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3925U - 系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系带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63925U CN216763925U CN202220107932.6U CN202220107932U CN216763925U CN 216763925 U CN216763925 U CN 216763925U CN 202220107932 U CN202220107932 U CN 202220107932U CN 216763925 U CN216763925 U CN 2167639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main
- rotating shaft
- limiting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系带装置,包括线轮、收容组件、转动轴、限位组件和旋钮壳;线轮的顶端设有从限位部;收容组件包括底座和壳体,壳体与底座盖合形成用于容纳线轮的收容腔体;壳体的顶端设有从止回部,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转动轴设于底座上,且转动轴朝向壳体的顶端延伸设置,线轮套接于转动轴上;限位组件包括与从止回部卡接的主止回部,和与从限位部传动连接的主限位部;主止回部与从止回部固定连接;从止回部穿过开口套接于转动轴上;旋钮壳卡接于壳体上,且旋钮壳可沿壳体的高度方向活动,旋钮壳内设有卡接于主限位部上的卡扣。用户只需将旋钮壳朝向底座方向按压旋钮壳或拔出旋钮壳即可实现携带的收起和释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系带装置。
背景技术
线绳的用途数不胜数:从建筑中的材料固定到灯芯制作以及用缘绳下降法爬下悬崖或设置罗网捕猎。世界上生产的线绳,约有一半以上是用于航海业和捕鱼业。其他线绳的应用也很广泛,从普通家庭用的晒衣绳、鞋带到大规模钻井作业用的载重缆绳,在我们的周围处处可见。
线绳,是通过扭或编等方式加强后,连成一定长度的纤维。其拉伸强度很好但没有压缩强度,可用来做连接、牵引的工具。而现在的背包或者鞋子的开口处通常都会使用线绳来进行封闭连接。现有的线绳在连接固定时,需要使用者使用双手把多根线绳拉紧后打结固定,从而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尤其是,人们在每次穿鞋与脱鞋时都会将鞋带重复的做打结与解结的动作,以及背包口的系带,还有衣服的系带,都比较浪费时间且存在线绳不能收纳的问题。
尤其是现有的绕线装置内部空间较小,通常需要特制的较小的线绳,增加了成本,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系带装置,包括:
线轮,所述线轮用于绕线绳,所述线轮的顶端设有从限位部;
收容组件,所述收容组件包括底座和盖合于所述底座上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盖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线轮的收容腔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有从止回部,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动轴朝向所述壳体的顶端延伸设置,所述线轮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从止回部卡接的主止回部,以及与所述从限位部传动连接的主限位部;所述主止回部与所述从止回部固定连接;所述从止回部穿过所述开口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旋钮壳,所述旋钮壳卡接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旋钮壳可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活动,所述旋钮壳内设有卡接于所述主限位部上的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主止回部和所述从止回部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止回部包括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转动环、供所述旋钮壳扣接的扣接部以及与所述从止回部卡接的卡接部;所述扣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转动环的外侧壁上,所述卡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扣接部的外侧壁上,另一端悬置并卡接于所述从止回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限位部包括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二转动环,以及与所述从限位部传动连接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换处于同一中心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从止回部包括设于所述壳体顶部的固定环,以及设于所述固定环的内圈上的若干个限位齿,若干个所述限位齿沿所述固定环的内圈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线轮包括主绕线柱和设于所述主绕线柱两端的限位板,面向所述旋钮壳的一侧的限位板凹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从止回部嵌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主绕线柱上开设有沿所述主绕线柱的延伸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主绕线柱通过所述通孔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绕线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线绳穿设的第一穿线孔,以及与所述第一穿线孔连通的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第二穿线孔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上开设有分隔槽,所述分隔槽自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旋钮壳的端面向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旋钮壳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锥形部和第二锥形部,且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均设有缩小端和扩大端,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的扩大端相连,所述第一锥形部的缩小端面向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锥形部的缩小端面向所述旋钮壳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设有连接板,所述底座上设有供所述连接板嵌设的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旋钮壳与主限位部卡接,以使得旋钮壳能够带动主限位部和与主限位部连接的主止回部沿壳体的高度方向活动,进而使得通过控制旋钮壳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而控制主限位部和主止回部分别与从限位部和从止回部的卡接连通关系,从而实现,控制卷绕于线轮上线绳的收起和释放。本实施例中,用户只需将旋钮壳朝向底座方向按压旋钮壳或反向拔出旋钮壳即可实现携带的收起和释放。无需连接线绳时拉紧后打结固定,及松开线绳时,一一解开绳结的过程,节约了时间,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爆炸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限位组件、壳体和线轮的爆炸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转动轴和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爆炸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限位组件、壳体和线轮的爆炸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线轮的立体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带装置的线轮的立体图二。
附图标记:
100、系带装置;
10、线轮;101、从限位部;102、主绕线柱;112、第一穿线孔;122、第二穿线孔;103、限位板;104、容纳槽;
20、收容组件;201、底座;202、壳体;212、从止回部;2121、固定环;2122、限位齿;222、开口;232、限位环;
30、转动轴;301、分隔槽;302、第一锥形部;303、第二锥形部;304、连接板;305、容置槽;
40、限位组件;401、主止回部;411、第一转动环;421、扣接部;431、卡接部;402、主限位部;412、第二转动环;422、传动部;
50、旋钮壳;501、限位块;50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带装置100,包括线轮10、收容组件20、转动轴30、限位组件40和旋钮壳50;线轮10用于绕线,线轮10的顶端设有从限位部101;收容组件20包括底座201和盖合于底座201上的壳体202,壳体202与底座201盖合形成用于容纳线轮10的收容腔体(图中未标记);通过壳体202和底座201的配合,使得线轮10位于两者拼合形成的收容腔体内,以将线轮10限制在收容腔体内,以其难以在拉动线绳时发生跑偏情况,进而使拉动线绳时更加顺畅。
参见图2至图6,壳体202的顶端设有从止回部212,壳体202的顶部开设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222;转动轴30设于底座201上,且转动轴30朝向壳体202的顶端延伸设置,线轮10套接于转动轴30上,通过转动轴30穿设线轮10的设置以及结合收容于收容腔体的线轮10,使得在拉动线绳时,线轮10能够在收容腔体内以转动轴30为轴线自转,进一步的提升了拉动线绳时的顺畅性。
限位组件40包括与从止回部212卡接的主止回部401,以及与从限位部101传动连接的主限位部402,主止回部401与从止回部212固定连接;从止回部212穿过开口222套接于转动轴30上;旋钮壳50卡接于壳体202上,且旋钮壳50可沿壳体202的高度方向活动,旋钮壳50内设有卡接于主限位部402上的卡扣。
通过旋钮壳50与主限位部402卡接,以使得旋钮壳50能够带动主限位部402和与主限位部402连接的主止回部401沿壳体202的高度方向活动,进而使得通过控制旋钮壳50在壳体202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而控制主限位部402和主止回部401分别与从限位部101和从止回部212的卡接连通关系,从而实现,控制卷绕于线轮10上线绳的收起和释放。本实施例中,用户只需将旋钮壳50朝向底座201方向按压旋钮壳50或拔出旋钮壳50即可实现携带的收起和释放。无需连接线绳时拉紧后打结固定,及松开线绳时,一一解开绳结的过程,节约了时间,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中,按压旋钮壳50后,主限位部402与从限位部101卡接,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卡接,以限制旋钮壳50带动线轮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旋钮壳50带动线轮10转动收卷线绳;拔起旋钮壳50时,主限位部402脱离从限位部101,主止回部401脱离从止回部212,则线轮10解除锁定以释放线绳。
具体地,参见图3、图5和图6,在旋转壳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块501,在壳体202的顶部的边缘设有限位环232,旋转壳与壳体202通过限位块501和限位环232的设定,使得两者难以相互脱离。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一体成型设置。通过将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一体成型设置,使得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的转动动作统一,即转动主止回部401,则带动从止回部212转动,反之亦然,一体成型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主止回部401包括套接于转动轴30上的第一转动环411、供旋钮壳50扣接的扣接部421以及与从止回部212卡接的卡接部431;扣接部421设于第一转动环411的外侧壁上,卡接部431的一端固定于扣接部421的外侧壁上,另一端悬置并卡接于从止回部212上。其中,卡接部431与第一转动环4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卡接部431悬置的端部在转动时在主限位部402上弹性活动。
参见图3和图6,主限位部402包括套接于转动轴30上的第二转动环412,以及与从限位部101传动连接的传动部422,传动部422与第二转动换处于同一中心线上。其中,第一转动环411与第二转动环412同轴设置;本实施例中,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一体成型设置,因此,第一转动环411和第二转动环412为一体成型设置,从而提升第一转动环411和第二转动环412套接于转动轴30上的稳定性,进而提升通过扣接部421连接于第一转动环411上的卡接部431,和连接于第二转动环412上的传动部422,转动时的稳定性。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从止回部212包括设于壳体202顶部的固定环2121,以及设于固定环2121的内圈上的若干个限位齿2122,若干个限位齿2122沿固定环2121的内圈均匀设置。具体地,扣接部421具有三个,且扣接部421上开设有扣接孔,三个扣接部421沿第一转动环411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其中,旋钮壳50内凸设有三个卡块502,三个卡块502分别通过扣接孔与三个扣接部421扣接,旋钮壳50通过卡块502与扣接部421固定连接。卡接部431包括有三个,且卡接部431呈弧形设置,与主限制部构成棘轮机构。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参见图3、图7和图8,线轮10包括主绕线柱102和设于主绕线柱102两端的限位板103,通过在主绕线柱102的两端设置限位板103,以限制绕设于主绕线柱102上的线绳沿主绕线柱102的延伸反向滑移,面向旋钮壳50的一侧的限位板103凹陷形成有容纳槽104,从止回部212嵌设于容纳槽104内,以便于主止回部401插入容纳槽104内与从止回部212传动连接,其中,主止回部401和从止回部212为相互啮合的齿轮,当旋钮壳50朝向底座201下压时,主止回部401啮合于从止回部212上,使得主止回部401只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主绕线柱102上开设有沿主绕线柱102的延伸方向贯穿的通孔,主绕线柱102通过通孔套接于转动轴30上。
具体地,参见图2、图7和图8,主绕线柱10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线绳穿设的第一穿线孔112,以及与第一穿线孔112连通的第二穿线孔122,第一穿线孔112与第二穿线孔122相对设置。其中,第一穿线孔112和第二穿线孔122均具有两个,且两个第一穿线孔112处于同一侧,两个第二穿线孔122处于另一侧。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参见图2和图4,转动轴30上开设有分隔槽301,分隔槽301自转动轴30靠近旋钮壳50的端面向转动轴30靠近底座201的一端延伸设置。通过设置分隔槽301,以使得转动轴30靠近壳体202的顶端分隔为两个可相互靠近或远离并具有可发生塑性形变的弹性件,以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在转动轴30快速装配或拆卸限位组件40。
作为一具体实施例,参见图4,转动轴30靠近旋钮壳50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锥形部302和第二锥形部303,且第一锥形部302和第二锥形部303均设有缩小端和扩大端,第一锥形部302和第二锥形部303的扩大端相连,第一锥形部302的缩小端面向底座201的底部设置,第二锥形部303的缩小端面向旋钮壳50设置。通过上述第一锥形部302和第二锥形部303的结构设置,以使得限位组件40在旋钮壳50的带动下脱离或装配至转动轴30,并通过第一锥形部302和第二锥形部303的锥形结构本身具有的斜面使限位部能够快速脱离或装配至转动轴30上。
具体地,参见图4,转动轴30的底端设有连接板304,底座201上设有供连接板304嵌设的容置槽30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轮,所述线轮用于绕线绳,所述线轮的顶端设有从限位部;
收容组件,所述收容组件包括底座和盖合于所述底座上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盖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线轮的收容腔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有从止回部,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动轴朝向所述壳体的顶端延伸设置,所述线轮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从止回部卡接的主止回部,以及与所述从限位部传动连接的主限位部;所述主止回部与所述从止回部固定连接;所述从止回部穿过所述开口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旋钮壳,所述旋钮壳卡接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旋钮壳可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活动,所述旋钮壳内设有卡接于所述主限位部上的卡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止回部和所述从止回部一体成型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止回部包括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转动环、供所述旋钮壳扣接的扣接部以及与所述从止回部卡接的卡接部;所述扣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转动环的外侧壁上,所述卡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扣接部的外侧壁上,另一端悬置并卡接于所述从止回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限位部包括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二转动环,以及与所述从限位部传动连接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换处于同一中心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止回部包括设于所述壳体顶部的固定环,以及设于所述固定环的内圈上的若干个限位齿,若干个所述限位齿沿所述固定环的内圈均匀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包括主绕线柱和设于所述主绕线柱两端的限位板,面向所述旋钮壳的一侧的限位板凹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从止回部嵌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主绕线柱上开设有沿所述主绕线柱的延伸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主绕线柱通过所述通孔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绕线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线绳穿设的第一穿线孔,以及与所述第一穿线孔连通的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第二穿线孔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开设有分隔槽,所述分隔槽自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旋钮壳的端面向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延伸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旋钮壳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锥形部和第二锥形部,且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均设有缩小端和扩大端,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的扩大端相连,所述第一锥形部的缩小端面向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锥形部的缩小端面向所述旋钮壳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设有连接板,所述底座上设有供所述连接板嵌设的容置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07932.6U CN216763925U (zh) | 2022-01-14 | 2022-01-14 | 系带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07932.6U CN216763925U (zh) | 2022-01-14 | 2022-01-14 | 系带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63925U true CN216763925U (zh) | 2022-06-17 |
Family
ID=81976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07932.6U Active CN216763925U (zh) | 2022-01-14 | 2022-01-14 | 系带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63925U (zh) |
-
2022
- 2022-01-14 CN CN202220107932.6U patent/CN2167639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74794B1 (en) | Shoelace folding and releasing device | |
DK202000005Y4 (da) | Integrerede lukkeindretningskomponenter og fremgangsmåder | |
EP2948014B1 (en) | Lace fixation assembly and system | |
CN201015448Y (zh) | 鞋卷线器 | |
CN103003508B (zh) | 包括承载复合聚合物壳体和承载锚固板的安全装置 | |
CN217309320U (zh) | 紧固装置 | |
KR101954753B1 (ko) | 와이어 조임용 릴시스템 | |
CN206413843U (zh) | 鞋带收放装置 | |
CN216763925U (zh) | 系带装置 | |
WO2023000663A1 (zh) | 旋转推拉收绳器和鞋子 | |
US5946779A (en) | Shoelace having section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densities | |
CN101875326B (zh) | 捆绑器 | |
CN201808785U (zh) | 自扣拉绳 | |
CN206413842U (zh) | 鞋带收放装置 | |
CN201745484U (zh) | 捆绑器 | |
US5611169A (en) | Longline snap | |
CN216453613U (zh) | 一种系带装置 | |
CN115868772A (zh) | 利用鞋带环的可拆装鞋带束紧装置 | |
CN219353208U (zh) | 一种绳物旋紧座、绳物旋紧装置、鞋及物品 | |
CN210693377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管线固定架 | |
RU203874U1 (ru) | Скакалка с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скруткой тросика | |
CN215720363U (zh) | 旋转控制松紧离合器 | |
CN208658065U (zh) | 一种系带器 | |
CN219362865U (zh) | 一种绳物缠绕轴及绳物收放装置 | |
CN113519971A (zh) | 一种系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