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54124U - 茶叶审评桌 - Google Patents

茶叶审评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54124U
CN216854124U CN202123301255.6U CN202123301255U CN216854124U CN 216854124 U CN216854124 U CN 216854124U CN 202123301255 U CN202123301255 U CN 202123301255U CN 216854124 U CN216854124 U CN 216854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luation
dry
barrel
platform
evaluation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12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秀泽
陈孝权
汤海奎
曾新生
董雪兰
袁国霞
杜瑞萍
郑鲁
苏东升
张润华
段万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nghai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ngha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nghai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ngha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12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54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54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54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审评桌,包括桌体,桌体包括:主体结构;湿评台,设置在主体结构的顶部;干评台,架设在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湿评台的上方,干评台包括盒体和干评台面,盒体具有用于放置标准样茶的开口腔,干评台面与盒体翻转连接,干评台面能够处于与盒体折叠的折叠位置,且干评台面朝向桌体的前侧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展开位置,其中,当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时,干评台面封堵开口腔,且在竖直方向上干评台面避让湿评台靠近桌体的前侧的部分。上述湿评台和干评台独立分层,且干评台面设计为可折叠方式,这样能够使湿评台和干评台不会相互干涉,从而实现茶叶审评桌同时具备干评和湿评功能,使用更为便捷,有利于提高审评效率。

Description

茶叶审评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审评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茶叶审评桌。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茶叶审评均作为茶叶原料入库验收时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主要通过干评和湿评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并根据审评结果进行质量判定或等级划分。
在现有技术中,茶叶审评所使用的审评桌通常十分简陋,且功能单一,干评和湿评需要在放置于不同位置的两张审评桌分别进行,
使用十分不便,从而影响审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茶叶审评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审评桌,包括桌体,桌体包括:主体结构;湿评台,设置在主体结构的顶部;干评台,架设在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湿评台的上方,干评台包括盒体和干评台面,盒体具有用于放置标准样茶的开口腔,干评台面与盒体翻转连接,干评台面能够处于与盒体折叠的折叠位置,且干评台面朝向桌体的前侧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展开位置,其中,当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时,干评台面封堵开口腔,且在竖直方向上干评台面避让湿评台靠近桌体的前侧的部分。
进一步地,开口腔为多个,多个开口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开口腔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用于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适配,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和/或,当干评台面处于展开位置时,开口腔的腔内底壁与干评台面之间呈钝角夹角。
进一步地,干评台面与盒体靠近桌体的前侧的边缘铰接,以使干评台面能够相对于盒体翻转,干评台还包括第一位置保持结构,第一位置保持结构连接在盒体与干评台面之间,当干评台面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位置保持结构对干评台面施加拉力,以使干评台面保持在折叠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位置保持结构包括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相邻的连杆之间均转动连接,且多个连杆中位于两端的连杆分别与盒体和干评台面转动连接,其中,当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时,至少两个相邻的连杆之间相互折叠;当干评台面处于展开位置时,多个连杆整体展开并对干评台面施加拉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设置在湿评台上且位于盒体的下方,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包括容器放置架,容器放置架的架体为多层,其中,架体的最底层设有集水盘,架体位于该最底层上方的其余层设有容器放置篮,容器放置篮具有多个容器固定部,通过将审评容器与容器固定部定位配合以对该审评容器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容器放置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方向平行于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还包括柜体,柜体包围在容器放置架的外侧,其中,柜体的顶面与盒体的底面之间相贴合或者具有等距间隙;和/或,柜体具有多个柜门,多个柜门沿第一方向布置,且每个柜门能够沿第一方向进行滑动。
进一步地,主体结构的内部具有多个储物腔,多个储物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平行于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茶叶审评桌还包括:自吸式烧水装置,嵌设于湿评台上,且当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时,干评台面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避让自吸式烧水装置,自吸式烧水装置位于多个储物腔中的一个的上方;储水桶,与自吸式烧水装置相连通,以用于为自吸式烧水装置提供水;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设置在对应于自吸式烧水装置的储物腔中,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的输入端线缆由主体结构的旁侧或后侧伸出,以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的输出端线缆与自吸式烧水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桶体放置架,与主体结构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第一桶体放置架能够处于与主体结构折叠的第一收纳位置,且第一桶体放置架相对于主体结构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放置位置;第二位置保持结构,与第一桶体放置架相配合,以用于在第一桶体放置架翻转至第一放置位置时,将第一桶体放置架保持在第一放置位置,此时第一桶体放置架用于放置储水桶;和/或,第二桶体放置架,与主体结构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第二桶体放置架能够处于与主体结构折叠的第二收纳位置,且第二桶体放置架相对于主体结构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放置位置;第三位置保持结构,与第二桶体放置架相配合,以用于在第二桶体放置架翻转至第二放置位置时,将第二桶体放置架保持在第二放置位置,此时第二桶体放置架用于放置清洗桶或收集桶。
进一步地,多个储物腔中的一个内设有热水瓶固定架,热水瓶固定架具有第一容置槽,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且其尺寸与备用热水瓶的外径相适配,以通过将备用热水瓶置于第一容置槽内实现对备用热水瓶的固定。
进一步地,桌体的底部设有多个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脚轮,多个万向脚轮均匀分布,桌体的旁侧设有把手,通过操作把手可控制桌体移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叶审评桌的桌体包括主体结构、湿评台以及干评台,湿评台设置在主体结构的顶部,干评台架设在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湿评台的上方。其中,干评台包括盒体和干评台面,盒体具有用于放置标准样茶的开口腔,干评台面与盒体翻转连接,以使干评台面能够处于与盒体折叠的折叠位置,且干评台面朝向桌体的前侧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展开位置。
当干评台面处于展开位置时,盒体的开口腔敞开,该开口腔内放置有标准样茶,审评人员可在干评台面上对待审评样茶进行干评,在干评过程中需要将待审评样茶与标准样茶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按照茶叶干评标准评定待审评样茶的原料外形特征和原料级别。
当干评结束后,将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此时干评台面作为盒体的盒盖封堵开口腔,从而对开口腔内的标准样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折叠后的干评台面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避让湿评台靠近桌体的前侧的部分,也就是说,此时在竖直方向上湿评台靠近桌体前侧的部分不会被干评台面遮挡,这样便于审评人员在湿评台上对茶叶进行湿评。
上述茶叶审评桌包括湿评台和干评台,湿评台和干评台在竖直方向上相互独立分层,并且干评台的干评台面设计为可折叠方式,这样能够使湿评台和干评台之间不会相互干涉,从而实现茶叶审评桌同时具备干评和湿评功能,使用更为便捷,进而有利于提高审评效率。另外,盒体的开口腔内放置有标准样茶,当干评台面展开时,审评人员方便将待审评样茶与标准样茶进行比较,当干评台面折叠后,干评台面作为盒体的盒盖封堵开口腔,从而对标准样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茶叶审评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干评台面处于折叠位置;
图2为图1的茶叶审评桌的正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示出容器放置架的结构,审评容器容置组件的柜体被隐藏;
图3为图1的茶叶审评桌的干评台面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茶叶审评桌的湿评台、容器放置架以及自吸式烧水装置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容器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茶叶审评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桶体放置架和第二桶体放置架处于各自的放置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叶审评桌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它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叶审评桌,主要用于在茶叶原料入库验收时对茶叶的各项品质因子进行审评,并根据审评结果进行茶叶质量判定或茶叶等级划分。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审评桌包括桌体,桌体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以及位于前侧和后侧之间的两个旁侧(即左侧和右侧),审评人员在进行茶叶审评时处于桌体的前侧。桌体包括主体结构11、湿评台12以及干评台13。主体结构11作为主要支承结构,对湿评台12、干评台13以及其它结构进行稳固支承。也就是说,湿评台12和干评台13均位于主体结构11上。具体地,湿评台12设置在主体结构11的顶部,干评台13架设在主体结构11上,且位于湿评台12的上方。
其中,干评台13包括盒体131和干评台面132,盒体131具有用于放置标准样茶的开口腔1311,干评台面132与盒体131翻转连接,以使干评台面132能够处于与盒体131折叠的折叠位置(如图1和图2中干评台面132所处位置),且干评台面132朝向桌体的前侧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展开位置(如图3中干评台面132所处位置)。
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盒体131的开口腔1311敞开,该开口腔1311内放置有标准样茶,审评人员可在干评台面132上对待审评样茶进行干评,在干评过程中需要将待审评样茶与标准样茶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按照茶叶干评标准评定待审评样茶的原料外形特征和原料级别。
当干评结束后,将干评台面132处于折叠位置,此时干评台面132作为盒体131的盒盖封堵开口腔1311,从而对开口腔1311内的标准样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折叠后的干评台面132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避让湿评台12靠近桌体的前侧的部分,也就是说,此时在竖直方向上湿评台12靠近桌体前侧的部分不会被干评台面132遮挡,这样便于审评人员在湿评台12上对茶叶进行湿评。
上述茶叶审评桌包括湿评台12和干评台13,湿评台12和干评台13在竖直方向上相互独立分层,并且干评台13的干评台面132设计为可折叠方式,这样能够使湿评台12和干评台13之间不会相互干涉,从而实现茶叶审评桌同时具备干评和湿评功能,使用更为便捷,进而有利于提高审评效率。另外,盒体131的开口腔1311内放置有标准样茶,当干评台面132展开时,审评人员方便将待审评样茶与标准样茶进行比较,当干评台面132折叠后,干评台面132作为盒体131的盒盖封堵开口腔1311,从而对标准样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湿评台12距离地面的高度以及干评台13的干评台面132展开后距离地面的高度,需要根据审评人员普遍的身高范围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干评台面132距离地面的高度大约为1.3m。另外,湿评台12与干评台13之间空间的高度也应该满足一定要求,例如该空间的高度允许在其中安装其它结构部件。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腔1311为多个,多个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用于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适配。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干评台面132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方向可看作是图1和图4中示出的x轴延伸方向。每个开口腔1311用于放置一个标准样茶,多个开口腔1311可以用于放置多个标准样茶,例如开口腔1311为6个以用于放置6个标准样茶,多个标准样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开,便于审评人员进行观察比较。
另外,每个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用于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适配。例如,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与样茶盘外轮廓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相同,这样可以使样茶盘卡在开口腔1311中,从而对样茶盘起到沿第一方向的限位作用,防止样茶盘窜动或掉落;或者,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样茶盘外轮廓沿第一方向的宽度,此时样茶盘与开口腔1311沿第一方向布置的两侧腔壁之间间隙配合,同样可以对样茶盘起到沿第一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的限位作用(即允许样茶盘可在小范围内沿第一方向移动,该范围具体数值取决于间隙配合的间隙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外轮廓的形状呈矩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相应地,每个开口腔1311的形状也呈矩形。此外,开口腔1311的数量也不限于与标准样茶的数量一致,在其它实施例中,开口腔1311的数量与标准样茶的数量也可以不一致,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开口腔1311中也可以放置两个以上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或者,至少一个开口腔1311中不放置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与干评台面132之间呈钝角夹角,此时,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处于倾斜状态,样茶盘放置于该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上时同样处于倾斜状态,这样更加便于进行标准样茶与待审评样茶之间的观察比较。优选地,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与干评台面132之间夹角大约为120度。当然,在其它是实施方式中,干评台面132展开时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与干评台面132之间夹角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开口腔1311的腔内底壁处于倾斜状态,样茶盘放置于腔内底壁上时,通常将样茶盘的底部边缘与开口腔1311的底部侧壁相贴合,样茶盘的两侧边缘与开口腔1311的两侧腔壁(即沿第一方向布置的两个腔壁)相贴合或间隙配合,而样茶盘的顶部边缘与开口腔1311的顶部腔壁之间的距离并不作限定。通常情况下,在干评过程中,样茶盘一直放置于开口腔1311中即可,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审评人员需要样茶盘由开口腔1311中取出进行比较。因此,可以将样茶盘的顶部边缘与开口腔1311的顶部腔壁之间的距离设计得较大,这样便于审评人员由样茶盘的上方空间处拿取样茶盘。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干评台面132与盒体131靠近桌体的前侧的边缘铰接,以使干评台面132能够相对于盒体131翻转,并且实现翻转连接的铰接结构更为简单。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铰接结构为合页134,干评台面132的一侧边缘与盒体131靠近桌体前侧的边缘通过多个合页134铰接连接。此外,干评台13还包括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连接在盒体131与干评台面132之间。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对干评台面132施加拉力,以使干评台面132保持在折叠位置。优选地,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为两个,两个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沿干评台面13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干评台面132与盒体131的翻转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它实施例中,干评台面132还可以不与盒体131的边缘进行连接,而是通过两侧的转动支撑杆进行翻转连接,例如,干评台面132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支撑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杆的第二端分别与盒体131的两个侧面进行转动连接,在两个支撑杆相对于盒体131转动过程中可带动干评台面132进行翻转。
另外,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的具体结构并不作限定,可以为任何能够实现将干评台面132保持在折叠位置的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包括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相邻的连杆之间均转动连接,且多个连杆中位于两端的连杆分别与盒体131和干评台面132转动连接。当干评台面132处于折叠位置时,至少两个相邻的连杆之间相互折叠,此时多个连杆整体体积折叠到最小且大致平行于干评台面132,这样不会对干评台面132的折叠产生影响;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多个连杆整体展开,此时多个连杆整体呈平直状,并对干评台面132施加拉力,从而使干评台面132保持在折叠位置。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也可以为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盒体131和干评台面132转动连接,当干评台面132处于折叠位置时,伸缩杆处于缩回状态,且伸缩杆整体大致平行于干评台面132;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伸缩杆处于伸出状态,并对干评台面132施加拉力。或者,第一位置保持结构133也可以为柔性绳,柔性绳的两端分别与盒体131和干评台面132固定连接,当干评台面132处于折叠位置时,柔性绳呈弯曲状;当干评台面132处于展开位置时,柔性绳对干评台面132施加拉力,此时柔性绳被拉直。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审评桌还包括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至少用于容置收纳审评中需要用到的审评杯、审评碗等容器。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设置在湿评台12上且位于盒体131的下方,也就是说,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设置于湿评台12与干评台13之间的空间内,这样能够更好地利用空间。
具体地,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包括容器放置架21,容器放置架21的架体211为多层,架体211的最底层设有集水盘212,架体211位于该最底层上方的其余层设有容器放置篮213,审评容器放置于容器放置篮213中,并且能够在容器放置篮213中进行沥水,流下的水能够被收集在集水盘212中。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架体211为两层结构,上层为容器放置篮213,下层为集水盘212,容器放置架21整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需要注意的是,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并不限于对审评杯、审评碗等审评容器进行收纳,在一些实施例中,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同样也可以对审评中需要用到的勺子(例如取茶汤用的勺子)等小件用具进行收纳。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放置篮213具有多个容器固定部,通过将审评容器与容器固定部定位配合以对该审评容器进行固定,从而避免移动茶叶审评桌时审评容器掉落或被磕坏。
具体地,在图5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容器固定部包括杯体定位凸台2131和杯盖定位槽2132,其中,杯体定位凸台2131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且杯体定位凸台2131的外径与审评杯的杯体的内径相适配,该杯体定位凸台2131向上凸出于容器放置篮213的底壁,将审评杯的杯体倒扣在杯体定位凸台2131上以将该评审杯的杯体进行固定;杯盖定位槽2132设置在容器放置篮213的侧壁上,杯盖定位槽2132的内侧槽壁由连接在容器放置篮213的侧壁上的挡件构成,该挡件可通过金属杆体弯折而成,且该挡件的顶部设有下凹卡槽,将审评杯的杯盖插入至杯盖定位槽2132中,且杯盖上的提手能够卡在下凹卡槽中,从而对该评审杯的杯盖进行固定。
容器固定部还包括碗体定位凹槽2133,碗体定位凹槽2133设置在容器放置篮213的底壁上,且碗体定位凹槽2133沿其延伸方向的形状大致呈弧形,将审评碗的边缘卡入至碗体定位凹槽2133内以对该审评碗进行固定。
另外,容器放置篮213还包括小件用具收纳部2134,小件用具收纳部2134整体呈篮筐状,可用于收纳放置审评中需要用到的勺子(例如取茶汤用的勺子)等小件用具。
优选地,容器放置篮213整体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中间区域用于设置小件用具收纳部2134;两侧区域中的一个用于设置杯体定位凸台2131和杯盖定位槽2132,杯体定位凸台2131可设置为均匀布置的多个,杯盖定位槽2132的数量与杯体定位凸台2131的数量一致且分别对应于杯体定位凸台2131的外侧设置;两侧区域中的另一个用于设置碗体定位凹槽2133,碗体定位凹槽2133为多个,多个碗体定位凹槽2133沿容器放置篮213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放置架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即容器放置架21的架体2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此时架体211的两侧支撑部分沿第一方向布置,容器放置篮213的长边朝向桌体的前侧,这样可以便于审评人员取放审评容器。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还包括柜体22,柜体22包围在容器放置架21的外侧,即容器放置架21至少四周会被柜体22包裹起来,从而起到防尘的作用。其中,柜体22的顶面与盒体131的底面之间相贴合或者具有等距间隙,也就是说,柜体22的顶面的形状与盒体131的底面的形状相适配,这样可以尽量增大柜体22的内部空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柜体22具有多个柜门221,多个柜门221沿第一方向布置,且每个柜门221能够沿第一方向进行滑动,也就是说,柜体22的柜门221采用推拉门的形式,更加节省空间。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它实施例中,柜门221也可以采用平开门的形式。
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结构11的内部具有多个储物腔111,多个储物腔1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主体结构11的内部腔室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其中,当第一隔板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隔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主体结构11的内部腔室被第一隔板分隔为多个储物腔111。多个储物腔111构成储物隔间,相应地,主体结构11的前侧(即与桌体的前侧相对应的一侧)具有与多个储物腔111一一对应的多个储物隔间门板112。上述多个储物腔111能够放置用于盛放待审评样茶的样茶簸箕、用于盛放标准样茶的样茶盘、胶带、备用热水瓶等大件用具。另外,主体结构11还具有多个储物抽屉113,多个储物抽屉113位于储物隔间的上方,且多个储物抽屉113沿第一方向布置。多个储物抽屉113能够放置表格单据、天平、沙漏、验收工具等所需的小件用具。上述储物隔间和储物抽屉113能够将审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用具合理地进行收纳,相比于现有的各种用具摆放杂乱无序,更能够提高入库验收现场的整洁和美观,便于现场和仓库的规范管理。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审评桌还包括自吸式烧水装置30、储水桶(图中未示出)以及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其中,自吸式烧水装置30嵌设于湿评台12上,以用于为茶叶审评提供开水。当干评台面132处于折叠位置时,干评台面132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避让自吸式烧水装置30,从而方便审评人员在进行湿评时取放自吸式烧水装置30中的烧水壶。储水桶与自吸式烧水装置30通过管路进行连通,以用于为自吸式烧水装置30提供水。
自吸式烧水装置30位于多个储物腔111中的一个的上方,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设置在对应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的储物腔111中。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入端线缆41由主体结构11的旁侧或后侧伸出桌体外,以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出端线缆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电性连接。
当自吸式烧水装置30嵌设于湿评台12上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的底部可以直接嵌入至储物腔111中,此时输出端线缆直接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相连即可;当自吸式烧水装置30嵌设于湿评台12上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的底部也可以与储物腔111之间仍然存在实体结构进行遮挡,此时可在该实体结构上开设通孔,以便于输出端线缆穿过该通孔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相连,方便烧水取电。
当自吸式烧水装置30需要通电时,将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入端线缆41拉出并接到就近的电源上;当自吸式烧水装置30不需要通电时,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入端线缆41能够自动缩回,从而避免线缆杂乱无章,提高现场的整洁性和美观性。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湿评台12包括湿评台面和围绕湿评台面的前侧、两个旁侧设置的凸台,凸台的顶面高于湿评台面,从而防止湿评台面上的液体外流。设湿评台面所在平面内,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即第二方向可看作是图1和图4中示出的y轴延伸方向。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和自吸式烧水装置30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也就是说,以审评人员的视角(如图1中加粗箭头所示)为基准,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和自吸式烧水装置30分别位于审评人员的左右两侧。优选地,审评容器容置组件位于湿评台12的左上角,自吸式烧水装置30位于湿评台12的右下角。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吸式烧水装置30下方的储物腔111中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通过第二隔板将储物腔111分隔为第一子腔1111和第二子腔1112。优选地,以审评人员的视角为基准,第一子腔1111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右前侧,第二子腔1112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右后侧,自吸式烧水装置30对应于第一子腔1111,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位于第二子腔1112中,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出端线缆穿过第二隔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子腔1111,并最终于自吸式烧水装置30相连。其中,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二隔板上。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审评桌还包括第一桶体放置架51和第二位置保持结构52。第一桶体放置架51与主体结构11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第一桶体放置架51能够处于与主体结构11折叠的第一收纳位置,且第一桶体放置架51相对于主体结构11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放置位置。第二位置保持结构52与第一桶体放置架51相配合,以用于在第一桶体放置架51翻转至第一放置位置时,将第一桶体放置架51保持在第一放置位置,此时第一桶体放置架51用于放置储水桶。第一桶体放置架51在需要使用时可以翻转至第一放置位置,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折叠至与主体结构11相贴合的第一收纳位置,从而减少占用空间。
优选地,第一桶体放置架51位于主体结构11的靠近自吸式烧水装置30的旁侧侧壁上,且尽量靠近自吸式烧水装置30设置,这样更加便于两者之间进行连通。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以审评人员的视角为基准,第一桶体放置架51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右侧侧壁靠前位置。第一桶体放置架51上具有第二容置槽511,第二容置槽511的横截面呈圆形,且与储水桶的桶体的尺寸相适配,储水桶放置于第二容置槽511中以实现限位固定。
另外,第一桶体放置架51的底部边缘与主体结构11铰接连接,第一桶体放置架51在进行翻转时是由上至下进行翻转。第二位置保持结构52包括设置主体结构11上的第一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桶体放置架51的底部边缘铰接位置的下方,当第一桶体放置架51处于第一放置位置时,第一支撑板能够对第一桶体放置架51进行支撑,以使其保持在第一放置位置。此外,当第一桶体放置架51处于第一收纳位置时,也应该通过第一锁紧结构(例如卡扣)将第一桶体放置架51与主体结构11连接,以将其锁定至第一收纳位置。
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审评桌还包括第二桶体放置架61和第三位置保持结构62。第二桶体放置架61与主体结构11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第二桶体放置架61能够处于与主体结构11折叠的第二收纳位置,且第二桶体放置架61相对于主体结构11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放置位置。第三位置保持结构62与第二桶体放置架61相配合,以用于在第二桶体放置架61翻转至第二放置位置时,将第二桶体放置架61保持在第二放置位置,此时第二桶体放置架61用于放置清洗桶或收集桶。审评碗、审评杯、勺子等器具可以在清洗桶中进行清洗,湿评后的茶汤、茶渣等能够统一放置于收集桶中进行统一收集处理。第二桶体放置架61在需要使用时可以翻转至第二放置位置,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折叠至与主体结构11相贴合的第二收纳位置,从而减少占用空间。
优选地,第二桶体放置架61为两个,两个第二桶体放置架61分别用于放置清洗桶和收集桶,且两个第二桶体放置架61位于主体结构11的与第一桶体放置架51相对的旁侧侧壁上。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以审评人员的视角为基准,两个第二桶体放置架61一前一后设置于主体结构11的左侧侧壁上。第二桶体放置架61上具有第三容置槽611,第三容置槽611的横截面呈圆形,且与清洗桶、收集桶的桶体的尺寸相适配,清洗桶、收集桶放置于第二容置槽511中以实现限位固定。
另外,第二桶体放置架61的底部边缘与主体结构11铰接连接,第二桶体放置架61在进行翻转时是由上至下进行翻转。第三位置保持结构62包括设置主体结构11上的第二支撑板,该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桶体放置架61的底部边缘铰接位置的下方,当第二桶体放置架61处于第二放置位置时,第二支撑板能够对第二桶体放置架61进行支撑,以使其保持在第二放置位置。此外,当第二桶体放置架61处于第二收纳位置时,也应该通过第二锁紧结构(例如卡扣)将第二桶体放置架61与主体结构11连接,以将其锁定至第二收纳位置。
在现有技术中,入库验收现场复杂,易受水、电的限制,通常会出现接水、烧水、开汤各在一方,且距离较远,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开汤时的茶汤与茶渣随意泼撒,没有收集统一处理。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茶叶审评桌中,自吸式烧水装置30、第一桶体放置架51、第二桶体放置架61的设置能够实现取水、烧水、开汤、倒茶汤等操作于同一地方进行,更为方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遇到临时停电,可使用备用热水瓶对待审评样茶进行冲泡。多个储物腔111中的一个内设有热水瓶固定架70。热水瓶固定架70具有第一容置槽71,第一容置槽71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且其尺寸与备用热水瓶的外径相适配,以通过将备用热水瓶置于第一容置槽71内实现对备用热水瓶的固定,从而防止茶叶审评桌移动导致备用热水瓶倾倒或损坏。优选地,在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热水瓶固定架70位于第一子腔1111中。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热水瓶固定架70也可以被设置于其它储物腔111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桌体的底部设有多个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脚轮80,多个万向脚轮80均匀分布。桌体的旁侧设有把手90(例如,以审评人员的视角为基准,把手90位于桌体的右侧),通过操作把手90可控制桌体移动。通过操作把手90,并与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脚轮80相配合,从而实现茶叶审评桌的移动和刹车。其中,万向脚轮80的制动装置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茶叶审评桌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移动,且茶叶审评桌实现干评、湿评、移动、储物等诸多功能,解决了茶叶入库验收现场的诸多问题,改善入库验收的环境,提高入库验收效率。另外,当入库现场需要移库时,所有物品能够集中于茶叶审评桌中一同进行移动搬运,从而避免物品遗漏。
上述茶叶审评桌具有多功能便捷性,实现一物多用,作为茶叶审评桌,干评、湿评独立分层,湿评台12配置自吸式烧水装置30,取水烧水开汤均可在同一个地方,审评用具合理收纳,规范摆放,审评结束后茶水和茶渣统一倒入左侧收集桶内,集中处理,方便卫生。通过审评容器容置组件放置审评碗、审评杯、勺子等用具,湿评台12的湿评台面可摆放沙漏计时器,储物抽屉113可放置表格单据、验收工具等所需的小件用具,储物隔间可放置样茶簸箕、样茶盘、胶带、备用热水瓶等较大用具,两个侧边摆放收集桶、储水桶和清洗桶。茶叶审评桌底部设有4个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脚轮80,可随时移动和停车。
使用茶叶审评桌进行样茶审评的过程具体如下:
推着把手90将茶叶审评桌推到审评现场,将万向脚轮80的制动装置的刹车片放下,以固定万向脚轮80的位置。将第一桶体放置架51翻转至第一放置位置,将第二桶体放置架61翻转至第二放置位置,再从储物隔间的储物腔111中取出储水桶、清洗桶和收集桶分别放于各自对应的桶体放置架上。将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40的输入端线缆41接到就近的电源处,开启自吸式烧水装置30进行自动取水烧水。
上述审评前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干评。将干评台面132翻转至展开位置,从储物隔间的储物腔111中取出盛放有标准样茶的样茶盘,并将样茶盘放置于盒体131的开口腔1311内,开始对扦样员扦取的待审评样茶按照茶叶干评标准评定原料外形特征和原料级别,并从储物抽屉113内拿出笔纸记录。干评结束后,将干评台面132折叠至折叠位置,开始进行湿评。取出审评容器容置组件的容器放置架21上的审评碗、审评杯以及勺子,用天平称好所需茶叶放进审评杯中,待水烧开,拿出沙漏,开始计时冲泡。若是临时停电,可用第一子腔1111中的备用热水瓶内的热水进行冲泡。按照茶叶内质审评标准开汤审评,审评结果可用储物抽屉113中的纸笔记录。审评结束将茶汤和茶渣倒入收集桶,将清洗好的审评碗、审评杯、勺子等用具放回原位,样茶盘放回储物隔间的储物腔111中。将第一桶体放置架51折叠至第一收纳位置,将第二桶体放置架61折叠至第二收纳位置,并将茶叶审评桌推回至指定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包括桌体,所述桌体包括:
主体结构;
湿评台,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顶部;
干评台,架设在所述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所述湿评台的上方,所述干评台包括盒体和干评台面,所述盒体具有用于放置标准样茶的开口腔,所述干评台面与所述盒体翻转连接,所述干评台面能够处于与所述盒体折叠的折叠位置,且所述干评台面朝向所述桌体的前侧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展开位置,
其中,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干评台面封堵所述开口腔,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干评台面避让所述湿评台靠近所述桌体的前侧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腔为多个,多个所述开口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开口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用于盛放所述标准样茶的样茶盘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相适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和/或,
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开口腔的腔内底壁与所述干评台面之间呈钝角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评台面与所述盒体靠近所述桌体的前侧的边缘铰接,以使所述干评台面能够相对于所述盒体翻转,所述干评台还包括第一位置保持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保持结构连接在所述盒体与所述干评台面之间,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位置保持结构对所述干评台面施加拉力,以使所述干评台面保持在所述折叠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保持结构包括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相邻的所述连杆之间均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连杆中位于两端的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盒体和所述干评台面转动连接,其中,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杆之间相互折叠;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多个所述连杆整体展开并对所述干评台面施加所述拉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审评容器容置组件,所述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设置在所述湿评台上且位于所述盒体的下方,所述审评容器容置组件包括容器放置架,所述容器放置架的架体为多层,其中,所述架体的最底层设有集水盘,所述架体位于该最底层上方的其余层设有容器放置篮,所述容器放置篮具有多个容器固定部,通过将审评容器与所述容器固定部定位配合以对该审评容器进行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放置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所述审评容器容置组件还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包围在所述容器放置架的外侧,
其中,所述柜体的顶面与所述盒体的底面之间相贴合或者具有等距间隙;和/或,所述柜体具有多个柜门,多个所述柜门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且每个所述柜门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的内部具有多个储物腔,多个所述储物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干评台面翻转时的转轴的延伸方向,所述茶叶审评桌还包括:
自吸式烧水装置,嵌设于所述湿评台上,且当所述干评台面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干评台面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避让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位于多个所述储物腔中的一个的上方;
储水桶,与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相连通,以用于为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提供水;
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设置在对应于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的所述储物腔中,所述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的输入端线缆由所述主体结构的旁侧或后侧伸出,以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自动伸缩线缆卷轴装置的输出端线缆与所述自吸式烧水装置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桶体放置架,与所述主体结构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能够处于与所述主体结构折叠的第一收纳位置,且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相对于所述主体结构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放置位置;
第二位置保持结构,与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相配合,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翻转至所述第一放置位置时,将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保持在所述第一放置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桶体放置架用于放置所述储水桶;和/或,
第二桶体放置架,与所述主体结构的旁侧侧壁翻转连接,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能够处于与所述主体结构折叠的第二收纳位置,且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相对于所述主体结构翻转后能够处于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放置位置;
第三位置保持结构,与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相配合,以用于在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翻转至所述第二放置位置时,将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保持在所述第二放置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桶体放置架用于放置清洗桶或收集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储物腔中的一个内设有热水瓶固定架,所述热水瓶固定架具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且其尺寸与备用热水瓶的外径相适配,以通过将所述备用热水瓶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实现对所述备用热水瓶的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审评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体的底部设有多个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脚轮,多个所述万向脚轮均匀分布,所述桌体的旁侧设有把手,通过操作所述把手可控制所述桌体移动。
CN202123301255.6U 2021-12-23 2021-12-23 茶叶审评桌 Active CN216854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1255.6U CN216854124U (zh) 2021-12-23 2021-12-23 茶叶审评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1255.6U CN216854124U (zh) 2021-12-23 2021-12-23 茶叶审评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54124U true CN216854124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48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1255.6U Active CN216854124U (zh) 2021-12-23 2021-12-23 茶叶审评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54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7577B2 (en) Storage and serving cart
US4337812A (en) Combined picnic bag and tablecloth
US5269599A (en) Camper's chuck cabinet
US5797612A (en) Sports equipment carrier
US20020078943A1 (en) Portable chuckwagon camp box
US2522322A (en) Bifurcated leg structure optionally supporting luggage sections in horizontal or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ositions
US6619768B1 (en) Portable storage container
CN216854124U (zh) 茶叶审评桌
CN116326925A (zh) 茶叶审评桌
KR200458331Y1 (ko) 음식점 반찬 운반구
US2409925A (en) Display table
US6176500B1 (en) Transportable car washing system
CN207721443U (zh) 一种多功能茶几
US2939756A (en) Automobile travel kit box
CN219970463U (zh) 一种户外便携式移动厨房
CN217609864U (zh) 折叠多功能行李箱
CN212637564U (zh) 一种旅游酒店便携式行李托架
CN216984127U (zh) 一种新型的厨房工作台
CN213429779U (zh) 一种卫浴镜柜
CN217487865U (zh) 带有分隔板的折叠式拉杆收纳箱
CN212754883U (zh) 一种车载户外多功能集成模块
CN215305303U (zh) 一种厨房用收纳盒
US2090690A (en) Kitchen kit
JP3032071U (ja) 多目的な化粧用品収納テーブル
CN211242345U (zh) 一种厨房用置物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