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7223U - 冷热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热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7223U
CN216977223U CN202220176138.7U CN202220176138U CN216977223U CN 216977223 U CN216977223 U CN 216977223U CN 202220176138 U CN202220176138 U CN 202220176138U CN 216977223 U CN216977223 U CN 216977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enser
fluorine pump
heat exchange
pump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761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强
柴兵
袁天鹏
高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761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7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7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72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热联供系统,冷热联供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用于为第一区域制冷;氟泵系统,用于吸收冷冻水系统释放的热量;蒸发冷却器,其连接冷冻水系统与氟泵系统,氟泵系统和冷冻水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进行热交换;热回收系统,用于回收氟泵系统释放的热量并为第二区域供热;蒸发冷凝器,其连接氟泵系统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系统和氟泵系统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省去了为传统水冷机房空调提供冷水的大型压缩机,不仅解决了运行过程需要补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解决了排放余热回收以及低温时段的供热问题。

Description

冷热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热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机房内制冷主要通过传统压缩式制冷、采用自然冷源通过换热器间接冷却机房内的循环空气、水冷机房空调制冷等方式;以上各方式均存在不同的缺陷。具体如下:
(1)传统压缩式制冷能耗大,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倾向于通过减少压缩制冷时间运行时间来减小能耗。
(2)在干燥地区由于相对湿度较低,常采用间接蒸发冷却器作为机房空调的冷却设备;但在干燥地区,水资源宝贵,间接蒸发冷却器设备消耗水资源严重,并不十分适用于干燥地区。
(3)水冷机房空调利用大型压缩机为制冷系统提供冷水,然而此种方式制冷能耗大。机房空调系统使用的冷冻水空调,虽然相对于传统分布式列间及机房风冷空调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制取冷冻水所需要的大型压缩机系统依然会消耗大量能源。
另外,现有机房空调一般将机房内服务器散发的热量作为废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冷热联供系统,制冷端通过蒸发冷却器对机房回水进行冷却,采用氟泵系统连接冷冻水系统进行热交换,相较于水冷机组可以省去大型压缩机,节约能耗;采用闭式循环使得运行过程不用补水;相较于间接蒸发冷却,对水质要求相对低,运行过程不需要大量风机和中间补水,降低运行过程的能耗和水消耗。另外,在氟泵冷凝侧通过设置蒸发冷凝器,可对热回收系统提供热源,实现系统余热回收,对办公区进行区域供暖和供生活热水,避免热量的浪费;从而实现数据中心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办公区域生活条件。
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用于为第一区域制冷;氟泵系统,吸收冷冻水系统释放的热量;蒸发冷却器,其连接冷冻水系统与氟泵系统;热回收系统,回收氟泵系统释放的热量并为第二区域供热;蒸发冷凝器,其连接氟泵系统与热回收系统;其中,氟泵系统和冷冻水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进行热交换,以回收冷冻水系统释放的热量,热回收系统和氟泵系统进行热交换,以回收氟泵系统释放的热量。
本申请将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复叠在一起,两个系统在蒸发冷却器处交换热量,从而可以将冷冻水系统中散发的热量回收到氟泵系统中进行利用,由冷冻水系统的出口端流出的水流经蒸发冷却器,并被蒸发冷却器制冷,被制冷后的水输送到冷冻水系统循环利用为第一区域制冷,使得运行过程中不需要再为冷冻水系统补水;将氟泵系统和热回收系统通过蒸发冷凝器复叠在一起,两个系统在蒸发冷凝器处交换热量,从而可以将氟泵系统中散发的热量回收到热回收系统中进行利用,防止了热量浪费同时降低了总能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冷却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连接在冷冻水系统中,第二换热通道连接在氟泵系统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冷凝器,具有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连接在氟泵系统中,第四换热通道连接在热回收系统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氟泵系统包括:第一冷凝器,用于冷凝氟泵系统内的冷媒并向外释放热量;氟泵,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和蒸发冷却器的第二热通道的入口端,用于为冷媒在系统中的循环提供动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并联在蒸发冷凝器的两端,并且蒸发冷凝器的第三换热通道和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氟泵系统包括:电子三通阀,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连接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第二端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第三端连接蒸发冷凝器的第三换热通道的入口端;控制电子三通阀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启动纯制冷模式;控制电子三通阀连通第一端和第三端,启动冷热联供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氟泵系统包括:第一膨胀阀,用于通过蒸发冷却器的热度变换调节氟泵系统中冷媒的流量;第一膨胀阀连接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和电子三通阀的第一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系统为热泵系统,热回收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膨胀阀和蒸发冷凝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再热器,再热器具有第五换热通道和第六换热通道,第五换热通道连接蒸发冷凝器的第四换热通道的出口端和压缩机,第六换热通道连接第四换热通道的进口端和第二冷凝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系统包括:供热末端,设于第二区域内,用于向第二区域散热;第二冷凝器的一通道连接在热回收系统的冷媒回路中,第二冷凝器的另一通道与供热末端串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蒸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蒸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蒸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纯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冷热联供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冷热联供系统的混合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冷冻水系统;11、水流量阀;12、冷冻水末端;2、氟泵系统;21、第一冷凝器;22、氟泵;T、电子三通阀;23、第一膨胀阀;24、储液器;3、蒸发冷却器;31、第一换热通道;32、第二换热通道;4、热回收系统;41、第二冷凝器;42、第二膨胀阀;43、再热器;431、第五换热通道;432、第六换热通道;44、压缩机;45、供热末端;5、蒸发冷凝器;51、第三换热通道;52第四换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的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冷热联供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1、氟泵系统2和热回收系统4。
冷冻水系统1用于为第一区域制冷,氟泵系统2用于吸收冷冻水系统1释放的热量,热回收系统4用于回收氟泵系统2释放的热量并为第二区域制热。其中,冷冻水系统1和氟泵系统2通过蒸发冷却器3进行热交换,以回收冷冻水系统1的热量,同时通过蒸发冷却器3将冷冻水系统1出口端的冷冻水制冷,冷却后的冷冻水输送到冷冻水系统1的入口端,以此实现冷冻水系统1的循环运行;氟泵系统2和热回收系统4通过蒸发冷凝器5进行热交换,以回收氟泵系统2的热量到热回收系统4中。
以下以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此。
数据中心的机房内设备的发热量较大,为了保证机房内设备的正常运行,采用了冷冻水系统1为机房内设备制冷散热;为省去大型压缩机制取冷水,防止系统补水,本申请设置了与冷冻水系统1复叠组合的氟泵系统2,该氟泵系统2可以回收利用冷冻水系统1释放的热量;为充分利用氟泵系统2产生的热量,本申请设置了与氟泵系统2复叠组合的热回收系统4,该热回收系统4可以回收氟泵系统2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提供到数据中心人员活动的低温区域,例如办公区域等。在此应用场景中,机房设备区域为需要制冷的第一区域,办公区域为需要制热的第二区域。
本申请将冷冻水系统1和氟泵系统2复叠运行,通过蒸发冷却器3将机房中产生的热量传动到氟泵系统2中重复利用,防止热量浪费的同时降低了数据中心的总能耗。
如图2所示,蒸发冷却器3中的两个通道分为第一换热通道31和第二换热通道32,第一换热通道31连接在冷冻水系统1的冷冻水回路上,第二换热通道32连接在氟泵系统2的冷媒回路上。蒸发冷却器3作为连接数据中心的冷冻水系统1和氟泵系统2的连接装置,蒸发冷却器3将冷冻水系统1带来的热量传送到氟泵系统2中,由冷冻水系统1的出口端流出的水流经蒸发冷却器3,并被蒸发冷却器3制冷;被制冷后的水输送到冷冻水系统1的入口端,供冷冻水系统1循环利用为第一区域制冷,使得工作过程不需要再进行补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及图5,氟泵系统2具有连接在冷媒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21,第一冷凝器21用于冷凝氟泵系统2中的冷媒并向外释放热量。其中,第一冷凝器21并联在蒸发冷凝器5的两端;蒸发冷凝器5中的两个通道分为第三换热通道51和第四换热通道52,蒸发冷凝器5的第三换热通道51和第一冷凝器21的入口端连接;氟泵22连接在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端和蒸发冷却器3的第二换热通道32的入口端,用于为冷媒在氟泵系统2中的循环提供动力。
氟泵系统2具有电子三通阀T,电子三通阀T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连接蒸发冷却器3的第二换热通道32的出口端,第二端连接第一冷凝器21的入口端,第三端连接蒸发冷凝器5的第三换热通道51的入口端,通过控制电子三通阀T可将系统运行方式切换为冷热联供模式和纯制冷模式,下文将具体介绍这两种模式。
当控制电子三通阀T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关闭第三端,即将氟泵系统2中第一冷凝器21所在的冷媒回路连通时,冷冻水系统1和氟泵系统2运行,热回收系统4不运行,氟泵系统2中的冷媒通过蒸发冷却器3将机房回水冷却,为冷冻水系统1提供冷量,促进冷冻水系统1运行,可适用于办公区域不需要供热的时候,例如,在夏季、春秋季节。其中,氟泵系统2中的热量通过第一冷凝器21释放至环境中。
当控制电子三通阀T连通第一端和第三端,关闭第二端,即将氟泵系统2中蒸发冷凝器5所在的冷媒回路连通时,冷冻水系统1、氟泵系统2和热回收系统4复叠运行,氟泵系统2中的冷媒不再通过第一冷凝器21,而是通过蒸发冷凝器5将热量传递给热回收系统4中制取热水对办公区域供热,可适用于办公区域需要供热的时候,例如冬季的时候。
当控制电子三通阀T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相互连通时,即同时将第一冷凝器21、蒸发冷凝器5所在的冷媒回路连通时,冷冻水系统1的热量通过蒸发冷却器3输送至氟泵系统2;氟泵系统2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第一冷凝器21释放掉,另一部分热量通过蒸发冷凝器5由热回收系统4回收利用。以上氟泵系统2的部分热量通过蒸发冷凝器5输送到热回收系统4中,适用于办公区域需要较小热量的时候。
氟泵系统2还具有第一膨胀阀23和储液器24。
第一膨胀阀23连接第二换热通道32的出口端和电子三通阀T的第一端,第一膨胀阀23设置在蒸发冷却器3的出口端,通过感受蒸发冷却器3出口端冷媒的温度来调节冷媒流入蒸发冷却器3的流量。当冷冻水末端12负荷增加,液态冷媒在蒸发冷却器3内提前蒸发完毕,此时出口端温度升高,第一膨胀阀23的感温包感受到蒸发冷却器3的出口端冷媒的温度,则控制第一膨胀阀23开度增加,使得进入蒸发冷却器3中的冷媒流量增加;当冷冻水末端1负荷减小,蒸发冷却器3的出口端冷媒温度减小,则控制第一膨胀阀23开度减小,使得进入蒸发冷却器3的冷媒流量减小。
储液器24连接第一膨胀阀23和电子三通阀T的第一端,通过储存多余的冷媒调节系统流量和压力。当系统循环需要加大冷媒供应量时,储液器24能够保证供应;当系统循环需要减少冷媒的供应量时,储液器24能够将冷媒储存起来;当系统停止工作时,又可将系统中的冷媒全部收存在储液器24内,以避免系统泄露造成损失。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冷冻水系统1包括水流量阀11和冷冻水末端12,冷冻水末端12为冷冻水陈列空调或冷冻水机房空调,水流量阀11连接蒸发冷却器3的第一换热通道31的入口端和冷冻水末端12的进口端,用于调节冷冻水的流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6,热回收系统4为热泵系统,其包括按照冷媒方向串联的蒸发冷凝器5、压缩机44、第二冷凝器41、第二膨胀阀42。具体的,热回收系统4可设置为二氧化碳热泵系统。
冷媒在蒸发冷凝器5处吸收氟泵系统2的热量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
压缩机44作为热回收系统4的动力源,将热回收系统4中的低压气态冷媒加压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
第二冷凝器41作为散热端,用于向办公区域供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冷凝器41处被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当热回收系统4中冷媒为二氧化碳等工质时第二冷凝器41作为气冷器;当系统中的冷媒选为R410A等氟化物时,第二冷凝器41作为冷凝器。
第二膨胀阀42将热回收系统4中的冷媒膨胀为低压状态,随后流入蒸发冷凝器5中。第二膨胀阀42设置在第二冷凝器41沿冷媒流动方向的下游,冷媒流经第二冷凝器41后变换成高压液态冷媒,第二膨胀阀42对冷媒节流,将高温高压冷媒变为蒸发压力下两相冷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系统4还包括再热器43,用于回收热量以提高压缩机44的入口温度。如图4所示,再热器43具有第五换热通道431和第六换热通道432,第五换热通道431连接蒸发冷凝器5的第四换热通道52的出口端和压缩机44的入口端,第六换热通道432连接第四换热通道52的进口端和第二冷凝器41的出口端。冷媒循环在进入压缩机44之前与高温端冷媒进行热量回收,提高压缩机44的入口温度,降低之后压缩机44的功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系统4还包括供热末端45,供热末端45设置在办公区域内,用于向办公区域散热。第二冷凝器41的一通道连接在热回收系统4的冷媒回路中,第二冷凝器41的另一通道与供热末端45串联。
供热末端45使用水作为产热工质,水在供热末端45和第二冷凝器41组成的回路中流动,形成水系统,水在第二冷凝器41处吸收冷媒的热量并通过供热末端45提供给办公区域。
蒸发冷凝器5的第三换热通道51和第一冷凝器21的冷媒通道为并联形式。蒸发冷凝器5和第一冷凝器21的出口端均连接至蒸发冷却器3的进口端。这样,蒸发冷却器3可以与第一冷凝器21之间形成冷媒回路,蒸发冷却器3也可以与蒸发冷凝器5之间形成冷媒回路。
冷热联供系统可包括感温装置和控制装置,用于采集室外环境的温度,控制装置分别与感温装置和电子三通阀T电连接或信号连接,根据感温装置采集的温度控制电子三通阀T的通路,通过切换电子三通阀T的通路进而切换冷热联供系统的不同模式。
以下对冷热联供系统的三种模式进行介绍:
纯制冷模式:参照图5,在系统运行之前,感温装置检测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例如15℃)时,表示办公区域的人员活动区域不需要提供采暖热水和生活热水,电子三通阀T将氟泵系统2中第一冷凝器21所处的回路连通,冷热联供系统进入纯制冷模式,冷冻水系统1和氟泵系统2运行。以上,冷冻水所吸收的机房内的热量通过蒸发冷却器3输送至氟泵系统2的冷媒中,冷媒所携带的机房中的热量在第一冷凝器21处排出。
冷热联供模式:参照图6,当室外环境低于预设温度时,表示办公区域的人员活动区域需要提供采暖热水和生活热水,切换电子三通阀T的通路,冷媒不再流向第一冷凝器21,氟泵系统2中蒸发冷凝器5所处的回路连通,冷热联供系统进入冷热联供模式,冷冻水系统1和热回收系统4同时运行。气管中的气态冷媒在蒸发冷凝器5中散热冷凝,同时将冷媒所携带的机房中的热量释放到热回收系统4中,热回收系统4将吸收的热量供应到办公区域,从而为该区域人员供暖。
混合模式:参照图7,当办公区域的人员活动区域需要少量的热量和热水时,控制电子三通阀T将第一冷凝器21、蒸发冷凝器5所在的冷媒回路同时连通时,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一冷凝器21,一部分冷媒流向蒸发冷凝器5,冷热联供系统进入混合模式,冷冻水系统1、氟泵系统2和热回收系统4同时运行。冷冻水系统1的热量通过蒸发冷却器3输送至氟泵系统2。氟泵系统2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第一冷凝器21释放掉,另一部分热量通过蒸发冷凝器5提供到热回收系统4,热回收系统4将吸收的热量供应到办公区域,适用于办公区域需要较小热量的时候。
参照图7,混合模式下,第一冷凝器21和蒸发冷凝器5在氟泵系统2中所处的回路均连通。冷热联供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变化情况或具体区域要求自动切换模式,或者是人工手动进行切换。而向室内输送的热量的多少可以根据电子三通阀T的具体开展调整,而同时冷冻水的流量也根据相应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本申请,将氟泵系统2和热回收系统4通过蒸发冷凝器5复叠在一起,两个系统在蒸发冷凝器5处交换热量,从而可以将氟泵系统2中散发的热量回收到热回收系统4中进行利用,防止了热量的浪费同时降低了总能耗。
根据本申请,通过在冷冻水系统1回路的蒸发冷却器3处串联第一冷凝器21,两个换热支路的连通通过电子三通阀T控制,从而可以实现纯制冷模式、冷热联供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切换,进而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适应范围广的优点。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联供系统,通过在制冷端设置蒸发冷却器对机房回水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冻水进入冷冻水系统进行循环利用,使得运行过程不需要补水,相比传统的水冷机房空调大型压缩机提供冷冻水,本申请可省去大型压缩机,节约能耗和成本;氟泵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对机房回水进行冷却,整个系统采用闭式循环方式,水消耗率为0,工作过程不需要补充冷冻水;相较于间接蒸发冷却,对水质要求相对低,运行过程不需要大量风机和中间补水,降低运行过程的能耗和水消耗;解决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对高水质要求和耗水痛点问题。氟泵系统和冷冻水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进行热交换,在氟泵系统和热回收系统之间设置蒸发冷凝器,氟泵系统和热回收系统通过蒸发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实现热量回收利用,解决了废热回收再利用的问题,也解决了人员活动区域低温时段的供热问题。从而实现数据中心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办公区域生活条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冻水系统,用于为第一区域制冷;
氟泵系统,用于吸收所述冷冻水系统释放的热量;
蒸发冷却器,其连接所述冷冻水系与所述氟泵系统;
热回收系统,用于回收所述氟泵系统释放的热量并为第二区域供热;
蒸发冷凝器,其连接所述氟泵系统与所述热回收系统;
其中,所述氟泵系统和所述冷冻水系统通过所述蒸发冷却器进行热交换,以对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出口端的冷冻水进行冷却并循环利用,所述热回收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进行热交换,以回收所述氟泵系统释放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接在所述冷冻水系统中,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接在所述氟泵系统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凝器,具有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所述第三换热通道连接在所述氟泵系统中,所述第四换热通道连接在所述热回收系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氟泵系统包括:
第一冷凝器,用于冷凝所述氟泵系统内的冷媒并向外释放热量;
氟泵,其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端,用于为冷媒在系统中的循环提供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在所述蒸发冷凝器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氟泵系统包括:
电子三通阀,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蒸发冷凝器的第三换热通道的入口端;
控制所述电子三通阀连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启动纯制冷模式;
控制所述电子三通阀连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启动冷热联供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氟泵系统包括:
第一膨胀阀,用于通过蒸发冷却器的热度变换调节所述氟泵系统中冷媒的流量;
所述第一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电子三通阀的第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系统为热泵系统,所述热回收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冷凝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系统还包括:
再热器,所述再热器具有第五换热通道和第六换热通道,所述第五换热通道连接所述第四换热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压缩机,所述第六换热通道连接所述第四换热通道的进口端和所述第二冷凝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热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系统还包括:
供热末端,设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用于向所述第二区域散热;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一通道连接在所述热回收系统的冷媒回路中,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另一通道与供热末端串联。
CN202220176138.7U 2022-01-21 2022-01-21 冷热联供系统 Active CN216977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138.7U CN216977223U (zh) 2022-01-21 2022-01-21 冷热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138.7U CN216977223U (zh) 2022-01-21 2022-01-21 冷热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7223U true CN216977223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2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76138.7U Active CN216977223U (zh) 2022-01-21 2022-01-21 冷热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72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02945A1 (en) * 2021-06-10 2022-12-14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Composit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data cen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02945A1 (en) * 2021-06-10 2022-12-14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Composit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data cen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481B (zh)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CN110657597A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5062980U (zh) 冷热联供空调系统
CN216977223U (zh) 冷热联供系统
CN112236022B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节能散热系统及实现方法
CN210951940U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CN211903454U (zh) 多冷源载冷制冷系统
CN211240611U (zh) 一种机房冷却系统
CN217584935U (zh) 制冷装置及供冷系统
CN215765829U (zh)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2109083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1822913U (zh) 机房空调系统
CN113692207A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218215438U (zh) 集成消防功能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367844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7441849U (zh) 一种复合型区域供冷供热中央空调系统
CN219019347U (zh) 数据中心模块多联热管空调蓄冷系统
CN212870058U (zh) 一种机房排热系统
CN218495212U (zh) 空气源水冷一体化冷暖双蓄空调系统
CN219961208U (zh) 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17608190U (zh) 一种低碳节能型双系统热管一体化机柜
CN217441863U (zh) 一种带预冷的蒸发冷却复合型空调系统
CN218993559U (zh) 供冷系统
CN216953328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冷凝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