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4902U -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 Google Patents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4902U
CN216844902U CN202220454240.9U CN202220454240U CN216844902U CN 216844902 U CN216844902 U CN 216844902U CN 202220454240 U CN202220454240 U CN 202220454240U CN 216844902 U CN216844902 U CN 216844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mechanism
outlet
air supply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542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林勇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Linkage All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Linkage All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Linkage All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Linkage All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542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4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空调包括:机体,机体具有侧部进风口、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以及纵向风道;换热系统,设于机体内,用于对从侧部进风口进入的风流进行换热;送风系统,设于机体内,包括上送风机构和下送风机构,上送风机构用于向上出风口送风,下送风机构用于向下出风口送风,纵向风道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或连通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具有纵向风道,能够增加上出风口或者下出风口的出风量。

Description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现在空调中,为了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具有不同的出风口,以方便用户选择不同的出风口进行使用,例如制冷时流出的冷气流由于密度较大具有下沉现象,因此采用上出风口进行出风以对环境室温进行调节;例如制热时流出的热气流由于密度较低的具有热升现象,因此采用下出风口进行出风以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但是当只使用一个出风口时,对应另一个出风口位置的送风机构则不能被利用上,从而导致被需要的该出风口流出的风流量大小不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包括机体,机体具有侧部进风口、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以及纵向风道;换热系统,设于机体内,用于对从侧部进风口进入的风流进行换热;送风系统,设于机体内,包括上送风机构和下送风机构,上送风机构用于向上出风口送风,下送风机构用于向下出风口送风,纵向风道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或连通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
这样,通过侧部进风口进风,并通过换热系统进行换热,由于设置有纵向风道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或连通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上出风口或者下出风口流出更大的风流。当设置使用上出风口进行流出更大的风流时,下出风口关闭,此时下送风机构能够进行使用,吸入的风流可以通过纵向风道流向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从而上送风机构能够向上出风口提供更大的风流;当设置使用下出风口流出更大的风流时,上出风口关闭,此时上送风机构能够被使用,吸入的风流可以通过纵向风道流向下送风机构,从而下送风机构能够向下出风口提供更大的风流,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大风量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体还设有顶部进风口,顶部进风口和侧部进风口相连通。
这样,通过设置顶部进风口,不仅能够增加空调在使用时的进风量,还能够充分利用空调在制热时流出的风流的不同特性,例如,制热时流出的热气流由于密度较小而具有热升现象,能够通过顶部进风口流入温度较高的风流,提升空调后续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体还设有底部进风口,底部进风口和侧部进风口相连通。
这样,通过设置底部进风口,不仅能够增加空调在使用时的进风量,还能够充分利用空调在制冷时流出的风流的不同特性,例如,制冷时流出的冷气流由于密度较大而具有下沉现象,此时可通过底部进风口流入温度较低的风流,能够提升空调后续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相对机体活动连接的上开关门和下开关门,上开关门用于打开和关闭上出风口,下开关门用于打开和关闭下出风口。
这样,通过设置相对机体活动连接的上开关门和下开关门,以便于打开和关闭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以调整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是否出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系统还包括中送风机构,机体还包括中出风口,中送风机构用于向中出风口输送风流。
这样,将送风系统设置为包括上中下三个送风机构的方式,便于实现对不同送风机构的控制,例如打开或者关闭不同的送风机构,或者调整不同的送风机构的送风方向;同时设置中出风口,以便于通过中出风口向用户提供风流覆盖范围更广以及更温和的风流。即通过机体将设置有三个出风口:上出风口、中出风口以及下出风口的方式,能够便于控制各出风口的出风情况,进行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例如在制冷时,可以只设置通过上出风口进行出风,或者只需要上出风口和中出风口同时出风,从而通过上出风口流出的密度较大的冷风流的下沉性质对环境控温;或者在制热时,只需要下出风口进行出风,或者下出风口和中出风口同时出风,从而通过下出风口流出的密度较小的热风流的热升性质对环境控温;或者只需要中出风口出风,通过中出风口流出舒缓的风流;或者三个出风口同时出风,以通过空调流出更大的风流;或者用户设置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进行出风,关闭中出风口,从而避免直吹到风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出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上出风口的开口面积以及大于下出风口的开口面积。
这样,通过设置开口面积更大的中出风口,在直吹用户时,可以通过中部的中出风口向用户提供舒缓的风流,减轻用户直吹风流带来的不适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体包括两个纵向风道,一个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另一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
这样,当上出风口不使用时,由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吹出的风流,经过一个纵向风道导向了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此时下送风机构吸入经底部进风口、侧部进风口以及上送风机构输送而来的风流,汇合从下出风口中送出,从而提升了下出风口的出风量;当下出风口不使用时,由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吹出的风流不能从下出风口中输送,只能经过缺口进入纵向风道导向了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此时上送风机构吸入的由顶部进风口、侧部进风口以及下送风机构输送的风流,汇合从上出风口中流出,增大了上出风口的流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开关门,第一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纵向风道和中送风机构的第一进风通道。
这样,当需要调整中出风口的风量时,打开第一开关门,使得纵向风道中的风流部分能够被中送风机构吸入,并与中送风机构从侧部进风口吸入的风流,汇合从中出风口中流出,从而达到调整中出风口中的风流的风量或者温度效果;当中部出风口不需要调整风流时,可以关闭第一开关门,使得中送风机构只从侧部进风口吸入风流并从中出风口中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开关门,第二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中送风机构和换热系统的第二进风通道。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开关门,能够打开和关闭中送风机构和换热系统的进风通道,以控制中送风机构能否向中出风口进行送风,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不同的出风口是否出风,使空调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的组合使用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量,上送风机构对应第一换热部,用于输送部分经第一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上出风口,下送风机构对应第二换热部,用于输送部分经第二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下出风口,中送风机构用于输送部分经第一换热部和/或部分经第二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中出风口。
这样,通过将换热系统设置为具有不同换热量的换热部的方式,能够使各个出风口进行差异化送风,例如在制冷模式下,上出风口能够流出温度更低的风流,中出风口能够流出温度适中的舒缓的风流,避免温度较低的冷风直吹用户;当在制热模式下时,可以关闭上出风口,将温度更高的热风流通过纵向风道导向下送风机构中,并经下出风口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空调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空调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空调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空调隐藏部分壳体后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空调隐藏部分壳体后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空调隐藏部分壳体后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空调的一个横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空调的再一个横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空调的又一个横向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有纵向风道的空调100;
机体10、顶部进风口11、上固定座111、中间风道结构112、下固定座113、上风口结构114、下风口结构115、底部进风口12、中出风口13、侧部进风口14、纵向风道15、缺口151、第一进风通道16、第二进风通道17、上出风口18、下出风口19;
换热系统20、第一换热部21、第二换热部22;
送风系统30、上送风机构31、第一进风口311、第一出风口312、中送风机构32、下送风机构33、第二进风口331、第二出风口332;
第一开关门40;
第二开关门50;
隔板60;
上开关门70;
下开关门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100,包括机体10、换热系统20以及送风系统30。
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3,机体10具有侧部进风口14、上出风口18、下出风口19以及纵向风道15;换热系统20设于机体10内,用于对从侧部进风口14进入的风流进行换热;送风系统30设于机体10内,包括上送风机构31和下送风机构33,上送风机构31用于向上出风口18送风,下送风机构33用于向下出风口19送风,纵向风道15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33的进风口,或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33的出风口。
上述空调100,通过侧部进风口14进风,并通过换热系统20进行换热,由于设置有纵向风道15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出风口和下送风机构33的进风口,或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进风口和下送风机构33的出风口;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上出风口18或者下出风口19流出更大的风流。当设置使用上出风口18进行流出更大的风流时,下出风口19关闭,此时下送风机构33能够进行使用,吸入的风流可以通过纵向风道15流向上送风机构31的进风口,从而上送风机构31能够向上出风口18提供更大的风流;当设置使用下出风口19流出更大的风流时,上出风口18关闭,此时上送风机构31能够被使用,吸入的风流可以通过纵向风道15流向下送风机构33,从而下送风机构33能够向下出风口19提供更大的风流,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大风量的需求。
请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整个空调的进风效率,机体10还设有顶部进风口11和底部进风口12,顶部进风口11和底部进风口12分别和侧部进风口14相连通,从而通过设置顶部进风口11和底部进风口12,不仅能够增加空调100在使用时的进风量,还能够充分利用空调100在制冷制热时流出的风流的不同特性,例如制冷时流出的冷气流由于密度较大而具有下沉现象,此时可通过底部进风口12流入温度较低的风流,能够提升空调100后续的换热效率;例如,制热时流出的热气流由于密度较小而具有热升现象,能够通过顶部进风口11流入温度较高的风流,提升空调100后续的换热效率,从而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的特点。
可以理解地,当空调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进风方式进行组合。例如当空调在制冷时,为了提升进风量,可以采用底部进风口12和侧部进风口14共同组合进风的方式;当空调在制热时,为了提升进风量,可以采用顶部进风口11和侧部进风口14共同组合进风的方式;或者在制冷还是制热模式,均可以采用顶部进风口11、底部进风口12以及侧部进风口14,三个进风口同时进风,从而增大进风量。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进风方式和出风方式进行调节,送风系统30还包括中送风机构32,机体10还包括中出风口13,从而将送风系统30设置为包括上中下三个送风机构的方式,便于实现对不同送风机构的控制,例如打开或者关闭不同的送风机构,或者调整不同的送风机构的送风方向;同时设置中出风口13,以便于通过中出风口13向用户提供风流覆盖范围更广以及更温和的风流。
其中,上送风机构31用于将部分换热系统20换热后的风流送至上出风口18,中送风机构32用于将部分换热系统20换热后的风流送至中出风口132,下送风机构33用于将部分换热系统20换热后的风流送至下出风口133,从而通过将设置三个出风口:上出风口18、中出风口13以及下出风口19的方式,能够便于控制各出风口的出风情况,进行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例如在制冷时,可以只设置通过上出风口18进行出风,或者只需要上出风口18和中出风口13同时出风,从而通过上出风口18流出的密度较大的冷风流的下沉性质对环境控温;或者在制热时,只需要下出风口19进行出风,或者下出风口19和中出风口13同时出风,从而通过下出风口19流出的密度较小的热风流的热升性质对环境控温;或者只需要中出风口13出风,通过中出风口132流出舒缓的风流;或者三个出风口同时出风,以通过空调流出更大的风流;或者用户设置从上出风口18和下出风口19进行出风,关闭中出风口13,从而避免直吹到风流。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4,为了便于用户能够直吹到舒缓的风流,本实施例中的中出风口132的开口面积大于上出风口18的开口面积以及大于下出风口133的开口面积,从而通过设置开口面积更大的中出风口132,在直吹用户时,可以通过中部的中出风口132向用户提供舒缓的风流,减轻用户直吹风流带来的不适感。
请参阅图3以及图8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将上送风机构3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定义为第一进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312,将下送风机构33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定义为第二进风口331和第二出风口332。
具体地,请参阅图5至图7,本实施例中以用户面向空调时的左侧定义为空调的左侧,以用户面向空调时的右侧定义为空调的右侧。请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进风口311朝向空调的左侧,上送风机构31的与第一进风口311相对的一侧为朝向空调的右侧;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进风口331与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进风口311为相反的设置方式,即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进风口331朝向空调的右侧,请参阅图7。
具体地,纵向风道15朝向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出风口332或上送风结构的第一出风口312处形成有缺口151,当上出风口18关闭或者下出风口133处于关闭状态时,从上送风机构31或者下送风机构33输送的风流不能从上出风口18或者下出风口133送出,只能经过缺口151,从纵向风道15中流向上送风机构31或者下送风机构33的进风口。
具体地,请参阅图8至图10,为了使得上出风口18和下出风口133在各自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输送更大的风流,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包括两个纵向风道15,一个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出风口312和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进风口331,另一同于连通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进风口311和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出风口332,从而当上出风口18不使用时,由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出风口312吹出的风流,经过一个纵向风道15导向了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进风口331,此时下送风机构33吸入经底部进风口12、侧部进风口14以及上送风机构31输送而来的风流,汇合从下出风口133中送出,从而提升了下出风口133的出风量;当下出风口133不使用时,由下送风机构33的第二出风口332吹出的风流不能从下出风口133中输送,只能经过缺口151进入纵向风道15导向了上送风机构31的第一进风口311,此时上送风机构31吸入的由顶部进风口11、侧部进风口14以及下送风机构33输送的风流,汇合从上出风口18中流出,增大了上出风口18的流量。
此外,为了增加中出风口132的风量,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还包括第一开关门40,第一开关门40用于打开或关闭纵向风道15和中送风机构32的进风通道16,从而通过设置第一开关门40,用于打开或关闭纵向风道15和中送风机构32的进风通道16,当需要调整中出风口13的风量时,打开第一开关门40,使得纵向风道15中的风流部分能够被中送风机构32吸入,并与中送风机构32从侧部进风口14吸入的风流,汇合从中出风口13中流出,从而达到调整中出风口13中的风流的风量或者温度效果;当中出风口13不需要调整风流时,可以关闭第一开关门40,使得中送风机构32只从侧部进风口14吸入风流并从中出风口13中送出。
具体地,第一开关门40相对纵向风道15打开或者关闭的方式,可以根据机体10内的零部件的排布情况,设置为前后滑动的方式运动,或者可以为上下滑动的方式运动,或者可以为转动的方式运动,在此并不限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门40设置为前后滑动的方式打开或者关闭纵向风道15和中送风机构32的第一进风通道16。
例如,当第一开关门40关闭纵向风道15和中送风机构32的第一进风通道16的状态请参阅图9,当第一开关门40打开纵向风道15和中送风机构32的第一进风通道16的状态请参阅图8和图10。
请参阅图8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调整各个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式,空调还包括第二开关门50,第二开关门50用于打开和关闭中送风机构32和换热系统20的第二进风通道17,从而通过设置第二开关门50,能够打开和关闭中送风机构32和换热系统20的第二进风通道17,以控制中送风机构32能否向中出风口13进行送风,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不同的出风口是否出风,使空调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的组合使用方式。
具体地,机体10内设置有隔板60,第二开关门50活动设置于隔板60上,隔板60设置于中送风机构32和换热系统20的第二进风通道17上,第二开关门50相对隔板60的运动方式可以为前后滑动的方式运动,或者可以为上下滑动的方式运动,或者可以为转动的方式运动,在此并不限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开关门50设置为前后滑动的方式打开或者关闭中送风机构32和换热系统20的第二进风通道1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隔板6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开关门50,从而能够使得侧部进风口14向中送风机构32提供更大的风流。
具体地,第二开关门50相对隔板6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请参阅图10,第二开关门50相对隔板6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请参阅图8和图9。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同时打开或者同时关闭第一开关门40和第二开关门50。
请参阅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在不同的使用模式下,上出风口18和下出风口19能够输送不同温度的风流,本实施例中的换热系统20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量,上送风机构31对应第一换热部21,用于输送经部分经第一换热部21换热的风流至上出风口18,下送风机构33对应第二换热部22,用于输送部分经第二换热部22换热的风流至下出风口19,中送风机构32用于输送部分经第一换热部21和/或部分经第二换热部22换热的风流至中出风口13,从而通过将换热系统20设置为具有不同换热量的换热部的方式,能够使各个出风口进行差异化送风,例如在制冷模式下,上出风口18能够流出温度更低的风流,中出风口13能够流出温度适中的舒缓的风流,避免温度较低的冷风直吹用户;当在制热模式下时,可以关闭上出风口18,将温度更高的热风流通过纵向风道15导向下送风机构33中,并经下出风口19送出。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所指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量,可以为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流道多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流道,或者可以为分流阀控制流向第一换热部21的冷媒流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冷媒流量,在此并不限定。
此外,也可以需要将换热系统20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的方式设置为包括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的方式,从而实现差异化控温。
请参阅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上出风口18和下出风口19的关闭和打开,本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包括相对机体10活动连接的上开关门70和下开关门80,上开关门70用于打开和关闭上出风口18,下开关门80用于打开和关闭下出风口19,从而通过设置相对机体10活动连接的上开关门70和下开关门80,以便于打开和关闭上出风口18和下出风口19。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调能够打开和关闭不同的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式,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能够通过顶部进风口11和底部进风口12进行进风,提升换热效率。
综上所述,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的具体结构包括上固定座111、中间风道结构112、下固定座113、上风口结构114、下风口结构115,上风口结构114形成顶部进风口11,下风口结构115形成底部进风口12,上固定座111用于安装上风口结构114和上送风机构31,下固定座113用于安装下送风机构33和下风口结构115,中间风道结构112连接于上固定座111和下固定座113之间,中间风道结构112形成两个纵向风道15,上固定座111和下固定座113均设有通道与纵向风道15相连通,且上固定座111和下固定座113设有缺口151。
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的控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获取空调100当前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根据空调100的不同运行模式,打开或者关闭不同的机构,以达到不同的控温效果。
S22,当空调100为制冷模式时,控制下送风机构33吸入的风流经纵向风道15流向上送风机构31,并控制至少上出风口18出风。
从而当空调100在制冷状态下时,能够通过下送风机构33将换热系统20换热后的风流从纵向风道15流向上送风机构31,上送风机构31用于向上出风口18送风,从而可以增加上出风口18的出风量,由于冷风流具有较大的密度,具有向下沉降的性质,因此沉降的风流实现对环境的控温。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空调100为制冷模式时,控制下送风机构33吸入的风流经纵向风道15流向上送风机构31,并控制至少上出风口18出风的具体方式包括:
控制上送风机构31向上出风口18送风以及控制中送风机构32向中出风口13送风。
从而能够通过上出风口18和中出风口13的配合出风方式,可以通过上出风口18流出温度更低或者流量更大的风流,通过中出风口13流出舒缓的风流,以避免用户直吹到风速较大的风流。
S23,空调100为制热模式时,控制上送风机构31吸入的风流经纵向风道15流向下送风机构33,且控制至少下出风口19出风。
从而当空调100在制热状态下时,能够通过上送风机构31吸入的风流经纵向风道15流向下送风机构33,下送风机构33用于向下出风口19送风,从而可以增加下出风口19的出风量。由于热风流密度较低,具有向上上扬的性质,因此上扬的风流实现对环境的控温。
具体地,当空调100为制热模式时,控制上送风机构31吸入的风流经纵向风道15流向下送风机构33,且控制至少下出风口19出风的具体方式包括:
控制所述下送风机构33向下出风口19送风以及控制中送风机构32向中出风口13送风。
从而能够通过下出风口19和中出风口13的配合方式,可以通过下出风口19流出温度更高或者流量更大的风流,通过中出风口13流出舒缓的风流,以避免用户直吹到风速较大的风流。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制冷还是制热模式下,均只从中部出风,提升中部出风的风量。从而,能够根据用户设置的不同的控温模式,打开或者关闭不同的出风口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具有侧部进风口、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以及纵向风道;
换热系统,设于所述机体内,用于对从所述侧部进风口进入的风流进行换热;
送风系统,设于所述机体内,包括上送风机构和下送风机构,所述上送风机构用于向所述上出风口送风,所述下送风机构用于向所述下出风口送风,所述纵向风道用于连通所述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所述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或连通所述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所述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还设有顶部进风口,所述顶部进风口和所述侧部进风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还设有底部进风口,所述底部进风口和所述侧部进风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所述机体活动连接的上开关门和下开关门,所述上开关门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下开关门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中送风机构,所述机体还包括中出风口,所述中送风机构用于向所述中出风口输送风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出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上出风口的开口面积以及大于所述下出风口的开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包括两个所述纵向风道,一个用于连通所述上送风机构的出风口和所述下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另一用于连通上送风机构的进风口和所述下送风机构的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纵向风道和所述中送风机构的第一进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中送风机构和所述换热系统的第二进风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量,所述上送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输送部分经所述第一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下送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二换热部,用于输送部分经所述第二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所述下出风口,所述中送风机构用于输送部分经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或部分经所述第二换热部换热的风流至所述中出风口。
CN202220454240.9U 2022-03-02 2022-03-02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Active CN216844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4240.9U CN216844902U (zh) 2022-03-02 2022-03-02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4240.9U CN216844902U (zh) 2022-03-02 2022-03-02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4902U true CN216844902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1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54240.9U Active CN216844902U (zh) 2022-03-02 2022-03-02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4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65844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0319496A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电梯轿厢空调系统
CN109340909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6844902U (zh)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1143333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274490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6734332A (zh) 具有纵向风道的空调及其控温方法
CN217031378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40635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9763306U (zh) 空调器
CN112378064B (zh) 风道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柜机
CN211041151U (zh) 一种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的室内机
CN208920211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7540883U (zh) 风道系统及空调
CN217952536U (zh) 空调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14536503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9242449A1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8781359U (zh) 一种空调
CN217031386U (zh) 具有环形出风口的空调
CN116951564A (zh) 风道系统及空调
KR100334931B1 (ko) 공조기용실내기의취출각제어방법
CN2585142Y (zh) 电冰箱风道
CN221036024U (zh) 一种工位式空调集成系统
CN217022124U (zh) 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