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4411U -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4411U
CN216724411U CN202122507999.7U CN202122507999U CN216724411U CN 216724411 U CN216724411 U CN 216724411U CN 202122507999 U CN202122507999 U CN 202122507999U CN 216724411 U CN216724411 U CN 216724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filter screen
screen
dirt cup
d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079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剑强
赵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079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4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4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4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尘杯,包括杯体、杯盖和分离单元,还包括连接部,杯盖包括旋转件,旋转件与杯盖可转动连接,在杯盖合上后,旋转件与连接部传动连接,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且擦拭件位于滤网周向,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同时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滤网、擦拭件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具有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实现旋转刮尘的方式进行清理,结构复杂度显著地降低,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还提出一种吸尘器,采用前述的尘杯,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复杂度,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另外有利于实现手持式吸尘器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吸口吸入尘,并经过滤器过滤以截留尘,过滤后的气体排出。其中一种过滤器包括滤网,因此,滤网上的网眼通气孔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堵塞,从而影响吸尘器的性能,为此,行业内对如何清理滤网进行了研究,清理滤网的结构可称为刮尘结构或擦拭结构,该清理滤网的结构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针对旋风分离的过滤器的滤网所设计的清理结构,由于考虑旋风分离的结构设计,所以目前多采用刮尘件相对滤网轴向运动形式进行刮尘清理的结构设计,各家之间的差别主要在具体的刮尘件设计、刮尘操作结构设计或者为了适应手持式设计所做的进一步改进和研究,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1313046C的过滤器滑动以清扫过滤器的清扫工具、公开号为CN109984671A的一种脏物分离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7666537U的一种擦拭组件及集尘杯、授权公告号为CN211862694U的一种用于吸尘器的清洁装置和具有其的吸尘器等、授权公告号为CN207666537U的擦拭组件及集尘杯。
2、区别1,虽然也是旋风分离,但是设置的是旋转清理结构,由于涉及到旋风分离等因素,所以增加了设置旋转清理结构的难度,因此这类结构研究的较少,虽然有做一定的研究,但是目前已提出的方案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结构非常复杂,整个分离器的体积较大,适用于卧式吸尘器,在擦拭滤网时的转动传动是通过设于滤网内周的贯穿件实现传动,传动复杂,另外传动组件占据了滤网内的空间,如果以滤网外侧的旋风分离作为一级分离,那么滤网内没有足够的空间再增设二级分离的相关组件,比如公开号为CN110236448A的集尘装置及具备该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二是设置的并非常见的滤网,而是过滤用的格栅,格栅在径向具有较为厚实的体积,擦拭件位于格栅外侧,在工作时,擦拭件不动,格栅持续转动,擦拭件持续的碰擦格栅,因此需要设置额外的一组动力机构来使格栅持续转动,另外,擦拭件一般设置为一个,否则数量较多,不利于持续转动,另外,擦拭件由于下端悬空,以及要克服格栅的作用力,所以该擦拭件较为厚实,对于旋风分离腔的旋风具有阻挡的不利影响,比如公开号为CN1462604A的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式集尘装置。
3、区别1、2,第3种主要是直通过滤型,其分离尘的原理是通过过滤器直接过滤,而不是采用旋风分离,过滤器进风侧的空间主要做尘仓用,并非旋风腔使用,第3种主要用于简单的吸尘器、小型的吸尘器、车载吸尘器等,比如公开号为CN110840331A的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吸尘器、授权公告号为CN212788395U的一种清洁方便的吸尘器。
虽然旋转刮尘结构研究难度较大,但是本申请人对旋转刮尘结构仍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有益效果,即提出一种尘杯及吸尘器的新技术方案,该新技术方案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复杂度,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尘杯,实现旋转刮尘的方式进行清理,结构复杂度显著地降低,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还提出一种吸尘器,采用前述的尘杯,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复杂度,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另外有利于实现手持式吸尘器结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尘杯,包括杯体、杯盖和分离单元,杯体,用于形成尘仓,并可容纳分离单元;
杯盖,可打开的连接在杯体的一端,合上时,用于封闭该杯体的一端,打开时,用于打开该杯体的一端进行倒尘操作;
分离单元,包括滤网,用于过滤;
擦拭件,用于清理滤网;
还包括连接部,杯盖包括旋转件,旋转件与杯盖可转动连接,在杯盖合上后,旋转件与连接部传动连接,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且擦拭件位于滤网周向,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同时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滤网、擦拭件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具有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
作为改进,分离单元包括用于支撑滤网的支撑部;连接部的一端与擦拭件或者支撑部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杯盖可拆式连接。
作为改进,支撑部与滤网的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内外套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内外套接,并且支撑部与滤网的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为一体结构,或者,连接部、支撑部、滤网为一体结构。
作为改进,夹层结构包括可相对转动设置的内圈和外圈,擦拭件设于滤网内侧和/或外侧;在杯盖合上后,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相对外圈转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外圈相对内圈转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外圈同时转动,并且内圈、外圈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存在转动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
作为改进,擦拭件设于内圈和/或外圈。
作为改进,内圈和/或外圈包括连接辐条,内圈和/或外圈的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
作为改进,滤网与内圈连接,该内圈可带动滤网一起转动,或者,滤网与外圈连接,该外圈可带动滤网一起转动。
作为改进,内圈和外圈可拆式轴向套接。
作为改进,滤网与内圈连接,连接部与内圈连接形成第一轴向组件,该第一轴向组件携带滤网一起可与外圈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或者,滤网与外圈连接,连接部与外圈连接形成第二轴向组件,该第二轴向组件携带滤网一起可与内圈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
作为改进,杯盖在合上后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或者,杯盖在合上后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并且内圈和外圈之间在轴向套接后还通过可拆式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作为改进,可拆式连接结构包括向杯盖一侧轴向延伸设置的连接柱,连接柱与连接部内外套接设置,连接柱的位于杯盖一侧的一端设有倒扣,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部与内圈或外圈连接,连接部设有与倒扣可拆式连接的连接孔,倒扣与连接孔的连接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
作为改进,外圈包括连接辐条,该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滤网与内圈连接,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相对外圈转动,同时内圈带动滤网一起转动。
作为改进,杯体设有旋风引导结构,该旋风引导结构在杯体内形成旋风分离,经旋风分离的空气经滤网进入滤网围成的内部空间,在杯体内形成旋风分离的分离结构记为第一分离结构。
作为改进,连接部设置为与滤网外侧的杯体内空间隔开设置的连接柱或连接管。
作为改进,连接部位于杯盖和滤网之间,连接部与杯体之间形成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用于构成尘仓。
作为改进,还包括作为挡尘檐的周向延伸部,该周向延伸部位于滤网的下端或下侧,周向延伸部与杯体内周壁之间设置间隔,周向延伸部与环形腔体构成尘仓。
作为改进,连接部的外周面为弧面。
作为改进,所述的连接管的一端为开口设置,并且,该连接管的一端与杯盖可拆式密封连接,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滤网内部空间连通,在杯盖合上后,所述的连接管用于储存滤网内的尘,在杯盖打开时,连接管的一端被打开进行倒尘操作。
作为改进,滤网内连通设置有第二分离结构,进入滤网内的空气经第二分离结构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尘被连接管收储。
作为改进,第二分离结构包括一层或多层多锥分离结构。
作为改进,连接管设有容纳段,该容纳段用于容纳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
作为改进,当为多层多锥分离结构时,最下层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的进风口外侧设有挡风板,最下层的相邻上层的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分布在挡风板的前后侧,令挡风板仅留出上开口,该上开口高于滤网的下端,空气经该上开口进入所述的进风口。
作为改进,旋转件与连接部之间设有用于自适应插接配合连接的适配结构。作为改进,适配结构包括设于旋转件的适应正反两个旋转方向的两个导向面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在尘杯的倒尘杯盖上设置旋转件,并在杯盖合上后,借助连接部来传动带动擦拭件、滤网两者的相对转动,因此主要结构设置在杯盖一侧,显著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设计思路。同时带来了额外技术效果,即在实现旋转刮尘的方式进行清理的同时,对于杯体、分离单元的主体部分没有复杂的结构设计配合要求,因此,进一步的,还额外带来了另一技术效果,即本实用新型能够兼容旋风分离结构、直通过滤结构,即既可适用于旋风分离结构,也可适用于直通过滤结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外,将旋转件与倒尘杯盖集成,并通过在杯盖合上后,借助连接部来传动带动擦拭件、滤网两者的相对转动,因此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同时降低了结构复杂度,这样,有利于控制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因此有利于在卧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等多种大小、类型不同的吸尘器上使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价值。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尘杯。
作为改进,杯盖位于尘杯的前端,尘杯的后端连接有风机组件,尘杯、分离单元、风机组件具有相同的纵向轴线。
作为改进,握把,定位为大体横向于尘杯的纵向轴线;
进口,定位在握把的前方,进口与尘杯之间的流道沿着尘杯的下侧延伸设置,尘杯设有切向进口,进口、流道、切向进口依序连通;
尘杯配置为通过进口抽吸脏空气进入,且通过分离单元分离后向下游流动;
尘杯相对握把可上下开合,当尘杯向上相对握把打开时,杯盖打开。
作为改进,包括释放结构,该释放结构设有操作开关,释放结构用于在操作操作开关时令尘杯向上相对握把打开,而在尘杯复位后对尘杯进行限位。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上述尘杯,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复杂度,同时有利于提升结构紧凑性,另外有利于实现手持式吸尘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尘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种尘桶的左视图。
图3为一种A-A向半剖示意图。
图4为A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去掉杯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去掉滤网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旋转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第一轴向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外圈所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10为外圈所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11为主要展示上层多锥分离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9、10所示组件连接图11的上层多锥分离结构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附图标记说明,1-杯体、2-杯盖、3-滤网、4-连接部、5-旋转件、6-内圈、7-外圈、8-擦拭件、9-连接柱、10-倒扣、11-连接孔、12-环形腔体、13-周向延伸部、14-间隔、15-密封垫、16-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7-上层多锥分离结构、18-挡风板、19-前分离锥、20-后分离锥、21-进风口、22-海帕过滤器、23-风机组件、24-握把、25-纵向部分、26-进口、27-切向进口部、28-扭转弹簧、29-导向面、30-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它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这里进行特别说明,“尘”是在吸尘器行业中对分离或过滤出的物质的一个俗称或统称,不是仅指灰尘。
一种尘杯,包括杯体1、杯盖2和分离单元,
杯体1,用于形成尘仓,并可容纳分离单元,该可容纳分离单元包括局部容纳或全部容纳两者情况;
杯盖2,可打开的连接在杯体1的一端,合上时,用于封闭该杯体1的一端,打开时,用于打开该杯体1的一端进行倒尘操作;
分离单元,包括滤网3,用于过滤;
擦拭件8,用于清理滤网3;
还包括连接部4,杯盖2包括旋转件5,旋转件5与杯盖2可转动连接,在杯盖2合上后,旋转件5与连接部4传动连接,转动旋转件5,旋转件5经连接部4带动擦拭件8沿滤网3周向转动运动,或者,旋转件5经连接部4带动滤网3自转,且擦拭件8位于滤网3周向,或者,旋转件5经连接部4带动滤网3自转,同时带动擦拭件8沿滤网3周向转动运动,滤网3、擦拭件8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具有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
分离单元包括用于支撑滤网3的支撑部;连接部4的一端与擦拭件8或者支撑部连接,连接部4的另一端与杯盖2可拆式连接。这样结构较为简单。
支撑部与滤网3的端部连接,支撑部可以与滤网3的一端部连接,也可以与滤网3的两个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3内外套接,支撑部在内,或者,支撑部与滤网3内外套接,并且支撑部与滤网3的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3为一体结构,或者,连接部4、支撑部、滤网3为一体结构。这样,对于滤网3的通风孔的遮挡较少。滤网3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独的滤网3,另一种为一体式滤网3,单独的滤网3主要指金属滤网3,一体式滤网3比如用塑料成型技术一体成型出设有通风孔的第一轴向组件或第二轴向组件,在一体成型时,第一轴向组件或第二轴向组件还同时成型出滤网3。本例中,通过单独的滤网3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旋转件5经连接部4带动滤网3自转,且擦拭件8位于滤网3周向,内圈6作为支撑部:
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尘杯,尘杯包括前端和后端,后端连接有海帕过滤器22,尘杯配置为通过进口26抽吸脏空气进入,通过分离单元分离后向下游流动的空气进入海帕过滤器22,然后被风机组件23吸入并最终排放到环境中。尘杯的前端设有可打开的尘杯的杯盖2,杯盖2在下端与尘杯的杯体1可转动连接,并设置有扭转弹簧28,这样,一旦撤销对杯盖2前侧的限位,那么杯盖2可自动向前翻转打开。
分离单元包括可相对转动设置的内圈6和外圈7,内圈6位于滤网3内侧,外圈7位于滤网3外侧,外圈7包括连接辐条,该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8,滤网3与内圈6连接,转动旋转件5,旋转件5经连接部4带动内圈6相对外圈7转动,同时内圈6带动滤网3一起转动,擦拭件8不动,即外圈7的各连接辐条不动,前述内圈6相对外圈7转动使得外圈7的连接辐条对滤网3外侧面进行清理。
连接辐条可以为一根,也可以为多根,本例中,连接辐条为沿外圈7的周向部均匀设置的多根,并且连接辐条沿滤网3轴向设置。外圈7由连接辐条和周向部共同构成。
对于内圈6和外圈7,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周向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例中,内圈6和外圈7在连接辐条的两端均设有一个周向部,也就是说,内圈6设有两个周向部,外圈7也设有两个周向部。
本例中,滤网3与内圈6连接,连接部4与内圈6连接形成第一轴向组件,该第一轴向组件携带滤网3一起可与外圈7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如图8所示,滤网3也已拆除,仅保留连接部4和内圈6。这样实现了方便拆开,一方面可以通过拆卸第一轴向组件将滤网3一起拆出,另一方面使得滤网3内的空间暴露在外,方便对内部的清理,尤其是在滤网3内的空间设置分离结构时,前述结构尤其方便清理该分离结构。总之实现了分离单元的轴向可分离设计,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额外特点,具有上述额外的技术效果。
如图3、5所示,连接部4设置为与滤网3外侧的杯体1内空间隔开设置的连接柱9或连接管。这样,有利于卫生,滤网3外侧的杯体1内空间的尘不会进入连接柱9或连接管内。
如图3、5所示,连接部4位于杯盖2和滤网3之间,连接部4与杯体1之间形成环形腔体12,环形腔体12用于构成尘仓。这样,一方面传动距离短,另一方面将连接部4作为尘仓的构成部分,有利于简化结构。
如图3、5所示,还包括作为挡尘檐的周向延伸部13,该周向延伸部13位于滤网3的下端或下侧,周向延伸部13与杯体1内周壁之间设置间隔14,周向延伸部13与环形腔体12构成尘仓。这样,周向延伸部13和连接部4能够形成性能更为优异的尘仓结构,一方面,性能好,即有利于分离后的尘不易扬起重新到达滤网3位置,另一方面,因为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旋转刮尘结构,所以前述设计有利于简化结构,将连接部4同时用作它用。
连接部4的外周面为弧面。这样尘不易挂住,容易从尘仓倒出。
如图3所示,所述的连接管的一端为开口设置,并且,该连接管的一端与杯盖2可拆式密封连接,通过密封垫15实现该密封连接,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滤网3内部空间连通,在杯盖2合上后,所述的连接管用于储存滤网3内的尘,在杯盖2打开时,连接管的一端被打开进行倒尘操作。这样,能够方便地对滤网3内部空间的尘进行清理。另外,利用前述设计,可以进一步在滤网3内部设置其它分离结构或者滤网3内部连通其它分离结构,从而获得更好地分离效果。
本例中,杯体1设有旋风引导结构,该旋风引导结构在杯体1内形成旋风分离,经旋风分离的空气经滤网3进入滤网3围成的内部空间,在杯体1内形成旋风分离的分离结构记为第一分离结构。所述的旋风引导结构通过在杯体1设置切向进口部27实现旋风。
滤网3内连通设置有第二分离结构,进入滤网3内的空气经第二分离结构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尘被连接管收储。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进行分离,另一方面,前述设计有利于简化结构,将连接部4同时作为排尘管使用。
第二分离结构包括一层或多层多锥分离结构,本例中为两层,分别是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上层多锥分离结构17,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上层多锥分离结构17轴向套接配合。如图9、10所示,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通过多根周向设置的连接筋30与外圈7的上端周向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对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提供支撑,连接筋30与外圈7的连接辐条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内圈6携带滤网3一起轴向套接配合在环形间隔中,可参考图4、6、9、10理解。
连接管设有容纳段,该容纳段用于容纳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缩减分离单元的轴向长度,另一方面有利于简化结构,将连接部4同时作为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容纳空间使用。本例中,该容纳段用于容纳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的分离锥主要部分,如图3所示。
当为多层多锥分离结构时,最下层多锥分离结构16的分离锥的进风口21外侧设有挡风板18,最下层的相邻上层的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分布在挡风板18的前后侧,即在挡风板18的前后侧分别设置前分离锥19和后分离锥20,如图12所示,令挡风板18仅留出上开口,该上开口高于滤网3的下端,空气经该上开口进入所述的进风口21。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进入滤网3中的气流进行较好地分配,另一方面有利于简化结构,还有利于结构紧凑。
杯盖2在合上后对内圈6和外圈7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或者,杯盖2在合上后对内圈6和外圈7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并且内圈6和外圈7之间在轴向套接后还通过可拆式连接结构进行连接,本例中既有杯盖2的限位,同时还设有可拆式连接结构。这样,在日常长期的使用中,一方面内圈6和外圈7的轴向连接稳定性较好,另一方面,又能够较好地实现旋转刮尘结构,旋转不松垮。
本例中,可拆式连接结构包括向杯盖2一侧轴向延伸设置的连接柱9,连接柱9与连接部4内外套接设置,连接柱9的位于杯盖2一侧的一端设有倒扣10,倒扣10通过中间的开槽可横向收拢,从而方便内圈和外圈可拆式轴向套接的分离操作,连接柱9的另一端固定,本例中,连接柱9的另一端与外圈7进行连接固定,连接部4则与内圈6连接,连接部4设有与倒扣10可拆式连接的连接孔11,倒扣10与连接孔11的连接对内圈6和外圈7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这样,结构较为简单,第一轴向组件携带滤网3一起与外圈7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比较方便。另外,连接柱9与连接部4内外套接设置,这样将连接柱9藏入连接部4内,结构紧凑,同时对连接部4外周面没有影响,有利于尘分离工作。
本例中,旋转件5与连接部4之间设有用于自适应插接配合连接的适配结构。这样,在合上杯盖2时,有利于旋转件5与连接部4顺利的传动连接,当有旋转件5与连接部4两者具有一定错位时,通过适配结构自动匹配来实现旋转件5与连接部4顺利地进行配合,从而避免杯盖2无法进一步合上的问题,在日常长期的使用中,前述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使得整个旋转刮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适配结构包括设于旋转件5的适应正反两个旋转方向的两个导向面29,如图7所示,每个啮合齿的两侧均设有导向面29。这样结构简单,同时有利于传动可靠。
实施例二:
相比前述实施例,可以将连接部4的一端与外圈7连接,通过转动外圈7,外圈7的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8沿滤网3周向转动运动清理。
实施例三:
相比前述实施例,可以取消外圈7,擦拭件8设于滤网3内侧,连接部4与支撑部连接,连接部4带动支撑部转动,位于滤网3内侧的擦拭件8对滤网3进行清理。
实施例四:
相比前述实施例,内圈6的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8,滤网3与外圈7连接,连接部4与外圈7连接,连接部4带动外圈7转动,外圈7转动带动滤网3转动,从而使得该擦拭件8对滤网3进行清理。
实施例五:
相比前述实施例,连接部4带动内外圈7内外圈7同方向转动但是存在速度差,或者相反方向转动,这样也能够实现旋转刮尘。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尘杯,根据不同的结构组合,或者具体结构形式的不同,还有其它实施例,这里不加赘述。
实施例六,如图13所示,是一种吸尘器:
该吸尘器包括前述尘杯。
本例中,杯盖2位于尘杯的前端,尘杯的后端连接有风机组件23,尘杯、分离单元、风机组件23具有相同的纵向轴线。这样形成一沿纵向轴线设置的柱状吸尘主机。
握把24,定位为大体横向于尘杯的纵向轴线;
进口26,定位在握把24的前方,进口26与尘杯之间的流道沿着尘杯的下侧延伸设置,尘杯设有切向进口,进口26、流道、切向进口依序连通,本例中,切向进口由切向进口部27提供;
尘杯配置为通过进口26抽吸脏空气进入,且通过分离单元分离后向下游流动;
尘杯相对握把24可上下开合,当尘杯向上相对握把24打开时,杯盖2打开,即解除前侧限位。用于开合配合尘杯的为纵向部分25。
包括释放结构,该释放结构设有操作开关,释放结构用于在操作操作开关时令尘杯向上相对握把24打开,而在尘杯复位后对尘杯进行限位。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人在先申请的一键倒尘结构。
所述吸尘器为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由该手持式吸尘器可以直观的看出,所述的尘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手持式吸尘器,结构简单,结构紧凑性较高,所述的尘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8)

1.一种尘杯,包括杯体、杯盖和分离单元,
杯体,用于形成尘仓,并可容纳分离单元;
杯盖,可打开的连接在杯体的一端,合上时,用于封闭该杯体的一端,打开时,用于打开该杯体的一端进行倒尘操作;
分离单元,包括滤网,用于过滤;
擦拭件,用于清理滤网;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部,杯盖包括旋转件,旋转件与杯盖可转动连接,在杯盖合上后,旋转件与连接部传动连接,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且擦拭件位于滤网周向,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滤网自转,同时带动擦拭件沿滤网周向转动运动,滤网、擦拭件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具有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分离单元包括用于支撑滤网的支撑部;连接部的一端与擦拭件或者支撑部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杯盖可拆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支撑部与滤网的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内外套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内外套接,并且支撑部与滤网的端部连接,或者,支撑部与滤网为一体结构,或者,连接部、支撑部、滤网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分离单元包括可相对转动设置的内圈和外圈,内圈位于滤网内侧,外圈位于滤网外侧,擦拭件设于滤网内侧和/或外侧;在杯盖合上后,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相对外圈转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外圈相对内圈转动,或者,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外圈同时转动,并且内圈、外圈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同但是存在转动速度差或者这两者转动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擦拭件设于内圈和/或外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内圈和/或外圈包括连接辐条,内圈和/或外圈的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滤网与内圈连接,该内圈可带动滤网一起转动,或者,滤网与外圈连接,该外圈可带动滤网一起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内圈和外圈可拆式轴向套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滤网与内圈连接,连接部与内圈连接形成第一轴向组件,该第一轴向组件携带滤网一起可与外圈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或者,滤网与外圈连接,连接部与外圈连接形成第二轴向组件,该第二轴向组件携带滤网一起可与内圈经可拆式轴向套接进行轴向套接和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杯盖在合上后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或者,杯盖在合上后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并且内圈和外圈之间在轴向套接后还通过可拆式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可拆式连接结构包括向杯盖一侧轴向延伸设置的连接柱,连接柱与连接部内外套接设置,连接柱的位于杯盖一侧的一端设有倒扣,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部与内圈或外圈连接,连接部设有与倒扣可拆式连接的连接孔,倒扣与连接孔的连接对内圈和外圈轴向套接后的位置构成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或10或1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外圈包括连接辐条,该连接辐条作为擦拭件,滤网与内圈连接,转动旋转件,旋转件经连接部带动内圈相对外圈转动,同时内圈带动滤网一起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杯体设有旋风引导结构,该旋风引导结构在杯体内形成旋风分离,经旋风分离的空气经滤网进入滤网围成的内部空间,在杯体内形成旋风分离的分离结构记为第一分离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9或1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连接部设置为与滤网外侧的杯体内空间隔开设置的连接柱或连接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连接部位于杯盖和滤网之间,连接部与杯体之间形成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用于构成尘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作为挡尘檐的周向延伸部,该周向延伸部位于滤网的下端或下侧,周向延伸部与杯体内周壁之间设置间隔,周向延伸部与环形腔体构成尘仓。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外周面为弧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的一端为开口设置,并且,该连接管的一端与杯盖可拆式密封连接,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滤网内部空间连通,在杯盖合上后,所述的连接管用于储存滤网内的尘,在杯盖打开时,连接管的一端被打开进行倒尘操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滤网内连通设置有第二分离结构,进入滤网内的空气经第二分离结构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尘被连接管收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第二分离结构包括一层或多层多锥分离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连接管设有容纳段,该容纳段用于容纳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当为多层多锥分离结构时,最下层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的进风口外侧设有挡风板,最下层的相邻上层的多锥分离结构的分离锥分布在挡风板的前后侧,令挡风板仅留出上开口,该上开口高于滤网的下端,空气经该上开口进入所述的进风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旋转件与连接部之间设有用于自适应插接配合连接的适配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尘杯,其特征在于,适配结构包括设于旋转件的适应正反两个旋转方向的两个导向面。
2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2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尘杯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该尘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杯盖位于尘杯的前端,尘杯的后端连接有风机组件,尘杯、分离单元、风机组件具有相同的纵向轴线。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握把,定位为大体横向于尘杯的纵向轴线;
进口,定位在握把的前方,进口与尘杯之间的流道沿着尘杯的下侧延伸设置,尘杯设有切向进口,进口、流道、切向进口依序连通;
尘杯配置为通过进口抽吸脏空气进入,且通过分离单元分离后向下游流动;
尘杯相对握把可上下开合,当尘杯向上相对握把打开时,杯盖打开。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释放结构,该释放结构设有操作开关,释放结构用于在操作操作开关时令尘杯向上相对握把打开,而在尘杯复位后对尘杯进行限位。
CN202122507999.7U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Active CN216724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7999.7U CN216724411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7999.7U CN216724411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4411U true CN216724411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23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07999.7U Active CN216724411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44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9202180B2 (en) Cyclonic vacuum cleaner with improved collection chamber
CN205359364U (zh) 真空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US7419522B2 (en) Dirt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assembly for vacuum cleaner
JP4333813B2 (ja) 電気掃除機
EP2636348B1 (en) Vacuum cleaner and vacuum cleaner system
EP1725156B1 (en) Compact cyclonic bagless vacuum cleaner
AU2005200073B2 (en) Cyclone dust-collecting apparatus
AU2003248314B2 (en) Filter Assembly for Cyclone Typ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of a Vacuum Cleaner
CN201123782Y (zh)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CN109124479A (zh) 吸尘器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JP516494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74945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3038398A (ja) サイクロン式電気掃除機
JP4240967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09315735U (zh) 清洁设备
CN105996903B (zh) 易清理型吸尘器
CN110638377A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216724411U (zh)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CN201586459U (zh) 多级旋风集尘装置
CA2342993A1 (en) Air cleaner with washable filter
JP4536122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08573568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15989969A (zh) 一种尘杯及吸尘器
CN112587029B (zh)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