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4567U -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4567U
CN216724567U CN202122953279.3U CN202122953279U CN216724567U CN 216724567 U CN216724567 U CN 216724567U CN 202122953279 U CN202122953279 U CN 202122953279U CN 216724567 U CN216724567 U CN 2167245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
eye patch
electroretinogram
detection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532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aiyang Optomet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aiyang Optome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aiyang Optomet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aiyang Optome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532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45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45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45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包括适于贴合人眼部的眼罩本体,以及通过头带扣与所述眼罩本体两端连接的头带,所述眼罩本体与头带相配合锁定于人头部上;眼罩本体至少包括眼罩框,所述眼罩框的前端开设有适合人眼大小及两眼瞳距的两个窥孔,所述眼罩框的内壁前上端和两窥孔外侧分别插设有额正中地极件和颞侧负极件,所述窥孔的下端内壁向上延伸设有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眼睑正极件,额正中地极件、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的电极暴露在眼罩框的内侧并与人脸皮肤抵接。上述技术方案中,眼罩本体内壁上固定设置各极件在眼罩本体贴合在人眼部后,能够精准的贴合在需要检查的部位,大大缩短检测前的准备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背景技术
视网膜电流图又称视网膜电图,简称ERG。视网膜电流图是视网膜的视感细胞在光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复合的电位变化,可以用电极引出,通过适当的放大描记装置把它记录下来,即为视网膜电流图。通过视网膜电流图可了解视网膜的功能。视网膜电流图的工作原理是用闪光刺激视网膜后,于节细胞冲动之前记录到的一簇电位反应。它是一种动作电位,是视网膜功能的客观观察。可反应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脱离、预侧术后视力、视功能损害严重时的病变。
但现今市面上视网膜电流图电位在操作前需清洁相应皮肤,并且用胶带覆盖其上,依此保证信号的良好传输,但清洁后皮肤位置较为湿滑,故各电极板黏贴度不牢,经常在检查过程中掉落,影响检查结果,而且在安装角膜极板时需靠上下眼睑缘固定住角膜极板,顾在安装时可能会因安装配合不足,在多次安装时对角膜造成划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解决了由于皮肤湿滑导致极板脱落的问题,其可一次性与面部需要贴合的位置精准贴合,快速定位检测点并安放极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包括适于贴合人眼部的眼罩本体,以及通过头带扣与所述眼罩本体两端连接的头带,所述眼罩本体与头带相配合锁定于人头部上;
所述眼罩本体至少包括眼罩框,所述眼罩框的前端开设有适合人眼大小及两眼瞳距的两个窥孔,所述眼罩框的内壁前上端和两窥孔外侧分别插设有额正中地极件和颞侧负极件,所述窥孔的下端内壁向上延伸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有眼睑正极件,所述额正中地极件、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的电极暴露在眼罩框的内侧并与人脸皮肤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眼罩本体内壁上固定设置的额正中地极件、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在眼罩本体贴合在人眼部后,能够精准的贴合在需要检查的部位,如觉得头带不是很稳固则可在眼罩本体内壁上抹上耦合剂,可进一步使眼罩本体牢牢贴合人眼部,大大缩短检测前的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固定在眼罩本体上的电极件,该眼罩本体用头带锁定于人头部上,相比于极板通过胶带粘附于人脸上的方式,极为不易脱落,也无需担心反复安放极板导致划伤眼角膜,更为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额正中地极件、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的组成相同,且分别对应面部印堂穴、瞳子髎穴以及承泣穴。该技术方案中,视网膜电流图是视网膜的视感细胞在闪光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复合的电位变化,需用电极引出至放大器中显示;电极件的组成相同则导电性能一样,如此在需要观察比较电位变化时,能够更为客观;而几个穴位正是电极件贴合需要检测的位置,既额头正中间,眼部两外侧以及眼睑下缘的地方。
作为优选,所述眼罩本体还包括设置在眼罩框侧壁上的导线连接面板,所述导线连接面板上设有接孔;所述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形成检测回路,所述额正中地极件、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相对电极的一端分别连接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导线连接面板的接孔并与外侧的主机相连接。该技术方案中,颞侧负极件和眼睑正极件形成检测回路,在放大器中显示电位变化时,其电位差能更为清楚直观的显示变化。导线连接电极件,使电位更为稳定的传输到放大器上,导线连接面板则有助于整理线路,使线路不会散乱,影响到眼罩的美观以及正常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眼罩框的内壁上设有硅胶卡套,所述硅胶卡套开设有与窥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硅胶卡套上向内延伸设有弹性眼圈套与眼部周围贴合。该技术方案中,眼罩本体内壁上设有用于和面部紧密贴合的硅胶卡套,其上向外延伸的一圈的弹性眼圈套可与眼周围面部紧密结合,防止光源的泄漏,使人眼的视网膜在受到完全光源刺激下,其各处电极件所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更为精准,更好得用于分析是否存在视网膜疾病。
作为优选,还包括眼罩前面板,所述眼罩前面板可拆卸设置于眼罩本体外侧,所述眼罩前面板上开设有遮住窥孔边缘的豁口。该技术方案中,眼罩前面板与眼罩本体可拆卸,则眼罩本体是可更换的,可根据瞳孔大小,以及瞳距的不一样,可备几个稍微尺寸有差别的眼罩本体则适配许多被检测者,适用范围广。另外,眼罩前面板的设置更为美观,可遮蔽眼罩本体上个别电极件的暴露,也可防止一定的漏光。
作为优选,所述头带上设有调节扣,所述调节扣能够调节头带的长度使眼罩本体更适于贴合人眼部。该技术方案中,调节扣的设置能够调节头带的长短,既调整头围大小,在适配不同被检测者时,可使眼罩与面部更好的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的背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的背视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5所示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包括适于贴合人眼部的眼罩本体1,以及通过头带扣2与所述眼罩本体1两端连接的头带3,眼罩本体1与头带3相配合锁定于人头部上;眼罩本体1至少包括眼罩框4,眼罩框4的前端开设有适合人眼大小及两眼瞳距的两个窥孔5,眼罩框4的内壁前上端和两窥孔5外侧分别插设有额正中地极件6和颞侧负极件7,窥孔5的下端内壁向上延伸设有固定柱16,固定柱16上设有眼睑正极件8,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的电极暴露在眼罩框4的内侧并与人脸皮肤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眼罩本体1内壁上固定设置的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在眼罩本体1贴合在人眼部后,能够精准的贴合在需要检查的部位,如觉得头带不是很稳固则可在眼罩本体1内壁上抹上耦合剂,可进一步使眼罩本体1牢牢贴合人眼部,大大缩短检测前的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固定在眼罩本体1上的电极件,该眼罩本体1用头带锁定于人头部上,相比于极板通过胶带粘附于人脸上的方式,极为不易脱落,也无需担心反复安放极板导致划伤眼角膜,更为安全。
进一步地,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的组成相同,且分别对应面部印堂穴、瞳子髎穴以及承泣穴。该技术方案中,视网膜电流图是视网膜的视感细胞在闪光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复合的电位变化,需用电极引出至放大器中显示;电极件的组成相同则导电性能一样,如此在需要观察比较电位变化时,能够更为客观;而几个穴位正是电极件贴合需要检测的位置,既额头正中间,眼部两外侧以及眼睑下缘的地方。
进一步地,眼罩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眼罩框4侧壁上的导线连接面板9,导线连接面板9 上设有接孔10;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形成检测回路;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 7和眼睑正极件8相对电极的一端分别连接设有导线,且导线穿过导线连接面板9的接孔10 并与外侧的主机相连接。该技术方案中,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形成检测回路,在放大器中显示电位变化时,其电位差能更为清楚直观的显示变化。导线连接电极件,使电位更为稳定的传输到放大器上,导线连接面板9则有助于整理线路,使线路不会散乱,影响到眼罩的美观以及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眼罩框4的内壁上设有硅胶卡套11,硅胶卡套11开设有与窥孔5相对应的通孔12,硅胶卡套11上向内延伸设有弹性眼圈套20与眼部周围贴合。该技术方案中,眼罩本体1内壁上设有用于和面部紧密贴合的硅胶卡套11,其上向外延伸的一圈的弹性眼圈套20 可与眼周围面部紧密结合,该弹性眼圈套20也由硅胶制成,能够防止光源的泄漏,使人眼的视网膜在受到完全光源刺激下,其各处电极件所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更为精准,更好得用于分析是否存在视网膜疾病。
进一步地,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还包括眼罩前面板13,眼罩前面板13可拆卸设置于眼罩本体1外侧,眼罩前面板13上开设有遮住窥孔5边缘的豁口15。该技术方案中,眼罩前面板13与眼罩本体1可拆卸,则眼罩本体1是可更换的,可根据瞳孔大小,以及瞳距的不一样,可备几个稍微尺寸有差别的眼罩本体1则适配许多被检测者,适用范围广。另外,眼罩前面板13的设置更为美观,可遮蔽眼罩本体1上个别电极件的暴露,也可防止一定的漏光。
进一步地,头带3上设有调节扣14,该调节扣14能够调节头带3的长度使眼罩本体1更适于贴合人眼部。该技术方案中,调节扣14的设置能够调节头带3的长短,既调整头围大小,在适配不同被检测者时,可使眼罩与面部更好的贴合。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眼睑正极件,为可更换式极板,可根据检查项目的不同更换为角膜极件和皮肤极件两种不同的极板。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解决了现有眼科医疗中在做视网膜电流图时,极板用胶带粘附于皮肤上,导致经常脱落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复安放极板可能划伤被检测者眼角膜的问题。通过将电极件固定在一眼罩本体1上,而眼罩本体1通过头带3或配合耦合剂的方式锁定在被检测者头部,能够稳定快速的使电极件贴合相应的检测部位,大大减少检测准备时间,且一次性精准定位,则避免了重复安放极板导致的划伤眼角膜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包括适于贴合人眼部的眼罩本体(1),以及通过头带扣(2)与所述眼罩本体(1)两端连接的头带(3),所述眼罩本体(1)与头带(3)相配合锁定于人头部上;
所述眼罩本体(1)至少包括眼罩框(4),所述眼罩框(4)的前端开设有适合人眼大小及两眼瞳距的两个窥孔(5),所述眼罩框(4)的内壁前上端和两窥孔(5)外侧分别插设有额正中地极件(6)和颞侧负极件(7),所述窥孔(5)的下端内壁向上延伸设有固定柱(16),所述固定柱(16)上设有眼睑正极件(8),所述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的电极暴露在眼罩框(4)的内侧并与人脸皮肤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的组成相同,且分别对应面部印堂穴、瞳子髎穴以及承泣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罩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眼罩框(4)侧壁上的导线连接面板(9),所述导线连接面板(9)上设有接孔(10);所述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形成检测回路,所述额正中地极件(6)、颞侧负极件(7)和眼睑正极件(8)相对电极的一端分别连接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导线连接面板(9)的接孔(10)并与外侧的主机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罩框(4)的内壁上设有硅胶卡套(11),所述硅胶卡套(11)开设有与窥孔(5)相对应的通孔(12),所述硅胶卡套(11)上向内延伸设有弹性眼圈套(20)与眼部周围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眼罩前面板(13),所述眼罩前面板(13)可拆卸设置于眼罩本体(1)外侧,所述眼罩前面板(13)上开设有遮住窥孔(5)边缘的豁口(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带(3)上设有调节扣(14),所述调节扣(14)能够调节头带(3)的长度使眼罩本体(1)更适于贴合人眼部。
CN202122953279.3U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Active CN2167245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53279.3U CN216724567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53279.3U CN216724567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4567U true CN216724567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0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53279.3U Active CN216724567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45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ga et al. 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s of kernicterus infants
US10952630B2 (en) Device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 from the eye
Gardi et al. Binaural interaction components: their possible origins in guinea pig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US20200129058A1 (en) Visual field examination device and detection method
WO2020112980A2 (en) Head worn apparatuses for vision therapy
Miles The steady polarity potential of the human eye
WO2021027235A1 (zh) 一种幼儿弱视脑电客观检测仪
ES2900250T3 (es) Dispositivo y procedimiento para el registro no invasivo de las respuestas ERG y VEP de un ojo
CN216724567U (zh) 一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测用眼罩
Gannon et al.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damage in head injuries at work
WO2019052246A1 (zh) 一种便携式视觉电生理检测系统
BURIAN Electroretinograph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CN219166425U (zh) 具吸盘结构之眼电生理用角膜电极片
CN211093992U (zh) 一种眼科用颌托一体帽
Abraham et al. Usher's syndrome: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s of the visual and auditory systems
Matsumoto et al. Stiles–Crawford effect in focal macular ERGs from macaque monkey
Thompson et al. An improved method for using the DTL fibre in electroretinography
CN208659362U (zh) 一种便携式视觉电生理检测系统
MUSTONEN et al. Electroretinography by skin electrodes and signal averaging method
Kochar et al. Study of brain stem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 (BAEPs) and visual-evoked potentials (VEPs) in leprosy
CN204484060U (zh) 一种多功能眼底镜
Pálffy et al. Interocular amplitude differences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obtained under monocular and binocular stimulation conditions
Umashankar et al. Measurement of cochlear implant outcomes in goldenhar syndrome: A case report
CN210871765U (zh) 一种眼科护理用眼睑撑开装置
CN213606285U (zh) 一种具有保护屏的裂隙灯显微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