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1543U -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 Google Patents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21543U
CN216921543U CN202220199174.5U CN202220199174U CN216921543U CN 216921543 U CN216921543 U CN 216921543U CN 202220199174 U CN202220199174 U CN 202220199174U CN 216921543 U CN216921543 U CN 216921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oor
shelter
sample detection
experime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91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勇
任孝江
王鹏
孙书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ngfang Clea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91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21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21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21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所述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包括:样本检测区,其设置有检测仪和机械臂;人员操作区,邻接样本检测区设置;人员操作区与样本检测区之间通过第一透明隔离墙隔离;试剂制备区,邻接人员操作区设置;试剂制备区与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二透明隔离墙隔离;三门通道,邻接试剂制备区和样本检测区设置;消毒灭菌区,邻接样本检测区设置;消毒灭菌区与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三透明隔离墙隔离;污物通道,邻接样本检测区与消毒灭菌区设置。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医护人员在进行传染病样本检测时处于独立封闭空间,既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又无需穿戴笨重的防护服,提高舒适感,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Description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疫、生物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控制新冠病毒的无序传播,在没有研制出专门的特效药之前,仍然采用防控病毒传播为疫情控制的主要手段。
在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检验时,医护人员需要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以及戴着防护面罩进行自我防护,舒适感体验较差;同时,由于医护人员与检测样本同处于同一个空间中,对于医护人员造成的风险较高,若是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出现质量问题或是医护人员违规穿戴防护服等问题,均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发生病毒感染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医护人员在进行传染病样本检测时处于独立的封闭空间,既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又无需穿戴笨重的防护服,提高舒适感,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包括:
样本检测区,其设置有检测仪和机械臂;所述机械臂用于抓取并传递样本;所述检测仪用于检测样本;
人员操作区,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所述人员操作区与所述样本检测区之间通过第一透明隔离墙隔离;
试剂制备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试剂制备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二透明隔离墙隔离;
三门通道,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和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其包括第一门、第二门和第三门;所述第一门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试剂制备区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二门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三门设置于实验方舱靠近舱外的一侧,用于连通或隔离舱外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
消毒灭菌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消毒灭菌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三透明隔离墙隔离;
污物通道,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消毒灭菌区设置;其包括第四门和第五门;所述第四门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污物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五门邻接所述消毒灭菌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消毒灭菌区与所述污物通道内空间;
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仪、机械臂、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一操作通道;和/或,
所述第二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试剂制备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二操作通道;和/或,
所述消毒灭菌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消毒灭菌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三透明隔离墙隔离;所述第三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消毒灭菌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三操作通道;
所述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还包括操作手套,其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与所述操作通道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伸入所述样本检测区、试剂制备区和/或消毒灭菌区。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还包括通风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样本检测区、人员操作区、试剂制备区、消毒灭菌区、三门通道和污物通道的压力分别控制。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有供人员出入的密闭门;所述密闭门设置有门禁。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样品储藏柜用于储存样本。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检测仪传输机构;所述检测仪能够经由所述检测仪传输机构使其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的方向上平移。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中所述样本检测区的顶部或侧壁上设置有机械臂移动轨道;所述机械臂能够沿着所述移动轨道平移;所述机械臂包括多根轴;每个所述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所述轴能够绕着所述关节转动。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还包括物品传递框;所述物品传递框上设置卡件;所述机械臂能够抓取所述卡件使所述物品传递框在所述样本检测区内移动。
优选的,前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还包括:
第一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用于医护人员的清洁消毒;
第二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三门通道用于对来自舱外的样本以及来自试剂制备区的试剂的清洁消毒;
第三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样本检测区用于样本检测区的产品、器具与空气的清洁消毒;
第四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消毒灭菌区用于对检验污物清洁消毒;
污物清运门,所述污物清运门连通所述实验方舱的舱内与舱外用于将消毒后的污物输出至舱外。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在对样本测试过程中,样本处于样本检测区内,医护人员处于人员操作区内,医护人员与检测样本处于完全隔离的独立空间,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菌的风险,且无需穿戴笨重的防护服装,舒适感体验较好;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包括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且,实验方舱所包括的各个区域均设置有独立的通风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使得各个区域可以分区控制其压力;当有物料传递时,通过在各区域之间设置压力梯度,使得形成由试剂制备区经由三门通道至样本检测区的试剂流,由舱外经由三门通道至样本检测区的样本流,以及由样本检测区经由污物通道、消毒灭菌区至舱外的污物流,从而控制气流、物流的方向,避免引起交叉感染;当进行样本检测时,所有的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各个区域处于完全独立的隔离状态,避免引起交叉感染,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感染风险;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在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检测仪、检测仪传输机构和机械臂,在人员操作区设置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且上述装置均连接控制系统,使得医护人员待在人员操作间即可通过语音或者触摸屏控制所述检测仪和机械臂的作业,既操作方便,又降低了安全风险;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在各个区域均设置不同的消杀设施,针对性进行各区域的人员、空气、物品和器具的消毒,避免传染病毒在实验方舱内传播以及避免传染病毒外泄至舱外而引起病毒传播。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三门通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所示,其包括:
样本检测区1,其设置有检测仪11和机械臂12;所述机械臂12用于抓取并传递样本;所述检测仪11用于检测样本;
人员操作区2,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所述人员操作区2与所述样本检测区1之间通过第一透明隔离墙21隔离;
试剂制备区3,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2设置;所述试剂制备区3与所述人员操作区2之间通过第二透明隔离墙22隔离;
三门通道4,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3和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其包括第一门41、第二门42和第三门43;所述第一门41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3 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试剂制备区3与所述三门通道4内空间;所述第二门42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1 与所述三门通道4内空间;所述第三门43设置于实验方舱靠近舱外的一侧,用于连通或隔离舱外与所述三门通道4内空间;
消毒灭菌区5,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2设置;所述消毒灭菌区5与所述人员操作区2之间通过第三透明隔离墙23隔离;
污物通道6,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1与所述消毒灭菌区5设置;其包括第四门61和第五门62;所述第四门61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1与所述污物通道6内空间;所述第五门62邻接所述消毒灭菌区5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消毒灭菌区5与所述污物通道6内空间;
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仪11、机械臂12、第二门42、第三门 43、第四门61和第五门62;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一门41可以设置自动开门机构并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开关门,或者,所述第一门进设置手动开关由操作人员手工开关门;所述第一门无论是自动开关门还是手工开关门,均要求所述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
经过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化布局之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验方舱的尺寸设计紧凑,其外形尺寸小,长度≤3000mm,宽度≤2500mm,高度≤2600mm,可以在情势紧急时方便移动至需要的地方,也可以安装于医院空间受限的区域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均为仅供物料传递使用,因此其也可以分别称为第一物料传递窗、第二物料传递窗、第三物料传递窗、第四物料传递窗和第五物料传递窗。各传递窗采用定制不锈钢传递窗,并配有电子互锁、紫外灯、自动开关门等功能,使其能够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开关门操作;且在作业时,控制上述的五个门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控制上述的五个门同时仅有一个门处于开启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三门通道4的立体图如附图2 所示;其设置有电源线连接口48,其在第二门上设置有自动开门机构421,在第三门上还设置有自动开门机构431,在门上还设置有门把手45以及门视窗46,三门通道内还设置有紫外灯管,门外设置有紫外灯管开关4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仓体长度3000mm,宽度2438mm,高度2438mm,样本检测区的操作台面至房顶高度为1150mm,面积3.6m2;操作台面下方为设备仓,用于设置实验方舱配套的电气设施,例如,空调外机等;所述设备仓面向舱外的方向设置为镂空结构以便于设备散热;所述设备仓面向舱外的方向预留有可供维修人员进出的门以便于后期的设备维护保养;人员操作区地面至房顶的高度为2000mm,面积2.0m2;消毒灭菌区地面至房顶的高度为2000mm,面积0.8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采用骨架加岩棉板的结构,外板的外侧喷涂氟碳漆,外板厚度0.75mm,保温层采用75mm岩棉进行保温,各区域之间的隔板厚度50mm;实验区地面采用PVC卷材,墙体、吊顶采用夹芯玻镁洁净金属壁板;实验台和地面均为可消毒材料。所述实验方舱采用双层彩钢板吊顶;样本检测区和试剂制备区的操作台采用303不锈钢加强骨架,操作区台面为1.5mm后不锈钢板。下衬18mm多层板加强。所述实验方舱不设置外窗,光源均采用人工光源;所有灯具均采用洁净灯具,所有光源均采用led光源;照明开关每个房间单独控制;各区域考虑设计照度≥300lx,辅助房间的照度≥150lx。所述的实验方舱内配置的实验台为钢制落地实验台,理化板台面,带柜体。所述实验方舱夏天舱内工作温度为21~26℃,冬天舱内工作温度为18~25℃,噪音≦60dB。
所述检测仪根据待检测样本的传染病种类进行配制,直接市场采购检测仪用于检测即可。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可以选用现场快速检测类检测仪。配置检测仪时考虑样本检测区的空间面积,宜配制尺寸精巧、利用便携式的检测仪。
所述检测仪可以同时设置多台,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检验样本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三台新冠检测仪,新冠病毒的样本检测能力为10份/小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21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样本检测区1和所述人员操作区2的第一操作通道211;和/或,所述第二透明隔离墙22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试剂制备区3和所述人员操作区 2的第二操作通道221;和/或,所述第三透明隔离墙23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消毒灭菌区5和所述人员操作区2的第三操作通道231;所述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还包括操作手套(图中未标示),其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分别与所述操作通道(包括第一操作通道211、第二操作通道 221和第三操作通道231)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分别伸入所述样本检测区1、试剂制备区3和/或消毒灭菌区5中,以便于医护人员在人工操作区2内即可完成其他各区域的手工操作,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各区域处于完全独立的隔离空间内,极大地降低了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的手工操作可以根据机械臂、检测仪、物料传输机构等的自动化程度进行调整。如果实验方舱所配置的机械臂可以完成样本检测区内的所有物料移动操作时,则医护人员甚至可以不需要进行手工操作。
上述的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第二透明隔离墙和第三透明隔离墙均采用透明材质制造,其目的在于使得整个试剂制备、检测过程以及灭菌过程的操作可视化,医护人员仅在人员操作区即可全盘掌握整个实验方舱内的检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透明隔离墙与所述试剂制备区可以设置为活动连接;这样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打开所述第二透明隔离墙进行所述试剂制备区的清洁和维护;也可以选择关闭所述第二透明隔离墙,通过所述第二操作通道进行试剂制备区的试剂配制等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通风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样本检测区1、人员操作区2、试剂制备区3、消毒灭菌区5、三门通道4和污物通道6的压力分别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工作时所述样本检测区以及所述消毒灭菌区均为负压工作区域,防止实验方舱内的污染空气外泄。所述样本检测区的工作压力小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的工作压力,能够防止样本检测区内的污染空气流入人员操作区;所述样本检测区的工作压力小于所述消毒灭菌区的工作压力,能够防止样本检测区内的污染空气流入消毒灭菌区;所述样本检测区的工作压力、消毒灭菌区的工作压力均小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的工作压力,能够防止样本检测区和消毒灭菌区内的污染空气流入人员操作区。具体的,所述实验方舱中人员操作区域的压力为10Pa,试剂制备区的压力为10Pa,样本检测区的压力为-20Pa,消毒灭菌区的压力为-10Pa。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验室采用1.5p风冷管道机,带辅助电加热的空调,空调的室内机7为根据实验方舱的尺寸特殊定制;空调的室外机设置在样本检测区试验台的下部机电舱内;室内机为立式安装。所述通风装置的送风采用三级过滤,经过通风竖井送到顶部送风夹层,在送风夹层内经过高效过滤器,分别送至实验方舱的各个区域内。所述通风装置的排风采用下排风,经过高效过滤器后排出室外。实验方舱的各个区域均设置单独排风机。所述实验方舱内的各个区域的室内压差梯度控制,采用电子压差表,控制排风机的变频器,动态控制室内压差,以控制试剂流、样本流和污物流的单向流动。所述实验方舱的换气次数≥12次/小时,所述实验方舱的洁净等级可以达到100000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有供人员出入的密闭门24;所述密闭门24设置有门禁,作业时医护人员可以在内部进行反锁门,以免非相关人员进入实验方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图中未标示);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语音交互系统能够通过语音控制所述机械臂和/ 或所述检测仪的操作;所述触摸操作屏能够通过人工操作触摸屏控制所述机械臂和/或所述检测仪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操作屏可以设置于第一透明隔离墙面向人工操作区的隔墙上,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将手从各操作通道退出后才能进行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医护人员的手处于其他各区域,而与机械臂等的机械动作发生冲突而发生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面向样本检测区的隔墙上是可以设置光栅,用于自动检测医护人员的手是否处于样本检测区,若医护人员的手处于样本检测区时则所述机械臂不启动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人手与机械臂等的机械动作发生冲突而发生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样品储藏柜用于储存检测样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品储藏柜设置于样本检测区实验台的上方以及污物通道的下方。所述样品储藏柜可以选择冰箱;所述冰箱门上设置自动开关门机构,用于机械臂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开关冰箱以取出样本或放入样本。当样本检测完毕之后,被测样本放入样品储藏柜中储存以备后用。所述样品储藏柜可以设置计时器,当某个检测样本储存时间达到预设的储存时间后,可以发出报警提醒医护人员手工取出样本作为污物进行处置,或者可以由控制系统控制机械臂自动完成到期样本的取出并将其传输至污物通道以备污物处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本检测区1设置有检测仪传输机构13;所述检测仪11能够经由所述检测仪传输机构13传输,使其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21的方向上平移。所述检测仪进行检测时可以置于样本检测区远离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21的位置;当需要医护人员手工完成检测仪的部分操作时,所述检测仪传输机构13能够控制所述检测仪11向靠近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21的方向移动,使其靠近医护人员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手工操作;当医护人员完成检测仪的手工操作后,可以由检测仪传输机构控制所述检测仪向远离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的方向移动,以腾出靠近医护人员的空间位置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其他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样本检测区1的顶部或侧壁上设置有机械臂移动轨道14;所述机械臂12能够沿着所述移动轨道14平移;所述机械臂12包括多根轴;每个所述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所述轴能够绕着所述关节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臂为六轴结构,其包括六根轴,由五个关节将六个轴依次连接为一根可六轴移动的机械臂,配合所述机械臂在移动轨道上的平移,所述机械臂可以抵达样本检测区的几乎所有位置,从而实现机械臂能够在整个样本检测区进行物料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物品传递框;所述物品传递框上设置卡件;所述机械臂能够抓取所述卡件使所述物品传递框在所述样本检测区内移动。所述物品传递框可以用于由舱外向所述第三通道传递样本,也可以用于由试剂制备区向所述第三通道传递试剂,也可以用于由样本检测区向污物通道传递污物,该几项操作均可由机械臂完成,也可以由医护人员手工操作配合机械臂一起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第一消杀设施(图中未标示),设置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用于医护人员的清洁消毒。所述第一消杀设施包括自动感应龙头、喷雾手消毒器和干手器;所述龙头连接水源;所述的水源可以是从附近建筑接入自来水及热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干净自来水储水箱;所述龙头设置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的出入口处,配置不锈钢洗手水池;所述实验方舱内的各功能区均不设置地漏,也不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洗手后的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污水井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第二消杀设施(图中未标示),设置于所述三门通道用于对来自舱外的样本以及来自试剂制备区的试剂的清洁消毒;所述第二消杀设施主要包括PLC控制灭菌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第三消杀设施(图中未标示),设置于所述样本检测区用于样本检测区的产品、器具与空气的清洁消毒;所述第三消杀设施包括PLC控制灭菌灯、臭氧发生器和/ 或过氧化氢气雾消毒机;PLC控制灭菌灯、臭氧发生器和过氧化氢气雾消毒机可以同时使用,或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PLC控制灭菌灯、臭氧发生器和过氧化氢气雾消毒机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样本检测区内,也可以在指定的位置活动摆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舱还包括第四消杀设施(图中未标示)和污物清运门;所述第四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消毒灭菌区用于对检验污物清洁消毒;所述污物清运门连通所述实验方舱的舱内与舱外用于将消毒后的污物输出至舱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消杀设施包括两轴移动升降台和高压灭菌锅;由第五门传输来的污物经由两轴移动升降台移动至医护人员能够操作的高度,医护人员将污物放至高压灭菌锅内,经由高压灭菌锅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然后医护人员再将消毒后的污物放至污物清运门旁边的平台上,经由所述污物清运门传输至舱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消杀设施包括六轴机械臂和高压灭菌锅;由第五门传输来的污物经由六轴机械臂移动至高压灭菌锅内,经由高压灭菌锅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然后再由六轴机械臂将消毒后的污物放至污物清运门旁边的平台上,经由所述污物清运门传输至舱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机电舱包括预留380V、80A 配电接口,供电380V、80A两路,电源可以由用户负责引到实验室机电舱;所述实验方舱的照明及门禁安防装置配备UPS电源,供电时间不小于 15min;所有进出管线、室内外露的可导电部分均采用等电位连接,当检测装置整体固定安装时考虑增设人工接地极,并与预留接地端子箱可靠焊接形成闭合电气通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机电舱内设置四路外接网线接口,其中一路用于电话,一路用于网络,一路用于安防预留,舱内设交换机,并于实验方舱内预留信息点位,保证实验数据信息传输畅通;由用户/医院负责外部弱电线接入,可选配5G无线通信卡;所有室外门均设置有门禁装置,房间内设置有监控摄像头,并于弱电箱内设有存储装置;在机电舱内设置一套独立的控制系统,用于系统的组态、编程、故障诊断等,同时为管理人员实现集中操作并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使实验方舱内各个设备形成有效合理的运行秩序,以达到能源的有效节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 (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样本检测区,其设置有检测仪和机械臂;所述机械臂用于抓取并传递样本;所述检测仪用于检测样本;
人员操作区,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所述人员操作区与所述样本检测区之间通过第一透明隔离墙隔离;
试剂制备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试剂制备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二透明隔离墙隔离;
三门通道,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和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其包括第一门、第二门和第三门;所述第一门邻接所述试剂制备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试剂制备区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二门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三门设置于实验方舱靠近舱外的一侧,用于连通或隔离舱外与所述三门通道内空间;
消毒灭菌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消毒灭菌区与所述人员操作区之间通过第三透明隔离墙隔离;
污物通道,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消毒灭菌区设置;其包括第四门和第五门;所述第四门邻接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样本检测区与所述污物通道内空间;所述第五门邻接所述消毒灭菌区设置,用于连通或隔离所述消毒灭菌区与所述污物通道内空间;
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仪、机械臂、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门、第三门、第四门和第五门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保持一个门处于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样本检测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一操作通道;和/或,
所述第二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试剂制备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二操作通道;和/或,
所述消毒灭菌区邻接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所述第三透明隔离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消毒灭菌区和所述人员操作区的第三操作通道;
所述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还包括操作手套,其包括套袖部分和手部活动部分;所述套袖部分与所述操作通道密封连接;所述手部活动部分伸入所述样本检测区、试剂制备区和/或消毒灭菌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通风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样本检测区、人员操作区、试剂制备区、消毒灭菌区、三门通道和污物通道的压力分别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有供人员出入的密闭门;所述密闭门设置有门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操作区设置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所述语音交互系统和/或触摸操作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样品储藏柜用于储存样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检测区设置有检测仪传输机构;所述检测仪能够经由所述检测仪传输机构使其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透明隔离墙的方向上平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检测区的顶部或侧壁上设置有机械臂移动轨道;所述机械臂能够沿着所述移动轨道平移;所述机械臂包括多根轴;每个所述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所述轴能够绕着所述关节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物品传递框;所述物品传递框上设置卡件;所述机械臂能够抓取所述卡件使所述物品传递框在所述样本检测区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第一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人员操作区用于医护人员的清洁消毒;
第二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三门通道用于对来自舱外的样本以及来自试剂制备区的试剂的清洁消毒;
第三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样本检测区用于样本检测区的产品、器具与空气的清洁消毒;
第四消杀设施,设置于所述消毒灭菌区用于对检验污物清洁消毒;
污物清运门,所述污物清运门连通所述实验方舱的舱内与舱外用于将消毒后的污物输出至舱外。
CN202220199174.5U 2022-01-25 2022-01-25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Active CN216921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9174.5U CN216921543U (zh) 2022-01-25 2022-01-25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9174.5U CN216921543U (zh) 2022-01-25 2022-01-25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21543U true CN216921543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64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9174.5U Active CN216921543U (zh) 2022-01-25 2022-01-25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21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42763B (en) Mobile containerized autopsy facilit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treatment centre: practical manual to set up and manage a SARI treatment centre and a SARI screening facility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CN111485738A (zh) 一种ccn整体式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
JP6787618B1 (ja) 医療用コンテナ
CN111749504A (zh) 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
CN111764728A (zh) 移动式正负压一体防护隔离舱
CN214117632U (zh) 核酸安全采样屋
CN106978918B (zh) 一种生物安全实验室工艺布局设计
KR102265551B1 (ko) 선별진료소 시스템
WO2021207995A1 (zh)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
CN211173273U (zh) 吊装式生物安全检测实验室
CN214996373U (zh) 一种带循环uv杀菌系统的移动式隔离型核酸采样舱
CN102022012B (zh) 可移动式检疫隔离房
CN210947910U (zh) 医用负压标本采样舱
CN216921543U (zh) 传染病检测实验方舱
CN104940976B (zh) 一种自动灭菌除毒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3445629A (zh) 一种可拆装的隔离区进出通道模块
CN213038961U (zh) 一种可移动模块化医疗诊查单元
CN113445786A (zh) 一种模块拼装式隔离区进出通道
CN204571372U (zh) 医用器械回收清洁室
CN214942855U (zh) 一种移动式医用仓
CN111749499A (zh) 一种移动式模块化隔离单体
CN107753973A (zh) 消除载人航天器ait期间人体微生物的控制装置
Phillips et al. Laboratory design for microbiological safety
CN214195700U (zh) 一种模块化建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