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78158U -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78158U
CN216778158U CN202122910785.4U CN202122910785U CN216778158U CN 216778158 U CN216778158 U CN 216778158U CN 202122910785 U CN202122910785 U CN 202122910785U CN 216778158 U CN216778158 U CN 216778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filter
driving
driven whee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107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文涛
吴智敏
赵建国
谢青山
李胜
马超
张凌飞
周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 Zhimin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Qingyuan Tian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Qingyuan Tian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Qingyuan Tian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107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78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78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78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包括底座,在底座两侧设置有固定支座,以两固定支座为支点,排水管固定安装于两固定支座处,在两固定支座间的排水管上套接有可转动的滤筒;在排水管内顺排水方向设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间隔安装有涡轮,驱动轴一端由排水管一端口伸出,并穿过同侧固定支座,穿出部上套接有驱动轮;在底座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驱动轮联动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滤筒一端面的轮盘外沿座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上,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可根据出水的大小自行调整滤筒转速,滤筒的被动转动方式传动部件少,驱动方式更加简便,利于水下使用。

Description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灌溉用水过滤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背景技术
泵前过滤装置是一种放置在水体中的过滤装置,其具有水轮出水口和滤筒,可以对水体进行过滤,水轮出水口连接至水泵后,在水泵的抽水同时,水穿过滤筒的侧壁处包裹的滤网被过滤净化,然后从水轮出水口流入水泵,可以起到避免杂质进入水泵的作用。但其中滤筒的转动是依靠电机驱动,电机功率一般设置为恒定状态,也即滤筒的转速恒定,不会随着进入滤筒的水流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种结构的泵前过滤装置在一些不易引电的地区就无法使用。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专利号为CN202020811017.6的水力驱动卧式泵前自清洗过滤器采用水力驱动,可根据出水的大小自行调整滚筒转速。该专利使用时是吊装在水箱内,基本处于水面位置,可能随着水位的变化而浮动。由于水箱的排水口一般设置在水箱底部,该专利的排水管管口与水箱排水口之间有一定的落差,若采用钢管连接施工较为不便,这就使得排水管管口与水箱排水口之间一般采用软管连接。该处采用软管连接时,若水箱内的水处于快被抽吸干净时,在排水管与水箱之间的管道中容易出现真空,随着水泵不停的抽吸,很容易导致排水管与水箱之间的软连接处出现负压拉扯,从而造成软连接的损坏。
基于上述理由,这种浮于水面的泵前过滤装置需要通过钢管进行连接,为了安装方便就需要整体沉于水箱底部。而前述专利由于设置了减速机构,且其传动复杂,并不适合在水下长期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不仅可在水下长期工作,又能便于钢管的水下安装。
本申请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包括底座,在底座两侧设置有固定支座,以两固定支座为支点,排水管固定安装于两固定支座处,在两固定支座间的排水管上套接有可转动的滤筒;在排水管内顺排水方向设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间隔安装有涡轮,驱动轴一端由排水管一端口伸出,并穿过同侧固定支座,穿出部上套接有驱动轮;在底座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驱动轮联动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滤筒一端面的轮盘外沿座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上,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接触。
所述滤筒包括两侧的轮盘,在两轮盘间设置有空腔圆柱形滤网,滤网的两端与两侧的轮盘分别固定相连,共同组成圆柱形滤筒。
所述排水管为一空腔管,其一端封口,另一端敞口,在位于滤筒范围内的排水管封口端侧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位于进水孔之前的排水管内设置有用以承载驱动轴的后轴架、前轴架,在后轴架、前轴架中心设置有轴承,驱动轴两侧分别与所述轴承转动相连;位于前轴架、后轴架间,且靠近进水孔的驱动轴上固定套接有涡轮;驱动轴朝向排水管封口端的端部伸出排水管,伸出端部套接有驱动轮。
在滤筒内一处横向布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间隔安装有喷嘴,喷嘴朝向滤网内侧。
底座包括两个间隔布设的底座本体,两底座本体内均设置有上横梁、下横梁,以及并列设置在下横梁内侧的两倒L形支腿,前述固定支座分别固定于两底座本体的上横梁处。
在位于驱动轮侧的两支腿上端面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在第一转轴外端套接有第一过渡轮,并同轴套接有第一从动轮,在第二转轴外端套接有第二过渡轮,并同轴套接有第二从动轮;其中,第一过渡轮、第二过渡轮与前述驱动轮联动,滤筒位于驱动轮侧的轮盘两侧外沿,即轮盘两侧外沿的圆周面分别座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上,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接触。
在另外一对支腿上均安装滚轮,该滚轮与滤筒位于排水管的排水口侧的轮盘两侧外沿,即圆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不仅取消了以往的电力驱动形式,而采用水力驱动,从而可根据出水的大小自行调整滤筒转速,相比于电力驱动,更加灵活。本申请中的底座具有一定高度,这可使滤筒高于水箱底部的淤泥,防止淤泥阻挡滤筒转动。通过将连接软管替换为硬质钢管,或直接取消连接软管可避免出现管口连接部位因负压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同时缩短了排水管的排水口至水泵进水口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水泵的抽水。滤筒的被动转动方式传动部件少,驱动方式更加简便,利于水下使用。取消了传统的悬挂式或悬浮式过滤,使得整机可完全沉在水底,施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附图1是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滤筒及其内的排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例:1、冲洗管,2、滤筒,2-1、轮盘,2-2、滤网,3、固定支座,4、驱动轴,5、驱动轮,6、传动带,7、第一过渡轮,8、第二过渡轮,9、第一转轴,10、第一从动轮,11、支腿,12、底座,13、下横梁,14、上横梁,15、排水管,15-1、排水口,15-2、前轴架,15-3、后轴架,15-4、进水孔,16、第二转轴,17、第二从动轮,18、涡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5所示,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包括可沉于水箱底部的底座12,在底座12两侧设置有固定支座3,以两固定支座3为支点,排水管15固定安装于两固定支座3处,在两固定支座3间的排水管15上套接有可转动的滤筒2;在排水管15内顺排水方向设有驱动轴4,所述驱动轴4上间隔安装有涡轮18,驱动轴4一端由排水管15一端口伸出,并穿过同侧固定支座3,穿出部上套接有驱动轮5;在底座12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驱动轮5联动的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滤筒2一端面的轮盘2-1外沿座于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上,与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接触。
如附图1、2、4、5所示,所述滤筒2包括两侧的轮盘2-1,在两轮盘2-1间设置有空腔圆柱形滤网2-2,滤网2-2的两端与两侧的轮盘2-1分别固定相连,共同组成圆柱形滤筒2。轮盘2-1为塑料或陶瓷制成,既轻巧的同时也不会发生腐坏,提高了整机的使用年限,并使得滤筒2对水流变化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如附图5所示,所述排水管15为一空腔管,其一端封口,另一端敞口,在位于滤筒2范围内的排水管15封口端侧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15-4,位于进水孔15-4之前的排水管15内设置有用以承载驱动轴4的后轴架15-3、前轴架15-2,在后轴架15-3、前轴架15-2中心设置有轴承,驱动轴4两侧分别与所述轴承转动相连;位于前轴架15-2、后轴架15-3间,且靠近进水孔15-4的驱动轴4上固定套接有涡轮18;驱动轴4朝向排水管15封口端的端部伸出排水管15,伸出端部套接有驱动轮5。
进一步的,在进水孔15-4内设置有滤网,可对进入滤筒2内的水进一步进行过滤。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安装此处的滤网。
进一步的,在滤筒2内一处横向布设有冲洗管1,冲洗管1上间隔安装有喷嘴,喷嘴朝向滤网内侧。在排水管15两侧设置有定盘,前述滤筒2两侧中心开孔,孔内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定盘转动相连。冲洗管1的进水端由定盘处伸出,与水泵出水口的一支线管路连通。经过滤的水流一部分经水泵泵入所述支线管路回流至冲洗管1内,经喷嘴向滤网2-2内侧面喷射,随着滤筒15的转动,喷射的水流将会使得所喷射位置的滤网2-2外侧附着污物打落,防止滤网堵塞,影响整体工作。
如附图1、2、3、4所示,底座12包括两个间隔布设的底座本体,两底座本体内均设置有上横梁14、下横梁13,以及并列设置在下横梁13内侧的两倒L形支腿11,前述固定支座3分别固定于两底座本体的上横梁14处。
进一步的,两底座本体以及支腿11下端平齐,并共同与一平板相连。底座12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可使滤筒高于水箱底部的淤泥,防止淤泥阻挡滤筒转动。底座本体以及支腿11可做成伸缩结构,使得底座12高度可调,该种伸缩结构可采用已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进一步的,在位于驱动轮5侧的两支腿11上端面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9、第二转轴16,在第一转轴外端套接有第一过渡轮7,并同轴套接有第一从动轮10,在第二转轴16外端套接有第二过渡轮8,并同轴套接有第二从动轮17;其中,第一过渡轮7、第二过渡轮8与前述驱动轮5联动,滤筒2位于驱动轮5侧的轮盘2-1两侧外沿,即轮盘2-1两侧外沿的圆周面分别座于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上,与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接触。
为保证滤筒2转动的稳定性,可在另外一对支腿11上均安装滚轮,该滚轮与滤筒2位于排水管5的排水口15-1侧的轮盘2-1两侧外沿,即圆周面接触。从而使得滤筒2整体四角均有承载轮,能够保持稳定的转动。
进一步的,如附图1、2所示,驱动轮5与第一过渡轮7、第二过渡轮8通过传动带6实现联动。
驱动轮5为双槽或多槽皮带轮,第一过渡轮7、第二过渡轮8为单槽皮带轮,第一过渡轮7与驱动轮5通过第一皮带联动,第二过渡轮8通过第二皮带联动。在驱动轮5转动时,将会带动第一过渡轮7、第二过渡轮8同向转动,从而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依靠摩擦力可带动滤筒2转动,驱动轮5转速越快,滤筒2转速越快。
如附图4所示,驱动轮5为齿轮,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也为齿轮,驱动轮5只与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啮合联动。在驱动轮5转动时,将会带动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同向转动,从而第一从动轮10或第二从动轮17依靠摩擦力可带动滤筒2转动,驱动轮5转速越快,滤筒2转速越快。
当然,在采用皮带轮传动时,也可只连接一个过渡轮,进行单侧驱动的方式。例如:驱动轮5为单槽皮带轮,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为单槽皮带轮,驱动轮5只与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通过传动带6联动。在驱动轮5转动时,将会带动第一过渡轮7或第二过渡轮8同向转动,从而第一从动轮10或第二从动轮17依靠摩擦力可带动滤筒2转动,驱动轮5转速越快,滤筒2转速越快。
本申请在使用时,将本申请整体座于水箱底,将排水管15的排水口15-1与水箱上的排水口内侧连通,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上的排水口外侧连通。启动水泵后,经水泵向外抽水,水流经滤筒2过滤后,由进水孔15-4进入排水管15向水泵处流动,从而涡轮18在水流的推动下带动驱动轮5转动,进而第一从动轮10、第二从动轮17驱动滤筒2转动。这样边转动边过滤,边抽水,可以最大程度的均匀过滤,延长滤筒2的使用寿命。在过滤的同时,经过滤的水流一部分经水泵泵入所述支线管路回流至冲洗管1内,经喷嘴向滤网2-2内侧面喷射,随着滤筒15的转动,喷射的水流将会使得所喷射位置的滤网2-2外侧附着污物打落,防止滤网堵塞,影响整体工作。
随着水流进入排水管15的流量变化,涡轮18的转速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使得滤筒2的转速相应改变。水流量大的时候,滤筒2转速相应增快;水流量小的时候,滤筒2转速相应降低,从而使得进入的水流均匀的由滤网2-2分担,达到均匀过滤,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申请将传动结构设置在滤筒2下方的底座12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传动结构的部件,从而可更好的适应长时期水下工作。这样就使得本申请整体沉于水箱底部后排水管15与水箱的排水口平齐,便于连接,完全可取消两者之间的连接管。同时,底座12作为支撑滤筒2的部件,使得滤筒2可以与水箱底部的淤泥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淤泥影响滤筒2的转动。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0)

1.一种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在底座两侧设置有固定支座,以两固定支座为支点,排水管固定安装于两固定支座处,在两固定支座间的排水管上套接有可转动的滤筒;在排水管内顺排水方向设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间隔安装有涡轮,驱动轴一端由排水管一端口伸出,并穿过同侧固定支座,穿出部上套接有驱动轮;在底座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驱动轮联动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滤筒一端面的轮盘外沿位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上,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包括两侧的轮盘,在两轮盘间设置有空腔圆柱形滤网,滤网的两端与两侧的轮盘分别固定相连,共同组成圆柱形滤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为一空腔管,其一端封口,另一端敞口,在位于滤筒范围内的排水管封口端侧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位于进水孔之前的排水管内设置有用以承载驱动轴的后轴架、前轴架,在后轴架、前轴架中心设置有轴承,驱动轴两侧分别与所述轴承转动相连;位于前轴架、后轴架间,且靠近进水孔的驱动轴上固定套接有涡轮;驱动轴朝向排水管封口端的端部伸出排水管,伸出端部套接有驱动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滤筒内一处横向布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间隔安装有喷嘴,喷嘴朝向滤网内侧。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底座包括两个间隔布设的底座本体,两底座本体内均设置有上横梁、下横梁,以及并列设置在下横梁内侧的两倒L形支腿,前述固定支座分别固定于两底座本体的上横梁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驱动轮侧的两支腿上端面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在第一转轴外端套接有第一过渡轮,并同轴套接有第一从动轮,在第二转轴外端套接有第二过渡轮,并同轴套接有第二从动轮;其中,第一过渡轮、第二过渡轮与前述驱动轮联动,滤筒位于驱动轮侧的轮盘两侧外沿,即轮盘两侧外沿的圆周面分别位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上,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另外一对支腿上均安装滚轮,该滚轮与滤筒位于排水管的排水口侧的轮盘两侧外沿,即圆周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驱动轮与第一过渡轮、第二过渡轮通过传动带实现联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驱动轮为双槽或多槽皮带轮,第一过渡轮、第二过渡轮为单槽皮带轮,第一过渡轮与驱动轮通过第一皮带联动,第二过渡轮与驱动轮通过第二皮带联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驱动轮为齿轮,第一过渡轮或第二过渡轮也为齿轮,驱动轮只与第一过渡轮或第二过渡轮啮合联动。
CN202122910785.4U 2021-11-25 2021-11-25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Active CN216778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10785.4U CN216778158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10785.4U CN216778158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78158U true CN216778158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5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10785.4U Active CN216778158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781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6027A (zh) * 2022-10-14 2023-01-31 石河子大学 自清洗泵前过滤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6027A (zh) * 2022-10-14 2023-01-31 石河子大学 自清洗泵前过滤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78158U (zh) 下潜式泵前纯水力驱动过滤器
CN211172150U (zh)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CN212491862U (zh) 水力驱动卧式泵前自清洗过滤器
CN111821747A (zh) 一种无驱动自行刷式旋转过滤器
CN214744168U (zh) 一种水利工程管道防护装置
CN212283139U (zh) 一种无驱动自行刷式旋转过滤器
CN111847696A (zh) 一种节能型江河流域水面油污的智能吸附装置及方法
CN210728862U (zh) 一种农村沟渠水污染处理用过滤装置
CN215595874U (zh) 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
CN115821959A (zh) 一种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用排水装置
CN210707835U (zh) 一种坝后清污潜水艇
CN209943130U (zh) 一体式漂浮泵
CN210286948U (zh)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CN108360450B (zh) 一种高自动化新型水利安全环保装置
CN112062432A (zh) 一种底泥微生物注入装置
CN219167794U (zh) 一种溢水回收装置
CN217498822U (zh) 一种自动化旋转式滗水器
CN216950884U (zh) 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井式泵站
CN220768308U (zh) 一种市政工程施工排水装置
CN220505441U (zh) 一种有排沙功能的潜污泵
CN219922245U (zh) 雨水在线过滤处理装置
CN220928160U (zh) 一种建筑工地积水抽排装置
CN216238861U (zh) 建筑用给排水防堵塞装置
CN218952281U (zh) 一种清淤装置
CN211987510U (zh) 一种节能环保污水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8

Address after: No. 101, Unit 3, Building 4, No. 32 Guangzhou South Street,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0000

Patentee after: Wu Zhimin

Address before: 830001 room 1011, floor 10, No. 77, Nanhu East Road, Shuimogou District, Urumq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Qingyuan Tian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