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7950U -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7950U
CN216747950U CN202122315199.5U CN202122315199U CN216747950U CN 216747950 U CN216747950 U CN 216747950U CN 202122315199 U CN202122315199 U CN 202122315199U CN 216747950 U CN216747950 U CN 216747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ss cone
clamping device
clamping
cabl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151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蔚
彭东喜
刘建国
杨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uic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i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i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i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151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7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7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7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包括基座、第一夹持装置、移动平台、驱动装置及第二夹持装置;第一夹持装置设置在基座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应力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移动平台相对基座沿靠近和远离第一夹持装置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二夹持装置设置在移动平台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电缆,第二夹持装置可随移动平台移动而带动电缆轴向移动至插设于应力锥的中心孔中和带动电缆轴向移动至脱离应力锥的中心孔。其使应力锥的装拆更简易、便捷,相较于人工手动装拆应力锥,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力锥试验设备。

Description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力锥出厂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应力锥为套设于电缆终端上,用于改善电场强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以达到降低电场强度,均匀电场的目的的装置。
由于电力线路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为避免事故,需对应力锥进行出厂电气试验。
目前,应力锥的出厂试验方法如下:
将试验气罐端盖及应力锥通过人工套设在电缆上,再将电缆抬起并将应力锥推入试验气罐的容置腔中,接着使试验气罐端盖沿电缆移动至靠近试验气罐并将试验气罐端盖与试验气罐进行锁紧,以将应力锥可靠锁固在试验气罐中,对容置腔充入绝缘气体,并对电缆施加规定电压进行试验,当应力锥在试验气罐中所受电场强度和户外电缆(处于使用状态)终端的应力锥的电场强度接近时,则试验合格。
然而,因应力锥与电缆之间通过过盈配合方式装配在一起,应力锥安装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人工进行装配费时费力,效率低,成本高,为此,需要研发一种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拆装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还提供一种应力锥试验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包括基座、第一夹持装置、移动平台、驱动装置及第二夹持装置;
所述第一夹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应力锥;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移动平台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相对所述基座沿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夹持装置的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夹持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电缆,所述第二夹持装置可随所述移动平台移动而带动电缆轴向移动至插设于应力锥的中心孔中和带动电缆轴向移动至脱离应力锥的中心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装置包括沿所述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夹持装置和第一后夹持装置,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比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更靠近所述第二夹持装置,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和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均设置有第一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沿径向可开合并与应力锥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一锥形孔,所述第一锥形孔与应力锥的第一锥形部相适配,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孔径由前至后渐扩;
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二锥形孔,所述第二锥形孔与应力锥的第二锥形部相适配,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孔径由前至后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和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均包括限位架、挡板及支撑板;
所述限位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架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各所述限位架均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限位槽,各所述限位槽的端部开口可供挡板的侧部竖向穿过,两个所述限位槽的侧部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挡板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挡板包括依序叠放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均设置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夹持孔;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可供所述下挡板向下活动;
所述支撑板可活动设置或可拆设置在所述限位架上,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下挡板的下方并给所述下挡板提供与所述上挡板保持配合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装置包括沿所述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夹持装置和第二后夹持装置,所述第二前夹持装置和所述第二后夹持装置均设置有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二夹持孔沿径向可开合并与电缆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夹持装置和第二后夹持装置均为抱箍。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盘、驱动杆、齿轮和齿条,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杆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齿轮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上并沿所述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布置,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应力锥试验设备,包括试验装置、试验终端及上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
所述试验装置上设置有可充入绝缘介质并供应力锥插入的腔体;
所述第二夹持装置可随所述移动平台移动而带动电缆及插设于电缆上的应力锥轴向移动至使应力锥插设于所述腔体中和使应力锥脱离所述腔体;
所述试验终端用于给电缆施加试验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气罐及罐盖,所述试验气罐上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罐盖上设置有可供电缆穿过的穿孔,所述罐盖和所述试验气罐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腔体,所述绝缘介质为绝缘气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锁链及锁钩,所述锁钩设置在所述基座并靠近所述试验装置,所述锁链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上,所述锁链的另一端可挂设于所述锁钩上以将应力锥锁固于腔体中。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安装应力锥时,首先使第一夹持装置沿径向打开并将应力锥放置在第一夹持装置中,接着使第一夹持装置沿径向闭合而将应力锥夹持住,接着使第二夹持装置沿径向打开并将电缆放置在第二夹持装置中,使第二夹持装置沿径向闭合而将电缆夹持住,接着通过启动驱动装置而驱动移动平台移动,从而带动电缆沿靠近应力锥的方向移动而使电缆插设于应力锥的中心孔中,拆下应力锥时,应力锥因被第一夹持装置夹持而保持不动,使驱动装置反向运动而带动电缆沿远离应力锥的方向移动而使电缆脱离应力锥的中心孔,此结构使应力锥的装拆更简易、便捷,相较于人工手动装拆应力锥,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设备,因采用了上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使应力锥的装拆更简易、便捷,相较于人工手动装拆应力锥,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中的第一前夹持装置中的挡板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中的第一前夹持装置中的挡板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中的第一后夹持装置中的挡板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中的第一后夹持装置中的挡板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中的第二前夹持装置和第二后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基座;20、第一夹持装置;21、第一前夹持装置;22、第一后夹持装置;23、第一锥形孔;24、第二锥形孔;25、上挡板;26、下挡板;27、垫板;30、移动平台;40、驱动装置;41、齿轮;42、齿条;50、第二夹持装置;51、第二前夹持装置;52、第二后夹持装置;53、第二夹持孔;54、上箍板;55、下箍板;56、螺栓;60、试验装置;61、腔体;100、应力锥;200、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参见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包括基座10、第一夹持装置20、移动平台30、驱动装置40及第二夹持装置50;第一夹持装置20设置在基座10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应力锥100;驱动装置40设置在基座10和移动平台30之间,用于驱动移动平台30相对基座10沿靠近和远离第一夹持装置20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二夹持装置50设置在移动平台30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电缆200,第二夹持装置50可随移动平台30移动而带动电缆200轴向移动至插设于应力锥100的中心孔中和带动电缆200轴向移动至脱离应力锥100的中心孔。
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安装应力锥100时,首先使第一夹持装置20沿径向打开并将应力锥100放置在第一夹持装置20中,接着使第一夹持装置20沿径向闭合而将应力锥100夹持住,接着使第二夹持装置50沿径向打开并将电缆200放置在第二夹持装置50中,使第二夹持装置50沿径向闭合而将电缆200夹持住,接着通过启动驱动装置40而驱动移动平台30移动,从而带动电缆200沿靠近应力锥100的方向移动而使电缆200插设于应力锥100 的中心孔中,拆下应力锥100时,应力锥100因被第一夹持装置20夹持而保持不动,使驱动装置40反向运动而带动电缆200沿远离应力锥100的方向移动而使电缆200脱离应力锥100的中心孔,此结构使应力锥100的装拆更简易、便捷,相较于人工手动装拆应力锥100,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装置20沿径向可开合设置中的径向可以理解为应力锥100的径向,而第二夹持装置50沿径向可开合设置中的径向可以理解为电缆200的径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装置20包括沿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第一后夹持装置22,第一前夹持装置21比第一后夹持装置22更靠近第二夹持装置50,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第一后夹持装置22均设置有第一夹持孔,第一夹持孔沿径向可开合并与应力锥100相适配,此结构利于提高第一夹持装置20和应力锥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使电缆200的插入和拨出更顺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装置20也可以为一个,在第一夹持装置20的轴向长度足够长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应力锥100的可靠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夹持装置21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一锥形孔23,第一锥形孔23与应力锥100的第一锥形部相适配,第一锥形孔23的孔径由前至后渐扩;第一后夹持装置22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二锥形孔24,第二锥形孔24与应力锥100的第二锥形部相适配,第二锥形孔24的孔径由前至后渐缩,如此,利用第一锥形孔23与应力锥100的第一锥形部相配合以及利用第二锥形孔24 和应力锥100的第二锥形孔24相配合而实现对应力锥100进行可靠的轴向限位,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夹持装置20和应力锥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使电缆200的插入和拔出更顺畅。
参见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第一后夹持装置22 均包括限位架(图中未示出)、挡板及支撑板(图中未示出);限位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架间隔设置在基座10上且分置于挡板的相对两侧,各限位架均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限位槽,各限位槽的端部开口可供挡板的侧部竖向穿过,两个限位槽的侧部开口相对设置;挡板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限位槽中,挡板包括依序叠放的上挡板25和下挡板26,上挡板25和下挡板26均设置有凹槽,两个凹槽围合形成第一夹持孔;基座10上设置有让位空间,让位空间可供下挡板26向下活动;支撑板可拆设置在限位架上,支撑板设置在下挡板26 的下方并给下挡板26提供与上挡板25保持配合的支撑力。此结构利用限位架对挡板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以实现可靠夹持应力锥100,方便电缆200的插入和拔出,此外,因挡板可沿限位槽活动,使得上挡板25可向上活动至脱离限位槽而打开第一夹持孔,方便装入及拆出应力锥100,同时,因下挡板26可向下活动而可与应力锥100脱离接触,避免阻碍应力锥100的轴向移动,使得电缆 200可在移动平台30的带动下继续带动应力锥100朝图1中的右侧运动,以方便将应力锥100插入到试验装置60中的腔体61中,使应力锥100的出厂试验更高效、便捷,此结构为纯机械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成本低,且具有优良的可靠性,便于推广应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可通过如下方式可拆设置在限位架上:各限位架的下端均设置有插孔,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的插设于各插孔中,如此,实现对下挡板26进行可靠支撑,将支撑板拔出而使支撑板脱离限位架,即可解除对下挡板26的支撑作用,此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螺钉方式实现支撑板和限位架之间的可拆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板可活动设置,比如通过在基座10或限位架上设置升降装置与支撑板传动连接,利用升降装置驱动支撑板升降而带动支撑板活动至支撑上挡板25和活动至解除对上挡板25的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第一后夹持装置22均还包括垫板27,垫板27设置在下挡板26和支撑板之间,且垫板27的两侧一一对应插设于各限位槽中,以起到垫高挡板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装置50包括沿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第二后夹持装置52,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第二后夹持装置52均设置有第二夹持孔53,第二夹持孔53沿径向可开合并与电缆200相适配,此结构利于提高第二夹持装置50和电缆2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使电缆200的移动更顺畅,同时,使电缆200与应力锥100之间的连接和脱离连接更顺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持装置50也可以为一个,在第二夹持装置50的轴向长度足够长的情况下,也可实现电缆200的可靠连接。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第二后夹持装置52均为抱箍,此结构简单实用,且为纯机械结构,成本低,且具有优良的可靠性,便于推广应用。
具体而言,抱箍包括上箍板54、下箍板55和螺栓56,下箍板55与基座10 固定连接,上箍板54和下箍板55均设置有凹槽,两个凹槽围合形成第二夹持孔53,上箍板54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端,下箍板55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端,各第一连接端和各第二连接端通过螺栓56一一对应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装置20和第二夹持装置50均可包括开合驱动装置40及一对夹持板,开合驱动装置40驱动夹持板沿径向移动,以带动一对夹持板沿径向开合,同样能够实现对应力锥100和电缆200进行可靠夹持。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转盘(图中为示出)、驱动杆(图中未示出)、齿轮41和齿条42,转盘设置在驱动杆上,驱动杆可转动设置在基座10上并与齿轮41传动连接,齿轮41可转动设置在基座10上,齿条42设置在移动平台30上并沿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布置,齿条42与齿轮41啮合。转动转盘而带动齿轮41转动,齿轮41转动而带动齿条42移动,从而带动移动平台30 移动,此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且具有优良的可靠性,便于推广应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电机替代转盘驱动齿轮4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平台30和基座10之间还设置有导轨结构,导轨结构中的导轨与基座10连接并沿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设置,导轨结构中的滑块与移动平台30连接,以对移动平台30起到导向作用,使移动平台30的移动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力锥试验设备,包括试验装置60、试验终端及上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试验装置60上设置有可充入绝缘介质并供应力锥100插入的腔体61;第二夹持装置50可随移动平台30移动而带动电缆200 及插设于电缆200上的应力锥100轴向移动至使应力锥100插设于腔体61中和使应力锥100脱离腔体61;试验终端用于给电缆200施加试验电压。
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锥试验设备,因采用了上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使应力锥100的装拆更简易、便捷,相较于人工手动装拆应力锥100,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试验装置60包括试验气罐,试验气罐设置在基座10上,绝缘介质为绝缘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锁链及锁钩,锁钩设置在基座10并靠近试验装置60,锁链的一端设置在移动平台30上,锁链的另一端可挂设于锁钩上以使应力锥100 和腔体61保持配合,试验精度更高。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0)、第一夹持装置(20)、移动平台(30)、驱动装置(40)及第二夹持装置(50);
所述第一夹持装置(20)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应力锥(100);
所述驱动装置(40)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30)相对所述基座(10)沿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夹持装置(20)的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夹持装置(50)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30)上,沿径向可开合设置,用于夹持电缆(200),所述第二夹持装置(50)可随所述移动平台(30)移动而带动电缆(200)轴向移动至插设于应力锥(100)的中心孔中和带动电缆(200)轴向移动至脱离应力锥(100)的中心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装置(20)包括沿所述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第一后夹持装置(22),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21)比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22)更靠近所述第二夹持装置(50),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22)均设置有第一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沿径向可开合并与应力锥(100)相适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21)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一锥形孔(23),所述第一锥形孔(23)与应力锥(100)的第一锥形部相适配,所述第一锥形孔(23)的孔径由前至后渐扩;
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22)上的第一夹持孔为第二锥形孔(24),所述第二锥形孔(24)与应力锥(100)的第二锥形部相适配,所述第二锥形孔(24)的孔径由前至后渐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夹持装置(21)和所述第一后夹持装置(22)均包括限位架、挡板及支撑板;
所述限位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架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各所述限位架均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限位槽,各所述限位槽的端部开口可供挡板的侧部竖向穿过,两个所述限位槽的侧部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挡板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挡板包括依序叠放的上挡板(25)和下挡板(26),所述上挡板(25)和所述下挡板(26)均设置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夹持孔;
所述基座(10)上设置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可供所述下挡板(26)向下活动;
所述支撑板可活动设置或可拆设置在所述限位架上,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下挡板(26)的下方并给所述下挡板(26)提供与所述上挡板(25)保持配合的支撑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装置(50)包括沿所述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第二后夹持装置(52),所述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所述第二后夹持装置(52)均设置有第二夹持孔(53),所述第二夹持孔(53)沿径向可开合并与电缆(200)相适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夹持装置(51)和第二后夹持装置(52)均为抱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0)包括转盘、驱动杆、齿轮(41)和齿条(42),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杆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并与所述齿轮(41)传动连接,所述齿轮(41)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所述齿条(42)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30)上并沿所述移动平台(30)的移动方向布置,所述齿条(42)与所述齿轮(41)啮合。
8.应力锥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装置(60)、试验终端及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
所述试验装置(60)上设置有可充入绝缘介质并供应力锥(100)插入的腔体(61);
所述第二夹持装置(50)可随所述移动平台(30)移动而带动电缆(200)及插设于电缆(200)上的应力锥(100)轴向移动至使应力锥(100)插设于所述腔体(61)中和使应力锥(100)脱离所述腔体(61);
所述试验终端用于给电缆(200)施加试验电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力锥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60)包括试验气罐,所述试验气罐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所述绝缘介质为绝缘气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力锥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链及锁钩,所述锁钩设置在所述基座(10)并靠近所述试验装置(60),所述锁链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30)上,所述锁链的另一端可挂设于所述锁钩上以使应力锥(100)和所述腔体(61)保持配合。
CN202122315199.5U 2021-09-23 2021-09-23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Active CN216747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5199.5U CN216747950U (zh) 2021-09-23 2021-09-23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5199.5U CN216747950U (zh) 2021-09-23 2021-09-23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7950U true CN216747950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07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15199.5U Active CN216747950U (zh) 2021-09-23 2021-09-23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7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47950U (zh) 应力锥试验用安装装置及应力锥试验设备
CN218253471U (zh) 一种具有防偏结构的合金铝板切割机
CN116609189B (zh)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快速检测装置
CN216349946U (zh) 一种线缆拉力测试装置
CN211831007U (zh) 一种安防设备用质量检测平台
CN218066824U (zh) 一种隔离开关分合闸转矩测试装置
CN216362167U (zh) 一种用于快速装卸高压穿刺线夹的绝缘棒
CN215990036U (zh) 一种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
CN215042493U (zh) 一种基于永磁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用信号测试装置
CN115051255A (zh) 一种移动通信基站用配电柜
CN113241649A (zh) 一种肘型电缆头快速拔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9757574U (zh) 一种机械实验的全自动插拔力试验机设备
CN220570220U (zh) 一种电气线安装固定装置
CN117955026B (zh)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
CN220642601U (zh) 一种以竹子制作活性炭装置
CN220233248U (zh) 一种电堆手动组装台
CN115460108B (zh) 一种用于电力通信网络的测试系统
CN112816822B (zh) 一种电磁制动器整流器测试设备及其测试方法
CN116728487B (zh) 一种线管切割装置
CN219739767U (zh) 一种电力工程输配电建设用电缆架
CN219603641U (zh) 一种垫圈淬火用防粘结承载架
CN218192293U (zh) 一种电缆加工用切割设备
CN212609041U (zh) 一种电力设备安装托举装置
CN211970967U (zh) 一种直连式电池自动返修处理装置
CN213586286U (zh) 一种耳机插拔寿命测试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Wei

Inventor after: Peng Dongxi

Inventor after: Liu Jianguo

Inventor after: Yang Yun

Inventor before: Wang Wei

Inventor before: Peng Dongxi

Inventor before: Liu Jianguo

Inventor before: Yang Yu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8-1, Building 1, No. 50 Shuangxing Avenue, Biquan Street, Bishan District, Chongqing, 402760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Huic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118 Huic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area, east of Lanjing road and south of Jinxiu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I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