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36080U -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36080U
CN216936080U CN202123285257.0U CN202123285257U CN216936080U CN 216936080 U CN216936080 U CN 216936080U CN 202123285257 U CN202123285257 U CN 202123285257U CN 216936080 U CN216936080 U CN 216936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ample
chamber
reagent
quantit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852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孟斌
万惠芳
李柳慧
蔡少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852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36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36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36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包括主体,主体的正面设有样本腔、第一定量腔、样本废液腔、混合腔、试剂腔、第二定量腔、试剂废液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毛细管、第二毛细管、第一溢流通道及第二溢流通道;样本腔通过第一流道与第一定量腔连通,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混合腔连通,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溢流通道与样本废液腔连通;试剂腔通过第二流道与第二定量腔连通,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混合腔连通,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溢流通道与试剂废液腔连通。实现样本及稀释液的自动定量配置,反应更充分,灵敏度更高,有效提高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按是否存在分离清洗步骤,分为异相化学发光法和均相化学发光法。均相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基于两个纳米微球利用单线氧能量的短距离扩散,激发已形成的相邻位点的化学发光反应来测定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放射性的,由捕获微球上生物分子的近距离结合,从一个微球到另一个微球发生了能量转移,通过化学反应并最终产生发光信号。异相化学发光法依赖于物理分离并且还要求洗涤步骤,以便除去游离的成分。故异相化学发光法整个分析过程步骤多、耗时长、操作复杂、成本高,大多情况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专用仪器。而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无需分离和清洗步骤,在纯液相条件下直接进行化学发光检测,操作简便快速,适合POCT现场检测。
微流控芯片作为载体结合免疫层析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异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技术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由于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壁垒,微流控芯片结合均相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较少,传统的用于均相化学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检测精度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用于均相化学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能有效提高检测精度。
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正面设有样本腔、第一定量腔、样本废液腔、混合腔、试剂腔、第二定量腔、试剂废液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毛细管、第二毛细管、第一溢流通道及第二溢流通道;所述样本腔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定量腔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溢流通道与所述样本废液腔连通;所述试剂腔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定量腔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试剂废液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流道与第三定量腔,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三定量腔连通,且所述第三定量腔相较于所述第一定量腔更远离所述样本腔;所述第一毛细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或者所述第一定量腔远离所述样本腔的一侧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样本反应腔及第三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样本反应腔连通,所述样本反应腔通过所述第三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试剂反应腔及第四毛细管,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试剂反应腔连通,所述试剂反应腔通过所述第四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样本腔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二排气通道,所述试剂腔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三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排气通道,所述样本反应腔通过所述第三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三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四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四排气通道,所述试剂反应腔通过所述第四排气通道与所述第四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五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五排气通道,所述样本废液腔通过所述第五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五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六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六排气通道,所述试剂废液腔通过所述第六排气通道与所述第六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的正面还设有第一加样孔及第一加样流道,所述第一加样孔通过所述第一加样流道与所述样本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的正面还设有第二加样孔及第二加样流道,所述第二加样孔通过所述第二加样流道与所述试剂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量腔、第二定量腔、样本反应腔、试剂反应腔及混合腔中的一个或多个内预置有冻干珠;
和/或,所述样本反应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量腔的体积,所述试剂反应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定量腔的体积,所述混合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样本反应腔与所述试剂反应腔的体积之和。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包括多个所述主体,多个所述主体围绕一旋转中心设置形成圆盘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样本腔、第一定量腔、样本反应腔及混合腔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所述试剂腔、第二定量腔、试剂反应腔及所述混合腔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主体层叠设置的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
和/或,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的密封层为透明状;
和/或,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的密封层为压敏胶带、双面胶带或模切胶带。
一种检测系统,包括检测仪器及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所述检测仪器包括转动轴与检测探头,所述转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旋转,所述检测探头与所述第一定量腔、第二定量腔、样本反应腔、试剂反应腔及混合腔中一个或多个对应设置。
上述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使用时,将样本加入样本腔,将液体试剂加入试剂腔,然后将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放入配套的检测仪器中,芯片旋转,样本腔中的样本通过第一流道先填满第一定量腔,多余的样本通过第一溢流通道流至样本废液腔;试剂腔中的液体试剂通过第二流道先填满第二定量腔,多余的液体试剂通过第二溢流通道流至试剂废液腔,实现对样本与液体试剂的自动定量,精确配置样本及液体试剂的比例,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芯片旋转过程中,由于第一毛细管及第二毛细管的作用,样本及液体试剂不会进入混合腔,可在第一定量腔、第二定量腔中设置其他试剂如冻干珠分别与样本、液体试剂反应,使样本与液体试剂混合前先独立反应,避免混合后影响反应灵敏度及检测结果的情况出现,待样本腔与试剂腔排空后,芯片暂停旋转,第一定量腔中的样本充满第一毛细管,第二定量腔中的液体试剂充满第二毛细管,然后继续转动芯片,第一定量腔中的样本及第二定量腔中的试剂进入混合腔混匀反应。通过第一定量腔、第一毛细管及样本废液腔实现样本的自动定量配置,通过第二定量腔、第二毛细管及试剂废液腔实现液体试剂的自动定量配置,而且通过第一定量腔与第二定量腔可实现样本和液体试剂在混合前独立与某些试剂反应,反应更充分,灵敏度更高,满足检测过程中试剂需要分开独立反应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检测精度。相对于传统的均相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多次分步添加检测试剂的方式,该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实现了各个检测流程的自动化操作和控制,使得检测过程更加方便和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的主体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的侧面示意图;
图4a-4c为冻干珠设置于主体不同腔室的示意图;
图5-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不同阶段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110、样本腔;112、第一流道;114、第一排气孔;115、第一排气通道;116、第一加样孔;117、第一加样流道;120、第一定量腔;122、第一毛细管;124、第一溢流通道;130、第三定量腔;132、第三流道;140、样本反应腔;142、第三毛细管;144、第三排气通道;146、第三排气孔;150、样本废液腔;152、第五排气通道;154、第五排气孔;210、混合腔;212、第七排气通道;214、第七排气孔;310、试剂腔;312、第二流道;314、第二排气孔;315、第二排气通道;316、第二加样孔;317、第二加样流道;320、第二定量腔;322、第二毛细管;324、第二溢流通道;330、试剂废液腔;332、第六排气通道;334、第六排气孔;340、试剂反应腔;342、第四毛细管;344、第四排气通道;346、第四排气孔;20、密封层;40、冻干珠;50、旋转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包括主体10,所述主体10的正面设有样本腔110、第一定量腔120、样本废液腔150、混合腔210、试剂腔310、第二定量腔320、试剂废液腔330、第一流道112、第二流道312、第一毛细管122、第二毛细管322、第一溢流通道124及第二溢流通道324。将各腔室及流道均设置在正面,便于观察各腔室的情况,芯片可设置得较薄,满足正面各腔室及流道的深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样本腔110通过第一流道112与所述第一定量腔120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120通过第一毛细管122与所述混合腔210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120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24与所述样本废液腔150连通。本实施例中样本腔110用于放置待测试的样本,如血液等。进一步地,主体10的正面还设有第一加样孔116及第一加样流道117,所述第一加样孔116通过所述第一加样流道117与所述样本腔110连通。样本通过第一加样孔116及第一加样流道117进入样本腔110。当样本腔110内的液体填满第一定量腔120,多余的液体经第一溢流通道124进入样本废液腔150,通过第一定量腔120实现样本精确定量配置,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气孔114,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一排气通道115,所述样本腔110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115与所述第一排气孔114连通。样本腔110内的气体经第一排气通道115由第一排气孔114排出,减少样本中的气泡,也便于样本流出样本腔110。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五排气孔154,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五排气通道152,所述样本废液腔150通过所述第五排气通道152与所述第五排气孔154连通。样本废液腔150内的气体经第五排气通道152由第五排气孔154排出,便于第一定量腔120内多余的样本流入样本废液腔150。
进一步地,所述试剂腔310通过第二流道312与所述第二定量腔320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320通过第二毛细管322与所述混合腔210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320通过第二溢流通道324与所述试剂废液腔330连通。试剂腔310用于放置测试所需的稀释液,稀释可以是手动添加到试剂腔310内,也可通过将稀释液预置到试剂腔310的方式实现。进一步地,主体10的正面还设有第二加样孔316及第二加样流道317,所述第二加样孔316通过所述第二加样流道317与所述试剂腔310连通。稀释液通过第二加样孔316、第二加样流道317进入试剂腔310。其中,测试用的稀释液可以指仅用来稀释样本的试剂,也可以是其他参与反应的试剂液。试剂腔310中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流道312先填满第二定量腔320,多余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溢流通道324流至试剂废液腔330,实现对稀释液的自动定量,精确定量配置稀释液,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二排气孔314,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二排气通道315,所述试剂腔310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315与所述第二排气孔314连通。试剂腔310内的气体经第二排气通道315由第二排气孔314排出,减少稀释液中的气泡,也便于稀释液流出试剂腔310。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六排气孔334,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六排气通道332,所述试剂废液腔330通过所述第六排气通道332与所述第六排气孔334连通。试剂废液腔330内的气体经第六排气通道332由第六排气孔334排出,便于第二定量腔320内多余的稀释液流入试剂废液腔330。
芯片旋转,样本腔110中的样本通过第一流道112先填满第一定量腔120,多余的样本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24流向样本废液腔150;试剂腔310中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流道312先填满第二定量腔320,多余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溢流通道324流至试剂废液腔330,芯片旋转过程中,由于第一毛细管122及第二毛细管322的作用,样本及稀释液不会进入混合腔210,可在第一定量腔120、第二定量腔320中设置其他试剂如冻干珠4040分别与样本、稀释液反应,使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前先独立反应,避免混合后影响反应灵敏度及检测结果的情况出现,待样本腔110与试剂腔310排空后,芯片暂停旋转,第一定量腔120中的样本充满第一毛细管122,第二定量腔320中的稀释液充满第二毛细管322,然后继续转动芯片,第一定量腔120中的样本及第二定量腔320中的稀释液进入混合腔210混匀反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流道132与第三定量腔130,所述第一定量腔120通过第三流道132与所述第三定量腔130连通,且所述第三定量腔130相较于所述第一定量腔120更远离所述样本腔110。所述第一毛细管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132或者所述第一定量腔120远离所述样本腔110的一侧连通。
所述第一定量腔120靠近样本腔110的一侧通过第一流道112与样本腔110连通。第一定量腔120远离样本腔110的一侧通过第三流道132与第三定量腔130连通。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共同组成一个定量结构。芯片旋转时,样本腔110内的样本经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定量腔120,再经第三流道132进入第二定量腔320,当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均填充满后,多余的样本将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24进入样本废液腔150。通过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可自动配置定量的样本,当样本为全血样本时,随着芯片继续离心,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中全血样本将会分离,血浆将保留在第一定量腔120中,红细胞等分离到第三定量腔130中。由于一直处于高速旋转中,第一毛细管122与第二毛细管322无法起导通作用,因此,样本一直保留在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中,稀释液一直保留在第二定量腔320中。当全血样本分离完全后,离心暂停,第一定量腔120中的血浆填充第一毛细管122,第二定量腔320的液体试剂填充第二毛细管322。第一定量腔120和第三定量腔130的体积比例大小可设置成与全血样本分离后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应,或者第一定量腔120略小于分离后血浆的体积。第一定量腔120与第三定量腔130通过第三流道132连通,避免芯片旋转过程中,第三定量腔130中分离的红细胞被晃动进入第一定量腔120,影响测试结果。因此,通过该微流控芯片可实现对全血样本的自动分离及血清(血浆)样本的分离定量,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及效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样本反应腔140及第三毛细管142,所述第一毛细管122的另一端与所述样本反应腔140连通,所述样本反应腔140通过所述第三毛细管142与所述混合腔210连通。样本反应腔140设置于混合腔210与第一定量腔120之间。第一定量腔120通过第一毛细管122与样本反应腔140连通。样本反应腔140通过第三毛细管142与混合腔210连通。第一定量腔120的血浆先通过第一毛细管122流入样本反应腔140,样本反应腔140中的血浆再通过第三毛细管142流入混合腔210。通过在混合腔210与第一定量腔120之间设置样本反应腔140,可通过第一定量腔120配置定量的样本进入样本反应腔140中与冻干珠40反应,使血液分离、定量配置与样本反应独立进行,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样本反应腔140可根据实际测试分析需求灵活设置一个或多个,对应地,相邻样本反应腔140之间通过毛细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三排气孔146,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排气通道144,所述样本反应腔140通过所述第三排气通道144与所述第三排气孔146连通。样本反应腔140内的气体经第三排气通道144由第三排气孔146排出,减少样本中的气泡,也便于样本由第一定量腔120流入样本反应腔140。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还设有试剂反应腔340及第四毛细管342,所述第二定量腔320通过第二毛细管322与所述试剂反应腔340连通,所述试剂反应腔340通过所述第四毛细管342与所述混合腔210连通。试剂反应腔340设置于混合腔210与第二定量腔320之间。第二定量腔320通过第二毛细管322与试剂反应腔340连通。试剂反应腔340通过第四毛细管342与混合腔210连通。第二定量腔320的稀释液先通过第二毛细管322流入试剂反应腔340,试剂反应腔340中的稀释液再通过第四毛细管342流入混合腔210。通过在混合腔210与第二定量腔320之间设置试剂反应腔340,可通过第二定量腔320配置定量的稀释液进入稀释液反应腔中与冻干珠40反应,使稀释液分离、定量配置与稀释液反应独立进行,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试剂反应腔340可根据实际测试分析需求灵活设置一个或多个,对应地,相邻试剂反应腔340之间通过毛细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四排气孔346,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四排气通道344,所述试剂反应腔340通过所述第四排气通道344与所述第四排气孔346连通。试剂反应腔340内的气体经第四排气通道344由第四排气孔346排出,减少稀释液中的气泡,也便于稀释液由第二定量腔320流入试剂反应腔340。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七排气孔214,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七排气通道212,所述混合腔210通过所述第七排气通道212与所述第七排气孔214连通。混合腔210内的气体经第七排气通道212由第七排气孔214排出,减少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反应产生的气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也便于样本由样本反应腔140流入混合腔210及稀释液由试剂反应腔340流入混合腔210。
进一步地,所述样本反应腔140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量腔120的体积,所述试剂反应腔340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定量腔320的体积,所述混合腔210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样本反应腔140与所述试剂反应腔340的体积之和。如此设置,使在前腔室的液体能全部流入在后腔室内,保证定量后的样本和稀释液能全部进入混合腔210,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管122、第二毛细管322、第三毛细管142及第四毛细管342均呈拱桥状,采用虹吸原理,实现液体输送的导通与阻断。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包括多个所述主体10,多个所述主体10围绕一旋转中心设置形成圆盘状。多个主体10可实现对单个样本同时检测多个指标或者同时对不同样本进行检测的目的,大大提升测试通量和效率。
本实施例中,芯片的旋转中心设有旋转孔50,通过旋转孔50与驱动轴连接,可带动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旋转;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10的旋转中心可不设旋转孔50,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置于与驱动轴连接的托盘实现转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样本腔110、第一定量腔120、样本反应腔140及混合腔210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随着芯片旋转,样本在芯片内做离心运动,样本由样本腔110依次流入第一定量腔120、样本反应腔140及混合腔210。
所述试剂腔310、第二定量腔320、试剂反应腔340及所述混合腔210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随着芯片旋转,稀释液在芯片内做离心运动,由试剂腔310依次流入第二定量腔320、试剂反应腔340及混合腔210。
参照图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样本腔110为弧形腔,所述样本腔110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合理利用芯片空间,减小芯片大小。所样本腔110的第一加样孔116相对于所述样本腔110的出口更靠近旋转中心,所述样本腔110的出口与第一流道112连通,便于旋转芯片将样本由出口甩入第一流道112,提高检测效率。进一步地,所述样本腔110远离旋转中心的侧壁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由第一加样孔116至出口方向逐渐增大。即样本腔110靠近第一加样孔116的一端体积小于靠近出口的一端;进一步加速旋转芯片过程中将样本由出口甩入第一流道112,提高检测效率。
可选地,试剂腔310与样本腔110左右对应设置,两者的形状相似或基本相似。参照图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试剂腔310为弧形腔;所述试剂腔310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合理利用芯片空间,减小芯片大小。所述试剂腔310的第二加样孔316相对于所述试剂腔310的出口更靠近旋转中心,所述试剂腔310的出口与第二流道312连通,便于旋转芯片将稀释液由出口甩入第二流道312,提高检测效率。进一步地,所述试剂腔310远离旋转中心的侧壁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由第二加样孔316至出口方向逐渐增大。即试剂腔310靠近第二加样孔316的一端体积小于靠近出口的一端;进一步加速旋转芯片过程中将稀释液由出口甩入第二流道312,提高检测效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还包括与所述主体10层叠设置的密封层20,所述密封层20与所述主体10的正面连接。通过密封层20将主体10的正面封合,从而在芯片上形成相应的腔体、流道及通道。
进一步地,密封层20为透明状。便于观察测试过程。可选地,密封层20为压敏胶带、双面胶带或模切胶带。也可以是其他高分子合成材料,芯片的封合方式,可以是通过粘性材料粘合,也可以是通过超声封合的方式实现。
可选地,主体10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单晶硅片;石英;玻璃;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碳酸酯(PC)、水凝胶等。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量腔120、第二定量腔320、样本反应腔140、试剂反应腔340及混合腔210中的一个或多个内预置有冻干珠40。用于测试用的试剂冻干珠40可预置在这些腔中,图中4a至4c分别列举其中一些冻干珠40预置示例。当然,试剂冻干珠40预置不仅限于图示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测试需要进行预置。测试所用的试剂冻干珠40,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
以下以稀释液手动添加和测试用的试剂冻干珠40图(4a)为例,说明芯片实现测试的流程。
如图5所示,全血样本第一加样孔116加入芯片,样本通过第一加样流道117进入样本腔110,腔内多余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气通道115和第一排气孔114排出腔体外。稀释液通过第二加样孔316加入芯片,稀释液通过第二加样流道317进入试剂腔310,同时腔内多余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通道315和第二排气孔314排出腔体外。加样完毕后,将芯片放置在配套检测仪器对应的卡位中。启动仪器,芯片开始高速旋转,转速为3000-6000rpm。如图6所示,样本腔110内的全血样本通过第一流道112和第三流道132进入第一定量腔120和第三定量腔130,此时第一定量腔120和第三定量腔130共同组成一个定量机构,可获得特定量的全血样本,而多余的全血样本则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24排入样本废液腔150,而腔内多余的空气通过第五排气通道152和第五排气孔154排出。与此同时,试剂腔310中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流道312进入第二定量腔320,此时通过第二定量腔320可获得特定量的稀释液,起到定量的作用;多余的稀释液则通过第二溢流通道324排入试剂废液腔330,同时多余的空气通过第六排气通道332和第六排气孔334排出芯片外。随着离心的继续,如图7所示,第一定量腔120和第三定量腔130所获得特定量的全血样本,分离为血浆和红细胞等废弃物,而通过优化第一定量腔120和第三定量腔130的体积,可使得血浆保留在腔体第一定量腔120中,而红细胞等废弃物分离到第三定量腔130中。
当完成上述流程后,离心程序暂停,第一定量腔120中的样本填充第一毛细管122,同时第二定量腔320中的稀释液填充第二毛细管322。然后再次启动离心程序,如图8所示,第一定量腔120中的样本通过第一毛细管122进入样本反应腔140,多余的空气则通过第三排气通道144和第三排气孔146排出,同时第二定量腔320中的稀释液通过第二毛细管322进入试剂反应腔340,多余的空气则通过第四排气通道344和第四排气孔346排出,样本反应腔140中的样本和试剂反应腔340中的稀释液将分别复溶预置于其中的试剂冻干珠40。然后,离心程序暂停,样本反应腔140和试剂反应腔340中的反应液将分别填充第三毛细管142和第四毛细管342,然后,再次启动离心程序,如图9所示,样本反应腔140和试剂反应腔340中的反应液分别通过第三毛细管142和第四毛细管342进入混合腔210中,并在其中充分混匀和反应,同时腔体内多余的空气通过第七排气通道212和第七排气孔214排出。最后,当混合腔210中的反应液反应完毕后,通过配套仪器的检测探头检测获得相关项目的检测结果。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系统,包括检测仪器及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所述检测仪器包括转动轴与检测探头,所述转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旋转,所述检测探头与所述第一定量腔120、第二定量腔320、样本反应腔140、试剂反应腔340及混合腔210中一个或多个对应设置。
上述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通过在主体10的正面设第一定量腔120、第三定量腔130、第一毛细管122及样本废液腔150实现样本的自动定量配置,通过第二定量腔320、第二毛细管322及试剂废液腔330实现稀释液的自动定量配置,而且通过第一定量腔120、样本反应腔140、第二定量腔320与试剂反应腔340可实现样本和稀释液在混合前独立与某些试剂反应,反应更充分,灵敏度更高,满足检测过程中试剂需要分开独立反应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检测精度。相对于传统的均相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多次分步添加检测试剂的方式,该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实现了各个检测流程的自动化操作和控制,使得检测过程更加方便和高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正面设有样本腔、第一定量腔、样本废液腔、混合腔、试剂腔、第二定量腔、试剂废液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毛细管、第二毛细管、第一溢流通道及第二溢流通道;所述样本腔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定量腔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一溢流通道与所述样本废液腔连通;所述试剂腔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定量腔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试剂废液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流道与第三定量腔,所述第一定量腔通过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三定量腔连通,且所述第三定量腔相较于所述第一定量腔更远离所述样本腔;所述第一毛细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或者所述第一定量腔远离所述样本腔的一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还设有样本反应腔及第三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样本反应腔连通,所述样本反应腔通过所述第三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还设有试剂反应腔及第四毛细管,所述第二定量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试剂反应腔连通,所述试剂反应腔通过所述第四毛细管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样本腔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二排气通道,所述试剂腔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三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三排气通道,所述样本反应腔通过所述第三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三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四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四排气通道,所述试剂反应腔通过所述第四排气通道与所述第四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五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五排气通道,所述样本废液腔通过所述第五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五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上还开设有第六排气孔,所述正面还设有第六排气通道,所述试剂废液腔通过所述第六排气通道与所述第六排气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的正面还设有第一加样孔及第一加样流道,所述第一加样孔通过所述第一加样流道与所述样本腔连通;
和/或,所述主体的正面还设有第二加样孔及第二加样流道,所述第二加样孔通过所述第二加样流道与所述试剂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量腔、第二定量腔、样本反应腔、试剂反应腔及混合腔中的一个或多个内预置有冻干珠;
和/或,所述样本反应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量腔的体积,所述试剂反应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定量腔的体积,所述混合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样本反应腔与所述试剂反应腔的体积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主体,多个所述主体围绕一旋转中心设置形成圆盘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腔、第一定量腔、样本反应腔及混合腔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所述试剂腔、第二定量腔、试剂反应腔及所述混合腔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主体层叠设置的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
和/或,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的密封层为透明状;
和/或,与所述主体的正面连接的密封层为压敏胶带、双面胶带或模切胶带。
10.一种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仪器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所述检测仪器包括转动轴与检测探头,所述转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旋转,所述检测探头与所述第一定量腔、第二定量腔、样本反应腔、试剂反应腔及混合腔中一个或多个对应设置。
CN202123285257.0U 2021-12-24 2021-12-24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Active CN216936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5257.0U CN216936080U (zh) 2021-12-24 2021-12-24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5257.0U CN216936080U (zh) 2021-12-24 2021-12-24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36080U true CN216936080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12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85257.0U Active CN216936080U (zh) 2021-12-24 2021-12-24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36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35531B1 (en) Modified siphons for improved metering precision
EP2529220B1 (en)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alytes from liquid specimen
CA2192196C (en) Modified siphons for improved metering precision
EP2564207B1 (en)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munoassay
US5457053A (en) Reagent container for analytical rotor
US9897596B2 (en) Microfluidic disc for use in with bead-based immunoassays
CN210787394U (zh) 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JPH09504732A (ja) 簡易入口チャンネル
CN110586209A (zh) 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WO2021243882A1 (zh)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CN114814261A (zh) 一种自动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CN112808336A (zh) 微流控芯片
CN109765391B (zh) 一种多指标检测离心式试纸条芯片
CN114453037B (zh)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CN210787395U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CN216936080U (zh)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CN114433259B (zh)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CN112808337A (zh) 微流控芯片
CN214974095U (zh) 微流控芯片
CN212632728U (zh)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CN214916204U (zh) 微流控芯片
CN112808338A (zh) 微流控芯片
CN118109278A (zh) 基于重力驱动和微量naa-lfd一体式的全封闭芯片及其方法
CN117778174A (zh) 一种同时进行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