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9775U -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9775U
CN216749775U CN202123272261.3U CN202123272261U CN216749775U CN 216749775 U CN216749775 U CN 216749775U CN 202123272261 U CN202123272261 U CN 202123272261U CN 216749775 U CN216749775 U CN 216749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ircuit breaker
protection circuit
electronic component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22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强
唐果
余存泰
黎永胜
方艳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enge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eng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enge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eng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22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9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9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9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主要解决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接线比较麻烦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上设有接线座(2),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槽(3),所述接线槽内设有接头(31),还包括与接头相配合的接线端子(4),所述接线端子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接线槽内。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接线端子即可实现接线,结构简单,可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及提高性能一致性。

Description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线路板的接线方式为:先在线路板上设置穿线孔,然后需要将多根引线穿入线路板对应孔内,并用一只手压住,再用另一只手拿焊烙铁进行锡焊;这样的操作较为复杂、繁琐,并且引线没有压住到位,容易存在焊接不牢固、虚焊等现象,且锡焊温度过高不小心容易碰到引线,损坏引线,对产品漏电特性及EMC试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主要解决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接线比较麻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接线座,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槽,所述接线槽内设有接头,还包括与接头相配合的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接线槽内。
所述接线座内设有隔板和至少两个接线槽,相邻所述接线槽通过隔板相隔。
至少两个所述接线槽并排设置。
所述接线座通过SMT贴片机焊接于所述板体上。
所述接头包括二联式接头、三联式接头和五联式接头的一种或者多种。
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设有凸台,所述壳体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槽的宽度,两侧所述凸台的外壁分别与所述接线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接触。所述接线槽内壁设有连通的卡槽,所述凸台外壁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凸棱。
所述接线槽两侧内壁均设有所述卡槽,两个所述凸台外壁均设有所述凸棱。
所述接线座上设有贯穿设置的缺口槽,所述缺口槽与所述接线槽连通,所述缺口槽与所述壳体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接线端子即可实现接线,结构简单,可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及提高性能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接线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上设有接线座2,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槽3,所述接线槽内设有接头31,还包括与接头相配合的接线端子4,所述接线端子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接线槽内。接线端子上连接有线束40,接线端子上设有与接头相适配的插孔,可以方便的接插,该接线座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一体设置在板体上,具体可以通过SMT贴片机焊接,该接线座上的接线槽可以设置多个,该接头可以为二联式接头311、三联式接头312和五联式接头313的一种或者多种以适配不同的使用需求,另外,该接线槽可以直接以开放槽的形式设置在接线座上,结构更加简单,接线槽的朝向可以朝上或者朝向侧向,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座内设有隔板5和至少两个接线槽3,相邻所述接线槽通过隔板相隔。通过隔板将各组接头分隔开,可以起到隔电的作用,使用更加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至少两个所述接线槽并排设置。多个接线槽呈一排的结构延伸,更加整齐,合理的利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座通过SMT贴片机焊接于所述板体上。通过SMT贴片机焊接,加工更加方便,一致化程度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头包括二联式接头311、三联式接头312和五联式接头313的一种或者多种。可以适配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壳体41,所述壳体两侧设有凸台42,所述壳体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槽的宽度,两侧所述凸台的外壁分别与所述接线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接触。装入后,凸台的部分与接线槽接触,壳体的部分不接触,这样在拔出的时候,更加便于多角度施力,更加便于拔出。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槽内壁设有连通的卡槽32,所述凸台外壁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凸棱43。装入后,该凸棱会与卡槽的内壁接触起到一定的防止脱出的作用,该凸棱可以为简单的凸起,也可以为倒钩等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槽两侧内壁均设有所述卡槽,两个所述凸台外壁均设有所述凸棱。两侧局设置凸棱,可以更哈的防止脱出,使用效果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所示,所述接线座上设有贯穿设置的缺口槽23,所述缺口槽与所述接线槽连通,所述缺口槽与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可以方便线拔出。
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上设有接线座(2),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槽(3),所述接线槽内设有接头(31),还包括与接头相配合的接线端子(4),所述接线端子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接线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内设有隔板(5)和至少两个接线槽(3),相邻所述接线槽通过隔板相隔。
3.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接线槽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通过SMT贴片机焊接于所述板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二联式接头(311)、三联式接头(312)和五联式接头(313)的一种或者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壳体(41),所述壳体两侧设有凸台(42),所述壳体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槽的宽度,两侧所述凸台的外壁分别与所述接线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槽内壁设有连通的卡槽(32),所述凸台外壁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凸棱(43)。
8.根据权利要求7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槽两侧内壁均设有所述卡槽,两个所述凸台外壁均设有所述凸棱。
9.根据权利要求8 所述的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上设有贯穿设置的缺口槽(23),所述缺口槽与所述接线槽连通,所述缺口槽与所述壳体相对设置。
CN202123272261.3U 2021-12-24 2021-12-24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Active CN216749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2261.3U CN216749775U (zh) 2021-12-24 2021-12-24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2261.3U CN216749775U (zh) 2021-12-24 2021-12-24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9775U true CN216749775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2261.3U Active CN216749775U (zh) 2021-12-24 2021-12-24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9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0836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285822Y (zh) 电连接器
CN20408866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16749775U (zh) 差动保护断路器的电子组件板的接线结构
CN207068969U (zh) 电池保护板及电源装置
CN103384034B (zh) 电连接器
CN201838762U (zh) 电连接器及使用这种电连接器的电子组件
CN201639020U (zh) 电连接器
CN212230646U (zh) 一种汽车用电子器件连接器
CN209418844U (zh) 排针连接器组件
CN2789951Y (zh) 快捷接线卡
CN204885563U (zh) 带有耐压式按钮的接线端子
CN211126375U (zh) 智能插座的电路板触点隔离结构
CN208045757U (zh) 插座装置
CN202616435U (zh) 一种快速接线器
CN208111339U (zh) 接电端子以及具有该接电端子的熔断器式隔离开关
CN207353534U (zh) 支架数据线
CN204030035U (zh) 电连接器
CN215989320U (zh) 一种连接片及电机控制器
CN217719461U (zh) 一种直插式插座
CN1776967A (zh) 可拆卸式插头结构
CN208674453U (zh) 一种横向夹线的电源插座
CN211126372U (zh) 一种可夹装固定的插线板
CN216773579U (zh) 多位转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面插座
CN203326192U (zh) Fpc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