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99821U -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99821U
CN216999821U CN202122755745.7U CN202122755745U CN216999821U CN 216999821 U CN216999821 U CN 216999821U CN 202122755745 U CN202122755745 U CN 202122755745U CN 216999821 U CN216999821 U CN 216999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caisson
foundation
anchor
positioning system
cais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557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双剑
邓玉平
许佳平
宋小三
于祥君
赵小静
刘润泽
何加江
梁伟
徐启利
樊世新
郑光
刘志燕
李石林
冯健翔
臧超
张旭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Priority to CN2021227557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99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99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99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其包括基坑,其内设有沉井基础;防护基础,其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本实用新型在沉井前在目标区域开挖基坑,并在沉井着床后及时抛填碎石修筑防护基础,不仅起到了防护河床作用而且取代了沉井过程中需要不断取土下沉的步骤,在节约工期、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施工投入等方面具备极大优势。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定位系统拉缆体系,充分利用巨型沉井自身能产生较大复原力矩特性,采用单层拉缆体系代替常规上下双层拉缆体系,使得定位系统拉缆体系所需拉缆数量减少一半。

Description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桥梁工程采用公铁合建跨越江海,沉井基础在复杂地质、恶劣水文条件下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在重载、大跨桥梁中采用沉井基础已成为首选。
目前国内沉井基础施工定位技术沿用前后定位船(主缆)+左右霍尔锚(边缆)柔性定位系统,或者采用前后群桩锚墩(主缆)+左右混凝土重力锚(边缆)刚性定位系统,或者上述两种定位系统的组合使用。霍尔锚(边缆)与锚链配合使用,单个霍尔锚提供水平拉力有限,为抵御复杂水域水流力影响需抛锚大量霍尔锚,造成定位系统拉缆数量多、体系受力复杂。混凝土重力锚(边缆)虽然能提供足够水平力,但其体型巨大,重量一般达数百吨,抛锚和回收均需要大型吊船,且基本不具备再利用价值,施工成本过高。
与此同时,当沉井基础下沉着床后(沉井底口与河床面齐平),流向沉井的水流受到沉井的阻挡,沉井周围的水流发生急剧变化,水流的绕流使流线急剧弯曲,床面附近形成旋涡,剧烈淘刷沉井迎水端床面和周围的泥沙,随之形成局部冲刷坑。沉井着床后河床局部冲淤会对施工区域环境以及沉井的后续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及沉井施工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沉井施工复杂,且对施工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其包括:
基坑,其内设有沉井基础;
防护基础,其设置在所述基坑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井基础的底口与所述基坑底面平齐。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抓力锚,其锚固在所述基坑的左右两侧,所述抓力锚通过边拉缆与所述沉井基础连接,所述抓力锚的抓重比大于1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力锚的抓重比在15~18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力锚上设有锚爪,所述锚爪用于与土层啮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拉缆为双层拉缆。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拉缆为单层拉缆。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两个锚墩平台,所述两个锚墩平台分别设置在所述沉井基础的上游和下游,所述锚墩平台通过主拉缆与所述沉井基础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井基础上设有边缆转向座;
所述边拉缆通过所述边缆转向座与所述锚墩平台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基础包括沿所述沉井基础的底口堆积的碎石一些实施例中,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在沉井前在目标区域开挖基坑,并在沉井着床后及时抛填碎石修筑防护基础,不仅起到了防护河床作用而且取代了沉井过程中需要不断取土下沉的步骤,在节约工期、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施工投入等方面具备极大优势。
(2)本实用新型采用抓力锚8作为边锚,抓力锚8采用锚爪与泥土有效啮合提供了较大的抓重比,不仅简化边锚体系,而且抓力锚8 方便回收再利用。
(3)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定位系统拉缆体系,充分利用巨型沉井自身能产生较大复原力矩特性,采用单层拉缆体系代替常规上下双层拉缆体系,使得定位系统拉缆体系所需拉缆数量减少一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沉井施工方法着床后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沉井施工方法着床后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沉井定位系统防护基础施工后的正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沉井定位系统防护基础施工后的俯视图。
图中:1、沉井基础;2、锚墩平台;3、基坑;4、主拉缆;5、边拉缆;6、边缆转向座;7、主缆锚固座;8、抓力锚;9、连续千斤顶; 10、临时拉缆;11、防护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及沉井施工方法,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施工拉缆过多造成施工难度过大,且后期河床防护困难的问题。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沉井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上下游各设置一个锚墩平台2,并在锚墩平台2上安装张拉设备。
步骤S2.在沉井目标区域的左右侧定位抛锚抓力锚8,并在沉井的目标区域进行基坑3的开挖。
可以理解的是,河流上下游被视作前后两侧,所以左右侧一般为河岸测或者一个为河岸测另一个为江侧。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方案中的抓力锚的抓重比应大于15,且一般选用带有锚爪的抓力锚8,此类抓力锚8与常规霍尔锚或重力锚不同。抓力锚通过锚爪与土面充分啮合提供巨大的拉力,所以其抓重比有较大提升,不再需要设置多个锚以达到锚固的目的。
优选的,抓力锚采用采用抓力锚HYD-14型,其单个重量20t,试验抓重比约15~18。常规方法使用的霍尔锚抓重比约2.5~4。相当于 4个霍尔锚提供的抵抗力一个抓力锚即可提供,锚数量减少意味着缆绳数量也减少,实际应用效果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在所述目标区域的两侧定位抛锚抓力锚8,在所述在沉井的目标区域开挖基坑3之前;或者,
所述在所述目标区域的两侧定位抛锚抓力锚8,在所述在沉井的目标区域开挖基坑3之后。
步骤S3.沉井基础1运送到位后,依次完成上下游主拉缆4、两侧边拉缆5的挂设。
具体地,主拉缆4与锚墩平台2上张拉设备连接,边拉缆5和抓力锚8连接,边拉缆5和抓力锚8连接好后通过边缆转向座6转向后与锚墩平台2上的张拉设备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边拉缆5可以采用双层拉缆体系也可以采用单层拉缆体系。当沉井基础1拥有足够大的自重时,巨型沉井自身能产生较大复原力矩特性,水流等因素不会影响到沉井基础1使其偏移,因此可采用单层拉缆体系。
具体地,上述判断边拉缆5使用类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施工模拟,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模型由锚墩、锚绳和沉井基础1组成。沉井基础1采用无质量的实体单元,锚绳采用索单元,锚墩采用梁单元。边界条件的设置包括:锚墩钢管桩河床面以下部分采用节点弹性支承,底部铰接;抓力锚处采用固结;沉井底部根据水线处单位深度浮力大小考虑浮力弹簧采用节点弹性支承。荷载设置:水流力以节点荷载形式作用在水面以下吃水深度1/3高度处,风荷载以节点荷载形式作用在水面以上1/2 高度处,快速下沉3m采用节点强制位移,锚绳初拉力荷载以外荷载形式作用在锚绳上。
为了使方案在整个施工中可行,整个施工过程中都需要满足第一指标,第一指标包括沉井基础1在初定位阶段和着床阶段后的差应小于100cm、倾斜度均小于1/150、平面扭转角均小于1°,而在其他工况,比如精定位阶段和下沉阶段时沉井偏差应小于30cm、倾斜度均小于1/150、平面扭转角均小于1°。
根据施工步骤,主要计算以下四个工况,本方案提供一个计算判断的具体模拟分析实例:
工况1-沉井初定位计算
此时沉井吃水深度13.5m,考虑1.2m/s流速和6级风荷载,经过计算后沉井偏差小于100cm,倾斜度为(428-361)/45000=1/671< 1/150,平面扭转角为arctan((635-411)/37200)=0.345°<1°,满足要求。
工况2-沉井精定位计算
此时沉井吃水深度33m,考虑0.9m/s流速和6级风荷载,沉井偏差小于30cm,倾斜度为(181-164)/45000=1/2647<1/150,平面扭转角为arctan((213-168)/37200)=0.069°,满足要求。
工况3-沉井快速下沉计算
此时沉井精定位后快速注水下沉3m,考虑0.9m/s流速和6级风荷载。计算后,沉井偏差小于30cm,倾斜度为(171-161)/45000=1/4500 <1/150,平面扭转角为arctan((226-181)/37200)=0.069°<1°,满足要求。
工况4-沉井着床计算
沉井吃水深度33m,考虑1.2m/s流速和6级风荷载。计算后。沉井偏差小于100cm,倾斜度为(306-275)/45000=1/1451<1/150,平面扭转角为arctan((380-274)/37200)=0.16°<1°,满足要求。
S4.对所述沉井基础1进行初定位。
值得说明的是,初定位包括锚墩平台2上张拉设备调整主拉缆4、边拉缆5长度,以对沉井基础1的竖向倾斜度、平面转角进行调整,使沉井基础1的姿势保持准确。
S5.向所述沉井基础1注水下沉,并通过所述张拉设备保持所述沉井基础1的下沉姿态直至其准确着床至目标区域内
具体地,沉井基础1井壁内分阶段注水下沉,在沉井基础1下沉过程中继续调整主拉缆4、边拉缆5长度,动态调整沉井1基础下沉姿态,使沉井基础1平稳、快速、准确着床(沉井底口到达开挖基坑3 底面)。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提前开挖了基坑3,有助于帮助定位沉井的着床位置,且不需要像常规施工一样。边下沉边用设备不断将沉井基础1 下方的泥土吸出。
值得说明的是,目标区域是指预先确定好用于下沉所述沉井基础的河流底面位置。
具体地,向所述基坑3下放沉井基础1直至所述沉井基础1的底口与所述基坑3底面平齐。
S6.向所述基坑3内填充碎石以建造防护基础11。
具体地,向所述沉井基础1的底口外侧填充碎石,并在所述基坑内形成所述防护基础11。
值得说明的是,填充碎石是为了解决沉井着床后河床局部冲淤以及对施工区域环境影响难题,通过对沉井基础设计位置提前开挖基坑,沉井着床后及时抛填碎石,不仅起到了防护河床作用而且减小沉井取土下沉深度,在节约工期、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施工投入等方面具备极大优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沉井着床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沉井设计位置处开挖基坑3,对基坑进行预防护施工。安装锚墩平台2,并在锚墩平台2上安装连续千斤顶9收缆系统。精确抛设抓力锚8,将抓力锚8连接钢丝绳接头放在临时工作船上。将主缆锚固座7卡环和主拉缆4挂在沉井1井壁上;边拉缆5穿过边缆转向座6,所有拉缆临时固定在沉井1井壁上。沉井1由拖轮带至墩位处附近。
步骤2:选择平潮时段,将沉井1拖航至墩位靠上游侧25m,安装临时拉缆10。撤出沉井1头部一艘拖轮,沉井往下游移动5m,临时拉缆10受力。将挂于沉井1井壁上主拉缆4端头用拖轮拖至锚墩平台2,利用浮吊配合与锚墩平台2上连续千斤顶9相连。重复上述步骤,连接上游侧两根主拉缆4。
步骤3:主拉缆4张拉带紧后,其余拖轮全部退出,拆除临时拉缆 10。利用上游侧锚墩平台2上连续千斤顶9溜放沉井1至设计位置靠下游侧。重复2中步骤,将下游侧两根主拉缆4与沉井1下游侧锚墩平台2连接完毕。在墩位处拆除沉井助浮装置。上游侧主拉缆4收紧,将沉井1拖拉至桥轴线附近,收紧下游侧主拉缆4。
步骤4:将挂于沉井1井壁上边拉缆5绳头通过拖轮拖到抓力锚8 临时工作船处,利用浮吊将边拉缆5绳头和抓力锚8连接钢丝绳接头连接,撤走此处临时工作船。将挂于沉井1井壁上边拉缆5另一端绳头通过拖轮拖到锚墩平台2处,利用浮吊配合与锚墩平台2上连续千斤顶9收锚系统相连。重复上述步骤,连接剩余三根边拉缆5。锚墩平台2上连续千斤顶9收锚系统对称收紧边拉缆5。
步骤5:对沉井1姿态进行观测后,通过锚墩平台2上连续千斤顶 9调整主拉缆4、边拉缆5长度,对沉井基础1的竖向倾斜度、平面转角进行初定位。然后在沉井基础1井壁内分阶段注水下沉,在沉井1 下沉过程中继续调整主拉缆4、边拉缆5长度,动态调整沉井1基础下沉姿态,使沉井基础1平稳、快速、准确着床(沉井底口与开挖基坑3 底面平齐)。
步骤6:沉井基础1着床后,向沉井1基础底口外侧开挖基坑3 内抛填碎石建造防护基础11,对施工区域河床进行防护。沉井1继续取土下沉到稳定深度后拆除定位系统。
另一方面,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其包括:
基坑3,其内设有沉井基础1;
防护基础11,其设置在所述基坑3内。
两个锚墩平台2,所述两个锚墩平台2分别位于所述目标区域的上游和下游,所述每个锚墩平台2均设有张拉设备,所述张拉设备均通过主拉缆4与沉井基础1连接;
抓力锚8,其设置在所述沉井的目标区域两侧,所述抓力锚8通过边拉缆5依次与所述沉井基础1和所述锚墩平台2组件的张拉设备连接,边缆转向座6,其设置在所述沉井基础1上。所述边拉缆5通过所述边缆转向座6转向后与所述张拉设备连接。
具体地,抓力锚8的抓重比大于15,优选的大抓力锚8的抓重比应在15~18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抓力锚8上设有锚爪,将所述抓力锚8抛至预设位置后将所述锚爪啮入土层使所述锚爪的爪面与土层内的土体有效啮合。
值得说明的是,张拉设备包括:钢绞线卷盘,其与两组张拉钢绞线组件连接,其中一组张拉钢绞线组件与所述边拉缆5连接,另一组与所述主拉缆4连接;连续千斤顶9,其与所述钢绞线卷盘连接,连续千斤顶9可用于调整所述主拉缆4和边拉缆5的长度。
一些实施例中,张拉钢绞线组件采用半径为15.24mm的钢绞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沉井前在目标区域开挖基坑,并在沉井着床后及时抛填碎石修筑防护基础,不仅起到了防护河床作用而且取代了沉井过程中需要不断取土下沉的步骤,在节约工期、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施工投入等方面具备极大优势。本实用新型采用抓力锚8作为边锚,抓力锚8采用锚爪与泥土有效啮合提供了较大的抓重比,不仅简化边锚体系,而且抓力锚8方便回收再利用。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定位系统拉缆体系,充分利用巨型沉井自身能产生较大复原力矩特性,采用单层拉缆体系代替常规上下双层拉缆体系,使得定位系统拉缆体系所需拉缆数量减少一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坑(3),其内用于设置沉井基础(1);
防护基础(11),其设置在所述基坑(3)内;
抓力锚(8),其锚固在所述基坑(3)的左右两侧,所述抓力锚(8)通过边拉缆(5)与所述沉井基础(1)连接,所述抓力锚(8)的抓重比大于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井基础(1)的底口与所述基坑(3)底面平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力锚(8)的抓重比在15~18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力锚(8)上设有锚爪,所述锚爪用于与土层啮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拉缆(5)为双层拉缆。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拉缆(5)为单层拉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锚墩平台(2),所述两个锚墩平台(2)分别设置在所述沉井基础(1)的上游和下游,所述锚墩平台(2)通过主拉缆(4)与所述沉井基础(1)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井基础(1)上设有边缆转向座(6);
所述边拉缆(5)通过所述边缆转向座(6)与所述锚墩平台(2)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基础(11)包括沿所述沉井基础(1)的底口堆积的碎石。
CN202122755745.7U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Active CN216999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745.7U CN216999821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745.7U CN216999821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99821U true CN216999821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55745.7U Active CN216999821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998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5112B (zh) 一种桥墩的施工方法
EP3882399B1 (en) Incremental launching process for a submerged cable-stayed floating tunnel
CN102953341B (zh) 一种设置于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高位栈桥结构
JPS5862220A (ja) 海洋壁及びその設立方法
CN104480865B (zh) 一种大型钢沉井精确定位方法
CN102979039B (zh) 一种在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高位栈桥施工方法
CN109780325A (zh) 一种水厂取水隧道水下管道安装方法
CN109797749B (zh) 一种水下基坑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1424716B (zh) 一种人工岛接力延伸的斜拉锚碇式悬浮隧道结构
JP5813109B2 (ja) 1以上の水中支柱又は杭を設置するための表面突出型再利用可能水中テンプレート
Combault The Rion-Antirion bridge—when a dream becomes reality
CN216999821U (zh)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
CN100485138C (zh) 悬浮法海底隧道
CN109518674B (zh) 一种人工岛节段、装配式人工岛及装配式人工岛的建造方法
CN114215094A (zh) 一种沉井定位系统及沉井施工方法
CN110029653A (zh) 一种抛石海床地基钢管桩基础处理方法
CN110984003B (zh) 一种跨河桥梁下部桥墩及承台的拆除方法
CN116024939B (zh) 一种适用于码头后方水域的便携式橡胶坝导流减淤装备的施工方法
CN218148481U (zh) 栈桥桩临时支撑结构和栈桥桩群
CN115162412B (zh) 长距离多功能跨海组合沉管隧道主跨的建造方法
CN207452822U (zh) 一种用于疏浚施工工程的浮码头装置
Jedidi et al. Repair of the damaged dock and the auction hall of the fishing harbour of Sidi Daoued
CN116201161A (zh) 复杂地质条件下钢栈桥基础施工方法
CN111005395A (zh) 一种水上拼装首节钢围堰施工工艺
Zaťko FOUNDATION OF THE NEW RAILWAY BRIDGE OVER THE NOSICKÁ DAM ON THE RIVER VÁ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