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4911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4911U
CN216844911U CN202220025087.8U CN202220025087U CN216844911U CN 216844911 U CN216844911 U CN 216844911U CN 202220025087 U CN202220025087 U CN 202220025087U CN 216844911 U CN216844911 U CN 216844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umidity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250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琼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250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4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风路组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和除湿装置,风路组件包括室内进风侧和室内出风侧。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于风路组件内,第一换热器设置于室内进风侧。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与第一吸气口连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吸气口连通的第二排气口,第一换热器连接于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之间,第二换热器连接于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之间。除湿装置设置于风路组件内,除湿装置相对于第一换热器靠近室内出风侧设置,第二换热器相对于除湿装置靠近室内出风侧设置,空调系统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如此使得温湿度独立控制,可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系统将蒸发器温度降至低于露点温度,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表面凝结,实现冷凝除湿,再将除湿后的干空气送入室内。蒸发温度受压缩机能力限制较大,除湿能力有限。并且上述方式除湿后的干空气温度远低于热舒适要求温度,热舒适性差且能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空调系统在制冷除湿模式下能源消耗较多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中包括:
风路组件,所述风路组件包括室内进风侧和室内出风侧;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内,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侧;
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及
除湿装置,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内,所述除湿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除湿装置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
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冷除湿模式,在所述制冷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可选的,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出风侧、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三换热器以及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第四换热器;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一湿度调节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连接的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出风侧,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
在所述制冷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可选的,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内部的管道,所述管道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管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内部的填充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两侧的通风口,所述填充料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通风口。
可选的,所述管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喷头口,所述喷头口朝向所述填充料设置;和/或
所述填充料具有多个通气孔或所述填充料为蜂窝状结构;和/或
所述通风口正对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
可选的,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管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和/或
所述管路为耐腐蚀材料;和/或
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为壳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之外。
可选的,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三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之内。
可选的,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或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除湿装置,除湿装置相对于第一换热器靠近室内出风侧设置,第二换热器相对于除湿装置靠近室内出风侧设置;空调系统具有制冷除湿模式,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处理显热,第二换热器与溶液换热后,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处理潜热,如此设置使得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可以降低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的能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空气中的水蒸汽随着空气温度的下降开始冷却,当到达露点温度时,水蒸汽会凝结成为水滴,这称为凝露现象。相关技术中,湿空气从蒸发器一侧进入到制冷除湿机中,制冷除湿器利用蒸发器将温度降至低于露点温度,使得湿空气中的水蒸汽在蒸发器的表面凝结为冷凝水,除湿后的干空气经过冷凝器,并从冷凝器远离蒸发器一侧被风机带动着排出制冷除湿机外。由于露点温度远低于人体舒适的温度,蒸发器往往需要将蒸发温度降至远低于设定温度才可以实现除湿的效果,例如制冷除湿机的设定温度为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的16℃,但为了达到降低湿度的控制目标,蒸发器需要将温度降至5℃,这使得制冷除湿机整体的能耗升高。除湿后的干空气经过冷凝器,可以利用冷凝器加热除湿后的干空气,以升高排出制冷除湿机外的空气温度,但由于冷凝器提供的冷凝热有限等原因,最终会导致排出制冷除湿机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热舒适性较差。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可以具有制冷除湿模式,也可以具有制热加湿模式,本申请不做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空调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风路组件10、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压缩机13和除湿装置14。
风路组件10包括室内进风侧15和室内出风侧16,室内的空气可以从室内进风侧15进入空调系统100中,并通过室内出风侧16送入室内。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设置于风路组件10内,第一换热器11设置于室内进风侧15,室内的空气可以在风路组件10内与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为管翅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与空气的接触更加充分,使得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侧传热效率更好。
压缩机13包括第一吸气口17、与第一吸气口17连通的第一排气口18、第二吸气口19、与第二吸气口19连通的第二排气口20,第一换热器11连接于第一吸气口17和第一排气口18之间,第二换热器12连接于第二吸气口19和第二排气口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3为双吸双排压缩机13,压缩机13包括第一压缩腔21和第二压缩腔22,第一压缩腔21和第二压缩腔22可以各自独立的进行吸气和排气,第一压缩腔21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1与第四换热器25构成的制冷剂回路,第二压缩腔22连接于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三换热器24构成的制冷剂回路,使得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分别设置于由同一个压缩机13驱动的两个独立的制冷剂回路中。
空调系统100具有制冷除湿模式,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除湿装置14设置于风路组件10内,除湿装置14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1靠近室内出风侧16设置,在制冷除湿模式下,室内的空气从室内进风侧15进入空调系统100中,先经过第一换热器11即蒸发器进行降温,处理空气中的显热,再经过除湿装置14除湿,处理空气中的潜热。第二换热器12相对于除湿装置14靠近室内出风侧16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经过除湿装置14除湿后的干空气可以再通过第二换热器12即冷凝器进行升温,使得进入室内的温度更加舒适。
在制冷除湿模式下,设置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和除湿装置14,第一换热器11处理空气中的显热,用于实现室内或被控房间的温度控制,除湿装置14处理空气中的潜热,用于实现室内或被控房间的湿度控制,使得温度与湿度独立控制,实现降低能耗的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用于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室外出风侧23,连接于压缩机13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的第三换热器24以及连接于压缩机13与第一换热器11之间的第四换热器25,即第一换热器11与第四换热器25设置于一个制冷剂回路中,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三换热器24设置于一个制冷剂回路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26和第二节流装置27,第一节流装置26与压缩机13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1与第四换热器25之间,第一换热器11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26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3的第一吸气口17连接;第二节流装置27与压缩机13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三换热器24之间,第二换热器12一端与第二节流装置27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3第二吸气口19连接。第一节流装置26和第二节流装置27可以是节流阀、也可以是其他具有节流功能的器件。
除湿装置14包括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空调系统100包括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连接的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及连接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之间的管路30,管路30内设置有溶液,此时,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及相连的管路30为溶液回路,除湿装置14利用溶液除湿的方式对进入室内进风侧15的湿空气进行处理,相较于降温除湿来说,能量消耗较少。在本实施例中,溶液可以是如氯化锂、氯化钙、溴化锂、氯化钠等盐溶液,其在浓度高时,吸水性较强,可以更好的实现除湿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防止管路30被溶液腐蚀,管路30设置为不锈钢、塑料等耐腐蚀材料。
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设置于室外出风侧23,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第一端31通过第三换热器24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第二端51连接,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第一端50通过第四换热器25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第二端3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换热器25的冷凝温度高于第二换热器12的冷凝温度,第二换热器12和第四换热器25的冷凝温度与分别对应的第一压缩腔21和第二压缩腔22的压比设计有关,冷凝温度高的冷凝器与进入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中的溶液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5是与溶液回路进行换热的,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5为壳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溶液可以通过围合于换热管的围壁,与设置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换热,这可以使得溶液的换热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24设置于风路组件10之外,可以防止第三换热器24遮挡从室内进风侧15进入风路组件10的空气,使得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无法与空气充分接触。
溶液除湿主要是利用空气水蒸汽分压力与溶液中水蒸汽分压力的压力差驱动水分转移以实现循环除湿效果。当空气中水蒸汽的分压力大于溶液的水蒸汽分压力时,水分会从空气进入到溶液中,溶液吸收水分而使得浓度变稀。当空气中水蒸汽的分压力小于溶液水蒸汽的分压力时,溶液中的水分会向空气中转移,使得溶液的浓度升高。其中,溶液的温度、浓度及与空气的接触程度是影响溶液除湿能力的主要因素。温度一定时,溶液的浓度越高,分压力越小,与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的压力差越大,吸湿能力越强;浓度一定时,温度越低,分压力越小,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力的压力差越大,吸湿能力越强。如上述可知,降低温度和升高溶液浓度可以增强溶液的吸湿能力。
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作为高温蒸发器,第四换热器25作为高温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作为低温冷凝器,第三换热器24作为低温蒸发器。此时,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为溶液除湿器、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为溶液再生器,低温浓溶液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吸收进入风路组件10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变为低温稀溶液,低温稀溶液经过第四换热器25加热后变为高温稀溶液,高温稀溶液在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中溶液中的水分会向空气中转移,再生成为高温浓溶液,高温浓溶液经过第三换热器24降温为低温浓溶液进入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中。如此使得室内温度由第一换热器11控制,室内湿度由溶液除湿装置14控制,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且能够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包括设置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内部的填充料33,和设置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两侧的通风口34,填充料33是具有多个通气孔的结构或填充料33为蜂窝状结构,如此设置使得空气与溶液的接触更加充分,在制冷除湿模式下,可以提高除湿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口34正对第一换热器11设置,可以使得空气更易进入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中,除湿的效果更好。填充料33至少部分覆盖通风口34,空气可以经过填充料33与溶液充分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填充料33完全覆盖通风口34,如此能够确保经过第一换热器11的空气完全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进行除湿,使得除湿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管路30包括连接于第三换热器24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第一管路45,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包括喷淋装置35,喷淋装置35包括与第一管路45连通的喷头口(未示出),喷头口朝向填充料33设置,由于溶液为盐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效果,通过喷淋装置35喷洒溶液的方式,可以在除湿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等其它有害物,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的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热交换器36,热交换器36设置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之间,并连通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第一端31依次通过热交换器36和第三换热器24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第二端51连接,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第一端50依次通过热交换器36和第四换热器25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第二端32连接。低温稀溶液可以与高温浓溶液在热交换器36处实现热量交换,以实现低温稀溶液的升温和高温浓溶液的降温,在制冷除湿模式下,使得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温度更低,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温度更高,提升除湿装置14的除湿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36包括设置于热交换器36内部的管道,管道包括连接于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和第四换热器25的第一管道37、以及连接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和第三换热器24的第二管道38,第一管道37与第二管道38交叉设置,使得换热更加充分,第一管道37的入口和第二管道38的入口设置于热交换器36的两侧,使得对数传热温差更大,换热效果好。热交换器36包括第一端口46、与第一端口46通过第一管道37连通的第二端口47、第三端口48和与第三端口48通过第二管道38连通的第四端口49,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连接于第一端口46,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连接于第三端口48,第四换热器25连接于第二端口47,第三换热器24连接于第四端口49,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端口46和第三端口48为入口、第二端口47和第四端口49为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连接于第四换热器25和热交换器36之间的第一溶液泵39,及连接于第三换热器24与热交换器36之间的第二溶液泵40,如此设置可以为溶液的循环提供动力,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加热器42,管路30包括连接于第四换热器25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第二管路41,第一加热器42设置于第二管路41,可以设置于第二管路41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管路41的内表面,对第二管路41内的溶液进行加热,当冷凝热不足时,可以辅助提高溶液浓度,使之充分再生,进而使得溶液的除湿效果更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二加热器43,第二加热器43设置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第二加热器43可以设置与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外表面,对进入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溶液的温度,在制冷除湿模式下,使得溶液的除湿效果更好。第一加热器42和第二加热器43可以辅助第四换热器25提高溶液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包括油分离器44,油分离器44连接于第一排气口18和第四换热器25之间,由于第一压缩腔21的第一排气口18设置于压缩机13的下侧,靠近油槽设置,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润滑油被带出压缩机13、避免润滑油滞留在冷凝器或蒸发器中形成油膜而增大传热热阻,降低传热效率。
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一气液分离器从压缩机13的第一吸气口17进入压缩机13,经第一压缩腔21压缩后,从压缩机13底部的第一排气口18排出,进入第四换热器25,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6节流降压后,再回到第一换热器11,此时第一换热器11作为高温蒸发器,第四换热器25作为高温冷凝器。从第三换热器24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气液分离器从压缩机13的第二吸气口19进入压缩机13,经第二压缩腔22压缩后,从压缩机13顶部的第二排气口20排出,进入第二换热器12,经第二节流装置27节流降压后,再回到第三换热器24中,此时,第二换热器12作为低温冷凝器,第三换热器24作为低温蒸发器。
室内湿空气进入室内进风侧15,先经过第一换热器11即高温蒸发器预冷降温,再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除湿,除湿后的干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12即低温冷凝器加热后送入室内。在溶液回路中,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为溶液除湿器、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为溶液再生器。低温浓溶液通过喷淋装置35进入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的填充料33中,并与经过第一换热器11降温后的湿空气接触,吸收湿空气中的水分,变为低温稀溶液,低温稀溶液在第一管道37中与设置于第二管道38中的高温浓溶液进行热交换后,变为较高温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39提升后进入到第四换热器25即高温冷凝器中加热变为高温稀溶液,高温稀溶液再通过第一加热器42和/或第二加热器43进一步加热,并在第二湿度调节装置29中再生成为高温浓溶液,高温浓溶液在第二管道38中与设置于第一管道37中的低温稀溶液进行热交换后,变为较低温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40的提升,进入到第三换热器24即低温蒸发器中降温为低温浓溶液,返回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28中。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所示的实施例原理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类似,相比较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图2所示的实施例主要区别如下:参见图2所示,除湿装置14包括第三换热器24,第三换热器24连接于压缩机13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第三换热器24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1靠近室内出风侧16设置,第二换热器12相对于第三换热器24靠近室内出风侧16设置,第三换热器24设置于风路组件10之内,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为高温蒸发器,第三换热器24为低温蒸发器,进入风路组件10的湿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11处理显热、第三换热器24处理潜热后,变为温度低的干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12加热后排出室内出风侧16。由于空调系统100制冷剂的量是一定的,只是第一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24的两个回路中分配的制冷剂量不同,如此设置,无需使得空调系统100中全部的制冷剂蒸发来实现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25,第四换热器25连接于压缩机13与第一换热器11之间,第四换热器25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三换热器24之间,或第二换热器12设置于第三换热器24与第四换热器25之间。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二换热器12为低温冷凝器,第四换热器25为高温冷凝器,设置第四换热器25相对于第三换热器24靠近室内出风侧16,可以在第二换热器1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热,使得从室内出风侧16吹出风的温度更加适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路组件,所述风路组件包括室内进风侧和室内出风侧;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内,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侧;
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及
除湿装置,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内,所述除湿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除湿装置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
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制冷除湿模式,在所述制冷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出风侧、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三换热器以及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第四换热器;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一湿度调节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连接的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出风侧,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
在所述制冷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内部的管道,所述管道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管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内部的填充料,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两侧的通风口,所述填充料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通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喷头口,所述喷头口朝向所述填充料设置;和/或
所述填充料具有多个通气孔或所述填充料为蜂窝状结构;和/或
所述通风口正对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管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装置;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和/或
所述管路为耐腐蚀材料;和/或
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为壳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之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三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侧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路组件之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或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
CN202220025087.8U 2022-01-05 2022-01-05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6844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5087.8U CN216844911U (zh) 2022-01-05 2022-01-05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5087.8U CN216844911U (zh) 2022-01-05 2022-01-05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4911U true CN216844911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25087.8U Active CN216844911U (zh) 2022-01-05 2022-01-05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4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1857U (zh)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46365B (zh)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CN101846368B (zh) 一种热泵驱动和蒸发冷却结合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CN101846369B (zh) 一种热回收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CN205641396U (zh) 双冷源新风空调机组
CN108679870A (zh)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CN107869812B (zh) 一体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WO2020097831A1 (zh) 闭式热泵干衣机系统
CN211503040U (zh) 热湿比可调的溶液辅助式热泵系统
CN104613574B (zh)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8826508B (zh) 一种风路并联进风预冷立式除湿机
CN108224628A (zh) 结合热泵驱动的立管间接蒸发冷却与溶液除湿的空调机组
CN216844911U (zh) 空调系统
CN208475494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
CN206944519U (zh) 一种多级变量冷媒系统
CN206771590U (zh) 盘管‑露点间接与直接蒸发冷却联合机械制冷型空调机组
CN108679869A (zh) 一种单制冷剂回路全直膨型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CN111006336B (zh) 一种复合空调系统及空调房
CN211146701U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
CN208567194U (zh) 一种全直膨型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
CN111811042A (zh)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7648946U (zh) 一种船用分体式除湿装置
CN107869808B (zh)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空调
CN206208061U (zh) 翅片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