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7786U -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7786U
CN216957786U CN202123434363.0U CN202123434363U CN216957786U CN 216957786 U CN216957786 U CN 216957786U CN 202123434363 U CN202123434363 U CN 202123434363U CN 216957786 U CN216957786 U CN 216957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que
rotation
contact
assembly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343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晋宇
余国杰
张德云
林勇平
冯继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 Schweiz AG
Original Assignee
ABB Schweiz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 Schweiz AG filed Critical ABB Schweiz AG
Priority to CN2021234343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7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7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77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双路转换开关包括:触头系统(10),包括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以及用于分别致动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中的相应动触头的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以及致动系统(20),在触头系统(10)的安装面中在与横向垂直的纵向上与触头系统(10)并排地被设置,致动系统(20)包括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用于分别致动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的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20b)。根据本公开的双路转换开关,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并且便于制造。

Description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一种双电源系统,特别地涉及用于在双电源系统之间进行切换的双路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在许多配电系统的应用场景中提供主电源与备用电源。通常设置有手动或自动的转换开关,以根据电源的可用性而借助转换开关可选择性地将负载连接到主电源或备用电源。为了实现主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转换,通常需要复杂的机械传动部件,特别是储能结构和触头致动结构。这些部件包括大量的运动部件,这些运动部件对转换开关的内部绝缘带来很大的挑战。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双路转换开关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路转换开关,用于切换主电源回路和备用电源回路。双路转换开关包括:触头系统,包括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以及用于分别致动所述第一触头组件和第二触头组件中的相应动触头的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以及致动系统,在所述触头系统的安装面中在与所述横向垂直的纵向上与所述触头系统并排地被设置,所述致动系统包括在所述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用于分别致动所述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的第一致动组件和第二致动组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通过致动系统在所述触头系统的安装面中在与所述横向垂直的纵向上与所述触头系统并排地被设置,这样的布局提高双路转换开关1的电器件之间的绝缘性能。此外,在安装和操作方面具备显著的优点,有利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中的每个可包括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一主轴和耦合至所述第一主轴的与多个相连杆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相连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主轴的旋转而同时被致动以移动相应动触头接触或远离相应静触头。由此,可以方便地致动动触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致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致动组件中的每个可包括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二主轴,其中所述第一主轴与所述第二主轴彼此平行地延伸。由此,可以简单的方式实现轴向扭矩传递并且便于降低累计制造公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轴和所述第二主轴可通过齿轮传动以将来自所述致动系统的扭矩传递至所述触头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小于1。由此,可以方便地控制动触头的转动角度并且便于降低累计制造公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致动组件和第二致动组件中的每个还可包括储能弹簧和用于偏置所述储能弹簧的驱动系,其中所述储能弹簧被配置成通过释放其内所存储的能量而致动所述第二主轴;其中所述驱动系包括:扭矩传递机构,适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并且传递扭矩;连杆机构,包括适于被来自所述扭矩传递机构的扭矩旋转的致动杆和适于偏置所述储能弹簧以进行储能的杆机构;以及过载保护机构,被设置在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并且配置成响应于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而阻断从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向所述连杆机构传递扭矩。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储能机构的储能。此外,通过设置在被设置在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的过载保护机构,便于实施储能机构的过载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可包括:输入轴,适于被由用户所旋转的储能杆操作而围绕第一轴线旋转;传动轴,适于围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输出转动扭矩;以及换向组件,接收来自所述输入轴的扭矩并且对其进行换向以经由所述传动轴输出转动扭矩。由此,可以空间有效的方式实现传动部件的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可包括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能够彼此接合和分离的第一旋转装置和第二旋转装置,所述第一旋转装置被固定地安装至所述传动轴,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能够脱离地耦合,以使得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彼此接合以将扭矩传递至所述连杆机构,并且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彼此脱离以阻断将扭矩传递至所述连杆机构。由此,可确保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时,使得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彼此脱离以阻断将扭矩传递至所述连杆机构。由此,可防止过量储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可包括适于与所述传动轴一起旋转的驱动轮,所述第二旋转装置包括从动轮组件,所述从动轮组件与用于致动所述致动杆的驱动轴安装在一起,其中所述驱动轮包括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二旋转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从动轮组件上的配合件,其中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轮的突出部与所述配合件形状接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一起旋转,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轮的突出部与所述配合件脱离。可通过配合件,方便地实现离合器的动力传递和动力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还包括固定地设置的脱扣杆,其中所述脱扣杆设置在所述配合件的旋转路径上以对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的接合定时进行限制,在来自用户旋转输入所引起的旋转量等于所述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脱扣杆与所述配合件接合以阻断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之间的扭矩传递。由此,可通过简单的装置实现预定旋转量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被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第二旋转装置,所述第二旋转装置还包括弹性偏置部件,以用于弹性地偏置所述配合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之间仅能单向扭矩传递。由此,可通过弹性偏置装置实现单向扭矩传递,防止因反向旋转而造成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可包括围绕周向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多个所述突出部。由此,可以降低用户旋转储能时的空转行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可包括径向向内突出的接合脚,其中所述接合脚包括沿着所述单向扭矩传递方向适于与所述突出部接合的形状。由此,可以通过形状配合,便于实现扭矩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合脚包括沿着所述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的第一曲率部和与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曲率部,其中所述第一曲率部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曲率部的曲率。由此,可以在确保单向扭矩传递的同时,防止反向扭矩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组件可包括彼此层叠布置的第一盘轮和第二盘轮,其中所述第一盘轮可包括径向内侧的中空部和包围所述中空部的外周部,其中所述驱动轮被安装至所述中空部,所述配合件被朝向所述中空部径向突出地安装至所述第一盘轮的所述外周部,所述第二盘轮的轴心处包括适于安装所述驱动轴的安装孔。由此,可以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并且便于设备的安装。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双电源系统。双电源系统包括:主电源回路;备用电源回路;以及根据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用于在所述主电源回路和所述备用电源回路之间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
图1示出安装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的配电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示出图2所示的双路转换开关的致动组件与触头驱动机构的驱动示意图,其中移除了致动组件的大部分部件。
图4示出图2所示的双路转换开关的致动组件从一个角度观察的爆炸示意图。
图5示出示出图2所示的双路转换开关的致动组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爆炸示意图。
图6示出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的致动组件从一个角度观察的爆炸示意图。
图7示出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的致动组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爆炸示意图。
图8示出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致动组件的扭矩传递机构的示意图。
图9示出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离合器作用的示意图,其中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
图10示出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离合器作用的示意图,其中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在各个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放置或者位置关系的词汇均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前所述,配电系统可设置主电源与备用电源以及双路转换开关,用于在主电源回路和备用电源回路之间进行切换。针对每套电源回路,动触头需要在致动后按照预定的设计与静触头可靠地接触和分离。此外,考虑到致动动触头所需的能量非常大,通常还设置储能结构来驱动动触头移动,这将导致动触头致动的致动系统和储能系统非常复杂。主电源回路和备用电源回路彼此相邻的布置,这对触头的致动系统的电绝缘距离也有相当的要求,传统的双路转换开关在绝缘性能方面不令人满意。此外,这些运动部件在转换开关的制造及其后续组装期间必须考虑这些部件之间的公差叠加,这些公差叠加对设备的制造精度提出了高要求并且提高了设备的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电源系统和双路转换开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布局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公差叠加问题;而且还能够显著地提高双电源系统和双路转换开关电绝缘性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电源系统和双路转换开关。
图1示出安装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的配电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示出图2所示的双路转换开关1的致动组件与触头驱动机构的驱动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双路转换开关1可包括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可被安装至基板70上。触头系统10、致动系统20以及基板70可经由基板70安装至配电柜的框架上。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触头系统10包括在横向上(即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用于主电源的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用于备用电源的第二触头组件10b。当主电源工作时,第一触头组件10a 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以形成供电回路。类似地,当备用电源工作时,第二触头组件10b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以形成供电回路。
触头系统10还包括用于分别致动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中的相应动触头的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在触头系统10的安装面中,即在图2所示的水平面中,致动系统20在与横向垂直的纵向上(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与触头系统10并排地被设置。致动系统20还包括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20b。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 20b可用于分别致动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路转换开关,通过将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在触头系统10的安装面中布置为并排布置,由此致动系统20 可与触头系统10隔离开,这显著地提高了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 之间的电绝缘性能。此外,这样的布局在双路转换开关1的安装和操作方面具备显著的优点。
再回到图1,图2所示的触头系统10、致动系统20以及基板70 的组件可经由基板70安装至配电柜的框架上。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角度下,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彼此并排地(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安装在配电柜中,配电柜可提供用户用于操作致动系统20 的操作接口。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致动系统20可通过多个操作杆连接至操作接口90,用于的动作可通过相应的操作杆传递至致动系统20。操作杆例如可被用户直接操作以用于致动系统20执行相应的动作。值得说明的是,操作杆仅仅是操作接口90的示例性实现方式,操作接口90可包括任何其他适当的实现方式。
当用户按下主电源的合闸按键时,用于主电源回路的致动系统 20a动作以驱动第一致动组件20a,第一致动组件20a进而驱动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动作,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而移动第一触头组件10a的动触头,以使得第一触头组件10a的动触头与第一触头组件10a的静触头合闸。类似地,当用户按下主电源的分闸按键时,用于主电源回路的致动系统20a动作以驱动第一致动组件20a,第一致动组件20a进而驱动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动作,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而移动第一触头组件10a的动触头,以使得第一触头组件10a 的动触头与第一触头组件10a的静触头分闸。针对备用电源,操作类似,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彼此可相对于纵向成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置。第一致动组件20a 和第二致动组件20b实质上类似并且彼此独立地操作,以用于分别致动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考虑到这些部件之间的相似性,下面仅就一套第一触头组件10和相应的第一致动组件20作为示例来进行说明,省略对另一套的说明。值得说明的是,图示的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可以其他适当的方式布置。
下面结合图3进一步说明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触头组件10a可包括沿着纵向延伸的第一主轴12和耦合至第一主轴12的与多个相连杆结构。多个相连杆结构通过第一主轴12的旋转而同时被致动以移动相应动触头接触或远离相应静触头14。在图示的电源系统中,示出了个四个相连杆结构,值得说明的是这仅仅是示例性的,也可以设置其他数目的相连杆结构。四个相连杆结构可通过一个第一主轴12的旋转同时驱动并且各自动作来移动动触头。
如图3所示,第一致动组件20a可包括沿着纵向延伸的第二主轴 22。第一主轴12与第二主轴22彼此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第一主轴12和第二主轴22通过齿轮传动以将来自致动系统20的扭矩传递至触头系统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主轴12可安装有齿轮14;第二主轴22可安装齿轮24。通过齿轮装置可以方便地实现从致动侧向触头侧的扭矩传递。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小于1。这便于实现动触头的预定旋转角度。
这样的布局避免了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之间接触和靠近的可能。特别地,可以从图3中明显看出,双路转换开关1的致动侧与触头侧进行了良好地物理隔离,双路转换开关1可通过第一主轴12 与第二主轴22彼此耦合以实现从致动侧向触头侧的动力传递,而触头系统10和致动系统20之间的其他部件不存在接触或靠近的可能。这有利于提高双路转换开关1的电绝缘性能。
此外,这样的布局在装配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好处。由于触头系统 10和致动系统20彼此在各自侧独立地被安装并且通过位于不同纵向位置处的轴来传递动力,由此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触头系统10的运动部件和致动系统20的运动部件之间干扰。降低了这些运动部件在转换开关的制造及其后续组装期间的公差叠加。因此,降低了设备对制造精度的要求,进而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用于致动系统20的储能机构。如本领域所熟知的,为了致动触头系统10的主轴12以进行合闸、分闸操作,特别地,对于大额定电流的设备,由于合闸分闸所需的能量很大,需要预储能来确保人力操作的舒适性。然而传统的储能机构存在易于损坏的问题且不便于用户识别是否储能到位的技术问题。根据本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致动系统20的储能机构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一个或多个。
下面结合图4-图10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致动系统20的储能机构。如图4-图5所示,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20b中的每个致动组件还包括储能弹簧25和用于偏置储能弹簧 25的驱动系30。储能弹簧25被配置成通过释放其内所存储的能量而致动第二主轴22。储能弹簧25可包括一对储能弹簧,即分闸储能弹簧和合闸储能弹簧25,以分别用于分闸和合闸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例如用户按下合闸按键时,可以触发合闸储能弹簧25释放其能量以致动沿着第一方向第二主轴22旋转,第二主轴22的旋转经由齿轮传动被传递至第一主轴12,第一主轴12的旋转进而驱动相连杆机构,以使得动触头移动而与静触头18合闸。类似地,当例如用户按下分闸按键时,可以触发分闸储能弹簧25释放其能量以致动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第二主轴22旋转,第二主轴22的旋转经由齿轮传动被传递至第一主轴12,第一主轴12的旋转进而驱动相连杆机构,以使得动触头移动而与静触头18合闸。
驱动系30可包括多种方式来使得储能弹簧25来存储能量。
如图4-图8所示,驱动系30可包括扭矩传递机构。扭矩传递机构适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并且传递扭矩。在一些实施例中,扭矩传递机构可包括:输入轴32、传动轴34和换向组件。输入轴32 适于被由用户所旋转的储能杆操作而围绕第一轴线旋转。请参照图1,用户可通过操作接口90的操作来旋转储能杆92。储能杆92可与输入轴32接合以传递扭矩。换向组件接收来自输入轴32的扭矩并且对其进行换向以经由传动轴34输出转动扭矩。传动轴34适于围绕与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输出转动扭矩。换向组件可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如图8所示,换向组件被实现为锥齿轮362、364传动形式。这仅仅是示例性的,换向组件可被实现为其他适当的传动形式,例如蜗杆传动等。通过这种结构便于整体结构的布局以实现储能弹簧25以预定的定向向第二主轴施加扭矩。
如图4-图8所示,驱动系30可包括连杆机构。连杆结构可实现为多种方式。连杆机构包括适于被来自扭矩传递机构的扭矩旋转的致动杆和适于偏置储能弹簧25以进行储能的杆机构。通过连杆结构可利用来自扭矩传递机构的扭矩作用于储能弹簧25而进行储能操作。值得说明的是,连杆机构可包括多种实现方式。
如图4-图8所示,驱动系30可包括过载保护机构。过载保护机构被设置在扭矩传递机构和连杆机构之间并且配置成响应于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而阻断从扭矩传递机构向连杆机构传递扭矩。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过载保护机构,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时,阻断从扭矩传递机构向连杆机构传递扭矩,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施加过大扭矩,而造成储能机构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过载保护机构可包括离合器 40。离合器40可包括能够彼此接合和分离的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第一旋转装置42被固定地安装至传动轴34,第二旋转装置44与第一旋转装置42能够脱离地耦合,以使得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时第二旋转装置44与第一旋转装置42彼此接合以将扭矩传递至连杆机构,并且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时第二旋转装置44与第一旋转装置42彼此脱离以阻断将扭矩传递至连杆机构。通过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可以方便地实现过载保护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第一旋转装置42可包括适于与传动轴34一起旋转的驱动轮420,第二旋转装置44包括从动轮组件,从动轮组件与用于致动致动杆的驱动轴254安装在一起。驱动轮420包括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422,第二旋转装置44包括安装在从动轮组件上的配合件50。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之间的接合和分离可通过配合件50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6-图8所示,从动轮组件包括彼此层叠布置的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其中第一盘轮442包括径向内侧的中空部和包围中空部的外周部,其中驱动轮420被安装至中空部,配合件50被朝向中空部径向突出地安装至第一盘轮442的外周部,第二盘轮444的轴心处包括适于安装驱动轴254的安装孔4442。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使得设备小型化并且便于设备的装配和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驱动轮420包括围绕周向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多个突出部422。通过设置多个突出部,可以为配合件 50提供多个接合位置。由此,可以减少用户的空转形成,特别地,无论用户的操作接口90处的旋转初始位置如何,用户在操作接口90处的操作可立即实现配合件与突出部422接合。
配合件50可实现为多种方式。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驱动轮420的突出部422与配合件50形状接合以驱动第二旋转装置44一起旋转,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驱动轮420的突出部422与配合件50脱离。由此,可方便地通过配合件实现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 之间的接合和分离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配合件50被可旋转地安装至第二旋转装置44。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50可通过旋转轴58可旋转地安装至第二旋转装置44。第二旋转装置44还包括弹性偏置部件56,以用于弹性地偏置配合件50,以使得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之间仅能单向扭矩传递。通过单向扭矩传递,即确保扭矩总是只能从第一旋转装置42向第二旋转装置44传递,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双向转换开关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配合件50包括径向向内突出的接合脚52,其中接合脚52包括沿着单向扭矩传递方向适于与突出部422 接合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接合脚52包括沿着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的第一曲率部和与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曲率部,其中第一曲率部的曲率小于第二曲率部的曲率。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便于实现配合件50的单向扭矩传递,即使配合件50在反方向上旋转时,配合件50也无法向突出部422传递扭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过载保护机构还包括固定地设置的脱扣杆60。脱扣杆60设置在配合件50的旋转路径上以对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的接合定时进行限制,在来自用户旋转输入所引起的旋转量等于预定的旋转量时,限位部与配合件50 接合以阻断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之间的扭矩传递。由于脱扣杆60被固定地设置,由此脱扣杆60可以实现预定的旋转量的控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脱扣杆60被实现为杆形状。值得说明的是,这仅仅是示例性的,脱扣杆60可以实现为任何其他适当的形状。
下面参照图6、图8-图10来说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储能机构的过载保护机构的操作原理。如图6所示,用户的储能操作使输入轴32 旋转,输入轴32的旋转方向进而经由换向组件进行转换,以经由传动轴34输出扭矩。传动轴34与驱动轮420设置为一体。驱动轮420随着传动轴34一起旋转。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轮42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外,随着驱动轮420旋转,驱动轮420上的突出部422与配合件50的接合脚52彼此接合(参见图9)。接合脚52 进而推动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一起逆时针旋转。由于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与储能弹簧25的致动轴254安装在一起,随着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的旋转,致动轴254一起旋转,由此实现储能弹簧25的储能操作。
当用户旋转预定的旋转量(该旋转量与储能弹簧25的储能量相对于)之后,驱动轮420旋转的预定角度之后,配合件50开始与脱扣杆60接触,如图10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户继续旋转输入轴32,由于配合件50可旋转地设置,因此配合件50无法将驱动轮的扭矩传递至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轮420 将空转,而无法继续为储能弹簧25储能。由此,可以有效防止储能弹簧25地过度储能。
另一方面,在储能弹簧25释放其存储的能量时,致动轴254与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一起沿着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配合件50可转动的设置并且被实现为单向扭矩传递,因此来自致动轴254的扭矩不会被传递至驱动轮420。因此,也不会经由驱动轮420传递至用户(例如传递至用户的储能杆)。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储能弹簧25的操作对用户可能造成损伤。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双电源系统。双电源系统包括:主电源回路;备用电源回路;以及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项的双路转换开关,用于在主电源回路和备用电源回路之间进行切换。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应当理解为要求这样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或者要求所有图示的操作应被执行以取得期望的结果。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现中。相反地,在单个实现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现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6)

1.一种双路转换开关,用于切换主电源回路和备用电源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头系统(10),包括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以及用于分别致动所述第一触头组件(10a)和第二触头组件(10b)中的相应动触头的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以及
致动系统(20),在所述触头系统(10)的安装面中在与所述横向垂直的纵向上与所述触头系统(10)并排地被设置,所述致动系统(20)包括在所述横向上并排布置的用于分别致动所述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的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20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头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动触头驱动机构中的每个包括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一主轴(12)和耦合至所述第一主轴(12)的与多个相连杆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相连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主轴(12)的旋转而同时被致动以移动相应动触头接触或远离相应静触头(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致动组件(20a)和所述第二致动组件(20b)中的每个包括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二主轴(22),其中所述第一主轴(12)与所述第二主轴(22)彼此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轴(12)和所述第二主轴(22)通过齿轮传动以将来自所述致动系统(20)的扭矩传递至所述触头系统(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小于1。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致动组件(20a)和第二致动组件(20b)中的每个还包括储能弹簧(25)和用于偏置所述储能弹簧(25)的驱动系(30),其中所述储能弹簧(25)被配置成通过释放其内所存储的能量而致动所述第二主轴(22);
其中所述驱动系(30)包括:
扭矩传递机构,适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并且传递扭矩;
连杆机构,包括适于被来自所述扭矩传递机构的扭矩旋转的致动杆和适于偏置所述储能弹簧(25)以进行储能的杆机构;以及
过载保护机构,被设置在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并且配置成响应于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而阻断从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向所述连杆机构传递扭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传递机构包括:
输入轴(32),适于被由用户所旋转的储能杆操作而围绕第一轴线旋转;
传动轴(34),适于围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输出转动扭矩;以及
换向组件,接收来自所述输入轴(32)的扭矩并且对其进行换向以经由所述传动轴(34)输出转动扭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离合器(40),所述离合器(40)包括能够彼此接合和分离的第一旋转装置(42)和第二旋转装置(44),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被固定地安装至所述传动轴(34),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能够脱离地耦合,以使得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彼此接合以将扭矩传递至所述连杆机构,并且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彼此脱离以阻断将扭矩传递至所述连杆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包括适于与所述传动轴(34)一起旋转的驱动轮(420),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包括从动轮组件,所述从动轮组件与用于致动所述致动杆的驱动轴(254)安装在一起,
其中所述驱动轮(420)包括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422),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包括安装在所述从动轮组件上的配合件(50),其中在来自用户的旋转输入不大于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轮(420)的突出部(422)与所述配合件(50)形状接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一起旋转,在来自所述用户的旋转输入超过预定的旋转量的状态下,所述驱动轮(420)的突出部(422)与所述配合件(50)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还包括固定地设置的脱扣杆(60),其中所述脱扣杆(60)设置在所述配合件(50)的旋转路径上以对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的接合定时进行限制,在来自用户旋转输入所引起的旋转量等于所述预定的旋转量时,所述脱扣杆与所述配合件(50)接合以阻断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之间的扭矩传递。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50)被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还包括弹性偏置部件(56),以用于弹性地偏置所述配合件(50),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装置(42)和所述第二旋转装置(44)之间仅能单向扭矩传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420)包括围绕周向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多个所述突出部(422)。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50)包括径向向内突出的接合脚(52),其中所述接合脚(52)包括沿着所述单向扭矩传递方向适于与所述突出部(422)接合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脚(52)包括沿着所述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的第一曲率部和与单向扭矩传递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曲率部,其中所述第一曲率部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曲率部的曲率。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彼此层叠布置的第一盘轮(442)和第二盘轮(444),其中所述第一盘轮(442)包括径向内侧的中空部和包围所述中空部的外周部,其中所述驱动轮(420)被安装至所述中空部,所述配合件(50)被朝向所述中空部径向突出地安装至所述第一盘轮(442)的所述外周部,所述第二盘轮(444)的轴心处包括适于安装所述驱动轴(254)的安装孔(4442)。
16.一种双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电源回路;
备用电源回路;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路转换开关(1),用于在所述主电源回路和所述备用电源回路之间进行切换。
CN202123434363.0U 2021-12-30 2021-12-30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Active CN216957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4363.0U CN216957786U (zh) 2021-12-30 2021-12-30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4363.0U CN216957786U (zh) 2021-12-30 2021-12-30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7786U true CN216957786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15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34363.0U Active CN216957786U (zh) 2021-12-30 2021-12-30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77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84483B1 (en) Plug-in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an operating lever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of poles
JP4058895B2 (ja) 回路しゃ断器のハンドル操作機構
EP0335002A2 (en)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EP3553805B1 (en) Dual power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mechanism
CA2133059C (e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circuit breaker
US6788172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closing of a power circuit breaker
EP3404691A1 (en)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
CN216957786U (zh) 双路转换开关和双电源系统
EP1213739B1 (en) Electrically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circuit breaker
TWI310954B (zh)
US9431185B2 (en) Spring operation device for switchgear
JP3935508B2 (ja) 開閉装置
CN116564746A (zh) 一种隔离开关的搭接和脱离机构、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JP2854699B2 (ja) 真空遮断器
CA2328009C (en) Operating mechanism with improved input drive arrangement for switches and circuit interrupters
CN109509689B (zh) 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
EP1209711B1 (en) Auxiliary device
EP4124477A1 (en) Trailer hitch coupler
JPH1140012A (ja) 開閉器の操作機構
CN217280490U (zh) 开关柜用联锁机构及具有其的开关柜
WO2023141977A1 (en) Dual power transfer switch
RU2110103C1 (ru) Пружин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выключателя
CN217690918U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17690841U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6902654U (zh) 一种脱扣装置和隔离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