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3606U -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03606U CN216903606U CN202220308523.2U CN202220308523U CN216903606U CN 216903606 U CN216903606 U CN 216903606U CN 202220308523 U CN202220308523 U CN 202220308523U CN 216903606 U CN216903606 U CN 2169036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power supply
- electrical connector
- housing
- fitting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能够减少电磁噪声对信号端子的影响,并且能够使电连接器尽可能小型化。电连接器包括:外壳(60),外壳具有从嵌合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形状的框体(65),框体内形成有通过屏蔽构件(S)分隔开的第一开口(63)和第二开口(62),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排列;电源外壳(70A)和信号外壳(70B),电源外壳和信号外壳分别设置于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信号端子(90),信号端子安装于信号外壳;以及电源端子(80)和接地端子(91),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安装于电源外壳,电连接器还包括其他端子(92),其他端子是信号端子、电源端子以及接地端子以外的端子,安装于电源外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将电力线、信号线以及其他配线组合在一起而与马达等电动机连接的电连接器以及包括该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连接器(具体而言是插头式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与连接有线缆的对方电连接器(具体而言是插座式电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连接,包括外壳、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信号端子。外壳形成有在嵌合方向上观察时呈四边形的框体,在框体内沿与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形成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通过屏蔽构件分隔开。并且,在两个开口内分别设置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
由此,能够防止电源端子产生的电磁噪声叠加至信号线而对信号线产生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小型精密马达等电动机而言,要求通过一个电连接器将用于使马达工作的电力线、用于控制的信号线以及例如与制动装置连接的其他配线(包括电力线和信号线)连接在一起。为此,在电连接器中除了配置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信号端子以外,还需要配置其他端子。
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负载状态的变化,在其他配线中也容易产生电磁噪声,该电磁噪声也会叠加至信号线(以及信号端子)而对信号线(以及信号端子)产生不良干扰。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
此外,由于电连接器需要增设其他端子,因此,还会导致电连接器的大型化和成本的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包括该电连接器的电动机,能够减少电磁噪声对信号端子的影响,并且能够使电连接器尽可能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与对方连接器连接,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形状的框体,所述框体内形成有通过屏蔽构件分隔开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排列;电源外壳和信号外壳,所述电源外壳和所述信号外壳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安装于所述信号外壳;以及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其他端子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其他端子,所述其他端子是所述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以及接地端子以外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通过将其他端子与电源端子以及接地端子一同安装于电源外壳,其他端子产生的电磁噪声会被配置在电源外壳与信号外壳之间的屏蔽构件屏蔽,从而不会叠加至信号端子。因此,能够在增设其他端子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其他端子产生的电磁噪声叠加至信号端子而对信号端子造成不良干扰。
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二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其他端子是与来自制动装置的配线连接的端子。
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三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接地端子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屏蔽构件侧的部位。
根据上述第三技术方案,在电源端子产生了电磁噪声的情况下,由于将接地端子配置于屏蔽构件侧,因此,至少一部分电源端子与多个信号端子的距离变远,电磁噪声在向信号端子侧传递过程中会进一步衰减,能够有效地防止电磁噪声对信号端子产生干扰。此外,由于接地端子配置在一部分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因此,接地端子还能够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源端子产生的电磁噪声对信号端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四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屏蔽构件接触。
根据上述第四技术方案,通过弹性部与屏蔽构件接触,接地端子被屏蔽构件支承,能够防止接地端子松动。此外,通过弹性部,接地端子与屏蔽构件直接电连接,与接地端子通过连接于该接地端子的电线与屏蔽构件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其抗电磁噪声性能。
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五技术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电源外壳中,所述电源端子设置于电源端子收容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于接地端子收容孔,所述其他端子设置于其他端子收容孔,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的面积大于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的面积。
在上述第五技术方案中,考虑到,由于各种端子的容许电流和绝缘性能彼此不同,因此,各种端子的大小也各不相同。为此,在上述第五技术方案中,根据各类端子的大小来设计各类端子收容孔的在嵌合方向上观察时的面积,从而能够使框体乃至外壳的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在上述第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六技术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电源外壳中,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孔以及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成两列的方式排列。
根据上述第六技术方案,与端子收容孔仅排列成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框体乃至外壳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在上述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七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是三个,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孔是一个,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是两个。
在上述第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八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框体是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角部被倒圆角的圆角四边形形状,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远离所述屏蔽构件的部位。
根据上述第七技术方案,由于框体通过对角部进行倒圆角的方式而圆角四边形,因此,能够使框体小型化。但与此同时,在框体中,与其中央区域相比,其边缘部的区域较窄,可能无法容纳两个电源端子收容孔或者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孔和一个接地端子收容孔。此外,若在电源外壳的靠近框体的上述边缘部的区域处强行设置两个电源端子收容孔或者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孔和一个接地端子收容孔,则可能导致电源外壳的角部的厚度不足,从而无法确保电源外壳的强度。因此,在上述第七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其他端子收容孔配置在电源外壳的第一方向上最靠近框体的边缘部的部位,能够避免扩大框体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框体的小型化,同时能够确保电源外壳的强度。
在上述第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九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壁,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之间形成有第二绝缘壁,所述第二绝缘壁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绝缘壁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在存在多个电源端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各电源端子彼此间的耐电压,需要增大由电源外壳的绝缘部形成的爬电距离。为此,根据上述第九技术方案,在各电源端子彼此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壁,能够使爬电距离增大,从而能够确保各电源端子彼此间的耐电压。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保证各其他端子彼此间的耐电压,因此,在各其他端子彼此之间形成有第二绝缘壁。不过,由于与电源端子相比,在其他端子中流动的电流较小,因此,与第一绝缘壁的高度相比,第二绝缘壁的高度较低即可。此外,由于电连接器的第二绝缘壁较低,因此,仅在对方电连接器的嵌合部的顶端处设置于第二绝缘壁对应的凹部,就能够与位于后方部分的嵌合部连结,能够确保强度且能够使电连接器小型化。
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接地端子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电源端子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其他端子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根据上述第十技术方案,考虑到嵌合时电流值较低的端子先彼此接触而拔开时电流值较低的端子先彼此分离,通过上述方式设置接地端子、电源端子以及其他端子在嵌合方向上的高度,即使电流在端子中流动,也不容易产生电弧(火花)。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动机,包括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十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A-A剖切线剖切开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6插头式电连接器(电连接器)
60外壳
61主体
61a螺钉孔
62第二开口
62a被卡定片
63第一开口
64卡定构件
65框体
70A电源外壳
70B信号外壳
71A接地端子收容孔
71B信号端子收容孔
71C其他端子收容孔
72电源端子收容孔
73A弹性卡定片
74A第一绝缘壁
74B第二绝缘壁
80电源端子
90信号端子
91接地端子
92其他端子
O弹性部
S屏蔽板(屏蔽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是插头式电连接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即插头式电连接器6的立体图。插头式电连接器6是与插座式电连接器(未图示)在嵌合方向(图示的z方向)上彼此嵌合的电连接器。插头式电连接器6包括:外壳60,该外壳设置有供插座式电连接器的臂部(未图示)卡定的卡定构件64;电源外壳70A和信号外壳70B,所述电源外壳70A和所述信号外壳70B插入并设置于外壳60;三种端子即电源端子80、接地端子91以及其他端子92,所述电源端子80、接地端子91以及其他端子92设置于电源外壳70A;信号端子90,所述信号端子90设置于信号外壳70B。
外壳60是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如此一来,当插头式电连接器6的外壳60与同样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插座式电连接器的插座侧外壳嵌合时,外壳60与插座侧外壳导通。此外,作为导电性材料,可以是金属板,也可以向树脂材料施加金属镀覆层。
外壳60主要由主体61和框体65构成,其中,主体61例如通过垫圈(未图示)固定于驱动装置等装置的壳体等,框体65是与卡定构件64一起从主体61起沿嵌合方向(图示的z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框体65构成为与对方电连接器即插座式电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
主体61是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即图示的x方向和y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延伸的平板状构件。在主体61的四个角落均设置有螺钉孔61a。通过将螺钉(未图示)插通于各螺钉孔61a,电连接器6被固定至驱动装置等装置的壳体(未图示)。
上述驱动装置例如是马达等电动机。以马达为例,该马达通常由具有驱动部的马达主体、具有编码器的控制部以及用于制动的制动部等构成。在该情况下,若仅设置一个插座式电连接器,则该插座式电连接器需要同时与用于使马达工作的电力线、用于控制的信号线以及用于制动的制动配线连接。其结果是,需要在插头式电连接器中同时设置电源端子80、信号端子90、接地端子91以及与制动配线对应的其他端子92。
框体65是在沿嵌合方向观察时呈近似四边形(本实施方式中是近似矩形)的形状的构件,包括在第一方向(图示的x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侧部和在第二方向(图示的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侧部。长边侧部与短边侧部之间通过形成为曲面的弯曲部连结,即框体65的四个角部经过了倒圆角的加工处理。因此,更准确地说,框体65是在沿嵌合方向观察时呈近似圆角四边形(本实施方式中是近似圆角矩形)的形状的构件。如此一来,与具有角部未经过倒圆角处理的四边形形状的框体相比,框体65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面积变小。
此外,在框体65中,沿第一方向相邻地配置有第一开口63和第二开口62。在第一开口63插入有供信号端子90安装的信号外壳70B,在第二开口62插入有供电源端子80、接地端子91以及其他端子92安装的电源外壳70A。此外,在第一开口63与第二开口62之间形成有屏蔽构件即屏蔽板S。通过设置屏蔽板S,能够在外壳60的主体61的内部对与电源端子50以及其他端子92连接的线缆和与信号端子80连接的线缆进行电屏蔽。如此一来,能够尽可能减少电源端子以及其他端子产生的电磁噪声叠加至信号端子而对信号端子造成不良干扰。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框体65的内壁形成有被卡定片62a,当电源外壳70A被插入第二开口62时,电源外壳70A的弹性卡定片73A被卡定至所述被卡定片62a。此外,在框体65也可设置有供垫圈(未图示)嵌入的环状的凹陷部65a。
此外,电源外壳70A和信号外壳70B均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而外壳60和将第一开口63与第二开口62分隔开的屏蔽板S均由导电性材料构成。
在信号外壳70B内形成有供信号端子90安装的多个信号端子收容孔71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各信号端子90从与对方电连接器嵌合侧的相反一侧插入并固定至各信号端子收容孔71B。
在电源外壳70A内形成有供电源端子80安装的多个电源端子收容孔72、供接地端子91安装的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以及供其他端子92安装的多个其他端子收容孔71C。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收容孔72的数量为三个,接地端子收容孔71A的数量为一个,其他端子收容孔71C的数量为两个。此外,如图3所示,与信号端子90类似,各电源端子80、各其他端子92以及接地端子91从与对方电连接器嵌合侧的相反一侧分别插入并固定至各电源端子收容孔72、各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以及接地端子收容孔71A。
另一方面,已知,对于不同类型的端子而言,其容许电流和要求的绝缘性能是彼此不同的。特别地,在设计接地端子91时,还需要考虑其抗电涌性能。因此,为了满足各自的容许电流和绝缘性能等要求,不同类型的端子被设计成不同的尺寸。在该情况下,如果各类端子的收容孔设计成相同的尺寸,则可能会产生大型化或一部分类型的端子无法安装的技术问题。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在从嵌合方向观察时,电源端子收容孔72的面积大于等于接地端子收容孔71A的面积且接地端子收容孔71A的面积大于其他端子收容孔71C的面积。这是因为,对马达等装置进行驱动需要较大的驱动力,因此,经由电力线传递至电源端子80的电流量较大,与其他端子和接地端子相比,电源端子80的尺寸较大。另一方面,虽然其他端子92电连接有例如来自制动装置的制动配线,但该电流量与经由电力线传递至电源端子80的电流量相比较小,因此,与电源端子80相比,其他端子92往往设计得较小。关于接地端子91的尺寸设计,也同样如此。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考虑了电源端子收容孔72、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以及其他端子收容孔71C的具体配置形式。具体而言,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收容孔72的数量为三个,接地端子收容孔71A的数量为一个,其他端子收容孔71C的数量为两个。为了减小框体65乃至外壳60以及插头式电连接器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收容孔72、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以及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以在第二方向上分成两列的方式排列。此外,由于框体65形成为圆角四边形的形状,因此,与中央部相比,该框体65的第一方向上的边缘部即第二短边侧部附近的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较窄。在该情况下,在电源外壳70A的靠近框体65的上述区域的部位处可能无法同时容纳两个电源端子收容孔72或者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孔72和一个接地端子收容孔71A。或者,在上述情况下,若在电源外壳70A的靠近框体65的上述区域的部位处配置两个电源端子收容孔72或者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孔72和一个接地端子收容孔71A,则电源外壳70A的与该部位对应的角部的厚度会变得过薄,从而导致电源外壳70A的机械强度无法得到保证。或者,在上述情况下,若不减小角部的厚度,则会导致电源外壳70A大型化,从而导致框体65大型化。为此,通过将面积最小的两个其他端子收容孔71C配置于电源外壳70A的上述部位,能够避免削减该电源外壳70A的角部的厚度,从而能够在不使电源外壳70A大型化的情况下确保该电源外壳70A的机械强度。至于接地端子收容孔71A,该接地端子收容孔71A在电源外壳70A中配置于靠近屏蔽板S(换言之,靠近信号端子90)侧的部位。
图3是沿图2的A-A剖切线剖切开的插头式电连接器6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接地端子91具有与屏蔽板S直接接触的弹性部O。也就是说,接地端子91通过弹性部O支承于屏蔽板S。此外,如图3所示,电源端子80从电源端子收容孔72伸出的高度、接地端子91从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伸出的高度以及其他端子92从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伸出的高度彼此不相同。具体而言,接地端子91从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伸出的高度大于其他端子92从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伸出的高度,其他端子92从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伸出的高度大于电源端子80从电源端子收容孔72伸出的高度。此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电源端子收容孔72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壁74A,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之间形成有第二绝缘壁74B,并且,第二绝缘壁74B在嵌合方向上的高度低于第一绝缘壁74A在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能够应用于马达等电动机。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6),在嵌合方向上与对方电连接器连接,包括:
外壳(60),所述外壳具有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形状的框体(65),所述框体内形成有通过屏蔽构件(S)分隔开的第一开口(63)和第二开口(62),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排列;
电源外壳(70A)和信号外壳(70B),所述电源外壳和所述信号外壳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62)和所述第一开口(63);
信号端子(90),所述信号端子安装于所述信号外壳(70B);以及
电源端子(80)和接地端子(91),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70A),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其他端子(92),所述其他端子是所述信号端子(90)、所述电源端子(80)以及接地端子(91)以外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70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端子(92)是与来自制动装置的配线电连接的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端子(91)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70A)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屏蔽构件(S)侧的部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端子(91)具有弹性部(O),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屏蔽构件(S)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源外壳(70A)中,
所述电源端子(80)设置于电源端子收容孔(72),
所述接地端子(91)设置于接地端子收容孔(71A),
所述其他端子(92)设置于其他端子收容孔(71C),
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
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的面积大于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源外壳(70A)中,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72)、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孔(71A)以及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成两列的方式排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72)的数量是三个,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孔(71A)的数量是一个,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71C)的数量是两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65)是从所述嵌合方向观察时角部被倒圆角的圆角四边形形状,
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71C)设置于所述电源外壳(70A)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远离所述屏蔽构件(S)的部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72)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壁(74A),
所述其他端子收容孔(71C)之间形成有第二绝缘壁(74B),
所述第二绝缘壁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绝缘壁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端子(91)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其他端子(92)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所述其他端子(92)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电源端子(80)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高度。
1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08523.2U CN216903606U (zh) | 2022-02-16 | 2022-02-16 |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08523.2U CN216903606U (zh) | 2022-02-16 | 2022-02-16 |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03606U true CN216903606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185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308523.2U Active CN216903606U (zh) | 2022-02-16 | 2022-02-16 |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03606U (zh) |
-
2022
- 2022-02-16 CN CN202220308523.2U patent/CN2169036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98920B2 (ja) | シー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 | |
JP253882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7922534B2 (en) | Socket connector | |
TWI425726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EP0607910A2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 |
KR20090050005A (ko) | 기판 어셈블리 | |
US20230291153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air | |
US1074197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102499673B1 (ko) | 고주파용 전기 커넥터 | |
KR20050016187A (ko) | 안정된 장착작업을 보장하는 단순한 구조를 갖는 커넥터 | |
US20230006377A1 (en) | Connector, connector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230008789A1 (en) |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7502701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
CN216903606U (zh) | 电连接器以及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动机 | |
CN113574745B (zh) | 屏蔽结构及线束 | |
KR100585938B1 (ko) | 커넥터 하우징에 쉽게 고정될 수 있는 셸을 갖는 커넥터 | |
JP7176659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6210228B1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H10106684A (ja) | コネクタ | |
CN115483562A (zh) | 多同轴连接器 | |
CN111755861A (zh) | 连接器 | |
US6200165B1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folded wall | |
JP4987646B2 (ja) | 二重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8997150U (zh) | 电连接器 | |
JP749218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