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1871U -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1871U
CN216701871U CN202122578209.4U CN202122578209U CN216701871U CN 216701871 U CN216701871 U CN 216701871U CN 202122578209 U CN202122578209 U CN 202122578209U CN 216701871 U CN216701871 U CN 216701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umbrella
hole
barb
clamp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782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Huiyang Xinwei Furui Plastic Mould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Huiyang Xinwei Furui Plastic Mould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Huiyang Xinwei Furui Plastic Mould Factor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Huiyang Xinwei Furui Plastic Mould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21225782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1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1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1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新型雨伞骨架,其包括伞中棒、上巢,所述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伞中棒上端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上巢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所述弹性卡合件卡合于连接部,从而上巢与固定件连接。当要将上巢组装到伞中棒时,先将固定件固定连接于伞中棒上端,然后直接通过固定件与上巢上的弹性卡合件与转接部卡合即可连接固定件与上巢,如此设置,避免了伞骨对上巢组装的妨碍,从而使得上巢与固定件的组装操作很是方便,即使得上巢与伞中棒的组装操作很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背景技术
雨伞一般包括骨架以及与骨架连接的伞面,而骨架一般包括伞中棒、伞骨、固定连接于伞杆上端的上巢,伞骨连接于上巢,上巢通过销钉固定连接于伞中棒,在装好伞布后,再将伞尾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转拧入上巢。
传统的这种设置方式,组装存在不方便之处。因为上巢是通过销钉固定连接于伞中棒,从而将伞骨与上巢连接后,再通过销钉连接上巢与伞中棒时,由于伞骨的存在,打销钉的时候,需要在各伞骨之间的间隙去操作,伞骨对打销钉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妨碍,故使得打销钉的操作很是不方便,即使得上巢与伞中棒的组装很是不方便,也即是使得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的组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新型雨伞骨架,其组装很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其包括伞中棒、上巢,所述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伞中棒上端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上巢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所述弹性卡合件卡合于连接部,从而上巢与固定件连接。
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端的两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倒勾,每一第一弹性倒勾均包括弹性臂2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2下端的倒勾,所述第一弹性倒勾被设置为所述弹性卡合件;所述上巢设置有第一卡孔,且所述第一卡孔至往上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被设置为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倒勾与第一卡孔的配合,所述第一弹性倒勾倒扣于上巢。
所述第一卡孔上下贯穿所述上巢,且所述第一卡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与容纳段,所述第一弹性倒勾的倒勾往上穿过容纳段与连接段后,倒勾倒扣于上巢上端面;或,所述连接段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倒扣段与中间段,所述第一弹性倒勾的倒勾往上穿过容纳段与中间段后,倒勾倒扣于倒扣段内。
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自本体上端往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侧壁上设置有往外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弹性卡合件包括一端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锁定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弹簧,且所述弹簧一端抵靠于锁定件,另一端与容纳槽朝向锁定件的壁部抵靠;所述上巢设置有第一卡孔,且所述第一卡孔至少往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内壁上设置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设置为所述连接部;所述延伸部伸入第一卡孔内,当所述锁定件与锁定孔位置对应时,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另一端卡入锁定孔内;较佳的,所述锁定件另一端的上端面的外侧设置为斜面。
所述第一卡孔上下贯穿所述上巢,且所述第一卡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与容纳段,所述锁定孔设置于连接段内壁。
所述本体自上端外围往外延伸有凸缘;所述本体的下侧固定连接于伞中棒上端内,所述凸缘下端与伞中棒上端抵靠;较佳的,所述伞中棒上端、固定件本体位于伞中棒上端外的部分位于上巢第一卡孔的容纳段内,且容纳段的顶壁与固定件本体的上端面抵靠。
所述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一伞尾,所述伞尾包括遮盖部、自所述遮盖部往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倒勾,每一第二弹性倒勾均包括弹性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下端的倒勾;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相适配的第二卡孔,且所述第二卡孔至少往上开口设置,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倒勾与第二卡孔的配合,所述第二弹性倒勾倒扣于固定件。
所述第二卡孔自固定件的本体上端面往下延伸设置,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围设于所述本体第二卡孔上端的外侧,从而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中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卡孔上下相通的容纳空间,伞尾的第二弹性倒勾自所述容纳空间穿过后与第二卡孔配合。
所述第二卡孔自延伸部上端面往下延伸。
所述第二卡孔往下贯穿固定件,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穿过第二卡孔后倒扣于固定件下端外;或,所述第二卡孔内侧壁设置有对应的卡槽,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的弹性臂伸入第二卡孔内,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卡入卡槽内;或,所述第二卡孔包括上下相通的第一段孔、第二段孔,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穿过所述第一段孔后伸入第二段孔内,第二弹性倒勾尾部的倒勾倒扣于第二段孔的顶壁;较佳的,所述第二段孔往下贯穿设置于固定件;或,所述第二卡孔设置为盲孔。
所述弹性臂自遮盖部往下延伸;或,所述伞尾还包括自所述遮盖部往下延伸的转接部,所述转接部下端往下延伸设置有两个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弹性倒勾;较佳的,所述伞尾于转接部外围或于弹性臂外围间隔往外延伸设置有多个限位凸台,每一所述限位凸台位于对应位置的两第一弹性倒勾之间的间隙内;或,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相互间隔的组合部,每一限位凸台与两相邻连接段之间的间隙对应。
因为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上设置,其有益效果为:
1、要将上巢组装到伞中棒时,先将固定件固定连接于伞中棒上端,然后直接通过固定件与上巢上的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卡合即可连接固定件与上巢,如此设置,避免了伞骨对上巢组装的妨碍,从而使得上巢与固定件的组装操作很是方便,即使得上巢与伞中棒的组装操作很方便,也即是使得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的组装很方便;
2、本实用新型伞尾与固定件通过弹性倒勾与固定件连接,比起常规螺纹连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伞尾与固定件的组装操作更方便,从而进一步使得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的组装很方便;而且组装后,伞尾不易与固定件脱离,从而可避免伞尾脱离导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上巢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伞尾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伞尾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根据图4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图4中C-C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图9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图10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伞尾另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固定件与弹性卡合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图14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固定件与上巢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另一实施例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根据图17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雨伞骨架,所述新型雨伞骨架包括伞中棒1、上巢2,所述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伞中棒1上端的固定件3,所述固定件3与上巢2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所述弹性卡合件卡合于连接部,从而上巢2与固定件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包括本体31、设置于所述本体31上端的两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倒勾32,每一第一弹性倒勾32均包括弹性臂322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322下端的倒勾321,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被设置为所述弹性卡合件;所述上巢2设置有第一卡孔21,且所述第一卡孔21至往上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21被设置为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与第一卡孔21的配合,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倒扣于上巢2,从而上巢2与固定件3连接。
所述第一卡孔21上下贯穿所述上巢2,且所述第一卡孔2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211与伞布,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321往上穿过伞布与连接段211后,倒勾321倒扣于上巢2上端面;或,所述连接段21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倒扣段2111与中间段2112,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往上穿过伞布与中间段2112后,倒勾321倒扣于倒扣段2111内。如此连接后,相对固定件3往上移动上巢2时,所述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321会挡住上巢2,从而使得上巢2不能往上脱离固定件3。
较佳的,所述本体31自上端外围往外延伸有凸缘311;所述本体31的下侧固定连接于伞中棒1上端内,所述凸缘311下端与伞中棒1上端抵靠;所述伞中棒1上端、固定件本体31位于伞中棒1上端外的部分位于上巢2第一卡孔21 的伞布内,且伞布的顶壁2121与固定件本体31的上端面抵靠。
所述固定件3本体设置有供销钉穿过的连接孔30。
组装所述伞中棒1、上巢2与固定件3时,先将固定件3下侧插入伞中棒1 上端内,直至固定件3的凸缘311下端与伞中棒1上端面抵靠,固定件3不能再相对伞中棒1往下移动,此时,可通过销钉连接固定件3与伞中棒1;然后将上巢2的伞布对准固定件3,往下移动上巢2,第一弹性倒勾32往上穿过伞布后伸入连接段211内,在连接段211内时,第一弹性倒勾32会被连接段211 的内壁挤压而弹性变形,使得各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相对靠近,当穿过连接段211后,第一弹性倒勾32的弹性变形恢复,各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外侧位于倒扣段2111的底壁上侧;所述伞中棒1上端、固定件本体31位于伞中棒1 上端外的部分位于上巢2第一卡孔21的伞布内,且伞布的顶壁与固定件3的本体31上端面抵靠。伞中棒1、上巢2与固定件3组装完成。
如此设置,若发现上巢2本身有问题或者组装有问题,可直接挤压各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321,使得各第一弹性倒勾32的倒勾321相对靠近而使得其可通过连接段211,此时,往上移动上巢2而使得上巢2脱离固定件3即可,即将上巢2拆离。如此,不但拆卸操作方便,而且不会对固定件3与伞中棒1造成任何损伤,从而节省制作成本。而且如此设置,连接固定件3与伞中棒的销钉也被罩在上巢2的伞布内,不会外露。传统设计中,上巢部分伸入伞中棒上段内而直接与伞中棒通过销钉连接,从而销钉两端会凸出于伞中棒而形成刺点,人手指头碰到容易被划伤。故相比传统设计,本实用新型如此设置,避免了外露的销钉划伤人手指头的风险,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一伞尾6,所述伞尾6包括遮盖部61、自所述遮盖部61往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倒勾62,每一第二弹性倒勾62均包括弹性臂622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622下端的倒勾621;所述固定件3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相适配的第二卡孔33,且所述第二卡孔33至少往上开口设置,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与第二卡孔33的配合,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倒扣于固定件3,从而连接所述伞尾6与固定件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孔33自固定件3的本体31上端面往下延伸设置,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32围设于所述本体31第二卡孔33上端的外侧,从而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32中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卡孔33上下相通的容纳空间34,如此,也实现所述第二卡孔33往上开口的设置;伞尾6的第二弹性倒勾62自所述容纳空间34穿过后与第二卡孔33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孔33包括上下相通的第一段孔331、第二段孔 332,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621穿过所述第一段孔331后伸入第二段孔 332内,第二弹性倒勾62尾部的倒勾621倒扣于第二段孔332的顶壁。较佳的,所述第二卡孔33上下贯穿设置于固定件3,即是说,所述第二段孔332自固定件3下端面往上凹陷形成。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固定件3的脱模制造更容易。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孔33也可以设置为盲孔,即第二段孔332不贯穿固定件3下端;或,所述第二卡孔33内侧壁设置有对应的卡槽,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的弹性臂622伸入第二卡孔33内,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621卡入卡槽内;或,所述第二卡孔33往下贯穿固定件3,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穿过第二卡孔33后倒扣于固定件3下端外。
传统设计中,雨伞的伞尾6的连接段211设置有外螺纹,上巢2中部设置内螺纹,然后伞尾6的连接段211通过螺纹连接旋转式拧入上巢2。这种传统的设计,不仅组装伞尾6与上巢2时不怎么方便,因为一定需要工具操作,而且伞尾6容易与上巢2脱离,而伞尾6脱离上巢2后,下雨天时,雨水就容易从伞布与上巢2之间的间隙以及上巢2的螺纹孔进入雨伞内部,从而出现“外面下大雨,伞内下小雨”的漏雨情况;而且进入的雨水还会导致伞中棒1生锈,进而使得整个雨伞的使用寿命缩短。
而本实用新型雨伞伞骨的伞尾6与固定件3如此设置,使得伞尾6与固定件3的组装很是方便,组装两者时,只需将伞尾6的第二弹性倒勾62对准第二卡孔33,直接往下移动伞尾6,使得伞尾6的第二弹性倒勾62尾部的倒勾621 倒扣于固定件3即可。而且在组装于固定件3与伞尾6后,不管是直接往上移动伞尾6还是旋转伞尾6,均不能使得伞尾6脱离固定件3,就是说,组装后的伞尾6不容易脱离固定件3。且伞尾6的第二弹性倒勾62位于固定件3内,即使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倒扣于固定件3下端外,在固定件3固定连接于伞中棒1上端后,第二弹性倒勾62的倒勾也位于伞中棒1 内,外部根本接触不到,故,伞尾6基本很难脱离固定件3,如此,可保证雨伞不会出现漏雨现象,伞中棒1也不会因为雨水而生锈,从而延长雨伞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伞尾6还包括自所述遮盖部61往下延伸的转接部63,所述第二弹性倒勾62设置于所述转接部63下端,即伞尾6自转接部 63下端往下延伸设置有两个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倒勾62;对应所述固定件3上端各第一弹性倒勾32之间的间隙320,所述伞尾6于转接部63外围间隔往外延伸设置有多个限位凸台64,每一所述限位凸台64位于对应位置的两第一弹性倒勾32之间的间隙320内。如此设置,在组装所述伞尾6与固定件3时,先使得所述多个限位凸台64与所述间隙320一一位置对应后,再往下移动伞尾 6使其与固定件3连接;伞尾6与所述固定件3连接后,每一所述限位凸台64 位于对应位置的两第一弹性倒勾32之间的间隙320内。如此设置,使得在所述伞尾6与固定件3连接后,伞尾6不能相对固定件3旋转,从而使得两者的连接更稳定,进一步防止伞尾6与固定件3脱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所述弹性臂622′可以是直接自遮盖部61′往下延伸,所述伞尾自第二弹性倒勾62′的弹性臂622′外围往外延伸形成有限位凸台64′。
在其他实施例,如图14至18所示,所述固定件3′包括本体31′、自本体31上端往上延伸的延伸部35′,所述延伸部35′侧壁上设置有往外开口的容纳槽351′,所述弹性卡合件包括一端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纳槽351′内的锁定件4′、设置于所述容纳槽351′内的弹簧5′,且所述弹簧5′一端抵靠于锁定件4′,另一端与容纳槽351′朝向锁定件4′的壁部抵靠;所述上巢2′设置有第一卡孔21′,且所述第一卡孔21′至少往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21′内壁上设置有锁定孔210′,所述锁定孔210′设置为所述连接部;所述延伸部35′自第一卡孔21′下端伸入第一卡孔21′内,当所述锁定件4′与锁定孔210′位置对应时,在所述弹簧5′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4′另一端卡入锁定孔210′内,从而上巢2与固定件3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卡孔21′上下贯穿所述上巢2′,且所述第一卡孔2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211′与伞布′,所述锁定孔210′设置于连接段211′内壁。所述本体31′自上端外围往外延伸有凸缘311′;所述本体31′的下侧固定连接于伞中棒1上端内,所述凸缘311′下端与伞中棒1上端抵靠,所述伞中棒1上端、固定件本体31′位于伞中棒1上端外的部分位于上巢第一卡孔21′的伞布′内,且伞布′的顶壁与固定件3′的本体31′上端面抵靠。
较佳的,所述锁定件4′另一端的上端面的外侧设置为斜面41′。
在此设置下,组装所述伞中棒1、上巢2′与固定件3′时,也是先将固定件3′下侧插入伞中棒1上端内,直至固定件3′的凸缘311′下端与伞中棒1 上端面抵靠,固定件3′不能再相对伞中棒1往下移动,此时,可通过销钉连接固定件3′与伞中棒1;然后将上巢2′的伞布′对准固定件3′,往下移动上巢2′,延伸部35′上端穿过伞布′伸入连接段211′内,当锁定件4′要伸入连接段211′内时,连接段211′的下端面会对所述斜面41′产生一推力,从而压迫弹簧5′,使得锁定件4′往容纳槽351′内移动,直至锁定件4′移动一定位置后,锁定件4′可随延伸部35′一起进入连接段211内,当所述锁定件4′与卡孔位置对应时,在所述弹簧5′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4′另一端卡入锁定孔210′内,从而上巢2′与固定件3′连接。
当所述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分别设置为上述的锁定件4′与锁定孔210′时,所述第二卡孔33′自延伸部35′上端面往下延伸。在此设置下,所述第二卡孔33′的设置、伞尾6′与第二卡孔33′的配合可以同上述实施例。当所述伞尾6′也设置有限位凸台时,对应限位凸台的数量,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相互间隔的组合部,每一限位凸台与两相邻连接段之间的间隙对应(图未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先通过固定件2连接于伞中棒1,再通过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卡合的方式而连接固定件2与上巢2,如此设置,相比传统技术中直接上巢2通过销钉连接于伞中棒1的方式,避免了伞骨对上巢2组装的妨碍,从而使得上巢2与固定件3的组装操作很是方便,即使得上巢2与伞中棒1 的组装操作很方便;凸缘311的设置可让组装操作者更直观的知道固定件3移动到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的组装操作更方便、容易;而伞尾与固定件也采用弹性倒勾与卡孔的连接方式,故组装操作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巢2外侧设置有可供伞骨连接的凹位22、与所述凹位22相通的绑线容纳凹槽23、绑线接头容纳凹槽24(如图3、6所示),从而方便伞骨与上巢2连接,所述伞骨与上巢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本实用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伞中棒1上的下巢7、连接于所述伞中棒1下端的手柄8,手柄8的设置可便于使用者握拿雨伞。所述下巢7与手柄8的结构、下巢7/手柄8与伞中棒1的连接、下巣7与伞骨的连接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Claims (10)

1.一种新型雨伞骨架,其包括伞中棒、上巢,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雨伞骨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伞中棒上端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上巢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弹性卡合件与连接部,所述弹性卡合件卡合于连接部,从而上巢与固定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端的两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倒勾,每一第一弹性倒勾均包括弹性臂2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2下端的倒勾,所述第一弹性倒勾被设置为所述弹性卡合件;所述上巢设置有第一卡孔,且所述第一卡孔至往上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被设置为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倒勾与第一卡孔的配合,所述第一弹性倒勾倒扣于上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孔上下贯穿所述上巢,且所述第一卡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与容纳段,所述第一弹性倒勾的倒勾往上穿过容纳段与连接段后,倒勾倒扣于上巢上端面;或,所述连接段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倒扣段与中间段,所述第一弹性倒勾的倒勾往上穿过容纳段与中间段后,倒勾倒扣于倒扣段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自本体上端往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侧壁上设置有往外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弹性卡合件包括一端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锁定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弹簧,且所述弹簧一端抵靠于锁定件,另一端与容纳槽朝向锁定件的壁部抵靠;所述上巢设置有第一卡孔,且所述第一卡孔至少往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孔内壁上设置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设置为所述连接部;所述延伸部伸入第一卡孔内,当所述锁定件与锁定孔位置对应时,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另一端卡入锁定孔内;较佳的,所述锁定件另一端的上端面的外侧设置为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孔上下贯穿所述上巢,且所述第一卡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相通的连接段与容纳段,所述锁定孔设置于连接段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自上端外围往外延伸有凸缘;所述本体的下侧固定连接于伞中棒上端内,所述凸缘下端与伞中棒上端抵靠;较佳的,所述伞中棒上端、固定件本体位于伞中棒上端外的部分位于上巢第一卡孔的容纳段内,且容纳段的顶壁与固定件本体的上端面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伞尾,所述伞尾包括遮盖部、自所述遮盖部往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倒勾,每一第二弹性倒勾均包括弹性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下端的倒勾;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相适配的第二卡孔,且所述第二卡孔至少往上开口设置,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倒勾与第二卡孔的配合,所述第二弹性倒勾倒扣于固定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孔自固定件的本体上端面往下延伸设置,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围设于所述本体第二卡孔上端的外侧,从而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一弹性倒勾中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卡孔上下相通的容纳空间,伞尾的第二弹性倒勾自所述容纳空间穿过后与第二卡孔配合;或,所述第二卡孔自延伸部上端面往下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孔往下贯穿固定件,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穿过第二卡孔后倒扣于固定件下端外;或,所述第二卡孔内侧壁设置有对应的卡槽,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的弹性臂伸入第二卡孔内,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卡入卡槽内;或,所述第二卡孔包括上下相通的第一段孔、第二段孔,所述第二弹性倒勾的倒勾穿过所述第一段孔后伸入第二段孔内,第二弹性倒勾尾部的倒勾倒扣于第二段孔的顶壁;较佳的,所述第二段孔往下贯穿设置于固定件;或,所述第二卡孔设置为盲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自遮盖部往下延伸;或,所述伞尾还包括自所述遮盖部往下延伸的转接部,所述转接部下端往下延伸设置有两个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弹性倒勾;较佳的,所述伞尾于转接部外围或于弹性臂外围间隔往外延伸设置有多个限位凸台,每一所述限位凸台位于对应位置的两第一弹性倒勾之间的间隙内;或,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相互间隔的组合部,每一限位凸台与两相邻连接段之间的间隙对应。
CN202122578209.4U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Active CN216701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8209.4U CN216701871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8209.4U CN216701871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1871U true CN216701871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77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78209.4U Active CN216701871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1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4524B2 (en) Umbrella quick frame assembly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9507711A (ja) ワイパーブレードと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ワイパーブレードホルダとの固定装置
CN1147252C (zh) 具有简化控制结构的多节自动开收伞
KR200481508Y1 (ko) 차양 어셈블리를 위한 당김 바 장치
CN216701871U (zh) 一种新型雨伞骨架
US20040226590A1 (en) Automatic umbrella
US7591274B2 (en) Economically constructed and environmentally protective umbrella formed with one-piece frame
CN201475095U (zh) 一种锁扣
CN102001327A (zh) 新型雨刮器
KR200426773Y1 (ko) 전기 통신용 노출박스
CN201362240Y (zh) 雨刷连接装置
CN212130229U (zh) 拉手
CN201063631Y (zh) 光网络单元的壳体
CN208624412U (zh) 一种渔线轮的框架结构
CN214420181U (zh) 带有卡接结构的滑动窗尾踏管及其车窗总成
CN216664423U (zh) 一种防臭地漏
CN201362241Y (zh) 一种雨刷连接装置
CN218123986U (zh) 一种进线电缆接头结构
CN106090749B (zh) 筒灯安装结构
CN218029386U (zh) 盘头连接结构及蘑菇形帐篷骨架
CN209747797U (zh) 插头
CN215369537U (zh) 一种防火门安装牢固部件
CN213808375U (zh) 一种连接铆钉及电池模组
CN209883509U (zh) 一种衣柜掩门把手
CN215055960U (zh) 一种帐篷布与帐篷支架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