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65111U -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 Google Patents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65111U
CN216865111U CN202220133780.7U CN202220133780U CN216865111U CN 216865111 U CN216865111 U CN 216865111U CN 202220133780 U CN202220133780 U CN 202220133780U CN 216865111 U CN216865111 U CN 216865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groove
plug
rod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37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万豪
许顺良
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axing Yu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axing Yu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axing Yu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axing Yuha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37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65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65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65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插接配合组件包括插杆以及定位组件,插杆开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定位组件包括撑开部,撑开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插杆的外周壁上凸设有第一配合部,定位组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插杆能够伸入定位组件,撑开部能够伸入第一凹槽中并撑开插杆,并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固定;撑开部伸入第一凹槽时,撑开部通过第二凹槽能够径向收缩。

Description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经常需要将两根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的端部相互对接并固定,从而延长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的长度,以满足特定的施工需要。常用的对接手段是在两根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之间设置快速对接组件,快速对接组件分别与两根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中的轴向钢筋相连接,并且可以相互插接并形成不可拆除的固定连接。
现有的快速对接组件对接后的连接稳定性较低,当其受到侧向剪切或冲击作用时容易晃动甚至出现强度破坏,无法保证两端的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保持可靠的相对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接配合组件,包括插杆以及定位组件,插杆开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定位组件包括撑开部,撑开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插杆的外周壁上凸设有第一配合部,定位组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插杆能够伸入定位组件,撑开部能够伸入第一凹槽中并撑开插杆,并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固定;撑开部伸入第一凹槽时,撑开部通过第二凹槽能够径向收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槽沿撑开部的轴线方向开设。
如此设置,第二凹槽在撑开部中沿轴向延伸,并且在撑开部内形成了可供撑开部整体径向收缩的空间余量,有利于实现撑开部充分插接于第一凹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槽的径向尺寸沿插杆的插入方向呈减小趋势。
如此设置,撑开部的壁厚尺寸沿相对远离插杆的方向增大,在撑开部插接插杆的过程中,撑开部径向收缩的形变量沿远离插杆的方向减小,撑开部与第一凹槽内壁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有利于使插杆沿径向向外扩撑的形变更充分,进而保证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充分配合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填充结构。
如此设置,弹性填充结构能够随撑开部径向收缩同时形变,并对第二凹槽的内壁面施加弹性抵持力,保证撑开部在插接过程中收缩更平缓,防止撑开部径向尺寸骤变导致撑开部材料破裂而失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填充结构为橡胶结构。
如此设置,橡胶结构形变能力更强,且弹性形变不会引起材料开裂,对第二凹槽内壁面的抵持效果更好,能够使撑开部的收缩速率进一步减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填充结构胶接固定于第二凹槽内。
如此设置,弹性填充结构在第二凹槽内的固定连接可靠,不会从第二凹槽内脱落,并且固定过程简单,成本更低并且容易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撑开部的端部设有倒角。
如此设置,撑开部相对靠近插杆的端部的表面钝化,能够防止插杆端部对撑开部端部表面造成破坏,此外倒角还能在撑开部进入第一凹槽时提供导向作用,实现撑开部与插杆对中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撑开部包括多个片状结构,相邻两个片状结构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片状结构围设并形成第二凹槽。
如此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片状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撑开部的形变能力和形变量,在插杆与撑开部插接过程中,撑开部的收缩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提高撑开部收缩形变的效率,减小插接阻力,降低插接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接结构,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及上述插接配合组件,插杆固定安装于第一套筒,定位组件固定安装于第二套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预制桩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两根预制建筑桩及上述插接结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分别固设于两根预制建筑桩内,两根预制建筑桩通过插接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配合组件通过撑开部使插杆沿径向向外扩撑形变以与定位组件配合固定的方式实现插接,能够提高插接配合组件对接后的连接强度以及对侧向剪切或冲击作用的承受极限性能,不易出现晃动或强度破坏。因而插接配合组件对接后的稳定性更好,能够用于对外部结构,例如预制建筑桩的可靠对接固定;此外,在插杆的相对挤压作用下,第二凹槽能够允许撑开部收缩从而减小径向尺寸,能够降低撑开部与插杆插接的阻力,并降低撑开部完全插接于第一凹槽中的难度,以便于快速实现插接配合组件的充分对接固定,提高对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插接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插接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插接结构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插接结构在B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插接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插接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插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插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插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方式的插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插接结构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插接结构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插接结构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插接结构在X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扩撑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扩撑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插接结构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方式的弹性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所示插接结构沿A-A处面剖切后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7所示插接结构沿A-A处面剖切后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插接配合组件;10、插杆;11、连接部;111、第一凸台;12、插接部;121、翅片;122、第一配合部;1221、第一卡齿组;123、第一凹槽;124、插接形变部;125、插接刚性部;13、第一导向部;14、第二导向部;15、第一止挡部;16、第三导向部;20、定位组件;21、定位座;211、第二凸台;212、安装部;213、第三凸起;214、插接空间;215、安装孔;216、第二配合部;2161、第二卡齿组;22、扩撑件;221、支撑部;222、撑开部;2221、杆部;2222、突出部;2223、弹性部;2224、刚性部;2225、第一开口;223、第二凹槽;2231、涂胶层;224、通孔;231、第一引导部;232、第二引导部;24、第一间隙;30、弹性层;41、第一柔性件;42、第二柔性件;51、弹性件;52、弹性填充结构;200、插接结构;210、第一套筒;201、止挡台阶;220、第二套筒;230、钢筋;240、镦头;250、收缩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连接于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经常需要将两根预制桩连接机构的端部相互对接并固定,以延长预制桩连接机构的轴向尺寸。常用的对接固定手段是在两根预制桩连接机构之间设置快速对接组件,快速对接组件分别与两根预制桩连接机构中的轴向钢筋相连接,并相互插接以形成不可拆除的固定连接。
现有的快速对接组件对接后的连接稳定性较低,当其受到侧向剪切或冲击作用时容易晃动甚至出现强度破坏,无法保证两端的预制预制桩连接机构保持可靠的相对固定。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接配合组件100、具有该插接配合组件100的插接结构200以及具有该插接结构200的预制桩连接机构。插接配合组件100或插接结构200设置在两根预制桩连接机构的端部之间,用于实现两根预制桩连接机构的对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接配合组件100及插接结构200用于连接两根预制建筑桩,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接配合组件100及插接结构200还可以用于对其他类型的预制桩连接机构对接固定,在此不作详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配合组件100包括插杆10及定位组件20,定位组件20内具有可供插杆10伸入并插接的插接空间214,插杆10能够伸入定位组件20内并相对于定位组件20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结构200包括第一套筒210、第二套筒220以及所述插接配合组件100,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套筒210和第二套筒220。换言之,第一套筒210与第二套筒220通过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插接并配合固定,实现了相对固定,因而插接结构200可以将两端预制建筑桩中的轴向钢筋230相对固定。
第一套筒210与第二套筒220分别固定设置于两根预制建筑桩的端部,二者同轴设置且共同形成了可容纳安装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容置空间;第一套筒210背离第二套筒220的一端,以及第二套筒220背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分别连接两根预制建筑桩的轴向钢筋230。
请参阅图1至图6、图11至图1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筒210在靠近第一套筒210的一侧形成收缩口250,收缩口250内壁面呈环形台阶状或者锥面状;第一套筒210的内腔在收缩口250轴向两端分别形成用于容置钢筋镦头240的第一通道以及供钢筋穿过的第二通道,收缩口250的内径小于第一通道内径,大于第二通道内径。
收缩口250可以用于抵接预制建筑桩中轴向钢筋230端部镦头240,防止钢筋230从第一套筒210内脱离。同样地,为了实现第二套筒220与轴向钢筋230的连接,第二套筒220在远离第一套筒210的一侧也形成收缩口250。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并参阅图7至图10。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插杆10包括沿轴向设置且相互固定的连接部11及插接部12。连接部11伸入第一套筒210并与第一套筒210固定连接,优选采用螺纹固定方式;插接部12伸出第一套筒210并伸入定位组件20的插接空间214内;插接部12外周壁还设有用于与定位组件20配合固定的第一配合部122,定位组件20内周壁对应设置有与第一配合部122相适配的第二配合部216,插杆10内还具有沿插杆10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23。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杆1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套筒210中,例如胶接固定、焊接固定、紧配合固定,而不限于螺纹固定连接。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216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套筒220的内周壁上,也即,此时可以省略定位组件20,在制作第二套筒220时同时加工第二配合部216。可以理解,无论第二配合部216是直接成型在第二套筒220的内周壁上,还是设置在定位组件20上,然后固定连接于第二套筒220内壁,第二配合部216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
进一步地,插杆10周向外壁上还设有第一凸台111,第一凸台111位于连接部11和插接部12之间,其外径大于定位组件20插接空间214的最大内径和连接部11的最大外径。第一凸台111一方面能够抵接于定位组件20开口端部,限制连接部11伸入第一套筒210内的深度,另一方面能够限制插接部12伸入定位组件20的深度,或者插接部12伸入第二套筒220内的深度。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组件20包括相对固定的定位座21及扩撑件22。定位座21容置且固定安装于第二套筒220内,呈中空筒状,用于形成供插杆10伸入的插接空间214。定位座21的内壁面设有与第一配合部122配合固定的第二配合部216。优选地,定位座21外周壁设有螺纹段,与第二套筒220螺纹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座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二套筒220固定连接,此外,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座21还可以与第二套筒220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座21的周向外壁凸设有第二凸台211,第二凸台211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220的内径,能够抵接于第二套筒220靠近第一套筒210端部以限制定位座21伸入第二套筒220中的深度;插杆10通过第一凸台111抵接于定位座21的第二凸台211时,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相互配合。
如此设置,施工人员通过观察第一凸台111和定位座21第二凸台211是否抵接,能够方便且及时地获悉插杆10与定位座21是否已经形成可靠的啮合固定,使得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对接情况更加直观,有利于施工作业高效进行。
为简化插接配合组件100的结构,提高第一凸台111与插杆10以及第二凸台211与定位座21结合的可靠性,降低插杆10与定位座21制造成本,第一凸台111与插杆10一体成型;及/或,第二凸台211与定位座21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一凸台111及/或第二凸台211为环形凸起。如此设置,第一凸台111和第一套筒210,及/或第二凸台211与第二套筒220之间的压力能够分散作用于第一凸台111和第二凸台211的环形端面上,也即第一凸台111与第二凸台211均匀承担抵接压力,插杆10与第一套筒210,定位座21与第二套筒220之间的抵接更平稳。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11及/或第二凸台21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只要能够起到止挡作用即可;多个第一凸台111以插杆10轴线为中心环形均布于插杆10的外周壁,多个第二凸台211以定位座21轴线为中心环形均布于定位座21外周壁。
优选地,第一凸台111在插杆10轴向平面上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弧状或椭圆弧状;及/或,第二凸台211在定位座21轴向平面上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弧状或椭圆弧状。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111与连接部11周壁之间的过渡位置,及/或第二凸台211与定位座21周壁之间的过渡位置的形状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如此设置,第一凸台111与第二凸台211的边缘外形光滑,不容易局部应力集中进而导致破裂、压溃或磨损。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台111还可以是径向截面为多边形的棱柱状结构,例如第一凸台111可以为类似于螺母头的正六棱柱结构。
如此设置,多边形棱柱状的第一凸台111可以与外部夹持工具形成止转固定配合,这有利于施工人员使用常规外部工具夹持第一凸台111的周向外壁,进而将插杆10夹紧固定,从而方便进行插接配合组件100的装配。
扩撑件22用于使插杆10产生沿径向向外的扩撑形变,实现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的固定。扩撑件22与第二套筒220分体成型,至少部分地容置于定位座21中。在插杆10伸入定位座21内时,扩撑件22插接进入第一凹槽123并抵持第一凹槽123内壁面,插接部12在扩撑件22的压力下沿径向外扩形变撑开,以使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配合固定。优选地,扩撑件22通过螺纹与第二套筒220内壁面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扩撑件22也可以与定位座21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此时,定位组件20在经过其轴线的轴向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呈E字形或山字形;扩撑件22还可以与第二套筒220分体成型并焊接固定;此外,定位座21与扩撑件22也可以分别加工成型然后通过不可拆方式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螺纹连接、紧配合等。
作为优选,第一凹槽123为在插接部12中延伸的盲槽。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图11至图13,并一并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配合组件及插接结构适用于装配式建筑节点的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扩撑件22包括相互固定的撑开部222及支撑部221,撑开部222容置于定位座21中,支撑部221可以容置于定位座21中,也可以从定位座21背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伸出。撑开部222用于插接进入第一凹槽123并撑开插杆10,支撑部221用于实现扩撑件22与第二套筒220之间的固定连接。支撑部221固定设置于第二套筒220内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作为优选,其外周壁设有与第二套筒220固定连接的外螺纹段。
需要说明的是,“撑开插杆10”是指插杆10被撑开的部分的外径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21与撑开部222一体成型。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21与撑开部222还可以分体成型并固定连接。例如,扩撑件22与定位座21分体成型,扩撑件22上的支撑部221与定位座21螺纹连接、焊接、胶接或过盈连接。如此设置,定位座21与扩撑件22能够分别加工并实现相对固定连接,支撑部221与定位座21的固定连接易于实现且可靠性好,提高了插杆10和定位座21插接固定后的同轴度。
撑开部222固设于支撑部221上,沿第二套筒220轴线向插杆10凸出并伸入定位座21内,在定位座21内壁面与撑开部222外周壁之间形成了供插杆10进入的环状插接空间214。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21还可以与定位座21内周壁螺纹固定、紧配合固定或者胶接固定,或者与第二套筒220内壁面紧配合或胶接固定,只要扩撑件22能够相对于定位座21固定,并且在撑开部222与定位座21内壁面之间形成环状插接空间214以便插杆10插接即可。
当插接配合组件100插接固定,并与第一套筒210与第二套筒220安装形成对接固定状态的插接结构200后,第一套筒210、插杆10、定位座21、扩撑件22、第二套筒220均同轴设置,并且与连接第一套筒210和第二套筒220的预制建筑桩内的轴向钢筋230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插接部12外周壁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齿组1221,第一卡齿组1221形成所述第一配合部122;定位座21的内周壁上设有能够与第一卡齿组1221相互啮合的第二卡齿组2161,第二卡齿组2161形成所述第二配合部216。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通过第一卡齿组1221与第二卡齿组2161啮合从而配合固定。
如此设置,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连接更可靠,结合紧密承力极限更高,插接配合组件100对接固定后的稳定性更好。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卡齿组1221和第二卡齿组2161,例如可以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嵌合的卡接凹槽(图未示)和卡接凸起(图未示),或者设置能够形成紧配合固定的配合面,通过卡接配合或紧配合固定,而并不仅限于上述齿啮合固定方式。此外,卡齿的形状也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卡齿还可以为轴向截面为三角形的棘齿,或者其他常见的抗拉拔齿形,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而言,第一卡齿组1221包括多个沿插杆10轴向排列的环形结构的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组2161包括多个沿插杆10轴向排列的环形结构的第二卡齿;第一卡齿的个数小于或等于第二卡齿的个数。
如此设置,多个第一卡齿与多个第二卡齿啮合增大了与多个第二卡齿啮合增大了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啮合接触的面积,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形成了牢固的齿啮合固定,不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分离或滑脱,提高了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固定的可靠性;此外还可以保证插杆10的第一卡齿组1221能够充分用于与第二卡齿组2161啮合,从而使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充分啮合,保证第一卡齿组1221的啮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卡齿组1221与所述第二卡齿组2161啮合固定,并非是对所个第一卡齿与多个第二卡齿分别一一对应啮合的卡齿数等量限定,也并非是对第一卡齿形状与第二卡齿齿槽形状相匹配的限定,只要二者啮合后能够使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保持可靠的相对固定即可。换言之,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的数量可以不等,第一卡齿的形状与两个第二卡齿之间齿槽形状也可以不同,特别是靠近支撑部221的第一卡齿,可以与第二卡齿仅形成部分的接触啮合,只要保证插杆10到达定位组件20内的预定的插接位置,即可实现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的充分啮合固定,而与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的啮合接触程度无关。
请参阅图5及图10。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卡齿组1221上靠近插杆10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齿高小于相对远离插杆10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齿高,也即第一卡齿组1221的多个第一卡齿齿高沿插杆10伸入定位组件20的方向,或者沿着从撑开部222指向支撑部221的方向减小。所述齿高是指,第一卡齿齿顶和与之相邻的齿槽在插杆10径向方向上的高度差。图10中H所代表的尺寸即为对应第一卡齿的齿高。
上述插杆10的插入起点,是指插杆1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也即在插杆10进入定位组件20过程中,插杆最先进入插接空间214的一端;上述插入方向是指,撑开部222远离支撑部221的一端沿第二套筒220轴向指向支撑部221的方向。
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的插接和啮合时的阻力,实现多个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充分啮合固定。特别是当撑开部222的径向尺寸沿靠近支撑部221的方向呈增大趋势时,插杆10伸入插接空间214时的阻力和形变量增大,第一卡齿组1221上相对靠近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啮合固定阻力与难度增大,因而沿插杆10插入定位组件20的方向上减小第一卡齿齿高有利于降低啮合难度,并且能够保证连接强度。
请参阅图2及图8。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第一卡齿的数量密度呈减小趋势。
如此设置,第一卡齿沿插杆10插入的方向逐渐稀疏,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啮合固定的难度,也有利于保证撑开部222能够充分插接于第一凹槽123内。
请参阅图6及图9。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多个第一卡齿厚度呈增大变化趋势。所述齿厚是指,第一卡齿沿插杆10轴向的尺寸,图9中D所代表的尺寸即为对应第一卡齿的齿厚。
如此设置,第一卡齿的强度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提高的趋势,有利于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的结合更紧密更稳固,防止靠近插杆10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折断;此外,相对靠近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齿厚大于相对远离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齿厚,因而定位组件20上靠近插杆10的第二卡齿不易与靠近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先行啮合,从而避免第一卡齿不能充分与第二卡齿啮合,保证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插接充分。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卡齿组1221的多个第一卡齿中,最靠近插杆10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齿厚大于或等于其他第一卡齿的齿厚。
如此设置,最靠近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能承受比其他第一卡齿更大的啮合压力,从而提高插杆10在插入起点一端的强度和承力能力,避免插杆10的插入起点屈服形变或破裂失效。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杆10上的多个第一卡齿及定位组件20上的多个第二卡齿也可以是形状相同,即齿高和齿厚均一的卡齿结构;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分别在插杆10或定位组件20轴向上的数量密度也可以是均一的,即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在插杆10和定位组件20上的分布也可以是均匀的。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插接部12包括多个翅片121,多个翅片121相互间隔并且环绕插杆10轴线设置,多个翅片121围设形成第一凹槽123。在插杆10伸入定位组件20过程中,多个翅片121进入撑开部222与第二配合部216之间的插接空间214中,并且在扩撑件22的挤压作用下沿插杆10径向向外扩撑从而相互远离,以使第一卡齿组1221与第二卡齿组2161啮合。
多个翅片12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插杆10在撑开部222挤压作用下的形变能力和形变量范围,降低插接部12形变时产生强度破坏的几率。具体而言,翅片121的个数为2个至8个。当翅片121为两个时,两个翅片121在插杆10径向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两个半圆弧形或两个弓形;当翅片121为3个或3个以上时,多个翅片121以插杆10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7。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翅片121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逐渐收拢,且在未受力的状态下,插杆10相对靠近插入起点一端的外径尺寸小于相对远离插入起点一端的外径尺寸。
如此设置,当撑开部222插接于第一凹槽123中时,由于翅片121扩撑形变,翅片121在内应力作用下具有收缩趋势,并对撑开部222外周壁产生压紧力,因而在翅片121与定位座21啮合固定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强化插杆10、定位座21与扩撑件22之间的固定效果,三者结合更紧密、牢固,插接配合组件100的耐用性和抗冲击性能显著提升。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12也可以不设置翅片121,而是采用其他形式的可形变结构。例如在插接部12侧壁上开设与第一凹槽123相连通的收缩开口,此时插接部12在插杆10径向平面上的投影形状大致呈C字形,当撑开部222插接进入第一凹槽123时,收缩开口的宽度增大,因而收缩开口两侧的插接部12区域外扩,也能够与定位座21内壁面配合;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12也可以不必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逐渐收拢,如图8至图10所示,插接部12也可以是与连接部11同轴的圆柱状结构;或者翅片121沿插杆10插入方向具有相等的外径尺寸。
请再次参阅图7至图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卡齿组1221与第二卡齿组2161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3,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一导向部13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部14;第一导向部13相对于插杆10的径向平面倾斜设置。第一卡齿组1221或第二卡齿组2161相对背离第一导向部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15,第一止挡部15能够止挡插杆10从定位组件20中拔出。
具体地,第一导向部13为第一卡齿上远离第一套筒210一侧的环形或弧形斜面,第一止挡部15为第一卡齿上背离第二套筒220一侧的环形或弧形斜面;第二导向部14为第二卡齿上靠近第一套筒210一侧的环形斜面。第一导向部13的倾斜趋势为:第一导向部13的外径尺寸在插杆10伸入定位组件20的方向上减小。
优选地,请参阅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沿插接配合组件100的轴线方向剖切后,插杆10上的第一止挡部15呈倒刺状,即在插接配合组件100的轴向截面上,第一止挡部15与相邻的第一卡齿的齿根底部的夹角为锐角。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沿插接配合组件100的轴线方向剖切后,第一止挡部15与相邻的第一卡齿齿根底部的夹角还可以是直角,如图3所示。
如此设置,第一导向部13与第二导向部14之间能够形成滑动配合接触,既可以提高定位组件20对插杆10的对中定位效果,提高扩撑件22、插杆10与定位座21三者的同轴度,还能进一步降低插接阻力,实现插接配合组件100低阻快速对接;第一止挡部15可以提高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齿啮合的可靠性,防止外力干扰下插杆10动定位组件20中脱离,保证在扩撑件22撑开插杆10时,插杆10与定位座21始终齿啮合。
进一步地,插杆10在第一凹槽123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还形成了第三导向部16,第三导向部16用于引导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
具体而言,第三导向部16为第一凹槽123靠近支撑部221的开口内的倒角结构。第三导向部16能够降低第一凹槽123开口边缘与撑开部222端部的插接阻力,对撑开部222导向对中,带动撑开部222快速插接至第一凹槽123内,提高插接效率,避免撑开部222相对于第一凹槽123偏斜进而导致插接部12受力不均损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插杆10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标记,所述标记用于标识插杆10伸入定位组件20插接空间214的深度。具体地,标记包括刻度,刻度沿插杆10的轴向分布;刻度包括数字;标记为环形并且沿插杆10外壁的周向延伸。
如此设置,插杆10外周壁的标记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插杆10在定位组件20中的位置,能够清楚地将插接配合组件100对接情况以呈现定位组件20和标记之间相对位置信息的形式反馈给施工现场人员,以提高施工作业的效率;刻度之间的距离能够与插杆10在定位组件20中的插深相对应,通过刻度可以准确地反应插杆10在定位组件20中的插深;便于将刻度标示为插杆10在定位组件20内的插接深度,以使插杆10在定位组件20内的插深信息更直观更明了;此外标记可以在插杆10任一径向位置被看到,方便施工现场人员及时获悉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对接情况。
请再次参阅图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的径向尺寸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撑开部222的径向尺寸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增大趋势;与之相适配地,第一凹槽123的径向尺寸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增大趋势。随着撑开部222插入第一凹槽123的深度增大,插杆10插接部12沿径向外扩形变的形变量增大,且撑开部222对第一凹槽123内壁面施加的扩撑力增大,插杆10形变更充分,使得插杆10与定位座21之间充分可靠啮合。
优选地,撑开部222为圆锥形或圆台形,且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的尺寸相匹配。
如此设置,撑开部222的形状简单,扩撑件22加工成型方便,插杆10周壁的形变过程缓和,有利于降低插杆10与扩撑件22插接的难度;此外当插杆10充分插接于定位座21时,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内壁面紧密贴合,因而插接配合组件100整体稳定性更好,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不易产生晃动或错位,有利于插接配合组件100和插接结构200可靠服役。
优选地,撑开部222相对靠近插杆10的端部设有倒角,倒角使得撑开部222靠近插杆10的端部表面形状钝化,能够防止插杆10端部破坏撑开部222表面,此外倒角还能在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时提供导向作用,实现撑开部222与插杆10对中插接。
优选地,撑开部222相对远离支撑部221一端的最大活动范围区域小于第一凹槽123在插杆10径向平面的区域。
如此设置,第一凹槽123内部形成可供撑开部222远离支撑部221端部活动的空间,并且留有空间余量,避免在扩撑件22相对插杆10活动时,撑开部222远离支撑部221的端部受到第一凹槽123内壁的影响,防止其被第一凹槽123内壁挤压或碰撞,因而能降低扩撑件22与插杆10插接的难度,消除二者插接时的阻力。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撑开部222具有弹性,撑开部222能够在第一凹槽123内壁的挤压下弹性收缩并减小径向尺寸。
当撑开部222插入第一凹槽123中时,撑开部222的弹性部分会对与之相接触的第一凹槽123内壁施加径向挤压力,使得撑开部222与插杆10结合更紧密,有利于提高插接配合组件100对接后的稳定性;至少部分撑开部222获得了弹性形变能力,可避免与第一凹槽123内壁直接刚性接触,防止撑开部222被冲击而产生强度破坏,因而撑开部222的弹性部分起到对扩撑件22缓冲减震的作用,延长插接配合组件100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7。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包括弹性部2223以及刚性部2224,二者沿撑开部222轴向依次设置。弹性部2223位于撑开部222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的端部,刚性部2224位于撑开部22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210的一端。弹性部2223相比于刚性部2224具有更大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沿撑开部222径向产生更显著的形变。
作为优选,弹性部2223与刚性部2224均为金属材质。在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插接过程中,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内壁之间始终保持金属接触,从而可降低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时的阻力,降低插接难度,有利于提高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对接效率。
进一步地,弹性部2223套设刚性部2224。如此设置,弹性部2223与刚性部2224之间连接方式简单,容易快速方便地实现二者的装配,且连接更牢固。
进一步地,弹性部2223在定位组件20轴线方向的高度至少为刚性部2224的三分之一,因而弹性部2223的弹性形变更大,缓冲减震效果显著。
进一步的,刚性部2224上设置有台阶(未标号),且弹性部2223通过所述台阶定位。如此设置,便于弹性部2223在刚性部2224上安装定位。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刚性部2224与弹性部2223之间平滑过渡。如此设置,刚性部2224与弹性部2223相互靠近的区域表面平顺,在撑开部222插接插杆10的过程中,第一凹槽123的内壁能够平顺地从弹性部2223过渡至刚性部2224,可以降低插杆10与定位座21的插接难度,能够更快捷省力地进行插接作业,减少施工所需物力成本。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撑开部222外设有弹性层30,弹性层30能够在第一凹槽123内壁的挤压下弹性收缩并减小径向尺寸,撑开部222能够通过弹性层30的弹性作用径向扩展或径向收缩。
当撑开部222插入第一凹槽123中时,弹性层30能够分别对第一凹槽123内壁及撑开部222外壁施加挤压力,以使撑开部222与插杆10结合更紧密,有利于提高插接配合组件100对接后的稳定性;弹性层30在撑开部222上的设置方式简单且容易实施,此外弹性层30还可以避免第一凹槽123内壁与撑开部222刚性接触,防止撑开部222被第一凹槽123内壁冲击而产生强度破坏,从而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延长插接配合组件100及插接结构2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弹性部2223为具有中空通道的套筒结构,弹性部2223侧壁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开口2225,在侧壁受到外力作用下第一开口2225使弹性部2223获得收缩形变余量,也方便作业人员沿第一开口2225扩撑弹性部2223从而将其套设在刚性部2224;弹性部2223两端分别为大径端及小径端,大径端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小径端相对靠近第一套筒210。
与之相适应地,刚性部2224沿轴向分别形成有大径段与小径段。大径段相对靠近第一套筒210,大致呈圆锥状;小径段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大致呈圆柱状。小径段的最小外径小于大径段的最大外径,小径段与大径段之间形成有供弹性部2223的小径端抵接的抵接面。
弹性部2223套设刚性部2224并抵接上述抵接面时,其小径端的外径尺寸不大于大径段的最大外径,也即沿远离第一套筒210的方向上,撑开部222的外径尺寸连续变化而没有突变。因而刚性部2224的大径段与弹性部2223的小径端平滑过渡,以保证插杆10能够顺利无阻碍地插接进入定位座21;刚性部2224的小径段与弹性部2223之间具有间隙,以供弹性部2223径向收缩。
请参阅图19至图2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223为具有纵向波浪形的筒状结构。
如此设置,弹性部2223的纵向波浪能够在第一凹槽123内壁的压力作用下收缩形变,纵向波浪可以提高弹性部2223的形变能力;此外第一开口2225两端也可以在第一凹槽123内壁压力作用下靠近并收拢形变,因而弹性部2223的形变能力和最大形变量进一步提高,对撑开部222缓冲减震的效果显著。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223外周壁也可以不设置纵向波浪。如图19所示,弹性部2223外周壁为圆锥面形。
请再次参阅图1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弹性层30套设于撑开部222整体的外部,并且胶接固定于撑开部222的外周壁。如此设置,通过胶接固定可以提高弹性层30在撑开部222上粘附牢固程度,且弹性层30的布置方式更简单,成本更低并且容易实现。
请再次参阅图13,并一并参阅图14。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包括杆部2221,杆部2221的外周壁上设有突出部2222,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之间设置有弹性层30。
如此设置,杆部2221与突出部2222之间形成了可用于容纳弹性层30的空间,弹性层30能够填充于该空间中,在撑开部222与插杆10插接过程中弹性层30表面不会与第一凹槽123内壁直接滑动接触,因而能减小撑开部222插入第一凹槽123的插接阻力,降低插接难度;此外,弹性层30可以对突出部2222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突出部2222外壁在第一凹槽123内壁挤压作用下断裂失效。
请参阅图15。具体地,杆部2221与突出部2222一体成型,且突出部2222为多个,多个突出部2222环设于杆部2221的外周壁;突出部2222在经过扩撑件22轴线的横截面形状为倒刺状,其开口朝向第二套筒220一侧。
如此设置,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之间连接更可靠,可以在撑开部222上环设多个弹性层30,多个弹性层30能够提高撑开部222整体的弹性及形变能力,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可以更可靠地容纳弹性层30,弹性层30进入并填充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之间间隙的方向朝向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的方向,因而在撑开部222向第一凹槽123内插接时不会导致弹性层30从上述间隙中滑出脱落。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也可以分体成形。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2222也可以沿杆部2221的周向连续设置。请参阅图16,图16中所示的撑开部222采用具有圆锥形外周壁的套筒或套环结构套设杆部2221的外周壁并作为突出部2222,套筒或套环结构上外径较小的一端卡接于杆部2221外周壁,而外径较大的一端朝向支撑部221并且与杆部2221之间形成间隙。
如此设置,突出部2222可以更加牢固地套设于杆部2221的外周壁,突出部2222与杆部2221之间可以形成更大的用于容纳弹性层30的空间。
可选地,上述弹性层30可以选用橡胶件,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材质制成的弹性层30。
请再次参阅图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插杆10的端部与定位组件20端部中的一者设有第一引导部231,另一者设有第二引导部232;第一引导部231用于引导插杆10伸入定位组件20,第二引导部232与第一引导部231相互配合,共同引导插杆伸入定位组件20。
第一引导部231能够降低插杆10开始进入定位组件20时的插接阻力,便于插杆10快速进入插接空间内,并提高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插接时的同轴度,进而保证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的对中性,有利于插接配合组件100低阻快速地对接,提高对接效率;第二引导部232与第一引导部231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降低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的插接阻力,提高插接平顺性。
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231及第二引导部232为以定位组件20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延伸的环形斜面,优选采用圆台侧面,二者相对于定位组件20的轴线倾斜,并在相互配合时接触。二者倾斜趋势为:第一引导部231或第二引导部232上远离第一套筒210的外径尺寸小于其靠近第一套筒210的外径尺寸,也即第一引导部231或第二引导部232的外径尺寸沿插杆10插入定位组件20的方向减小;所述环形斜面相对于插杆10轴线的倾斜角度为5°~80°,优选的倾斜角度范围是15°~75°。
如此设置,第一引导部231与第二引导部232之间能够滑动接触,可以显著减小定位组件20与插杆10端部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减轻定位组件20与插杆10的磨损程度,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插接固定效率更高;此外第一引导部231与第二引导部232在相互配合时充分接触,因而能分散并均匀承担插杆10端部与定位组件20之间的挤压力,避免插杆10端部与定位组件20接触区域出现磨损。
更进一步地,第一引导部231位于定位座21靠近第一套筒210的端部开口内侧,第二引导部232位于插杆10远离第一套筒210的端部,第一引导部231连接于第二配合部216,第二引导部232连接于第一配合部122。
如此设置,第一引导部231在完成对插杆10的导向插接作用时,第一配合部122即可与第二配合部216配合固定,因而在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对接过程中,导向插接步骤和配合固定步骤衔接紧密,进一步提高了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对接效率。
作为优选,第一引导部231与第二配合部216之间平滑过渡。在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导向插接完成时,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随即能够平顺且低阻力地配合,从而顺利启动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配合固定的步骤。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最靠近插杆10的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的外周壁相对于插杆10的轴线倾斜设置并形成引导面,引导面大致呈环形圆台侧面,其外径尺寸向远离第一套筒210的方向减小。
如此设置,在对插杆10施力的过程中,引导面能够带动最靠近插入起点的第一卡齿快速通过多个靠近第一套筒210的第二卡齿,以使插杆10尽快运动至第一凹槽123的插接极限位置,最终与定位组件20充分啮合固定。
进一步地,插接部12在插杆10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是连接部11在插杆10轴线方向上长度的1倍至20倍。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组件20上设置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便于施工人员使用外部工具,以将定位组件20安装于第二套筒220内。通过外部工具夹持或抵持安装结构,施工人员可以更方便地对定位组件20施加紧固力,提高了定位组件20的安装便利性,节约定位组件20安装在第二套筒220内所需的时间。安装结构包括几种形式,如安装孔或安装部。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5。具体而言,定位座21相对靠近第一套筒210的端部开设有呈多边形孔的安装孔215,安装孔215优选采用内六角孔或内八角孔,能够与常规的外部工具形成止转紧配合,以便于施工人员操纵外部工具以对安装孔215内壁施加抵持力。当然,安装孔215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多边形孔,只要外部工具与安装孔215内壁面能够形成止转紧配合即可。
进一步地,撑开部222外周壁上设置有呈多边形棱柱结构的安装部212,安装部212优选采用外六角或外八角结构,能够与常规的外部工具形成止转紧配合,以便于施工人员操纵外部工具以对安装部212外周壁施加夹持力。当然,安装部212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多边形棱柱结构,只要外部工具与安装部212外周壁能够形成止转紧配合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6以及图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设有第二凹槽223,第二凹槽223沿第二套筒220的轴向延伸,从而形成了可供撑开部222向轴线方向凹陷变形的空间余量。撑开部222伸入第一凹槽123时,撑开部222凭借第二凹槽223能够径向收缩并减小径向尺寸。
如此设置,在插杆10的相对挤压作用下,第二凹槽223能够允许撑开部222径向收缩以减小径向尺寸,能够进一步降低撑开部222插入第一凹槽123内的阻力,从而降低撑开部222充分插接于第一凹槽123内的难度,以便于快速实现插接配合组件100的充分插接固定,并提高其对接效率。
优选地,请参阅图10。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223的径向尺寸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减小趋势。
如此设置,撑开部222的壁厚尺寸沿相对远离插杆10的方向增大,在撑开部222插接第一凹槽123的过程中,撑开部222径向收缩的形变量沿远离插杆10的方向减小,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的内壁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有利于使插杆10沿径向向外扩撑的形变更加充分,进而保证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之间充分配合固定。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223的径向尺寸也可以是保持不变的,如图4所示,还可以是沿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增大趋势。
请再次参阅图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223为盲槽,且第二凹槽223内设置有弹性填充结构52,盲槽有利于将弹性填充结构52压实,防止弹性填充结构52从第二凹槽223内脱出。
如此设置,弹性填充结构52能够随撑开部222径向收缩同时形变,并对第二凹槽223的内壁面施加弹性抵持力,保证撑开部222在插接中的收缩过程更缓和,防止撑开部222径向尺寸骤变导致撑开部222材料破裂失效。
优选地,弹性填充结构52为橡胶结构,且弹性填充结构52胶接固定于第二凹槽223内。如此设置,橡胶结构形变能力更强,且橡胶结构的弹性形变对第二凹槽223内壁的抵持效果更好,能够使撑开部222的收缩速率进一步减缓,且自身形变也不会引起材料破裂;通过胶接固定的方式可以防止弹性填充结构52在第二凹槽223内错位移动,并且固定过程简单,成本更低且容易实施。
请再次参阅图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223内设有涂胶层2231。具体而言,当第二凹槽223内设置涂胶层2231时,第二凹槽223为盲槽。
如此设置,当撑开部222收缩形变时,第二凹槽223内的涂胶层2231能够被挤压并释放,从而填充于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之间的空隙内,也即第二凹槽223内的涂胶层2231能够填充在第二凹槽223、第一凹槽123内壁与撑开部222外周壁之间的空间中并同时粘附撑开部222与插杆10,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插杆10与扩撑件22固定连接的强度。
进一步地,在图中未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包括多个片状结构,相邻两个片状结构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片状结构以撑开部222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并形成第二凹槽223。如此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片状结构使撑开部222形成了类似翅片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撑开部222的形变能力和最大形变量,在插杆10与撑开部222插接过程中,撑开部222的收缩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提高撑开部222收缩形变的效率,实现快速收缩从而减小撑开部222插接于第一凹槽123的阻力,降低插接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撑开部22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撑开部222侧壁开设沿插杆10轴向延伸的侧向开口,此时撑开部222在其径向平面上的投影形状呈C字形,侧向开口也能提高撑开部222收缩形变的能力。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图11至图1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套筒220内壁内设置有止挡台阶201,止挡台阶201用于止挡定位组件20伸入第二套筒220的深度。
具体地,第二套筒220在相对远离第一套筒210一侧的内径小于支撑部221的外径,止挡台阶201通过止挡扩撑件22从而实现定位组件20在第二套筒220内的轴向定位。当外部施工设备对插杆10施加压力时,止挡台阶201能够支撑扩撑件22以便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
如此设置,第二套筒220通过止挡台阶201对定位组件20在第二套筒220内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定,保证插杆10与第二套筒220的相对位置精度,进而保证第一套筒210与第二套筒220的装配精度。
进一步地,支撑部221的外径同时大于定位座21的内径,支撑部221通过止挡台阶201及定位座21在第二套筒220中定位。
如此设置,定位座21与止挡台阶201协同作用,将支撑部221限定于定位座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实现对扩撑件22沿第二套筒220轴向的双向止挡限位作用。
更进一步地,当第二凸台211抵接于第二套筒220时,定位座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部221的高度,也即支撑部221能够沿轴向在定位座21与止挡台阶201所限定的间隙中活动,从而使扩撑件22可活动地容置于第二套筒220内。
如此设置,能够防止支撑部221接触定位座21从而导致第二凸台211无法抵接于第二套筒220靠近第一套筒210的端部,止挡台阶201与第二套筒220端部之间形成了可供定位座21充分伸入第二套筒220的空间,并且还留有活动空间余量,以使定位座21在第二凸台211抵接第二套筒220时不受支撑部221的影响,避免定位座21无法充分伸入第二套筒220内。
请再次参阅图1、图5至图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或者支撑部221与定位座21之间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柔性件41,另一者设有第二柔性件42。
具体而言,第一柔性件41设置于支撑部2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第二柔性件42设置于支撑部221与定位座21之间。第一柔性件41固设于支撑部221上相对靠近止挡台阶201的一侧,第二柔性件42固设于支撑部221相对靠近定位座21的一侧。
可以理解,第一柔性件41也可以固设于止挡台阶201上靠近支撑部221的一侧,第二柔性件42也可以固设于定位座21上靠近支撑部221的一侧。
如此设置,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能够在支撑部221两侧共同起到对支撑部221缓冲减震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止挡台阶201或定位座21对扩撑件22的冲击作用,避免在插接配合组件100和插接结构200对接过程中因支撑部221与止挡台阶201或定位座21直接刚性接触,以使扩撑件22能够与插杆10稳定且充分地插接,提高二者结合后的紧密性。
优选地,第一柔性件41及/或第二柔性件42胶接固定于支撑部221。采用胶接固定的方式更便于操作、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第一柔性件41及/或第二柔性件42为环形,且第一柔性件41及/或第二柔性件42的厚度为0.5cm~5cm。环形柔性件更方便设置于支撑部221和止挡台阶201的接触部分,以及支撑部221和定位座21的接触部分,柔性件的材料利用率高,且柔性件的材料厚度具有合适的收缩形变范围,缓冲减震效果显著,占用的空间体积小。
作为优选,第一柔性件41及/或第二柔性件42的厚度为1mm~2cm。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件41及/或第二柔性件42还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柔性件41及/或多个第二柔性件42以支撑部221轴线为中心环设于支撑部221两侧。
请再次参阅图1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止挡台阶201为环形凹面,其凹陷方向朝向第二套筒220背离第一套筒210的一端,支撑部221相对远离撑开部2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起213,第三凸起213能够容置于环形凹面中。
如此设置,止挡台阶201与支撑部221之间通过环形凹面与第三凸起213配合,实现了对支撑部221的径向定位效果,同时还进一步增大了止挡台阶201与支撑部2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扩撑件22与止挡台阶201之间的贴合更稳定,能够限制扩撑件22相对于第二套筒220径向晃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插接配合组件100还包括弹性件51,弹性件51容置于第二套筒220内,位于扩撑件22相对远离定位座21的一侧,并能够弹性作用于扩撑件22。在扩撑件22与插杆10插接过程中,弹性件51能够对扩撑件22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防止第一凹槽123内壁冲击扩撑件22进而使扩撑件22产生强度破坏;另外,弹性件51对扩撑件22的弹性作用具有带动扩撑件22充分插接于第一凹槽123中。
具体而言,弹性件51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方案。
请再次参阅图13以及图17。在第一种方案中,第二套筒220内壁面形成止挡扩撑件22支撑部221的止挡台阶201,弹性件51设置于支撑部2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也即支撑部221通过弹性件51间接抵接于止挡台阶201上。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扩撑件22与止挡台阶201之间直接刚性接触,防止扩撑件22被止挡台阶201挤压后产生强度破坏。
优选地,弹性件51为弹性垫圈,弹性垫圈的直径大于止挡台阶201远离第一套筒210一侧的内径,止挡台阶201止挡弹性垫圈。如此设置,弹性件51两端分别压紧于扩撑件22与止挡台阶201,能够通过产生沿扩撑件22轴向收缩形变缓冲扩撑件22受到的冲击力,且弹性垫圈的减震效果和耐用性更好。
进一步地,弹性垫圈上具有一缺口并大致呈C字形结构,且弹性垫圈在缺口两侧的两个端部位于不同的径向平面;弹性垫圈优选采用金属材质。
如此设置,C字形的弹性垫圈在缺口两侧的两个端部在扩撑件22轴向上形成高度差,因而弹性垫圈具有了近似于伸缩弹簧的轴向伸缩形变能力,既能够承受来自扩撑件22与止挡台阶201的更大压力,还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形变量更大,从而显著提高对扩撑件22缓冲减震的效果;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弹性垫圈的承压和形变能力更好,耐用性和使用寿命更高,而且具有更高的材料强度,不易断裂失效。
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5、以及图11。在第二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弹性件51为弹簧,第二套筒220的内壁面设有用于抵接钢筋230镦头240的收缩口250;弹性件5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收缩口250内壁面以及扩撑件22支撑部221。具体而言,弹性件51可以选用具有确定弹性系数的线性伸缩弹簧,也可以选用能够随伸缩量而改变弹性系数的塔式弹簧,还可以选用其他形式的缓冲元件,例如减震套筒。
如此设置,弹性件51在第二套筒220中的布置方式更简单、容易实现,且有利于选用伸缩弹簧来实现对扩撑件22的缓冲减震,伸缩弹簧的形变范围更大,弹性效果显著,耐用性和抗疲劳性能高。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簧也可以设置于支撑部2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也能实现对扩撑件22的缓冲减震,以及带动撑开部222充分插接至第一凹槽123内的效果。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设有涂胶层2231。涂胶层2231同时粘附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以进一步保证插接配合组件100对接固定后的可靠性,此外涂胶层2231还能填充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之间的空隙,防止插接配合组件100和插接结构200受力失稳,有利于其长期可靠服役。具体地,插杆10与扩撑件22,以及插杆10与定位座21之间均设有涂胶层2231。
可选地,请参阅图1,第一凹槽123内也可以填充有涂胶层2231。当撑开部222插接进入第一凹槽123时,涂胶层2231被撑开部222与第一凹槽123内壁共同挤压从而排出,并填充于插杆10和支撑部221之间,以及插杆与定位座21之间的空隙内。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11。定位座21与扩撑件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4,定位座21与止挡台阶201之间在第二套筒220轴向上的距离大于扩撑件22的支撑部221轴向高度,因而在定位座21端部与支撑部221相对靠近第一套筒210的一侧形成第一间隙24。第一间隙24内填充有涂胶层2231。
如此设置,第一间隙24中的涂胶层2231同时粘附扩撑件22与定位座21,使得定位座21与扩撑件22进一步相对固定并形成整体式结构的定位组件20,并且使插接固定后的插杆10相对于定位座21更好地保持固定。可选地,上述涂胶层2231可以为膏状的胶粘剂,也可以是两液混合硬化胶,还可以采用主要成分包括环氧树脂的胶粘剂,还可以是结构胶或植筋胶。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图11至图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扩撑件22的支撑部22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4,通孔224贯通支撑部221与插杆10之间的空隙和支撑部221与容置于第二套筒220中的钢筋230镦头240之间的空间。
如此设置,通孔224形成了可供插杆10与扩撑件22,以及插杆10与定位座21之间的涂胶层2231通过并进入支撑部221靠近镦头240一侧的通道,以便于在插杆10与定位组件20充分插接后,涂胶层2231分别填充支撑部221与插杆10之间的空隙,以及支撑部221与第二套筒220中的镦头240之间的空间,也便于对蒸养处理后的预制桩连接机构排水,加速水分通过并蒸发。
值得说明的是,当扩撑件22与收缩口250之间设有弹性件51时,支撑部221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224,此时涂胶层2231填充于插杆10与支撑部221以及插杆10与定位座21之间的缝隙内,以使弹性件51伸缩形变时不会受到涂胶层2231的阻力,保证弹性件51的正常服役。
优选地,通孔2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孔224环绕扩撑件22的轴线并且均布设置于支撑部221上,以便于扩撑件22和插杆10之间的涂胶层2231材料均匀流入支撑部221靠近钢筋230镦头240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中插接配合组件100的插接固定原理如下:当插杆10插插入定位座21的插接空间214中时,撑开部222进入第一凹槽123,对第一凹槽123内壁面施加抵持力,使得插杆10沿径向向外扩撑形变,进而使插接部12的外径增大,直至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16配合。简单来讲,撑开部222通过扩撑插接部12,使插杆10产生能够与定位组件20配合固定的外扩形变。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杆(10)以及定位组件(20),所述插杆(10)开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23),所述定位组件(20)包括撑开部(222),所述撑开部(222)开设有第二凹槽(223);所述插杆(10)的外周壁上凸设有第一配合部(122),所述定位组件(20)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216),所述插杆(10)能够伸入所述定位组件(20),所述撑开部(222)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凹槽(123)中并撑开所述插杆(10),并使所述第一配合部(122)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16)配合固定;所述撑开部(222)伸入所述第一凹槽(123)时,所述撑开部(222)通过所述第二凹槽(223)能够径向收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23)沿所述撑开部(222)的轴线方向开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23)的径向尺寸沿所述插杆(10)的插入方向呈减小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23)内设置有弹性填充结构(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填充结构(52)为橡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填充结构(52)胶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223)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部(222)的端部设有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部(222)包括多个片状结构,相邻两个所述片状结构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片状结构围设并形成所述第二凹槽(223)。
9.一种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210)、第二套筒(220)及插接配合组件,所述插接配合组件为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接配合组件,所述插杆(10)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套筒(210),所述定位组件(20)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套筒(220)。
10.一种预制桩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预制建筑桩及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为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接结构,所述第一套筒(210)与所述第二套筒(220)分别固设于两根预制建筑桩内,两根所述预制建筑桩通过所述插接结构连接。
CN202220133780.7U 2022-01-18 2022-01-18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Active CN216865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3780.7U CN216865111U (zh) 2022-01-18 2022-01-18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3780.7U CN216865111U (zh) 2022-01-18 2022-01-18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65111U true CN216865111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5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3780.7U Active CN216865111U (zh) 2022-01-18 2022-01-18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65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112016003852B1 (pt) parafuso de bloqueio
US20040090067A1 (en) Coupling or transition fitting for the connection of metal or plastic pipes
CN101627248B (zh) 螺纹管连接
US20110318134A1 (en) Anchor
TW201319410A (zh) 小型平頭針
TW201303172A (zh) 栓槽式緊固件
CN216865111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US20070096461A1 (en) Crimped hose fitting
JPWO2003071042A1 (ja) あと施工アンカーとその下孔加工用ドリルビット
CN216865112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14U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13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319317A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592501A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319316A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15U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319315A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319318A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22U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114427222A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23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20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6865121U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1547702U (zh) 一种插接止退结构及预制构件组合
CN114592503A (zh) 插接配合组件、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