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4683U -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4683U
CN216794683U CN202220161402.XU CN202220161402U CN216794683U CN 216794683 U CN216794683 U CN 216794683U CN 202220161402 U CN202220161402 U CN 202220161402U CN 216794683 U CN216794683 U CN 216794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usb
resistor
switching unit
lithium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614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强
任素云
戴清明
尹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Blueway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lueway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lueway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lueway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614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4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4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4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包括USB‑PD控制模块、USB‑PD充电输出端口、第一电阻、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第一电感、第一开关单元、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USB‑PD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极大地提高了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驱动能力,提升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功率,增大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电流,缩短了充电时间,充分利用了USB‑PD充电器的大功率充电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不适应USB PD充电器大功率充电的技术问题,同时,可以省去原有的锂电电池包配套专用充电器,既增加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的适用性,又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锂电电池包和USB-PD充电器受到市场青睐。
目前,低串数锂电电池包,如2-4串锂电电池包,已经实现了USB-PD充电器充电,但对于多串数锂电电池包来说,如5-8串锂电电池包,由于不能充分利用USB-PD充电器本身的大功率充电能力,致使对于多串数锂电电池包来说,充电功率低,导致充电电流小及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功率低,导致充电电流小及充电时间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能够实现USB-PD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极大地提高了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驱动能力,提升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功率,增大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电流,缩短了充电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包括USB-PD控制模块、USB-PD充电输出端口、第一电阻、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第一电感、第一开关单元、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USB-PD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入端,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和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阻两端,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出端连接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连接第一电容和充电正端口;
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和第一开关单元连接至充电负端口。
可选的,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连接第一开关单元。
可选的,所述USB-PD充电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所述分压模块连接充电正端口和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可选的,所述分压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连接于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2、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与三极管Q2的B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连接于三极管Q2的B极与E极之间,所述第六电阻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三极管Q2的C极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3。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七电阻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MOS管Q3的G极之间,所述第八电阻连接于MOS管Q3的D极与第四开关单元之间,所述稳压二极管的一端连接MOS管Q3的G极,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
可选的,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4。
可选的,所述第四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九电阻;
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开关单元,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4的D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通过增加USB-PD控制模块,实现USB-PD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通过增加充电驱动控制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驱动能力,提升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功率,增大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电流,缩短了充电时间,充分利用了USB-PD充电器的大功率充电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不适应USB PD充电器大功率充电的技术问题,同时,可以省去原有的锂电电池包配套专用充电器,既增加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的适用性,又降低了成本,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USB-PD充电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USB-PD充电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1为USB-PD充电电路;2为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例如,一种USB-PD充电电路,包括USB-PD控制模块、USB-PD充电输出端口、第一电阻、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第一电感、第一开关单元、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USB-PD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入端,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和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阻两端,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出端连接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连接第一电容和充电正端口;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和第一开关单元连接至充电负端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能够实现USB-PD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极大地提高了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驱动能力,提升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功率,增大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电流,缩短了充电时间。
如图1所示,为目前USB-PD充电器对锂电电池包充电的应用原理图,其具体控制动作原理如下:
当对锂电电池包进行充电时,USB-PD充电器通过识别CC1下拉电阻R5和CC2的下拉电阻R6的阻值,当选取的下拉电阻R5和R6阻值适当时,USB-PD充电器输出电压为5V,即USB-PD-Iuput-Supply电压为5V,及输出USB-PD可提供的电流,该电流一般不大于3A;当USB-PD充电器输出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进入充电状态,U1_DRV输出高电平,U1_DRV->R4->Q1_G端形成通路,使Q1_G端变为高电势,从而Vgs_Q1为高电平,使Q1 DS导通;此时USB-PD-Iuput-Supply->R1->L1->Q1_D端->Q1_S端->GND形成通路,使电感L1电流上升,且此时电感L1右端被拉地,即GND,D1二极管处于反向截止,故输出电容C1﹢端与电感L1右端被D1二极管隔断,输出电容C1中的能量通过锂电电池包的充电正端口Charger+与充电负端口Charger-转移到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当电感L1电流上升到外部电流检测电阻R1设置的上限时,U1_DRV输出低电平(GND),此时,Q1_G端->R4->U1_DRV(GND)形成通路,Q1_G端电势被电阻R4释放掉,最终使Q1_G电势为0V,从而Vgs_Q1=0V,使Q1 DS截止,此时USB-PD-Iuput-Supply->R1->L1->Q1_D端->Q1_S端->GND通路断开,电感L1右端变为﹢端,使D1二极管正向导通,此时USB-PD-Iuput-Supply->R1->L1->D1->Charger+端->Charger-端->GND形成通路,电感L1电流下降,电感L1中的能量转移到输出电容和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当电感L1电流下降到外部电流检测电阻R1设置的下限时,Q1 DS再次导通,如此循环。
锂电电池包的电池总电压经过电阻R2和R3分压网络反馈到U1_FB管脚,当U1_FB管脚电压达到上限设定值时,充电过程结束,Q1 DS截止,U1进入充电结束状态;充电状态结束后,当U1_FB管脚电压下降到下限设定值时,U1再次进入充电状态。
但由于U1_DRV管脚的驱动能力极其有限,最大驱动不超过25W的输出功率,导致对于多串数锂电电池包来说,充电功率严重不足,充电电流很小及充电时间很长等问题,且USB-PD充电器通过识别CC1和CC2线上的下拉电阻,只能输出5V电压及其对应的电流,导致不能很好的利用USB-PD充电器大功率充电功能。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USB-PD充电电路,包括USB-PD控制模块、USB-PD充电输出端口、第一电阻R1、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第一电感L1、第一开关单元、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
其中,USB-PD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入端,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和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阻R1两端,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出端连接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感L1,第一电感L1连接第一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连接第一电容C1和充电正端口;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和第一开关单元连接至充电负端口。
具体控制动作原理为,通过该USB-PD充电电路对多串数锂电电池包进行充电时,USB-PD充电输出端口根据USB-PD控制模块的请求,输出对应的电压和输出可提供的电流。
当USB-PD充电输出端口输出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进入充电状态,当U1_DRV管脚输出高电平,充电驱动控制模块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第一开关单元导通后,USB-PD充电输出端口对第一电感L1充电,使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且此时电感第一L1右端被拉地(GND),第一二极管D1处于反向截止,故此时输出第一电容C1﹢端与第一电感L1右端被第一二极管C1隔断,第一电容C1中的能量通过锂电电池包的充电正端口Charger+与充电负端口Charger-转移到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上限时,U1_DRV管脚输出低电平接GND,充电驱动控制模块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切断,第一电感L1右端变为﹢端使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此时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第一电感L1中的能量通过第一二极管D1转移到第一电容C1和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下限时,U1_DRV管脚再次输出高电平,从而再次进入上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至第一开关单元切断的循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驱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连接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连接第一开关单元。
当USB-PD充电输出端口输出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进入充电状态,当U1_DRV管脚输出高电平,此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且第三开关单元在第二开关单元的作用下导通,第四开关单元在第二开关单元的作用下切断,从而第一开关单元在第三开关单元作用下导通,第一开关单元导通后,USB-PD充电输出端口对第一电感L1充电,使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且此时电感第一L1右端被拉地(GND),第一二极管D1处于反向截止,故此时输出第一电容C1﹢端与第一电感L1右端被第一二极管D1隔断,第一电容C1中的能量通过锂电电池包的充电正端口Charger+与充电负端口Charger-转移到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上限时,U1_DRV管脚输出低电平接GND,此时第二开关单元切断,且第三开关单元在第二开关单元切断作用下切断,第四开关单元在第二开关单元切断作用下导通,从而第一开关单元切断,第一电感L1右端变为﹢端使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此时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第一电感L1中的能量通过第一二极管D1转移到第一电容C1和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下限时,U1_DRV管脚再次输出高电平,从而再次进入上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至第一开关单元切断的循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USB-PD充电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分压模块连接充电正端口和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
具体的,分压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连接于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之间。
锂电电池包的电池总电压经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分压网络反馈到U1_FB管脚,最终当U1_FB管脚电压达到上限设定值时,U1充电过程结束,此时U1_DRV管脚输出持续的低电平,从而Q1 DS持续截止,U1进入充电结束状态。U1充电状态结束后,当U1_FB管脚电压下降到下限设定值时,U1再次进入充电状态,如此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
其中,第四电阻R4连接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与三极管Q2的B极之间,第五电阻R5连接于三极管Q2的B极与E极之间,第六电阻R6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三极管Q2的C极之间。
第三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3,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稳压二极管Z1。
其中,第七电阻R7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MOS管Q3的G极之间,第八电阻R8连接于MOS管Q3的D极与第四开关单元之间,稳压二极管Z1的一端连接MOS管Q3的G极,稳压二极管Z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
第四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4和第九电阻R9。
其中,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三开关单元,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4的D极。
具体控制动作原理为,S1、通过该USB-PD充电电路对多串数锂电电池包进行充电时,USB-PD充电输出端口根据USB-PD控制模块的请求,输出对应的电压和输出可提供的电流。
S2、当USB-PD充电输出端口输出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U1进入充电状态,当U1_DRV管脚输出高电平,此时U1_DRV->R4->Q2_B端->Q2_E端->GND形成通路,从而三极管Q2BE有电流持续流过,使三极管Q2 CE导通。
其中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参数设计,在上述S2条件下,需保证三极管Q2 BE有电流持续流过,且能使用三极管Q2 CE完全导通。
S3、三极管Q2 CE导通后,此时MOS管Q4_G端,三极管Q2_C,三极管Q2_E和GND四点的电势相等,因此,MOS管Q4_G端电势为0V,故Vgs_Q4=0V,从而Q4 DS截止。
三极管Q2 CE导通后,此时USB-PD-Iuput-Supply->R7->Z1->Q2_C端->Q2_E端->GND形成通路,从而第七电阻R7两端形成电势差,即MOS管Q3_S端与MOS管Q3_G端形成电势差(Vgs_Q3=V_R7),使MOS管Q3 DS导通。
其中第七电阻R7与稳压二极管Z1的参数设计,在上述S3条件下,使V_R7(Vgs_Q3)>Vgsth且需保证MOS管Q3 DS持续导通,同时稳压二极管Z1的参数设计还需保证MOS管Q3和Q4开关切换过充中,使MOS管Q4先关闭(即Q4 DS先截止),然后MOS管Q3再打开(即Q3 DS再导通)。
S4、MOS管Q3 DS导通后,且此时MOS管Q4 DS截止,USB-PD-Iuput-Supply->Q3_S端->Q3_D端->R8->Q1_G端形成通路,使MOS管Q1_G端为高电势,从而Vgs_Q1为高电平,从而使MOS管Q1 DS导通。
其中第八电阻R8的参数设计,需要考虑MOS管Q1的开启速度及其温升等。
S5、MOS管Q1 DS导通后,此时USB-PD-Iuput-Supply->R1->L1->Q1_D端->Q1_S端->GND形成通路,USB-PD充电输出端口对第一电感L1充电,使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且此时第一电感L1右端被拉地(GND),第一二极管D1处于反向截止,故此时第一电容C1﹢端与第一电感L1右端被第一二极管D1隔断,第一电容C1中的能量通过锂电电池包的充电正端口Charger+与充电负端口Charger-转移到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S6、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上升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上限时,U1_DRV管脚输出低电平接GND,此时第四电阻R4左端接GND,从而U1_DRV(GND)->R4->Q2_B->Q2_E->GND无电流流通,故三极管Q2 CE截止。
S7、三极管Q2 CE截止后,USB-PD-Iuput-Supply->R7->Z1->Q2_C->Q2_E->GND通路断开,故R7两端(即Q3_G端与Q3_S端)电势相等,故Vgs_Q3=0V,从而使MOS管Q3 DS截止,此时USB-PD-Iuput-Supply->Q3_S->Q3_D->R8->Q1_G通路断开。
S8、三极管Q2 CE截止后,MOS管Q2_C端通过R6上拉到USB-PD-Iuput-Supply,且MOS管Q4_G端与三极管Q2_C端连通,故MOS管Q4_G端上拉到USB-PD-Iuput-Supply,从而MOS管Q4_G端而变为高电势,因此Vgs_Q4变为高电平,使MOS管Q4 DS导通;此时Q1_G->R9->Q4_D->Q4_S->GND形成通过,从而MOS管Q1_G端电势通过R9电阻被释放掉,使MOS管Q1_G端电势最终为0V(GND),即Vgs_Q1=0V,从而使MOS管Q1 DS截止。
其中R9参数的设计,在S8条件下需要考虑MOS管Q1的关断速度及其温升等。
S9、MOS管Q1 DS截止后,USB-PD-Iuput-Supply->R1->L1->Q1_D端->Q1_S端->GND通路断开,使第一电感L1右端变为﹢端,使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此时USB-PD-Iuput-Supply->R1->L1->D1->Charger+端->Charger-端->GND形成通路,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第一电感L1中的能量通过第一二极管D1转移到第一电容C1和锂电电池包的电池中。
S10、当第一电感L1电流下降到外部电流检测第一电阻R1设置的下限时,U1_DRV管脚再次输出高电平,从而再次进入上述S2-S10的持续循环中。
S11、锂电电池包的电池总电压经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分压网络反馈到U1_FB管脚,最终当U1_FB管脚电压达到上限设定值时,U1充电过程结束,此时U1_DRV管脚输出持续的低电平,从上述S7和S8可推出,MOS管Q1 DS持续截止,U1进入充电结束状态。U1充电状态结束后,当U1_FB管脚电压下降到下限设定值时,U1再次进入充电状态,如此循环。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2,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1。
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通过增加USB-PD控制模块,实现USB-PD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通过增加充电驱动控制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驱动能力,提升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功率,增大了对锂电电池包的充电电流,缩短了充电时间,充分利用了USB-PD充电器的大功率充电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不适应USB PD充电器大功率充电的技术问题,同时,可以省去原有的锂电电池包配套专用充电器,既增加了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的适用性,又降低了成本,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USB-PD控制模块、USB-PD充电输出端口、第一电阻、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第一电感、第一开关单元、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USB-PD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入端,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和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阻两端,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的输出端连接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连接第一电容和充电正端口;
所述USB-PD充电输出端口的输出端和第一开关单元连接至充电负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驱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连接第一开关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PD充电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所述分压模块连接充电正端口和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连接于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2、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于升压型电池充电控制IC与三极管Q2的B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连接于三极管Q2的B极与E极之间,所述第六电阻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三极管Q2的C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七电阻连接于USB-PD充电输出端口与MOS管Q3的G极之间,所述第八电阻连接于MOS管Q3的D极与第四开关单元之间,所述稳压二极管的一端连接MOS管Q3的G极,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九电阻;
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开关单元,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4的D极。
10.一种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USB-PD充电电路。
CN202220161402.XU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Active CN216794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1402.XU CN2167946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1402.XU CN2167946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4683U true CN216794683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4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1402.XU Active CN2167946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4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38590U (zh) 电压输出电路及电子烟
CN104184180A (zh) 电子烟高效充电装置及方法
EP3944452A1 (en) Active equalization circui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power source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510272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电路
CN202663092U (zh) 一种电池过充电保护电路
EP3854240A1 (en) Voltage output circuit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20063390A1 (zh) 快充电路以及电子烟
CN106712200B (zh)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汽车启动电源
CN108964215B (zh) 一种充电器
CN208638066U (zh) 一种充电器系统
CN216794683U (zh) 一种usb-pd充电电路及多串数锂电电池包充电系统
CN217825284U (zh) Tws蓝牙耳机充电电路、充电仓和tws蓝牙耳机装置
CN203933099U (zh) 一种移动电源装置
CN204316111U (zh) 线性充电器
CN112398204B (zh) 一种锂电池的智能辅热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9748236U (zh) 一种分立式电源充电电路
CN107546815B (zh) 一种通用充电器
CN211655760U (zh) 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锂电池动态充放电管理电路
CN113525172A (zh) 锂电池集成式保护板、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104283245B (zh) 一种高转换效率移动电源电路
CN112180269A (zh) 一种电池包接入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5743188A (zh) 铅酸电池组保护系统
EP4050755A1 (en)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pack charging system
CN220190653U (zh) 电池用电设备及其电源电路
CN212063537U (zh) 一种用于风扇的双路输入铅酸电池快速充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