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54951U -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54951U
CN216854951U CN202023340079.2U CN202023340079U CN216854951U CN 216854951 U CN216854951 U CN 216854951U CN 202023340079 U CN202023340079 U CN 202023340079U CN 216854951 U CN216854951 U CN 216854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wave
barb
support
lu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00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超
肖本好
李郴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400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54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54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54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内时,倒刺部将第二支架及第一支架相互锚定。本实用新型的管腔支架系统植入到病变血管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可稳固的锚定,进而大幅降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互脱离的风险。

Description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动脉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主动脉疾病中,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两类疾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极为凶险的疾病,发病后48小时内的死亡率大于50%,两周内的死亡率大于85%,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难度大,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对病人的创伤大,且死亡率高。
在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的过程中,通常利用腔内隔绝原理,即采用覆膜支架隔绝血流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来治疗。具体地,将覆膜支架压缩装配到鞘管中,在病变位置将覆膜支架从鞘管内释放,覆膜支架隔绝病变部位重构血流通道,病变位置血栓化并肌化达到治愈目的。此类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过程中,常需要进行两个覆膜支架的套接。例如,针对腹主动脉瘤,常采用一个分叉覆膜支架和一个延长覆膜支架进行套接。目前通常利用分叉覆膜支架和延长覆膜支架之间重叠区域的摩擦力,实现两个覆膜支架之间套接固定。由于覆膜支架在植入人体后,会持续受到血管脉动及血液冲击,也可能因肢体剧烈动作而受到弯曲扭转等,因此,目前的套接固定方式存在支架脱落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管腔支架系统,该管腔支架系统中相互套接的支架间脱离的风险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将所述第二支架及所述第一支架相互锚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一覆膜,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侧穿入且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穿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波圈,当所述倒刺部穿出所述第一覆膜后,在所述倒刺部的远端方向至少存在一个第一波圈,用于在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端方向移动时,可钩挂住所述倒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波圈,所述第一支架中最远端的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二覆膜及与所述第二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波圈,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波圈上固定连接有倒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自所述第二支架向外辐射且向远端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距离所述第二支架近端边缘的距离大于1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到所述第一支架远端边缘的距离大于5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波圈,所述第二支架中最远端及最近端的第二波圈均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二波圈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中第二波圈的丝径较所述第一支架中第一波圈的丝径大,且所述第二波圈的波数较所述第一波圈的波数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然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轴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显影部和第二显影部,所述第一显影部和所述第二显影部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支架近端的可释放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设于近端的第三显影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第三显影部位于所述可释放区域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设有锚定支架,所述锚定支架远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腔支架,可套接于第一支架,所述管腔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管腔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将所述管腔支架及所述第一支架相互锚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内时,倒刺部将第二支架及第一支架相互锚定。管腔支架系统植入到病变血管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可稳固的锚定,可大幅降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互脱离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支架和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倒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主体支架和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锚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实施例仅为部分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医疗器械领域,对于植入体内的植入物,如支架,定义血液流入的方向为“近端”,血液流出的方向为“远端”,并依此定义某单元或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
本实用新型中的“波圈”为闭合的环状结构,亦可称为波形环状物,由金属弹性材料编织或切割制成。该金属弹性材料包括植入医疗器械中的已知材料或各种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组合,例如钴、铬、镍、钛、镁、铁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金属的合金,以及316L不锈钢、镍钛钽合金等,或者其它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弹性材料。波圈具有径向膨胀能力,可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径向收缩,并在外力撤销后自膨胀或通过机械膨胀(例如,通过球囊扩张膨胀)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保持初始形状,由此植入管腔后可通过其径向支撑力紧贴管腔内壁。本实施例中,波圈的波形不受限制,包括Z形波、M形波、V形波、正弦波等。波圈包括多个波峰(又称近端顶点)、多个波谷(又称远端顶点),及连接相邻的波峰和波谷的波杆。其中,一个顶点(近端顶点或远端顶点)和与该顶点连接的两个波杆形成一个波。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波数”是指波峰数或波谷数,同一个波圈中波峰数和波谷数相同。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指的相邻波圈之间的间距,在此以波圈A和波圈B两个轴向上相邻的波圈为例进行说明,波圈A位于波圈B的近端,波圈A最远端的波谷位于横截面a,波圈B最近端的波峰位于横截面b,横截面a和横截面b之间的间距即为波圈A和波圈B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波高”是指相邻的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腔支架系统10,该管腔支架系统10包括主体支架100、至少一个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300(图1采用简略画法展示第二支架300,并未完整展示第二支架300的全部组件,对于第二支架30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3),主体支架100、第一支架200及第二支架300均呈中空管状,以起到重建流体通道、隔离管腔(如血管等)的病变区域等作用。
参照图2,主体支架100包括主体部覆膜110及与该主体部覆膜110固定连接的主体部支撑结构。主体部覆膜110在周向上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可由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称P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起到良好的隔绝血液的作用。
主体部支撑结构通过缝合或热熔等方式与主体部覆膜110固定连接,主体部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列的主体部波圈130。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主体部支撑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分段,至少包括第一锚定段100a和支撑段100b。第一锚定段100a位于支撑段100b的近端,且第一锚定段100a及支撑段100b中的主体部波圈130均位于主体部覆膜110的外壁。故第一锚定段100a及支撑段100b中主体部波圈130可直接与管腔内壁接触,从而增强主体支架100与管腔内壁的锚定力,进而提高主体支架100的抗移位性能。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锚定段100a和/或支撑段100b中主体部波圈130也可设置于主体部覆膜110的内壁,具体设置的位置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而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锚定段100a中主体部波圈130的丝径(以下简称丝径M)较支撑段100b中主体部波圈130的丝径(以下简称丝径N)大,例如,丝径M与丝径N之间的比值范围可为1~1.5。具有较大丝径的主体部波圈130可为主体支架100的近端提供更大的径向支撑力,进而进一步提高主体支架100的抗移位性能。此外,由于第一锚定段100a中主体部波圈130的丝径较大,故可适当减少第一锚定段100a中主体部波圈130的波数。例如,第一锚定段100a中主体部波圈130的波数少于支撑段100b中主体部波圈130的波数,使得第一锚定段100a压缩后的外径较小,可更顺利的装入更小的鞘管中,因此获得更加优良的装鞘性能。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还可适当增加第一锚定段100a中相邻主体部波圈130之间的间距。例如,第一锚定段100a中相邻主体部波圈130之间的间距大于支撑段100b中相邻主体部波圈130之间的间距。以提高主体支架100近端的弯曲性能,使主体支架100近端获得良好的顺应性,可更广泛的适用于多种形态的近端动脉瘤。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主体支架100的顺应性,还可使第一锚定段100a中最远端的主体部波圈130与支撑段100b中最近端的主体部波圈130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锚定段100a中相邻主体部波圈130之间的间距。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0的近端还设有裸波圈150,该裸波圈150的多个波谷与主体部覆膜110的近端边缘固定连接,且部分裸波圈150裸露在外,也即主体部覆膜110仅部分覆盖裸波圈150。裸波圈150的多个波峰向近端延伸有锚刺柱170a,锚刺柱170a上设有与锚刺柱170a一体成型的锚刺170b,锚刺170b从其所在的锚刺柱170a上向外延伸,且指向远端。在主体支架100植入人体管腔后,锚刺170b可使主体支架100近端与人体管腔内壁之间形成可靠的固定连接,避免主体支架100术中和远期的移位。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裸波圈150与第一锚定段100a之间设有两个相同的小波波圈180,分别为第一小波波圈和第二小波波圈。该两个小波波圈180均固定连接于主体部覆膜110的内壁,且第一小波波圈的波峰与第二小波波圈的波谷相对。两个小波波圈180的波数、丝径、波高、波宽均相等。小波波圈180的波数与第一锚定段100a的主体部波圈130的波数之比为2~5,小波波圈180的丝径与第一锚定段100a的主体部波圈130的丝径之比为0.3~1.0,小波波圈180的波高与第一锚定段100a的主体部波圈130的波高之比为0.4~1。
该两个小波波圈180可以充分将主体部覆膜110的近端开口撑开,并提升主体支架100的顺应性,降低I型内漏风险;此外,相较于一个小波波圈180,两个小波波圈180重叠设置有利于提供更加均匀的径向支撑力,使主体支架100的近端贴壁性更佳。
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0的远端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架200,两个第一支架200均与主体支架100连通,且两个第一支架200的结构大体上相同,仅存在尺寸上的差异,如轴向长度不同。本实施例以较短的第一支架200为例说明第一支架200的结构。
第一支架200包括第一覆膜210及与该第一覆膜210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一覆膜210在周向上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并采用PET、PTFE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第一覆膜210的近端与主体部覆膜110的远端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覆膜210与主体部覆膜110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覆膜210与主体部覆膜110可不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而是通过缝合或热熔等固定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与之相比,一体成型的第一覆膜210与主体部覆膜110不仅便于加工制造,还有利于防止因第一覆膜210与主体部覆膜110的连接处破损而造成的III型内漏。
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沿轴向均匀排列的第一波圈230。其中,最远端的第一波圈230位于第一覆膜210的内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第一覆膜210远端的贴壁性能,减少第一支架200远端封堵的风险,还有利于提高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之间脱离的风险。此外,除最远端的第一波圈230外的其他第一波圈230均位于第一覆膜210的外壁,这有利于增强第一支架200与管腔内壁的锚定力,从而提高第一支架200的抗移位性能。
两个第一支架200均可套接第二支架300。请再次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轴向长度较短的第一支架200上套接有第二支架300,该第二支架300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另一部分则位于第一支架200的远端。在自然展开状态下,第二支架300的外径大于第一支架200的内径,当第二支架300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第一支架200对第二支架300形成径向向内的约束力,该约束力又使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可有效阻止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发生相对位移。
参照图3,第二支架300包括第二覆膜310及与该第二覆膜310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结构。第二覆膜310在周向上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并采用PET、PTFE等高分子材料制成。
第二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波圈330。当第二支撑结构中包括多个第二波圈330时,多个第二波圈330沿轴向间隔排列。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最远端的第二波圈330及最近端的第二波圈330均位于第二覆膜310的内壁。有利于提高第二覆膜310两端的贴壁性能,减少第二支架300两端开口被封堵的风险。此外,除最远端和最近端的第二波圈330外的其他第二波圈330均位于第二覆膜310的外壁,这有利于增强第一支架200内壁与第二支架300外壁之间的锚定力,从而提高第二支架300的抗移位性能,且若第二支架300向远端相对第一支架200发生相对移动时,第一支架200最远端的第一波圈230可钩挂住第二支架300外壁的第二波圈330,从而防止第二支架300脱出。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二波圈330的波峰数、丝径均大于第一波圈230的波峰数及丝径,使第二波圈330的径向支撑力较第一波圈230的径向支撑力大,从而可使第二支架300更牢固的与第一支架200锚定。具体地,第二波圈330的波峰数与第一波圈230的波峰数的比值范围为:1.2~1.5,第二波圈330的丝径与第一波圈230的丝径的比值范围为:0.8~2,第二波圈330的波高与第一波圈230的波高的比值范围为:0.5~1。
第二支架30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350。当第二支架300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倒刺部350可将第二支架300及第一支架200相互锚定。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支架300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该倒刺部350从第一覆膜210的内侧穿入且从第一覆膜210的外侧穿出。使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之间牢固锚定,有效降低第二支架300从第一支架200中脱出的风险。在其他实施例中,倒刺部350也可不刺穿第一覆膜210,而是钩挂在第一覆膜210内侧的第一波圈230上;或者,第一覆膜210内侧具有凹槽,倒刺部350可钩挂在该凹槽内。
当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互锚定时,若倒刺部350刺破第一覆膜210,则第一覆膜210上会存在穿孔;若倒刺部350不刺破第一覆膜210,而是在第一覆膜210内侧与第一支架200锚定,则倒刺部350所在位置处,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之间可能存在缝隙。为了确保在倒刺部350的近端侧,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之间具有足够的重合距离,避免第二支架300的近端因贴壁效果不佳导致血液从第一覆膜210上的穿孔或倒刺部350位置处的缝隙流过,而造成内漏。本实施例中,倒刺部350到第二支架300近端边缘的距离大于1毫米。
此外,为了确保在第二支架300的释放过程中,倒刺部350能顺利的将第一支架200及第二支架300之间锚定,且在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锚定后,不会因倒刺部350到第一支架200的远端边缘的距离过短而造成第二支架300易脱落。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支架300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倒刺部350到第一支架200远端边缘的距离大于5毫米。倒刺部350可固定连接于一个或多个第二波圈330上。例如,本实施例中,倒刺部350位于近端第三个第二波圈330(以下将设有倒刺部350的第二波圈330称为倒刺波圈330a)上,且倒刺波圈330a的每一个波峰上均设有倒刺部350。可确保第二支架300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倒刺部350从第一覆膜210的中间区域穿出,且倒刺部350从第一覆膜210穿出后,倒刺部350的远端方向至少有一个第一波圈230,可在第二支架300向远端方向移动时,钩挂住倒刺部350。以防止第二支架300继续向远端移动而脱出,为第二支架300形成双重防脱保护。在其他实施例中,倒刺部350还可设于其他的第二波圈330(如近端第二个第二波圈330)的任意位置(如波谷)上,且可在多个第二波圈330上设置倒刺部350。倒刺部350的数量及具体位置并不限定,只要保证第二支架300在第一支架200内释放时,倒刺部350位于第一支架200内,且第二支架300释放后,倒刺部350均能从第一覆膜210中穿出即可。
倒刺波圈330a和倒刺部350一体成型,由金属管切割后热定型而成。定型后的倒刺部350一端与倒刺波圈330a固定连接,即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倒刺部350自第二支架300向外辐射且向远端方向延伸,与第二支架300轴线之间形成小于90°的夹角α。当第二支架300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200内时,血流自近端向远端方向流动并冲击第二支架300。由于夹角α小于90°,故倒刺部350可有效阻止第二支架300向远端方向移动,防止第二支架300脱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夹角α为30°~45°。当夹角α大于45°时,倒刺部350阻止第二支架300向远端方向移动的效果变差,且过大的夹角α可能会使其自由端刺入人体管腔内壁中,造成对人体管腔的损坏。而当夹角α小于30°时,当第二支架300在第一支架200内释放的过程中,倒刺部350可能被挤压在第二支架300的外壁与第一支架200的内壁之间,无法穿出第一覆膜210,也无法实现其锚定效果。因此,将夹角α设置为30°~45°,不仅可确保在第二支架300释放的过程中,倒刺部350顺利从第一覆膜210穿出,且可确保倒刺部350具备较好的锚定效果,同时防止其对人体管腔的损坏。
具体地,参照图4,倒刺部350包括一根或多根倒刺351,倒刺351的长度范围为2~3毫米,一方面可确保倒刺351具有足够的长度从第一覆膜210中穿出,另一方面可防止因倒刺351过长而刺破人体管腔。倒刺351的宽度范围为1.0~1.5毫米,倒刺351的厚度范围为1.0~1.5毫米,使得倒刺35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锚定力。在其他实施例中,倒刺351的宽度和厚度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只要确保倒刺351的断裂强力大于6牛顿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系统10包括主体支架100,但主体支架100的存在并不会对倒刺部350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产生影响,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省略掉主体支架100。
实施例2
参照图5,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管腔支架系统10还包括显影部,显影部可通过涂覆、镀膜、缠绕或缝合显影材料的方式设置。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00上设有轴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显影部251和第二显影部253,用于标识第二支架300近端的可释放区域200a,可在术中帮助操作者清晰的识别可释放区域200a,进而提高了操作便捷性及操作精确性。可释放区域200a包括第一显影部251和第二显影部253,以及第一显影部251和第二显影部253之间的区域。当第二支架300套设于第一支架200内,且第二支架300的近端边缘位于第一显影部251和第二显影部253之间,或者,第二支架300的近端边缘与第一显影部251或第二显影部253重叠时,可认为第二支架300位于可释放区域200a中。此时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之间的重叠区域的轴向长度为20~30毫米。足够长的重叠区域(亦可称锚定区域)可使第二支架300与第一支架200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锚定力及较好的密封效果,可有效降低第二支架300脱出及III型内漏的发生概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显影部251位于第一支架200的近端开口附近,不仅可标识可释放区域200a,还可标识第一支架200的近端开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影部251可位于第一支架200的其他位置,此时,第一支架200的近端开口可通过设置其他的显影部标识。
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二支架300的近端设置第三显影部371,以在术中为操作者清晰的标识出第二支架300的近端。第三显影部371可以是多个。例如,可在第二支架300的近端设置2个第三显影部371,且该2个第三显影部371对称设置,其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在第二支架300的近端释放后,操作者可通过观察这2个第三显影部371是否位于可释放区域200a内;当位于可释放区域200a内时,继续观察该2个第三显影部371是否在径向上平齐;若是,则认为第二支架300释放形态较为理想,继续进行后续的释放操作;若否,则重新释放第二支架300的近端。
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二支架300的远端设置多个对称的第四显影部373,在第一支架200的远端设置第五显影部255,在主体支架100的近端设置多个对称的第六显影部190。上述第一显影部251~第六显影部190均可用黄金、铂金等金属制成“O”形或“8”字形并缝合固定。为了更好的区分,还可将第一显影部251~第六显影部190设置成不同的形状。
实施例3
参阅图7(图7采用简略画法展示第二支架300及锚定支架500,并未完整展示第二支架300和锚定支架500的全部组件,对于第二支架300和锚定支架50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8),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实施例2的基础上,第二支架300的远端还固定连接(如缝合固定)有锚定支架500。参照图8,锚定支架500呈两端开口的管状,其近端的外径与第二支架300远端的外径大致相同,锚定支架500远端的外径大于其近端的外径。本实施例中,锚定支架500包括连接段500a及第二锚定段500b。连接段500a呈锥台状,其外径较小的一端(即连接段500a的近端)与第二支架300的远端固定连接,其外径较大的一端(即连接段500a的远端)与第二锚定段500b固定连接,第二锚定段500b的外径与连接段500a远端的外径相同。由于锚定支架500较大的外径,使锚定支架500的径向支撑力较第二支架300的径向支撑力更强,从而锚定支架500可在第二支架300的远端牢固的锚定,进一步防止第二支架300从第一支架200中脱出。
锚定支架500包括锚定部覆膜510及与该锚定部覆膜510固定连接的锚定部支撑结构。锚定部覆膜510在周向上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并采用PET、PTFE等高分子材料制成。锚定部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锚定部波圈530。当锚定部支撑结构中包括多个锚定部波圈530时,多个锚定部波圈530沿轴向间隔排列。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最远端的锚定部波圈530位于锚定部覆膜510的内壁。有利于提高锚定部覆膜510远端的贴壁性能,减少锚定支架500远端被封堵的风险。此外,除最远端的锚定部波圈530外的其他锚定部波圈530均位于锚定部覆膜510的外壁,这有利于提高锚定部外壁与管腔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提高锚定支架500的抗位移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了锚定支架500,故在设置显影部时,可省略第二支架300远端的第四显影部373,而将第四显影部373设置于锚定支架500的远端。
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为部分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对部分部件和结构做简单替换或修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一覆膜,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侧穿入且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穿出。
2.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轴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显影部和第二显影部,所述第一显影部和所述第二显影部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支架近端的可释放区域,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将所述第二支架及所述第一支架相互锚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一覆膜,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侧穿入且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波圈,当所述倒刺部穿出所述第一覆膜后,在所述倒刺部的远端方向至少存在一个第一波圈,用于在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端方向移动时,可钩挂住所述倒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波圈,所述第一支架中最远端的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二覆膜及与所述第二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波圈,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波圈上固定连接有倒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部自所述第二支架向外辐射且向远端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45°。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部到所述第二支架近端边缘的距离大于1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到所述第一支架远端边缘的距离大于5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波圈,所述第二支架中最远端及最近端的第二波圈均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二波圈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外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波圈,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波圈,所述第二波圈的丝径较所述第一波圈的丝径大,且所述第二波圈的波数较所述第一波圈的波数多。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自然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轴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显影部和第二显影部,所述第一显影部和所述第二显影部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支架近端的可释放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14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设于近端的第三显影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第三显影部位于所述可释放区域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设有锚定支架,所述锚定支架远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径。
17.一种管腔支架,可套接于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一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管腔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侧穿入且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穿出。
CN202023340079.2U 2020-12-30 2020-12-30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Active CN216854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0079.2U CN216854951U (zh) 2020-12-30 2020-12-30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0079.2U CN216854951U (zh) 2020-12-30 2020-12-30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54951U true CN216854951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22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0079.2U Active CN216854951U (zh) 2020-12-30 2020-12-30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549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20714A1 (en) Occluder and anastomosis devices
JP6353593B2 (ja) 向きを変えられる分岐部を備えた管腔内人工器官
JP6441297B2 (ja) ステント及び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JP4081522B2 (ja) 一時留置型のステント及び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EP2591752B1 (en) Diameter reducing tie arrangement for endoluminal prosthesis
CN107822739B (zh)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EP3241578B1 (en) Anastomotic devices
US6004347A (en) Non-migrating vascular prosthesi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cement system therefor
US20220370071A1 (en) Occluder and Anastomosis Devices
WO1998056449A1 (fr) Extenseur intravasculaire
JP2013543416A (ja)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システム
CN216854951U (zh) 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JP3878971B2 (ja) 一時留置型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AU2019253802B2 (en) Occluder and anastomosis devices
CN116407331A (zh) 一种覆膜支架
CN116407326A (zh) 一种覆膜支架
CN116407332A (zh) 一种覆膜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