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3568U - 垃圾桶式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垃圾桶式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73568U
CN208573568U CN201720935085.1U CN201720935085U CN208573568U CN 208573568 U CN208573568 U CN 208573568U CN 201720935085 U CN201720935085 U CN 201720935085U CN 208573568 U CN208573568 U CN 208573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taving
dust catcher
bung
d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350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冬祥
柴永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350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73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73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73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桶式吸尘器,包括:桶体组件,桶体组件的上端具有桶体开口;桶盖组件,桶盖组件可枢转地与桶体组件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桶体开口;地刷组件,地刷组件设在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尘杯组件,尘杯组件设在桶体组件和桶盖组件中的一个上;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在桶体组件和桶盖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风道组件限定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与尘杯组件均连通;用于驱动风道组件内气流流动的驱动组件;和移动组件,移动组件设在桶体组件的底部且与地刷组件间隔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垃圾桶式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垃圾桶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吸尘器在不需要使用时,放置在室内其他地方,但是吸尘器仍占用一定的空间,影响用户的生活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垃圾桶式吸尘器,所述垃圾桶式吸尘器具有占用空间小、清扫干净度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包括:桶体组件,所述桶体组件的上端具有桶体开口;桶盖组件,所述桶盖组件可枢转地与所述桶体组件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桶体开口;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一个上;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风道组件限定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尘杯组件均连通;用于驱动所述风道组件内气流流动的驱动组件;和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底部且与所述地刷组件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通过在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设置地刷组件,当吸尘器吸尘时,地刷组件可以与地面接触,并将地面上的灰尘扫起,便于吸尘器将灰尘吸入到尘杯组件中,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刷体,所述刷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风道的至少一个进风道进口靠近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道进口呈长条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风道的至少一个出风道出口靠近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周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道出口位于所述桶体组件的后部且与所述桶体组件的正后方具有夹角α,所述α≤9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吸头组件,所述吸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头组件与所述进风风道之间设有手持吸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定向轮和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定向轮位于所述万向轮的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控制线路图;
图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8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8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
吸尘器100,
桶体组件1,盖体枢转孔11,第一限位件12,
外桶体13,限位槽131,定位筋132,加强筋133,
内桶体14,容纳腔141,桶体开口142,限位翻边143,
收纳槽15,吸管限位部151,
桶盖组件2,盖体枢转轴21,盖体开启按钮22,桶盖限位件23,桶盖止挡件24,桶盖内腔25,倒灰通道27,倒灰出口271,倒灰进口272,尘杯底盖28,导引斜面281,第二限位件282,第三限位件283,主体部284,翻边部285,装饰盖29,
传动组件3,传动枢转杆31,驱动端311,传动连接杆32,执行端321,
地刷组件4,刷体41,转轴轮齿411,限位轨道槽42,侧壁轮齿421,电机箱43,安装槽44,
尘杯组件5,杯体51,灰尘出口52,气流进口53,杯盖54,密封件55,气流出口56,进风隔板57,气流导引通道58,围板59,主通道60,
盖板6,平板部61,凸起部62,把手部63,容纳槽64,边缘延伸部65,腔室66,过滤棉67,
风道组件7,进风风道71,进风道进口711,导引弯管712,出风风道72,出风道出口712,
吸头组件8,手持吸管81,
驱动电机91,电机轴911,控制组件92,驱动组件93,移动组件94,定向轮941,万向轮942,推杆组件95,开关97,电池组件9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100。
如图1-图8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100,包括桶体组件1、桶盖组件2、地刷组件4、尘杯组件5、风道组件7、驱动组件93和移动组件94。
具体而言,如图12-图14所示,桶体组件1的上端具有桶体开口142,桶盖组件2可枢转地与桶体组件1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桶体开口142。用户可以打开桶盖组件2向桶体内扔垃圾,桶体组件1可以作为垃圾桶使用,桶盖组件2可以将垃圾覆盖在桶体组件1内,避免垃圾露在外面,提高用户视觉的美观性。当不需要作为吸尘器100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其放置于客厅或者书房等地方,也就是家中正常放置垃圾桶的位置,作为垃圾桶使用,可以解决吸尘器100在不需使用时放置占空间的问题。
如图1-图15所示,地刷组件4设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当移动吸尘器100时,地刷组件4可与地面接触,地刷组件4可以将地面的灰尘扫起以便于吸尘器100吸收灰尘,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尘杯组件5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一个上,如图9和图11所示,尘杯组件5设在桶盖组件2上,尘杯组件5可以容纳吸尘器100吸收的灰尘。
如图9-图11所示,风道组件7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至少一个上,风道组件7限定出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与尘杯组件5均连通,灰尘通过进风风道71进入尘杯组件5内,灰尘在尘杯组件5内被收集,去除灰尘的风再从出风风道72内排出。
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移动组件94设在桶体组件1的底部且与地刷组件4间隔开。当吸尘器100需要移动时,移动组件94转动以使吸尘器100自由移动,从而实现不同地方的吸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100,通过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设置地刷组件4,当吸尘器100吸尘时,地刷组件4可以与地面接触,并将地面上的灰尘扫起,便于吸尘器100将灰尘吸入到尘杯组件5中,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地刷组件4包括多个间隔开的刷体41,刷体41可转动地设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地刷组件4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刷体41,两个刷体41的转动轴与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连接,且两个刷体41的转动轴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刷体41均形成为伞装且在水平面内转动。当吸尘器100工作时,刷体41可与地面接触,刷体41转动可以将地面的灰尘扫起以便于吸尘器100吸收灰尘,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地刷组件4还可以包括更多个刷体41。例如地刷组件4还可以包括三个刷体41,三个刷体41的转动轴的连线呈三角形,地刷组件4还可以为四个,四个刷体41的转动轴的连线呈矩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11和图15所示,进风风道71的至少一个进风道进口711靠近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例如,在图2、图4和图15所示的示例中,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面向地面,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设有一个进风道进口711,该进风道进口711朝向地面,当吸尘器100吸尘时,灰尘可以通过进风道进口711进入进风风道71内并进入尘杯组件5内。当进风道进口711设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时,便于吸尘器100进行吸尘。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进风道进口711呈长条状。长条状的进风道进口711可以增加吸尘面积,提高吸尘效率。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进风道进口711位于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中间位置,进风道进口711呈长条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刷组件4包括两个刷体41,两个刷体41均位于进风道进口711的前侧,两个刷体41关于进风道进口71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位于左侧的刷体41沿顺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的w方向)转动,位于右侧的刷体41沿逆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的v方向)转动,刷体41将两侧的垃圾扫到进风道进口711处,便于垃圾的清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图6、图8所示,出风风道72的至少一个出风道出口712靠近桶体组件1的外周壁上。由此,避免了出风对着人吹,同时也起到了降噪和过滤的作用,使得噪音降低而且排出的气体更加干净。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出风风道72的一个出风道出口712设在桶体组件1外周壁的下侧,且沿桶体组件1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避免了对着人吹,同时也起到了降噪和过滤的作用,使得噪音降低而且排出的气体更加干净。
进一步地,出风道出口712位于桶体组件1的后部且与桶体组件1的正后方具有夹角α,α≤90°。由此,在吸尘器100使用时,避免出风直接对着位于后方的人吹,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出风道出口712位于桶体组件1的右方,出风道出口712的中心线与桶体组件1的正后方的夹角α为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14所示,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还包括吸头组件8,吸头组件8的一端与进风风道71连通。吸头组件8在不使用时,吸头组件8固定在桶体组件1上,当需要清理茶几沙发等时,可以将吸头组件8拔出以用于清理沙发茶几等,另外,吸头组件8的端部可以配上附件(例如具有特定清理功能的吸头)使用,效果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吸头组件8的一端与进风风道71连通,吸头组件8的另一端与进风道进口711连通。当吸尘器100清扫地面时,地面上的灰尘可以经过进风道进口711进入吸头组件8内,然后进入进风风道71内,再进入尘杯组件5中;当吸尘器100清扫沙发茶几等时,可以将吸头组件8与进风道进口711连接的一端拔出,并可以配上一些清扫附件(例如具有特定清理功能的吸头),对沙发茶几等进行清扫,由此便于吸头的收纳,同时可以简化吸尘器100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5、图7和图14所示,吸头组件8与进风风道71之间设有手持吸管81。吸头组件8可以设在手持吸管81的端部并与手持吸管81连通,可以用手握持手持吸管81进行清扫。另外手持吸管81可以包括手持部和伸缩软管,手持部的一端与吸头组件8连接,伸缩软管的一端与手持部的另一端连接,伸缩软管的另一端与进风风道71连通。伸缩软管在不使用时,可以缩在桶体组件1内部,当吸头组件8拔出需要清扫沙发茶几等时,伸缩软管伸出桶体组件1外,以使吸头组件8可以自由移动,无需搬动桶体组件1,满足用户的清扫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移动组件94包括定向轮941和至少一个万向轮942,定向轮941位于万向轮942的前侧。由此便于吸尘器100的移动,可以实现吸尘器100的自由移动。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前侧设有一个定向轮941,后侧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万向轮942,万向轮942可以360°自由转动,定向轮941和万向轮942结合,可以使吸尘器100在室内任意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还包括电池组件98,电池组件98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至少一个上。电池组件98可以为吸尘器100供电,可以使吸尘器100无需与外接电源连接,便于吸尘器100的使用,且当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无需考虑电源线的收纳问题。
下面参考图1-图8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8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桶式吸尘器100,包括桶体组件1、桶盖组件2、地刷组件4、尘杯组件5、风道组件7、驱动组件93、移动组件94、推杆组件95、传动组件3、驱动电机91、控制组件92、装饰盖29、手持吸管81、吸头组件8。
具体而言,如图12-图14和图34所示,桶体组件1的上端具有桶体开口142,桶盖组件2和桶体组件1中的一个上设有盖体枢转轴21,另一个上设有与盖体枢转轴21配合的盖体枢转孔11,桶盖组件2可枢转地与桶体组件1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桶体开口142。用户可以打开桶盖组件2向桶体内扔垃圾,桶体组件1可以作为垃圾桶使用,桶盖组件2可以将垃圾覆盖在桶体组件1内,避免垃圾露在外面,提高用户视觉的美观性。当不需要作为吸尘器100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其放置于客厅或者书房等地方,也就是家中正常放置垃圾桶的位置,作为垃圾桶使用,可以解决吸尘器100在不需使用时放置占空间的问题。
如图1-图15所示,地刷组件4设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当移动吸尘器100时,地刷组件4可与地面接触,地刷组件4可以将地面的灰尘扫起以便于吸尘器100吸收灰尘,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尘杯组件5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一个上,如图9和图11所示,尘杯组件5设在桶盖组件2上,尘杯组件5可以容纳吸尘器100吸收的灰尘。
如图9-图11、图65所示,风道组件7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至少一个上,风道组件7限定出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与尘杯组件5均连通,灰尘通过进风风道71进入尘杯组件5内,灰尘在尘杯组件5内被收集,去除灰尘的风再从出风风道72内排出。
如图9和图11所示,驱动组件93设在桶盖组件2内,驱动组件93用于驱动风道组件7内气流流动,以实现吸尘器100的吸尘。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移动组件94设在桶体组件1的底部且与地刷组件4间隔开。当吸尘器100需要移动时,移动组件94转动以使吸尘器100自由移动,从而实现不同地方的吸尘。
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面向地面,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设有一个进风道进口711,该进风道进口711朝向地面,当吸尘器100吸尘时,灰尘可以通过进风道进口711进入进风风道71内并进入尘杯组件5内。当进风道进口711设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时,便于吸尘器100进行吸尘。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进风道进口711位于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中间位置,进风道进口711呈长条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刷体41均位于进风道进口711的前侧,两个刷体41关于进风道进口71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中心线对称分布,位于左侧的刷体41沿顺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的w方向)转动,位于右侧的刷体41沿逆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的v方向)转动,刷体41将两侧的垃圾扫到进风道进口711处,便于垃圾的清扫。
进风风道71的靠近进风道进口711部分管段为可伸缩管。结合图55和图60所示,通过将进风风道71靠近进风道进口711部分的管段设置为可伸缩管段,便于垃圾桶式吸尘器100在不同工作环境需求下对其形态进行相应地调节。
如图8所示,出风风道72的一个出风道出口712设在桶体组件1外周壁的下侧,且沿桶体组件1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避免了对着人吹,同时也起到了降噪和过滤的作用,使得噪音降低而且排出的气体更加干净。如图1所示,出风道出口712位于桶体组件1的右方,出风道出口712的中心线与桶体组件1的正后方的夹角α为90°。
如图5、图7和图14所示,吸头组件8的一端与进风风道71连通,吸头组件8的另一端与进风道进口711连通。当吸尘器100清扫地面时,地面上的灰尘可以经过进风道进口711进入吸头组件8内,然后进入进风风道71内,再进入尘杯组件5中;当吸尘器100清扫沙发茶几等时,可以将吸头组件8与进风道进口711连接的一端拔出,并可以配上一些清扫附件(例如具有特定清理功能的吸头),对沙发茶几等进行清扫,由此便于吸头的收纳,同时可以简化吸尘器100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5、图7和图14所示,吸头组件8与进风风道71之间设有手持吸管81。吸头组件8可以设在手持吸管81的端部并与手持吸管81连通,可以用手握持手持吸管81进行清扫。另外手持吸管81可以包括手持部和伸缩软管,手持部的一端与吸头组件8连接,伸缩软管的一端与手持部的另一端连接,伸缩软管的另一端与进风风道71连通。伸缩软管在不使用时,可以缩在桶体组件1内部,当吸头组件8拔出需要清扫沙发茶几等时,伸缩软管伸出桶体组件1外,以使吸头组件8可以自由移动,无需搬动桶体组件1,满足用户的清扫需求。
如图40所示,手持吸管81的一端(手持吸管81与进风风道71连通的一端)与桶体组件1的上部连接。由此,可以使得吸尘器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便于用户收纳,同时也可以提高吸尘器100的美观性。
如图5和图40所示,桶体组件1的外周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收纳槽15,手持吸管81设在收纳槽15内,手持吸管81的部分结构隐藏在桶体组件1内,部分结构外露在桶体组件1外,当需要清理沙发或者茶几时,可以拔出吸头组件8,手持吸管81可以伸长,这时可以直接拿吸头组件8去清理沙发或者茶几,也可以将吸头组件8配合一些常规小附件使用,以便使使用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收纳槽15上设有吸管限位部151,吸管限位部151适于与手持吸管81的另一端(手持吸管81与吸头组件8连接的一端)卡接。由此,可以将手持吸管81固定在收纳槽15内,防止手持吸管81从收纳槽15内脱出,影响用户使用。
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移动组件94包括定向轮941和至少一个万向轮942,定向轮941位于万向轮942的前侧。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前侧设有一个定向轮941,后侧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万向轮942,万向轮942可以360°自由转动,定向轮941和万向轮942结合,可以使吸尘器100在室内任意移动。
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还包括电池组件98,电池组件98设在桶体组件1和桶盖组件2中的至少一个上。电池组件98可以为吸尘器100供电,可以使吸尘器100无需与外接电源连接,便于吸尘器100的使用,且当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无需考虑电源线的收纳问题。
如图57-图61所示,推杆组件95与桶体组件1连接。由此,用户可以通过推杆组件95方便地推动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移动,从而使除尘工作更加灵活、便利。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进行除尘工作时,用户利用推杆组件95推动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移动,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移动过程中,地刷组件4旋转清扫灰尘,并将夹带灰尘的气流吸入进风风道71,夹带灰尘的气流经过进风风道71进入至尘杯组件5内,灰尘在尘杯组件5内分离、沉降,最后,去除灰尘的气流从出风风道72排出,以完成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除尘。
桶体组件1和推杆组件95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推杆安装部,由此,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可以将推杆组件95收起并通过推杆安装部稳固固定。推杆安装部可以为多个且沿推杆组件95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以将推杆组件95固定至桶体组件1上,由此,可以增强推杆组件95固定的稳固可靠性。
进一步地,多个推杆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卡接部。由此,便于推杆安装部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便于推杆组件95的固定。
如图59-图61所示,桶体组件1相对于地刷组件4可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清理地面上的灰尘时,可以转动桶体组件1至图60中所示的状态,以方便用户推动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进行除尘清理工作;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需要清理高度受限的空间内的灰尘时,例如,床底、沙发底下等,可以将桶体组件1旋转至如图61中所示的状态,以将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整体高度进一步调低,以顺利进行除尘工作。
如图6-图9所示,推杆组件95与桶体组件1连接且推杆组件95下端与桶体组件1的下端可枢转地连接。由此,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可以将推杆组件95旋转靠近桶体组件1收起,以减少占用空间。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身高和使用习惯,将推杆组件95旋转至舒适的角度进行除尘工作,从而使除尘工作更加方便、舒适。
如图58-图61所示,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推杆组件95可以为可伸缩推杆。由此,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可以将推杆组件95收起,以减小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占用空间;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进行洗尘工作时,可以将推杆组件95拉出,以方便推动垃圾桶式吸尘器100进行除尘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5-图9所示,推杆组件95可以设置为三节可伸缩杆,可伸缩杆拉伸开后的总长度可以设置为110cm左右。当进行除尘工作时,用户可以自身的身高和使用习惯将推杆组件95拉伸出不同的长度,并旋转调整至不同的角度,以方便、舒适的进行除尘。而且,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可以将推杆组件95压缩收起,并旋固定于近桶体组件1后方,以减小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占用空间,并提高了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外观美观度。当然,推杆组件95也可以设置为多节,可伸缩杆的总长度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设置。
如图16-图19所示,传动组件3的驱动端311设在桶体组件1上,传动组件3的执行端321与桶盖组件2连接以驱动桶盖组件2转动,从而驱动驱动端311即可打开桶盖组件2。例如可以用脚踩踏驱动端311,以使桶盖打开。当用户手拿垃圾需要扔,再去用手开启桶盖组件2会很不方便,而用脚踩踏驱动端311以使桶盖组件2打开,当把脚移开后,桶盖组件2自动关闭,便于用户的使用。
如图17和图19所示,驱动端311设在桶体组件1底部。驱动端311的自由端超出桶体组件1的外周壁壁面。由此便于用脚去踩踏驱动端311以驱动桶盖组件2转动。如图17和图19所示,传动组件3包括传动枢转杆31和传动连接杆32,传动枢转杆31可以为杠杆结构,传动枢转杆31大体水平设在桶体组件1的底部,传动连接杆32竖直设在桶体组件1内,传动枢转杆31的超出桶体组件1外周壁的一端被构造成驱动端311,传动枢转杆31的一端具有弯折部,弯折部形成为驱动端311。传动连接杆32的一端与传动枢转杆31的另一端连接,传动连接杆32的另一端与桶盖组件2连接,传动连接杆32的另一端被构造成执行端321。当用脚向下踩踏驱动端311时,传动枢转杆31的另一端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传动连接杆32向上运动以驱动桶盖组件2转动,从而使桶体开口142露在外面,便于将垃圾扔进桶体组件1内。
如图19所示,传动连接杆32的上端与桶盖组件2连接的部位靠近桶盖组件2与桶体组件1连接的部位。由此,当桶盖组件2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可以避免传动连接杆32遮挡桶体开口142,影响向桶体组件1内扔垃圾。
如图17、图19和图34所示,驱动组件93靠近桶盖组件2上与桶体组件1连接的部位。具体地,驱动组件93设在桶体组件1与桶盖组件2的盖体枢转轴21以及执行端321的上方,因为驱动组件93的重量比较大,将驱动组件93的重心置于桶体组件1与桶盖组件2的盖体枢转轴21以及执行端321的位置,可以减小开启力,只需轻轻踩下驱动端311,桶盖组件2并可开启,把脚移开,桶盖组件2并可自动关闭。
如图20-图23所示,驱动电机91为步进电机,驱动电机91与桶盖组件2连接以驱动桶盖组件2运动,在桶盖组件2与桶体组件1的盖体枢转轴21处设有驱动电机91以驱动桶盖组件2绕盖体枢转轴21转动。控制组件92与驱动电机91通讯连接以控制驱动电机91的启动或停止。由此,通过控制组件92即可实现使驱动电机91启动,从而带动桶盖组件2转动,使桶盖组件2打开,无需用手直接打开桶盖组件2,便于用户的使用。
如图20和图21所示,控制组件92为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器与驱动电机91通讯连接,红外感应器可以感应其周围的物体,当红外感应器感应到其周围有物体存在时,即可控制驱动电机91动作,并带动桶盖组件2打开。
如图20和图21所示,桶盖组件2的上端面上临近前侧位置处设有两个红外感应器,两个红外感应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可以增加红外感应器的感应范围。只要有物体靠近红外感应器,驱动电机91并会自动开启,驱动电机91的电机轴911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电机91的电机轴911也会带动桶盖组件2的盖体枢转轴21一起按照顺时针方向(如图2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u)旋转,桶盖组件2被开启,开启到45°角以后,驱动电机91自动停止转动,并且会保持此角度不动,此刻无论在红外感应器面前怎么晃动,驱动电机91都不会再次转动,桶盖组件2会处于开启状态不动,放完垃圾以后,无需手动关闭桶盖组件2,红外感应器连续5秒钟感应不到有物体时,驱动电机91会再次启动,这时驱动电机91的电机轴911将会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带动桶盖组件2的盖体枢转轴21一同转动,关闭桶盖组件2,桶盖组件2关闭以后,驱动电机91自动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垃圾桶使用时,吸尘器100的开关97处于关闭状态,这时红外感应器与驱动电机91之间接通;当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作为吸尘器100使用时,开启吸尘器100的开关97后,红外感应器会自动与驱动电机91断开连接,这时再有障碍物靠近红外感应器,驱动电机91也不会被启动而导致桶盖被打开。另外,红外感应器和驱动电机91作用的电源跟吸尘器100的电源可以是同一个,均可以为机器中的电池组件98。
如图20和图21所示,桶盖组件2的上端面上还设有盖体开启按钮22,盖体开启按钮22与驱动电机91通讯连接。按下盖体开启按钮22,驱动电机91启动,开启桶盖组件2,扔完垃圾后,桶盖组件2同样会自动关闭;如果两个红外感应器都坏了,按下盖体开启按钮22,同样能够开启桶盖组件2,但是关闭桶盖组件2也就需要手动完成,设计此盖体开启按钮22的目的就是在为了在红外感应器坏了的情况下,桶盖组件2同样能够通过驱动电机91实现自动开启的功能。
如图25-图33所示,桶体组件1上设有两个桶盖限位件23,两个桶盖限位件23间隔开,且朝向桶体组件1的一侧凸起,桶盖组件2的朝向桶体组件1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桶盖止挡件24,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桶盖止挡件24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桶盖止挡件24的轮廓线圆滑过渡,桶盖止挡件24的横截面积最小处,即桶盖止挡件24的下端设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侧壁适于与桶盖限位件23配合以限定桶盖组件2的打开角度。
当桶盖组件2开启到一定角度时,桶盖组件2会首先与靠近其的桶盖限位件23配合,当用户再稍稍往上开启一点,凸起部位与桶盖限位件23过盈配合,凸起部位与桶盖限位件23充分接触,桶盖组件2可保持开启,如果想要桶盖组件2开启的更大一点,可以继续向上开启桶盖组件2,最大可以开启到凸起部位与远离其的桶盖限位件23配合的位置,这时桶盖组件2的开启角度已经最大,无法继续开启。凸起部位限定在两个桶盖限位件23之间,桶盖组件2可以保持不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桶盖止挡件24与靠近其的桶盖限位件23配合时,桶盖开启角度可以限定在45°,此时,往桶体组件1内部扔垃圾影响较小;当桶盖止挡件24与远离其的桶盖限位件23配合时,桶盖组件2的开启角度可以限定在60°,此时,尘桶可以从桶体组件1里面取出。本实用新型取了45°和60°两个角度,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其它角度。
如图25-图33所示,在桶盖组件2开启过程中,与桶盖止挡件24首先接触的桶盖限位件23形成为圆柱状,桶盖止挡件24上的凸起部位与柱状的桶盖限位件23的外周壁配合,由此,便于凸起部位越过柱状的桶盖限位件23与后接触的桶盖限位件23配合。另外,在桶盖组件2开启过程中,与桶盖止挡件24后接触的桶盖限位件23形成为矩形柱状,矩形柱的侧壁与凸起部位配合,防止凸起部位继续越过矩形柱状的桶盖限位件23,影响用户的使用。
如图9、图11和图34所示,驱动组件93用于驱动风道组件7内气流流动,以实现吸尘器100的吸尘。驱动组件93设在桶盖组件2上,桶盖组件2采用整体设计,在放置驱动组件93的部位是没有任何缝隙和零件结合面的,在使用中如果把水洒到了桶盖组件2上面,水只能沿着桶盖组件2侧面流到地上,是没有办法被吸入驱动组件93的,避免了用户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驱动组件93烧坏的现象发生。另外,尘杯组件5和驱动组件93均设置在桶盖组件2上,尘杯组件5和驱动组件93平行设置,可以减小风道的距离,以便减少吸力损耗。
如图13、图79和图71-图78所示,尘杯组件5包括杯体51和杯盖54。杯体51可以呈单锥状,杯体51可以设有灰尘出口52和气流进口53,杯盖54可以罩设在杯体51上,杯盖54上可以设有气流出口56。气流进口53与进风风道71连通,气流出口56与出风风道72连通。
夹带灰尘的气流通过进风风道71后,可以从气流进口53进入尘杯组件5的杯体51内,灰尘与风经过分离后,灰尘可以从灰尘出口52流出杯体51,去除大部分灰尘的气流可以从杯体51流向杯盖54,并从杯盖54上设有的气流出口56进入出风风道72。
如图73-图80所示,气流进口53可以包括多个圆孔,圆孔可以使风和小颗粒灰尘通过,且能够阻隔大颗粒灰尘通过,从而可以实现风与灰尘的初步分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圆孔”只是一种结构表述,圆孔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方形、矩形或是三角形等。如图71-图80所示,灰尘出口52可以设在杯体51的下方(如图76所示的下方)。进一步地,灰尘出口52的中心轴可以与桶体开口142的中心轴平行,从而可以方便灰尘从杯体51内流出。
如图71-图80所示,杯体51内具有主通道60,主通道60贯穿杯体51,主通道60呈单锥状,主通道60的截面面积从上往下(如图76所示的上下方向)递减。杯体51内靠近杯盖54的一端设有多个气流导引通道58,气流导引通道58的一端可以与主通道60连通,气流导引通道58的另一端可以与气流进口53连通。在杯体51的径向外侧至径向内侧方向上,气流导引通道58朝向杯体51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一个偏离,例如,气流导引通道58沿着主通道60的切向方向逆时针(如图78所示的a方向)延伸。气流可以从气流进口53进入气流导引通道58,再从气流导引通道58进入主通道60。
进一步地,杯体51内可以设有多个围板59,气流导引通道58可以由围板59限定出。如图67和图76所示,杯体51设置多个围板59以限定出气流引导通道。由此,可以使尘杯组件5结构简单,简化加工工艺,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73-图80所示,杯体51的外侧壁上可以设有进风隔板57,进风隔板57位于气流导引通道58的下方(如图76所示的下方)。进一步地,杯盖54可以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连接,进风隔板57可以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相抵,进风隔板57、杯盖54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形成一个腔室66,气流导引通道58的另一端穿过杯体51的杯壁与腔室66连通,气流进口53可以设在进风隔板57上,气流进口53与腔室66连通。
气流从气流进口53进入腔室66后,可以绕着腔室66内的部分杯体51外周壁流动,例如,绕着腔室66内的部分杯体51外周壁逆时针(如图78所示的v1方向)流动。随后,气流通过多个气流导引通道58进入主通道60,绕着主通道60的内周壁流动,由于气流导引通道58沿着主通道60的切向方向逆时针延伸,进入主通道60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杯体51外周壁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反,例如,绕着主通道60的内周壁顺时针(如图78所示的v2方向)流动,从而可以降低灰尘的转动惯性。
由于主通道60呈单锥状,含有尘土的气流会随着主通道60向下旋转,灰尘落下并从灰尘出口52流出杯体51,气流速度逐渐增大,达到某一速度值后气流突然上升从杯体51内流出,进而实现灰尘与风的进一步分离。
如图13、图79-图80和图71-图72所示,尘杯组件5还可以包括盖板6和过滤棉67,盖板6可以盖设在杯体51上且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连接,过滤棉67可以铺设在盖板6上以对流向杯盖54的气流进行过滤。由此,过滤棉67可以避免尘土随着气流进入杯盖54,从而可以提高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吸尘性能。例如,过滤棉67可以是絮状的棉花,由于棉花的缝隙小,能够阻隔绝大部分的灰尘及异物,阻隔效果佳且容易获得、成本低。
如图80所示,盖板6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之间可以设有密封件55,从而可以避免灰尘从盖板6与桶盖组件2的内周壁之间的缝隙处流进杯盖54,可以提高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封闭性。进一步地,如图74所示,盖板6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容纳槽64,密封件55可以嵌设在容纳槽64内,既能提高尘杯组件5的密封性,又能提高尘杯组件5的集成化与美观性。
如图80和图71-图72所示,盖板6可以包括平板部61和凸起部62,凸起部62可以设在平板部61上靠近杯体51的一侧,且凸起部62可以伸入杯体51内,平板部61可以盖设在杯体51上,平板部61的周缘可以与杯盖54的内侧壁相抵。盖板6具有通孔,通孔穿通凸起部62与平板部61且与杯体51内的主通道60连通,气流可以从杯体51内通过盖板6上的通孔流进杯盖54内。过滤棉67可以铺设在平板部61上以对流向杯盖54的气流进行过滤,避免尘土随着气流进入杯盖54,从而可以提高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吸尘性能。
盖板6的平板部61与杯盖54的内周壁之间可以设有密封件55,从而可以提高尘杯组件5的密封性,避免灰尘从盖板6与杯盖54内周壁之间的缝隙处流进杯盖54,进而可以提高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吸尘性能。进一步地,平板部61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容纳槽64,密封件55可以嵌设在容纳槽64内,既能提高尘杯组件5的密封性,又能提高尘杯组件5的集成化与美观性。
如图71-图80所示,平板部61的周缘可以设有边缘延伸部65,边缘延伸部65沿着杯盖54上与平板部61抵接的部分延伸,从而可以避免气流从盖板6的周缘流向杯盖54。更进一步地,如图72所示,平板部61上靠近桶盖组件2的一侧可以设有把手部63,从而可以方便将盖板6从杯体51上拆卸下来或是安装到杯体51上。
进一步地,杯盖54与杯体51卡接,例如,杯盖54上可以设有卡接凹槽,杯体51上可以设有卡接凸起,卡接凹槽与卡接凸起一一对应,从而可以将杯体51卡接到杯盖54上。杯盖54可枢转地与桶盖组件2连接,从而可以方便对杯盖54的操作。杯体51与桶盖组件2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可以方便杯体51的清洁与更换。
如图79-图80所示,桶盖组件2包括尘杯底盖28和倒灰通道27,倒灰通道27设于桶盖组件2,且倒灰通道27具有倒灰出口271和倒灰进口272,尘杯底盖28与桶盖组件2可枢转地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转动尘杯底盖28实现灰尘出口52的打开或是关闭。尘杯组件5可以设在桶盖组件2上,尘杯组件5具有灰尘出口52,灰尘出口52与倒灰进口272连通。尘杯组件5中的灰尘可以从灰尘出口52流出,由于灰尘出口52与倒灰进口272连通,灰尘可以从倒灰进口272进入倒灰通道27靠近倒灰进口272的一端。
其中,当桶盖组件2关闭桶体开口142时,尘杯底盖28关闭倒灰出口271,倒灰通道27与桶体组件1隔绝;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尘杯底盖28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尘杯底盖28可以远离倒灰出口271,从而打开倒灰出口271,倒灰通道27内的灰尘可以从倒灰出口271流出。
如图79-图80所示,倒灰通道27在水平面内延伸,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在朝向倒灰出口271的方向上,倒灰通道27逐渐向下倾斜。可以理解的是,当桶盖组件2关闭桶体开口142时,倒灰通道27在水平面(如图23所示的左右方向所在的平面)内延伸,倒灰进口272与倒灰出口271在上下方向(如图23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零。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倒灰通道27随着桶盖组件2转动,倒灰进口272与倒灰出口271在上下方向(如图13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递增,且倒灰出口271位于倒灰进口272的下方(如图13所示的下方)。
如图82所示,倒灰出口271所在的平面与倒灰通道27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ε,ε的范围可以是(0°,90°)∪(90°,180°)。可以理解的是,倒灰出口271采用斜口设计,可以方便灰尘从倒灰出口271流出。
进一步地,ε的范围可以是(25°,90°)。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尘杯底盖28可以远离倒灰出口271,倒灰出口271采用斜口设计,可以增大倒灰出口271所在的平面与尘杯底盖28所在的平面间的角度,从而可以方便灰尘从倒灰通道27中流出,例如,可以将ε设置为45°。
如图81所示,尘杯组件5上位于灰尘出口52处的边缘与倒灰通道27上位于倒灰进口272处的边缘卡接,从而可以实现灰尘出口52与倒灰进口272的连通。
如图85所示,尘杯底盖28的朝向倒灰出口271的壁面为导引斜面281,灰尘从倒灰出口271流出后,可以通过导引斜面281导引流入桶体组件1的底部,从而可以避免灰尘流向、飞溅到桶体组件1的内侧壁或是桶体组件1的外部,影响用户体验性。
如图83所示,倒灰通道27沿桶体开口142的径向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倒灰通道27呈直线延伸,且倒灰通道27的延伸方向与桶体开口142的径向方向平行,灰尘可以较易地从倒灰通道27内流出。
如图83所示,倒灰出口271靠近桶盖组件2上与桶体组件1连接的部位。由此,可以方便尘杯底盖28的设置,也方便导引斜面281对灰尘的导引,可以避免灰尘飞溅到桶体组件1的内侧壁。
具体地,尘杯底盖28包括主体部284和两个翻边部285,主体部284与桶盖组件2和桶体组件1中的一个连接以打开或关闭倒灰出口271,主体部284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边朝向倒灰通道27翻折形成翻边部285,主体部284上位于两个翻边部285之间的部位与倒灰出口271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尘杯底盖28的形状与簸箕的形状相似,尘杯底盖28包括主体部284和位于主体部284两个侧边上的两个翻边部285,两个翻边部285均位于主体部284上靠近倒灰出口271的一侧,两个翻边部285位于主体部284的宽度方向上(如图85所示的前后方向)。主体部284上两个翻边部285位间的部分适于打开或是关闭倒灰出口271,当主体部284关闭倒灰出口271时,倒灰出口271可以位于主体部284及两个翻边部285形成的凹槽内;当主体部284打开倒灰出口271时,尘杯底盖28可以导引灰尘从凹槽内流向桶体组件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体部284及翻边部285的具体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主体部284可以是矩形状或是半椭圆状等,翻边部285可以是矩形状或梯形状。进一步地,翻边部28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8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是(0°,90°)∪(90°,180°)。更进一步地,翻边部28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8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是(90°,115°),例如,如图85所示,翻边部28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8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
如图12-图14所示,桶体组件1的上端具有第一限位件12,尘杯底盖28上设有第二限位件282和第三限位件283。第一限位件12可以设置在桶体组件1上靠近尘杯底盖28的位置处,第二限位件282可以设置在尘杯底盖28上靠近第一限位件12的一侧,当桶盖组件2关闭桶体开口142时,第一限位件12可以与第二限位件282相抵以使尘杯底盖28关闭倒灰出口271,倒灰通道27与桶体组件1隔绝;第三限位件283可以设置在尘杯底盖28上远离倒灰出口271的一侧,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尘杯底盖28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尘杯底盖28可以远离倒灰出口271,第三限位件283可以随着尘杯底盖28转动至与桶盖组件2相抵的位置处,从而可以使得尘杯底盖28固定、停止转动,从而可以导引倒灰出口271流出的灰尘至桶体组件1内。
其中,第一限位件12、第二限位件282和第三限位件283可以为限位凸起。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限位凸起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限位凸起可以是三角形、多边形或椭圆形等。
第一限位件12可以位于桶体组件1的内周壁上,从而可以配合尘杯底盖28的设置,较易地实现第一限位件12与尘杯底盖28上第二限位件282的抵接。第三限位件283位于靠近尘杯底盖28上的与桶盖组件2连接的部位,不仅可以简化第三限位件283的设置,而且可以提高第三限位件283与桶盖组件2的抵接稳定性,进而可以提高尘杯底盖28的导引稳定性。
如图87所示,尘杯底盖28朝向倒灰出口271的表面与倒灰通道27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当桶盖组件2关闭桶体开口142时,β的范围是(25°,90°)。例如,β可以是95°,在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的过程中,随着桶盖组件2与桶体开口142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由于尘杯底盖28重力的作用,β也逐渐增大,当β增大到95°时,尘杯底盖28上的第二限位件282与桶体组件1上的第一限位件12相抵,β不再随着桶盖组件2与桶体开口142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大,β保持95°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灰尘倒到桶体组件1的外部。
如图87所示,尘杯底盖28朝向倒灰出口271的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γ,当桶盖组件2打开桶体开口142时,γ的范围是(30°,80°)。例如,γ可以是50°,此时灰尘从尘杯底盖28下滑到桶体组件1内的速度比较平衡,灰尘不易扬起。
桶盖组件2与桶体组件1之间的夹角为θ,θ的范围是(0°,90°)。例如,θ可以是45°,此时,垃圾可以较易地扔进垃圾桶内,倒灰通道27中的灰尘也能够较易地滑出。
如图24、图34、图41和图42所示,装饰盖29罩设在桶盖组件2上且与桶盖组件2限定出桶盖内腔25,尘杯组件5设在桶盖内腔25内。一方面。装饰盖29可以起到整体装饰的作用,提高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美观性;另一方面,气流在尘杯组件5内会产生噪音,装饰盖29可以起到降噪的作用。
如图41所示,装饰盖29与桶盖组件2可枢转地连接。由此,当打开装饰盖29时,可以防止装饰盖29从桶盖组件2上脱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装饰盖29与桶盖组件2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或桶盖组件2与装饰盖29卡接。
如图24所示,装饰盖29的面积小于桶盖组件2的面积,即装饰盖29不能完全覆盖桶盖组件2的上端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装饰盖29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桶盖组件2的面积,只要能够使吸尘器100保持美感且有利于降低噪音即可。
垃圾桶式吸尘器100的桶体组件1内限定出容纳腔141,容纳腔141的上端敞开以形成桶体开口142。桶体组件1可以作为垃圾桶使用,垃圾可以扔到容纳腔141内。如图43-图50所示,桶体组件1的上端面上设有设有限位槽131,限位槽131与容纳腔141间隔开,限位槽131内设有定位筋132,定位筋132的横截面为矩形,当然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多边形。一般用户在使用垃圾桶时,经常在垃圾桶内套设垃圾袋以便于倾倒垃圾,或者避免经常清洗垃圾桶,保持垃圾桶干净卫生。当然,在容纳腔141内可套设垃圾袋,将垃圾袋套设在容纳腔141内后,可将垃圾袋的边沿缠绕在限位槽131内的定位筋132上,避免垃圾袋滑落,然后将垃圾袋边沿处多余部分拧紧塞到限位槽131中,保持桶体组件1的美观性。
限位槽131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于桶体组件1的左右两侧,另外,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限位槽13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侧是指靠近容纳腔141中心轴线的方向,外侧是指远离容纳腔141中心轴线的方向。
如图43-图49所示,桶体开口142的边缘朝向限位槽131内部翻折以构造成限位翻边143。当垃圾袋塞到限位槽131内时,限位翻边143可以将垃圾袋的多余部分限定在限位槽131内,防止垃圾袋的多余部分向上滑出限位槽131。另外限位翻边143还可以起到提手的作用,当向上提起桶体组件1时,可以在限位翻边143处提起,便于用户的使用。
如图43所示,限位翻边143为一整个,限位翻边143沿桶体开口142的周向方向延伸,限位翻边143的两端靠近限位槽131的两个端部,由此可以简化限位翻边143的结构,从而简化桶体组件1的结构,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定位筋132的固定端与限位槽131的底壁连接,定位筋132的自由端朝向限位槽131的外部延伸。在图43所示的示例中,容纳腔141沿竖直方向延伸,桶体开口142朝上,限位槽131与容纳腔141间隔开,限位槽131的开口朝上,定位筋132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43所示,定位筋132为一个且位于限位槽131的一侧设置,
如图50所示,限位槽131内设有加强筋133,加强筋133的一端与定位筋132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槽131的内壁连接。加强筋133可以对定位筋132起到加强的作用,提高定位筋132工作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垃圾袋固定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加强筋133位于限位槽131的底壁上。由此便于加强筋133与限位槽131一起加工,便于简化限位槽131的结构,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43、图44、图46、图47、图49和图50所示,桶体组件1包括外桶体13和内桶体14,限位槽131设于外桶体13,内桶体14具有容纳腔141,内桶体14嵌设于外桶体13,外桶体13与内桶体14可拆卸地连接。容纳腔141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四边形,其中位于前侧的轮廓线为向前凸的弧形线,外桶体13的外周壁形成为柱状,限位槽131设在外桶体13上且靠近内桶体14设置,限位槽131与内桶体14的外周壁共同限定出一个容纳垃圾袋的边沿处多余部分的腔室,将垃圾袋套设在容纳腔141内后,可将垃圾袋的边沿缠绕在限位槽131内的定位筋132上,避免垃圾袋滑落,然后将垃圾袋边沿处多余部分拧紧塞到限位槽131中,保持桶体组件1的美观性。
如图43、图45和图48所示,外桶体13和内桶体1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内桶体14的上端朝向外桶体13翻折形成限位翻边143,垃圾袋放入内桶体14内,然后将垃圾袋的边沿沿着内桶体14与外桶体13之间的缝隙套进去,在任意一边的限位槽131处收紧,然后将垃圾袋多余的部分拧紧,塞到限位槽131内,这样垃圾袋就放置好了,整个过程无需提起内桶体14。另外,位于限位槽131内的限位翻边143的翻折长度大于其他地方的限位翻边143的翻折长度,位于限位槽131内的限位翻边143可以起到提手的作用。
内桶体14的外周壁与外桶体13的内周壁可以限定出进风风道71。由此,无需单独设置风道结构,可以简化桶体组件1的结构,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两个刷体41还可以在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向外侧移动。当吸尘器100工作时,刷体41向外侧移动并转动,刷体41可与地面接触,刷体41转动可以将地面的灰尘扫起以便于吸尘器100吸收灰尘,有利于提高地面的清洁度。
如图1-图4、图36和图37所示,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上设有两个安装槽44,两个安装槽44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且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安装槽44关于桶体组件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安装槽44的底壁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的限位轨道槽42,刷体41可移动地设在限位轨道槽42内。如图4所示,当刷体41位于限位轨道槽42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外端)时,刷体41超出外底壁;如图2所示,当刷体41位于限位轨道槽42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内端)时,刷体41在外底壁上的投影位于外底壁上。
如图38和图39所示,安装槽44的底壁为斜面,在限位轨道槽42的一端(如图39所示的外端)至限位轨道槽42的另一端(如图39所示的内端)的方向上,安装槽44的底壁逐渐向桶体开口142倾斜,即在限位轨道槽42的外端至内端的方向上,安装槽44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机器停止工作时,刷体41可以移动到限位轨道槽42的内端,刷体41被收到桶体组件1下面,可以让刷体41离开地面,以便吸尘器100不工作时用户需要移动吸尘器100时刷体41在地面上刮蹭,降低刷体41的使用寿命;机器工作时,刷体41可以移动到限位轨道槽42的外端,主要是将吸尘器100周边的垃圾扫到桶体组件1下面以便于被吸走,设计为斜面结构,刷体41外侧与地面充分接触,越往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内端靠近,刷体41对地面的作用力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避免扫到桶体组件1下面的垃圾再次被刷体41带出去,可以提高清扫效果。
如图36和图37所示,限位轨道槽42的前侧壁上设有侧壁轮齿421,刷体41上设有与侧壁轮齿421啮合的转轴轮齿411,吸尘器100开机后,刷体41按照图2所示的方向旋转,并通过侧壁轮齿421与转轴轮齿411之间的作用向外侧移动,到达图4所示的位置以后,限位轨道槽42对应的位置无对应侧壁轮齿421相互作用,刷体41停止移动,在固定位置(如图4所示的位置)进行旋转工作。关机以后,两个刷体41开始反向旋转(即按照图4所示的4方向进行旋转),刷体41转轴轮齿411与限位轨道槽42上的侧壁轮齿421相互作用,刷体41向内侧移动,当刷体41移动到图2所示位置以后,刷体41也停止旋转。
如图2、图4和图36所示,两个刷体41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m上,直线m沿左右方向延伸,进风道进口711设在直线m的后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刷体41转动的过程中,便于将周边的垃圾清扫到进风道进口711下面,然后被吸入尘杯组件5中。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36所示,驱动刷体41转动的电机箱43位于桶体组件1的外底壁的内部且沿安装槽44的底壁移动,电机箱43的移动轨迹的宽度与安装槽44的宽度相同,刷体41的外径为D1,安装槽44的宽度为D2,直线m与进风道进口711上靠近直线m的边沿之间的距离为L1,且满足:D2/2≤L1≤D1/2。由此,既便于将周边的垃圾清扫到进风道进口711处,且可以使桶体组件1外底壁上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便于限位轨道槽42和进风道进口711的加工。
更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36所示,在直线m上,位于端部的两个刷体4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进风道进口711的长度为L3,满足:D1≤L2≤L3。如图2所示,两个刷体4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由此,即可以避免刷体41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干渉,还可以使桶体组件1外底壁上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便于将周边的垃圾清扫到进风道进口711处。
如图62-图69所示,风道组件7限定出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进风风道71设于桶体组件1,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与尘杯组件5均连通,出风风道72的一部分设于桶盖组件2,出风风道72的另一部分设于桶体组件1,进风风道71的进风道进口711设于桶体组件1且位于桶体组件1的下部,出风风道72的出风道出口712设于桶体组件1且位于桶体组件1的下部。由此,灰尘可以通过桶体组件1下部的进风道进口711进入风道组件7内,带有灰尘的气流经过进风风道71进入到桶盖组件2上的尘杯组件5内,灰尘在尘杯组件5内被收集,去除灰尘的风再从桶体组件1下部的出风风道72内排出。
当进行除尘工作时,夹带灰尘的气流可以经桶体组件1的进风道进口711进入到气流通道内(如图62中箭头a1→a2→a3所示气流流动方向),进入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由下向上流动,并进入到尘杯组件5中(如图65中箭头a4→a5→a6→a7→a8→a9所示的气流流动方向)。气流进入尘杯组件5后旋转流动(如图62中箭头c1→c2→c3→c4→c5→c6所示气流流动方向),气流在尘杯组件5内过滤除尘后过驱动组件93进入到出风风道72内(如图64中箭头c7→c8→c9→c10所示的流动方向)。如图65所示,出风风道72内的气流由上向下流动(如图65中箭头),最后经过出风道出口712流出。
如图9和图11所示,驱动件设于桶盖组件2且位于出风风道72内,气流绕过驱动组件93后朝向出风道出口712流动。由此,可以延长气流在风道组件7内的流动距离,从而可以降低出风道出口712处气流流出速度,进而降低了气流流动噪音。
出风风道72的位于桶盖组件2的横截面积小于出风风道72的位于桶体组件1的横截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当气流从桶盖组件2中出风风道72流向桶体组件1中的出风风道72时,出风风道72的面积逐渐增大,由此,可以降低气流从出风道出口712处流出的流速,从而降低了出风道出口712处的气流噪声。
可选地,出风风道72内设有吸音件(图中未示出),吸音件位于桶体组件1内。由此,通过在桶体组件1内设置吸音件,可以吸收气流流动产生的噪声,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垃圾桶式吸尘器100除尘时的噪音,进而提高了垃圾桶式吸尘器100使用时的舒适性。
如图13、图79和图71-图78所示,杯体51的外周壁设有进风隔板57,气流进口53位于进风隔板57上,杯体51内部设有气流导引通道58,在杯体51的径向外侧至径向内侧方向上,气流导引通道58朝向杯体51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一个偏离。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导引通道58可以朝向杯体51的顺时针方向,气流通道也可以设置为朝向杯体51的逆时针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气流从气流进口53进入杯体51时,在杯体51中可以旋转流动(如图64所示),旋转流动的气流经过气流引导通道时可以改变旋转流动方向,从而可以降低灰尘的流动惯性,提高灰尘的分离效果。
风道组件7限定出进风风道71和出风风道72,气流出口56与出风风道72连通,气流进口53与进风风道71连通。由此,气流可以经进风风道71从气流进口53进入到尘杯组件5内,灰尘在尘杯组件5内过滤、沉降,去除大部分灰尘的气流从气流出口56进入到出风风道72排出。从气流进口53进入的气流沿杯体51的周向方向流动,且气流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另一个方向流动。由此,可以提高灰尘的分离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7和图76所示,夹带灰尘的气流经过进风风道71从气流进口53进入到尘杯组件5内,气流沿杯体51的周向方向旋转流动,大颗粒灰尘会沉降在尘杯组件5底部,而且进风隔板57具有阻挡灰尘的作用,气流在穿过进风隔板57的过程中,部分灰尘被进风隔板57阻挡沉降至尘杯组件5内。穿过进风隔板57的气流在杯体51内旋转流动,旋转流动的气流经过气流导引通道58时会改变旋转方向,如由逆时针旋转流动改变为顺时针旋转流动(如图67所示)或由顺时针旋转流动改变为逆时针旋转流动。由此,可以降低细小灰尘的旋转惯性,让部分灰尘沉降、分离,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气流中的灰尘含量。
杯体51内设有多个围板59,气流导引通道58由围板59限定出。如图67和图76所示,杯体51设置多个围板59以限定出气流导引通道58。由此,可以使尘杯组件5结构简单,简化加工工艺,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进风风道71与气流进口53之间设有导引弯管712以限定气流进入杯体51的流动方向。如图64所示,进风风道71与气流进口53之间连接有导引弯管712,由此,导引弯管712具有引导和改变气流流动方向的作用,从而可以使气流顺畅的从进风风道71流入杯体51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组件,所述桶体组件的上端具有桶体开口;
桶盖组件,所述桶盖组件可枢转地与所述桶体组件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桶体开口;
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
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一个上;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风道组件限定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尘杯组件均连通;
用于驱动所述风道组件内气流流动的驱动组件;和
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底部且与所述地刷组件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刷体,所述刷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的至少一个进风道进口靠近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道进口呈长条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的至少一个出风道出口靠近所述桶体组件的外周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出口位于所述桶体组件的后部且与所述桶体组件的正后方具有夹角α,所述α≤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头组件,所述吸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头组件与所述进风风道之间设有手持吸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定向轮和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定向轮位于所述万向轮的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在所述桶体组件和所述桶盖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
CN201720935085.1U 2017-07-28 2017-07-28 垃圾桶式吸尘器 Active CN208573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35085.1U CN2085735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垃圾桶式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35085.1U CN2085735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垃圾桶式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73568U true CN208573568U (zh) 2019-03-05

Family

ID=65498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35085.1U Active CN2085735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垃圾桶式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7356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2808A (zh) * 2017-07-28 2017-09-29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13057516A (zh) * 2020-01-02 2021-07-02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多相流体混合清洁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2808A (zh) * 2017-07-28 2017-09-29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13057516A (zh) * 2020-01-02 2021-07-02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多相流体混合清洁器
CN113057516B (zh) * 2020-01-02 2022-02-0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多相流体混合清洁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2807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AU2007200171B2 (en) Vacuum cleaner filter cleaning mechanisms
CN101849796B (zh) 清洁器具
CN107374501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的桶盖组件及具有其的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CN208573568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00512739C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02283613A (zh) 旋风分离装置
CN104055457A (zh) 吸尘器
CN208435461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的桶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垃圾桶式吸尘器
JP2006061537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7374500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07348899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的桶盖组件及具有其的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08272385A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9315735U (zh) 清洁设备
CN107348896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435460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573563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7443481U (zh) 一种割草装置
CN208435459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286931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573562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435463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的桶盖组件及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435457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8573567U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