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97647U - 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97647U
CN216897647U CN202220386623.7U CN202220386623U CN216897647U CN 216897647 U CN216897647 U CN 216897647U CN 202220386623 U CN202220386623 U CN 202220386623U CN 216897647 U CN216897647 U CN 216897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g
cover
mist outlet
mis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866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演强
杨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866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97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97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97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壳体、出雾管、旋转头和加压件,壳体具有出雾腔,出雾管位于壳体内且出雾管具有出雾口,出雾口与出雾腔连通,旋转头具有容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雾口、进风口、容纳腔和出风口依次连通,旋转头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内以调整出风口的方向,加压件设在出雾腔和/或容纳腔内,加压件用于对出雾口排出的风雾进行加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旋转头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内,使出风口的朝向可调节,从而使出雾方向可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提高加湿器的多适应性。并且,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加压器,使进入容纳腔内的风雾进行加压处理,从而提高加湿器的出雾高度。

Description

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加湿器是一种增加房间湿度的家用电器。加湿器可以给指定房间加湿,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加湿器的出雾口朝向均为固定的,并且大多数的出雾口都是竖直向上,但是此种加湿器的出雾高度较低,雾气喷出后会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桌面并将桌面打湿,不能很好地弥漫到整个房间内,加湿效果较差。
因此,相关技术中的加湿器,无论是在用户体验还是使用效果上都存在一些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加湿器的出雾口为固定设计,导致加湿器的出雾方向无法调节,适应性较弱。并且,加湿器的出雾方向为竖直向上,导致出雾高度较低,使得加湿器喷出的雾气在重力作用下较快的下落,不能很好地弥漫到场景环境中,加湿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加湿器,该加湿器的出雾口具有可调节的功能,从而使加湿器的出雾方向可以更好的适应相关场景,并且出雾高度较高,加湿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包括:壳体、出雾管、旋转头和加压件,所述壳体具有出雾腔,所述出雾管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出雾管具有出雾口,所述出雾口与所述出雾腔连通,所述旋转头具有容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雾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出风口依次连通,所述旋转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雾腔内以调整所述出风口的方向,所述加压件设在所述出雾腔和/或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加压件用于对所述出雾口排出的风雾进行加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旋转头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内,使出风口的朝向可调节,从而使出雾方向可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提高加湿器的多适应性。并且,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加压器,使进入容纳腔内的风雾进行加压处理,从而提高加湿器的出雾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头的外周壁为球面,所述旋转头以所述球面的球心为旋转中心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雾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头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可拆卸地相连,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下盖内,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上盖内,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盖的上端设有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外周壁上设有卡槽,所述上盖的内周壁上设有卡扣,所述上盖的下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外侧,所述卡扣配合在所述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顶盖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顶盖设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顶盖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内壳体设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的下端与所述出雾口相连,所述内壳体的上端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相连,所述旋转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出雾管的上端,所述顶盖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内壳体的上端卡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头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开口并凸出于所述顶盖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压件为叶轮,所述叶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叶轮与所述旋转头同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包括转轴和与所述转轴相连的多个叶片,所述转轴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相连,所述转轴的下端与所述下盖相连,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内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一支腿,多个第一所述支腿由所述出风口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所述上盖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转轴的上端配合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下盖内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二支腿,多个第二所述支腿由所述进风口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所述下盖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转轴的下端配合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还包括风力集中件,所述风力集中件与所述出雾管的相连并位于所述出雾口处,所述风力集中器包括外筒体和设在所述外筒体内的内筒体,所述外筒体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搭设在所述出雾管的上端面上,所述外筒体的下沿与所述内筒体的下沿相连,所述内筒体的横截面积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旋转头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风力集中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出雾腔101、外壳体102、第一开口1021、顶盖103、第二开口1031、环形凹槽1032、内壳体104、
出雾管2、出雾口201、
旋转头3、上盖301、出风口3011、卡扣3012、第一支架3013、第一支腿3014、第一安装孔3015、下盖302、进风口3021、第一环形凸起3022、卡槽3023、第二支架3024、第二支腿3025、第二安装孔3026、容纳腔303、
加压件4、叶轮401、转轴4011、叶片4012、
风力集中件5、外筒体501、第二环形凸起5011、内筒体5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包括:壳体1、出雾管2、旋转头3和加压件4。
壳体1具有出雾腔101,出雾管2位于壳体1内且出雾管2具有出雾口201,出雾口201与出雾腔101连通。旋转头3具有容纳腔303、进风口3021和出风口3011,出雾口201、进风口3021、容纳腔303和出风口3011依次连通,旋转头3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以调整出风口3011的方向。加压件4设在出雾腔101和/或容纳腔303内,加压件4用于对出雾口201排出的风雾进行加压。
可以理解的是,出雾管2与制雾组件相连(图中未示出),制雾组件设于壳体1内,制雾组件位于出雾管2的下方。制雾组件所制得的风雾经出雾管2向上移动至出雾口201,风雾经出雾口201排出至出雾腔101内。
可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1呈柱状,壳体1沿上下方向设置。出雾管2沿上下方向设置,出雾管2位于壳体1内,出雾管2的中心轴线与壳体1的中心轴线共轴。出雾腔101位于出雾管2的正上方,出雾口201与出雾腔101相连通。旋转头3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进风口3021位于出风口3011的下方。
由此,风雾的流动方向为:风雾经出雾管2上升至出雾口201,经出雾口201排出至出雾腔101内。出雾腔101内的风雾经进风口3021进入容纳腔303内,容纳腔303内的风雾经出风口3011排出至外界。
此外,旋转头3为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使得出风口3011的朝向可以调节,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出雾方向可以调节。
进一步地,加压件4设在出雾腔101和/或容纳腔303内。换言之,加压件可全部设在旋转头3与出雾管2之间的出雾腔101内。或者,加压件可设在进风口3021处,加压件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303内,加压件的另一部分位于容纳腔303下方的出雾腔101内。再或者,加压件可全部设在容纳腔303内。
可以理解的是,加压件4用于对出雾口201排出的风雾进行加压,并使加压后的风雾经出风口3011喷出,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出雾高度。例如,将加湿器放置于桌面上使用,经加压件加压后的风雾的出雾高度较高,能够很好地弥漫到整个房间内,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所喷出的风雾不会像相关技术中在重力作用下很快的下落至桌面并将桌面打湿。
可选地,如图1所示,加压件全部设在容纳腔303内。出雾腔101内的风雾经进风口3021进入容纳腔303后,加压件对容纳腔303内的风雾进行加压。加压后的风雾经出风口3011喷出。因此,加压件4邻近出风口3011设置,使得加压后的风雾可尽快经出风口3011排出至外界,避免动能损耗造成的出雾高度降低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旋转头3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使出风口3011的朝向可调节,从而使出雾方向可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提高加湿器的多适应性。并且,通过在容纳腔303内设置加压件,使进入容纳腔303内的风雾进行加压处理,从而提高加湿器的出雾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头3的外周壁为球面,旋转头3沿球面的球心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
可以理解的是,旋转头3沿球面的球心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换言之,旋转头3可转动地设在出雾腔101内,旋转头3的旋转中心为球面的球心。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头3的上端和旋转头3的下端均为平面,旋转头3的上端与旋转头3的下端之间的外周壁为球面。壳体1上开设有环形的转动凹槽,转动凹槽的底壁的形状与旋转头3的球面的形状相匹配,旋转头3的外周壁转动配合在转动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转头3包括上盖301和下盖302,上盖301和下盖302可拆卸地相连,进风口3021设在下盖302内,出风口3011设在上盖301内,上盖301和下盖302共同限定出容纳腔303。
可以理解的是,上盖301的外周壁的壁面和下盖302的外周壁的壁面共同组成上述实施例中的球面。上盖301与下盖302相连后,上盖301与下盖302共同限定出容纳腔303。
可选地,如图2所示,进风口3021设在下盖302的下端面上,出风口3011设在上盖301的上端面上,且进风口3021与出风口3011的上下位置对应。进一步地,上盖301与下盖302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以便于维修和更换容纳腔303内的加压件4,还便于清理容纳腔303内的污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盖302的上端设有第一环形凸起3022,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周壁上设有卡槽3023,上盖301的内周壁上设有卡扣3012,上盖301的下端套设在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侧,卡扣3012配合在卡槽3023内。
可以理解的是,上盖301与下盖302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为卡槽3023卡扣3012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如图2所示,下盖302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环形凸起3022,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卡槽3023。上盖301的下端套设在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侧,上盖301的下端面与下盖302的上端面相贴合。上盖301的内周壁上设有卡扣3012,卡扣3012配合在卡槽3023内,以限制上盖301与下盖302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包括:外壳体102、顶盖103和内壳体104。
外壳体102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1021。顶盖103设在第一开口1021处,顶盖103上设有第二开口1031。内壳体104设在外壳体102内,内壳体104的下端与出雾口201相连,内壳体104的上端与顶盖103的下表面相连,旋转头3的至少部分位于内壳体104和/或第二开口1031内。
可选地,如图3所示,外壳体102的上端具有圆形的第一开口1021。顶盖103上设有多个凸沿,多个凸沿沿第一开口1021的周向间隔布置。顶盖103设在第一开口1021处,凸沿的下表面与外壳体102的上表面相抵。换言之,顶盖103通过多个凸沿安装在第一开口1021处,以避免顶盖103下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壳体104的上端与顶盖103的下表面相连,内壳体104的上端开口与第二开口1031连通,内壳体104的下端与出雾口201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内壳体104的内腔以及第二开口1031共同组成出雾腔101。
此外,可选地,如图1所示,旋转头3的上盖301的部分位于第二开口1031内,旋转头3的下盖302的部分位于内壳体10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壳体104的下端套设在出雾管2的上端,顶盖103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凹槽1032,内壳体104的上端卡设在环形凹槽1032内。
可选地,如图3所示,内壳体104的下端呈台阶状,内壳体104的下端的套设在出雾管2的上端,内壳体104的内周壁与出雾管2的外周壁相贴合,从而使出雾口201与内壳体104的内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顶盖103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凹槽1032,内壳体104的上端的形状与环形凹槽1032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壳体104的上端卡设在环形凹槽103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旋转头3的上端贯穿第二开口1031并凸出于顶盖103的上表面。
可选地,如图1所示,旋转头3的上盖301贯穿第二开口1031,上盖301的上端凸出于顶盖103的上表面。可以理解的是,上盖301的出气口位于顶盖103的上方,从而使加压后的风雾可从出气口直接喷出至外界,进而避免顶盖103阻碍风雾的喷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压件4为叶轮401,叶轮401可转动地设在容纳腔303内,且叶轮401与旋转头3同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风雾进入容纳腔303后,风雾带动叶轮401转动,从而使叶轮401加速风雾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雾高度。
可选地,如图2所示,叶轮401可转动地设在容纳腔303内,叶轮401与旋转头3同轴设置。换言之,风雾进入容纳腔303后,风雾带动叶轮401旋转,叶轮401绕旋转头3的中心轴线旋转。并且,叶轮401位于容纳腔303的中部,叶轮401与旋转头3的内周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叶轮401包括转轴4011和与转轴4011相连的多个叶片4012,转轴4011的上端与上盖301相连,转轴4011的下端与下盖302相连,多个叶片4012沿转轴4011的周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如图2所示,转轴4011沿上下方向设置,转轴4011的中心轴线与旋转头3的中心轴线共轴。转轴4011的上端与上盖301可转动地相连,转轴4011的下端与下盖302可转动地相连。多个叶片4012沿转轴4011的周向间隔布置,叶片4012倾斜设置,以便使风雾带动叶轮401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盖301内设有第一支架3013,第一支架3013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一支腿3014,多个第一支腿3014由出风口3011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上盖301的内周壁相连,第一支架3013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015,转轴4011的上端配合在第一安装孔3015内。
下盖302内设有第二支架3024,第二支架3024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二支腿3025,多个第二支腿3025由进风口3021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下盖302的内周壁相连,第二支架3024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026,转轴4011的下端配合在第二安装孔3026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3013用于支撑转轴4011的上端,第二支架3024用于支撑转轴4011的下端。并且,相邻的第一支腿3014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支腿3025之间均具有空隙,这些空隙用于风雾通过并进入容纳腔303内和喷出外界。
可选地,第一支腿3014与第二支腿3025均为三个。三个第一支腿3014沿转轴4011的周向间隔布置,三个第二支腿3025沿转轴4011的周向间隔布置,从而在确保稳定支撑转轴4011的前提下,避免设置过多的支腿导致空隙较小,阻碍风雾的流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3013位于出风口3011处,第一支架3013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015。第一安装孔3015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一安装孔3015的中心轴线与转轴4011的中心轴向共轴。转轴4011的上端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安装孔3015内。第二支架3024位于进风口3021处,第二支架3024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026,第二安装孔3026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二安装孔3026的中心轴线与转轴4011的中心轴向共轴。转轴4011的下部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安装孔3026内,且转轴4011的下端贯穿第二支架3024并位于容纳腔303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风力集中件5,风力集中件5与出雾管2的相连并位于出雾口201处,风力集中器包括外筒体501和设在外筒体501内的内筒体502,外筒体50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5011,第二环形凸起5011搭设在出雾管2的上端面上,外筒体501的下沿与内筒体502的下沿相连,内筒体502的横截面积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经出雾口201排出的风雾经风力集中件5进入出雾腔101内,从而使风雾在风力集中件5内聚集,进而增大风雾排出出雾口201时的流速。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环形凸起5011沿出雾口201的径向延伸,第二环形凸起5011的内周壁与外筒体501的外周壁相连。第二环形凸起5011的下表面与出雾管2的上端面相抵,第二环形凸起5011的上表面与内壳体104的内周壁相抵。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外筒体501的下沿与内筒体502的下沿相连,且相连的部位为弧面过渡。内筒体502内筒体502的横截面积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换言之,内筒体502的形状呈锥形,内筒体502的上端开口的口径小于内筒体502下端开口的口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出雾腔(101);
出雾管(2),所述出雾管(2)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出雾管(2)具有出雾口(201),所述出雾口(201)与所述出雾腔(101)连通;
旋转头(3),所述旋转头(3)具有容纳腔(303)、进风口(3021)和出风口(3011),所述出雾口(201)、所述进风口(3021)、所述容纳腔(303)和所述出风口(3011)依次连通,所述旋转头(3)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雾腔(101)内以调整所述出风口(3011)的方向;
加压件(4),所述加压件(4)设在所述出雾腔(101)和/或所述容纳腔(303)内,所述加压件(4)用于对所述出雾口(201)排出的风雾进行加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头(3)的外周壁为球面,所述旋转头(3)以所述球面的球心为旋转中心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雾腔(10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头(3)包括上盖(301)和下盖(302),所述上盖(301)和所述下盖(302)可拆卸地相连,所述进风口(3021)设在所述下盖(302)内,所述出风口(3011)设在所述上盖(301)内,所述上盖(301)和所述下盖(302)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3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302)的上端设有第一环形凸起(3022),所述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周壁上设有卡槽(3023),所述上盖(301)的内周壁上设有卡扣(3012),所述上盖(301)的下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凸起(3022)的外侧,所述卡扣(3012)配合在所述卡槽(3023)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
外壳体(102),所述外壳体(102)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1021);
顶盖(103),所述顶盖(103)设在所述第一开口(1021)处,所述顶盖(103)上设有第二开口(1031);
内壳体(104),所述内壳体(104)设在所述外壳体(102)内,所述内壳体(104)的下端与所述出雾口(201)相连,所述内壳体(104)的上端与所述顶盖(103)的下表面相连,所述旋转头(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壳体(104)和/或所述第二开口(103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04)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出雾管(2)的上端,所述顶盖(103)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凹槽(1032),所述内壳体(104)的上端卡设在所述环形凹槽(1032)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头(3)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开口(1031)并凸出于所述顶盖(103)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件(4)为叶轮(401),所述叶轮(401)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容纳腔(303)内,且所述叶轮(401)与所述旋转头(3)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01)包括转轴(4011)和与所述转轴(4011)相连的多个叶片(4012),所述转轴(4011)的上端与所述上盖(301)相连,所述转轴(4011)的下端与所述下盖(302)相连,多个所述叶片(4012)沿所述转轴(4011)的周向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01)内设有第一支架(3013),所述第一支架(3013)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一支腿(3014),多个第一所述支腿由所述出风口(3011)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所述上盖(301)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一支架(3013)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015),所述转轴(4011)的上端配合在所述第一安装孔(3015)内;
所述下盖(302)内设有第二支架(3024),所述第二支架(3024)具有多个相连的第二支腿(3025),多个第二所述支腿由所述进风口(3021)的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延伸并与所述下盖(302)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二支架(3024)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026),所述转轴(4011)的下端配合在所述第二安装孔(3026)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力集中件(5),所述风力集中件(5)与所述出雾管(2)的相连并位于所述出雾口(201)处,所述风力集中件包括外筒体(501)和设在所述外筒体(501)内的内筒体(502),所述外筒体(50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5011),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011)搭设在所述出雾管(2)的上端面上,所述外筒体(501)的下沿与所述内筒体(502)的下沿相连,所述内筒体(502)的横截面积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CN202220386623.7U 2022-02-23 2022-02-23 加湿器 Active CN216897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6623.7U CN216897647U (zh) 2022-02-23 2022-02-23 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6623.7U CN216897647U (zh) 2022-02-23 2022-02-23 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97647U true CN21689764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6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86623.7U Active CN216897647U (zh) 2022-02-23 2022-02-23 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97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43068B1 (ko) 송풍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03528156B (zh) 一种离心雾化加湿器
CN216897647U (zh) 加湿器
CN208620538U (zh) 空气净化器及其出风装置
JP2006057977A (ja) 回転式加湿器
CN210107665U (zh) 一种加湿器盖体及其超声波加湿装置
CN112746982A (zh) 一种带加湿装置的落地风扇
WO2024077868A1 (zh) 雾化加湿器
CN108412796B (zh) 机头机构及家用电器
CN208765153U (zh) 一种气流扇加湿机两用装置
CN216897646U (zh) 多方向出雾的加湿装置
CN208831327U (zh) 风机和空调系统
CN216080165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02789711U (zh) 叶轮和具有该种叶轮的风扇
CN108954629B (zh) 一种单离心盘式加湿器
CN211011766U (zh) 加湿风扇基座
CN108758935B (zh) 一种双离心盘式加湿器
CN108105891B (zh) 空气处理机
CN209565117U (zh) 自吸式微静电悬浮风送雾化器和自吸式雾化盘
CN209012097U (zh) 一种具有纵向和横向减震功能的无叶风扇
CN209763396U (zh) 一种家用加湿器
CN215002042U (zh) 加湿器
CN218721852U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9390029U (zh) 导雾管和空气加湿器
CN219531058U (zh) 空气净化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