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4562U - 一种采血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血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4562U
CN216724562U CN202121847014.9U CN202121847014U CN216724562U CN 216724562 U CN216724562 U CN 216724562U CN 202121847014 U CN202121847014 U CN 202121847014U CN 216724562 U CN216724562 U CN 216724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ail cap
pen
cor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470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波
崔成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Hua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Hua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Hua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Hua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470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4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4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45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血笔,包括:尾帽,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其中:尾帽弹壁设置有发射部,尾帽弹壁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发射部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可见,本方案中,尾帽弹壁上设置的发射部起到发射键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尾帽弹壁实现发射的功能,不需要再额外设置发射键,可见本方案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采血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血笔。
背景技术
采血笔是一种笔型的采血器,与一次性采血针配合使用,来采集人体末梢血样。采血笔通常需要实现发射、退针等功能,现有的采血笔一般需要单独设置发射键和退针键,这种采血笔的部件较多,结构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采血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血笔,包括:
尾帽,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
其中:所述尾帽弹壁设置有发射部,所述尾帽弹壁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包括针座和第四弹性臂,所述针座适于保持采血针,所述第四弹性臂的端面适于在所述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与采血笔的内壁上设置的抵接部相抵接;
第二弹性件,
其中:所述尾帽弹壁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推动所述第四弹性臂脱离所述抵接部,使得所述针芯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驱动下朝近端移动。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退针键,在所述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尾帽弹壁上,基于所述退针键在所述轴向上的预定滑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包括适于保持采血针的针座;
退针杆;
其中:
所述针芯包括阻挡部,所述退针杆包括弹性部,所述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弹性部抵接,以阻止所述退针杆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笔帽,设置有适于插入采血针的笔帽孔;
外壳,其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针芯,包括针座,所述针座适于保持从所述笔帽孔中插入的采血针;
退针杆,
其中:
所述针芯还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退针杆位于退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第一径向位置,所述退针杆位于装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第二径向位置;
所述第一弹性臂适于在所述第一径向位置时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阻挡所述针芯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二径向位置时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外壳,所述尾帽,设置于所述外壳的远端;
尾帽内芯,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的内部;
尾帽转子,设置于所述尾帽的远端,适于相对于所述尾帽转动;
其中,所述尾帽转子的所述转动适于驱动所述尾帽内芯轴向移动以调整采血针的刺出深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血笔,包括:
尾帽,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
退针键,在所述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尾帽弹壁上,基于所述退针键在所述轴向上的预定移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尾帽内芯,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的内部;
阻挡件,设置于所述尾帽内芯的内部;
退针杆;
其中:
所述退针键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所述退针杆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所述阻挡件与所述尾帽内芯抵接时,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包括针座,所述针座适于保持采血针;
其中:
所述针芯的远端面与所述阻挡件的远端面相抵接,所述退针杆与所述针芯相连接;
所述退针键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所述退针杆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并带动所述针芯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所述阻挡件的近端面与所述尾帽内芯的近端面抵接时,阻挡所述针芯继续向近端移动,使得所述退针杆将所述采血针从所述针座中推出。
可选的,所述尾帽弹壁设置有发射部,所述尾帽弹壁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包括适于保持采血针的针座;
退针杆;
其中:
所述针芯包括阻挡部,所述退针杆包括弹性部,所述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弹性部抵接,以阻止所述退针杆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笔帽,设置有适于插入采血针的笔帽孔;
外壳,其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针芯,包括针座,所述针座适于保持从所述笔帽孔中插入的采血针;
退针杆,
其中:
所述针芯还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退针杆位于退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第一径向位置,所述退针杆位于装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第二径向位置;
所述第一弹性臂适于在所述第一径向位置时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阻挡所述针芯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二径向位置时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
可选的,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外壳,所述尾帽,设置于所述外壳的远端;
尾帽内芯,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的内部;
尾帽转子,设置于所述尾帽的远端,适于相对于所述尾帽转动;
其中,所述尾帽转子的所述转动适于驱动所述尾帽内芯轴向移动以调整采血针的刺出深度。
应用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尾帽弹壁上设置的发射部起到发射键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尾帽弹壁实现发射的功能,不需要再额外设置发射键,可见本方案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尾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针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采血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采血笔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退针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尾帽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退针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16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1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笔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第一弹性臂抵接第一限位部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第一弹性臂脱离第一限位部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第一导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2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尾帽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采血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采血笔的爆炸图;
图27a-27b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针芯与退针杆的配合情况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处于未装针未上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3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装入采血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装入采血针并扭掉针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2-3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执行上膛动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9-4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执行发射动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2-4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执行退针动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省略掉第二弹性臂的采血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血笔,包括:尾帽5,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尾帽5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尾帽5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501,其中:尾帽弹壁501设置有发射部504,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发射部504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尾帽弹壁实现发射的功能,不需要再额外设置发射键,可见本方案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针芯2,图4-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针芯2的结构示意图,针芯2包括针座213和第四弹性臂204,针座213适于保持采血针12,如图7a所示,第四弹性臂204的端面216适于在采血针12处于待发射状态下,与采血笔的内壁上设置的抵接部105相抵接。
采血笔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0,如图7a所示,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发射部504推动第四弹性臂204脱离抵接部105,使得针芯2在第二弹性件10的驱动下朝近端移动。
举例来说,抵接部105可以设置于采血笔外壳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于采血笔笔帽的内壁上,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这里所说的“待发射状态”可以理解为“上膛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采血笔的上膛、发射等动作涉及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例如,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如卡接等使得针芯保持在相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说的近端可以理解为采血近端,也就是靠近采血位置的一端,远端可以理解为采血远端,也就是远离采血位置的一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血笔,包括:尾帽5和退针键6。如图1所示,尾帽5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501。图8-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退针键6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a所示,退针键6在采血笔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尾帽弹壁501上,基于退针键6在轴向上的预定滑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本实施例中,在尾帽弹壁上实现退针的功能,简化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尾帽内芯7、退针杆3和阻挡件8。图10-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尾帽内芯7的结构示意图,尾帽内芯7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尾帽5的内部。图12-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退针杆3的结构示意图。
阻挡件8,设置于尾帽内芯7的内部;如图44所示,退针键6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退针杆3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阻挡件8与尾帽内芯7抵接时,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具体的退针结构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针芯2,如图4所示,针芯2包括针座213,针座213适于保持采血针12。
如图44所示,针芯2的远端面(远端内侧的端面)与阻挡件8的远端面相抵接,退针杆3与针芯2相连接;
退针键6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退针杆3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并带动针芯2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近端面703抵接时,阻挡针芯2继续向近端移动,使得退针杆3将采血针12从针座213中推出。
具体来说,图44中,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面703接触时,针芯2停止向近端运动,而退针杆3相对于针芯2继续向近端移动,退针杆3将采血针12从针座213内退出,采血针12脱落。
上述介绍的“尾帽弹壁501上设置发射部504”的实施例与“尾帽弹壁501上设置退针键6”的实施例可以相结合,也就是说,采血笔包括:尾帽5和退针键6,尾帽5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501,其中:尾帽弹壁501设置有发射部504,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发射部504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退针键6在采血笔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尾帽弹壁501上,基于退针键6在轴向上的预定滑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尾帽弹壁实现发射和退针的功能,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针芯2和退针杆3;针芯2包括阻挡部205和适于保持采血针的针座213,退针杆包括弹性部300,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阻挡部205与弹性部300抵接,以阻止退针杆3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图12-13中示出的302、307、305、308为弹性部300的各个面。
采血笔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装针、上膛、发射、退针,这些步骤通常是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执行的,但如果用户操作不当,例如在装针、上膛后执行了退针操作,则会带来安全风险。
而本实施例中,针座上的采血针处于待发射状态下,阻挡部与弹性部抵接,以阻止退针杆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这样,即便用户操作不当,例如在装针、上膛后执行了退针操作,也不会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外壳4,图14-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外壳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外壳4包括第二挤压部410;针芯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外壳4的内部;如图7a所示,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挤压部410挤压弹性部300发生形变,使得阻挡部205与弹性部300抵接。
或者,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采血笔中的其他结构挤压弹性部300,使得阻挡部205与弹性部300抵接,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一些采血笔中设置有内套、外套等部件,可以在这些部件上设置凸起,以挤压弹性部300,使得阻挡部205与弹性部300抵接。或者,也可以在针芯上设置可形变的弹性部,在退针杆上设置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退针杆3向近端移动至退针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挤压部410与弹性部300脱离,弹性部300恢复至未形变状态,使得阻挡部205与弹性部300脱离。
本实施例并不对具体的退针结构进行限定。例如,假设如图44所示,采血针发射后执行退针操作,退针键6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退针杆3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并带动针芯2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近端面703抵接时,阻挡针芯2继续向近端移动,而退针杆3相对于针芯2继续向近端移动,退针杆3将采血针12从针座213内退出,采血针12脱落。
可见,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即便在装针、上膛后执行了退针操作,也不会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提高了安全性,另一方面,采血针发射后能够正常退针,不影响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退针键6,适于推动弹性部300恢复至未形变状态。
本实施例中,如果弹性部300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形变状态,则退针键6可以协助弹性部300完全恢复至未形变状态。
举例来说,退针键6在推动退针杆3的过程中,向弹性部300施加一个作用力,该作用力与第二挤压部410施加给弹性部300的作用力方向相反,退针键6施加的作用力使得弹性部300恢复至未形变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退针键6包括楔形部604,如图7b所示,楔形部604的斜面向弹性部300施加远离采血笔轴向的推力图7b中横向向外方向的推力。这样,使得退针杆弹性结构恢复至自然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笔帽1、外壳4、针芯2和退针杆3。图17-1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笔帽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笔帽1设置有适于插入采血针12的笔帽孔104。如图15所示,外壳4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09。如图4所示,针芯2包括针座213和第一弹性臂212,针座213适于保持从笔帽孔104中插入的采血针12。
如图20所示,退针杆3位于退针位置时,带动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一径向位置,第一弹性臂212适于在第一径向位置时抵接第一限位部409,以阻挡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如图21所示,退针杆3位于装针位置时,带动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二径向位置;第一弹性臂212还适于在第二径向位置时脱离第一限位部409。
如果采血针没装到针座内,或者退针时采血针没有完全脱落,再次拉动尾帽上膛并发射,针芯会推动采血针向近端运动,而由于采血针由于没有与针座固定,会从笔帽孔104飞出,对人员造成伤害。
而应用本实施例,采血针12未装入针座213、或者退针时采血针没有完全脱落的情况下,退针杆3位于退针位置,此时,退针杆3带动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一径向位置,第一弹性臂212抵接第一限位部409,这样能够阻挡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也就是说,采血针未安装到位的情况下,针芯不能上膛,因此,提高了使用安全性。采血针12装入针座213的情况下,退针杆3位于装针位置,此时,退针杆3带动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二径向位置,第一弹性臂212脱离第一限位部409,也就是说,采血针安装到位后,针芯才可上膛,既提高了安全性,又不影响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退针杆3包括第一挤压部303;如图20所示,第一挤压部303适于在退针杆3位于退针位置时,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远离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使得第一弹性臂212到达第一径向位置;如图21所示,第一挤压部303还适于在退针杆3位于装针位置时,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使得第一弹性臂212到达第二径向位置。
举例来说,第一挤压部303可以为凸起结构,例如,图13中示出的第一挤压部303为柱状凸起,这种结构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对第一挤压部303的具体结构构成限定,例如,其还可以为板状结构、梯台结构等其他结构。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212自然状态下位于第二径向位置,或者说,第一弹性臂212自然状态下与第一限位部409不抵接,退针杆3朝近端移动至退针位置的过程中,退针杆3挤压第一弹性臂212,使得第一弹性臂212到达第一径向位置并与第一限位部409抵接,退针杆3朝远端移动至装针位置的过程中,退针杆3不再挤压第一弹性臂212,使得第一弹性臂212恢复至第二径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针芯2还包括连接板220,连接板220与第一弹性臂212相连接,并设置于第一弹性臂212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的一侧;
连接板220上有第一导向结构207,第一挤压部303适于在第一导向结构207中移动,以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远离或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
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导向结构207可以为导向槽,或者,第一导向结构207也可以为导向筋、导轨等结构,第一导向结构207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如图7a所示,第一挤压部303在第一导向结构207中移动,第一挤压部303的移动轨迹与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因此,第一挤压部303由第一导向结构207的最下方向最上方移动过程中,会对第一弹性臂212产生向左的力,也就是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第一挤压部303由第一导向结构207的最上方向最下方移动过程中,会对第一弹性臂212产生向右的力,也就是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远离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第一导向结构207包括第一部分槽体20710、第二部分槽体20720和第三部分槽体20730,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与采血笔的轴线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三部分槽体20730与采血笔的轴线方向的距离,第二部分槽体20720设置于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与第三部分槽体20730之间;
结合图21所示,第一挤压部303位于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中时,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结合图20所示,第一挤压部303位于第三部分槽体20730中时,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远离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
图22中,当第一挤压部303位于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中时,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中的两个面2071和2073中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当第一挤压部303位于第三部分槽体20730中时,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三部分槽体20730中的两个面2072和2074中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中,也可以省略掉连接板220,第一弹性臂212与第一挤压部303之间设置有配合结构,使得第一挤压部303可以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远离或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针芯2上设置有芯孔206;如图12所示,退针杆3上设置有第一凸起301;第一凸起301适于插入芯孔206中。
本实施例中,退针杆3设置于针芯2上。针芯2与退针杆3的配合情况可以如图27a和图27b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退针杆3与针芯2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针芯2还包括第二弹性臂210,第二弹性臂210较第一弹性臂212更靠近远端侧;
如图15所示,外壳4的内壁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08,第二限位部408较第一限位部409更靠近远端;
如图20所示,针芯2处于非待发射状态(未上膛)的情况下,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相抵接,如图7a所示,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脱离。
假设从笔帽孔104装入采血针12,由于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相抵接,阻止针芯2沿采血笔的轴向向远端移动;采血针12推动退针杆3相对针芯2向远端移动,直至采血针与针芯2的针座213卡合固定。如果省略掉第二弹性臂210和第二限位部408,装入采血针12时,采血针12推动退针杆3向远端移动,也会推动针芯2向远端移动,这样,采血针的移动距离或者说推动采血针的距离会变大。因此,应用本实施例,能够缩短采血针的移动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采血笔还包括:尾帽内芯7和尾帽转子9。尾帽内芯7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尾帽5的内部。尾帽5设置于外壳4的远端。图23-2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尾帽转子9的结构示意图,尾帽转子9,设置于尾帽5的远端,适于相对于尾帽5转动。其中,尾帽转子9的转动适于驱动尾帽内芯7轴向移动以调整采血针的刺出深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尾帽转子调节采血针的刺出深度,本实施例相比于通过笔帽调节采血针的刺出深度,能够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例如,如果采用通过笔帽调节采血针的刺出深度的方案,用户在转动笔帽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查看,通常将出针一侧对准自己,这样,操作的安全性欠佳。而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用户在转动尾帽转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查看,会将出针一侧背对自己,这样,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尾帽5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506,如图10所示,尾帽内芯7的外壁上设置有呈螺旋状的第二导向结构701,第二凸起506适于与第二导向结构701相配合,使得尾帽内芯7相对于尾帽5转动的同时产生轴向位移。
举例来说,如图10所示,第二导向结构701可以为导向槽,或者,第二导向结构701也可以为导向筋、导轨等结构,第二导向结构70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尾帽5与尾帽内芯7也可以采用其他配合结构,使得尾帽内芯7相对于尾帽5转动的同时产生轴向位移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尾帽5与尾帽内芯7的配合结构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尾帽内芯7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704,如图24所示,尾帽转子9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903,第一配合部704与第二配合部903相配合,使得尾帽转子9带动尾帽内芯7一起转动。
图11中示出的第一配合部704为挂耳式的配合部,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部分结构,每部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两个侧壁之间的间隙适于容纳第二配合部903。图24示出的第二配合部903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条筋,每条筋分别插入第一配合部的两个侧壁之间。
图11与图24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对第一配合部704和第二配合部903的具体结构构成限定。例如,第一配合部704可以包括沿尾帽内芯7周向设置的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相应的,第二配合部903可以包括沿尾帽转子9周向设置的多条筋,每条筋分别插入两个侧壁之间的间隙。再例如,第一配合部704也可以仅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第二配合部903也可以仅包括一条筋,这一条筋插入这两个侧壁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针芯2设置于外壳4的内部并延伸至尾帽内芯7的内部;
尾帽内芯7的内部设置有阻挡件8和第一弹性件11,阻挡件8在尾帽内芯7和第一弹性件11的作用下,带动针芯2在预设范围内进行轴向运动。
举例来说,阻挡件8可以为挡片,第一弹性件11可以为弹簧,阻挡件8和第一弹性件11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图25中,针芯2尾部的钩状结构209与阻挡件8的远端面相抵接,这样,上膛过程中,装入采血针后,朝远端拉动尾帽5,带动尾帽内芯7一并朝远端移动,尾帽内芯7的近端面抵接着第一弹性件11,第一弹性件11抵接着阻挡件8,尾帽内芯7的近端面抵接着阻挡部8,阻挡件8抵接着针芯2尾部的钩状结构209,这样会带动针芯2朝向远端移动。
旋转尾帽转子9,将尾帽内芯7旋转至相对于笔帽1最近端,当阻挡件8运动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面703接触时,采血针12的针尖露出笔帽端面106距离最长,刺入皮肤深度最深;旋转尾帽转子9,将尾帽内芯7旋转至相对于笔帽1最远端,当阻挡件8运动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面703接触时,采血针针尖露出笔帽端面106距离最短,刺入皮肤深度最浅。这样便实现了调节采血针的刺出深度。
下面介绍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26所示,采血笔包括:笔帽1、针芯2、退针杆3、第二弹性件10、外壳4、尾帽5、退针键6、尾帽内芯7、第一弹性件11、阻挡件8、尾帽转子9,从笔帽中装入采血针12。第二弹性件10可以为发射弹簧,第一弹性件11可以为复位簧。
其中,笔帽1位于外壳4朝向近端的一侧。笔帽1的远端面101与外壳4的近端面401接触,笔帽1的侧壁面102与外壳4的侧壁面402接触,笔帽1与外壳4的相对位置固定;针芯2位于笔帽1和外壳4的内部,针芯2的伸长结构201穿过外壳中的孔403,针芯2的底座结构202位于笔帽1的腔体103内,针芯2的凸筋203与外壳4的槽406相配合,每个槽40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每条凸筋203分别插入一对侧壁之间的间隙内,针芯2的第四弹性臂204与外壳4的面404在同一侧(周向),针芯2可相对外壳4做轴向运动。
针芯2上设置的阻挡部205与外壳4的一个面40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0,第二弹性件10套在针芯2上。
在针芯2上,还设置有退针杆3,针芯2与退针杆3的配合情况可以如图27a和图27b所示,退针杆3上的第一凸起301穿过针芯上的芯孔206,退针杆3上的第一挤压部303在针芯2上的第一导向结构207内移动。退针杆3可相对针芯2做轴向移动,向远端可移动至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导向结构207中的面2071接触,向近端移动至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导向结构207中的面2074接触此时退针杆3中的面304与针芯中的面208接触。
尾帽5设置于外壳4朝向远端的一侧的腔体内,尾帽5上的安装槽502与外壳4内壁上的安装筋407相配合,尾帽弹性臂501与外壳4的面404在同一侧(周向),使得尾帽5可相对外壳4做轴向移动。
在尾帽弹性臂501上,设置有退针键6。退针键6上的孔601穿过尾帽弹性臂501,退针键6可相对于尾帽弹性臂501做轴向运动。退针键6向远端可移动至退针键6的面602与尾帽的面503接触,向近端可运动至退针键6的面603与尾帽的面505接触。
有尾帽内芯7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尾帽5的内部,尾帽5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506,尾帽内芯7的外壁上设置有呈螺旋状的第二导向结构701,第二凸起506与第二导向结构701配合,可使尾帽内芯7相对尾帽5做周向运动的同时,与尾帽5产生轴向相对位移。针芯2的伸长结构201可从尾帽内芯7的孔702中穿过。
在针芯2的尾端也就是远端,设置有阻挡件8,针芯2远端的钩状结构209与阻挡件8的远端面相配合,使得阻挡件8无法从针芯2远端脱出。
在尾帽内芯7的面703与阻挡件8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1,第一弹性件11套在针芯2的伸长结构201上。
在尾帽5的远端设置有尾帽转子9,尾帽5中的凸起507与尾帽转子9中的凹槽901相配合,可使尾帽转子9相对于尾帽5做周向旋转运动,或者,尾帽5中设置的凹槽与尾帽转子9中设置的凸起相配合,使得尾帽转子9相对于尾帽5做周向旋转运动。尾帽转子9中的筋902与尾帽5中定位槽508相配合,这样,转动尾帽转子时,可感觉到刻度感并伴随有轻微咔哒声。定位槽508可以周向分布于尾帽5的内壁中,定位槽508的数量不限定。
尾帽内芯7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704,尾帽转子9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903,第一配合部704与第二配合部903相配合,使得尾帽转子9带动尾帽内芯7一起转动。这样,尾帽转子9相对尾帽5做周向运动时,可带动尾帽内芯7与尾帽5进行周向运动,并产生轴向位移。
下面介绍采血笔的动作过程:
如图28所示,采血笔处于未装针未上膛状态时,在第一弹性件11的作用下,针芯2的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相抵接,退针杆3中的面304与针芯中的面208接触,退针杆3中的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导向结构207中的第三部分槽体20730中的两个面2072和2074中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此时,第一挤压部303挤压第一弹性臂212与外壳4的内壁中第一限位部409相抵接。退针键6可以处在尾帽的面503与退针杆3的面305之间的任意位置。
从笔帽孔104装入采血针12,如图29和30所示,由于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相抵接,阻止了针芯2向远端移动;采血针12推动退针杆3相对针芯2向远端移动,直至采血针与针芯2的针座213卡合固定,同时退针杆3被推至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导向结构207的第一部分槽体20710中,此时第一挤压部303与第一导向结构207的面2073或2071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第一挤压部303挤压第一弹性臂212朝靠近采血笔的轴线方向形变。
采血针12装好后,可以扭掉针帽,如图31所示。
然后可以执行上膛动作:
如图32-34所示,向后拉动尾帽5,至尾帽5中的面509与针芯的第三弹性臂214接触,尾帽5中的面509推动第三弹性臂214产生形变,使得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脱离,此时针芯2可以相对外壳4向远端移动。
如图35-37所示,继续向后拉动尾帽5,至针芯的一个凸台端面215与外壳4的一个面405接触。松开尾帽5,此时针芯2的第四弹性臂204的端面216与笔帽1的抵接部105卡合,如图7a所示。尾帽5在第一弹性件11作用下,回复至常规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10被压缩,作用在针芯2的阻挡部205上,如图37所示,在第一弹性件11的作用下,尾帽5的一个面510与外壳4的一个面411接触。采血笔此时处于上膛待发射状态。
在针芯2相对外壳4向远端移动过程中,退针杆3与针芯2相对固定,因此退针杆3也相对外壳4向远端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退针杆3的一个面302与外壳的第二挤压部410接触,在第二挤压部410的作用下,退针杆的面302向内形变。向内可以理解为朝向靠近采血笔轴线方向。
结合图7a和图38所示,针芯2的第四弹性臂204的端面216与笔帽1的抵接部105卡合时,退针杆3的一个弹臂面307与针芯2的阻挡部205相抵接。
然后可以执行发射动作:
在图35所示的情况下,按压尾帽弹性501,501上的发射部504向内推动针芯2的卡扣端面217,使针芯2的第四弹性臂204向内弯曲形变,针芯2的第四弹性臂204的端面216与笔帽的抵接部105不再卡合,针芯2在第二弹性件的力的作用下,轴向向近端移动,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面703接触时,针芯2停止向近端移动,如图39所示;此时,如图40所示,采血针12相对笔帽1移动至最远端,针尖露出笔帽1的距离最长。随后,在第一弹性件11的作用下,针芯2恢复至图41所示状态。
退针动作:
采血完成后,准备退针,退针前可以先将针尖扎入针帽,如图42所示,这样,可以提高操作安全性,例如,采血针脱落后,针尖外露可能对人员造成误伤,如果将针尖扎入了针帽,则减少了对人员误伤的情况。将针尖扎入针帽并不是必要操作,其并不会影响退针。
如图43所示,推动退针键6,使退针键6相对尾帽5及外壳4轴向向近端移动。朝近端推动退针键6时,退针键6的一个端面603推动退针杆的面305,使退针杆3向近端轴向移动,退针杆3的第一凸起301的端面306与采血针12尾部的端面接触,而由于采血针12与针座214的卡合力大于第一弹性件11与针芯2的作用力,采血针12与针芯2处于相对固定状态,因此退针杆3同时带动采血针12及针芯2向近端移动。
如图44所示,针芯2向近端移动至阻挡件8的近端面803与尾帽内芯7的面703接触时,针芯2停止向近端运动。
而后退针键6继续推动退针杆3向近端移动,退针杆3的第一凸起301的端面306推动采血针12的尾部端面,使退针杆3与针芯2产生相对位移。退针杆3与针芯2相对移动时,退针杆3将采血针12从针座213内退出,采血针12脱落,如图45所示。此时如图46所示,退针杆3相对针芯2移动至针芯2最近端,第一弹性臂212保持向外变形状态。
退针键6恢复原位后,采血笔恢复至如图28所示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弹性臂210及相关结构可以省略掉,如图47所示。
假设从笔帽孔104装入采血针12,由于第二弹性臂210与第二限位部408相抵接,阻止针芯2沿采血笔的轴向向远端移动;采血针12推动退针杆3相对针芯2向远端移动,直至采血针与针芯2的针座213卡合固定。如果省略掉第二弹性臂210和第二限位部408,装入采血针12时,采血针12推动退针杆3向远端移动,也会推动针芯2向远端移动,这样,采血针的移动距离或者说推动采血针的距离会变大。
第二弹性臂210及相关结构的作用是,装采血针时,针芯2不会相对外壳4向远端运动,采血针12更容易与针座213卡合,而且也不会使针芯2上膛。发射过后,将采血针针尖扎入针帽时,针芯2不会向远端移动,更易操作。
如果省略掉第二弹性臂210及相关结构,装采血针时,采血针12会推动针芯2相对外壳4向远端运动,直至采血针12与针座213卡合。继续推动采血针,可使针芯2移动至上膛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采血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帽(5),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501),
其中:所述尾帽弹壁(501)设置有发射部(504),所述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504)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2),包括针座(213)和第四弹性臂(204),所述针座(213)适于保持采血针(12),所述第四弹性臂(204)的端面(216)适于在所述采血针(12)处于待发射状态下,与采血笔的内壁上设置的抵接部(105)相抵接;
第二弹性件(10),
其中:所述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504)推动所述第四弹性臂(204)脱离所述抵接部(105),使得所述针芯(2)在所述第二弹性件(10)的驱动下朝近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退针键(6),在所述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尾帽弹壁(501)上,基于所述退针键(6)在所述轴向上的预定滑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2),包括适于保持采血针(12)的针座(213);
退针杆(3);
其中:
所述针芯(2)包括阻挡部(205),所述退针杆包括弹性部(300),所述采血针(12)处于待发射状态下,所述阻挡部(205)与所述弹性部(300)抵接,以阻止所述退针杆(3)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笔帽(1),设置有适于插入采血针(12)的笔帽孔(104);
外壳(4),其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09);
针芯(2),包括针座(213),所述针座(213)适于保持从所述笔帽孔(104)中插入的采血针(12);
退针杆(3),
其中:
所述针芯(2)还包括第一弹性臂(212),所述退针杆(3)位于退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一径向位置,所述退针杆(3)位于装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二径向位置;
所述第一弹性臂(212)适于在所述第一径向位置时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409),以阻挡所述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二径向位置时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40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外壳(4),所述尾帽(5),设置于所述外壳(4)的远端;
尾帽内芯(7),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5)的内部;
尾帽转子(9),设置于所述尾帽(5)的远端,适于相对于所述尾帽(5)转动;
其中,所述尾帽转子(9)的所述转动适于驱动所述尾帽内芯(7)轴向移动以调整采血针(12)的刺出深度。
7.一种采血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帽(5),包括沿采血笔的轴向延伸的尾帽弹壁(501);
退针键(6),在所述轴向上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尾帽弹壁(501)上,基于所述退针键(6)在所述轴向上的预定移动,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尾帽内芯(7),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5)的内部;
阻挡件(8),设置于所述尾帽内芯(7)的内部;
退针杆(3);
其中:
所述退针键(6)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所述退针杆(3)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所述阻挡件(8)与所述尾帽内芯(7)抵接时,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2),包括针座(213),所述针座(213)适于保持采血针(12);
其中:
所述针芯(2)的远端面与所述阻挡件(8)的远端面相抵接,所述退针杆(3)与所述针芯(2)相连接;
所述退针键(6)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时,推动所述退针杆(3)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并带动所述针芯(2)朝近端进行轴向移动,直至所述阻挡件(8)的近端面与所述尾帽内芯(7)的近端面抵接时,阻挡所述针芯(2)继续向近端移动,使得所述退针杆(3)将所述采血针(12)从所述针座(213)中推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帽弹壁(501)设置有发射部(504),所述尾帽弹壁(501)在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发射部(504)适于触发采血笔的采血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针芯(2),包括适于保持采血针(12)的针座(213);
退针杆(3);
其中:
所述针芯(2)包括阻挡部(205),所述退针杆包括弹性部(300),所述采血针(12)处于待发射状态下,所述阻挡部(205)与所述弹性部(300)抵接,以阻止所述退针杆(3)触发采血笔的退针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笔帽(1),设置有适于插入采血针(12)的笔帽孔(104);
外壳(4),其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09);
针芯(2),包括针座(213),所述针座(213)适于保持从所述笔帽孔(104)中插入的采血针(12);
退针杆(3),
其中:
所述针芯(2)还包括第一弹性臂(212),所述退针杆(3)位于退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一径向位置,所述退针杆(3)位于装针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位于第二径向位置;
所述第一弹性臂(212)适于在所述第一径向位置时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409),以阻挡所述针芯(2)朝远端移动至待发射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二径向位置时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409)。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血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笔还包括:
外壳(4),所述尾帽(5),设置于所述外壳(4)的远端;
尾帽内芯(7),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尾帽(5)的内部;
尾帽转子(9),设置于所述尾帽(5)的远端,适于相对于所述尾帽(5)转动;
其中,所述尾帽转子(9)的所述转动适于驱动所述尾帽内芯(7)轴向移动以调整采血针(12)的刺出深度。
CN202121847014.9U 2021-08-09 2021-08-09 一种采血笔 Active CN216724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7014.9U CN216724562U (zh) 2021-08-09 2021-08-09 一种采血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7014.9U CN216724562U (zh) 2021-08-09 2021-08-09 一种采血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4562U true CN216724562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08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47014.9U Active CN216724562U (zh) 2021-08-09 2021-08-09 一种采血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45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7095B2 (en) Lancet device with depth adjustment and lancet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EP1163879B1 (en) Lancing mechanism
JP4689799B2 (ja) ランサー
EP1913872A1 (en) Needle insertion device, and lancet assembly and injector assembly that form the same
US9999384B2 (en) Sleeve for removable lancet of lancing device
US9386945B2 (en) Blood lancing device
US20150272490A1 (en) Multi-lancet unit, method and lancet device using the multi-lancet uni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nd/or making the multi-lancet unit
US20220265182A1 (en) Latch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lancet oscillation in a lancing device
CN111436951B (zh) 采血针
JP6148224B2 (ja) 皮膚穿通デバイス
KR101462447B1 (ko) 안전 채혈기
CN111419242B (zh) 一种上膛后防止误操作卸针的采血笔
EP1986550B1 (en) Single-use skin pricking device
CN216724562U (zh) 一种采血笔
CN111419240B (zh) 一种便于卸针扎帽的采血笔
CN217365864U (zh) 一种采血笔
CN217365866U (zh) 一种采血笔
CN115804597A (zh) 一种采血笔
CN113598766B (zh) 采血笔
CN113598767B (zh) 采血笔
CN113598768B (zh) 采血笔
CN111317485A (zh) 采血笔
CN111419241B (zh) 上膛后防止误操作卸针的采血笔
CN111166348A (zh) 采血针
CN113349772B (zh) 采血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