的另一侧相连。
电机固定在承载台上,电机具有电机转轴。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张紧板相连。第一钢丝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弹簧的另一端相连,第二连接端缠绕于电机转轴上。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张紧板相连。第二钢丝具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其中,第三连接端与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相连,第四连接端缠绕于电机转轴上,且与第一钢丝缠绕于电机转轴上的部分并排设置,且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包括冷凝器以及第二风机。其中,冷凝器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安装于新风出风口处。
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三风机以及制冷管。其中,蒸发器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安装于第二室内出风口处。第三风机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安装于第一室内进风口处。制冷管将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通,且制冷管内具有制冷液。
进一步地,机壳还包括第四容纳腔。制冷机组还包括制冷压缩机以及电子膨胀阀。其中,制冷压缩机安装于第四容纳腔内。电子膨胀阀设置于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制冷管上;并同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导轨的一端靠近第二风机,导轨的另一端与过滤网远离第二风机的一侧平行。
进一步地,除尘设备还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一端为导流进风口,中空结构另一端为导流出风口,导流进风口与除尘设备的除尘出风口相连通,导流出风口朝向冷凝器,冷凝器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压差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压差传感器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靠近过滤网的一侧。压差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压力值。控制器与压差传感器和除尘设备电连接,用于接收气体压力值,并将气体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第二预设阈值比对。若气体压力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除尘设备运行。若气体压力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除尘设备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轨、滑块以及承载台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轨、滑块、承载台以及除尘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轨在第一容纳腔内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张紧板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第一弹簧、第一钢丝、第二弹簧、以及第二钢丝连接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设备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设备与过滤网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4除尘设备另一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差传感器、除尘设备以及控制器电连接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设备与冷凝器位置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冷却设备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新风节能应用于户外柜时,需要对户外柜进行破孔改造,从而进行安装新风设备,但破孔时不易操作,施工改造较为不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冷却设备,该机柜冷却设备无需对户外柜进行后期改造,为一体化新风空调机。
以下对上述提及的机柜冷却设备100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机柜冷却设备100可以包括机壳10以及制冷机组20。其中该机壳10具有第一容纳腔11以及第三容纳腔13。各容纳腔可以由隔板进行分割,第一容纳腔11的底部一侧开设有新风进风口111,第一容纳腔11的顶部开设有新风出风口112。示例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容纳腔11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和新风出风口112的侧壁可以靠近室外,从而使得新风进风口111和新风出风口112与室外相连通。
此外,第三容纳腔13开设有第一室内进风口131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3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进风口131第二室内出风口132可以开设于第三容纳腔13的同一侧壁上,且上下错开设置。基于此,第一室内进风口131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32均与室内连通。其中,提及的室内可以是本申请中的户外柜,也可以是其它需要降温的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机壳10的底面与X轴所在的地面平行,机壳10的侧面与Z轴方向平行。新风进风口111设置在机壳10的靠近底部的左侧壁,新风出风口112设置在机壳10的顶部,第一室内进风口131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32设置在机壳10右侧靠近上方的位置。
以下对制冷机组20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制冷机组20可以包括如图1所示的换热系统21和制冷系统22,其中,如图2所示,该换热系统21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该换热系统21可以包括冷凝器211以及第二风机212,其中第二风机212可以为EC(Embedded Controller)风机,具体地,可以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后续提及的风机也可以为EC风机,本申请不再赘述。其中,冷凝器211可以倾斜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示例的,冷凝器211靠近新风进风口111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容纳腔11开设有新风进风口111的一侧,冷凝器211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容纳腔 11开设有新风进风口111的一侧倾斜。这样一来,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111 进入后可以快速的以最大化面积的与冷凝器211接触,从而带走冷凝器211 上的热量。当然上述是以倾斜设置为例进行的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冷凝器211也可以竖直设置,此时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的气体也可以覆盖到冷凝器211从而对冷凝器211进行降温。
此外,第二风机21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且安装于新风出风口112 处。这样一来,当第二风机212启动后,可以将来自新风进风口111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一容纳腔11内经过冷凝器211换热后可以由新风出风口112输出,从而带走冷凝器211的热量。当冷凝器211的热量被带走后,从而使制冷机组20达到降温目的,制冷机组20同时再对室内进行降温。
在此情况下,如图3所示,该制冷系统22设置于第三容纳腔13内,制冷系统22可以包括蒸发器221、第三风机222以及制冷管223(如图4所示的箭头线路均为制冷管223)。其中,该蒸发器221设置于图3所示的第三容纳腔13内,且安装于第二室内出风口132处。第三风机222设置于第三容纳腔13内,且安装于第一室内进风口131处。如图4所示,制冷管223将冷凝器211和蒸发器221相连通,且制冷管223内具有制冷液。由上述可知,第一容纳腔内冷凝器211的热量被进入第一容纳腔11的气体带走后,可以对制冷管223中的制冷液进行冷却。由于制冷管223将冷凝器211和蒸发器221 相连通,冷却后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制冷管223流入至蒸发器221。这样一来,当蒸发器221对室内进行降温时,制冷液被室内的气体加热,从而吸收室内气体的热量,达到降低室内气体温度的目的。从而蒸发器221可以将来自第一室内进风口131进入到第三容纳腔13内的气体冷却后由第二室内出风口 132输入。
这样一来,当室外温度高于一定阈值时,可以启动机械制冷,例如,在夏季,室外温度通常高于35℃时,此时,如图1所示,室外新风可以由新风进风口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与制冷机组20的换热系统21转换热量后将换热系统21的热量从新风出风口112排出。同时,第三容纳腔13内的制冷系统22可以将来自第一室内进风口131的气体冷却后由第二室内出风口132 输入,从而对室内进行降温。
为了让制冷液能够在冷凝器211与蒸发器221之间的制冷管223内进行循环制冷,该制冷机组20还可以包括如图4所示的制冷压缩机23以及电子膨胀阀224。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机壳10还包括第四容纳腔14。其中,制冷压缩机23安装于第四容纳腔14内,该制冷压缩机23用于为制冷管223内的制冷液提供动力。电子膨胀阀224设置于蒸发器221与冷凝器211之间的制冷管223上,并同冷凝器211和蒸发器221相连通。
在此情况下,制冷压缩机23用于将蒸发器221出来的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蒸气压缩成为高压高温的蒸气,而后进入冷凝器211释放热量形成高压高温的蒸气。电子膨胀阀224用于将高压高温的蒸气节流形成低压低温的蒸气,低压低温的蒸气再经过蒸发器221与气体换热吸热形成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蒸气,从而循环制冷。这样一来,可以让制冷液在制冷管223内进行循环制冷,从而使蒸发器221能够持续对室内进行降温。
为了实现新风冷却,从而降低持续使用机械制冷产生的能耗,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机柜冷却设备100的机壳10可以具有与第一容纳腔11相连通的第二容纳腔12,其中第二容纳腔12开设有第一室内出风口121,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风机30以及过滤网40。在此情况下,第一风机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2内,且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121 处,用于将来自机壳10的至少一部分气体由第一室内出风口121输出。过滤网40设置于第一风机30和新风进风口111之间。
这样一来,当室外温度低于一定阈值时,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阈值可以为25℃,此时可以启动新风制冷,此时,柜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 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并经过过滤网40,第一风机30将过滤网40过滤后的气体从第一室内出风口121输送至室内从而利用室外的冷气体对室内进行降温,当然户外柜内可以开设有出气孔,以供柜内气体排出。此时,处于新风节能模式,制冷机组20停止运行,可以节约制冷机组20耗费的能量。过滤网40可以将室外气体中的灰尘颗粒物等进行过滤,以免进入到第一容纳腔 11内影响设备的运行。
本申请中的过滤网40可以采用G4等级过滤网40,但是过滤网40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发生堵塞,导致进行新风制冷时,室外新风无法经过过滤网40 由第一室内进风口131进入,因此,需要定期对过滤网40进行维护清理。但是若户外柜设置在偏远地区,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会影响新风制冷的使用。
为了解决过滤网40的不易维护和清理的问题,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的除尘设备50,该除尘设备50可以对过滤网40进行除尘,为了保证除尘设备50能够对过滤网40进行全方位的清理,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的导轨60,该导轨60 位于过滤网40靠近新风进风口111一侧。导轨60与除尘设备50可以采用滑动连接,除尘设备50可以沿导轨60移动。示例的,导轨60可以沿垂直于如图7所示的Z轴方向布置,从而使除尘设备50可以在Z轴方向往复移动对过滤网40进行除尘。
这样一来,当过滤网40堵塞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机30停止运行,除尘设备50可以在第一容纳腔11内沿着导轨60进行滑动,从而对过滤网40上的积尘进行清理,并将积尘输送到新风进风口111处从而排出到室外。除尘设备50可以对过滤网40进行清洁,免去了人工维护过滤网40的成本,增强了该机柜冷却设备100的可用性。
以下对上述提及的导轨60与除尘设备50滑动连接的方式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滑块70以及承载台80。其中,滑块70一端嵌入导轨60内形成滑动相连。如图9所示,承载台80靠近滑块70的一侧与滑块70的另一端相连,承载台 80远离滑块70的一侧与除尘设备50相连。
具体地,为了方便理解上述提及的滑动相连,以下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轨60靠近滑块70的一侧具有导轨滑道601,滑块70靠近导轨60的一侧具有凸块701,凸块701可以嵌入到导轨滑道601内从而形成上述提及滑动相连。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滑动相连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对滑动相连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在此情况下,如图11所示,导轨60的一端(导轨60的顶部)靠近第二风机212,导轨60的另一端(导轨60的底部)与过滤网40远离第二风机212 的一侧平行,并且导轨60沿Z方向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过滤网40沿Z方向的高度。导轨60的延伸方向(图11所示的Z方向)与过滤网40的网面平行。
这样一来,除尘设备50可以沿着导轨60在Z方向往复移动,在除尘时除尘设备50不仅可以覆盖到整个过滤网40。而且除尘设备50可以紧贴过滤网40的进风一侧,使除尘设备50与过滤网40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达到最大吸附效果。
为了使承载台80能够自动沿着导轨60的Z方向滑动,如图12所示,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张紧板101、第二张紧板102(结构如图13 所示,第二张紧板102与第一张紧板101相同)、第一弹簧103、第一钢丝 104、第二弹簧105、第二钢丝106以及电机107。其中,第一张紧板101一端与导轨60一端相连,第一张紧板101另一端与第一容纳腔11靠近第三容纳腔13一侧的内壁相连。第二张紧板102一侧与导轨60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张紧板102另一侧与第一容纳腔11内的新风出风口112相对应的另一侧相连。
此外,电机107固定在承载台80上,如图14所示,电机107具有电机转轴1071。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弹簧103、第一钢丝104、第二弹簧105、以及第二钢丝106,第一弹簧103一端与图10所示第一张紧板 101相连。第一钢丝104具有第一连接端1041和第二连接端1042,其中,第一连接端1041与第一弹簧103的另一端相连,第二连接端1042缠绕于电机转轴1071上。第二弹簧105一端与图10所示的第二张紧板102相连。第二钢丝106具有第三连接端1061和第四连接端1062,其中,第三连接端1061 与第二弹簧105的另一端相连,第四连接端1062缠绕于电机转轴1071上,且与第一钢丝104缠绕于电机转轴1071上的部分并排设置,且具有间隙。
在此情况下,电机107启动时,电机转轴1071启动正转时,可以缠绕第三连接端1061,同时释放第二连接端1042,这样一来,第三连接端1061开始在电机转轴1071进行缠绕,从而带动第二钢丝106的一部分缠绕在电机转轴1071上。由于第二钢丝106的第四连接端1062与第二弹簧105相连,这样一来,第二弹簧105形成逐渐拉伸状态,在此情况下,使第二钢丝106与第二张紧板102之间形成缓冲,以免第二钢丝106被拉断。此时,释放第二连接端1042时,第一钢丝104的第一连接端1041被释放,第一弹簧103由原有的拉伸状态进行回弹开设收缩,第一弹簧103可以使第一钢丝104与第一张紧板101之间得到缓冲,防止第一钢丝104被拉断。
以下对上述提及的除尘设备50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除尘设备50可以包括尘流室510、除尘风机 530以及图16中的除尘室520,其中,如图16所示,尘流室510靠近过滤网 40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511。除尘室520设置于尘流室510的一侧,除尘室 520开设有除尘进风口521与尘流室510相连通,除尘室520还开设有除尘出风口522朝向新风进风口111一侧。除尘风机530设置于除尘室520内,用于将尘流室510内的气体由除尘进风口521输送到图17所示的除尘出风口522 后排出。
在此情况下,气体以及灰尘流向可以参照图16所示箭头方向。除尘风机 530启动后,尘流室510内形成负压,吸尘口511处附近形成一定吸力,从而过滤网40上的灰尘随着负压方向跟随气体由吸尘口511进入到尘流室510内。再除尘风机530将尘流室510内的气体和灰尘由除尘进风口521吸入到除尘室520内,最后由除尘出风口522排出到新风进风口111处,从而形成对过滤网40的除尘。
为了让除尘设备50更加智能化除尘,从而降低人工维护成本,该机柜冷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如图18所示的控制器108以及压差传感器109。其中,控制器108可以为PLC控制器(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压差传感器109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靠近过滤网40的一侧。压差传感器109用于获取第一容纳腔11内的气体压力值。控制器108与压差传感器109和除尘设备50电连接,用于接收气体压力值,并将气体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第二预设阈值比对。若气体压力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除尘设备50运行。若气体压力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除尘设备50关闭。
这样一来,控制器108可以依据压差传感器109的测量值从而判定是否对过滤网40进行除尘,控制器108可以根据压差传感器109采集到的压力信号与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从而控制除尘设备50是否启动。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08也可以采用定时启动控制除尘设备50对过滤网40进行除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防止过滤网40堵塞,而且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
此外,本申请中的第一风机30、第二风机212、第三风机222以及制冷机组20等均可以与控制器108电连接,从而实现整个机柜冷却设备的智能控制。
此外,由于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的新风并未经过过滤,因此,新风经过冷凝器211时,一部分灰尘颗粒物会挂入到图11所示的冷凝器211上,由于冷凝器211属于散热器件,当冷凝器211的表面积累灰尘时会影响其散热效果。因此为了清楚冷凝器211表面的灰尘,如图19所示,该除尘设备50还可以包括导流结构540,导流结构540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一端为导流进风口541,中空结构另一端为导流出风口542,导流进风口541与除尘设备50 的除尘出风口522相连通,导流出风口542朝向冷凝器211。在除尘设备50 沿着导轨60上下往复运动时,导流出风口542可以吹扫到冷凝器211的整体。
这样一来,当需要对冷凝器211进行清扫时,启动除尘风机530,气体可以由除尘出风口522通过导流进风口541进入到导流结构540内,再由导流结构540的导流出风口542对准冷凝器211上下进行吹扫。同时为了排出吹扫下来的灰尘,此时图20当中的第二风机212启动,在第二风机212的抽力作用下,吹扫下来的灰尘可以由新风出风口112排出。
示例的,由于过滤网40相对于冷凝器211容易堵塞,因此除尘设备50 可以设定在导轨60上下往复滑动单独对过滤网40进行除尘,也可以设定除尘设备50继续沿着导轨60向上往复滑动从而使导流出风口542能够吹扫到冷凝器211,从而实现除尘设备对冷凝器211以及过滤网40进行同时除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二容纳腔开设有第一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三容纳腔开设有第二室内出风口和第一室内进风口;
制冷机组,包括换热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换热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来自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的一部分经过所述换热系统换热后由所述新风出风口输出至室外;所述制冷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的气体冷却后由所述第二室内出风口输入至室内;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处,用于将来自所述机壳的至少一部分气体由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输入至室内;
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新风进风口之间;
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过滤网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一侧;以及,
除尘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除尘设备用于沿所述导轨移动,并对所述过滤网进行除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设备包括:
尘流室,所述尘流室靠近所述过滤网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
除尘室,设置于所述尘流室的一侧,所述除尘室开设有除尘进风口与所述尘流室相连通,所述除尘室还开设有除尘出风口朝向所述新风进风口一侧;
除尘风机,设置于所述除尘室内,用于将所述尘流室内的气体由所述除尘进风口输送到所述除尘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
滑块,一端嵌入所述导轨内形成滑动相连;
承载台,靠近所述滑块的一侧与所述滑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承载台远离所述滑块的一侧与所述除尘设备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过滤网的网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
第一张紧板,一端与所述导轨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张紧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三容纳腔一侧的内壁相连;
第二张紧板,一侧与所述导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张紧板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应的另一侧相连;
电机,固定在所述承载台上,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转轴;
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张紧板相连;
第一钢丝,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端缠绕于所述电机转轴上;
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张紧板相连;
第二钢丝,具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其中,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端缠绕于电机转轴上,且与所述第一钢丝缠绕于所述电机转轴上的部分并排设置,且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安装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蒸发器,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安装于所述第二室内出风口处;
第三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处;
制冷管,将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且所述制冷管内具有制冷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第四容纳腔;所述制冷机组还包括:
制冷压缩机,安装于所述第四容纳腔内;以及,
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所述制冷管上;并同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风机,所述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网远离所述第二风机的一侧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尘设备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一端为导流进风口,所述中空结构另一端为导流出风口,所述导流进风口与所述除尘设备的除尘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导流出风口朝向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机柜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冷却设备还包括:
压差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靠近所述过滤网的一侧;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压力值;
控制器,与所述压差传感器和所述除尘设备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气体压力值,并将所述气体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第二预设阈值比对;若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除尘设备运行;若所述气体压力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除尘设备关闭。
CN202220130624.5U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Active CN217004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0624.5U CN217004663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0624.5U CN217004663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4663U true CN217004663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91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0624.5U Active CN217004663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46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9038A (zh) * 2023-06-06 2023-07-28 安徽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系统用一体化制冷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9038A (zh) * 2023-06-06 2023-07-28 安徽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系统用一体化制冷机
CN116499038B (zh) * 2023-06-06 2023-09-15 安徽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系统用一体化制冷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3014C (zh) 冷却装置
CN101413704B (zh) 一种基站节能空调
CN202392936U (zh) 高压气流反吹除尘机房通风节能系统
CN201892282U (zh) 一种泵循环节能空调
CN217004663U (zh) 一种机柜冷却设备
CN201892273U (zh) 一种分体式节能空调
CN201327146Y (zh) 脉冲除尘式机房通风节能系统
CN109442700B (zh) 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节能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210373840U (zh) 一种茶包车间中央空调系统
CN217004662U (zh) 一种机柜空调系统
CN203215888U (zh) 空热一体机
CN217653970U (zh) 一种户外柜一体化新风空调机
CN211400149U (zh) 一种水冷式水循环移动空调系统
KR200487525Y1 (ko) 중계기 장비의 자동 냉각장치
CN102278840A (zh) 一种用于机房的空调器
CN215301261U (zh) 冷却系统及空调
CN218936698U (zh) 一种冷水机系统
CN206330241U (zh) 收集冬季降雪进行制冷的装置
CN221036259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冰箱压缩机舱
CN201103962Y (zh) 移动式空调
CN220939907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冷冻式干燥机
CN220775029U (zh) 一种电气设备除尘降温除湿设备
CN215412596U (zh) 一种降温效果好的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冷凝机组
CN219222726U (zh) 一种变频器室空气自动调节系统
CN214198978U (zh) 空气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